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6761)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常规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评价SMI与CEUS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结果 SMI与CEU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Kappa=0.508,P<0.05)。SMI和CEUS检测到的大部分新生血管位于同一位置。以CEUS评分为诊断标准,SMI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达0.895,P<0.05,SMI评分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88%,特异度80%。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SMI评分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4-21
  • 最后修改日期:2019-04-21
  • 录用日期:2019-05-06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