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5,47(3):375-380,386
Abstract: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V(MV)是否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AML-12肝细胞凋亡及氧化 应激,从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高浓度葡萄糖(144mmol/L)构建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 法筛选MV的最佳干预浓度(70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Blot分析凋亡相关 蛋白(BAX、Caspase-3)及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的表达。结果 高糖处理显著降低AML-12细胞活力并 诱导凋亡,同时上调BAX 和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ROS释放,抑制PI3K/Akt通路活性(P-Akt/Akt比值下降)。 MV干预后,细胞活力提高,凋亡率降低,凋亡蛋白表达下调,ROS生成减少,且PI3K/Akt通路活性显著增强。结论 MV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AML-12肝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对高糖环境下的肝细胞损伤具 有保护作用。
-
2025,47(3):381-386
Abstract:
目的 探明沉默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17(ADAM17)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 AKT)信号轴进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的分子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收集到的前列腺癌患者组 织样本中ADAM17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系中ADAM17的表达。siRNA转染构建ADAM17沉默细 胞模型后,CCK-8和EDU 染色实验检测并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 力;WesternBlot检测沉默ADAM17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AM17 在前列腺癌患者组织中过表达,同时WesternBlot和PCR结果显示ADAM17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 <0.05)。 CCK-8和EDU 染色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中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效率下降(P <0.05)。迁移和细 胞划痕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显著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P <0.05)。WesternBlot实验 结果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中的p-AKT和p-PI3K 表达下降(P <0.05),然而AKT 和PI3K 表达无统 计学差异。结论 沉默ADAM17下调PI3K/AKT信号轴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
-
2025,47(3):387-393,406
Abstract:
目的 通过整合多个铅暴露的组学数据分析铅暴露致脂质代谢紊乱的关键通路及基因,并利用体外细胞铅染毒 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R软件进行基因差异分析和富集分析,明确关键信号通路及基因;通过CCK-8试验检测铅 染毒对肝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进一步通过RT-qPCR验证铅染毒调控的关键基因。结果 3个组学数据库分析结果均 显示,GO 富集分析表明铅暴露主要与固醇代谢过程、脂质稳态、胆固醇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以及脂蛋白颗粒结合等分 子功能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铅暴露主要与JAK-STAT 信号通路、PPAR 信号通路等有关,其中在铅致脂质 紊乱中,JAK-STA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基因CDKN1A、IL9R 等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实验验证了随着铅暴 露浓度的升高,CDKN1A、IL9R、LEPR 表达水平升高,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铅暴露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 信号通路中的CDKN1A、IL9R 和LEPR 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肝脏脂质代谢。
-
2025,47(3):394-400
Abstract:
目的 在细胞层面探讨热疗是否增强乳腺癌对顺铂的敏感性。方法 将MDA-MB-231细胞分为4组进行对比 研究:常规培养对照组(T37)、T40组、DDP组、T40+DDP组。首先测定顺铂在MDA-MB-231细胞中的IC50值,再运用 MTT、流式检测凋亡和周期分析细胞增殖,划痕和侵袭检测细胞转移能力;接着收集DDP组和T40+DDP组上清培养 液分别培养HUVEC细胞,检测两组上清对HUVEC细胞的增殖、转移、血管生成的影响;最后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 验探讨分子机制。结果 顺铂在MDA-MB-231细胞中的IC50 值为13.60nM;与对照组相比,T40组、DDP组、T40+ DDP组均抑制了细胞增殖和转移;T40+DDP组较DDP组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T40+DDP组上清培养液较DDP组 更加显著地抑制了HUVE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刺激了MDA-MB- 231细胞中热休克蛋白HSPA8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影响了增殖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适当提高 温度可以刺激MDA-MB-231细胞的HSPA8表达,增强对顺铂的敏感性,从而对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起到更强的抑制作 用,为后续体内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临床上开展热疗提供理论依据。
-
李艳,杜冬生,高明珠,吴义锟,JOBARTEH Muhammed,石紫赫,钟树志,余方流,杨竹
2025,47(3):401-406
Abstract:
目的 应用疏风解毒胶囊(ShufengJieduCapsules,SFJDC)干预甲型流感病毒体外及体内感染模型,通过检测流 感病毒MP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来探讨其抗病毒活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流感病毒株(H1N1-PR8)感染狗 肾(Madin-DarbyCanineKidney,MDCK)细胞建立体外感染模型,采用(CellCountingKit-8,CCK-8)法测定SFJDC 对 MDCK细胞最适浓度,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SFJDC对细胞内流感病毒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H1N1-PR8病毒株感染 BALB/c小鼠构建体内感染模型,实验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奥司他韦组、SFJDC低剂量组、SFJDC高剂量组,每组 10只;q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SFJDC对流感病毒血凝素抑制活 性;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检测SFJDC 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 SFJDC组病毒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SFJDC在2000μg/mL浓度及以下能有 效抑制流感病毒并具有剂量依赖效应。体内实验发现:SFJDC治疗组小鼠肺组织流感病毒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0.001)。2000μg/mL的SFJDC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达到(96.00±1.00)%(P <0.001),且抑制 效果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SFJDC在体内及体外具有明显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甲 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密切相关。
-
王婷,王彦,项若璇,刘欣,周宇云,叶小娟,李海,王国栋,周玉燕
2025,47(3):407-415
Abstract:
旨在研究蝉翼藤树皮总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 验结合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蝉翼藤树皮中多酚进行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以多酚提取率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 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且通过DPPH、ABTS+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判断其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用CCK-8法 检测蝉翼藤树皮二氯甲烷部位药物浓度毒性,通过SOD、CAT 和MDA 水平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蝉翼藤树皮总 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0g/mL、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60min和功率400 W。此参数条件下,测得蝉翼藤 树皮多酚的产量为(13.50±0.43)mg/g,与预测值非常接近。蝉翼藤树皮二氯甲烷提取物可显著提高LPS诱导的 RAW264.7细胞的SOD及CAT活力,降低其MDA含量及ROS水平(P <0.05)。结论 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 于蝉翼藤树皮总多酚的提取,且蝉翼藤树皮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为深入研究蝉翼藤提供实验基 础。
-
2025,47(3):416-421
Abstract:
目的 制备消肿1号膏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D-最优混料制备消肿1号膏。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测定消肿1号膏中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Ⅶ及没食子酸、绿原酸的含量。结果 重楼皂苷Ⅰ、重楼 皂苷Ⅱ、重楼皂苷Ⅶ、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分别在10.62~212.40μg/mL、5.03~100.60μg/mL、5.08~101.60μg/mL、 5.50~110.00μg/mL、20.88~208.80μg/mL,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0)。消肿1号膏中重楼皂苷 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Ⅶ、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4±0.04)mg/g、(0.24±0.03)mg/g、(0.15± 0.01)mg/g、(0.19±0.02)mg/g和(0.54±0.02)mg/g。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D-最优混料设计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合 理,可用于消肿1号膏的质量控制。
-
2025,47(3):422-426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24年7月~10月某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697例健康体检人员资料,依彩超检查分病例组(1511例,彩超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对照 组(2186例,彩超检查阴性)。收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史、病史及多项血液指标等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χ2 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R4.4.2软件和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和ROC 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 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BMI、空腹血糖、总 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是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风险预测模型 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 :0.899~0.917),P <0.001。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构建的风险模型有一定预测价值,为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性。
-
2025,47(3):427-432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mTOR 基因rs103452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差异。方法 共纳入208例对照者和183例AAV 患者,收集相关临 床资料,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mTOR 基因rs103452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病例组 和对照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AAV患者临床资料与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之间的 关系。结果 mTOR 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34528的3种基因型频率在AAV 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AV患者中mTOR rs1034528的3种基因型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 B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然而,3种基因型中,CC型的血红蛋白最高,其次是GG 型,GC型最 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TORrs1034528不同基因型之间,蛋白尿和肌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广西人群中mTOR 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34528与AAV遗传易感性可能无关,可能与蛋白尿和肌痛的 发生有关。
-
2025,47(3):433-437
Abstract:
目的 分析广西南宁225例男性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的基因分型情况,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为HPV 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 利用基 因芯片法对南宁225例男性CA患者皮损组织进行分型检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疾病特征和生活 习惯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本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25例尖锐湿疣患者中 共检出26 种HPV 亚型,前3 位分别HPV6 型106 例(47.11%)、HPV11 型56 例(24.89%)、HPV52 型23 例 (10.22%)。一重感染占64.89%,多重感染占35.11%。低危型感染占59.56%,高危型感染占17.33%,混合型感染占 23.11%。熬夜(OR =3.484)、性伴侣≥2人(OR =2.880)、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经常OR =10.574,偶尔OR =30.802, 从不OR =24.300)、同性性行为(OR =3.910)、皮损多发(OR =3.029)、HPV多重感染(OR =2.178)是男性CA患者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南宁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 感染以HPV6和HPV11为主,单一感染多见, 皮损多发、HPV多重感染、不良的性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男性CA复发密切相关。
-
2025,47(3):438-442
Abstract:
目的 对比结直肠肿瘤患者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菌群变化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 菌群采用微生物多样 性分析,代谢产物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比较3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变肠道组织和健康肠道组织菌群和代谢产 物的变化。结果 ①病变组对比正常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的丰度有差异(P <0.05)。②通过检测,发现病变组织代谢产 物发生了显著变化,鉴定了20种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揭示了这些代谢产物在结直肠肿瘤患者中的潜在诊断价值。结 论 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组织相较于正常组织代谢产物及一些菌群种类会发生变化,且有显著差异,继续深入研究有助 于了解和发现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及机制的关系,并且还可以发现结直肠肿瘤筛查和治疗的新方向。
-
2025,47(3):443-448
Abstract:
目的 分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mjury,AK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提 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80例主动 脉夹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9例)和非AKI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 术期各项指标,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AKI的高危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体重指数、糖尿病、饮 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数值、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数值、术前EF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术前血肌酐值、肾动脉受累累及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KI 组患者ICU 入住时间明显长于非AKI组(P <0.001),术中输血量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AKI组高于非AKI组(P < 0.05),两者在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示:肾动脉受累(OR =4.441,95%CI :1.130~17.469,P =0.033)、术前血肌酐值(OR =1.066, 95%CI :1.008~1.128,P =0.026)、体外循环时间(OR =1.021,95%CI :1.005~1.037,P =0.010),肾动脉受累、 术前血肌酐值、体外循环时间以及三者联合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739、0.750、0.849。结论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术后AKI发生率高,术前血肌酐值、肾动脉受累、体外循环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2025,47(3):449-456,471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 2023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90岁的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 量正常组(n =213)、骨量减少组(n =317)及骨质疏松组(n =200),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利用Spearman相关性评估临床指标与腰椎T值的相关性,采用二次回归分析尿酸与腰椎骨密度(BMD)T 值的非线性 趋势,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①与骨质正常组相比较,骨量减少组的体重指数(BMI)、肌酐 (Cr)、尿酸(UA)、甘油三酯(TG)显著下降,骨质疏松组的BMI、Cr、UA、TG、血清降钙素(CT)显著下降,年龄、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HDL-C)、甲状旁腺素(PTH)显著上升(P <0.05);与骨量减少组对比,骨质疏松组的BMI、TG 显著下降, 年龄、HDL-C、PTH 显著上升(P <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DL-C是中老年T2DM 患者合并骨量 异常的危险因素;BMI、UA是合并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P <0.05);年龄、HDL-C、PTH 是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P <0.05);BMI、UA是合并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 <0.05);③Spearman分析表明,年龄、HDL-C、PTH 与腰椎T值 呈负相关;BMI、UA、TG、CT与BMDT值呈正相关;④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腰椎T值呈现倒U 型 变化,计算尿酸值拐点,男性为421.8μmol/L、女性为358.6μmol/L(P <0.05);⑤ROC 曲线分析显示,年龄、BMI、 UA、HDL-C、PTH、5项联合的AUC为0.650、0.744、0.631、0.650、0.594、0.802(P <0.05)。结论 年龄、HDL-C、 PTH 与BMDT值呈负相关,是中老年T2DM 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尿酸与BMDT值呈正相关,BMI、尿 酸是保护因素,其中,当男女性尿酸水平分别超过421.8μmol/L、358.6μmol/L时,其保护作用减弱。
-
2025,47(3):457-464
Abstract:
目的 构建天然人源化单重链噬菌体展示纳米文库,筛选出特异性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重 链抗体,作为后续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的抗原靶向结构域。方法 分离志愿者的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中 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根据重链抗体保守区域骨架区FR设计引物,扩增出抗体的人抗体重链可变区(VH)片段, 再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重组到噬菌体中,建立天然的人单重链噬菌体纳米文库,筛选特异性靶向HER-2的噬菌体,应 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源化单重链噬菌体纳米文库,总库容达到5× 1010且多样性较好,并成功筛选到高亲和力的抗HER-2单重链抗体。结论 本研究成功筛选到了抗HER-2的单重链抗 体,并通过ELISA、流式等方法验证了其亲和力和特异性,为后续基于HER-2的抗体筛选与开发,以及临床肿瘤治疗奠 定基础。
-
2025,47(3):465-471
Abstract:
目的 旨在评估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NfL)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此项横断面研究使用了2013— 2014年间进行的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一共纳入1908名研究者。通过逻辑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 曲线(RCS)回归评估了成年人群中NfL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交互作用分析评估了结果的稳定性。 结果 所有参与者中,有180例(9.43%)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NfL值高于非抑郁症患者(P <0.05)。NfL以19.0 pg/mL为临界值分为两组,根据单变量分析,高NfL 组(≥19.0pg/mL)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OR =2.016,P < 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NfL与抑郁呈正相关(OR =1.503,95%CI :1.035~2.172,P <0.05)。RCS分析显示, 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NfL与抑郁之间呈U 型非线性关系(P =0.027)。在交互作用分析中,NfL与抑郁之间的正相关 关系仍然很强。结论 血清NfL是抑郁症的独特生物标志物,NfL水平(≥19.0pg/mL)与抑郁症之间密切相关。
-
2025,47(3):472-477
Abstract:
目的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其应用于肺部肿瘤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增幅较大,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 势,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在WebofScience检索2013—2024年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肺部肿瘤的文献,运用 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327篇文献。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中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 学院、哈佛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发文量排行前三,但研究者和机构之间缺乏跨区域合作。分析关键词和文献被引结果,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学图像分析。结论 人工智能在肺部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呈上升趋势,肺部肿瘤的诊断与分类、 预测肺癌化疗反应及预后分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而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性能的提升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
2025,47(3):478-485
Abstract: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探究肝硬化营养评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优化肝硬化临床营养支持路径提供循证 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合1997-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研究 文献,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工具开展多维度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共纳入1031篇文献(国内369篇,国际662 篇)。日本(n =81)与中国(n =63)构成该领域学术产出核心国家,加拿大与英国共同占据战略枢纽地位(中介中心性 =0.17);机构合作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国内机构与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等国际机构分别形成了区 域和全球范围内的核心合作网络;核心作者网络呈现国内姚佳团队与国际TANDONPUNEETA组的显著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突现检测显示,国内研究聚焦“营养评估”(突现强度5.62),而国际学界前沿转向“肌肉减少症”(7.48)及其分子机 制探索。研究热点已形成以个体化营养干预、肌肉减少症病理生理、衰弱综合征评估为核心的知识集群。结论 肝硬化 营养评估研究热度逐年上升,未来应通过建立跨国研究联盟、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包及开展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从而 有效弥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鸿沟,为实现肝硬化营养管理的精准化与循证实践转化提供理论支撑。
-
2025,47(3):486-491
Abstract:
目的 运用网络针灸学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穴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 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WebofScience,选取建库至2024年6月1日的相关文献,提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 期腧穴处方,进行频次分析及高频穴位筛选,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核心穴方,并对核心穴方进行潜在靶点挖掘, 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提取核心靶点,并利用基因本体(GO)富集和KEGG 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文献处方134条,筛选出核心穴位合谷、太冲、地仓、阳白、颊车。挖掘潜在靶点243个,与周围性面瘫共有靶点 94个,筛选出蛋白激酶B1(AK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神经生长因子(NGF)、转录因子AP-1亚基(JUN)、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核心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神经营养因 子信号通路、AGE-RAGE、Relaxin信号通路等;涉及神经元凋亡、神经营养与修复、炎性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结论 针灸 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穴方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
2025,47(3):492-497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临床诊治高脂血症的完整中药复方,在古今医 案云平台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规律。结果 并纳入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复方168首,涉及152味 中药,用药1760次。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甘、苦、辛居多,归经集中在肝、脾、肺经。使用率超50%的高频药物 有山楂、丹参等。常用药对如丹参-山楂;角药有山楂-泽泻-丹参等;核心组方含山楂、丹参、泽泻等。结论 中药复 方治疗高脂血症以补肝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原则,秉持辨证施治,将理法方药相结合。
-
2025,47(3):498-503
Abstract:
目的 基于Neo4j技术探寻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与规律,分析脾与四脏(心、肝、肺、肾)之间的相互关系 及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并整理 收集其中包含的中医处方、证型等数据,对其中数据进行频率、频次统计,对中药处方与证型、中药处方与其自身之间的 关系进行权值、置信度、提升度的计算,并将数据导入至Neo4j图数据库。结果 共纳入文献183篇,涉及中药175味, 高频药物14味,其中白术、火麻仁、当归、甘草、枳实的使用频次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为 主,药味以甘、苦、平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结论 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以益气健脾、甘温补虚为主,用药遵循从脾论治并兼顾他脏的规律。
-
2025,47(3):504-507
Abstract: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NA)在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以及诊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非编码RNA(non-codingRNA,ncRNA)是指不编码 蛋白质的RNA,LncRNA和CircRNA是其中的两种非编码RNA 类型。ncRNA 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及其信 号通路影响MM 的发生发展。并且ncRNA近年来在MM 中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因此,深入研究异常表达ncRNA 在MM 中的作用及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并可能为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国内外发表的不同LncRNA 的 功能特征及诊疗价值在MM 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025,47(3):508-512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炎症性关节炎的一种,以滑膜炎和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目前, 关节炎的治疗包括抗炎或镇痛等药物治疗、手术和物理康复,然而长期服用抗风湿药仍存在如剂量大、用药频率高而造 成心、肝、肾功能障碍等弊端。纳米递药系统能够更好控制病变组织中的药物积累,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同时提高靶向药 物疗效以有效解决上述弊端。RA 患处具有酸性、乏氧等炎症微环境特点,为构建多层次的纳米递药系统对抗RA 提供 了靶点。针对RA在酶、氧化还原体系、pH 值等微环境中的特点,进行在纳米递药系统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综述,通过 对比微环境和纳米递药系统对RA治疗的影响,为后续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纳米递药系统治疗RA提供参考。
-
2025,47(3):513-517,521
Abstract:
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T-oxide,TMAO)是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由饮食中的胆碱、甜菜碱和左旋肉 碱在肠道菌群及各种酶的作用下生成,不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还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多项研究表明血浆 TMAO 水平与患癌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然而,这种关系背后的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本研究综述从TMAO 代谢产生、 免疫调节角度讨论了TMAO 参与肿瘤进程及影响肿瘤治疗的可能机制。
-
2025,47(3):518-521
Abstract: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学生超声诊断理论知 识、技能操作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影像本科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为对照组(传统讲课模式,n =30)和观察组(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n =30)。教学活动包括理论讲授、病例 分析及技能操作演示,最终通过期末考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在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及教学满意 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学生在超声图像的识别和诊断、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且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为深入。结论 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 该模式通过增强互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超声技能、临床诊断能力及学习兴趣,为超声医学教育 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2025,47(3):522-524,530
Abstract:
目的 探讨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教学在临床医学本科《皮肤性病学》理论课中的教学改革思 路。方法 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教学现状、OBE理念教学模式的内容和路径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BE 理念建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新教育理念模式,着重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学生的学习成果逆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OBE 理念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改革不仅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也为其他课程的医学教学改革建设提 供了一定的思路。
-
2025,47(3):525-530
Abstract:
目的 针对人工智能(AI)技术重塑医学教育方式的趋势,本研究以临床医学本科《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课程为 切入点,构建“需求-方法-挑战”三维分析框架,探讨智能教育转型方案。方法 构建包含智能诊断辅助系统、虚拟仿 真实验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智能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整合技术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同时对教改班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 查。结果 传统教学由于技术落后,教学方法及评价单一及缺乏个性化等原因,严重制约医学人才的培养。智能教学体 系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循环系统复杂生理与病理机制的理解深度,强化其临床决策能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结论 本研 究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与智能教学体系,为AI驱动的本科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推动本科医学教 育智能化发展。
-
2025,47(3):531-535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育龄期稽留流产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缓解患者心理痛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诊治的260例稽留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 资料调查表、凯勒斯心理困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最终共纳入260例患者,75.0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260例患者的心理痛苦总得分为(21.78± 8.68)。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医学应对方式的面对维度对心理痛苦呈负相关,医学应对方式中的回避维度、屈服 维度对心理痛苦呈正相关(P 均<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现育孩子数、 是否为计划妊娠、面对、屈服、家庭支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是患者心理痛苦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育 龄期稽留流产患者心理痛苦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视,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自我效能 感,并积极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鼓励患者勇敢表达真实感受,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促进其家庭功能 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
2025,47(3):536-540
Abstract: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安徽省2所三甲医院收治的30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调节疲乏量表(SRF-S)、 疾病进展恐惧量表(Fop-Q-SF)、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疾病接受度量表(AIS)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单因素分 析、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302例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得分为 (50.63±7.10)分。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与Fop-Q-SF呈正相关(r =0.435,P <0.01),与APGAR 、AIS呈负相关(r =-0.701,P <0.01;r=-0.517,P <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Fop-Q-SF、APGAR、AIS、合 并慢性病数量、乳房手术类型、临床分期是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的影响因素(调整R 2=0.678,P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水平较高。相关职能部门与护理团队应基于其影响因素量身定制个性化干预策略,通过提升 患者家庭关怀度、疾病接受度,降低疾病进展恐惧,减轻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
-
2025,47(3):541-544,550
Abstract: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40例炎症性肠 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疏离感量表、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为(41.41±6.3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β =-0.075,P <0.001)、 居住地(β =0.074,P =0.020)、病程(β =0.066,P =0.036)、疾病类型(β =-0.071,P =0.043)是社会疏离感的主 要影响因素,可解释79.7%的变异(F =105.227,P <0.001)。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位于较高水平;临床 医务人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疾病恐惧感,引导患者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进而增加其社会 融入度。
-
2025,47(3):545-550
Abstract:
目的 调查广西6家临床护士疼痛护理岗位胜任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士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胜任力调查问卷,于2024年9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对广西桂林、南 宁、百色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和二级综合性医院各3所651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 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6%。临床护士对疼痛护理的疼痛的评估和监测得分为(84.98 ±18.68),药物镇痛护理得分为(39.02±8.21),非药物镇痛护理为得分为(21.16±4.89),镇痛治疗不良反应护理得分 为(22.05±4.36),疼痛健康教育得分为(50.02±10.50),专业发展能力得分为(18.84±5.74),总分为(236.04± 45.64)。6个维度均与疼痛护理胜任力呈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民族、医院等级是临床护理疼 痛护理胜任力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胜任力总体良好但个体发展不均衡,管理者应针对薄 弱领域加强培训,特别是不能交流患者的疼痛评估、非药物镇痛护理及科研能力,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疼痛培训知识 体系,以提升疼痛护理质量。
2025年第47卷第3期
论著与临床报道
中医药现代研究
医学综述
医学教育研究
临床护理
2025年第47卷第3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OCT生物标志物与房水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RVO-ME)房水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SD-OCT成像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被确诊为RVO-ME患者32例32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视网膜静脉阻塞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2 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 -ME 组 13 例( 13眼)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 -ME 组19 例( 19 眼) 。使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患者房水中6种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水平。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体积(CMV),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ELM/EZ)的完整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情况,并计数高反射点(HF)数量。结果 CRVO组的VEGF、IL-6、VCAM、IL-8的基线水平及HF数量均更高(p< 0.05)。基线时CMT、CMV与IL-6、VCAM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 0.05);HF数与Il-6、VCAM、IL-8呈正相关(p< 0.05)。EZ/ELM断裂的眼中,VCAM、IL-8的基线水平更高,患者的基线BCVA(logMAR)更差(p< 0.05)。结论 CRVO与BRVO的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差异。RVO-ME患者视网膜CMT值、HF数量、、ELM/EZ的完整性能够作为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SD-OCT中CMT、ELM/EZ、HF等生物标志物对RVO-ME患者的早期治疗策略起到指导作用。
-
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2021-2023耳道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2021-2023耳道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耳科临床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 2021-2023 年耳部多重耐药菌菌株构成、耐药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近三年耳道共检出187株多重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3(39.04%)株,3年来占比有增加趋势,铜绿假单胞菌52(27.81%)株,肺炎克雷伯菌13(6.95%);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91.78%,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在60%左右,对苯唑西林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53.42%,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00%,对奎诺酮类、磺胺类耐药率不到20%,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在95%以上,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94.23%,粘菌素耐药率为67.31%,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在5%以下。结论 耳道多重耐药菌应重点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应加强致病菌检验及药敏实验,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OLA1对结直肠癌细胞5-FU耐药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Obg-like ATPase 1(OLA1)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耐药的结直肠癌(CRC/5-FU)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RC细胞和CRC/5-FU细胞中OLA1的表达水平,再利用基因工具干预CRC/5-FU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siNC)和敲低OLA1组(siOLA1),然后利用CCK8检测siNC 组和siOLA1组对5-FU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leaved caspase3)、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RC/5-FU细胞中OLA1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 根据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iOLA1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升高,细胞S期比例也明显升高。同时,siOLA1组中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OLA1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低5-FU对CRC细胞的杀伤效果,由此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
-
鼻咽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Abstract:
鼻咽癌(NPC)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部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可发病,且拥有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几十年来,NPC的流行病学特征尚未完全明确,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EB病毒感染和环境因素,因此在流行地区备受人们的关注。NPC的组织亚型与EBV感染密切相关,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与NPC风险有着关联。本文结合目前与NPC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当前NPC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以期通过全面分析其流行特征,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
艾司氯胺酮在宫腔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 比较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对宫腔镜麻醉的治疗效果及探索最佳剂量,以期为无痛宫腔镜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镇静方式。方法 将61例宫腔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2组,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组(A组)和芬太尼+丙泊酚组(B)组。两组的剂量分别是A组:艾司氯胺酮0.3-0.5mg/kg、丙泊酚1-2mg/kg;B组芬太尼0.1-0.2mg/kg、丙泊酚1-2mg/kg。记录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进镜时(T1)、进镜后10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MAP、BIS、HR,记录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和气道干预(托下颌、面罩通气)情况及术中呛咳情况;记录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后MAP、BIS、HR均下降,艾司氯胺酮组的BIS、HR下降的幅度较丙泊酚组低,两组的BIS、HR的水平曲线高于丙泊酚组;艾司氯胺酮组MAP曲线较丙泊酚组平稳;托下颌及术中呛咳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司氯胺酮组呼吸抑制率低于丙泊酚组。结论 0.3mg/kg-0.5mg/kg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在宫腔镜检查中应用,且血压平稳,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医学本科《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未来改革与思考
Abstract:
目的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医学教育方式的趋势,本研究以临床医学本科《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课程为切入点,构建 “需求-方法-挑战” 三维分析框架,探讨智能教育转型方案。方法 构建包含智能诊断辅助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智能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整合技术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同时对教改班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改班的大部分师生都在使用AI辅助教学及学习,而且认为AI对教学及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智能教学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对循环系统复杂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深度,强化其临床决策能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与智能教学体系,为 AI 驱动的本科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推动本科医学教育智能化发展。
-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评估膈肌功能情况、降低VIDD的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6月-2024年3月我院EICU收治的132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依据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发生结果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使用超声监测膈肌厚度,计算膈肌增厚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营养风险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机械通气模式、联用镇静药物数量与腹腔内压力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识别VID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VIDD发生组80例,VIDD未发生组52例。VIDD发生组在机械通气后四天的膈肌增厚率平均为(24.81±6.30);VIDD未发生组为(32.47±9.7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与联用镇静药物数量是VID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VIDD发生组机械通气后的第1、2、4天膈肌增厚率均低于未发生组,年龄大、APACHE Ⅱ评分高与联用镇静药物数量多是影响膈肌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更注重呼吸机模式的选择、减少联用镇静药和降低腹腔内压力,以降低VIDD的发生率。
-
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对伤残接受度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不良影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护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 对国内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护理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分析,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及临床护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方法 以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时限为2004年10月24日至2024年10月24日。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发文趋势、作者、研究机构、期刊以及关键词进行深入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 纳入中文文献3163篇,英文文献721篇。从发文数量来看,国内研究成果显著多于国外,这体现了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但研究质量仍有发展空间。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系统化的研究网络。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产前健康管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的母婴结局护理以及产后延续性护理领域。然而,近年来逐渐向产后延续性护理过渡。 结论 我国未来需关注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数字化技术,共同推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护理的深入研究,以改善母婴预后。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患者睡眠质量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于2024年3月至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从百色市的某两所医院中选取274例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院综合性焦虑抑郁量表、自我同情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 睡眠质量总分为(11.37±5.22)分,处于较低水平。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焦虑抑郁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显示,患者睡眠质量得分与社会支持、自我同情分别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或通过焦虑抑郁、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可直接或通过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睡眠质量,自我同情直接作用于睡眠质量。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现状不佳,患者的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及自我同情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
经导管介入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的疗效与预后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低分级破裂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内介入手术的42例为观察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式的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行脑血管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和出血量方面的差异以及住院时长、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以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动脉瘤复发的情况,神经功能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方面都有显著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能有效治疗动脉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RS及GOS评分对比低于对照组,介入手术相较于开颅手术治疗低分级破裂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术后恢复更快(P<0.05),观察组术后6月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均为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有效手术方式,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介入栓塞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6月神经功能较开颅夹闭手术恢复好,开颅夹闭手术较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更不易复发。
-
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基因分型检测 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南宁地区男性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的基因分型情况,探讨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法对本地区225例男性CA患者皮损组织进行分型检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疾病特征和生活习惯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本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225例尖锐湿疣患者中共检出26种HPV亚型,前3位分别HPV6型(47.11%)、HPV11型56例(24.89%)、HPV52型(10.22%)。一重感染占64.89%,多重感染占35.11%。低危型感染占59.56%,高危型感染占17.33%,混合型感染占23.11%。熬夜(OR = 3.484)、性伴侣大于2人(OR = 2.880)、未坚持使用安全套(经常OR = 10.574,偶尔OR = 30.802,从不OR = 24.300)、同性性行为(OR = 3.910)、皮损多发(OR = 3.029)、HPV多重感染(OR = 2.178)是男性CA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南宁地区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以HPV6和HPV11为主,单一感染多见,皮损多发、HPV多重感染、不良的性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男性CA复发密切相关。
-
Neo4j视域下中药口服与灌肠协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分析
Abstract:
目的:通过构建Neo4j知识图谱,探寻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近10年数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内的有关口服灌肠同时使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并整理收集其中包含的口服中药处方、灌肠中药处方、证型等数据,对其中数据进行频率、频次统计,对口服中药处方与其自身、灌肠中药处方与其自身、口服中药处方与灌肠中药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权值、置信度、提升度的计算,并将数据导入Neo4j图数据库。结果:共统计有效数据87份,口服灌肠同时使用的背景下,最高频率出现的口服中药前10个依次是甘草、白术、黄连、木香、白芍、茯苓、黄芩、白头翁、黄芪、薏苡仁;最高频率出现的灌肠中药前10个依次为白及、黄连、苦参、黄柏、地榆、白头翁、三七、五倍子、甘草、败酱草;频率≥10%的证型有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所有运用到的中药中,中药药性的频率大于10%的有3个,分别为寒、温、平;中药性味的频率大于10%的有3个,分别为苦、甘、辛;中药归经的频率大于10%的有5个,分别为脾、胃、肝、大肠、肺;中药的功效频次大于3%的有5个,分别为解毒、清热、燥湿、止痛、止血。导入知识图谱后,满足频率≥10%、置信度≥50%、提升度≥1、以置信度降序排列第一位的中药口服方与自身关系是甘草→白术,中药灌肠方与自身关系是黄连→白及,这与中医治疗UC的核心药物功效相似;中药口服方与中药灌肠方关系是甘草→白及,已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近10年来中药口服灌肠兼用治疗UC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口服中药治疗多标本兼顾,治法上以健脾益胃止血,清热利水渗湿,补气升阳固本为主;灌肠治疗更注重于对症治疗,兼以补虚,治法以清热解毒燥湿,涩肠止血止痛为主。
-
基于Cite Space的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Abstract: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研究领域相关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明确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为主动健康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主动健康相关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研究纳入有效文献1031篇,年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发文量居于前三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5篇),四川大学(5篇),各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少,网络密度低;共生成“老年人”“高血压”“健康教育”等10个关键词聚类。现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与“老龄化”“医养结合”“主动健康”等方面有关。结论 目前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面临机构合作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网络与缺乏宏观性研究等问题,据此提出推动政策与科研相结合,强化跨科研团队建设,完善主动健康理论研究的建议,以促进老年人主动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
-
基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以及机器学习探究黄芪多糖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讨黄芪多糖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和数据库获取黄芪多糖的化学成分及靶点,结合脓毒症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集,筛选差异基因和潜在治疗靶点。构建黄芪多糖与脓毒症的共同作用靶点网络,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机器学习筛选核心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验证黄芪多糖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 结果:黄芪多糖的199个靶点与脓毒症的1176个靶点取交集后,获得33个共同作用靶点。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显示IL2、ACE、HSP90AA1等基因在黄芪多糖治疗脓毒症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蛋白质修饰、免疫系统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显示其富集于TRP、IL-17、HIF-1信号通路等。通过LASSO回归、SVM和支持向量机筛选出3个核心靶点PRKCG、KDR、SLC2A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黄芪多糖的主要成分与这些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调节TRP、IL-17、HIF-1等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系统、细胞代谢等途径发挥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预PRKCG、KDR、SLC2A1等核心靶点相关。
-
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症状群管理实践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通过系统检索2000-2024年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症状群及其相关研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症状群的种类、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进行全面综述,研究共总结出消化道症状群、神经情感症状群、肝功能紊乱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及免疫抑制相关症状群这5组症状群。此研究可帮助医护人员更全面精准地识别患者围术期的复杂症状表现,深入了解症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影响因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症状管理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今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症状群的管理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
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的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西百色市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就医延迟现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问卷简版、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量表中文版、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3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为58.28%(190/3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低、社会支持水平低、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高、健康素养低是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了解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主动提供医疗服务,降低患者就医延迟风险。
-
1例高原地区嗜铬细胞瘤危象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Abstract:
总结了一例高原地区嗜铬细胞瘤危象并发高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危重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及容量状态的监测、管理,警惕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危象、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导致血管意外事件,重视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
大鼠磨牙应用iRoot BP Plus直接盖髓术后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症反应研究
Abstract:
目的 iRoot BP Plus用于大鼠磨牙直接盖髓研究其对牙髓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在不同时间点的表现情况。方法 36只大鼠均分三组(iRoot BP Plus组、MTA组和空白对照组),直接盖髓术后7d、14d、28d取标本,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 术后7d,三组炎症反应程度无差异(P>0.05),均呈IL-6阳性表达(P<0.05),iRoot BP Plus组表达量低于其余两组;14d时,iRoot BP Plus组炎症反应程度低于空白组,与MTA组相近(P<0.05),且IL-6阳性表达量仍低(P<0.05);28d,iRoot BP Plus组炎症反应程度低于空白组(P<0.05),与MTA组无差异(P>0.05),此两组IL-6阳性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且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 iRoot BP Plus抑制牙髓的炎症反应,减少IL-6的表达。
-
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药改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高脂血症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微生态紊乱通过胆汁酸代谢异常、短链脂肪酸减少及炎症通路激活,促进脂质代谢障碍。中药凭借多靶点、整体调节优势,通过重塑菌群结构、提升有益代谢产物、修复肠道屏障、干预AMPK与FXR等信号通路,在改善高脂血症中展现独特潜力。本文梳理了黄芪多糖、葛根素、丹参酮ⅡA、小檗碱等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肠道菌群的机制,结合典型实证案例,总结中药微生态干预路径及系统性优势,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在机制解析和临床转化方面仍存不足,未来需加强多组学整合与精准干预探索。
-
老年心力衰竭伴多维度衰弱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合并衰弱的情况愈发普遍,这给临床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心衰与衰弱相互影响,显著增加了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本文全面综述了老年心衰与衰弱的关系、多维度衰弱的发展与表现、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策略,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助力早期识别和干预心衰患者的多维度衰弱问题,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虫草素治疗舌鳞状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蛹虫草代谢产物虫草素(Cordycepin)治疗舌鳞状细胞癌(TSCC)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PubChem、PharmMapper、CTD和 GeneCards数据库得到虫草素和人类TSCC相关靶点、通过在线Venn网站得到虫草素-TSCC交集靶点。使用 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运用Cytoscape 3.10.1软件进行虫草素治疗TSCC的核心靶点筛选。在此基础上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虫草素治疗TSCC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运用AutoDock软件对虫草素和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分析获取虫草素作用靶点535个,TSCC疾病相关靶点1183个,虫草素治疗TSCC的靶点210个。筛选出虫草素治疗TSCC的核心关键靶点为TP53、STAT3、AKT1。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显示,虫草素治疗TSCC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运动的正向调节、miRNA代谢过程的调控、miRNA转录调控、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节、凋亡过程负向调控等多个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涉及的通路主要为癌症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化学致癌作用-受体活化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蛋白与虫草素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虫草素可能主要作用于TP53、STAT3、AKT1等靶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起到治疗TSCC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及其治疗TSCC的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虫草素、舌鳞状细胞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
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观察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实验组用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对照组用传统穴位按摩手法,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压力痛阈(PPT)来评价临床疗效,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疗程结束后的相关数据,将数据汇总、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实验组(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总有效率达到92.20%,高于对照组(传统穴位按摩手法)总有效率75.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压力痛阈值(PPT)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在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都明显降低,压力痛阈值(PPT)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实验组VAS评分、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压力痛阈值(PP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穴位按摩,此法可以减轻颈肩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高局部压力痛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三因制宜”理念的中医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干预,均干预3d。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得分的差异。结果 (1)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广义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不同时间点腹胀、恶心呕吐程度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基于“三因制宜”理念的中医护理干预能促进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OP)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至90岁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n=213)、骨量减少组(n=317)及骨质疏松组(n=200),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性评估临床指标与腰椎T值的相关性,采用二次回归分析尿酸与腰椎骨密度T值的非线性趋势,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1.与骨质正常组相比较,骨量减少组的体重指数(BMI)、肌酐(Cr)、尿酸(UA)、甘油三酯(TG)显著下降,骨质疏松组的BMI、Cr、UA、TG、血清降钙素(CT)显著下降,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甲状旁腺素(PTH)显著上升(P<0.05);与骨量减少组对比,骨质疏松组的BMI、UA、TG显著下降,年龄、HDL-C、PTH显著上升(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中老年T2DM患者合并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BMI、UA是合并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HDL-C、PTH是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BMI、UA是合并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05);3.Spearman分析表明,年龄、HDL-C、PTH与腰椎T值呈负相关;BMI、UA、TG、CT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4.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腰椎T值呈现倒U型变化,计算尿酸值拐点,男性为421.8umol/L、女性为358.6umol/L(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BMI、UA、HDL-C、PTH、5项联合的AUC为0.650、0.744、0.631、0.650、0.594、0.802(P<0.05)。结论 年龄、HDL-C、PTH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负相关,是中老年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尿酸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BMI、尿酸是保护因素,其中,当男女性尿酸水平分别超过421.8umol/L、358.6umol/L时,其保护作用减弱。
-
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ADC值对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评估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不同b值(300 s/mm2、800 s/mm2、1400 s/mm2)DWI的ADC值对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接受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或手术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其进行磁共振平扫及ZOOMit DWI检查,DWI采用300 s/mm2、800 s/mm2和1400 s/mm2三个 b 值,分别记作b300、b800、b1400。测量这三个 b 值下结节的ADC值,比较不同b值下良性和恶性结节ADC值的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这3个诊断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纳入65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恶性37个(25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41.8±11.7岁),良性28个(2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 43.6±10.8 岁)。恶性结节的ADC值在b300、b800和b1400下均低于良性结节(P<0.001),三种b值下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98、0.911、0.930,三组间AU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 b 值DWI的ADC值均可有效鉴别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良恶性,但其鉴别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
PCYT1A调控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YT1A在胃癌中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其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患者的PCYT1A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随后,采用慢病毒技术构建PCYT1A基因沉默的胃癌细胞系,通过CCK-8和EdU实验评估PCYT1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估PCYT1A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PCYT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尤其在T4期胃癌患者中PCYT1A表达明显较高。实验中,PCYT1A基因沉默显著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PCYT1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抑制PCYT1A表达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此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机制研究深入探讨PCYT1A在胃癌中的作用。
-
组织工程技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
罗南,
Abstract:
摘要: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在我国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青年患者往往有强烈的保髋意愿,因此,有效的保髋治疗对于提高早期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再生能力的种子细胞与生物支架联合应用,并辅以细胞因子,进一步提升骨组织及周围血管系统的重建效率。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发展出治疗ONFH效果更佳的新型保髋疗法,本文针对新疗法的创新性及有效性,涵盖了目前组织工程技术治疗ONFH的研究热点: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3D打印多孔仿生支架、外泌体-支架复合体。为未来组织工程技术治疗ONFH的临床保髋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血压水平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血压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涉及14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情志护理能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状态,并有效降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情志护理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干预方式可行,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分析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我院2021年2月~2023年11月收治的96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纳入持续组(n=48)、间歇组(n=48),2组分别接受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持续性治疗、间歇性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变化,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血清PSA、F-PSA、VEGF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同时两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12个月后EPIC-2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间歇组治疗12个月后EPIC-26量表肠道功能、性功能、激素功能维度评分较持续组更高(P<0.05)。间歇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较持续组的43.75%更低(P<0.05)。治疗12个月后,间歇组总有效率为87.50%,较持续组的61.70%更高(P<0.05)。 结论 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持续性、间歇性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可取得相近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改善效果,间歇性治疗策略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近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
基于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建立预测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随机选取2022 年6月至 2024 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住院和门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367例)。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收集的资料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策树模型,两个模型的比较采用曲线下面积。引入从Logistic回归筛选出的预测因子,构建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高尿酸血症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最后采用rmda程序包进行决策曲线分析(DCA),以在验证数据中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湿热类证型、尿酸水平是2型糖尿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基于上述2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值:训练集验证为0.90,验证集验证为0.89)和准确度(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集验证P>0.05)结论 联合中医证型、尿酸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痛风发病风险。
-
蛋白激酶C抑制剂通过减少NETs形成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二氧化硅暴露对小鼠的肺部毒性作用,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s)与硅沉着病(silicosis,旧称矽肺病)小鼠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二氧化硅暴露后,蛋白激酶C抑制剂(Darovasertib,LXS196)在不同时间段对硅沉着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构建硅沉着病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60μL,Veh组);(2)二氧化硅暴露组(二氧化硅12mg/60μL/只,CS组);(3)治疗组(二氧化硅12mg/60μL/只,LXS196 15mg/kg;分别为LXS 3d组,LXS 7d组,LXS 14d组)。本研究通过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肺功能呼吸参数,评估硅沉着病小鼠的生理状态。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HE、Masson染色)观察二氧化硅暴露后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并通过免疫荧光(IF)检测NETs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肺组织中Mpo、CitH3、α-SMA和TGF-β1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eh组)相比,二氧化硅暴露组小鼠的体重恢复缓慢(P<0.05),小鼠呼吸功能受损,其中LXS 7d治疗组在用药后体重和肺功能改善最明显(P<0.005)。病理学检查表明,二氧化硅暴露显著加剧了肺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P<0.0001),同时表明暴露后第5天给药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分子机制研究显示,二氧化硅暴露组小鼠肺组织中Mpo、CitH3、α-SMA和TGF-β1等与炎症和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05),而LXS196治疗可显著抑制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二氧化硅暴露通过诱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产生NETs导致严重肺毒性, LXS196治疗后减少了NETs的释放,进而缓解了硅沉着病肺纤维化,其中在二氧化硅暴露后第5天时(急性期)给药治疗效果最明显,这一发现为阐明二氧化硅暴露致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并为治疗硅沉着病肺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Abstract:
目的 优化接受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氟康唑给药方案,为该特殊人群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对不同给药方案进行蒙特卡罗模拟,从而得出不同透析模式下肾功能衰竭患者最佳的给药方案。结果 对于能准确获得目标念珠菌MIC的情况,当所检测念珠菌的MIC≤0.5mg/L时,行CVVH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50mg可满足治疗需求,对于使用CVVHD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200mg即可满足治疗要求;当MIC=1mg/L时,行CVVH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100mg可满足治疗需求,对于使用CVVHD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400mg才能满足治疗要求;当MIC=2mg/L时,行CVVH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200mg可满足治疗需求,对于接受CVVHD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800mg才能满足治疗要求;当MIC分别为4mg/L和8mg/L时,接受CVVH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400mg、800mg才能满足治疗需求,而对于使用CVVHD模式透析的患者没有剂量能满足治疗需求。对于仅能鉴定出菌株,但无法获取准确药敏结果的情况,对于敏感性较高的白色念珠菌,使用CVVH模式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50mg即可满足治疗要求;对接受CVVHD 1L/H或CVVHD 2L/H透析的患者每日给药200mg即可满足治疗要求。对于敏感性较低的近平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使用CVVH模式的患者每日给药200mg才能满足治疗需求;对接受CVVHD 1L/H模式透析患者的治疗剂量需提高至每日400mg、而接受CVVHD 2L/H的患者每日给药800mg才能基本满足治疗需求。结论 持续血液透析能加快氟康唑的代谢速度,需适当增加氟康唑的给药剂量才能满足这些患者的抗真菌治疗需求,并且还需要综合考虑念珠菌菌株、MIC值等情况,以实现个体化给药。
-
基于全息理论耳部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耳部全息刮痧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焦虑和抑郁的改善情况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24年8月~2025年1月就诊于贵州省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耳穴特色治疗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09名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部全息刮痧组(36人)、耳穴贴压组(36人)、联合组(37人)。干预前后比较三组志愿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脾两虚型证候积分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变化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4周后联合组、耳穴贴压组、耳部全息刮痧组PSQI评分、心脾两虚型证候积分量表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耳部全息刮痧组有效率为80.56%,耳穴贴压组有效率为91.67%,联合组有效率为97.30%,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部全息刮痧联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并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效果优于耳部全息刮痧组和耳穴贴压组。
-
疏风解毒胶囊抗流感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应用疏风解毒胶囊干预甲型流感病毒体外及体内感染模型,通过检测病毒载量变化来探讨疏风解毒胶囊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流感病毒株(H1N1-PR8)感染MDCK细胞建立体外感染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疏风解毒胶囊对MDCK细胞最适浓度,qPCR法检测细胞内甲型流感病毒载量。H1N1-PR8病毒株感染Balb/c小鼠构建体内感染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奥司他韦组、SFJDC低剂量组、SFJDC高剂量组,每组10只,以q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疏风解毒胶囊对流感病毒血凝素抑制活性;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检测疏风解毒胶囊对甲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疏风解毒胶囊组细胞病毒载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疏风解毒胶囊在2000ug/mL浓度及以下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并具有剂量依赖效应。体内实验发现: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明显降低(p<0.001)。2000ug/mL的疏风解毒胶囊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达到90.33±8.96(p<0.0001),且抑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在体内及体外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活性,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密切相关。
-
响应面优化提取蝉翼藤树皮总多酚工艺及其二氯甲烷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试验旨在研究蝉翼藤树皮总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SID)的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蝉翼藤树皮中多酚进行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以多酚提取率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且通过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判断其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用CCK8法检测蝉翼藤树皮二氯甲烷部位药物浓度毒性,通过SOD、CAT和MDA水平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蝉翼藤树皮总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0g/mL、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60min和功率400W。此参数条件下,测得蝉翼藤树皮多酚的产量为13.50 ± 0.43 mg/g,与预测值非常接近。结论 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蝉翼藤树皮总多酚的提取,且蝉翼藤树皮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提高细胞CAT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为深入研究蝉翼藤提供实验基础。
-
体外探讨热疗提高乳腺癌对顺铂的敏感性
Abstract:
目的 在细胞层面探讨热疗是否增强乳腺癌对顺铂的敏感性。方法 运用MDA-MB-231细胞分为常规培养对照(37 ℃)组、40 ℃组、DDP组、40 ℃+DDP组,四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首先测定顺铂在MDA-MB-231细胞中的IC50值,再运用MTT、流式检测凋亡和周期分析细胞增殖,划痕和侵袭检测细胞转移能力;接着收集DDP组和40 ℃+DDP组上清培养液分别培养HUVEC细胞,检测两组上清对HUVEC细胞的增殖、转移、血管生成的影响;最后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探讨分子机制。结果 顺铂在MDA-MB-231细胞中的IC50值为13.60 nM;与对照组相比,40 ℃组、DDP组、40 ℃+DDP组均抑制了细胞增殖和转移;40 ℃+DDP组比单因素处理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40 ℃+DDP组上清培养液较DDP组更加显著地抑制了HUVE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刺激了MDA-MB-231细胞中热休克蛋白HSPA8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影响了增殖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刺激MDA-MB-231细胞的HSPA8表达,增强对顺铂的敏感性,从而对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起到更强的抑制作用;为后续体内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为临床上开展热疗提供理论依据。
-
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4年7月至10月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697例健康体检人员资料,依彩超检查分病例组(1511例,彩超确诊颈动脉硬化)与对照组(2186例,彩超检查阴性)。收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史、病史及多项血液指标等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R4.4.2软件和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和 ROC 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高血压史等多项指标差异显著。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是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0.899,0.917)〕,P < 0.001)。结论:确定了颈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有一定预测价值,为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性。
-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价值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旨在通过Meta分析讨论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4年10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 RevMan 5.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总样本量1053,其中实验组有525例,对照组有528例。米托蒽醌组的甲状旁腺误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01);米托蒽醌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米托蒽醌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2);米托蒽醌组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潜力。
-
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Abstract: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4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疏离感量表、疾病进展恐惧简化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得分为(41.41±6.3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β=-0.075, P<0.001)、居住地(β=0.074, P=0.020)、病程(β=0.066, P=0.036)、疾病类型(β=-0.071, P=0.043)是社会疏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解释79.7%的变异(F=105.227,P<0.001)。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社会疏离感位于较高水平;临床医务人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疾病恐惧感,引导患者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进而增加其社会融入度。
-
罗汉果皂苷V对高糖诱导AML-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V(MV)是否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AML-12肝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从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高浓度葡萄糖(144 mmol/L)构建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筛选MV的最佳干预浓度(70 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及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的表达。 结果 高糖处理显著降低AML-12细胞活力并诱导凋亡,同时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ROS释放,抑制PI3K/Akt通路活性(P-Akt/Akt比值下降)。MV干预后,细胞活力显著恢复,凋亡率降低,凋亡蛋白表达下调,ROS生成减少,且PI3K/Akt通路活性显著增强。结论 MV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AML-12肝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对高糖环境下的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基于Neo4j技术探寻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与规律:“脾统四脏”理论之思
Abstract:
目的:基于Neo4j技术探寻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与规律,分析脾与四脏(心、肝、肺、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并整理收集其中包含的中医处方、证型等数据,对其中数据进行频率、频次统计,对中药处方与证型、中药处方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权值、置信度、提升度的计算,并将数据导入至 Neo4j图数据库。结果:共纳入文献183篇,涉及中药175味,高频药物14味,其中白术、火麻仁、当归、甘草、枳实的使用频次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苦、平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 4 类。结论: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以益气健脾、甘温补虚为主,用药遵循从脾论治并兼顾他脏的规律。
-
乳酸/乳酸化修饰调控巨噬细胞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 研究进展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导致关节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腔内乳酸生成积累早期促使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以促进炎症进展,导致组织损伤;后期通过乳酸化修饰推动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以抑制炎症发展,进行组织修复。故巨噬细胞是类风湿关节炎病理生理学的核心,具有正负面双重作用,主要取决于在乳酸/乳酸化条件下,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所产生的巨噬细胞不同表型极化。这对深入明确乳酸参与调节巨噬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靶向乳酸代谢及乳酸修饰治疗此病的潜力。因此,本文对近年有关乳酸/乳酸化修饰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
网络媒介素养与手机成瘾交互作用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瘾交互作用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大学生身心健康队列,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完成基线和第3次随访的1552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瘾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及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瘾对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结果 医学生创新能力总分为143.79±29.96,网络媒介素养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r=0.587,P<0.01),手机成瘾程度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r=-0.175,P<0.01);层次回归分析显示,网络媒介素养与手机成瘾的交互项对医学生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087,P<0.01),该效应值低于手机成瘾的独立效应(β=-0.124,P<0.01)。结论 手机成瘾是创新能力的危险因素,网络媒介素养是其保护因素,并且能够缓和手机成瘾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
民族医科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Abstract:
本研究聚焦民族医科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成长轨迹,深度剖析导师引领与多学科融合在其学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效能。导师依托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前沿的科研认知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夯实、实验技能提升、科研思维构建以及学术道德培养等层面,为研究生提供精准且全面的指引。多学科融合促使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药学、中药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深度交融,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开辟全新路径。同时,通过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开展联合科研项目、联合培养等举措,全方位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格局,强化其综合科研素养。导师的引领与多学科融合协同发力,成为解锁民族医科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成长的核心密码,对推动民族医学基础研究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吴亦鼎《神灸经纶》灸法选穴特点及学术思想
Abstract: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吴亦鼎《神灸经纶》灸法选穴配伍规律并探讨其学术思想。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神灸经纶》灸治腧穴处方进行筛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频数、归经、特定穴、分布部位等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Ward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采用Cytoscape3.8.0软件进行灸法核心处方腧穴的筛选并绘制共现网络图。结果 筛选出灸法腧穴处方257个,涉及伤寒发热、卒中风等各科疾病,腧穴使用频次前五的是足三里、气海、肾俞、脾俞、合谷;所涉及的179个腧穴多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且主要集中在阳经;特定穴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五腧穴,其次是交会穴、背俞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下肢部、胸腹、腰背、上肢、头项;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最高的是脾俞-肾俞-足三里;前32位高频腧穴可分为8组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腧穴处方为“足三里、气海、肾俞、脾俞、合谷、中脘、间使、内关、膈俞、三阴交”。结论 吴亦鼎《神灸经纶》灸法选穴明辨经络,以固本培元、升阳补气为原则,重视气血经络脏腑调畅。
-
不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山东省滨州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治疗的PCI术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模式进行常规护理和随访;时机理论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和随访;奥马哈理论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和随访。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 干预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自我管理能力各个维度评分都较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间对比发现,三组患者干预前的6min步行距离和自我管理能力各个维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时机理论护理组和奥马哈理论护理组6min步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干预后,时机理论护理组和奥马哈理论护理组量表总分、疾病知识方面、日常生活知识方面、遵医行为方面、急救技能方面和情绪管理方面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要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奥马哈理论和时机理的护理干预均可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
广西6家医院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胜任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广西6家临床护士疼痛护理岗位胜任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士培训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胜任力调查问卷,于2024年8月通过便利抽样法对广西东、中、西部的6家医院的651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6%。临床护士对疼痛护理的疼痛的评估和监测得分为(84.98±18.68)分,药物镇痛护理得分为(39.02±8.21)分,非药物镇痛护理为得分为(21.16±4.89)分,镇痛治疗不良反应护理得分(22.05±4.36)分,疼痛健康教育得分(50.02±10.50)分,专业发展能力得分(18.84±5.74)分,总分为236.04±45.64分。 6个维度均与疼痛护理胜任力呈正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民族、医院等级是临床护理疼痛护理胜任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临床护士疼痛护理胜任力总体良好但个体发展不均衡,管理者应针对薄弱领域加强培训,特别是不能交流患者的疼痛评估、非药物镇痛护理及科研能力,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疼痛培训知识体系,以提升疼痛护理质量。
-
三级淋巴结构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TLS)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发生情况及结构表现,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2024年133例结直肠癌患者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初步确定三级淋巴结构的存在,同时联合免疫组化标记CD20、CD21和CD23明确三级淋巴结构的表达特征,并依据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成熟度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类,探索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Intratumoral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 iTLS)主要分布在粘膜层,多呈扁平的泪滴状且缺失生发中心;而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Peritumoral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 pTLS)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及固有层,多为椭圆或球状结构且包含完整淋巴滤泡。队列分析显示,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阳性表达率较高且成熟度多处于高水平的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而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以早期三级淋巴结构及初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为主。三级淋巴结构阳性与CD20、CD21和CD23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表明,空间上,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浸润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预后良好有关;成熟度上,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和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的重要标志物,这将为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罗家辎
Abstract: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普遍性极高,是已知的最显著的胃癌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激素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涉及儿茶酚胺类、胃肠激素、甲状腺激素以及瘦素和肥胖抑制素等。这些激素水平的改变与胃肠道疾病、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茶酚胺类激素、胃肠激素、甲状腺激素以及其他相关激素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加速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阻碍帕金森病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吸收,并利用左旋多巴促进自身生长,进而干扰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会引起胃泌素升高还干扰生长素释放肽释放,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精神状态产生严重影响。在甲状腺激素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甲状腺激素平衡,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会降低瘦素和肥胖抑制素水平,抑制儿童食欲和发育。
-
铬、锌、铝相互作用及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铬、锌、铝相互作用及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方法 用EDTA的化学络合反应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检测铬、铝、锌之间的相互作用。用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分为5组,每组6只,检测其相互作用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 络合反应实验:铬(>1.7~26.6μg)和锌(>0.1~0.7μg)对铝(26.7μg)呈拮抗作用;铬(>26.6~133.2μg)对锌(0.7μg)拮抗,锌(>0.2~2.0μg)对铬(26.6μg)拮抗,而锌(>50~200μg)对铬(100μg)拮抗作用不显著。MTT实验:铬(>2.7~13.3μg)和锌(>0.07~0.34μg)对铝(53.3μg)拮抗;铬(>159.9~266.5μg)对锌(13.4μg)拮抗;锌(>0.36~2.73μg)对铬(53.3μg)拮抗。动物实验:铬(100.8~604.2μg)显著降低血糖;锌(151.8~455μg)随质量增加降血糖效果减弱;铝(5.6~30.2μg)随质量增加使血糖上升。铬(100.8~604.2μg)拮抗铝(16.6μg)的升血糖效应;锌(182~455μg)与铝(16.6μg)协同升高血糖;锌铬比值为2:1(0.82μg:0.41μg)时协同降血糖,而比值为1:1(0.41μg:0.41μg)时拮抗,降血糖效果变差。结论:铬、锌、铝在特定浓度下存在拮抗作用,但铬和锌在一定比例下可协同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
POM12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明确核孔膜蛋白POM12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75例肝细胞癌及其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POM121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POM121与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验证POM12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探索可能相关的通路。结果 POM12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00%(48例/75例),而在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只有42.67%(32例/75例),POM12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结合肝细胞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发现,POM12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硬化和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生存分析发现,POM121阳性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POM121阴性表达的患者,提示POM12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肝细胞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体外实验发现POM121促进了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M121蛋白在肝癌细胞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并且高表达POM121的患者预后较差, POM121可能参与的相关通路包括ERBB信号通路、补体系统信号通路等。 结论 POM12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提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
-
基于治未病理论整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左金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制
Abstract:
摘要:目的: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相融合,深入挖掘左金丸在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在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应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PharmGKB数据库检索Hp相关性胃炎治疗靶点,通过Venn图筛选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开展多蛋白互作分析,将获得的交集靶点输入David数据库,依次开展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前3位核心靶点与吴茱萸-黄连药物有效成分degree值排名前10位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预测。结果:筛选出左金丸中吴茱萸有效成分30个,对应靶点546个,黄连有效成分15个,对应靶点379个,Hp相关性胃炎相关的疾病靶点2382个,交集靶点259个。对交集靶点进行多蛋白互作分析,发现STAT3、SRC、AKT1等19个靶点为左金丸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左金丸发挥治疗Hp相关性胃炎作用的机制与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细胞群体增殖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PI3K-Akt、NF-κB、HIF-1、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左金丸中的有效成分与疾病核心靶点可有效结合。结论:左金丸借助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STAT3、SRC、AKT1等关键靶点,通过激活PI3K-Akt、NF-κB、HIF-1、MAPK等通路,呈现出成分-靶点-通路多元化的特性,实现对Hp相关性胃炎的干预与治疗,体现了“治未病”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
结直肠癌患者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差异研究
Abstract:
目的:对比结直肠肿瘤患者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菌群变化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菌群采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代谢产物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比较3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变肠道组织和健康肠道组织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1)病变组和正常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α和β多样性都无统计学意义。(2)无论从门、种、属任何水平来说,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肠道菌群都有差异(3)通过检测,我们确定了1958种代谢物,发现病变组织代谢产物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我们鉴定了20种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揭示了这些代谢产物在结直肠肿瘤患者中的潜在诊断价值。结论: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组织相较于正常组织代谢产物及一些菌群种类会发生变化且有显著差异,继续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和发现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及机制的关系并且还可以发现结直肠肿瘤筛查和治疗的新方向。
-
基于miRNA调控细胞凋亡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作为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骨病,其病理进程与细胞凋亡调控失衡密切相关。近些年研究表明,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可以通过靶向精准调控Wnt/β-catenin、PI3K/ Akt及BMP等关键凋亡通路,在SANFH疾病进展中占据了关键调控作用。本文系统阐述miRNA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网络在SANFH中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策略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
中药益生菌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的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中药因其多靶点作用和低耐药性发展,被广泛研究用于治疗Ab感染,尤其在逆转耐药性方面显示出潜力。中药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水解酶活性、减少生物被膜形成及抑制耐药基因表达等途径发挥作用。益生菌发酵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中药的抗菌活性,通过分解大分子物质释放活性成分,甚至产生新物质,增强生物利用度。益生菌发酵产物还能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和增强免疫反应,间接抑制Ab。尽管中药益生菌发酵在抑制Ab方面前景广阔,但其作用机制、发酵工艺优化及安全性评价仍需深入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和深入研究,中药益生菌发酵有望开发为高效、安全的抗菌制剂,为解决Ab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方案。
-
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旨在为后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了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以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的时间范围涵盖了各数据库建库之初至2024年8月。在检索过程中,我们筛选出关于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随机对照研究。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阅读以及资料的提取,并共同评估了相关研究的偏倚风险。随后,我们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并采用偏倚风险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本研究共纳入了10条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1013例患者的数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DR方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OR =4.50,95%CI(3.09,6.57),Z=7.81,P<0.00001],改善患者VEGF水平[SMD =-2.25,95%CI(-2.32,-1.77),Z=14.58,P<0.00001],改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PSV:SMD =0.89,95%CI(0.61,1.17),Z=4.64,P<0.00001; EDV:SMD=0.95,95%CI (0.67,1.23),Z=6.64,P<0.00001; RI:SMD=-0.63,95%CI(-0.90,-0.36),Z=4.57,P<0.00001],改善患者的视力[SMD =0.77,95%CI(0.53,1.01),Z=6.32,P<0.00001] 结论:递法明可显著提高DR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VEGF水平、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视力。然而,现有研究存在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局限性,未来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对其他临床指标的影响。
-
人源单重链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以及抗HER-2抗体的筛选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构建天然人源化单重链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出特异性靶向HER-2的单重链抗体,作为后续嵌合抗原受体T (CAR-T) 细胞疗法的抗原靶向结构域。 方法 分离志愿者的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对DNA进行回收,根据重链抗体保守区域骨架区FR设计引物,扩增出抗体的VH片段,再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重组到噬菌体中,建立天然的人单重链噬菌体文库,筛选特异性靶向HER-2的噬菌体,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亲和力和特异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源化单重链噬菌体库,总库容达到5×1010且多样性较好,并成功筛选到高亲和力的抗HER-2单重链抗体。结论 成功筛选到了抗HER-2的单重链抗体,并通过ELISA、流式等方法验证了其亲和力和特异性,为后续基于HER-2的抗体筛选与开发,以及临床肿瘤治疗奠定基础。
-
广西人群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与mTOR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 mTOR 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34528与广西人群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 (AAV) 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 208 例对照者和 183 例 AAV 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 mTOR 基因 rs1034528 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差异,以及临床资料与等位基因和基因频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TOR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1034528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在AAV 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AAV 患者中 mTOR rs1034528 的三种基因型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 BVAS 评分方面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然而,mTOR rs1034528不同基因型之间,蛋白尿和肌痛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05)。结论 广西人群中的AAV患者mTOR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34528可能与蛋白尿和肌痛的发生有关性,但其与AAV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
基于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学生超声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影像本科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讲课模式,n=30)和观察组(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n=30)。教学活动包括理论讲授、病例分析及技能操作演示,最终通过期末考试和教学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在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及教学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学生在超声图像的识别和诊断、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且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为深入。结论 思维导图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该模式通过增强互动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超声技能、临床诊断能力及学习兴趣,为超声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水通道蛋白9在脓毒症中的分子机制及治疗进展
Abstract:
水通道蛋白9(AQP9)是水通道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通过其独特的跨膜孔道结构介导小分子溶质运输,维持细胞渗透压和代谢稳态。近年研究表明,AQP9在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表达异常与炎症调控、免疫细胞迁移密切相关,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及抑制剂的研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探究的问题。本文系统综述AQP9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脓毒症中的分子作用,并探讨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
人工智能在肺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其应用于肺部肿瘤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增幅较大,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检索2013—2024年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肺部肿瘤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 327篇文献。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中国和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发文量排行前三,但研究者和机构之间缺乏跨区域合作。分析关键词和文献被引结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学图像分析。结论 人工智能在肺部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呈上升趋势,肺部肿瘤的诊断与分类、预测肺癌化疗反应及预后分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而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性能的提升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
沉默ADAM17下调PI3K/AKT信号轴抑制前列腺癌恶性进展
Abstract:
目的 探明沉默ADAM17抑制PI3K/AKT信号轴进而抑制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细胞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 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收集到的PCa患者组织样本中ADAM17的表达,WB检测PCa细胞系中ADAM17的表达。siRNA转染构建ADAM17沉默细胞模型后,CCK-8和EDU染色实验检测并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B检测沉默ADAM17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 IHC结果显示ADAM17在PCa患者组织中过表达,同时WB和PCR结果显示ADAM17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0.05)。CCK-8和EDU染色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中PCa细胞的增殖效率下降(P<0.05)。迁移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显著抑制了PCa细胞迁移能力(P<0.05)。WB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NC组,沉默ADAM17组中的p-AKT和p-PI3K表达下降(P<0.05),然而AKT和PI3K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沉默ADAM17下调PI3K/AKT信号轴抑制前列腺癌恶性进展。
-
国内外肝硬化营养评估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营养评估作为肝硬化综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改善临床预后、增强免疫调节、促进组织修复、提高生活质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合1997-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1031篇文献(国内369篇,国际662篇),借助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开展多维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揭示:日本(n=81)与中国(n=63)构成该领域学术产出核心国家,加拿大与英国共同占据战略枢纽地位(中介中心性=0.17);机构合作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国内机构与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等国际机构分别形成了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核心合作网络;核心作者网络呈现国内姚佳团队与国际TANDON PUNEETA组的显著学术影响力。关键词突现检测显示,国内研究聚焦"营养评估"(突现强度5.62),而国际学界前沿转向"肌肉减少症"(7.48)及其分子机制探索。当前研究热点已形成以个体化营养干预、肌肉减少症病理生理、衰弱综合征评估为核心的知识集群。本文建议:通过建立跨国研究联盟、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包及开展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可有效弥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鸿沟,为实现肝硬化营养管理的精准化与循证实践转化提供理论支撑。
-
基于组学筛选铅暴露致脂质代谢紊乱的关键通路及基因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整合多个铅暴露的组学数据分析铅暴露致脂质代谢紊乱的关键通路及基因,并利用体外细胞铅染毒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通过R软件进行基因差异分析和富集分析,明确关键信号通路及基因;通过CCK-8试验检测铅染毒对肝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进一步通过RT- qPCR验证铅染毒调控的关键基因。结果 通过三个组学数据库分析结果均显示,GO富集分析表明铅暴露主要与固醇代谢过程、脂质稳态、胆固醇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以及脂蛋白颗粒结合等分子功能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铅暴露主要与JAK-STA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其中在铅致脂质紊乱中,JAK-STAT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基因CDKN1A、IL9R等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进一步,体外实验验证了,随着铅暴露浓度的升高,CDKN1A、IL9R、LEPR表达水平升高,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铅暴露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CDKN1A、IL9R和LEP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肝脏脂质代谢。
-
育龄期稽留流产患者心理痛苦现状的多因素分析:基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视角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育龄期稽留流产患者心理痛苦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缓解心理痛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诊治的260例稽留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凯勒斯心理困扰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最终共纳入260例患者,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260例患者的心理痛苦总得分为(21.78±8.68)分。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面对维度对心理痛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回避维度、屈服维度对心理痛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现存孩子数、是否为计划妊娠、面对、屈服、家庭支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是患者心理痛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育龄期稽留流产患者心理痛苦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视,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自我效能感,并积极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鼓励患者勇敢表达真实感受,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促进其家庭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
HIV-1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40多年来,卫生健康面临的诸多挑战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公共卫生危机,已导致约4000万人死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由逆转录病毒HIV-1引起,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的系统性衰竭。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经将HIV-1感染转变为一种慢性、可控制的疾病,大大降低HIV-1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HIV-1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深入研究、探索开发仍在继续。本文主要呈现与HIV-1相关的流行病学概况及发病机制、潜伏机制、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
基于网络针灸学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穴位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目的:运用网络针灸学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穴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选取建库至2024年6月1日的相关文献,提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腧穴处方,进行频次分析及高频穴位筛选,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核心穴方,并对核心穴方进行潜在靶点挖掘,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提取核心靶点,并利用基因本体(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共纳入文献处方134条,筛选出核心穴位合谷、太冲、地仓、阳白、颊车。挖掘潜在靶点243个,与周围性面瘫共有靶点94个,筛选出AKT1、BDNF、STAT3、IL-6、TNF、BCL2、NGF、JUN、VEGF、CREB1核心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AGE-RAGE、Relaxin信号通路等;涉及神经元调亡、神经营养与修复、炎性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核心穴方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
2014-2024年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心血管疾病研究热点演进: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解析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4-2024年间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揭示研究热点、趋势和前沿。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筛选出基于NHANES的英文原创文献,运用CiteSpace 6.2.R4构建知识图谱,并通过时序、共现和突现分析,从发文量、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合作和关键词聚类等维度进行可视化解析。结果 共纳入2495篇文献,中国(57.76%)为主要贡献国,南京医科大学为核心机构。关键词聚类显示三大研究领域:风险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健康结局(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方法学创新(中介分析、加权分位数回归)。突现分析揭示研究前沿从早期健康问题转向生物标志物与代谢健康,近期聚焦代谢疾病与分子机制。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NHANES在心血管研究中的知识域演变,表明研究模式向环境-社会-生物复杂系统转变。未来需加强低收入国家数据利用、多组学整合分析及纵向数据因果推断研究。
-
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2所三甲医院收治的302名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调节疲乏量表(SRF-S)、疾病进展恐惧量表(Fop-Q-SF)、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疾病接受度量表(AIS)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302例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得分为(50.63±7.10)分。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与Fop-Q-SF呈正相关(r=0.536,P<0.01),与APGAR、AIS呈负相关(r=-0.683、0.541,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Fop-Q-SF、APGAR、AIS、合并慢性病数量、乳房手术类型、临床分期是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的影响因素(调整R2=0.678,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水平较高。相关职能部门与护理团队应基于其影响因素量身定制个性化干预策略,通过提升患者家庭关怀度、疾病接受度,降低疾病进展恐惧,减轻乳腺癌患者自我调节疲乏。
-
消肿1号膏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Abstract:
目的:制备消肿1号膏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制备消肿1号膏。用HPLC测定消肿1号膏中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重楼皂苷VII,没食子酸,绿原酸的含量。结果: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重楼皂苷VII、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分别在 10.62~212.4、5.03~100.6、5.08~101.6、5.5~110、20.88~208.8μg*mL-1,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消肿1号膏中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重楼皂苷VII、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范围(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54±0.041)mg*g-1,(0.24±0.027)mg*g-1,(0.15±0.007)mg*g-1,(0.19±0.021)mg*g-1 和 (0.54±0.020)mg*g-1。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合理,可用于消肿1号膏的质量控制。
-
百色市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广西百色市就诊及健康体检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流行情况及感染特征,并为女生殖道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集4181例阴道分泌物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DNA,分析女生殖道感染构成和临床特征。结果 4181例中检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分别为 7.8%(329/4181) 、53.8%(2253/4181)和1.4%(59/4181);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集中在小于25岁前年龄段,解脲支原体主要分布集中在小于25岁前和25~50岁的年龄段;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人群主要为妊娠和阴道炎,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见于尿道炎患者。结论 解脲支原体感染率较高,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低龄段高发,三种病原体感染的共疾病主要见于妊娠和阴道炎。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组方规律研究
Abstract: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究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床诊治高脂血症的完整中药复方,在古今医案云平台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规律。结果:共挖掘 172 例 HLP 患者病案,涉及 170 味中药,用药 1799 次。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甘、苦、辛居多,归经集中在肝、脾、肺经。使用率超 50% 的高频药物有山楂、丹参等。常用对药如丹参 - 山楂;角药有山楂 - 泽泻 - 丹参等;核心组方含山楂、丹参、泽泻等。结论:中药复方治疗 HLP 以补肝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原则,秉持辨证施治,将理法方药相结合。
-
血清丝轻链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基于NHANES数据库的横断面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sNfL)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这项横断面研究使用了2013年至2014年间进行的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一共纳入1908名研究者。通过逻辑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回归评估了成年人群中sNfL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交互作用分析评估了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所有参与者中,有180人(9.4%)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sNfL值高于非抑郁症患者(P<0.05)。sNfL以19.0 pg/ml为临界值分为两组。根据单变量分析,高sNfL组(>19.0 pg/ml)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OR=2.016,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sNfL与抑郁呈正相关(OR=1.503,95%CI 1.035-2.172, P<0.05)。RCS分析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sNfL与抑郁之间呈U型非线性关系(P<0.05)。在交互作用分析中,sNfL与抑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仍然很强。结论 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中观察到,sNfL水平(>19.0 pg/ml)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正相关。
-
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目的:分析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提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80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 结果:所有病例住院死亡10例(12.5%),AKI组死亡4例(21.1%),非AKI组死亡6例(9.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术前血肌酐值、肾动脉受累累及、ICU入住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肌酐值、肾动脉收受累及、体外循环时间是术后发生AKI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术后AKI发生率高,术前血肌酐值、肾动脉收受累及、体外循环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现状及OBE理念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Abstract:
目的 探讨OBE理念教学在临床医学本科《皮肤性病学》理论课中的教学改革思路。方法 通过对我校《皮肤性病学》教学现状分析、OBE理念教学模式的内容和路径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OBE理念建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新教育理念模式,着重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成果逆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OBE理念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改革不仅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也为其他课程的医学教学改革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
血小板相关基因的胃癌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Abstract:
目的 旨在构建一个胃癌中血小板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以期发现血小板相关基因影响胃癌预后的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与血小板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使用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ROC 曲线和生存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确定了六个预后相关基因(PDGFC、F5、ANXA5、CLEC1B、SLC6A4、APOH)并构建模型。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风险患者OS显著低于低风险患者(P<0.05),并在GEO队列中取得了验证(P<0.05)。 ROC曲线1、3和5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0.662、0.758,且外部验证集的ROC曲线1、3和5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708,0.728,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 构建了6个血小板相关基因的胃癌预后模型,有可能作为未来临床实践中有效的预后标志物。
-
低密度脂蛋白与转铁蛋白比值在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Abstract: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与转铁蛋白比值(LTR)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3月10日到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入院的168名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住院信息,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找到最佳截断值对LTR进行分组,并进行两组间单因素和多因素 Cox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使用卡普兰梅尔(Kaplan-Meier)和分层分析评估两组预后差异。结果:患者被分为低LTR组(<1.43 mmol/L)和高LTR组(≥1.43 mmol/L)。高LTR组显示出较高的死亡风险(单变量HR=1.88, 95% CI=1.04-3.4, P=0.036; 多变量HR=3.60, 95% CI=1.02-12.37, P=0.046)。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LTR组生存期较短(P=0.033)。分层分析显示LTR在65岁以下患者和无肝转移的患者中的显著预测价值。结论:LTR是接受一线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患者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在年轻患者和无肝转移的患者中。
-
长链非编码RNA HOXA11-AS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HOXA11-AS在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118例稽留流产妇女为研究组,125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绒毛组织中 HOXA11-AS表达水平。分析HOXA11-AS与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血清VEGF的相关性,以及HOXA11-AS预测稽留流产发生效能。结果:研究组HOXA11-AS表达较对照组低(P=0.001)。有流产史孕妇HOXA11-AS表达较无流产史低(P=0.019)。HOXA11-AS表达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s=0.290,P<0.001)。HOXA11-AS表达预测稽留流产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95%CI:0.637~0.767)。多因素分析模型中,HOXA11-AS低表达孕妇发生稽留流产风险较高表达的高(P<0.05)。结论:HOXA11-AS在稽留流产中低表达,并与血清VEGF有关,可作为预测稽留流产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早期评估稽留流产发生,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METTL14、lncRNA?AFAP1-AS1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甲基转移酶样14(METTL14)、长链非编码(lncRNA)?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TNBC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lncRNA?AFAP1-AS1、METTL14 mRNA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Kapian-Meier曲线分析lncRNA?AFAP1-AS1、TNBC mRNA表达与TNBC患者1年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 较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的lncRNA?AFAP1-AS1 mRNA表达量更高,而METTL14 mRNA表达量则更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cm、TNM分期Ⅲ期,lncRNA?AFAP1-AS1 mRNA高表达、METTL14 mRNA低表达均是TNBC患者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i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lncRNA?AFAP1-AS1 mRNA高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为58.06%(18/31),明显低于lncRNA?AFAP1-AS1低表达患者的89.66%(26/29)(P<0.05));METTL14 mRNA低表达患者1年生存率为45.45%(10/22),明显低于METTL14 mRNA高表达患者的89.47%(34/38)(P<0.05)。 结论 在TNBC患者癌组织中,lncRNA?AFAP1-AS1表达显著升高,而METTL14则明显下降,且二者异常表达与更短的生存期及更高死亡风险相关,均有望成为TNBC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急性心肌梗死中 miRNA 的诊疗价值与应用挑战
Abstract: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存在特异性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微小RNA(miRNA)因其在体液中的高稳定性和易检测性,展现出作为AMI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miRN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心肌梗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在心肌细胞凋亡、自噬和纤维化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同时强调miRNA作为AMI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然而,miRNA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样本前处理、检测技术、大规模样本验证和递送系统的技术难题等。未来将聚焦开发 miRNA 组合诊断试剂盒、个体化治疗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等研究,以期在AMI的临床管理中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
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与肿瘤免疫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Abstract:
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 )是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物,由饮食中的胆碱、甜菜碱和左旋肉碱产生,不仅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还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多项研究表明血浆TMAO水平与患癌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然而,这种关系背后的机制尚未完全阐述。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从TMAO代谢产生、免疫调节角度讨论了TMAO参与肿瘤进程及影响肿瘤治疗的可能机制。
-
可复性与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血流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牙髓血流量(Pulpal blood flow,PBF)对可复性牙髓炎(Reversible Pulpitis,RP)与有症状不可复性牙髓炎(Symptomatic Irreversible Pulpitis, SIRP)的诊断能力。方法 选取牙髓炎病例189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及临床检查结果,分为RP组及SIRP组,RP组83例,SIRP组106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测试患牙与对照牙的PBF,并计算其差值。以牙髓血流差值作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牙位类型作为控制变量,诊断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RP平均PBF差值3.77±1.85,SIRP平均PBF差值为6.85±2.1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牙髓血流差值与诊断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牙位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之后,牙髓血流差值与诊断结果两者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髓血流量与牙髓炎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相关性,牙髓血流差值有助于RP和SIRP的临床诊断。
-
不同尺寸钛颗粒对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和机制探讨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尺寸的钛(titanium,Ti)颗粒对巨噬细胞M1极化的具体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Ti纳米颗粒(Titanium nanoparticles,TiNPs)和Ti微米颗粒(Titanium micron particles,TiM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RT-qPCR、ELISA、Western Blot研究TiNPs和TiMPs在巨噬细胞M1极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浓度为100 μg/ml的TiNPs和TiMPs均促进M1标志物IL-1β、TNF-α、IL-6的mRNA表达及IL-1β的蛋白分泌,但TiNPs的效果显著强于TiMPs。此外,TiNPs还能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通过上调p-p65和p-IκB-α的表达来激活NF-κB信号通路。结论:浓度为100 μg/ml的TiNPs和TiMPs均能时间依赖性地促进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及其蛋白分泌,但TiNPs的效果显著强于TiMPs。此外,TiNPs还能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通过上调p-p65和p-IκB-α的表达来激活NF-κB信号通路。
-
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近20余年医疗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进而提供理论建议。方法 以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检索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共现网络与关键词演变等知识图谱。结果 相关研究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大高校是研究的中坚力量,作者群之间合作较少,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地域性较强;高频关键词包括“资源配置”“公平性”等,“耦合协调”“动态演进”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结论 未来研究数量仍会增加,且研究热度不减;作者群之间应加深交流与合作;建议进一步优化协同体系,提升医疗机构的公众满意度,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
HDAC抑制剂SAHA通过阻断DNA双链断裂修复提升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放疗敏感性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HDAC抑制剂SAHA通过阻断DNA双链断裂修复提升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放疗敏感性机制研究。方法 CCK-8实验检测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中HDAC抑制剂SAHA和最佳放疗剂量。随后细胞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的细胞活性情况。WB实验检测各组中蛋白γH2AX、Rad51和DNA-PK的表达情况。彗星实验和ER标签检测各组是否发生DNA损伤修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γH2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在加入不同剂量的SAHA后,其中IC50为4.173μmol,而最佳放疗剂量为8GY。CCK-8和细胞克隆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NC组,SAHA、IR和SAHA+IR组中的细胞增殖率均下降均下降,而其中SAHA+IR组下降最明显(pP<0.05),相较于SAHA和IR组,SAHA+IR组中的细胞增殖率最低(P<0.05)。WB结果提示,相较于NC组,SAHA和SAHA+IR组中的γH2AX表达上升,而DNA-PK和Rad51表达下降(pP<0.05)。IR组与NC组无显著差异(pP>0.05)。随后彗星实验和ER标记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SAHA、IR和SAHA+IR组中的DNA损伤上升,而SAHA+IR组最明显(pP<0.05)。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验证了SAHA+IR组中γH2AX的表达最高(pP<0.05)。结论 HDAC抑制剂SAHA通过阻断DNA双链断裂修复提升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放疗敏感性。
-
基于微环境特点构建的纳米递药系统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是炎症性关节炎的一种,以滑膜炎和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目前,关节炎的治疗包括抗炎或镇痛等药物治疗、手术和物理康复,然而长期服用抗风湿药仍存在如剂量大、用药频率高而造成心、肝、肾功能障碍等弊端。纳米递药系统能够更好控制病变组织中的药物积累,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同时上调靶向药物疗效以有效解决上述弊端。RA患处具有酸性、乏氧等炎症微环境特点,为构建多层次的纳米递药系统对抗RA提供了靶点。针对RA在酶、氧化还原体系、pH值等微环境中的特点,进行在纳米递药系统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综述,通过对比微环境和纳米递药系统对RA治疗的影响,为后续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纳米递药系统治疗RA提供借鉴。
-
鼻咽癌与重度抑郁症的生物标记物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与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的共同生物标记物,筛选并鉴定他们共同相关的枢纽基因和生物学通路。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r语言分析了GSE12452、GSE98793数据集中NPC、MDD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接着,我们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进行取交集来筛选高度相关的基因。然后,我们基于Cox回归筛选核心基因,LASSO回归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该模型使用来自基因表达综合(GEO)的外部数据集进行了验证。结果 我们的结果显示,3个基因(CKAP5、GRB10、TPT1)被鉴定为NPC和MDD的核心基因。根据中位风险评分可将NP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免疫浸润增强,而且浸润免疫细胞与预后基因和风险评分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使用数据集GSE102349验证了NPC预后风险模型有效预测总生存期。
-
HBV C反基因锁核酸对转基因小鼠体内病毒活性的抑制效果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HBV C反基因锁核酸(Antigene LNA)对转基因小鼠体内病毒活性的抑制效果。方法 Antigene LNA组、NC组和Blank组分别于第1、3和5 d经尾静脉注射给药,3TC组连续7d经灌胃给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HBsAg,免疫组化检测肝脏HBsAg、HBcAg细胞阳性率,HE染色观察肝、肾组织细胞变化。结果 治疗后的第1、3、5和7 d,与3TC组、NC组、Blank组比较,Antigene LNA组血清HBeAg、HBV DNA、HBsAg抑制率分别为72.67±3.32%,55.68±2.70%,47.87±1.89%,(F= 124.1,P<0.001;F= 210.0,P<0.001;F= 129.1,P<0.001)。肝脏组织HBsAg、HBcAg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显著,(F=70.95,P<0.001;F=121.5,P< 0.001)。小鼠肝、肾组织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 Antigene LNA能有效的抑制体内HBV病毒活性,为HBV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2020-2022年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动情况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掌握广西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入和流出情况,了解广西医学院校培养医学人才就职于区内疾控中心的现状,以期为未来广西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向全区122个疾控中心和19所开设医学专业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对广西疾控中心人员流动情况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区内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全区疾控中心流入人数量大于流出人数,且流入人员的人力综合素质评分低于流出人员,仅有23.33%流出人员仍留在疾控机构。医学院校方面,高职学历毕业生就业于县级疾控中心占比最大(54.48%);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于市级疾控中心占比最大(50.35%),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职于疾控中心的数量较少。在区内疾控中心就业医学生的专业中,医学技术类占比最大(29.59%),其次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26.56%)。结论 广西疾控中心人才流失状况较为严峻,地方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区内疾控中心就业的高层次人才较少。疾控中心和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单位应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为稳定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努力。
-
紫草素去氧糖苷的合成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估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通过用脱氧葡萄糖胺修饰紫草素来提高其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 方法 以1,3,4,6-四乙酰-2-氨基-2-脱氧葡萄糖盐酸盐和丁二酸酐和紫草素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Z-1-2。将不同浓度的 Z-1-2 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系进行干预。用 MTT 法筛选目标产物对MCF-7、MDA-MB-231、4T1以及HUVEC的抑制作用,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数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目标化合物 Z-1-2 的产率为 27%。Z-1-2对所选细胞系均有抗增殖作用,其中对 MDA-MB-231 的抗增殖活性最优 ,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01)。结论 本研究所设计合成的 2-脱氧-2-氨基糖苷紫草素衍生物(Z-1-2)对乳腺癌细胞系中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多指标优化罗布麻叶微丸的制备工艺
Abstract: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多指标优化罗布麻叶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利用挤出滚圆法,以收率(%)、圆整度(o)、HR和脆碎度(%)为评价指标制备罗布麻叶微丸。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滚圆频率(Hz)和滚圆时间(min)为考察因素,基于G1-EWM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计算综合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罗布麻叶微丸制备工艺;建立GA-BP神经网络模型,选取合理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并预测罗布麻叶微丸制备工艺;验证比较Box-Behnken响应面法和GA-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并确定罗布麻叶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综合评价指标均值为0.9731(RSD=0.53%),与理论值0.9710相比较绝对误差为0.0022;GA-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指标均值为0.8691(RSD=0.63%),与理论值0.9857相比较绝对误差为-0.1166。因此,最终确定罗布麻叶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载药量为20%、滚圆频率为20Hz、滚圆时间为2min。结论: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A-BP神经网络多指标优化的罗布麻叶微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较为合理。
-
木鳖子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体外抗肝纤维化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木鳖子丝石竹皂苷元-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GYP)对人肝星状细胞株LX2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及其潜在的作用通路机制。方法:在LX2细胞中分别加入400μmol/L乙醛和不同浓度的GYP进行培养;用CCK-8检测试剂盒来测GYP作用于LX2细胞的IC50值及GYP对乙醛诱导的LX2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LX2细胞迁移情况;实时荧光定量(qPCR)检测COL1A1和ACTA2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Col-Ⅰ、α-SMA、p-PI3K、PI3K 、p-AKT 、AKT 、TGFβRⅡ、p-Smad3、 Smad3、Bax和Bcl-2蛋白水平的情况。 结果:GYP对LX2细胞24 h半数抑制率(IC50)为80.22μmol/L;GYP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乙醛诱导的LX2细胞存活状态(P<0.05);一定浓度的GYP能抑制LX2细胞的迁移(P<0.05)和下调乙醛诱导的LX2细胞COL1A1和ACTA2基因的表达(P<0.05);GYP浓度依赖性地下调Col-Ⅰ、α-SMA、p-PI3K、p-AKT、AKT 、TGFβRⅡ、p-Smad3和Bcl-2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浓度依赖性地上调Bax的表达(P<0.05)。结论:GYP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TGF-β1/Smad和凋亡通路来抑制LX2细胞增殖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
-
民族医科院校研究生的多学科融合团队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Abstract:
民族医科院校多学科融合的团队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学科融合难度大,师资队伍建设困难,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挑战,笔者提出了加强学科规划和课程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和专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等对策建议。并分享右江民族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科团队的经验,为民族医科院校医学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
九华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Abstract: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UPLC-MS/MS),分析九华黄精九蒸九晒法炮制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 方法 在UPLC-MS/MS技术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分析,以差异倍数(FC, FC> 1.5 或 FC<0.67,p< 0.05) 、变量权重值(VIP,VIP >1、 P< 0.05 )为筛选条件,分析九华黄精九蒸九晒法炮制前后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探索其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结果 共检测到2173个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发现前80种(top80)显著差异主要代谢物相对含量上调有52种,下调有28种,主要差异代谢物为生物碱、黄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有机酸等。结论 九华黄精九蒸九晒法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显,并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此法可为后续炮制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血管内动脉瘤修复术后内漏的预防策略与治疗进展
Abstract: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生活中的增加,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血管内动脉瘤修复技术(EVAR),但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如内漏仍是影响患者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EVAR后内漏的相关研究,包括其病因、发病机制、分类以及预防策略与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内漏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加强锚定区密封、术中栓塞分支动脉、确保支架组件充分连接等。早期识别和正确分类内漏对制定最佳管理策略至关重要。虽然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内漏预防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本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EVAR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
二甲双胍通过调节GPX4/ACSL4轴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足细胞铁死亡
Abstract:
目的 探究高糖高脂诱导小鼠足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作用机制以及二甲双胍能否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足细胞损伤。方法 1.将小鼠肾足细胞(MPC-5细胞)分组:正常组(Con)、高糖组(HG)、高脂组(HP)、高糖高脂组(GP),孵育24h。2.将MPC-5细胞分组:Con、GP、GP+Fer-1组,孵育24h。3.将MPC-5细胞分组:Con、GP、GP+二甲双胍(Met)组、GP+沙格列汀(Sax)组、GP+达格列净(Dap)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GSH/GSSG比值、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铁离子浓度以及铁死亡相关蛋白(xCT、GPX4及ACSL4)的表达。结果 1.与Con 组相比,HP、GP组MPC-5细胞生存率降低,GSH/GSSG比值下降,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铁离子浓度增加,GPX4表达下降,ACSL4表达上升。2. GP组MPC-5细胞在Fer-1作用下,细胞生存率增加,GSH/GSSG比值上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下降,铁离子浓度降低,GPX4表达增加而ACSL4表达下降。3. GP组MPC-5细胞在三种降糖药作用下,细胞生存率均增加,GSH/GSSG比值上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下降,铁离子浓度降低,GPX4表达增加而ACSL4表达下降,而其中二甲双胍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铁死亡参与了GP引起的足细胞损伤过程,二甲双胍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足细胞损伤。
-
EGFR通过AKT/c-Jun途径上调PD-L1降低Hep3B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Abstract:
目的 探究EGFR在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其与PD - L1的关系。方法 采用SFB单独处理Hep3B细胞以及SFB与EGF联合处理Hep3B细胞,并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JC-1染色等方法分析SFB和EGF对Hep3B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然后,采用基因敲低技术敲低EGFR验证EGFR对Hep3B细胞增殖能力的调控作用。通过WB、免疫荧光实验分析EGFR与PD-L1的相关性。进行PD - L1的过表达和下调,评估PD-L1对Hep3B细胞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最后,应用MK220(AKT抑制剂)揭示EGFR上调PD-L1降低Hep3B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结果 SFB能够抑制HEP3B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而EGF激活EGFR后,能够降低Hep3B细胞对SFB敏感性,具体表现为细胞活力增加、增殖能力增强、凋亡水平降低。相反,EGFR敲低可提高细胞对SFB敏感性。EGFR与PD - L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EGF活化能上调PD - L1表达,EGFR敲低则降低其表达。过表达PD - L1会降低Hep3B细胞对SFB敏感性,下调PD - L1则提高敏感性。EGFR可能位于AKT和c - Jun的上游,通过调控AKT和c - Jun的磷酸化来上调PD - L1表达。结论 EGFR通过AKT/c - Jun途径上调PD - L1,从而降低肝癌Hep3B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
-
HIV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Abstract: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7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HIV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按约7:3的比例将135例设为建模组,61例设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TM感染的影响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和验证模型的区分度、预测效能、净收益率。结果:196例HIV患者TM感染率37.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AST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TM感染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63[95%CI(0.932,0.995)],验证组中AUC为0.933[95%CI(0.885,0.981)],两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均>0.05,临床决策曲线风险阈值概率分别为5%~100%、8%~100%。结论:年龄、血小板减少、肺炎、白细胞减少、AST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HIV患者TM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正向净收益率,能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
TRIM40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TRIM40(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protein 40)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MIA PaCa-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中TRIM40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联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IA PaCa-2细胞和PANC-1细胞中TRIM40蛋白表达和分布;使用慢病毒LV-NC (Vector组)及LV-TRIM40感染MIA PaCa-2细胞过表达TRIM40,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RIM40的表达以验证感染效率;采用CCK-8、伤口愈合、Transwell小室、平板克隆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TRIM40后MIA PaCa-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与胰腺正常导管上皮(HPDE)细胞相比,胰腺癌细胞中的TRIM40水平显著降低。采用CCK-8、伤口愈合、Transwell小室、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TRIM40后MIA PaCa-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结论:TRIM40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HPDE细胞,过表达TRIM40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克隆形成能力。
-
炎症调节因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的影响: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炎症调节因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的因果效应,我们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我们使用最大的和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作为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的基础,以测试41种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统计方法包括:逆方差加权、MR-Egger、加权中位数、加权模型和简单模型分析。结果:?我们对FinnGen中41种炎症调节因子进行的双样本MR分析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与基因预测的IL-9呈正因果关系,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与基因预测的MCSF呈负因果关系。此外,使用MR研究确定了各种子宫内膜异位症亚表型的可能因果效应。结论:这些发现表明,这些炎症调节因子可能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管理的重要治疗靶点,并可能在病情的病因学中发挥作用。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用药规律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用药规律,为提高疗效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CNKI、Wanfang、VIP和CBM数据库中治疗异位妊娠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和IBM SPSS Statistic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药物组方规律、药物间关联度及核心药物组合。 结果:共收集52篇文献,涉及95种中药,使用频次502次。高频药物(频次前五):赤芍、桃仁、莪术、丹参、三棱。药物性质偏寒(38.45%),苦味(43.35%)较为常见。药物归经以肝经(38.04%)为主,药物类型主要为活血化瘀药(48.4%)。聚类分析得到三个新方:A1(宫外孕二号方加减)、A2(身痛逐瘀汤加减)和A3(失笑散加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三棱-莪术、桃仁-赤芍为强关联药对。 结论:中药治疗异位妊娠以“恶血归肝”为指导,治疗重在疏肝行血。研究为异位妊娠的中医治疗提供了药物选择和用药结构的理论支持,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
探析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遗精
Abstract:
目的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心阳虚型遗精的临床应用及理论依据,以开辟中医治疗遗精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心阳虚遗精的病因病机以及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探秘及药理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心阳虚可致心神妄动、心肾不交,导致遗精发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桂枝汤温补心阳、固摄肾精,龙骨牡蛎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全方调和营卫阴阳,案例分析提示该方治疗心阳虚临床疗效显著。结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心阳虚导致的心神不安和心肾不交型遗精,也可改善遗精伴失眠、心悸等症状,为中医治疗遗精提供了有力参考。
-
基于MBTI性格分析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试管婴儿治疗前不孕不育夫妇抑郁、焦虑及夫妻关系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BTI性格分析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试管婴儿治疗前不孕不育夫妇的抑郁、焦虑及夫妻关系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殖中心就诊的首次接受试管婴儿的不孕不育夫妻共247对,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2对。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而实验组则基于MBTI性格分析结果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果 实验组在心理护理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估(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实验组心理护理的效率更高,干预时间较短。不同MBTI性格类型的夫妇在心理护理手段选择与细节上的差异显著。结论 本研究为心理护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望在生殖医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一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个案报道并文献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心肌酶升高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梳理临床药师参与1例特瑞普利单抗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心肌酶升高的治疗过程,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截止2024年5月),收集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个案报道,对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处置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个案报道68篇,共计81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25例;年龄在31~85岁,平均年龄为(62.64±11.18)岁,经对症治疗后,79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未用药,转归情况不明,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提高临床中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相关不良反应的关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合并皮肤病、晚期肛门疾病回顾性分析
陆家荣,
Abstract:
目的:分析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合并皮肤病、晚期肛门疾病(肛门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肛门癌)状况。方法:从2003年1月—202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广西皮肤病医院,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的196例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中收集流行病学、合并皮肤病、晚期肛门疾病资料,分析相关的流行病学,皮肤病及晚期肛门疾病特征。结果: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以青年为主,多处于未婚,文化程度以高中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合并皮肤病的发病率为78.06%,合并单一皮肤病为42.35%,合并两种及以上皮肤病的发病率为35.71%,其中合并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最高,为71.94%。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等为主。并且随着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减低,皮肤病的发病率及并发数量逐渐增加。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晚期肛门疾病的发病率为21.94%,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有关。结论: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合并皮肤病的种类繁多且发生率高,并发皮肤病的种类及预后与自身免疫力相关。自身免疫力越低、并发皮肤病的种类越多,越容易并发晚期肛门疾病,预后越差。
-
联合检测关节液中透明质酸和炎性因子变化对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关节液中透明质酸和炎性因子变化对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 2024年1月就诊收治的 102 例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 102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关节液并采用ELISA 检测关节液中 HA、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比较两组间HA、TNF-α、IL-6和IL-1β的变化并评估联合检测关节液中透明质酸和炎性因子变化对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的透明质酸明显下降,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均不同程度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 [OR=1.109(95% CI:1.081,1.139)]是骨关节炎的保护因素(P <0.01);TNF-α[OR=1.053(95% CI:1.028,1.078)]、IL-6 [OR=1.094(95% CI:1.068,1.120)]和 IL-1β [OR=1.112(95% CI:1.080,1.145)]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P <0.01)。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单项的透明质酸(HA)和各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数值均较低,联合检测后,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数值均有大幅度提升。结论 联合检测透明质酸和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提高骨关节炎的诊断效能,同时也为骨关节炎个性化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
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氯吡格雷抵抗关系指导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临床应用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氯吡格雷抵抗关系指导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选择的临床应用的价值。 方法 纳入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34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纳入研究组(n=317)、对照组(n=317)。2组均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术后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氯吡格雷应用或替格瑞洛替换。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变化并计算血小板反应指数(PRI),以及PCI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安全终点事件发生率,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2组用药后7 d时MAR均较用药前下降,研究组用药后7 d时MAR、PRI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失访21例、对照组失访29例,其余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研究组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2组安全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糖尿病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基因指导治疗为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 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氯吡格雷抵抗关系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对于改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预防MACE发生有益,且安全性良好。
-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运动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运动恐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提供借鉴。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广西百色市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00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后第7天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疼痛数字评分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纳入心脏外科手术患者200例,运动恐惧发生率为72.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焦虑、应对方式中的面对维度和屈服维度是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均<0.05)。结论:疼痛、焦虑、采用屈服应对方式的患者出现运动恐惧的概率较大,医护工作者要早期识别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降低患者的运动恐惧。
-
老年住院患者衰弱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衰弱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166例,同时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一般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Fried衰弱表型对其衰弱程度进行评估。检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其与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的166例老年住院患者中,91例(54.8%)为非衰弱组患者,75例(45.2%)为衰弱组患者。老年衰弱组患者年龄、独居、用药类别、FT3、FT4及白蛋白水平与非衰弱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T3、FT4、白蛋白水平降低以及用药类别增加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SH水平变化与衰弱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FT3、FT4、白蛋白及用药类别可能与衰弱发生有关,而TSH与衰弱无明显相关性。
-
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百色市多家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防护知信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手术室护士对IPH防护知信行的现状,以制定今后手术室IPH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IPH防护知信行问卷对百色市163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百色市手术室护士对IPH防护知信行得分为(136.17±13.01)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在医院级别、职称、IPH培训次数是手术室护士IPH防护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色市手术室护士对IPH防护处于中等水平,但仍需加强护士对IPH防护的培训,以减少IPH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
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Abstract: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将进入终末期肾脏病阶段,即慢性肾脏病5期。在我国,此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贫血、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个体的认知能力下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方面。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CI),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受限、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CI的风险因素,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为预防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及己多糖提取工艺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以正交实验优化及己多糖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及己多糖。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利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及己多糖提取的料液比、温度、时间和次数,以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多个方法学实验验证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及己多糖的醇沉时间及醇沉浓度。结果 优化出及己多糖的最佳水提工艺条件为:提取料液比1:30,提取温度100℃,提取3次,提取时间1.5 h。确定及己多糖的最优醇沉条件为75%乙醇浓度,醇沉后静置18 h。结论 本研究提取工艺优化合理,能最大程度提高及己多糖的提取率,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及己多糖奠定基础。
-
高密度脂蛋白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特征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作为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脂蛋白,在脓毒症中发挥保护作用,不仅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HDL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包括HDL的生物学特性、其在脓毒症中的代谢变化和功能作用,以及脓毒症中HDL相关治疗策略的潜力。
-
靶向高通量测序快速检测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中的应用
罗兰波, 黄丽花, 周游, 胡敏, 眭文娴, 陈桂彬, 石柳春, 杨小兵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运用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检测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广西胸科医院收治的疑似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的痰样本或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213例进行tNGS,并将结果与传统培养及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DST)、快速分子技术进行比较,以表型DST为标准,进一步分析tNGS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Kappa值、曲线下面积(AUG)值。 结果:213例临床标本(痰液、BAL)传统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4.32%(137/213),tNGS法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为96.24%(205/213),快速分子方法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为74.18%(158/213),tNGS法检测MTB的阳性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快速分子方法(X2=41.149,P<0.001)和传统培养(X2=68.568,P<0.001)。与137例有表型药敏结果比较,表型药敏试验与tNGS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氟喹诺酮类、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的耐药检出率分别为90.51%(124/137)和87.59%(120/137)、69.34%(95/137)和61.31%(84/137)、38.69%(53/137)和29.20%(40/137)、34.31%(47/137)和31.39%(43/137)、21.17%(29/137)和19.71%(27/137)、0.72%(1/137)和0、4.38%(6/137)和2.19%(3/137)、1.46%(2/137)和2.19%(3/1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表型药敏结果为金标准,tNGS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氟喹诺酮类、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的敏感度分别为95.97%、87.37%、71.70%、74.47%、0、82.76%、50.00%及100%;特异度分别为92.31%、97.62%、97.62%、91.11%、100%、97.22%、100%及99.26%;准确度分别为95.62%、90.51%、87.59%、85.40%、99.27%、94.16%、97.81%及99.27%;Kappa值分别为0.776、0.792、0.726、0.669、-、0.821、0.657及0.796;AUC值分别0.941、0.925、0.8470、0.828、0.500、0.901、0.750、0.996。结论:tNGS法可以直接从临床标本中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预测利福平、异烟肼、氟喹诺酮类、卷曲霉素、链霉素、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准确度达到85%以上,对利福平、异烟肼、氟喹诺酮类药物、卷曲霉素的耐药性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地中海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地中海贫血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往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与溶血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不仅面临着血液系统的异常,还由于遗传性因素以及频繁输血等后天治疗带来的影响,免疫功能逐渐受损,患者更易并发严重感染,使其死亡率大幅上升,给临床的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并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当前针对地中海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本文针对地中海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指导临床治疗、促进个性化医疗和加强预防措施,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WHSC1/NSD2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顺铂耐药及肿瘤免疫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2(Nuclear SE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NSD2)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顺铂耐药及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胃癌中NSD2表达量及对预后、胃癌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的影响;RT-qPCR检测胃及胃癌细胞系中NSD2表达量;使用NSD2抑制剂(LEM-14、UNC6934)建立NSD2低表达胃癌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系NSD2抑制效率;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测NSD2表达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NSD2对顺铂耐药的影响;结果:GEPIA2数据库/UALCNA网站分析结果显示NSD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Kaplan-Meier Plotter结果提示NSD2低表达的胃癌患者有较好的预后(P<0.05);抑制NSD2表达后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均P<0.05);NSD2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系顺铂(HGC-27)耐药(P<0.05),提高顺铂IC50(P<0.0001);TISDIB分析提示NSD2抑制CD4及CD8免疫细胞浸润,与PD-L1、CTLA4表达呈正相关。结论:NSD2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NSD2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顺铂耐药及增加顺铂IC50、促进胃癌细胞免疫逃逸。
-
ARR与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ARR(醛固酮/肾素)与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相关性,并分析ARR是否为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到2024年6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7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高血压五项或高血压三项检查,计算ARR值,按照ARR中位数值大小分为高ARR组(ARR≥3.47)和低ARR组(ARR<3.47);完善生化常规、心脏彩超检查。ARR与高血压心脏损害各指标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ARR与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关系;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RR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高ARR组及低ARR组各89例,简单差异性分析显示,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A)、病程、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LVM)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醛固酮、肾素活性、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肥厚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RR与左心室后壁厚度(rs=0.366,P<0.001)、左心室质量指数(rs=0.228,P=0.002)、左心室肥厚(rs=0.296,P<0.001)正相关。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RR(β=0.298,P<0.001)、体重(β=0.171,P=0.017)与左心室后壁厚度呈独立正相关;ARR(β=0.231,P=0.001)、高血压病程(β=0.218,P=0.002)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独立正相关,体表面积(β=-0.198,P=0.005)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独立负相关。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R(OR=1.160,95%CI(1.056,1.274),P=0.002)、高血压病程(OR=1.090,95%CI(1.021,1.164),P=0.010)与左心室肥厚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ARR可以作为LVPWT增大、LVMI增加、LVH的危险因素。
-
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与应对效能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影响因素及与应对效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本市某三甲医院肝胆外科258例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应对效能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为81(71,90)分,应对效能得分为52(46,56)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陪护、生活自理能力、应对效能是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应对效能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 带T管的胆管结石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尚可水平,应对效能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效能与出院准备度相关,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应对效能,提高出院准备度。
-
国内近20年ICU气管插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为分析国内ICU气管插管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用 CiteSpace?6.3 R1 对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自2003—2023 年的3993篇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机构和作者合作情况、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删选纳入中文文献3724篇,年发文量均呈波动发展态势;湖州师范学院、新疆医科大学是频数最高的机构;姚惠萍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频数最高的关键词为“气管插管”;产生了15个聚类,聚类规模最大的是“人工气道”;影响因素和预后是近 5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现有ICU气管插管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均较少,地域发展不平衡,研究团队间、区域间机构合作程度不够紧密,未来应加强合作,形成示范性、多中心、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ICU气管插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4种衰弱筛查工具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 将4种衰弱筛查工具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进行比较,以评价它们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采取方便抽样法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取了209名患者进行调查。使用Frail量表,Edmonton量表,Groningen量表,Tiburg量表,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量表对其进行衰弱状况的筛查评价,以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作为本研究的参考标准。使用SPSS 23.0及MedCalc19.7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同时计算其ROC曲线下面积,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来对五种筛查工具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估。通过约登指数确定各个衰弱筛查工具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在最佳临界值的性能指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8.76%,Frail量表,Edmonton量表,Groningen量表,Tiburg量表在血透患者中筛查出的AUC值分别为0.896、0.773、0.768、0.568,Frail量表的AUC值分别高于Edmondon量表(Z=3.274,P<0.05)、Groningen量表(Z=3.387,P<0.001)及Tiburg量表(Z=7.001,P<0.001),并且它的灵敏度(0.877)和特异度(0.914)、阳性预测值(0.866)、阴性预测值(0.921)在四种筛查工具中均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里,Frail量表相对于其他3种衰弱筛查工具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更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的筛查。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LN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探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LN的进展的潜在相关性。方法:(1)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51例符合2019年EULAR/ACR的标准进行分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48例女性和3例男性),根据 SLEDAI 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性病例(Active cases)(SLEDAI ≥ 10 分)和非活动性病例(Inactive cases)(SLEDAI < 10 分)。所有实验对象根据评分情况分为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病情活动患者(活动组 A组)、4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稳定患者(非活动组 I组)、以及45例健康者(正常组 C组)作为研究对象。(2)由临床收集数据分析三组受试者的血清MMP-2、MMP-9水平。(3)临床检测SLE活动组组患者的与ANA和抗dsDNA、hs-CRP、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表达量。(4)分析血清中MMP-2、MMP-9的水平与ANA和抗dsDNA、hs-CRP、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表达量等这些病情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5)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1)SLE 活动组患者血清中MMP-2水平显著高于SLE非活动组和正常组(P < 0.05)患者,而MMP-9的表达量显著低于SLE非活动组和正常组患者(P < 0.05)。(2)SLE组患者血清中MMP-2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5),而MMP-9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患者(P < 0.05)。(3)LN患者血清MMP-2表达量与ANA和抗dsDNA、hs-CRP、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表达量均呈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而MMP-9水平与与ANA和抗dsDNA、hs-CRP、IgA、IgG、IgM和补体(C3、C4)的表达量均呈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4)pearson统计分析显示LN患者清中MMP-9表达水平与T细胞百分比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5)。著降低,MMP-9水平降低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活动性病变;MMP-2、MMP-9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活动的生物标志物。
-
颅骨缺损修补术中不同修补材料的效果分析及情绪和认知功能改善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材料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估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上情绪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医师在选择颅骨缺损修补材料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7月至2024年1月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的1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成A组(钛网)91例和B组(PEEK)34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时间节点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B组(PEEK)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与A组(钛网)的并发生症发生率26.373%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术前的情绪、认知能力相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3月相对比,P>0.05,至术后6月时,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PEEK材料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及认知能力。
-
D-柠檬烯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D-柠檬烯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机制。方法: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D-柠檬烯组和N-乙酰半胱胺酸干预组。通过CCK8法检测D-柠檬烯对PAN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检测D-柠檬烯对PANC-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荧光探针检测D-柠檬烯对PANC-1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EdU染色法检测D-柠檬烯对PAN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D-柠檬烯诱导PANC-1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D-柠檬烯对PANC-1细胞凋亡蛋白PARP、Caspase-3及Bax表达的影响。结果:CCK-8法检测发现,D-柠檬烯组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晶紫染色法发现D-柠檬烯处理组PANC-1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减弱。荧光探针检测发现,D-柠檬烯处理组PANC-1细胞的活性氧含量增加,D-柠檬烯处理组添加活性氧清除剂N-乙酰半胱胺酸后, 活性氧含量减少。EdU染色法检测发现, D-柠檬烯处理组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添加N-乙酰半胱胺酸干预后抑制D-柠檬烯的作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发现, D-柠檬烯处理组PANC-1细胞的凋亡率升高,N-乙酰半胱胺酸干预后D-柠檬烯的促凋亡作用减弱。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 D-柠檬烯处理组PANC-1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PARP 、Caspase-3、Bax)的表达升高,N-乙酰半胱胺酸干预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D-柠檬烯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可能通过调控ROS发挥作用。
-
产检孕妇妊娠压力与心理健康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产检孕妇的妊娠压力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妊娠压力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使用Excel的RAND随机函数生成的随机数字由小到大进行排序,选取排序前400的为研究对象。400例中妊娠压力量表≥2分的阳性者为阳性组136例,<2分的阴性者为阴性组264例。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孕妇年龄、户籍、居住地、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月收入、社会支持、合并症、多次流产史等9项因素与妊娠压力的关系。结果 妊娠压力得分为2.12±0.63分,0分没有妊娠压力37例,占总人数的9.25%,0.001~1.000分轻度妊娠压力99例,占总人数的24.75%,1.001~2.000分中度妊娠压力128例,占总人数的32%,≥2分的阳性者为重度妊娠压力136例,占总人数34%。妊娠压力量表<2分的阴性者264例,占总人数的66%,≥2分的阳性者136例,占总人数的34%。以妊娠压力为应变量,将9个自变量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为文化程度,工作情况,社会支持,多次流产史,其调整的OR值及OR95%CI分别为1.738(1.144~2.640),2.027(1.326~3.097),0.527(0.312~0.889),7.085(1.998~25.131)。结论 产检孕妇妊娠压力阳性占比为34%。文化程度高,工作不固定,多次流产史等3因素是产检孕妇妊娠压力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度高是产检孕妇妊娠压力的保护因素。加强孕期心理健康筛查、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优化职业环境、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等,以期改善产检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
-
雏菊叶龙胆酮的抑菌作用研究
陈雪晴,
Abstract:
目的 探讨雏菊叶龙胆酮的抑菌作用及机理。方法 雏菊叶龙胆酮作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后,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进行耐药性诱导,以荧光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碘化丙啶(PI)检测菌的死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RT-PCR分析大肠杆菌外输泵基因AcrA、AcrB的表达。结果 雏菊叶龙胆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MIC分别为50 μg/mL、100 μg/mL、100 μg/mL;MBC分别为200 μg/mL、250 μg/mL、250 μg/mL,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时随着诱导代数的增加,未出现耐药性,活死染色结果显示雏菊叶龙胆酮能够透过细胞膜,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的菌细胞数逐渐增加,扫描电镜显示对三种菌的形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肠杆菌细胞菌体的表面形态出现明显的溶解和坍塌,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部分菌体严重皱缩、干瘪、扭曲变形、菌体表面凹凸不平,且可降低大肠杆菌其外排泵基因AcrA、AcrB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 雏菊叶龙胆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一定抑菌作用,有较好的耐药性,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最佳,主要通过损伤大肠杆菌细胞形态,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且对大肠杆菌耐药菌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具有抑制作用。
-
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肺腺癌中HSPB1表达及调控网络
Abstract:
目的:肺腺癌是一类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分析HSPB1在肺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复杂的调控网络。方法:采用Oncomine、DNMIVD、UNCLA和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表达和生存情况。利用STRING和LinkOmics作基因富集分析。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富集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的靶网络。结果:在LUAD中发现HSPB1过表达。HSPB1的表达与LUAD的预后、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HSPB1的表达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与功能网络相关。HSPB1涉及一些肿瘤相关的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结论:这些结果表明HSPB1可能作为LUAD的预后和治疗生物标志物。
-
牡丹皮精油纳米颗粒在日化品中的除螨功效及安全性检测
Abstract:
目的 制备牡丹皮精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对粉尘螨的抑杀作用,同时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以期获得一种新型杀螨洗护用品。方法 将制备的牡丹皮精油纳米颗粒添加于不同日化产品中,采用接触法和趋避法测定其对粉尘螨的抑杀活性,并进行家兔皮肤刺激实验。结果 添加了牡丹皮精油纳米颗粒的洗衣液和洗衣粉对粉尘螨的接触死亡率分别为95.17%和96.17%,趋避率分别为82.11%和81.19%;在皮肤刺激试验中,皮肤反应积分均值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结论 牡丹皮精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洗涤产品中对粉尘螨具有良好的触杀活性和趋避活性,无皮肤刺激性。
-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广西养老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对广西健康养老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政策优点与不足,为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提供建议。方法:通过自治区政府网站,自治区健康委员会官网搜索获取广西健康养老相关政策文本,使用Nvivo分析软件,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两个维度对经筛选后得到的19份养老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构建PMC指数评价模型,计算PMC指数得分,对政策进行等级评价。结果:政策工具结构使用不平衡,需求型政策工具缺失(17.68%),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偏好,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占比高达31.11%,对养老保障关注较少,仅占11.11%。PMC指数模型结果显示,19份政策均在良好和优秀范围内,PMC得分均值为6.25。结论:广西养老政策总体质量较好,在政策评价、政策措施和功能方面得分较高,但还存在政策工具不均衡、政策目标不够全面,政策参与主体有限等问题。应从增加需求型工具使用、拓展政策目标、动员多主体参与等方面入手提升政策质量。
-
环境重金属联合暴露风险分层以及青少年肾脏健康的关联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人群中多种重金属(砷、铅、镉、汞)联合暴露模式及其与肾脏参数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2009-2014的调查队列,涵盖2709名12至19岁青少年。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中的k-medoids聚类算法,根据尿液(砷、铅、镉、汞)和血液(铅、镉、汞)的浓度,将样本分为不同的暴露风险组。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其他关键协变量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风险组的暴露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尿酸(SUA)、尿白蛋白(UA)、血尿素氮(BUN)及收缩压(SBP)之间的关联。 结果:识别了血液和尿液中三种主要金属暴露模式,发现金属联合暴露模式与部分肾脏参数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对于血液中的金属,第一模式人群的镉、汞和铅水平最低;第二模式中汞浓度最高,其次是铅,而镉浓度最低;在第三模式中,铅和镉的浓度高于汞,汞浓度处于最低水平。在第二模式中,人群的血清尿酸(SUA)显著高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0.163(95% CI:0.066~0.261,p=0.001)。尿液金属的联合暴露模式同样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一和第三模式中四种尿液金属(砷、镉、汞、铅)分布相对均衡,但第三模式的整体水平高于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中的金属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砷、镉、汞的浓度依次递增,而铅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在尿液金属的模式划分基础上,第二模式人群的肾小球过滤速率(eGFR)显著低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12.893(95% CI:-18.905~-6.88,p<0.001);而第三模式人群的eGFR显著高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7.195(95% CI:2.274~12.117,p=0.004)。此外,第二模式人群的收缩压显著低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1.411(95% CI:-2.807~-0.014,p=0.048)。结论:血液和尿液中金属联合暴露模式与部分肾脏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高水平金属联合暴露模式的人群与相对较低的肾小球过滤速率和较高的血清尿酸有关。
-
幽门螺杆菌在哺乳动物中定植和致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世界上约50%人口被感染,部分发展中国家更高。探索H.pylori在哺乳动物中的感染特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将为疫苗、新药物及新治疗方法研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pylori对哺乳动物中灵长目、啮齿目、偶蹄目、食肉目、兔形目等动物的感染定植与致病研究进展,从感染定植量、发病率、病理变化及模型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分析利弊。提出啮齿目动物小鼠更适合普通实验室研究使用;灵长目恒河猴是筛选候选疫苗的首选动物;偶蹄目中的猪可尝试用于新型抗菌药物和临床前期药效评估。因操作难度大和成本高等原因,恒河猴大型动物只有少部分高级别的实验室能使用。
-
2018-2023年某教学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征分析
张培金,
Abstract: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征,为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该院医务人员共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330例,发生率在1.63%-2.06之间,年均发生率为1.91%,职业暴露全年发生高峰集中在7-9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以女性为主(67.97%),年龄主要分布在≤25岁(59.70%),工作年限≤1年(74.24%),职业类别以实习进修和规培人员为主(60.91%);发生科室以内科(37.88%)和外科(35.76%)为主,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90.30%),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90.00%),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56.36%)为主,其次为梅毒螺旋体(16.36%);暴露环节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拔针(23.94%)、处理锐器(18.18%)、手术(10.91%),暴露发生场所主要在病房内(55.76%)和手术室(26.97%);暴露原因居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操作不慎(64.55%)、违规操作导致(13.64%)、意外或紧急情况(12.12%)。不同职业类别医务人员暴露方式、暴露环节、暴露场所和暴露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职业暴露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的防控,开展针对性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完善职业安全防控体系,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
天麻素通过NF-κB通路缓解大鼠脑缺血引发的肝损伤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实验主要基于NF-κB通路探讨天麻素对脑缺血所致肝损伤大鼠的作用原理和机制。方法 对40只健康SD成年雄性大鼠进行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模型组(MCAO)和天麻素治疗组(GAS)。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均采用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天麻素治疗组大鼠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0mg/kg腹腔内注射,持续2 W;假手术组大鼠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持续2 W;脑缺血模型组大鼠不予任何治疗。称取大鼠的肝脏重量和体质量计算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法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变化测定;采用Western blot法对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水平进行细致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和天麻素治疗组的肝组织显示出显著的水肿和炎性损伤,并且肝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NF-α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天麻素治疗组肝组织的炎性损伤程度有所缓解,其肝组织中NF-κB p65与TNF-α的表达水平也有所下降。结论 脑缺血能够导致肝组织炎性损伤,NF-κB信号通路中的NF-κB p65和TNF-α可能参与了炎性反应的发生过程;天麻素能减轻脑缺血大鼠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NF-κB信号通路中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对肝损伤的修复作用。
-
RhoA/Cofilin信号通路在慢性铝中毒大鼠学习记忆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中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目的 研究RhoA/Cofilin信号通路在慢性铝中毒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学习记忆功能的调控作用。 方法 根据大鼠每天体重,配置浓度为20mmol/L的麦芽酚铝溶液,按20 μmol/kg对腹腔注射2个月建立慢性铝中毒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个组,即模型组、RhoA抑制剂组,RhoA抑制剂组用40mg/kg的Rhosin盐酸盐腹腔注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30天;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各5只。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记录大鼠找到平台的游泳路径轨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hoA、Cofilin、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在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轨迹趋向性较差,偏离目标平台;与模型组比较,RhoA抑制剂组大鼠运动轨迹更多趋向于目标平台。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铝中毒模型组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的Cofilin、PSD-95、SY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比空白对照组的明显降低(P<0.05); 铝中毒模型组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的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比空白对照组的明显升高(P<0.01);RhoA抑制剂组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的Cofilin、PSD-95、SY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比铝中毒模型组的明显升高(P<0.05);RhoA抑制剂组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的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比铝中毒模型组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通过抑制RhoA/Cofilin信号通路可以改善慢性铝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通过上调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RhoA、SYN和PSD-95蛋白表达和下调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Cofilin蛋白表达有关。
-
微课联合CBL教学法在心血管影像线上全英教学中的应用*
管学春,
Abstract:
目的:探讨微课联合案例式学习(CBL)在心血管影像在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英语班”的63名国际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2)。观察组采用微课联合CBL教学法,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比较两组医学生在心血管成像学习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学生在参与度提高、体验感增强、学习主动性继发、治疗评价与预后掌握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血管影像诊断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中,观察组学生的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微课与CBL教学法的联合在心血管影像学习上更为有效,能提升医学生的影像诊断技能及理论考试成绩。关键词 微课,案例式学习(CBL)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心血管影像;全英语教学
-
白色念珠菌对M2巨噬细胞极化逆转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温灭活的白色念珠菌对人外周血来源的M2巨噬细胞极化逆转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位点是否与Dectin-1相关。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在体外将其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利用高温灭活的白色念珠菌刺激M2,通过ELISA法测定其M2相关特征的变化;利用抗Dectin-1抗体对该过程进行阻断,判断Dectin-1是否参与该过程。结果 经过热灭活白色念珠菌预处理的M2巨噬细胞再次接受到外来刺激如LPS时,会释放更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并且白色念珠菌对M2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即M2巨噬细胞对LPS的反应性也随着白色念珠菌的刺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除此之外,Dectin-1的抗体可以阻断白色念珠菌对M2巨噬细胞的极化逆转作用。结论 高温灭活的白色念珠菌处理后的M2巨噬细胞,其极化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由抑炎性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促炎性的状态,并且Decin-1参与了此过程。
-
青黛调控铁死亡治疗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铁死亡角度探讨青黛治疗颅脑损伤(TBI)的分子机制,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利用TCMSP、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青黛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与TBI相关的靶点。使用Venny 2.0软件对青黛活性成分靶点和TBI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3.10.0软件构建“青黛-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靶点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分析。运用GenenCards和FerrDb数据库获得铁死亡基因靶点,利用STRING、DAVID数据库和Cytoscape3.10.0软件对青黛活性成分、铁死亡、TBI三者综合分析,并通过AutoDockTools-1.5.7软件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青黛活性成分9个,对应靶点254个,TBI靶点1969个,交集靶点109个。铁死亡靶点1225个,三者交集靶点32个。PPI网络分析发现PPARG、EGFR、SRC、ERBB2、PARP1等十个靶点是青黛调控铁死亡治疗TBI的主要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靶点PPARG、EGFR、SRC、ERBB2、PARP1、ESR1、SIRT1、GSK3B、HSPA5、MAPK1与青黛的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 青黛可能通过调控铁死亡治疗颅脑损伤。
-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柴胡皂苷A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
Abstract:
目的 研究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SSA)药理作用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irde,LPS)诱导的抑郁相关表型小鼠的治疗缓解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6~7周时龄的C57BL/6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成4个组,即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LPS)、柴胡组(柴胡皂苷A+LPS)、氟西汀组(氟西汀+LPS)。采用脂多糖(LPS)诱发小鼠抑郁模型。首先,我们观察了每一组的小鼠的行为。采用 HE染色法,对海马区进行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的强迫游动停留时间、悬尾停留时间、糖类饮食习惯均有显著差异(P<0.01);HE染色可见凋亡细胞数量增多、排列无序、形态不规则;5- HT水平降低(P<0.01), CORT (CORT)升高(P<0.01),下丘脑 (CRH)升高(P<0.01);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柴胡皂苷A组小鼠经中药干预后,其悬尾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 P>0.0 1);HE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组织结构较为规整,凋亡较少,但有较多的正常细胞存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5- HT在小鼠中升高(P<0.01),皮质酮(CORT)和丘脑促性腺激素(CRH)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柴胡皂苷A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降低小鼠体内皮质酮(CORT)、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增加5-羟色胺水平缓解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
EBV编码产物在EBV相关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EBV是重要的致瘤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部分胃癌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称为EBV相关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EBVa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EBV通过编码产物在EBVaGC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调控细胞凋亡、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本综述主要围绕EBV编码产物与EBVaGC之间的调控关系以及在EBVaGC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EBVaG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
多发性骨髓瘤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以及诊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LncRNA和CircRNA是其中的两种非编码RNA类型。ncRNA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影响MM的发生发展。并且ncRNA近年来在MM中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因此,深入研究异常表达ncRNA在MM中的作用及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并可能为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国内外发表的不同LncRNA的功能特征及诊疗价值在MM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选穴规律
Abstract: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5月3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选穴数据库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关联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高频腧穴关联网络图;运用R语言cluster软件包对高频用穴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谱系图。结果:共纳入92篇文献,获得处方85个,涉及腧穴54个,应用总频次653次;总体用穴频次最高的三穴分别为水沟、内关、三阴交,常选取的经络为督脉、手厥阴经,涉及的腧穴多位于头面及下肢部,以交会穴居多;腧穴配伍方面,内关-水沟-三阴交的支持度最高;前18位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脑损伤后意识障碍遵循醒脑开窍、调气活血的治疗原则,核心处方为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涌泉,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AURKA激活PLK1转录促进葡萄膜黑色素瘤C918细胞增殖和转移
Abstract:
目的 探讨激光激酶AURKA对葡萄膜黑色素瘤(UVM)C918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AURKA表达与UVM病人生存期的关系;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将阴性对照的小干扰RNA(NC)和AURKA的小干扰RNA(AURKA siRNA-1,AURKA siRNA-2)转染到C918细胞中构建AURKA敲低的细胞模型;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URK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URKA和PLK1的蛋白表达水平;GEPIA数据库分析AURKA和PLK1表达在UVM标本中的相关性。 结果 与AURKA低表达的UVM患者相比,AURK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显著降低(P<0.01);与NC组相比,敲低组的 AURKA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001);相比于NC组细胞,敲低AURKA显著抑制C918细胞的增殖、转移能力(P<0.0001),且PLK1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在UVM标本中,AURKA和PLK1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0.0001)。结论 敲低AURKA的表达可以抑制C918细胞的增殖、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LK1基因转录有关,提示AURKA激活PLK1转录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可能是UVM恶性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基于RAGE/NF-κB信号轴探讨S100A8在煤尘诱导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观察煤尘在不同浓度下对小鼠肺部的毒性作用,并探讨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 S100A8)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NF-κB信号轴促进煤鼠尘肺病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煤鼠尘肺病模型(Coal Mouse Pneumoconiosis,CMP)将C57/BL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生理盐水组(50ul,NS)、低浓度煤尘组(50ul,10mg/ml,CMP-低)、中浓度煤尘组(50ul,30mg/ml,CMP-中)和高浓度煤尘组(50ul,50mg/ml,CMP-高)进行1周两次滴鼻持续1个月。利用小鼠体重和肺功能呼吸参数检测观察不同浓度的煤尘对小鼠体重变化和肺功能的影响。H&E、Masson和Sirius Red染色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煤尘对小鼠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的影响。IHC染色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煤尘对S100A8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煤尘对小鼠肺组织中S100A8、RAGE、NF-κB、α-SMA、Fibronetion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相比,CMP-中组和CMP-高组小鼠体重和肺功能下降明显,而CMP-低组和N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S组相比,CMP-中组CMP-高组促进了炎症和纤维化的进展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NS组相比,CMP-中组和CMP-高组肺组织中S100A8、RAGE、NF-κB、α-SMA、Fibronetion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 煤尘浓度越高对小鼠肺部毒性作用越大;S100A8蛋白在煤鼠尘肺病中表达水平上调,且S100A8通过RAGE/NF-κB信号轴促进煤尘诱导的肺纤维化。
-
基于XGBoost的可解释性模型在慢性冠脉综合征风险预测及可解释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构建基于XGBoost和SHAP值的可解释性模型,该模型可同时实现良好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可用于CCS患者的可解释预测。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4年6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CCS患者数据,数据包括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既往行PCI和/或CABG手术情况及冠脉造影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将XGBoost模型与其他4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证明了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使用基于SHAP值的解释器用于提供个性化评估和解释,以实现个性化的临床决策支持。结果 XGBoost模型能较好地预测CCS人群的MACE发生,与以往的预测模型相比,此模型更为简单有效,仅用21个特征变量即得到了更稳定的预测结果,预测精度高,模型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和0.840,均高于既往研究结果。此外,该文对两组指标进行了特征依赖分析,发现高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寒凝血瘀症型可增加MACE风险。结论 基于XGBoost和SHAP值的可解释性模型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快速地识别CCS人群中存在MACE风险的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此外,可解释性框架的使用增加了模型透明度,便于临床医生分析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
HMGB1、氧化应激对细胞自噬和调亡作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与氧化应激可介导细胞自噬和调亡,参与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其相关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HMGB1与RAGE、TLR等多种受体相结合,介导炎症、免疫及细胞增殖、迁移、自噬、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氧化应激在机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和抗氧化物质失衡状态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线粒体通透性改变,诱导细胞自噬、凋亡和坏死。本文分别就HMGB1、氧化应激对细胞自噬和调亡作用进行综述,为靶向抑制HMGB1及使用抗氧化剂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
“基于PBL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 PBL 的 SPOC 翻转课堂”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可行性。□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将安徽医科大学 2020 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 120 名学生定义为观察组,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120 名学生定义为对照组。通过成绩分析、学生维度量表评价和教师维度量表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成绩分析中,两组学生期中理论测试的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83);实践技能考核分数存在差异(P=0.036)。两组学生期末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25;P<0.001)。学生维度评价中,观察组学生课堂互动、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10;P=0.007;P=0.049)。教师维度评价中,观察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资源质量、课堂内容呈现和教学模式满意度4项标准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27;P=0.007;P<0.001;P<0.001)。□结论:基于PBL的SPOC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医学影像教学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
-
设置学生助手在病理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Abstract:
目的 为了更好地运用病理学线上和线下混合授课模式。方法 我们挑选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教学助手,为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结果 理论课中学生活跃,师生之间互动频繁;实验课中学生有着很高的热情,能很好地联系理论课的知识,加深理解。结论 设置学生助手能很好地适应混合式病理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了解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5月-12月参加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体检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率3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户口、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是否糖尿病和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段45~54(OR=0.374,95%CI:0.146~0.954)患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风险较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病风险较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病风险是小学及以下的2.42倍(OR=2.422,95%CI:1.255~4.674),每天或几乎每天锻炼的患病风险较高,每天或几乎每天的患病风险是几乎不锻炼人群的1.72倍(OR=1.728,95%CI:1.061~2.814),糖尿病者的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病风险是未患糖尿病者的2.98倍(OR=2.984,95%CI:1.825~4.880),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的患病风险是无心血管病家族史的1.47倍(OR=1.473,95%CI:1.020~2.12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宁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高,应加强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人群的防控工作,建议对科学锻炼进行宣教,将文化程度高者、糖尿病者、心血管病家族史者作为今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防治的重点人群。
-
痛风康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
Abstract:
目的 探究在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痛风康联合中药外敷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3.01-2024.01,纳入宿州市中医医院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运用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40例,痛风康联合中药外敷法),对照组(n=40例,塞来昔布法)。治疗14天后,观察患者关节红肿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功能障碍评分、血清肌酐(Scr)、血尿酸(BUA)、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临床总有效率和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患者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评分、降低Scr、BUA、WBC、IL-6、TNF-α水平(P<0.05),差异显著;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评分、Scr、BUA、WBC、IL-6、TNF-α水平(P<0.05),差异显著; ③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97.50%,对照组:82.50%);④治疗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研究组:5.00%,对照组:30.00%)结论 痛风康联合中药外敷法与对照组西药塞来昔布在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止痛、消肿、抗炎及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均疗效显著,同时两组均具有降低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作用,但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更佳、用药安全性更高。
-
CCL5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进展
Abstract:
目的 探明趋化因子配体5(CCL5)促进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进展的分子机制。 方法 构建颅内动脉瘤大鼠模型,根据分组分为,NC组(空白对照组)和颅内动脉瘤组(IA组),检测各组大鼠的颅内组织动脉瘤形成情况,HE和弹性纤维检测各组中血管内皮情况。生物信息学筛选差异基因。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中IL-6、、TNF-a、IL-1β、IL8和STAT5的表达。随后构建IA+Cyclic MKEY TFA组(CCL5抑制剂)即IA+TFA组,随后ELISA和WB检测IL-6、、TNF-a、IL-1β、IL8和STAT5的表达。 结果 相较于NC组,IA组中动脉瘤形成明显,而且HE结果提示IA组的血管内壁增厚。HE和弹性纤维染色显示,相较于NC组,IA组的血管内壁增厚且弹性纤维减少。ELISA实验显示,相较于NC组,IA组的IL-6、、TNF-a、IL-1β、IL8和STAT5表达升高。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CCL5在IA组中表达升高。随后HE和弹性纤维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IA组,IA+TFA组的血管内壁变薄且弹性纤维增多。ELISA实验和WB显示,相较于IA组,IA+TFA组的IL-6、、TNF-a、IL-1β、IL8和STAT5表达降低。 结论 CCL5促进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进展。
-
我国慢性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横断历史研究
Abstract:
目的:调查我国慢性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纵向变化趋势,找到其影响因素,为优化临床路径、提高临床路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方法:搜集并分析我国从2002年到2023年有关慢性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期刊文献,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入径率随年份整体变迁无明显变化趋势,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后降低的住院日均费用随年代变迁总体上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我国慢性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多元且复杂。结论:仍需分析和深入研究更多影响慢性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隐藏因素,不断改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
瑞马唑仑对脓毒症小鼠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盲肠结扎致脓毒症小鼠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影响 。 方法 将雄性C57BL/6小鼠32只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N组)、瑞马唑仑组(R组)、脓毒症组(S组)及脓毒症+瑞马唑仑组(S+R组)。于注射后24h眼球取血法处死小鼠,采用苏木素-伊红法(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评分;检测小鼠肺损伤湿/干比(W/D)比值;ELISA法检测血浆和肺组织中IL-17的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RORγt的mRNA;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肺组织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 盲肠结扎24h后小鼠出现明显的肺损伤。肺组织评分和W/D较N组比较显著增高,小鼠血浆和肺组织IL-17表达水平均增高,肺组织RORγt mRNA表达增高,血液和肺组织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升高(P<0.05),术前给予瑞马唑仑预处理后,与S组比较,S+R组肺损伤显著改善,肺组织评分和W/D较N组比较显著降低,小鼠血浆和肺组织IL-17表达水平均降低,肺组织RORγt mRNA表达降低,血液和肺组织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降低(P<0.05)。 结论 瑞马唑仑预处理可减轻小鼠脓毒症性肺损伤程度,其机制与减少Th17细胞分化,降低IL-17及其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有关。
-
增强CT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5cm胃间质瘤与胃神经鞘瘤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评估增强CT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诊断直径≤5cm的胃间质瘤(GST)与胃神经鞘瘤(GS)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间,在弋矶山医院由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84例GST患者和23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图像特征,共计纳入23个相关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显著的变量(P<0.05),并将这些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预测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变量和列线图的诊断效能。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校正曲线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2折交叉验证进一步验证。 结果: 单因素分析确定8个显著变量:肿瘤形态、生长部位、生长方式、静脉期不均匀率(SHRTv)、静脉期强化率(ERTv)、延迟期强化率(ERTd)、静脉期增强程度(DEv)和延迟期增强程度(DEd),其中肿瘤形态、生长部位和DEd为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区分GST与GS的AUC为0.894(95% CI:0.818-0.969),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91.3%。校正曲线表明模型预测与实际观测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2折交叉验证显示平均AUC为0.839,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3%/76.9%和92.7%/83.9%。结论:基于增强CT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鉴别直径≤5cm的GST与GS中显示出高效能,通过内部验证和交叉验证证实了其可靠性。
-
IGF2BP2促进NLRP3炎性体激活加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损伤
Abstract:
目的 探明IGF2BP2促进NLRP3炎性体激活加重缺血性卒中的神经损伤 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数据,筛选m6A差异基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分为NC组(空白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组(CIS组)和缺血性脑卒中+IGF2BP2抑制剂CWI1-2组(CIS+CWI1-2组)。TTC和HE染色法检测各组造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NeuN、TUNEL和NLRP3表达强度。WB检测各组中NLRP3、Caspase-1、IL-1β和GSDMD 的表达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结果提示IGFBP2在CIS患者中高表达。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NC组,CIS组中脑梗死面积增多,而较于CIS组,CIS+CWI1-2组的梗死面积减小。HE结果显示,CIS组中细胞核碎裂较多,而较于CIS组,CIS+CWI1-2组的细胞核部分恢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相较于NC组,CIS组中NeuN表达下降,而NLRP3表达上升,TUNEL荧光强度增高,而较于CIS组,CIS+CWI1-2组中NeuN和NLRP3表达上升,TUNEL荧光强度下降。WB结果显示,相较于NC组,CIS组中NLRP3、Caspase-1、IL-1β和GSDMD上升。相较于CIS组,CIS+CWI1-2组中NLRP3、Caspase-1、IL-1β和GSDMD下降。 结论 IGF2BP2促进NLRP3炎性体激活加重缺血性卒中过程。
-
2940 nm 波长点阵铒激光联合雷公藤内酯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VEGF 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2940nm波长点阵铒激光联合雷公藤内酯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其对瘢痕组织中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40只大耳白兔耳缘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对照组、雷公藤治疗组、点阵激光治疗组、雷公藤激光联合治疗组。雷公藤组外搽雷公藤内酯软膏,激光组采用2940nm波长点阵铒激光打孔,联合组两者联合使用,对照组涂地塞米松软膏。6个月后检测各组瘢痕大体形态、厚度指数、重量、组织学改变及VEGF表达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瘢痕形态最佳,颜色、质地和充血情况接近正常皮肤;厚度指数为1.15±0.14,重量1.35±0.18g,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165.64±22.98个,VEGF表达105.35±14.61pg/mL,也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单一雷公藤或激光组上述指标优于地塞米松组,差于联合组。结论:2940nm波长点阵铒激光联合雷公藤内酯软膏可有效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疗效优于单一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表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关。
-
基于临床与CT影像特征列线图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与CT影像征象列线图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NG)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G和PTC共333例,其中NG160例,PTC173例。所有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33例)和验证组(10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鉴别NG与PT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4、形态、咬饼征、增强后模糊或范围缩小、囊变是鉴别NG与PTC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1)。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AUC为0.939,灵敏度为0.944,特异度为0.810)和验证组(AUC为0.969,灵敏度为0.887,特异度为1.00)均取得良好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拟合良好,决策曲线分析的高净收益也体现了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临床与CT影像征象列线图模型在鉴别NG与PTC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非创、简单、有效的可视化工具。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人掌控感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人掌控感和健康促进行为的现状,并分析二者相关性,为制订相关健康管理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便利抽样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某三甲人民医院就诊的163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个人掌控感量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63例老年T2DM患者,个人掌控感量表总均分为(3.23±0.42)分,个人掌控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促进量表总均分为(2.42±0.33)分,满分率为48.41%,健康促进行为处于较低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长期居住地、人均月收入、糖尿病病程以及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老年T2DM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文化程度越高、糖尿病病程越长,健康促进行为评分越高。个人掌控感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r=0.813,P<0.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文化程度、长期居住地、人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后,个人掌控感是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预测因子,且对健康促进行为的独立解释率为12.7%。结论 老年T2DM患者个人掌控感与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均有待提高,且二者关系密切。临床医护工作者可通过制订提高个人掌控感水平的个体化干预方案,帮助患者改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
-
腰大肌指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营养风险的预测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L3腰大肌指数(Psoas major index at the third lumbar vertrbra ,L3PM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营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21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以DLBCL收治入院的患者100例。调取患者腹部影像资料,计算患者L3PMI。调取营养风险筛查相关资料,将患者依据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分为营养风险组和非营养风险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L3PMI的差异,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L3PMI对DLBCL患者营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营养风险组和非营养风险组间有无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细胞起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3PM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起源、IPI评分、BMI、L3PMI为DLBCL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L3PMI、BMI、IPI评分、LDH、LY预测DLBCL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AUC分别为为0.794,0.756,0.684,0.675,0.650。结论 L3PMI为DLBCL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L3PMI对DLBCL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联合营养评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Abstract:
探讨早期ISS评分、AFR、HBP、PNI和 CONUT 评分等指标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20年 1月至 2022年12 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 66 例THS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39)和预后不良组(n=2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 AFR、PNI 和 CONUT 评分,同时记录ISS评分。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预后良好组ISS 评分高、AFR及PNI低、CONUT评分高(P<0.05);两者的H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ISS评分(OR=1.321, 95%CI: 1.070~1.630,P=0.01)AFR(OR=0.168, 95%CI: 0.037~0.768,P=0.021)、 PNI(OR=0.719,95%CI: 0.531~0.974,P=0.021)、CONUT 评分(OR=3.314,95%CI: 1.395~7.875,P=0.00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ISS评分、AFR、PNI和 CONUT 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21.5分、8.925、47.5分、3.5分,对应的AUC 分别为 0.72 、 0.852、0.733、0.874。结论 ISS评分、AFR、PNI和 CONUT 评分这些指标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基于社会网络可视化和TOPSIS评价的广西医联体建设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分析广西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路径。方法 使用文献分析法归纳相关问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高频问题(频次≥2)进行中心度分析和可视化,结合TOPSIS评价对中心度指标进行综合排名。结果 共获取27篇参考文献,总结出广西医联体建设发展中存在基层卫生能力薄弱、分级诊疗工作推进缓慢等问题;经TOPSIS评价,排名前3位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Ci=1.000)、医联体内信息化建设落后(Ci=0.537)、医联体上下级医院存在利益冲突(Ci=0.482)。结论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联体内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能力,实现医联体高质量发展。
-
广西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结果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分布情况、感染特点等调查,以期能够针对性地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及干预措施,为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该院2017~2021年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特点、感染的危险因素等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之间MDRO感染发现率经过卡方检验、卡方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大、住院时间的延长,MDRO感染发现率增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住院天数均可影响MDRO感染的发生,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MDRO感染(OR=0.614,95%CI=0.569~0.664);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MDRO感染(OR=0.974,95%CI=0.0.972~0.976);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MDRO感染(OR=0.967,95%CI=0.966~0.969)。经过描述性统计发现,MDRO感染发现率最高的科室是重症医学科,其次是呼吸内科和老年病科,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是该院MDRO感染高发的部位。结论 针对易感因素,应加强对男性、高龄、住院时间长、重症医学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感染防控力度,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
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1.6.18、NoteExpress3.9.0.9588和Excel2019软件对文献发表数量,发文期刊,发文的核心作者以及关键词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核心作者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最终共纳入文献689篇,通过统计可以看出该领域文献发表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中医急症》,共发文46篇。核心作者韩云在该领域共发表了7篇文章。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表明,研究热点以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机械通气、肺功能、临床疗效等为主。结论 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的研究热度不断提高,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各研究团队间缺乏合作,建议加强各研究团队间的学术交流,加大各种临床试验的开展,从而为治疗呼吸衰竭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
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邹圣强
Abstract:
目的 调查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现状,探讨老年人口腔衰弱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口腔衰弱指数-8,微型营养评估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SARC-F量表对安徽省6个市1278老年人进行调查,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c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口腔衰弱危险因素。结果 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发生率高,为51.2%,其中,慢性病(OR=2.533,95%CI: 1.960-3.324)、营养不良(OR=2.130,95%CI: 1.575-2.882)、肌少症(OR=1.545,95%CI: 1.169-2.042)、每年体检(OR=0.571,95%CI: 0.440-0.740)、社会支持(OR=0.616,95%CI: 0.547-0.832)、电子健康素养(OR=0.441,95%CI: 0.276-0.705)是老年人口腔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发生率高,慢性病、营养不良、肌少症的老年人OF发生风险高,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人口腔问题,尽早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口腔衰弱发生,促进老年人口腔健康。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在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皖南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确诊为卒中后疲劳患者90例,采用电脑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中医适宜技术组、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中医治疗+rTMS),每组各30例患者,对患者开展为期3周的治疗。在疗程结束后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卒中专用生活质量(SS-QOL)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差异。结果 3周治疗结束,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F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中医适宜技术组、rTMS组比较,联合组FSS评分降低显著(P<0.05);三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较治疗前都显著下降(P<0.05),其中rTMS 治疗组效果优于中医适宜技术组(P<0.05),联合组则更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生活质量(SS-QOL)评分也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的SS-QOL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和 rTMS均可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但两者的联合使用疗效更优于单一应用,联合使用有利于协同增效,值得推广应用。
-
基于KRT6B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意义
Abstract: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Ⅱ型细胞角蛋白(KRT6B)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预后和免疫相关特性及作用机制,阐明KRT6B作为肿瘤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 运用TCGA数据库中分析mRNA KRT6B在不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使用人类蛋白质图谱(HPA)和STRING数据库分析KRT6B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具有关联的蛋白;探究其在泛癌中与预后及免疫相关特性的相关性;采用CancerSEA数据库分析KRT6B肿瘤细胞表型的相关性;运用GSEA富集通路分析KRT6B所作用的信号通路;使用Cellminer数据库探究KRT6B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KRT6B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p < 0.05);在间皮瘤、肺腺癌、肝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等肿瘤中,KRT6B的高表达与更差的总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无进展间期密切相关(p < 0.05);KRT6B表达水平与多种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关联(p < 0.05);KRT6B蛋白在肺癌、皮肤癌、直肠癌中均有表达,在前列腺癌中无表达;KRT6B蛋白与KRT6A、KRT6C、PCSK5、SPRR1B等蛋白存在互相作用;在KRT6B基因与肿瘤细胞表型具有相关性(p < 0.05);KRT6B基因表达在8种肿瘤中与TMB关系密切(p < 0.05),在6种癌症类型中和MSI显著相关(p < 0.05);在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胸腺癌、头颈鳞状细胞癌中KRT6B表达与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存在相关性(p < 0.05);泛癌中KRT6B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表达呈正相关(p < 0.05);KRT6B主要富集在MYC TARGETS V1、脂质代谢、DNA修复等信号通路上;KRT6B高表达与SNS-314、KW-2449、Barasertib、AMG-900、Dexrazoxane、Acetalax敏感性水平呈正相关,与Quercetin呈负相关。结论 KRT6B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表现出与多种肿瘤预后不良、免疫因素及肿瘤相关通路和表型相关,可能作为肿瘤诊断标记物和肿瘤预后、免疫治疗效果及药物选择的预测因子,并且有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的潜力。
-
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模型预测效能的评价。方法 收集肺部感染住院患者380例作为建模组(MDR组139例、非MDR组241例),150例作为外部验证组(MDR组47例、非MDR组103例)。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住院患者M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并对其进行多中心验证。结果 建模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36.57%。长期卧床、呼吸衰竭、重症肺炎、住院时长≥2周、吸痰、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留置引流管、营养不良是住院患者MDR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值分别为0.864、0.846;且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模型拟合无显著性差异(P>0.05),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校准曲线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相近,说明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 构建住院患者肺部MDR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够针对可控因素进行早期个体化干预。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医院医护人员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医院医护人员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为制定相关卫生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各1家教学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自制问卷》和《中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测评量表》。结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医院医护人员传染病健康素养评分情况为31.62±4.34分,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9.40%。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院龄、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和职称的增长,研究对象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呈现提高趋势(P<0.05);从事过传染病工作或接受过传染病知识等相关培训者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更高(P<0.05);医师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护士(P<0.05)。结论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医院医护人员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因不同群体医护人员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不同,应有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等干预措施。
-
裙带菜多糖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作用研究**(不发增刊)
Abstract:
目的 研究裙带菜多糖(undaria pinnatifida polysaccharide,PUP)对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的作用。方法:取健康四周龄雄性昆明种小鼠 50只。于第一周周末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三周,第二周末禁食不禁水 12h,系统抽样小鼠五只处死取眼球血测量血脂水平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后 ,将小 鼠禁食 12 小时后给予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0.075 g/kg,连续注射三天,制备 2 型糖尿病模型。选取血糖值在11.1mmol/L 及以上者分为 6 组: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裙带菜多糖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给造模成功的 T2DM 小鼠分别灌服裙带菜多糖 0.8 g/kg、0.4 g/kg、0.2 g/kg、二甲双胍 0.5 g/kg。测定小鼠血糖和 P2hBG、TG、TC、LDL-C、HDL-C、ALT、AST 水平,观察小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及一般情况,光镜观察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各模型小组血糖、胆固醇含量升高(P<0.05),NAFLD 合并T2DM 小鼠模型建立成功; 试验结束,②血糖结果: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糖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低两组分别较模型组下降明显(P<0.05),高、中、低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较无显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P<0.05、P<0.05);③血脂结果:由于是空腹采血,各组TG含量很低,并且没有显著性差异。TC含量,二甲双胍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P<0.01),高、中、低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LDL-C含量,二甲双胍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高、中、低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二甲双胍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HDL-C含量,二甲双胍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高、中、低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甲双胍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P<0.05,P<0.01,P<0.01);④转氨酶结果:ALT含量,二甲双胍组、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各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ST含量,只有二甲双胍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低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裙带菜多糖对T2DM合并NAFLD小鼠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中高剂量组降糖作用最佳;其降血脂作用主要针对于TC和HDL-C;其降低转氨酶含量的效果与肝脏组织HE染色显示的结果一致。由以上可知,裙带菜多糖对T2DM合并NAFLD小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
肌少症和衰弱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肌少症和衰弱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做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60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肌肉减少症五条目(SARC-F)问卷、Frail衰弱量表和MNA-SF简易微型营养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60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得分分别与衰弱、肌少症得分呈负相关(r=-0.581,r=-0.561,P<0.001),肌少症得分与衰弱得分呈正相关(r=0.760,P<0.001)。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对肌少症在营养与衰弱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方程1中营养得分可以负向预测衰弱得分(β=-0.435,P<0.001),可解释因变量31.9%的变异;方程2中营养得分可负向预测肌少症得分(β=-0.763,P<0.001),可解释因变量 30.8%的变异;方程3中营养得分(β=-0.157,P<0.001)与肌少症得分(β=0.365,P<0.001)分别对衰弱得分的负向与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可联合解释因变量 61.2%的变异。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营养到衰弱路径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的95%CI均不包括0,肌少症在营养与衰弱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中介效应的效应值占总效应值的64.0%。结论 肌少症和衰弱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和生活质量间起中介作用,要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体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rs1800630多态性与Graves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索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rs1800630多态性与Graves病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收集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rs1800630多态性与Graves病易感性的相关文献。采用 Stata 15.0、 RevMan 5.2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8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包括2024例Graves病患者和2347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AA+AC vs. CC:OR= 1.35,95%CI(1.07,1.70),P=0.01]及杂合子模型[AC vs. CC:OR= 1.64,95%CI(1.13,2.40),P=0.01] 及等位基因模型[C vs. A:OR= 0.78,95%CI(0.64,0.96),P=0.02] 下rs1800630多态与Graves病相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仅在亚洲人群中该多态与Graves病发病具有统计学意义,显性模型OR=1.50,95%CI(1.28,1.91) , P<0.0001;杂合子模型OR=2.10,95%CI(1.28,3.45),P=0.003;等位基因模型OR=0.78,95%CI(0.64,0.96),P<0.0001 。结论 TNF-α基因rs1800630多态位点可能与Graves病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在亚洲人群中A等位基因具有增加罹患Graves病的风险。
-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梳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相关文献,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现状,为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近11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6.3.R1、VOSviewer1.6.20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793篇文献,从发表时间维度来看,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研究文献近两年有回落趋势;主要研究机构为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3309篇学术期刊共分布于329种刊物,1129(34.12%)篇文献发表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78(8.40%)篇文献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国家基金资助居于首位;目前该领域尚未形成稳定核心作者群体;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类型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药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冠心病为本领域研究热点。结论 该领域未来需加强异地机构间的学术交流,实现多中心协同合作;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升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质量,增加高级别证据的临床研究数量,为中医药干预冠心病理论与实践提供坚实依据。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巨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
Abstract: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巨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3年10月收录的巨刺法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高频腧穴共现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对腧穴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结果:①共纳入144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84条,涉及腧穴126个,总频次1659次;②腧穴使用频次前5的为合谷、曲池、肩髃、外关、足三里;③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偏瘫、肩手综合征、肢体活动异常表现多见;④所选经脉主要为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经,选穴多在四肢部;⑤特定穴中五输穴应用频次最高;⑥穴组围绕曲池、合谷、肩髃、外关、足三里五穴,前30位高频腧穴可分为8个有效聚类群。结论:治疗重视阳经取穴,阴经并用,重视腧穴的近治作用,总体扶正祛邪,遵循中医治病整体观。
-
近视与儿童青少年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前在我国近视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近年来国家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愈发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眼球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在近视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疗效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观察指标。本文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査和眼生物测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儿童青少年眼部生物学参数与近视的相关性。
-
细胞衰老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衰老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病理性细胞衰老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衰老与心力衰竭进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异常、自噬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学因素参与了心脏细胞衰老的主要过程,并最终导致严重阶段的心力衰竭。因此,心脏细胞衰老可能成为未来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时关键的靶点。文中将对机体中心脏细胞衰老基本过程及其在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中所扮演角色进行全面回顾,旨在为治疗提供新线索和依据,并寻求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肠道菌群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靶标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步攀升,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也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健康。同时,不少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有望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靶标,这无疑开辟了降糖药物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这一靶标在参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时具有多样性、人群差异性、以及不同糖尿病合并症中表达的差异性等特点。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利拉鲁肽等现有降糖药物均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发挥降糖作用。此外,也有桑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植物乳杆菌N3771发酵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盐碱地菊芋治疗、粪菌移植治疗、光控菌降糖治疗等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变化来发挥降糖效果的新型治疗方法被发现。现就以肠道菌群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靶标的特点及其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β-苦茄碱通过FAS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β-苦茄碱(Beta-solamarine, BSM)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对Fas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BSM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Fas、FADD、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BSM处理后的细胞组显示出了较高的抑制率,细胞凋亡率也显著增加,各BSM组的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aspase-8抑制剂Z-IETD-FMK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相较于与BSM同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BSM的作用下,MCF-7细胞中Fas、FADD、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以及Cleaved PARP的表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而PARP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BSM在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激活Fas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可能是BSM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AMPK抑制剂抑制FASN影响宫颈癌细胞脂代谢过程
Abstract:
目的 探明AMPK抑制剂影响FASN调控宫颈癌细胞脂代谢过程的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宫颈癌患者样本,免疫组化检测FASN的表达,构建沉默FASN载体后,CCK-8实验和EDU 实验检测对宫颈癌增殖的影响,荧光酶标仪检测沉默FASN组中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脂筏和p-FAK的表达情况,WB检测加入AMPK抑制剂(MAK8722)后FASN、ERK1/2、p-ERK1/2、p-JUN和p-p38的表达。结果 FASN在宫颈癌中过表达,且高表达FASN与较差的预后直接相关。CCK-8实验和EDU 实验提示,相较于NC组,si-FASN 01和02组的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下降,且脂筏表达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相较于NC组,si-FASN 01和02组中p-FAK的表达下降。WB结果提示,相较于NC组,si-FASN组和MAK8722组中FASN、p-ERK1/2、p-JUN和p-p38的表达下降。 结论 沉默FASN调控宫颈癌细胞脂代谢和增殖过程,而加入AMPK抑制剂后抑制了FASN和AMPK信号轴的关键蛋白表达。
-
PHA-665752通过抑制HGF/c-Met信号通路增强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Abstract:
目的:研究HGF/c-Met对肝癌细胞迁移、增殖及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通过抑制HGF/c-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增强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细胞实验分析肝癌组织及SK-Hep1和Huh-7细胞中c-Met的表达和细胞迁移能力。采用c-Met抑制剂PHA-665752以及转染c-Met敲低慢病毒的方式抑制HGF/c-Met信号通路的活化,并通过Transwell实验、EdU实验、CCK-8、克隆形成实验、AO/EB等方法分析HGF/c-Met对细胞迁移、增殖、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小鼠实验探讨HGF/c-Met对异种移植物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未经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癌组织相比,经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癌组织中c-Met高表达( P<0.01)。在SK-Hep1和Huh-7细胞中c-Met的表达水平不同,高表达c-Met的SK-Hep1细胞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 P<0.01)。通过促进和抑制SK-Hep1细胞中c-Met的活化,发现HGF/c-Met通过激活MAPK/ETS-1促进细胞迁移、增殖,降低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P<0.01),抑制HGF/c-Met信号通路活化能够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并增强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P<0.01)。 结论:HGF/c-Met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抵抗了索拉非尼对SK-Hep1细胞的毒性作用,使用PHA665752增强了SK-Hep1细胞对索拉非尼敏感性。
-
大肠癌筛查策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Abstract: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具有生长慢、潜伏期长、发病机制不明等特点。家族史、炎症性肠病、腺瘤性息肉、高脂及低纤维饮食等是CRC的高危因素,其预后与早期发现并行外科干预相关,因此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选择合适术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常用的筛查策略有基于粪便筛查的高敏愈创木脂粪便潜血试验 (HSgFOBT)、粪便免疫化学试验 (FIT)、多靶点粪便 DNA (mt-sDNA) 和基于内镜可视化筛查的CT结肠造影、软式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结肠胶囊内镜(CCE)等。传统开腹、腹腔镜、单孔腹腔镜及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使患者有更多个性化选择。通过及时的早期筛查和外科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并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推动CRC的精确诊疗。
-
基于马斯洛理论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过渡期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出院过渡期的护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10月在百色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出院后三个月内的17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及Nvivo 12.0 Plus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过渡期真实护理需求提炼出5个主题,即生理需求(缓解疼痛、术后伤口护理、饮食指导、休息护理、照顾者照护)、安全需求(安全环境的需求、预防感染需求、专业的康复指导)、爱与归属需求(负向情绪调节)、尊重需求(渴望隐私被保护)、自我实现需求(减轻经济负担、回归社会)。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过渡期是一个严峻挑战的过程,患者在过渡期的护理需求多样化,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临床医护人员应个体化分析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过渡期护理需求,并提供全方位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安全从医院过渡到家庭,降低再入院率。
-
黄根多糖激活Nrf2对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黄根多糖(polysaccharide of Prismatomeria tetrandra,PSPT)是否通过激活Nrf2发挥抗肺纤维化(Pulmonaryfibrosis,PF)作用。方法 通过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Bleomycin,BLM)创建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BLM组、PSPT低、中、高(40、100、250mg·kg-1)剂量组、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组(200mg·kg-1),分别根据小鼠体重灌胃给药或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28d后取肺组织标本,H&E、Masson染色检测肺纤维化程度;碱水解法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水平;RT-q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中Nrf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损伤及纤维化显著。与模型组比较,PSPT各剂量组及PFD组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影响有所减轻;各给药组HYP水平显著降低(P<0. 001);PSPT中、高剂量组Nrf2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P<0. 01);PSPT高剂量组Nrf2转录因子蛋白水平显著提高(P<0. 001)。结论 PSPT可能通过激活Nrf2表达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促进Nrf2在细胞核内的积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进而通过Nrf2抑制氧化应激而发挥抗PF作用。
-
基于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核心穴位及其潜在靶点
Abstract: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针灸治疗痛风的核心处方及其靶点,为临床选穴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中的文献为数据源,应用R语言对针灸治疗痛风的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发现核心穴方,并进一步对核心穴方进行潜在靶点挖掘。结果:针灸治疗痛风的核心穴方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阿是穴;挖掘到其潜在靶点17个。结论:针灸干预痛风的主穴可以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实现治疗效果。
-
基于液相色谱法快速筛查贴敷医疗器械产品中非法添加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Abstract:
目的 采用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非法添加的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醋酸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等5种糖皮质激素类化学物质。方法 岛津Shim-pack GIS C18色谱柱 (4.6 mm×250 mm,5 μm),乙腈-水溶液(40:60,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和柱温分别为1.0 mL/min和 33 ℃,检测波长240 nm。结果 5种化学药物的浓度在1 mg/L~20 mg/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0.999),5种物质最低检出限在0.008 mg/kg ~0.042 mg/kg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89.28 %~107.50 %, RSD为0.0 2%~0.29 %;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结果良好。结论 建立的测定方法具有预处理时间短,精密度、稳定性好的优势,可用于快速筛查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非法添加的5种化学药物。
-
扶正逐瘀汤治疗脓毒症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菌血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扶正逐瘀汤治疗脓毒症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菌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重症医学科(ICU)的68例明确诊断脓毒症菌血症患者,并且药敏试验为多重耐药菌,根据是否使用扶正逐瘀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并使用扶正逐瘀汤的患者,对照组为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未使用扶正逐瘀汤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常规治疗。纳入标准:治疗前两组的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白细胞(WBC)计数、C 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WBC计数、CRP水平、中医症候评分、症候疗效判定。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扶正逐瘀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OMIM 和GeneCards 数据库分别检索脓毒症的靶点、菌血症的靶点、多重耐药菌的靶点,绘制韦恩图。使用Cytoscape3.10.1 软件、STRING 数据库、DAVID 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计数、CRP水平、中医症候评分、症候疗效判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脓毒症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治疗中,加用扶正逐瘀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扶正逐瘀汤可以通过多组分、多靶点抑制常见多重耐药菌,值得推广应用。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徐经世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
Abstract: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徐经世临证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遣药规律进行探讨。方法:检索徐经世对于脾胃肝胆病治疗的相关医案并收集处方,利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对其使用过的中药开展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等剖析,通过Cytoscape 3.7.2、IBM SPSS Modeler 18.0 Apriori和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展开核心处方中药筛选、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收录117首处方,使用中药共计143味,总使用频次达1394次,频次排名前5的药物分别是竹茹、陈皮、枳壳、绿萼梅、半夏;所用中药寒温并用,四气五味以甘寒为主,苦辛温为辅,归经以入胃经为主,多为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支持度用药组合“竹茹-半夏-枳壳”,高置信度组合“白术-黄芪”,并通过复杂网络得到竹茹、枳壳、半夏、陈皮、白术、绿萼梅之间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10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得到11个公因子。结论:脾胃肝胆病的病机以胆胃不和、肝郁脾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虚失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胆腑失利,气机失调,气血失和等,对其的治疗主要法以利胆和胃,平衡升降,辅以理气化痰、清热健脾等,常用黄连温胆汤、苍白二陈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方。
-
环状RNA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AMI会引发心肌细胞坏死凋亡、梗死部位炎症形成、心肌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地损害了患者的心功能。同时;AMI伴随心肌细胞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等代偿修复过程。因此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凋亡、抑制心脏炎症及心肌纤维化、促进心脏自我修复是治疗AMI的关键。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特殊非编码RNA。其表达不仅有组织器官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而且可在DNA、RNA和蛋白质等多层面起基因表达调控作用。circRNA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充当微小RNA (miRNA)分子海绵、与蛋白质相互结合、作为转录调节因子及编码蛋白等,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circRNA在AMI中的研究进展。
-
充气式保暖被在全麻术后患者升温中的应用效果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充气式保暖被在全麻术后患者升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升温保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充气式保暖被组(研究组)和毛毯保暖组(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予充气式保暖被连接暖风机升温保暖,对照组予毛毯被保暖。对比两组保暖被的升温保暖效果、温度上升到恒定温度所需时间、复苏时间;两组患者耳温(T)、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02)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低体温、寒颤、躁动缓解时间。结果 研究组保暖被温度高于对照组、恒定温度所需时间、复苏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入后患者的耳温、SP02在15min、30min、45min、60min的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现低体温、寒颤、躁动、伤口疼痛、血压异常升高、动脉血气分析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寒颤、疼痛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温、寒颤、躁动在缓解时间节点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低体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充气式保暖被升温快、锁温保暖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有效缩短术后低体温、寒颤、躁动的持续时间和复苏时间,保证患者术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讨茯苓多糖抗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讨茯苓多糖(PCP)抗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肝损伤的作用靶点。 方法 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SuperPred数据库和Pharmmapper数据库获取茯苓多糖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APAP致肝损伤相关作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R软 件 进 行 基 因 本 体(GO)和 京 都 基 因 与 基 因 组 百 科 全 书 (KEGG)通 路 分 析,通 过AutoDuck vina软件对茯苓多糖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用HE染色评估小鼠肝组织损伤情况,并且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法(IHC)检测核心靶点的表达情况。 结果 共获得26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肝脏再生和发育相关、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免疫等生物过程可能参与茯苓多糖抗APAP致肝损伤的进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茯苓多糖抗APAP致肝损伤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p53信号通路(p53 signaling pathway)、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NF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茯苓多糖与等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HE染色显示,APAP组小鼠肝组织形态结构出现异常,表现为细胞大面积坏死,而PCP干预后可以减轻肝组织损伤。RT-PCR和IHC结果表明,PCP通过逆转APAP暴露引起的CDK2、TNF、BCL2L1及MAOA水平升高来缓解小鼠肝损伤。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找到了PCP抗APAP致肝损伤的可能潜在靶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和药物代谢有关。
-
基于机器学习的饮食质量指数及其对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预测研究
Abstract: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弹性网变量选择方法提出一种数据自适应的饮食质量指数,并探讨其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 数据来源于美国营养调查协会(NHANES)2011—2018年4个周期的1143个亚裔样本数据,其中男性占59%,平均年龄为43.12岁;其它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29种食物摄入成分以及舒张压和收缩压测量值。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前提下,利用弹性网变量选择方法筛选出重要食物摄入成分,并以食物成分对应的回归系数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作为数据自适应饮食质量指数(ddDQS)。进一步分析新指数与高血压风险的关联,并与健康饮食指数(HEI2015)、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得舒饮食指数(DASH)以及地中海饮食指数(MED)4种常用的饮食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26.2%,患高血压个体的平均年龄(52.94岁)显著高于没有患高血压的个体(39.64岁)。ddDQS包含5个重要的膳食成分(精制谷物、油、酒精、添加糖以及马铃薯),与收缩压(SBP)(β=-2.08,95% CI = -3.24 ~ -0.92,P <0.001)及高血压(HTN)(β = -0.482,95% CI= -0.72 ~ -0.25,OR = 0.62,P <0.001)均显著相关。摄入马铃薯会增加ddDQS指数,而摄入精制谷物、油、酒精、添加糖则会降低ddDQS指数。亚组分析结果表明40~60岁以及男性人群对于ddDQS更加敏感,这些亚群将更多地从健康膳食模式中获益。HEI2015与DBP、SBP以及HTN存在一定关联,但P值均大于ddDQS对应P值。本研究未发现DASH、AHEI和MED与DBP、SBP以及HTN的关联。 结论 与常用饮食指数相比,ddDQS对高血压有更好的预测。ddDQS越高越有益于血压及高血压风险的降低。针对亚裔人群的饮食指数的构建可指导我们进行高血压预防与控制。
-
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Abstract:
【摘要】:单肺通气技术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通气技术,因具有分隔双肺、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时双肺长时间处于异常生理状态,单侧机械通气、肺内分流等带来的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问题不容忽视。围术期器官保护是麻醉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降低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预后、保护器官功能等作用。本文对右美托咪定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展进行阐述,以指导临床上右美托咪定的应用,更好地保护围手术期患者的器官功能。
-
食欲素A对女童中枢性早熟的影响
任翼,
Abstract:
目的 探究食欲素A(Orexin-A)对女童中枢性早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以来我院收治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30例为ICPP组,单纯性乳房发育女童30例为PT组,健康女童3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一般资料和血清相关激素水平,B超检测患儿子宫和卵巢。对ICPP组患儿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并随访,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Orexin-A水平。绘制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Orexin-A在ICCP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ICPP组的其余各项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骨龄、骨龄与年龄比值和阴毛发育程度,均高于PT组和对照组(P<0.05);乳房发育程度比较,三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ICPP组与PT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血清学指标中,ICPP组的Orexin-A低于其他两组,E2、LH、FSH、PRL显著高于PT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患儿的盆腔B超资料中,ICPP组的子宫容积、内膜厚度、卵巢容积、最大卵泡直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比治疗前,ICPP组治疗后血清学指标中Orexin-A升高,E2、LH、FSH、PRL降低(P<0.05)。回归分析计算Orexin-A与ICCP发生的风险关系,结果显示OR值为4.759 ,95%CI为2.077~10.903,P=0.0002。Orexin-A诊断ICPP的AUC为0.910,95%CI为0.987~0.833,最佳截断值为400.91pg/ml,灵敏度为0.800,特异度为0.933。结论 ICPP女童的身体和第二性征提前发育,ICPP女童的E2、LH、FSH和PRL激素水平上升,血清Orexin-A水平下降,ICPP女童卵巢和子宫发育的提前会引起初潮年龄过早,同时Orexin-A在诊断ICPP方面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为性早熟筛查提供帮助。
-
ERβ促进TGFBR1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
Abstract:
目的 探明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ERβ)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1,TGFBR1)从而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前列腺癌患者样本,免疫组化检测TGFBR1的表达,构建沉默TGFBR1载体后,细胞克隆实验、CCK-8实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沉默TGFBR1对前列腺癌增殖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ERβ结合TGFBR1,PCR和WB检测干扰ERβ后对TGFBR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体内实验验证干扰ERβ和TGFBR1表达后,对前列腺癌的影响。结果 TGFBR1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且高表达TGFBR1与较差的预后直接相关。细胞克隆实验、CCK-8实验、细胞凋亡实验提示,相较于NC组,沉默TGFBR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抑制,而凋亡增多。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ERβ结合TGFBR1的启动子序列,且沉默ERβ后,抑制了TGFBR1的表达。裸鼠成瘤实验显示,抑制ERβ和TGFBR1表达后,前列腺癌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ERβ结合TGFBR1启动子序列促进前列腺癌。
-
基于DEA和SFA的地级市医疗服务体系效率与分级诊疗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索分级诊疗与服务体系的关系,为完善分级诊疗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文章构建了医疗服务体系效率的DEA测算框架,以我国283个地级市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资料、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实施效率排名,将其与基层服务量占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医疗服务利用下沉与城市住院、门急诊服务和综合产出效率显著正相关,但基层医保基金支出占比与城市总的实际报销比效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分级诊疗有助于提升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率,其目标是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但有可能降低全市的医保实际报销比。在城市医改成效考核中应纳入医疗服务体系效率的对比。
-
乳腺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及其治疗意义
Abstract:
乳腺癌是一类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存在许多未知的机制导致治疗耐药、复发、转移,严重地影响了治疗疗效和预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近二十年来备受关注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其与乳腺癌的增殖、分化、生长及预后密切相关,已发现调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就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
B7-H3 在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小鼠模型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索sB7H3在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小鼠血清表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CLP法建立模型,5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按照术后采血时间分术后12h组、术后24h组和术后48h组。三个手术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术后12h、24h和48h分别选取不同组别小鼠,先摘眼球取血,再收集腹腔灌洗液送培养。ELISA法检测血清CRP、纤维蛋白原(FIB)和sB7H3水平。结果: (1)手术组sB7H3和CRP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FIB值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2)术后48h组CRP显著高于术后12h组和术后24h组,但术后12h组和术后24h组CRP值差异不显著。(3)术后48h组FIB值明显低于术后12h组和术后24h组,但术后12h组和术后24h组FIB值差异不显著。(4 )sB7H3在术后12h、24h和48h组逐渐升高,且每组间差异显著。(5)手术组腹腔灌洗液培养结果均为阳性, 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腹腔灌洗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盲肠结扎穿孔小鼠模型是研究脓毒症的可靠动物模型,sB7H3可能参与脓毒症进展。
-
2010—2021年全国各区域医护比配置分析及预测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各区域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医护比配置情况及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后续卫生资源配置建议。方法 资源配置公平性采用基尼系数;数据预测采取GM模型、ARIMA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结果 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优于经济优于地理。全国各区域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人口配置公平且公平性逐步提升;中部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地理配置公平,其余区域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地理配置不公平,各区域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地理配置的公平性变化幅度不大。全国各区域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经济配置公平,其中中部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按经济配置的公平性下降。各模型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预测精度均较高,模型预测结果计算得出2025年全国各区域医护比仍小于1:2。结论 建议注重资源差异化配置,着重增加注册护士的数量,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注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Abstract:
摘要】目的 构建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为乳腺癌患者术前预康复提供指导,减轻其等待手术期间面临的身心双重压力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运动和心理三联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并进行预实验进行修正调整。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结果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包括5项一级条目、12项二级条目、53项三级条目。结论 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全面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为医护人员指导乳腺癌患者术前科学实施康复干预提供参考。
-
某医学校在校大学生日均千步当量与BMI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校大学生日均千步当量与BMI指数的相关性,为控制大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可能的参考。 方法 以某专科医学院校为例,首先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各因素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认日均千步当量与BMI指数的因果关系。考虑到其他因素,再次发放问卷调查,绘制相关性矩阵热力图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多组实验,采用回归曲线拟合,分别增加0.5、1、1.5、2、2.5日均千步当量持续两个月,以及分别持续1、1.5、2、2.5、3个月,增加2日均千步当量,以探讨日均千步当量在不同的增加程度和不同持续时间上与BMI指数的关系。最后采用控制偏倚因素后的对照研究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人,对照组保持日均千步当量不变,实验组在原日均千步当量的基础上,增加3-4日均千步当量,持续时间为三个月,以进一步确认提高日均千步当量对BMI指数的影响。 结果 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所调查的因素中,日均千步当量与BMI指数呈现因果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只有日均千步当量与BMI指数变化呈现强相关。回归曲线拟合在正常、超重、肥胖组中,曲线都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研究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日均千步当量对BMI指数的影响在正常、超重、肥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日均千步当量可有效降低体重、降低BMI值,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超重和肥胖。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新安王氏内科含石斛处方用药规律
Abstract:
目的:探析新安王氏内科含石斛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王仲奇、王任之、王乐匋为代表的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在筛选包含中药石斛处方的基础上,基于“新安医学数据信息应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应用IBM SPSS Modeler14.2中的Apriori模块和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含石斛处方中主治病证频次、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等。结果:含石斛处方常用于治疗痨瘵、咯血、中风、咳嗽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蒺藜、茯神、野料豆、海蛤粉等;含石斛高频次药物组合及支持度≥10%、置信度=100%的关联规则包括“石斛,茯苓”“石斛,蒺藜”“石斛,茯神”等;在与石斛配伍药物,支持度≥10%,置信度≥60%的关联规则中,单味药与单味药中女贞子常配野料豆,茜草常配海蛤粉;药对与单味药中野料豆、茯神配女贞子,款冬花、薏苡仁、海蛤粉及茯苓都常与紫菀相配;与石斛配伍中药治疗不同病证在支持度≥5%,置信度≥40%的关联规则中,与石斛配伍单味药中多与枇杷叶、百部、玫瑰花配合治疗痨瘵,与仙鹤草、丝瓜络、茜草配合治疗咯血;与石斛配伍药团中紫菀、款冬花、枇杷叶、薏苡仁及海蛤粉等常配合治疗痨瘵,丝瓜络、丹参等常常配合治疗咯血。结论:王氏内科含石斛处方常用于以阴虚阳亢为主要病理性质的病证,应用药物组合体现了“良药组合”的特点,配伍中药多具有滋阴潜阳、健脾安神、化痰止咳、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之效,与病证之间合乎“辨证论治”的原则,并做到标本兼治、主次兼并,组方法度清晰严谨。
-
多民族地区孕产妇乙肝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描述多民族聚居地孕产妇乙肝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孕产妇乙肝感染三级防控提供参考性数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观察为期半年住院分娩的2138例孕产妇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孕产妇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孕产妇乙肝病毒感染率8.98%,感染阳性与阴性孕产妇年龄、孕次、产次、乙肝疫苗接种、丈夫民族、产妇常住地、学历、受孕方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民族聚居地区乙肝感染阳性孕产妇以低学历、农村地区、多产次、多胎次、高龄孕妇为主,应对此类人群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障育龄妇女生殖健康。
-
陈禹江1,陈欣欣1,狄静怿1,陈文霞1、2▲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迁移、胶原RNA表达及细胞膜片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SDF-1对RBM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BMSCs胶原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BMSCs细胞膜片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RBMSCs细胞膜片培养基上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表达水平。结果:SDF-1趋化RBMSCs迁移作用的强度与浓度相关,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SDF-1降低RBMSCs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并显著升高RBMSCs细胞膜片HA表达水平(P<0.05)。结论:SDF-1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RBMSCs的迁移,降低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并可提高HA的表达水平。
-
情志疏导配合手法穴位按摩对乳腺癌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患者睡眠质量的影
卓雪飘,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疏导配合手法穴位按摩对乳腺癌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患者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中医情志疏导配合手法穴位按摩,干预时长均为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睡眠质量(PSQI)评分、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生存质量(ULLQOL)的评分的差异。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的睡眠质量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情志疏导配合手法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Ⅲ期淋巴水肿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生存质量。
-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的特征性分析及其与Wagner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的特征及其与Wanger分级的关系,明确DF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特点并拓展Wanger分级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6年01月至2022年10月住院的21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DF组(46例)和NDF组(164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下肢动脉造影数据。[结果] 与非DF组相比,DF组患者下肢血管狭窄率及闭塞率较高(P<0.05),膝下动脉的闭塞率(32.52%)明显高于膝上动脉的闭塞率(3.93%),膝下动脉的总累积率(54.27%)明显高于膝上动脉总累计率(40.85%)。与低级别Wanger分级组比较,高级别Wanger分级组膝下动脉的闭塞率较高(P<0.05);且下肢血管病变Bollinger评分与Wagner分级呈正相关(r=0.614,P<0.01)。[结论] Wanger分级对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预测能力。
-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西百色、河池、崇左市761名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生活满意度及健康促进生活量表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为(11.76±5.08)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94.75±15.32)分;生活满意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营养、健康责任、自我实现、人际支持、运动、压力处理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值分别为0.398、0. 192、0. 291、0.391、0.231、0.287、0.191,P<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病、社区满意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高龄、患慢性病、社区满意度低、无配偶、低水平健康生活方式的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低。需加强社会支持、医疗保障及健康教育宣教,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
刮痧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价刮痧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 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ce等七大数据库中有关刮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10日,筛选出与纳入和排除标准一致的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最后共纳入13篇文献,共855例,其中对照组429例,治疗组426例,结果显示刮痧在提高总体有效率[OR=6.34,95%CI(3.53,11.36)]、Lysholm评分[MD=6.63,95%CI(3.28,9.59)]、降低VAS评分[MD=-1.09,95%CI(-1.35,-0.83)]、膝围积分[MD=-2.00,95%CI(-2.94,-1.06)]、TNF-α浓度[SMD=-1.16,95%CI(-1.52,-0.81)]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刮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在提高总体有效率、Lysholm评分以及降低VAS评分、TNF-α浓度方面更有优势,但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以及文献质量不够高,今后仍需要临床进行更多、更规范、更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
血清磷酸盐在急性胰腺炎中表达水平及联合多指标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盐在AP中表达水平及联合多指标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AP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SAP组(82例)和SAP组(3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指标对SA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非SAP组与SAP组在性别、淀粉酶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非SAP组的CRP、PCT、血磷、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低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磷、CRP、年龄、PCT、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均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 曲线分析表明,年龄、CRP、PCT、血磷、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联合指标的AUC分别为0.729、0.877、0.729、0.819、0.753、0.667及0.976,敏感性分别为50.0%、68.4%、34.2%、89.5%、84.2%和68.4%,特异性分别为85.4%、95.1%、100%、67.1%、57.3%、64.6%和90.2%。结论 血清磷酸盐水平可以作为预测SAP发生的早期临床指标,并且联合多指标对预测SAP发生的诊断价值更高。
-
壮族聚集地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其与血压、尿酸、糖脂代谢的关系-以武鸣区为例
Abstract:
目的 以武鸣区为例,了解壮族聚集地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的现状,进一步分析BMI水平与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血糖及血脂异常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354名武鸣区城乡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身高、体重、血压等基本信息,对空腹血糖(FBG)、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该聚集地常住居民超重、肥胖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水平与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血糖及血脂异常间的关联。 结果 该壮族聚集地常住居民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5.20%、14.10%,男性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性(P<0.001),以35-59岁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不同BMI水平常住居民的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检出率随着BMI水平的升高而升高;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壮族聚集地常住居民BMI水平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BG、UA、TG、T_CHOL和LDL-C呈正相关(均P<0.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99, P<0.001);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的患病风险随着BMI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均P<0.001)。 结论 BMI水平与壮族聚集地常住居民的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应针对高水平BMI聚集地常住居民进行健康生活宣教,提升健康防护意识,以减少慢性疾病发生。
-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新辅助疗效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2年11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24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39例患者NAT后病理完全缓解(pCR),85例患者NAT后病理非完全缓解(non?pCR)。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88例)和验证组(36例)。所有患者均在NAT前行MRI检查,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用AK软件提取MRI纹理特征,对纹理特征预处理后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进行降维、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临床资料病理、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的个性化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净收益。结果:临床模型预测NAT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组和试验组中分别为0.82、0.74,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85、0.75,个性化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1、0.87。DCA显示个性化预测模型的临床净收益优于临床模型和多参数 MRI (mpMRI)影像组学模型。结论:个性化预测模型对NAT疗效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明显好于临床模型,对早期预测NAT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一奎《赤水玄珠》辨治神经病证处方用药规律
Abstract:
目的:该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治疗神经病证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赤水玄珠》中关于神经病证的组方用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创建用药数据库,对所载处方用药开展频次、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分类的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开展关联规则分析、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用药规律分析中高频中药的特征性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共纳入201首处方,使用中药共228味,总使用频次达1552次,频次排名前5的药物分别是甘草、生姜、人参、川芎、朱砂;药味以甘味为主,苦辛为辅,归经以入脾胃经为主,常用药物为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川芎-防风-甘草”、“人参-茯神-远志”之间有较高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复杂网络图得到甘草、人参、半夏、陈皮、川芎、防风之间关系密切;聚类分析得到5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结论:孙一奎认为神经病证的发生以风火痰瘀虚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以通补气血为根本大法,强调内外标本同治,善于化裁二陈汤、当归散等方剂,喜用金石或虫爪类药物峻攻下痰。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模式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Abstract:
目的:旨在分析民族地区基层医学人才教育学生评价模式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实践方案。方法:采用理论探讨、现状分析和措施路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学生评价模式的理论内涵,然后深入剖析了民族地区基层医学教育学生评价模式的现状,发现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空洞、素质教育量化评价不够科学全面等问题。结果:提出“二阶段三方面五维度”的深度转型方案,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具体化、评价维度全面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基层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为民族地区基层医学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肝癌中 PP2A B56家族成员对于预后的价值以及免疫浸润分析
Abstract:
目的: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蛋白磷酸酶2A(PP2A)是磷酸蛋白磷酸酶家族中的一员,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反馈,影响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凋亡、DNA复制、转录和翻译。PP2A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它由具有不同功能的亚基组成。PP2A B56家族成员在肝癌中的功能目前尚未阐述清楚。方法:利用GEPIA、Kaplan-Meier绘图仪、cBioPortal、GeneMANIA和TIMER分析肝癌患者PP2A B56的差异表达、预后价值、基因改变和免疫细胞浸润。结果:肝癌组织中PPP2R5A、PPP2R5C、PPP2R5D和PPP2R5E的表达水平升高,而PPP2R5E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癌症分期和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PP2R5B和PPP2R5D与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或者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提示PPP2R5D和PPP2R5E可能是肝癌患者生存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此外,差异表达的PP2A B56家族成员的功能主要是与其他如SGO1、PFKFB4、PPP2R1A、NKD1等蛋白分子参与的糖酵解、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复合物、蛋白质去磷酸化、减数分裂、核苷酸代谢、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PP2A B56的表达与肝癌中6种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浸润显著相关。结论:PPP2R5D和PPP2R5E可作为肝癌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
基于单细胞测序初步探索KRT19与胃癌患者良性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为主导的生信技术初步探索KRT19作为胃腺癌(STAD)发展和预后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 应用TCGA数据库下载STAD数据集分析基因的差异表达、ROC分析、免疫浸润分析、GSEA富集分析、药物敏感分析;收集GEO数据库收集的胃癌样本和胃正常组织样本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去批次、标准化、降维、聚类、注释、拟时序分析、infercnv恶性预测分析及CellChat分析;利用绘图网站jvenn绘制韦恩图;使用KM plotter网站对KRT19等基因进行KM生存曲线的绘制;使用string网站对KRT19基因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 结果 KRT19在STAD组织高表达(P<0.001),尤其是在STAD组织上皮细胞高表达;KRT19高表达与STAD患者预后良好有关(P<0.05);KRT19高表达的上皮细胞在STAD分化末期出现。KRT19主要通过MDK(MK)信号通路影响STAD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KRT19高表达的上皮细胞是良性上皮细胞;KRT19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成正相关,与CD8+T细胞浸润成负相关;KRT19与KRT18、AFP等基因存在相互作用;KRT19在角化、核糖体小亚基生物基因等通路发挥作用;高表达的KRT19对5-氟尿嘧啶、乙二醇等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较低表达的高。 结论 KRT19可能在分化末期的胃癌上皮细胞高表达,促进胃组织中的良性上皮细胞出现或增殖,对胃癌的发展具有良好预后的作用。
-
2015-2022年深圳市龙岗区HIV/AIDS新发现病例流行趋势特征和灰色模型定量预测
Abstract: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新发现病例流行特征和判定趋势、定量预测,为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龙岗区2015-2022年新发现艾滋病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特征分析,用缓冲算子建立灰色均值GM(1,1)模型进行趋势判定和病例数预测。结果 2015—2022年龙岗区新发现HIV/ADIS病例共2722(1611/1111)例,年均报告病例数340±25例。病例以男性(92.43%)、20-<40岁(71.49%)、未婚(63.67%)、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68.59%)、商业服务和家务及待业(62.12%)、市外户籍(80.79%)病例为主,男男同性传播(68.41%)为主要感染途径。50岁以下以男男性传播为主,50岁以上以异性传播为主。医疗机构检测(56.61%)和咨询检测(25.24%)为主要发现方式。疫情趋势为:40~50岁(χ2趋=4.854,P<0.05)和>50岁(χ2趋=23.578,P<0.001)病例组分布呈增长趋势;家务及待业病例组分布呈增长趋势(χ2趋=6.533,P<0.05);医疗机构检测中其他就诊者检测分布呈增长趋势(χ2趋=20.558,P<0.001)和咨询检测分布呈下降趋势(χ2趋=10.561,P<0.005);新发现病例中AIDS构成比呈增长趋势(χ2趋=8.382,P<0.005);青、中、老年男性病例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同性传播占比下降、异性传播占比上升趋势(χ2趋势=252.478,P<0.001);男性未婚、离异或丧偶、已婚或有配偶组病例随着配偶的存在呈度同性传播占比下降、异性传播上升的趋势(χ2趋势=155.454,P<0.001)。弱化算子GM(1,1)灰色模型精度良好,显示近年疫情趋势平稳(发展系数<0.01),预测2023年病例数精度>95%,可用于HIV/ADIS新发现病例数预测。结论龙岗区艾滋病疫情态势平稳,但有中老年病例增加的趋势,病例发展到AIDS阶段因症状就诊发现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应继续推行扩大检测策略及早发现病例,深入开展重点人群综合干预防治措施,多渠道(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加强全民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提高防护技能。 灰色预测模型可有效判定艾滋病疫情趋势和定量预测,对风险评估和疫情防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全身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PICCO对照研究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全身生物阻抗法NICaS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PICCO(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脉波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了解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评估全身生物阻抗法NICaS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在临床上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月1月收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并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共32人,64次数据收集,每例患者在相同的时间行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及全身生物阻抗法NICaS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两者的测量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心输出量指数(Cardiac?Index CI)、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每搏指数(Stroke Index?S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及(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Index?TPRI)等参数,并将两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NICaS方法与PICCO方法在同一时间内测量的CO、CI进行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V、SI、TPRI、SVRI进行对比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一时刻全身生物阻抗法测得的CO与PICCO测得的CO值之间Bland-Altman一致性及Pearson相关性限值为-1.18到1.51L/min和r=0.930(p<0.001),说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NICaS在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与PICCO的一致性良好,本身具有简单、无创、便捷等优点,能够有效的监测重症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全身生物阻抗法;PICCO;血流动力学;
-
基于CiteSpace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梳理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热点,为未来相关领域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并采用Citespace6.2 R2软件对作者及期刊发文量进行排序并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英文文献855篇,其中中文791篇,英文64篇;主要来源期刊包括《糖尿病新世界》(39篇)、《针灸临床杂志》(24篇)、《上海针灸杂志》(23篇)等国内期刊以及《Medicine》(8篇)、《Trials》(5篇)、《Acupuncture in Medicine》、《Medical Science Monitor》各(3篇)等国际期刊。高频关键词聚类显示该领域主要涉及临床实验与系统综述,并重点探讨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整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取穴规律和中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该领域的关注度和文献产量波动不定,特别是高质量核心文献数量较少,后期因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
穴位按摩治疗负性情绪选穴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Abstract: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按摩治疗负性情绪的选穴配伍规律,为负性情绪患者的穴位按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穴位按摩”“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相关的文献,建立穴位按摩治疗负性情绪的腧穴数据库,进行穴位频次描述性分析和配伍规律关联规则、复杂网络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3篇,共含腧穴78个,针对人群多为神经科、心血管科的患者;最常用腧穴依次为百会、内关、合谷、太冲,多数腧穴分布在头项部及四肢,经络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居多;关联规则表明,太冲、肝俞、合谷关联组合置信度最高,神经科负性情绪患者中百会、太冲、合谷配伍置信度最高,心血管科负性情绪患者,膻中、至阳配伍置信度最高;复杂网络显示核心处方为太冲、合谷、内关、太阳、百会;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太冲、合谷、内关、太阳、百会是治疗负性情绪核心腧穴,穴位配伍治疗效果更好,数据挖掘所得结果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肺炎发生的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Abstract: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TCSI患者肺炎发生的个体风险预测模型。 研究背景: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也是最致命的因素。很少有基于预测模型分析的文献研究使用临床参数来预测TSCI后肺炎的风险。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TSCI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验证模型。结果:总共收集到469例患者。在排除缺失数据的病例后,最终纳入459例患者,其中男性 350 例,女性 109 例,肺炎 221 例,发生率为 48.15%。其中训练集数据 349 例,发生肺部感染 151 例,发生率为 43.27%。验证集数据 110 例,70 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病率为 63.64%。Lasso分析显示,性别、完全性脊髓损伤、发热、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状态、白细胞(WBC)、血清白蛋白(ALB)为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验证集为0.796。 结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性别、完全性脊髓损伤、发热、脑损伤、气管切开状态、WBC和ALB可能是TSCI后肺炎的危险因素。
-
GLIM标准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使用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诊断标准来调查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10月于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112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LIM标准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2.56%(48/112),其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达9.82%(11/1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84)、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921)、糖尿病病史(OR=0.238)、血清白蛋白(OR=2.603)和血红蛋白(OR=1.400)为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营养筛查及评估,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方案以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改善预后。
-
泛免疫炎症指数对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下降的预测价值与决策树模型构建
Abstract: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泛免疫炎症指数(PIV)变化与术后7-14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的相关性,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探讨PIV变化对射血分数下降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9-2022年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7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术前、术后24小时内PIV变化水平,分析术后7-14天LVEF变化情况。将人群分为LVEF下降组和非下降组,使用卡方检验、T检验、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使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探讨临床指标的分类价值及确定阈值。结果 LVEF值下降组24人与非下降组52人在术后PIV变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类决策树发现,PIV值升高水平是否超过361.824是判断术后LVEF是否下降的根节点。术后中性粒细胞变化水平、术前EF值、胆红素水平、高密度脂蛋白是分类模型的重要子节点。结论 术后PIV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LVEF下降相关,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基于眼动-面孔情绪识别范式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一级亲属情感认知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一级亲属的情感认知特点,以期更深入理解ASD的家族性影响。方法 招募了33名ASD儿童一级亲属和32名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一级亲属,分别完成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sponse Indicator, IR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以及眼动-面孔情绪识别任务并记录其眼动数据。结果 与TD儿童一级亲属相比,ASD儿童一级亲属在观点采择方面的得分较低,个人忧伤得分较高,并且在识别负面情绪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然而,两组在眼动-面孔情绪识别任务的反应准确性上未见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ASD儿童的一级亲属在识别“惊”与“恐”的情绪时表现出显著差异,而TD儿童的一级亲属则在识别“悲”与“恐”情绪时有所差异。此外,ASD儿童一级亲属的外向性思维得分与共情能力、想象能力、观点采择及共情关注呈负相关,而个人忧伤得分与述情障碍呈正相关。结论 尽管两组在面孔情绪识别能力的主效应比较中无显著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ASD儿童的一级亲属显示出对特定负面情绪的辨别能力存在差异,且其个人忧伤与情感辨别能力相关联。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了解ASD家族成员的情感认知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未来的干预措施设计具有潜在意义。
-
出院计划对胃肠肿瘤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出院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准备度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出院计划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出院计划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SMD=2.51,95%CI(0.88,4.15),Z=3.01,P<0.001],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SMD=1.86,95%CI(1.40,2.31),Z=8.04,P<0.001],降低并发症发生率[OR=0.27,95%CI(0.07,0.62),Z=5.58,P<0.001];在生活质量方面,采用QLQ-C30量表评价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25,1.73),Z=1.47,P=0.140];采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4.36,95%CI(2.83,5.89),Z=5.58,P<0.001]。结论 出院计划能有效提高胃肠肿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尚不确定,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论证。
-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对慢阻肺出院患者肺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对慢阻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共8个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出院患者肺康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3年3月31日,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纳入20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医院主导的常规延续性护理相比,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模式能较好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症状,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MD=0.35,95%CI(0.24,0.47),P<0.01〕、第1秒用力呼吸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D= 4.52,95%CI(3.13,5.19),P<0.01〕、第1秒用力呼吸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MD= 8.31,95%CI(5.23,11.39), P<0.01〕、改良版呼吸困难量表(mMRC)得分〔MD=-0.38,95%CI(-0.53,-0.24),P<0.01〕;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T)〔MD= 42.85,95% CI(17.50,68.20),P<0.01〕;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降低再入院率,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得分〔MD= -4.65,95%CI(-5.78,-3.51),P<0.01〕,再入院〔MD=0.28,95% CI( 0.19,0.43),P<0.01〕。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慢阻肺出院患者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降低再住院率。
-
新医科背景下内科学教学案例库联合虚拟仿真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究新医科背景下内科学教学案例库联合虚拟仿真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00名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名,常规教学培养模式+内科学教学案例库联合虚拟仿真教学)和对照组(50名,常规教学培养模式)。比较两组的临床考核成绩、考核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教学效果满意度及整体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病例分析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病例分析三者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各项具体教学效果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整体满意度高,不满意率为零。结论:新医科背景下内科学教学案例库联合虚拟仿真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在提升规培医生的临床思维和系统化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
血PLR、NLR和Lac值在早期评估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乳酸(Lac)值在早期评估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7例急性口服农药敌草快(DQ)中毒的患者。根据患者28d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DQ生存者和DQ死亡组,并比较各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PLR、NLR以及Lac值在早期评估急性DQ中毒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DQ死亡组血Cr、ALT、PLR、NLR、Lac值高于DQ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PLR(OR=1.047,95%CI 1.007-1.089,P=0.022)、NLR(OR=1.294,95%CI 1.070-1.566,P=0.008)及Lac(OR=3.912,95%CI 1.087-14.086,P=0.037)升高是DQ中毒死亡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PLR、NLR及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0.848、0.816。结论:患者血清PLR、NLR和Lac值可作为早期评估DQ中毒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机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
Abstract:
气道重塑的主是指气道壁的增厚、气道壁结构发生改变、气道动力出现滞缓或僵硬和对支气管解痉剂的反应性降低。气道重塑是导致COPD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目前对于COPD 气道重塑发生机制仍知之甚少,尚无有效逆转的药物,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干预气道重塑的药物是治疗COPD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对近十年来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目前COPD 气道重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中医药治疗COPD气道重塑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高血压患者疾病接受度在家庭关怀度与服药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
Abstract: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疾病接受度在家庭关怀度与服药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以及服药依从性量表对29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使用SPSS 27. 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使用Amos 27. 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高血压患者家庭关怀度得分为(3.90±2.20),服药依从性得分为(4.23±2.06),疾病接受度得分为(18.50±9.37)。家庭关怀度及疾病接受度与服药依从性均呈正相关(p<0.001),疾病接受度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p<0.001),疾病接受度在家庭关怀度与服药依从性间呈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7%。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升高血压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增加患者疾病接受度,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狼疮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组织,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狼疮动物模型对于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狼疮小鼠模型是研究SLE的良好工具,狼疮小鼠模型分为自发型狼疮小鼠模型和诱发型狼疮小鼠模型,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介绍不同种类的狼疮小鼠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其特点,探讨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以期为研究者在探寻狼疮的发病机制、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治疗药物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及相关治疗的疗效评价
Abstract:
目的 通过采集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患者的房水,检测并分析眼内液中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进而选择眼内注射药物的类型,比较并分析通过眼内液指导精准治疗与单纯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21.11至2023.3就诊于我院眼科,并确诊为RVO-ME的患者共40例(40眼),分为两组:精准治疗组( 根据房水中炎症因子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正常值的浓度差异,选择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或雷珠单抗或联合治疗)和雷珠单抗组(不进行房水的抽取检测,选择单纯雷珠单抗治疗),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2、3、6个月时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记录随访期间内注药次数、眼压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精准治疗组平均注药次数为2.55±0.83,雷珠单抗组平均注药次数为3.45±1.05,两组平均注药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治疗前相比,精准治疗组和雷珠单抗组治疗后1、2、3、6个月患者CMT均降低,BCVA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月、2月、3月、6月精准治疗组CMT、BCVA(Log MAR)与雷珠单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高眼压、眼内感染、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根据眼内液细胞因子浓度精准治疗RVO-ME在改善视力,减轻ME方面是安全有效的;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VO-ME在改善视力,减轻ME方面也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精准治疗组与单纯雷珠单治疗组相比,精准治疗能减少患者注药次数,减轻经济负担。
-
广西百色市城区体检人群胆囊结石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调查广西百色市城区体检人群胆囊结石的检出率,探究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标准,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6月期间在广西百色市城区三家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5294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腹部B超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有胆囊结石)和对照组(无胆囊结石),收集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实验室指标: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GG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VLDL-C)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胆囊结石检出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TP、TBIL、ALT、AST、ALP、GGT、FPG、TC、TG、HDL-C、LDL-C、VLDL-C水平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研究对象胆石病发生的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本次调查共检出胆囊结石391人,检出率为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8,P<0.001)、BMI(OR=1.480,P<0.001)、ALP(OR=1.005,P=0.022)、TG(OR=0.901,P=0.006)、HDL-C(OR=0.635,P=0.014)、SBP(OR=1.026,P<0.001)、合并脂肪肝(OR=1.301,P=0.040)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广西百色市城区体检人群胆囊结石检出较高。老年人、肥胖、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合并脂肪肝是胆囊结石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
-
胃癌中铜死亡相关预后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Abstract:
目的 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胃癌铜死亡相关预后模型的构建。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患者mRNA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R语言进行免疫浸润分析、WGCNA分析、Cox回归以及Lasso回归构建预后模型,并探究模型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生存分析、C-index曲线、独立预后分析,分析预后模型的预后价值。对高、低风险组进行免疫功能分析、GSEA富集分析,分析预后模型的潜在功能。结果 共得到139个与初始B细胞相关的铜死亡共表达基因。通过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出6个预后相关的基因(DSE、GASK1B、GCSH、PLXNC1、PAMP2、TLR7)进行预后模型的构建。预后模型在胃癌患者的1、3、5年的预后情况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高风险组在胃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差的总生存期。C-index曲线、独立预后分析均显示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及独立的预测价值。并且高风险组在多个免疫功能中与低风险组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筛选出的6个初始B细胞相关的铜死亡共表达基因,以其构建的胃癌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
早产儿NRDS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简称NRDS)的不良结局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减少早产儿NRDS发生不良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53例早产儿NRDS患儿进行分析,分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早产类别、出生体重、胎龄与体重关系、肺动脉高压、NEC/消化道出血、败血症、肺出血、乳酸脱氢酶、PH、PCO2、PO2、剖宫产、瘢痕子宫、通气方式、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次数、无创通气天数、有创通气天数、白蛋白使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早产类别、胎龄与体重关系、肺动脉高压、NEC/消化 道出血、肺出血、乳酸脱氢酶和无创通气天数为患儿发生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建立患儿发生结局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患儿发生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和效能。结论 极早产/早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肺动脉高压、NEC/消化道出血、肺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是早产儿NRD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列线图可以预测早产儿NRDS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
2016~2017年广西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及膳食质量评价
Abstract:
目的 了解2016~2017年广西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并利用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ina Diet Index,CHDI),评价其膳食质量,为后续开展营养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项目广西监测点中,737名具有完整3天24小时的膳食调查和体格测量数据的6~17岁儿童青少年,计算体质指数和CHDI得分,评价其营养状况及膳食质量。 结果 广西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1.09%,消瘦率为3.80%,超重率为6.65%,肥胖率为4.88%。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上升趋势(P<0.05)。汉族的超重率为8.75%,高于壮族及其他民族的4.15%(P=0.013)。从地区上看,大城市超重率(17.14%)最高(P<0.001),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肥胖率最高,分别为8.57%和9.84%(P<0.001)。 广西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合格的比例仅为7.60%,其CHDI的平均得分为(42.73±10.67),相较于男性,女性的CHDI得分更高(P=0.015)。相较于壮族及其他民族,汉族的CHDI得分更高(P=0.002)。不同地区CHDI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中小城市、贫困农村、普通农村(P<0.001)。在CHDI各指标中,精制谷物(94.30%)、肉蛋类(94.17%)、纯食物能量供能比(85.07%)达标率较高,而水果类(5.97%)、钠(2.71%)、食物种类(1.22%)、饱和脂肪酸供能比(0.14%)达标率较低。结论 广西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得到改善,超重率、肥胖率较高,总体膳食质量较差,膳食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且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需加大营养干预力度,做好健康饮食的宣传教育工作。
-
SERINC1表达在肺癌中的预后作用及与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SERINC1在肺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肺癌的单细胞测序scRNA数据,提取上皮细胞显著表达基因。同时Xena数据库下载TCGA数据,并进行了差异分析。将以上两者差异显著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了上皮细胞差异基因。使用Lasso、随机森林、GBM、XGBoost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取交集,得到了FAM107A,SERINC1, MDK,GGCT,AVL9和FEZ1六个交集基因。由于SERINC1在肺癌中还未被研究,我们对SERINC1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相关性分析,包括诊断ROC分析、表达分析、富集分析、生存分析、蛋白表达、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免疫浸润分析。结果:通过单细胞测序和机器学习筛选出了目标基因SERINC1。ROC分析SERINC1的AUC值高达0.972,显示出很高的诊断效能。蛋白互作网络和基因互作网络挖掘潜在。K-M曲线显示,SERINC1表达高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表达量低的患者,其HR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3-0.81)和0.48(95%置信区间为0.39-0.61),这表明基因表达量越高的患者预后更好。免疫浸润分析揭示,SERINC1与多种免疫细胞相关,且与多种T细胞的标志基因集相关。结论:SERINC1是肺癌的一个有前景的预后标志物,且与免疫浸润相关。
-
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在甲癌术后碘131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刘云 殷少飞 孙珊珊 薛海波 赵艳敏通讯
Abstract: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在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癌术后行放射性碘131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将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2021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前后恐惧心理、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患者健康教育1周后、出院3个月后, 观察组FoP-Q-SF、HHI、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1,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甲癌术后碘131治疗及预后的正确认知,减轻恐惧心理,提高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提升希望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疾病康复。
-
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应对水平对中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应对水平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为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广西百色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50例中老年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未来取向应对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中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护理得分(45.81±10.50)分,处于中低水平,社会支持度得分(37.95±9.05)分,处于中等水平,未来取向应对得分(2.48±0.39)处于中低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病程、肺功能严重程度、合并其他疾病种类、社会支持、未来取向应对水平是中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同解释自我护理能力变异的92.6%。结论 中老年慢阻肺患者均具有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但处于中低水平,可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度,引导患者由预防应方式对向预先应对方式转变,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究炎症性肠病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关系及筛选关键基因
Abstract: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炎症性肠病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并筛选关键基因。方法:从GWAS数据库获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其亚型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NMSC)的数据。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为逆方差加权法,利用Cochran’s Q检验异质性, MR-Egger-intercept检验是否存在水平多效性。依据指南筛选相关药物,从DrugBank与DGIdb数据库查找出4个药物靶点,进行eQTL的MR分析与共定位分析。结果 MR分析的结果表明,IBD(P:0.009, 95%CI:1.001~1.005,OR:1.003)及UC(P:0.003,95%CI:1.001~1.005,OR:1.003)是NMSC的危险因素,CD(P:0.071,95%CI:1.000~1.003,OR:1.002)与IBD没有因果关系。筛选出三个靶基因PTCH1、RXRB、SUFU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有因果关系,其中PTCH1和SUFU与炎症性肠病具有因果关系。结论 IBD、UC与NMSC发病风险有因果关联,CD与NMSC无因果关联。PTCH1和SUFU在两个疾病中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为IBD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TSPAN9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Abstract: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TCGA数据和多种在线数据库分析TSPAN9在宫颈鳞状细胞癌(CESC)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UCSC数据库中下载的肿瘤数据集和TIMER 2.0数据库分别分析TSPAN9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使用UALCAN数据库、HPA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TSPAN9在CESC中的表达和预后情况;运用R语言分析TSPAN9与免疫检查点、免疫微环境、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并进行TSPAN9在CESC中的富集分析。结果 TSPAN9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其中在CESC中低表达,与CES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TSPAN9在CESC中与45个免疫激活剂、免疫抑制剂的标记基因相关,和CD4 T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显著相关。GO富集分析显示在CESC中TSPAN9参与了上皮-间质转化、WNT的细胞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在CESC中TSPAN9在TGF-β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 TSPAN9在CESC中的低表达对于CESC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意义,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
扫频OCTA观察不同眼轴近视患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厚度的变化
陈亚茹,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S-OCT)分析不同眼轴长度(AL)近视眼黄斑区、视盘周围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和厚度变化。方法 共纳入患者120例(210只眼),按照不同的眼轴长度分组;所有患者常规进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压、眼底等检查,然后采用SS-OCTA扫描黄斑区和视盘区,定量分析扫描区域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结果 随着眼轴的增加,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减少;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厚度(SRT)表现为减少而深层视网膜厚度(DRT)增加;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比(CVV)、脉络膜基质体积比(CSV)均下降,脉络膜基质体积密度(CSI)增加;脉络膜厚度随眼轴增加而减少;视神经纤维层(RNFL)血流密度与厚度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中央凹无血管区(FAZ)、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P)、视神经乳头(ONH)参数各组间各象限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眼轴长度的增长,黄斑区及视盘区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流密度及厚度在大多数象限逐渐减少。SCP减少主要发生在内环鼻侧和上象限;DCP随着减少的范围逐渐从内环向外环发展;发生脉络膜血流减少的同时伴随着脉络膜基质的增加;脉络膜厚度整体均减少;RNFL血流密度与厚度减少只要发生在视盘鼻侧。且与眼轴呈正相关。
-
母婴分离应激导致青少年期大鼠抑郁并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
Abstract:
目的 明确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AA receptor subunit alpha-6,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爱实验检测青少年期大鼠抑郁行为;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方法检测对照及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 结果 青少年期MS大鼠在新环境中进食潜伏期(P <0.01)以及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均延长(P <0.01),Gabra6拮抗剂呋塞米可显著增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中记录到的eEPSC(P <0.05),呋塞米对慢性MS应激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eEPSC的增强作用较弱(P <0.05)。 结论 MS应激可作用于海马Gabra6,改变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并导致大鼠抑郁,在此基础上研究作用于GABA受体的药物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策略
-
同型半胱氨酸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预测价值
Abstract: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4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CD患者74例及同期住院非SCD患者71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双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c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评价曲线评价血Hcy对SCD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SCD患者Hcy水平(M[P25,P75]:53.35[13.40,106.83] u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M[P25,P75]:13.20[10.00,14.90] umol/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评价曲线血浆Hcy浓度对SCD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95%CI:0.728-0.882),Hcy可以作为预测SCD的实验室检验指标。结论 SCD患者Hcy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在预测SCD发病风险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
基于Citespace的生酮饮食与肿瘤代谢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来国外生酮饮食与肿瘤代谢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探索生酮饮食与肿瘤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国内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方法 通过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主题词字段,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章的年度分布、国家、研究机构、作者、发表的期刊、基金、引用情况以及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412篇,逐年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研究热点集中于酮体、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β-羟基丁酸、瓦伯格效应;前沿趋势关注于代谢机制、脂质代谢、结直肠癌、肺癌等方面。结论 针对肿瘤代谢的生酮饮食研究正在不断扩展,逐步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研究团队间的合作和交流仍然有限,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以促进团队间的合作,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
circFNDC3B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种类之一。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新型的非编码RNA,因其结构特异性,且可作为miRNAs海绵、与RNA结合蛋白(RBP)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转录与表达、蛋白质翻译的生物学功能,在不同肿瘤中起到调控作用。circFNDC3B近期被人们广泛研究,在口腔癌、食管癌、膀胱癌等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本综述就circFNDC3B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与功能、可能调控机制,以及在其他疾病的调控作用做一总结与探讨。
-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收治的300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非SAP组和SAP组及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入院时非SAP组与SAP组及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资料以及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和AP病情的预测价值。结果 除性别、年龄及TC外,SAP组患者的ALB及LYM低于非SAP组(P均<0.01)而CONUT评分、BISAP评分及APACHE II评分高于非SAP组(P均<0.01); 除性别和TC外,死亡组患者ALB及LYM低于存活组(P均<0.01);而CONUT评分、年龄、BISAP评分及APACHE II评分高于存活组(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BISAP评分及APACHE II评分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高ALB、LYM和CONUT评分≤2分是SAP发生的保护因素(P均<0.05);高龄、BISAP评分及APACHE II评分是AP患者28d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高ALB、LYM和CONUT评分≤2分是AP患者28d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P均<0.05)。联合指标检测预测SAP发生和28d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89.30%和91.7%,特异度分别为79.40%和90.5%。结论 CONUT评分是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28d死亡的危险因素,可被用作评估AP患者病情的营养筛查工具,联合指标预测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风险价值较好。
-
阿魏酸钠通过SIRT1/FOXO3a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潜在改善效果,并探究其对皮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和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4组。两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栓塞(BCCAO)建立VD模型作为模型组和阿魏酸钠组;一组未经任何处理,作为正常组;另一组进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进行结扎处理,为假手术组。阿魏酸钠组在连续的四周内,进行了灌胃阿魏酸钠溶液(100mg/Kg),其余三组则接受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通过Morris水迷宫详细观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变化,利用尼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估SIRT1和FOXO3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皮质神经元呈现完整的形态结构。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皮质区细胞核固缩,SIRT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FOXO3a表达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魏酸钠组大鼠皮质细胞形态得以改善,逃避潜伏期降低和FOXO3a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穿台次数和SIRT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阿魏酸钠可以通过调节SIRT1/FOXO3a改善VD大鼠前额叶皮质区功能,进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为VD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高血压脑出血3D Slicer影像学血肿参数与软通道引流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3D Slicer影像学血肿参数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软通道引流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 年1 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软通道钻孔引流术治疗的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影响HICH患者软通道引流术预后的因素;HICH患者的3D Slicer影像学血肿参数(血肿体积、表面积、规则率等)对软通道引流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D Slicer测量血肿体积、血肿表面规则率(SR)、GSC评分是影响HICH软通道引流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肿表面规则率与血肿清除率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肿表面规则率预测HICH软通道引流术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7%、73.5%、0.831。结论:血肿表面规则率是行软通道钻孔引流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NT5DC2是三阴性乳腺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NT5DC2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探究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乳腺癌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及对应的临床数据,从GEO数据库中获取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并利用R语言对NT5DC2进行表达、机器学习、生存、免疫浸润、GSEA基因富集、单细胞测序数据等分析。 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的NT5DC2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的显著上调,且高表达NT5DC2水平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差的总生存期。NT5DC2基因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T5DC2的表达水平与多个免疫细胞的浸润呈负相关,并与多个免疫相关功能及通路呈负相关。此外,高表达NT5DC2水平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提示着较高的肿瘤纯度。最后,NT5DC2在三阴性乳腺癌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高表达,而在免疫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可以考虑NT5DC2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从而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进展。 结论 NT5DC2基因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肿瘤标志物,并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从而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进展。
-
非布司他对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非布司他对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门诊的80例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1例,两组在对症治疗疾病的基础下,观察组予非布司他治疗。同时选取既往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人作为空白对照组。再根据高尿酸血症定义,起始降尿酸治疗的血清尿酸水平,血清尿酸控制目标将观察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为360≤A≤420umol?l-1,420<B<480umol?l-1,C:≥480umol?l-1。测定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C-P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系数(ISI)。结果 对照组的C-P,FINS,HOMA-IR,HOMA-β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P,FINS,HOMA-IR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升高(P<0.05);不同尿酸水平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HOMA-IR、FPG下降,且A组低于B、C两组(P<0.05);HOMA-β升高,且A组高于B、C两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成正相关。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关,且成正相关,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且早期应用非布司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或有益。
-
偏头痛与乳腺癌: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偏头痛与乳腺癌及其亚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将偏头痛相关遗传变异数据作为工具变量,乳腺癌及其亚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作为结局事件。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辅以MR-Egger、加权中位数方法分析偏头痛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和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因果影响;使用异质性检验、水平基因多效性检验、留一法检验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 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偏头痛与乳腺癌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果关系,其效应指标优势比和置信区间分别为(OR=1.067, 95%CI(1.016,1.120),p=0.009)、(OR=1.060,95%CI(1.006,1.118),p=0.029),但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不存在因果关联(OR=1.056,95%CI(0.974,1.146),p=0.189)。留一法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无单独的SNP影响总体结果,无水平基因多效性。结论 偏头痛与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因果关系,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不存在因果关系。
-
龙血竭总黄酮对大鼠I/R心肌细胞HMGB1/PI3K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龙血竭总黄酮(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SDF)对大鼠心肌I/R模型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对HMGB1/PI3K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健康SD大鼠划分为Control组、Sham组、I/R组和SDF组,每组有8只大鼠。为了建立I/R模型,我们进行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上段的结扎手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大鼠心肌肌钙蛋白(CK-MB)水平,并使用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通过采用TTC染色法,进而准确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中HMGB1和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相较于Control组和Sham组,I/R组及SDF组的CK-MB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也显著增加(P<0.05),HMGB1和PI3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I/R组与SDF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ntrol组与Sham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观察到Control组和Sham组大鼠心肌结构完整,心肌纤维有序排列。I/R组大鼠心肌细胞则排列紊乱,细胞间质水肿,部分细胞出现坏死。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的浸润。与I/R组相比,SDF组大鼠心肌结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细胞仅有轻微死亡,纤维排列较为整齐,且仍可观察到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龙血竭总黄酮预处理可以干预HMGB1/PI3K信号通路,从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热休克蛋白90α联合AFP、AFP-L3诊断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Abstract:
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血清学指标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同工酶L3(AFP-L3)、γ-谷氨酰转移酶(GGT)、DCP、热休克蛋白90、血浆DNA和RNA标志物、循环肿瘤DNA等,对诊断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单项检测都存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问题,对早期诊断有局限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检测意义更大。为进一步阐明热休克蛋白90α联合AFP、AFP-L3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本文综述热休克蛋白90α这一新的检测指标的生物学特性,联合AFP和AFPL3检测对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潜在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向和参考。
-
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本医院接诊的100名宫颈鳞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划分为转移组(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3例)和非转移组(未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7例)。收集患者术前的18F-FDG PET-CT扫描数据以及血清SCC-Ag和CYFRA21-1含量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18F-FDG PET-CT检查参数(SUVmax、GTV)以及血清SCC-Ag和CYFRA21-1含量。通过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转移组血清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被确认为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C-Ag、CYFRA21-1、SUVmax单独及联合预测因子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AUC分别为0.769、0.813、0.811、0.89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这些指标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宫颈鳞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支持。
-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机械通气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脓毒症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Dex组31例和咪达唑仑组29例,分别予Dex和咪达唑仑,保持患者状态于RASS评分-2~0分。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T0)及用药后3天(T1)、7天(T2)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CRP、PCT、TNF-α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镇静治疗后第7天时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CRP、PCT及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ex组患者各时间点PCT、CRP、TNF-α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x和咪达唑仑对机械通气脓毒症患者有良好的抗炎作用,Dex抗炎作用较咪达唑仑强。
-
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01月至2023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脑出血术后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观察组为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21例,对照组为VP分流术后3月内行颅骨修补术24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2周比较V/Bp值,术前、术后3月比较NIHSS评分、ADL评分、预后优良率。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实验组V/ B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V/ Bp值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数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前观察组与实验组NIH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观察组与实验组NIHSS、ADL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3月预后优良率观察组(95.24%)高于对照组(70.83%)(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同期行颅骨修补术和VP分流术术后患者脑积水改善明显、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预后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疗效更好。
-
基于Cite Space的TRPV1与疼痛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基于Cite Space 软件对TRPV1与疼痛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TRPV1与疼痛相关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为后续工作提供研究方向。方法 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对2003年01月—2023年08月发表的TRPV1与疼痛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国家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经检索相关文献最终符合纳入标准文献5358篇。关键词分析中,neuropathic pain、Endogenous Cannabinoid System、TRPV1 antagonist显著聚集。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Tominaga,Makoto,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首尔国立大学,不同机构间合作紧密。结论 目前TRPV1与疼痛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基础实验研究及靶点药物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
-
职业价值观对精神专科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职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延迟满足在精神专科护士职业价值观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取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量表、职业延迟满足量表及职业价值观量表(NPVS-R)对安徽省芜湖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8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①精神科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评分为(41.53±7.50)分,男护士总分显著高于女护士(t=4.375,p<0.05),初级职称的护士总分显著高于中、高级者,子女数≥2名的护士总分显著高于子女数≤0名者;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得分与NPVS-R总分、职业延迟满足总分呈正相关(r=0.453、0.488,p<0.01);职称、子女数(名)、NPVS-R和职业延迟满足是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32.3%(P<0.05);③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职业延迟满足部分中介职业价值观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间的关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94%。结论 职业价值观可通过职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精神科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护理管理者可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来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延迟满足和职业价值观,进而促进其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高质化提升。
-
深度烧伤后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瘢痕挛缩是深度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累及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可导致关节的正常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文旨在对目前深度烧伤后关节部位瘢痕畸形修复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度烧伤患者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基于外泌体exoRBase2.0数据库构建肝细胞癌相关的ceRNA网络并进行相关分析
Abstract:
目的 基于生物大数据构建肝细胞癌患者血液外泌体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究。方法 从exoRBase 2.0数据库中下载肝细胞癌(HCC)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液外泌体基因测序数据,并应用R语言差异分析基因的表达谱。通过TargetScan、miRanda、starBase数据库预测与信使RNA(m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结合的微小RNA并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将差异分析的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竞争性内源RNA网络。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和分析Hub基因。将关键基因导入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进行基因表达量和生存分析;并通过TIMER2.0网站进行免疫浸润分析以验证与HCC的相关性。结果 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骨髓细胞分化和横纹肌细胞分化等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催产素信号通路和cGMP-PKG信号通路。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TTY14、CELF2高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而SHC1低表达组HCC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CELF2的高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纯度显著呈负相关,与多种免疫细胞显著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CC患者血液外泌体竞争性内源RNA调控网络,从分子层面阐述了HCC的发生、转移和侵袭机制,为HCC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
民族地区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与心理韧性的关联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民族地区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情况,探究心理韧性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为提高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民族地区初级中学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2001年修订版)、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结果 民族地区初中生退缩抑郁因子和注意问题因子得分低于重庆市初中生,其他因子得分、内化因子得分和外化因子得分高于重庆市初中生(P<0.05);女生、母亲最高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初中生外化行为总分较更高(P<0.05);年龄≥13岁、民族壮族和汉族、母亲最高学历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心理韧性总分较高(P<0.05);心理韧性高的初中生违纪行为因子和攻击行为因子得分均低于心理韧性得分低的初中生(P<0.001);相关分析中,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外化问题行为中的违纪行为和攻击行为呈负相关。 结论 民族地区初中生外化行为与心理韧性水平呈负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减少外化行为发生,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
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延缓儿童近视增长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视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度近视会引起眼轴增长,导致眼部病变的发生率增加,且近年来近视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成年期高度近视可以追溯到学龄期的近视发病,在儿童时期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阿托品已被证明可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不同浓度阿托品对近视的疗效不同。高浓度阿托品(0.5%-1%)有效,但它与副作用和停药后的近视反弹显著相关。相反,低浓度的阿托品(0.01%-0.05%)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目前,阿托品起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调节紧张、多巴胺释放、NO等机制有关。本文就不同浓度阿托品延缓儿童近视发展的疗效、副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肠道微生物群与口腔癌风险的相关性: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口腔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从OPEN GWAS数据库与MiBioGen联盟分别下载口腔癌与肠道微生物群的汇总数据,将IVW方法作为主要的统计学方式,其他四种MR-Egger, Weighted median,Weighted mode和simple mode作为补充方式,采用双样本MR分析探索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口腔癌风险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敏感性分析用于检测异质性和多效性。结果 采用IVW作为主要的统计方法。结果发现,Betaproteobacteria(OR=1.001105,pval=0.01576412,95%CI:1.0002078- 1.002002)、Alcaligenaceae(OR=1.001249,pval=0.01154315,95%CI:1.0002797-1.002219)、Pasteurellales(Pasteurellaceae)(OR=1.000510,pval=0.03808085,95%CI:1.0000280-1.000993)、Eubacterium fissicatena group(OR=1.000488,pval=0.03155466,95%CI:1.0000431-1.000932)和Desulfovibrio(OR=1.000714,pval=0.04466106,95%CI:1.0000170-1.001412)对OC提示有促进作用,而Butyrivibrio(OR=0.9996003,pval=0.02473086,95%CI:0.9992516-0.9999492)和Clostridiumsensustricto1(OR=0.9986777,pval= 0.001871154,95%CI:0_9978452-0.9995109)对OC提示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总之,MR分析评估肠道菌群与OC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5个菌属(Pasteurellaceae与Pasteurellales同属一种)促进OC的发展,而2个菌属对OC具有保护作用。
-
基于HELP模式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护理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HELP模式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住院并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67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80例,分别收住A病区和B病区。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骨折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基于HELP模式的集束化干预方案进行谵妄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8.75%低于对照组20.69%,谵妄持续时间(3.36±0.56)天短于对照组(4.25±1.0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术后40项恢复质量评分、住院费用、出院时患者满意度调查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HELP模式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护理,能有效的降低了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鸡骨草质量标志物发现及作用机制预测
Abstract:
目的 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原则,对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中药Q-marker原则从植物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药效-药性、药动学、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预测鸡骨草质量标志物,利用SEA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取质量标志物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DIVID数据库进行通路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关键靶点-关键通路”网络,进而预测鸡骨草质量标志物的作用机制。结果 初步预测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新西兰牡荆苷2、木犀草素、相思子碱和下箴刺桐碱等成分可能为鸡骨草的质量标志物,这些质量标志物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发挥药效作用。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鸡骨草的质量标志物及其作用机制,为鸡骨草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及VEGF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小鼠源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细胞损伤组(细胞正常培养24h,随后OGD3h/R3h损伤细胞)、BIRC5干预组(细胞预先转染腺病毒-BIRC5质粒并培养24h,随后OGD3h/R3h处理)和阴性对照组(细胞预先转染腺病毒空质粒并培养24h,随后OGD3h/R3h处理)。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用RT-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BIRC5和VEGF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细胞骨架微丝彼此连接,分布规则,丝网状有序排列;损伤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微丝断裂,收缩变短或移向周边,微丝网状排列紊乱,可见细胞外形皱缩,间隙加大,少部分微丝缺失出现空隙;BIRC5干预组的细胞微丝连接,形态成长梭形,排列较规则,可见细胞间隙缩小,显示过表达BIRC5基因能够减轻损伤细胞的骨架微丝紊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损伤组、BIRC5干预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损伤组相比,BIRC5干预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高,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损伤组、BIRC5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的BIRC5和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损伤组相比,BIRC5干预组细胞BIRC5和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表达BIRC5基因对氧糖剥夺/复氧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表达有关,提示BIRC5调控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可能是脑侧支循环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
洛铂应用于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在结直肠癌手术过程中使用洛铂进行腹腔灌注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共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术中行腹腔灌注化疗组为观察组,常规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化学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以及免疫功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与转移发生率。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化学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以及免疫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与转移情况,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手术中使用洛铂进行腹腔灌注化疗,不损害患者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可以降低患者的近期复发率,是安全而有效的,临床疗效良好。
-
老年高血压患者久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久坐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8月-11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Piper疲乏修订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均久坐行为平均时间为(6.95±2.0)h,其中67.6%的患者居家久坐时间超过6h/d。结果显示BMI、锻炼频率、合并症指数、并发症、疲乏程度、社会支持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久坐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均久坐时间长,呈现一定的危险趋势。医护人员应提供科学的运动计划和宣传健康理念,以促进患者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其久坐时间。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久坐行为;影响因素
-
基于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互联网+护士上门服务导尿管更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Abstract:
目的 构建基于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互联网+护士上门服务导尿管更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判互联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平均分配法拟定互联网+护士上门服务导尿管更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55,0.865,协调系数分别为0.291,0.212(P<0.01)。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全面、严谨,可以为客观评价我国互联网+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探讨莪术-三棱药对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索莪术-三棱药对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HERB及PubChem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莪术及三棱的有效活性成分和相应的作用靶点,运用Therapeutic Targets、OMIM、及GeneCard等数据库检索卵巢癌的疾病靶点。 运用 Cytoscape 3.9.0软件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9.0构建PPI网络图,进而使用 Cytoscape 中MCODE插件筛选出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 使用R 4.2.2对作用靶点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 Auto Dock Vina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 结果:筛选出了 72 种活性成分、760个作用靶点,莪术-三棱药对与卵巢癌共同靶基因有 617个。 核心成分为多梗白菜菊素、天人菊内酯、大花旋覆花素、山奈酚,PPI网络揭示了其主要的靶点,包括MAPK1、MAPK3、JAK1、JAK3、STAT3、MAP2K1、IL6、TYK2、KRAS以及SRC。 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涉及186条通路,根据 P<0.05提取与卵巢癌关联紧密的30条通路,主要包括cAMP 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展现出良好的结合亲和性。 结论:三棱及莪术药对在卵巢癌的综合治疗方面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的特征,为该药对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信息支撑。
-
胃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HMGA1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HMGA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胃癌患者进行外周血及组织中HMGA1的表达检测;检索数据库分析HMGA1在胃癌肿瘤组织的表达以及总生存期;采用WB及qRT-PCR检测胃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GA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HMGA1的表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与患者的年龄(P<0.001)、分化程度(P<0.001)、Lauren分型(P<0.001)、浸润程度(P<0.001)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行根治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HMGA1的表达高于胃癌患者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表达HMGA1与胃癌的OS相关,且肿瘤组织中HMGA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HMGA1的表达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
Abstract: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分析近20年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方向与热点、研究人员及机构现状,为其今后科研与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与参考建议。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并筛选出2003至2023年关于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R6软件生成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论:本研究共纳入该领域相关文献927篇。分析年度发文量示,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发文量近20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分析文献作者示,发文量≥6篇的核心作者有20人,作者间形成的研究团队主要以刘健、刘树民、熊辉、周忠光等为主;分析发文机构示,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基本为中医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但各机构之间联系较少,未形成区域合作;分析关键词示,研究形成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聚类,研究内容随着时间逐步从临床疗效发展到药理机制,从发病因素发展到临床分期,内容层次分明。综上所述,历经20余年发展,该领域研究已逐渐发展壮大,并仍处于增长阶段;如果能够突破地域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科研人员的合作,加强热点交流,提升论文质量,并进一步探索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及研究方向。
-
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Donati缝合法在跟骨骨折手术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Donati缝合法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建立检索式,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FMRS、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段从数据库建立到2023年6月,将与跟骨骨折缝合方法相关的文献纳入调查研究,并使用Cochrane工具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缝合方法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VAS评分。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愈合时间(OR=-0.50,95%CI为[-0.92,-0.08],P=0.02)、引流管留置时间(OR=-0.07,95%CI为[-0.13,-0.01],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lgower-Donati缝合法在跟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优于Donati缝合法。
-
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与衰弱及主观社会隔离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调查芜湖市某三甲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衰弱以及健康素养的相关性,以期为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在芜湖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肾内科抽取559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素养量表、服药依从性量表、主观社会隔离量表以及Frail衰弱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研究得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良好率为35.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健康素养、主观社会隔离、糖尿病病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衰弱、健康素养、主观社会隔离、糖尿病病程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病程<1年相比,糖尿病病程为1~3年、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1年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医护人员应重视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自主呼吸麻醉剑突入路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分析自主呼吸麻醉剑突入路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心胸血管外科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42例诊断为胸腺瘤的患者纳入研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自主呼吸麻醉剑突入路单孔胸腔镜组(A组,n=21);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侧胸胸腔镜组(B组,n=21)。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及随访情况。结果 自主呼吸麻醉剑突入路单孔胸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全麻侧胸胸腔镜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总费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显示,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自主呼吸麻醉剑突入路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胸腺瘤优于全麻侧胸胸腔镜手术,安全性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不增加住院费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电子健康素养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电子健康素养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问卷、服药依从性量表以及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调查芜湖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300例高血压患者,最终297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总得分为(24.74±11.62),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186例(占比63%)。 结论 研究发现:性别为女性,文化程度高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高,反之服药依从性差,高血压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服药依从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健康素养高,服药依从性高。医护人员基于知-信-行的理论可以采取前瞻性护理,针对性给予相关的健康宣教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基于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预测复杂性与非复杂性急性阑尾炎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验证不同影像组学模型在复杂性与非复杂性急性阑尾炎的术前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图像,从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的降维和筛选,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等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95%置信区间等指标获得最佳的影像组学模型。此外,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筛选临床特征并建立临床模型。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将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标签相结合,构建一个组合模型。最后,采用ROC曲线分析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利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最终筛选出年龄和C反应蛋白2个临床特征。从每个患者CT图像共提取出1834个影像组学特征,并确定了16个最有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在影像组学模型中,SVM表现出最佳的预测效率和稳定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的AUC分别为0.916(95%置信区间为0.862-0.970)和 0.842(95%置信区间为0.739-0.945)。在所有模型中,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的AUC分别为0.943(95%置信区间为0.896-0.990)和0.855(95%置信区间为0.759-0.951)。DCA提示组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价值。结论: 结合了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组合模型对复杂性与非复杂性急性阑尾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一种无创、有效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
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胸部CT 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经病理证实为NSCLC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非增强薄层CT图像,将所有NSCLC患者分为EGFR突变组140例及EGFR野生组70例,按7:3的比例将其随机分配到训练组和验证组,提取CT平扫图像上的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来筛选特征,同时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纳入临床特征(CT影像学特征及患者临床资料)、影像组学标签构建综合预测模型,并基于综合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并进行模型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用于评估模型预测性能和临床效用。结果 利用影像组学标签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训练组AUC =0.756,验证组AUC = 0.696,临床特征模型中训练组AUC =0.811,验证组AUC =0.651 ,将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综合预测模型后可提高对EGFR突变状态的预测效能,其训练集AUC =0.847,验证集AUC =0.740。 结论 与单独的临床特征或影像组学标签相比,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对预测 NSCLC EGFR基因突变方面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策略。
-
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肠造口患者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法将67例肠造口患者分为干预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干预组实施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出院随访护理。分别于出院前48小时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采用肠造口患者造口知信行量表、造口自我护理量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造口知信行得分、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和生活质量得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造口知信行得分、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和生活质量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5E康复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肠造口患者的造口知信行水平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肠造口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
卒中后疲劳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后疲劳患者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芜湖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240例脑卒中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简表(CD-RISC-10),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患者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 结果 脑卒中疲劳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为(18.80±5.49)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1.55±17.42)分,生活质量得分为(160.88±19.01)分;脑卒中疲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低,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高水平;卒中后疲劳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845,P<0.01)、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663,P<0.01),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 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密切相关。医护工作者和照护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觉,加强心理弹性建设从而改善疲劳患者的生活质量。
-
超星知识图谱在病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利用超星知识图谱构建病理学课程知识图谱,并将其融入病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观察其教学效果。方法 根据教学任务选取本校2021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两个大班为研究对象,开展病理学教学,其中1大班为实验组共166名,采用引入知识图谱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而2大班共154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流课程章节目录式资源混合式教学。结果 两班级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分析表明,实验组班级的平均成绩和成绩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班级(P <0.05)。结论 超星知识图谱用于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并帮助学生快速的建起病理学完备知识体系,更能突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
PNS通过激活PPARα/Nrf2减轻内皮细胞屏障和功能损伤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减轻OGD/R诱导的内皮细胞屏障和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400 μg/ml PNS处理OGD/R诱导的bEnd.3后,使用PPARα抑制剂GW6471和Nrf2抑制剂ML385对细胞进行预处理。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损伤,LDH试剂盒检测LDH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ZO-1,claudin-5,occludin的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水平;借助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小管形成能力。结果 PNS通过激活PPARα/Nrf2信号减轻OGD/R诱导的bEnd.3细胞活性损伤和内皮屏障损伤,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善血管生成损伤。结论 PNS通过激活PPARα/Nrf2信号减轻OGD/R诱导的内皮细胞屏障和功能损伤。
-
SAP患者外周血线粒体自噬因子PINK1/Parkin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PINK1/Parkin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2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0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2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采用qPCR检测入院24小时内外周血细胞中PINK1、Parkin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Cyt-C、Caspase-3蛋白水平。以2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做正常对照组。结果 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MAP组、MSAP组比较,SAP组外周血细胞PINK1 mRNA、Parkin mRNA 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正常对照组、MAP组、MSAP组组间两两比较,PINK1及Parkin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 5 )。MAP 组、MSAP 组、SAP 组 患 者 血 清 中Cyt-C、Caspase-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SAP 组、SAP 组 患 者 血 清 中Cyt-C、Caspase-3水平高于MAP 组(p<0.05);SAP 组患 者 血 清 中Cyt-C水平高于MSAP 组(p<0.05),而Caspase-3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PINK1mRNA与血清Cyt-C、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rs分别为-0.9090,-0.9048,p<0.05);Parkin mRNA与血清Cyt-C、Caspase-3表达呈负相关(rs分别为-0.6177,-0.6642,p<0.05);Cyt-C与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rs为0.9156,p<0.05)。结论 线粒体自噬因子PINK1、Parkin在SAP患者外周血表达降低,PINK1/Parkin可能通过负向调控Cyt-C、Caspase-3表达调节SAP细胞凋亡。
-
质子泵抑制剂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既往有痛风病史患者禁食条件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既往确诊痛风且在禁食期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43例住院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既往确诊痛风且在禁食期间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43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痛风发作率明显比对照组痛风发作率高;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尿酸、血肌酐升高,HCO3-下降(p<0.05);PPI治疗组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血尿酸值、血肌酐值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而血清HCO3-、血K+、血Na+、血Cl-均较用药前下降(均p<0.05)。结论:既往有痛风病史患者禁食条件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发生率高达76.74%。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后无论是否出现痛风急性发患者的血尿酸和肌酐值均较用药前显著升高,推测质子泵抑制剂在特定条件下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可能与抑制肾小管中H +-K +-ATP 酶的活性,影响肾小管酸碱平衡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引起尿酸增高有关。
-
我国医共体政策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NVivo分析
Abstract:
目的:通过分析2017-2022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促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为后续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借助Rothwell&Zegvelad政策工具和利益相关者分类,在词频分析的基础上,运用NVivo软件对政策文件进行编码并编制政策文本分析二维框架。结果:23份政策文件编码参考点显示,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分别占比40.8%、33.2%、25.9%,利益相关者中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患者、和社会企业参考点分别为67个、30个、24个、17个。结论:希望各地政府针对地区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政策的均衡协调运用,落实上层制度的创新突破,理顺医疗服务体系各主体的关系,持续推进我国医共体建设稳步发展。
-
椎旁肌改变与年龄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
Abstract:
摘 要 目的:分析椎旁肌的退行性改变与年龄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资料,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患者MRI影像上L4~S1层面椎间盘及同层面椎旁肌横截面积,并计算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Pfirrmann分级作为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价标准,同层面不同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间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差异和各年龄组间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同层面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相关性及年龄与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用spe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研究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影响因素。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5/S1、L4/L5平面上,腰椎间盘的不同退变程度间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存在统计学差异;L5/S1、L4/L5层面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同层面的功能性相对腰大肌横截面积、功能性相对多裂肌横截面积、功能性相对竖脊肌横截面积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3,-0.448,-0.376;-0.549,-0.503,-0.506(P均<0.001),年龄与同层面的功能性相对腰大肌横截面积、功能性相对多裂肌横截面积、功能性相对竖脊肌横截面积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4,-0.534,-0.404;-0.547,-0.572,-0.581(P均<0.001);L5/S1、L4/L5层面上,年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功能性相对椎旁肌横截面积呈负相关;年龄和腰椎间盘的退变是椎旁肌退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
VEGF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精神压力的增大等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许多血清因子发生了一定水平的变化,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有研究表明,VEGF对缺血缺氧的心肌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能有效促进缺血心肌组织产生新的血管,从而促进心脏组织的再灌注,使心脏功能逐渐恢复。现就血清VEGF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归纳与总结,为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可能的新的研究方向。
-
基于DNA损伤应答的肝细胞癌预后基因筛选和预后模型构建
Abstract:
目的 筛选差异表达的DDR相关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DNA damage response associated genes, DEDDR)构建肝细胞癌(HCC)预后模型。方法 使用"limma"R软件包从TCGA-LIHC数据集中筛选HCC样本和正常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将其与276个DDR基因取交集获得差异表达DDR相关基因(DEDDR)。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以确定DEDDR预后模型,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EDDR预后模型风险评分是否为HC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中LIHC数据作为外部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对low-DEDDR组和high-DEDDR组进行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结果 1361个DEGs与276个DDR基因取交集获得25个DEDDR,Lasso回归分析得到4个DEDDR(TTK、NSMCE2、NUDT1、NEIL3)用于构建预后模型。low-DEDDR组比high-DEDDR组患具有更高的生存率。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HCC患者1年,2年和3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77、0.70和0.6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EDDR预后模型风险评分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且其AUC值高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ICGC中LIHC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较好。GSEA分析显示high-DEDDR组主要富集细胞周期、细胞衰老、DNA复制等信号通路,此外high-DEDDR组中2型辅助性T细胞(Th2)丰度更高,而嗜酸性粒细胞丰度更低。结论 DEDDR预后模型在预测HCC患者的预后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为评估HCC患者预后、识别高危患者提供参考。
-
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比较金银花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体外抑菌活性差异。方法 收集30株MSSA菌和30株MRSA,使用头孢西丁筛选试验和mecA基因检测对菌株进行验证,使用琼脂打孔法检测金银花对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差异,使用琼脂稀释法检测金银花对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并计算出MIC50。结果 金银花在体外对MSSA和MRSA均有抑菌活性,且对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没有差异,对两类菌的MIC50均为3.125 mg/ml。结论 金银花对MSSA和MRSA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全域OCTA定量分析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参数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应用全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临床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参数。 方法 收集我院2022年09月-2023年09月收治的DR患者临床资料,分NPDR组及无临床明显可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入健康组纳入临床研究。三组受检者均行全域OCTA成像扫描检查,计算及比较各组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pRNFL)、视盘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分析DM患者pRNFL与ppVD的相关性。 结果 NDR组和NPDR组的杯盘面积比及垂直面积比均大于健康组(P<0.05),NPDR组的水平面积比大于健康组(P<0.05)。NDR组的平均、下半侧、下侧pRNFL厚度均低于健康组(P<0.05)。NPDR组的平均、下半侧、下侧、ST象限、SN象限、IN象限pRNFL厚度低于健康组(P<0.05)。NDR组的上半侧、下半侧及TU象限ppVD低于健康组(P<0.05)。NPDR组的平均、上半侧、下半侧、上侧、TU象限、ST象限、IT象限、TL象限ppVD低于健康组(P<0.05)。DM患者pRNFL厚度与对应ppVD的相关性分析中几乎呈正相关。 结论 DM早期即可出现视盘损害,随着病情进展将会出现微血管及神经病变,pRNFL厚度与对应ppVD有密切关联。
-
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在睾丸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β2-MG)、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lbumin to alkaline phosphatase ratio,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确诊的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31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β2-MG、AAPR的表达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β2-MG、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β2-MG、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β2-MG、AAPR表达水平与睾丸精原细胞瘤的T分期、M分期、隐睾病史及肿瘤直径无相关性。ROC曲线显示β2-MG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敏感度为82.05%,特异度为61.29%,AAPR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9.74%,特异度为64.52%,β2-MG联合AAPR的AUC为0.824,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67.74%。结论 β2-MG、AAPR在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明显升高,β2-MG、AAPR对睾丸精原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佳。
-
外泌体与三七总皂苷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目前的治疗方案各有缺陷与不足,无法充分覆盖各个卒中后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三七总皂苷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存在多靶点、多途径,在抑制钙超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焦亡、抗凋亡、修复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均有作用。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具有低免疫原性、低致瘤性、高转运效率、先天稳定性、不阻塞微循环系统、易存储和穿过血脑屏障等特点,是良好的细胞间信息载体。三七总皂苷以外泌体为载体从而通过血脑屏障可以更充分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外泌体与三七总皂苷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三七总皂苷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超声影像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
Abstract:
超声通过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及血供特征去判断其恶性风险,目前已成为甲状腺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存在主观依赖性、经验依赖性等缺点。随着超声影像组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被用于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疗,目前主要应用于术前预测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预测甲状腺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探讨超声影像组学与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及预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等方面。超声影像组学应用于甲状腺结节临床诊疗将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优化患者临床治疗方式,从而推动甲状腺癌的精准诊疗。
-
“新医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见习教学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医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见习教学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两个班共115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n=57人)和对照组(n=58人);研究时间为2022年9月-11月,试验组采用BOPPPS 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理论考试成绩提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问卷结果提示试验组对 BOPPPS 教学模式认可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医科”背景下的 BOPPPS 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临床见习兴趣和热情,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
Abstract:
帕金森(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在患者的黑质-纹状体通路中,DA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脑内多巴胺合成减少,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功能障碍。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且发病机制复杂,氧化应激、线粒体障碍等机制的学说广泛被大众接受。由于PD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目前可以从根本上治疗PD的方法并未出现。药物与手术治疗仅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难以彻底地治疗PD。一种名为细胞治疗的方法通过向患者脑内移植细胞修复受损DA神经元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P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在P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广西某市区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HPV疫苗接种意愿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广西某市区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HPV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机构和医疗保健单位对于HPV宣传教育及HPV疫苗接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国广西某市区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纳入调查对象921人,其中高档娱乐场所378人(41.04%),中档227人(24.65%),低档316人(34.31%);仅有712人(77.31%)表示有接种HPV疫苗意愿,其中高档359人(50.42%),中档126人(17.70%),低档227人(31.88%);高中低档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34.138,P<0.001)。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接种HPV疫苗意愿与场所档次[OR(95%CI)=0.459 (0.364,0.579),P<0.001]、从事现职业的时长[OR(95%CI)=1.274 (1.023,1.023),P=0.030]、婚姻状态、烟酒嗜好[OR(95%CI)=0.519(0.360,0.749),P<0.001]有关,婚姻状态中相较于离异/丧偶,未婚[OR(95%CI)=1.765 (1.053,2.959),P=0.031]和已婚[OR(95%CI)=1.830 (1.121,2.987),P=0.016]为保护因素。结论 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接种意愿需要提高,应进一步加大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丰富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其获取社会支持,同时继续推进HPV疫苗普惠大众的进程,提升HPV疫苗接种率。
-
老年人群24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脑微出血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h脉压、24h脉压指数水平及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脑微出血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2年7月-2023年7月至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6例,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CMBs。比较两组间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以及ApoE基因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对其与CMBs亚组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非CMBs组与CMBs 组24 h脉压、脉压指数水平以及ApoE 基因表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Eε4 基因携带组( OR: 4.037,95% CI 1.298-12.551)、24h脉压( OR:1.083,95% CI 1.029-1.139)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ε4基因携带组增加了脑叶、深部/幕下微出血发生率,24h宽脉压增加了深部/幕下组CMBs发生率。结论 ApoE 基因多态性、24h脉压、24h脉压指数与缺血性脑血管发生脑微出血具有一定相关性,ε4 基因携带组、24h宽脉压增加脑微出血风险。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 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评估这些代谢参数在NSCLC诊断和分期中的潜在价值。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了85例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PET/CT中心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位置、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CYFRA 21-1表达、EGFR突变和PD-L1表达在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包括SUVmax、MTV和TLG。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代谢参数,并评估这些参数对疾病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在一般特征方面,如BMI和吸烟史,两组患者的代谢参数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病理类型、肿瘤位置、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CYFRA 21-1表达、EGFR突变和PD-L1表达方面,代谢参数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SUVmax、MTV和TLG在识别病理类型、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EGFR突变和PD-L1表达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值=0.7~0.9,P值均<0.05)。在识别肿瘤位置和CYFRA 21-1表达方面,这些参数的诊断效能尚可(AUC值=0.6~0.7,P值均<0.05)。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和TLG)对NSCLC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EGFR突变和PD-L1表达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这些参数可以为NSCLC的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
MHSP65-TCL疫苗对不同病理类型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效果的差异
Abstract:
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评估及比较改良后的该疫苗,对不同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差异。方法:首先,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活化情况;其次,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RACK1、Bcl-2、CTNNBL1等细胞活化因子,及细胞凋亡诱导因子PDL1、HMGB1、Fas-L在三阴性乳腺细胞中的丰度及其影响免疫细胞活化的信号通路。进而,在制备MHSP65-TCL 去除TCL中的PDL1或增加TCL中Bcl-2,再通过体内外抗肿瘤实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三阴性乳腺癌效果的差异。结果:蛋白表达丰度的检测,MDA-MB-453细胞中HMGB1的表达量是最高的,但Bcl-2表达最低,结合各类型三阴性乳腺癌淋巴浸润,体外杀伤实验以及体内动物实验,三种不同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尤其是LAR型细胞系MDA-MB-453,主要依赖HMGB1抑制免疫细胞。从TCL中去除HMGB1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MHSP65-TCL的抗肿瘤效果。结论:由此,阐明MHSP65-TCL疫苗对各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差异及机理,并建立起一种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新方法。
-
针药联合对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小脑皮质谷氨酸受体2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联合对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小脑皮质谷氨酸受体(GluR)2及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治疗AD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220±20g)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trol,C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Model,M组)于大鼠双侧海马分别注射2uL Aβ1-42建立痴呆模型;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组)采用电针刺激“大椎”、“百会”、“足三里”穴位,每日30min,治疗4周;天麻素组(Gastrodin,Gas组)给予腹腔注射天麻素射液(10mg/kg),每日1次,治疗4周;针药联合组(EA+Gas组)同时予以电针和Gas治疗。治疗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比较各组小脑皮质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用Weston blot方法分析各组GluR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M组大鼠小脑皮质中浦肯野层细胞数量减少(P<0.05),GluR2表达明显降低(P<0.05),caspase-3表达显著增高(P<0.05);各治疗组较M组的细胞形态趋于正常,GluR2的表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降低(P<0.05),其中以EA+Gas组改变最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天麻素及针药联合均可通过调节GluR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中针药联合作用效果最佳。
-
circ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肝癌(liver cancer)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肝移植等手术治疗以及系统化疗、分子靶向药物、介入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而近年来发现circRNA对肝癌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作用,在肝癌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望成为多种恶性肿瘤潜在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耐药等过程。本文将着重介绍circRNA在肝癌发生发展、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苦参碱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与A549细胞混培养,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Hoechst 33528联合PI双染分析细胞凋亡形态变化;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opa1、p53、bcl-2、bax、caspase-3、cl-caspase-3、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 苦参碱可降低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活性、提升A549的凋亡和坏死发生率,且随着浓度和时间呈现量效关系。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证实苦参碱可抑制A549的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苦参碱可提升A549细胞中p53、bax和cl-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可抑制A549细胞中opa1、bcl-2、caspase-3、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且随着浓度变化呈量效关系。结论 苦参碱具有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提升细胞凋亡的药理作用,其中药理学机制与其对opa1/p53/bcl-2/bax/caspase-3信号轴、N-cadherin和Vimentin的调控具有相关性。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Abstract: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红注射液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靶点。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和红花的有效成分, 将各有效成分带入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肺纤维化的治疗靶点,把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后,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分析。利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核心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172个交集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可能参与到丹红参注射液治疗肺纤维化进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丹参注射液治疗肺纤维化可能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通路有关。 KEGG富集分析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肺纤维化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10条,其中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这三条通路最为关键。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红参注射液的关键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和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可与核心靶点EGFR、SRC匹配。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找到了丹红参注射液治疗肺纤维化的可能潜在靶点,预测了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通路。
-
思维导图辅助“CBL+PBL”教学法促进消化内科本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教学高阶性目标达成的实践初探杨慧莹,张劲松,苏州, 梁志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广西南宁,530021
Abstract:
目的:对思维导图辅助“CBL+PBL”教学法促进消化内科本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教学高阶性目标的达成进行实践与探索。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基于思维导图的“CBL+PBL”教学模式技能操作组,n=60) 和对照组(“CBL+PBL”教学模式技能操作组,n=60)。对两组学生入科时一般资料、入科考核及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调查等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学生年龄及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出科成绩均优于入科成绩(P<0.05),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入科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出科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临床技能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辅助的“CBL+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加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高阶性目标的达成。
-
基于Neo4j 的张道宗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证治规律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Neo4j图数据库技术的知识图谱总结张道宗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于2020-2022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51例头痛患者临床医案,采用PHP语言、Gephi对针刺取穴频次进行分析,获得针刺取穴核心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社团分析,使用PHP 5.6程序代码对证型与针刺取穴进行置信度计算,同时对支持度≥0.08,置信度为≥0.65的证型、症状、舌象、脉象、针刺取穴数据转译为Cypher语句,录入Neo4j图数据库中,输出知识图谱对证治规律进行展现。结果:针刺取穴选用最多的为督脉,占比26.04%,核心穴位处方为百会、太阳、风府、印堂、哑门、头维、风池;置信度≥0.65的证型与针刺取穴关系:足三里、脾俞→血虚头痛,丰隆→痰浊头痛、风湿头痛,太冲、侠溪→肝阳头痛,风门→风寒头痛,太冲、血海、阿是穴、膈俞→淤血头痛,曲池→风热头痛,肾俞→肾虚头痛;建立了证型与取穴规律关系的复杂网络社团;构建了“证型-症状-取穴”本体及其间关系的知识图谱模型。结论:张道宗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以头部腧穴为主体,督脉腧穴为核心,形成了以“通督脉以和阴阳、启神机以调神志”为主要治则的选穴规律;也表明知识图谱在总结名老中医经验中具有数据整合、知识表达、智能检索等方面的优势。
-
老年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首次行ERCP+sEST+EPBD 治疗的安全性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首次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8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首次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年龄≧70岁,非老年组年龄<70岁。对比两组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sEST+EPBD 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 87.10%(216 /248),其中老年组为 81.25%(104 /128),非老年组为 93.33%(112 /120)。老年组患者在年龄、术前合并症、胆总管结石取净率和胆道支架上较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术后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术前口服血小板药和插管次数≧2次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老年患者首次行ERCP+sEST+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的,但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低于非老年组。对于术前口服血小板药和插管次数≧2次的患者,需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槲皮素调控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改善胃溃疡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 60 只雄性 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 (omeprazole,OMZ)组。预灌胃给药 7 d 后,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灌胃90%酒精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测定各组小鼠胃溃疡损伤指数、溃疡抑制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及过氧化氢酶(micro catalase,CAT)的含量;HE 染色法观察胃溃疡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 Shh 信号通路上 Shh 和 Gli-1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溃疡损伤指数明显升高、溃疡抑制率明显降低;胃组织病理损伤加重;显著降低 SOD、GSH 的活力,升高 MDA 的含量及血清 IL-6 和 TNF-α 的水平,并下调胃黏膜组织 Shh 和 Gli-1 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和奥美拉唑组能改善酒精性胃溃疡的病理损伤;显著提高 SOD、GSH 的活力,降低 MDA 的含量及血清 IL-6 和 TNF-α 的水平,并增加胃黏膜组织 Shh 和 Gli-1 蛋白表达。结论 槲皮素对酒精性胃溃疡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
高剂量阿莫西林联合PPI二联疗法相比传统含铋剂四联疗法初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含有阿莫西林的高剂量二联疗法(high-dose dual therapy,HDDT)对比含铋剂四联疗法(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BQT)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上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23年6月发表的比较高剂量阿莫西林联合PPI对比传统含铋剂四联疗法初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与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RCTs),记录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国家、发表时间、样本量(ITT/PP)、根除率(ITT/PP)治疗具体措施、主要结局指标(意向性分析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ol,PP)的 Hp根除率;总不良反应率)及次要结局指标(嗳气率、便秘率、恶心率、腹痛率、腹泻率、腹胀率、黑便率、口干率、口苦率、口腔异味(口臭)率、尿黄率、呕吐率、皮肤瘙痒率、皮疹率、疲劳乏力率、舌苔/牙齿变黑率、失眠率、食欲减退率、四肢感觉异常/疼痛率、头痛率、头晕率、味觉改变率、心悸率);应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 RCT 研究,涉及共35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中,意向性分析(ITT)中 HDDT 组根除率与 BQT 组无明显差异〔OR=1.13,95%CI(0.94,1.37),P=0.20];符合方案分析(PP)中 HDDT 组根除率与BQT组亦无明显差异[OR=1.06,95%CI(0.84,1.35),P=0.61]。HDDT 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QT 组[1OR=0.24,95%CI(0.13,0.42),P<0.00001];在次要结局指标中,HDDT 组的嗳气率〔OR=0.23,95%CI(0.06,0.90),P=0.04〕、恶心率〔OR=0.35,95%CI(0.22,0.53),P<0.00001〕、黑便率〔OR=0.08,95%CI(0.03,0.20),P<0.00001,〕、口苦率〔OR=0.12,95%CI(0.06,0.22),P<0.00001〕、舌苔/牙齿变黑率〔OR=0.12,95%CI(0.03,0.51),P=0.004〕、食欲减退率〔OR=0.46,95%CI(0.24,0.88),P=0.02〕、头痛率〔OR=0.38,95%CI(0.17,0.83),P=0.01〕、味觉改变率〔OR=0.04,95%CI(0.01,0.14),P<0.00001〕低于BQT 组;HDDT组和BQT组的便秘率〔OR=0.90,95%CI(0.39,2.10),P=0.81〕、腹痛率〔OR=0.61,95%CI(0.36,1.02),P=0.06〕、腹泻率〔OR=0.72,95%CI(0.49,1.07),P=0.10〕、腹胀率OR=0.84,95%CI(0.42,1.71),P=0.64〕、口干率〔OR=0.67,95%CI(0.29,1.55),P=0.35〕、口腔异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39,95%CI(0.11,1.38),P=0.15〕、尿黄率〔OR=0.21,95%CI(0.01,5.14),P=0.34〕、呕吐率〔OR=0.44,95%CI(0.15,1.27),P=0.13〕、皮肤瘙痒率〔OR=1.32,95%CI(0.30,5.77),P=0.72〕、皮疹率〔OR=1.64,95%CI(0.68,3.96),P=0.27,〕、疲劳乏力率〔OR=0.53,95%CI(0.20,1.45),P=0.22〕、失眠率〔OR=0.86,95%CI(0.30,2.47),P=0.77〕、四肢感觉异常/疼痛率〔OR=0.98,95%CI(0.14,7.01),P=0.98〕、头晕率〔OR=0.44,95%CI(0.18,1.07),P=0.07〕、心悸率〔OR=0.40,95%CI(0.10,1.59),P=0.19〕 结论 在根除HP中,与BQT相比,含阿莫西林HDDT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有更低的不良反应率。
-
基于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在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中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在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05月~2023年05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地贫之家”就诊的80例重型地贫患儿父亲或母亲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对患儿父母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电话随访,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干预方案。于干预前、干预后12周、24周采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焦虑自评量表(SAS)、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两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父母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后,对照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父母的C-PTGI、SAS、FCTI、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父母的C-PTGI、SF-36评分随时间延长而升高,SAS、FCTI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干预后12周及24周的C-PTGI、SF-36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SAS、FCT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重型地贫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和照顾能力,改善了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对于重型地贫患者父母的干预效果具有持久性。
-
两种术式对合并外侧壁骨折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对治疗高龄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差异的影响。方法 将41例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2组,内固定组在使用PFNA固定后,再应用预弯好的3.5 mm螺孔锁定钢板内固定外侧壁;另一组应用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行FHR,外侧壁骨折块应用张力带绑扎技术固定,术后两组均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5~13(7.2±2.4)个月,内固定组在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优于FHR组(P<0.05),手术时间FHR组优于内固定组(P<0.05),患者术后下地首次负重时间(助行器辅助)、术后开始行走时间(助行器辅助)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FHR组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01),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及出现屈氏步态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手术治疗高龄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远端固定生物型FHR相较于髓内固定可获得更早的离床及患肢负重时间,早期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尽管手术难度较大,但仍值得推广应用。
-
校园氛围对桂西民族地区初中生经验性回避的影响:社会情绪能力的中介作用*
Abstract:
目的:分析社会情绪能力在校园氛围与经验性回避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2月-2023年7月选取百色市8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测量青少年经验性回避、社会情绪能力和校园氛围。结果:女生经验性回避得分高于男生(t=4.620,P<0.001);青少年经验性回避与校园氛围(r=-0.234,P<0.001)、社会情绪(r=-0.189,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情绪能力在经验性回避与校园氛围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8.57%。结论:青少年所处的校园氛围不仅直接影响其经验性回避,同时还通过社会情绪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经验性回避。
-
百色市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的性别差异:心理韧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双重中介效应
Abstract:
目的:分析青春前期青少年不同性别层面心理韧性、一般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及中介效应。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桂西地区随机抽取534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1名,女生233名。调查对象年龄在11-14岁,平均年龄为13.26±7.482岁。采用心理韧性量表(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t=1.167,P<0.001)、领悟社会支持(t=2.258,P=0.030)和积极应对(t=3.307,P=0.001)的得分均高于女生;(2)男生领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之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P值均<0.01);女生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之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P值均<0.01);(3)男生的心理韧性(B=0.176,P<0.001)、一般自我效能感(B=0.108,P=0.005)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B=0.134,P<0.001)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结论:桂西民族地区青春前期青少年心理韧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间起中介作用。
-
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韧性发展过程的质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深入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韧性的发展历程。方法 根据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6名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7步法及Nvivo10辅助分析材料。结果 共提炼出心理韧性失衡、韧性风险调控及韧性重塑3个主题。结论 心理韧性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具有相互重叠、相辅相成的特性。韧性失衡是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韧性发展的起点,韧性风险调控是重要过程,韧性重塑是最终目标。故医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了解心理韧性发生及发展的过程,提升其心理韧性,从而不断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
-
百色市ICU护士PPV压力性损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百色市ICU护士对PPV压力性损伤的知信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ICU护士预防患者行PPV治疗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百色市三甲及二甲医院的148名ICU护士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制ICU护士PPV压力性损伤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48名ICU护士的PPV压力性损伤知信行水平得分为(186.00±31.40)分,其中知识得分(34.40±8.04)分,态度得分(62.60±11.04)分,行为得分(88.99±15.5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称和是否参加过PPV培训是影响百色市ICU护士PPV压力性损伤知信行水平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百色市ICU护士的俯卧位压力性损伤知信行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应加强对ICU护士的PPV治疗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对PPV压力性损伤的知信行水平,减少患者PPV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
面向阿尔兹海默症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Abstract: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认知能力下降和行动障碍,常发生于老年阶段。事实上,AD患者出现症状前的更早时间,他们的脑组织已经受到损伤。因此,针对AD早期诊断的研究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具有深层组织穿透性、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性和低光毒性特性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取得重大进展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虽然,AD的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如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和金属离子的含量水平异常在AD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综述AD相关的活性物质包括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金属离子(Zn2+、Cu2+、Al3+)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响应机理、光学性能以及它们在诊断和治疗AD的应用潜能的最新进展。
-
基于 CiteSpace对2013 -2023年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领域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究国内外近十年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方法 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2013 ~ 2023年期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与PIPAC相关研究的核心数据进行分析,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国家/地区、关键词频次、聚类和Time Line时间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2013-2023年共检索出397篇相关文献,2022年发文量最高,单个作者发文量最高32篇,单个机构发文量最高55篇,德国为最高发文量国家。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腹膜癌,112次)、doxorubicin(阿霉素,92次)、carcinomatosis(癌症,88次)等。时间线分析显示:近两年的研究方向在systemic chemotherapy(全身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腹腔热灌注化疗)、peritoneal metastases(腹膜转移)。结论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但国内暂未见有相关研究论文,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国家之间的协助、交流,促进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应用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心力衰竭是一种病机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可合并多种疾病出现,随着病程的发展、药物治疗、个体差异等原因,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合并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透析内低血压等出现且其预后较差,低血压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最佳治疗策略,导致疾病恶化,其治疗成为临床难题之一,中医药可通过多靶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通过整体调控提高对西药的耐受性,在治疗心力衰竭和低血压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本文论述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百色市及周边地区胰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百色市及周边地区胰腺癌发病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胰腺癌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69例患者和同期因腹部不适住院并排除为患有肿瘤疾病的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血脂情况、胆系疾病史、慢性胰腺炎病史、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等资料,寻找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高脂血症、慢性胰腺炎病史及胆系疾病史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吸烟史(OR=2.972)、高血压病史(OR=5.279)、糖尿病史(OR=35.819)、幽门螺杆菌感染史(OR=24.999)、高脂血症(OR=12.665)、胆系疾病史(OR=16.611)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高脂血症、胆系疾病史是本地区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同水疗参数水中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Abstract:
随着水中运动的研究兴起,多项研究证实水中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水中运动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本文将在不同深度和温度条件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水中训练作用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综述。本研究通过查阅数据库如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国内外文献并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水中平板步行训练、水中太极、Halliwick“十点程序”运动等水中训练改变水中环境达到增强患侧的肌力、协调性和提高关节活动度、增加平衡能力、加强本体感觉反馈等作用,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针对水中运动的深度,目前多采用胸部剑突、腰部髂嵴、大腿等深度进行运动,与陆地运动相比,在胸部深度时,能量消耗较少可以提高运动时间,减少运动负荷,而在大腿深度时,相较其他深度能量消耗最多,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整,进一步影响患者运动时平衡等功能,患者的训练难度也随之改变。水中温度多采用26℃ 至36℃,适合的水中温度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活力、身体疼痛、认知情况和情绪变化等相关指标都具有积极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水中运动更大程度的增加患者心输出量,使运动对脑血流的刺激效益和扩张血管作用最大化,改善患者认知情况和步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改变水中环境的深度和温度,可提高水中训练对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推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水中训练个性化处方的制定,使脑卒中患者运动疗效最大化。
-
一种立体定位系统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Abstract:
根据空间立体定向原理,我们开发了一种包括手术枕、立体定位器(带角度刻度)、划线器以及体位固定挡板在内的立体定位系统,初步探讨其在脑出血中穿刺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开发的一种手术枕固定患者头部,用体位固定挡板固定患者身体,在患者的头皮上应用划线器划出所要的标记,将立体定位器用于引导穿刺针沿着穿刺平面及穿刺角度到达脑内血肿中心位置,进而有效地引流出血肿。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神经内科的65例脑出血患者使用立体定位系统进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比较该立体定位系统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准确性及术后效果。结果:应用一种立体定位系统进行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和拔管时血肿体积均比术前血肿体积显著降低(P均<0.05);置管距中心位置的偏离程度为0.42±0.29。结论:一种立体定位系统在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的应用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对脑内血肿进行穿刺定位,并取得满意的血肿清除效果,适合于脑出血急症以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基于Neo4j探究程红亮教授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规律
Abstract:
基于Neo4j知识图谱技术探究程红亮教授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规律。收集568份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五科2019年6月-2023年6月门诊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针灸诊疗记录,运用Neo4j 3.5.25图数据库生成证型总体关系图谱,基于Python 3.8.6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利用PHP 5.4程序代码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并在Neo4j中绘制腧穴关联规则知识图谱,运用Cypher语句查询目标证型关联度较高的关系并输出得到证型聚类知识图谱。其中共涉及中医证型7种,分布频率百分比≥20%的症状有18个,频率≥20%的腧穴有19个,腧穴归经分布次数较多的有任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提升度较高的关联组合由以下腧穴组成:手三里、外关、曲池、阳陵泉、大钟、气海、血海等,得到证型聚类知识图谱。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认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当以“辨经论治”为核心,确立了以任、督二脉为主,结合不同经脉组穴的取穴思路。
-
电针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Nrf2、HO-1和PSD95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电针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海马CA3区Nrf2、HO-1与PSD95表达变化,探讨电针保护糖尿病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载体组、糖尿病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1周后,电针组电针刺激一侧“足三里”及“胰俞”穴,30分钟/次,1次/天,连续4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的Nrf2、HO-1与PSD95的蛋白表达。结果 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和载体组比较,糖尿病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电针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和载体组比较,糖尿病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层次减少,胞核固缩;与糖尿病组比较,电针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层次增加,形态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和载体组比较,糖尿病组海马CA3区Nrf2、HO-1与PSD9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电针组海马CA3区Nrf2、HO-1与PSD9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与正常组和载体组表达水平相接近(P>0.05)。结论 电针可明显上调糖尿病模型大鼠海马CA3区Nrf2、HO-1与PSD95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突触可塑性发挥对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
, 陈艳宁
Abstract:
1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输血治疗依从性、去铁剂使用依从性、检查项目依从性、家长对患儿身体的关注度4个方面,对百色地区部分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研究。2结果 百色地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治疗依从性不良达60.7%。其中30.3%患者未能定期接受输血治疗,生存质量较低。此外大多数患儿的检查项目依从性低于标准。家长关注患儿身体健康的态度差异大,部分家长在明确的健康指导上表现出较高依从性。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年龄影响治疗依从性。3讨论 本研究发现输血治疗依从性不良背后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和血源紧张。去铁治疗方面部分家长误认为在不输血的情况下可以停药。此外,许多家长在未察觉孩子有明显身体问题时,往往避免额外的检查以节省费用。家属对患儿的长期生活习惯关注不足。建议政府优化帮扶政策、医院加强高质量护理、患儿家庭积极配合治疗,实行综合干预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领域胃癌研究热点与趋势
Abstract:
目的: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国内近20年胃癌领域中医药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胃癌”等为检索词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医药治疗胃癌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5029条文献,核心作者以魏品康、许玲、孙大志为代表,核心研究团队以魏品康、赵爱光等为代表;研究机构共659家,以中医高等院校和附属医院为主要依托;关键词图谱显示,中医药治疗胃癌是以健脾法为代表的中药复方内服法及中医外治法为主。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涉及用药规律的总结及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结论:近20年国内胃癌领域中医药治疗相关的研究内容丰富,整体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研究者、研究机构间的交互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方法众多,且各时期均有不同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包括中药疗法、临床研究、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今后该领域还应加强跨区域团队与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进行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促进诊疗标准的规范化。
-
情感气质在医学生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求医学生情感气质在情感虐待、忽视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作用,为及早发现和干预中重度抑郁问题,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76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童年期创伤问卷、情感气质自评量表和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收集医学生数据资料。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情感气质、性别在情感虐待、忽视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 ①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与情感气质、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P<0.001);②情感气质在情感虐待、忽视与抑郁症状之间分别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9.32%和26.81%;③性别在情感虐待与情感气质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男生与女生相比,情感气质的中介效应量上升了0.06。结论 童年期情感虐待、忽视可以通过情感气质分数影响医学生抑郁症状程度。
-
南宁市社区老年人口腔保健状况及需求调查研究
韦雪柳,
Abstract:
目的:通过分析南宁市社区老年人口腔保健状况及需求,为老年人口腔保健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6个行政区中的40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南宁市社区老年人口腔保健KAP状况主要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情况: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的知晓率最低(24.88%);口腔保健态度情况:认为定期到口腔医生那里进行检查的态度正确率最低(8.87%);口腔保健行为情况:刷牙时间至少三分钟正确率最低(16.75%)。在对老年人口腔需求的调查中发现,老年人看牙最关心的是医生的技术水平(55.67%),超半数(51.48%)老年人认为口腔宣传活动有必要,但通过此途径获得口腔保健信息的比例最低(4.93%)。结论:南宁市社区老年人口腔保健状况较差,老年人对口腔保健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
慢性多因素疾病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多因素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随年龄增长积累的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和癌症是最常见的慢性多因素疾病,并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及医疗负担。临床研究发现一种疾病会影响另一种疾病,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的预后,已有资料显示多因素疾病通常是肿瘤发生的诱因或病因。慢性多因素疾病与肿瘤相关性的机制研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检索了近年来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的慢性多因素疾病与肿瘤相关的文献,对多因素疾病和肿瘤之间双向关系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高对多因素疾病患者患癌风险的认识提供参考。
-
基于AS家兔模型研究痹病药膳方代谢组学与组方优化
Abstract:
目的:研究痹病药膳方的配伍规律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和开发痹病药膳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动脉粥样硬化 (AS) 家兔模型,研究血清脂质水平、血液流变学和主动脉弓的病理形态评价鸡血藤、痹病药膳方变方1 (简称变方1)和痹病药膳方变方2 (简称变方2)预防AS的药效,优化痹病药膳方配方;使用LC-MS技术比较研究鸡血藤、变方1和变方2血清代谢组学,比较研究药效最好的变方2血清、心和肝代谢组学;代谢组学中药物组的值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且为模型组和药物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物被称为药效代谢差异物。结果:药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变方2、变方1和鸡血藤预防AS的药效依次减弱。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血清中三种药物共有药效代谢差异物24个,变方2特有代谢差异物8个,鸡血藤与变方1药效代谢差异物差异较小,变方2与二者药效代谢差异物差异较大;变方2在血清、心和肝中药效代谢差异物较大,在肝中鉴定的药效代谢差异物最多、心其次,变方2在血清、心和肝中共有的药效代谢差异物较少;鸡血藤与变方1的代谢机制差异很小,变方2与二者差异较大;变方2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药效差异比较大。结论:变方2的组方优于变方1,血清中变方2与鸡血藤及变方1的代谢轮廓差异比较大,少量黄芪加入改善了方剂药效和代谢轮廓;同一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代谢轮廓差异较大。
-
基于tobit模型的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使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和tobit回归模型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ob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农村(Me=-674.09)、男性(Me=-700.59)、中学(Me=-798.26)、健康自评一般(Me=-6 944.94)、比较健康(Me=-10 606.44)、健康(Me=-13 122.87)、很健康(Me=-16 432.99)的居民医疗费用支出高;年龄≥60岁(Me=1 264.81)、患有慢性病(Me=9 746.32)、综合医院/专科医院(Me=3 625.87)、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Me=1 523.69)、城镇居民医/城镇职工医保(Me=1 550.25)的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低。结论: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就诊医疗机构、医保均是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因此提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体系服务能力等建议,以减轻居民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发生。
-
介入专科护士主导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同质化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介入专科护士主导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同质化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以介入专科护士主导,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同质化护理方案。选取2022年5-10月,于弋矶山医院导管室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23年1-5月于我院行此手术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同质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手术准点开始率、手术敷料浸湿率、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长、X线总辐射曝露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准点开始率提高,手术敷料浸湿率降低,且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长、X线总辐射曝露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介入专科护士主导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同质化护理方案使该手术护理更规范化、专业化,提高了医护人员手术配合熟练度和工作效率,对提高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护理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值得构建与推广。
-
电针联合泼尼松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泼尼松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组的28例DM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为电针联合口服泼尼松的治疗,对照组则为单纯口服泼尼松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4阶梯试验、10米步行时间和6分钟步行距离前后的差异,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运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4阶梯试验和10米步行时间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治疗前后有差异(P<0.01)而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4阶梯试验、10米步行时间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泼尼松治疗DMD可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泼尼松治疗。
-
新医科背景下的本科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医科背景下的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从优化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成效这几方面对本科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实践和结果反馈。结果 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明显提高。结论 培养“医学+”基础医学创新人才符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推动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校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Abstract:
目的 了解在校医学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认知和意愿,明晰其基层就业需求和影响因素,为医学生的基层就业指导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吸引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运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某高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通过χ2检验、多元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中,25.50%不愿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仅6.25%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意愿很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业意愿受“互联网+医疗”效果、家庭医生工作知晓度和期望薪酬的影响。结论 在校医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关注度提高,但基层医疗就业政策知晓度和就业于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意愿低,建议加强在校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政策专题辅导,推进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福利持续优化,增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盐酸川芎嗪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和迁移
Abstract:
探索盐酸川穹嗪对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作用及机制。盐酸川穹嗪处理CNE-2细胞后,CCK-8检测CNE-2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分析CNE-2细胞凋亡率;划痕实验分析CNE-2细胞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和迁移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盐酸川穹嗪均可抑制CNE-2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盐酸川穹嗪可诱导CNE-2细胞增殖、凋亡通路蛋白Bax和E-cadherin高表达,而Bcl-2、N-cadherin、Vimentin、Snail、p-PI3k和p-Akt低表达。盐酸川穹嗪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提升细胞凋亡水平,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抑制CNE-2细胞迁移能力,与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降低相关。
-
基于TCGA数据分析KIF4A基因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Abstract:
目的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起源于胸膜脏层的难治性癌症,本文旨在探讨驱动蛋白超家族4A(KIF4A)基因在MPM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CGA数据库下载MPM数据集分析KIF4A与MPM的临床病理相关性;运用GEIPA数据库分析KIF4A的表达量与MPM预后的相关性;利用TIMER 2.0数据库分析KIF4A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和MPM免疫细胞存活曲线;使用R语言进行KIF4A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KIF4A与MPM组织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KIF4A高表达与MPM患者预后不良成正相关(P<0.001),且上皮型MPM患者的预后优于肉瘤型MPM患者(P<0.05);KIF4A基因表达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浸润成正相关,并在DNA的复制、蛋白酶体、剪接体、mRNA监测等通路发挥作用。结论KIF4A在MPM组织中高表达,是判断MPM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
对比分析真菌试验与G实验诊断慢阻肺合并真菌感染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 对比慢阻肺(chronic obst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FI)患者使用真菌试验、G试验的诊断结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疑似COPD合并FI患者,研究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所有患者均行G实验、真菌实验,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单纯COPD患者和COPD合并FI患者的BDG浓度。结果 100例疑似COPD合并FI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阳性75例(75.00%),阴性25例(25.00%)];G实验阳性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高于真菌实验(P>0.05);G实验准确度高于真菌实验(P<0.05);单纯COPD患者的BDG浓度(712.53±70.68)pg/L低于COPD合并FI患者(859.62±85.37)pg/L,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实验具有诸多的优点如操作简单、出具结果时间短、阳性检出率高等,参考其检测值诊断COPD合并FI,能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
结构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 功能、肠道菌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和细胞因子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我院急诊外科EICU救治的SAP患者120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 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在采取常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感染、抑酶、胃肠减压等)的基础上分别给予ω-3 鱼油脂肪乳+结构脂肪乳(研究组)和ω-3 鱼油脂肪乳+中长链脂肪乳(对照组)应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第5天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浆内毒素、DAO(二胺氧化酶)、血浆D-乳酸);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细胞因子(TNF-α、IL-6 和 IL-8);TG和TC的变化,同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 结果 研究组患者腹痛、肠鸣音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治疗5d后的血清I-FABP、血浆内毒素、DAO、血浆D-乳酸水平比入院时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5d血清I-FABP、血浆内毒素、DAO、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5d 的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比入院时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则比入院时上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5d的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低于对照组,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则比对照组上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5d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入院时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治疗5d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相互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TG和TC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5d后,研究组患者TG水平较入院时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TG水平较入院时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5d TG水平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结构脂肪乳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效果较好,它可以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稳定血脂水平。
-
危重儿童连续性血液净化改良管路采血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儿童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血液净化(RCA-CBP)治疗过程中, 比较管路采血与血管采血的标本在电解质、血糖、血气检测方面的差异,探讨管路采血替代血管采血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某市儿童医院ICU接受RCA-CBP治疗的60名儿童开展研究。采用自身对照,同时收集患者血管和RCA-CBP治疗管路的血样,比较两种血样电解质、血糖和血气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管路采血组与血管采血组钠、钾、离子钙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管路采血组与血管采血组血气中酸碱值、剩余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管路采血组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和乳酸高于血管采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管路采血组氧分压低于血管采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管路采血组与血管采血组Na+、K+、iCa2+、Glu、pH、BE一致性较好。结论 管路采血能够代替血管采血监测电解质、血糖及部分血气分析指标。
-
补肾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气虚血瘀型M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保持对症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给予治疗组补肾益气活血方口服,疗程为90天。分别于治疗第30、60、90天,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同时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c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0、60、90天,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血瘀证候积分、气虚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CRP、IL-6、NLR水平与MoCA及MMSE评分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的升高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补肾益气活血方可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MCI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机体神经炎症水平,提高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明确。
-
科研强化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基于科研诚信背景下,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开展科研强化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方法:选择我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136名,在临床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随机分为传统带教的对照组(C)和科研强化教学的实验组(T)。C组进行传统临床带教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工作。T组在C组基础上,组建科研团队,每周进行科研诚信教育、文献导读、研究设计与方法、论文写作、数据分析与统计等科研教学活动。通过临床考核和科研考核等多级量化指标评估两组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结果:临床考核中,C组和T组研究生在出科理论测评(80.22±1.15 vs 82.22±1.04)与技能测评(86.51±0.93 vs 87.28±0.81)成绩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执业医师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通过率指标中也无差异(P>0.05)。科研考核中,T组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申报比例及立项比例高于C组(P<0.05);T组论文发表数量及SCI论文占比也明显高于C组。与C组比较,T组研究生毕业论文评级为优秀的比例较高(P<0.05)。T组研究生对科研诚信内容更为了解,并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互动性、思维逻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价值体现和思辨科学性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C组研究生(P<0.05)。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开展基于科研诚信背景下的科研强化教学可提升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满意度,值得在专培教学中推广应用。
-
中重度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胰周积液行胆囊切除术的恰当时机
Abstract:
目的:探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后延迟胆囊切除术和早期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确定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重度急性胰腺炎后延迟胆囊切除术和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各80例,对比分析患者的积液自行吸收人数、再干预及再住院人数、并发症发作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积液发生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积液自行吸收人数明显多于早期胆囊切除术(P<0.05),观察组术后需经皮穿刺引流人数、感染后穿刺人数、穿刺后感染人数均明显少于早期胆囊切除术(P<0.05)。观察组再干预、再住院及并发症发病人数明显少于早期胆囊切除术(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早期胆囊切除术(P<0.05)。结论:中重度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作并出现胰腺周围积液或假性囊肿的患者选择延迟性胆囊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及疗效。
-
通讯作者:E-mail: xiaojianty@sina.cn
Abstract:
目的 探讨阑尾结石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普外科2022年3月至2022年11月间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52例。根据是否合并阑尾结石分为无阑尾结石组(A组)、有阑尾结石组(B组),比较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及腹部手术史等基础特征,分析比较两组的阑尾解剖位置、阑尾最大直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男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结石发生率较女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年龄、腹部手术史、阑尾解剖位置、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无阑尾结石组(A)相比,有阑尾结石组(B组),阑尾易增粗肿胀,腹腔引流管放置率高,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阑尾结石易导致阑尾增粗、肿胀,同时也会增加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肾亏虚型Wilson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舌诊参数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肾亏虚型Wilson病(W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舌诊参数。方法 选择108例肝肾亏虚型W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保肝排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豆扶木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PRI评分、FIB-4指数和Apo-A1/Apo-B比值水平,并分析其与肝肾亏虚型WD患者舌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APRI评分、FIB-4指数均显著下降(均P<0.01),Apo-A1/Apo-B比值水平较前显著上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舌边-左、舌边-右和舌根部Lab-a值均明显下降(均P<0.01),Lab-L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Lab-a值下降水平及Lab-L值升高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肝肾亏虚型WD患者的舌边-左、舌边-右和舌根部Lab-a值积分与中医证候积分、APRI、FIB-4水平呈正相关,与Apo-A1/Apo-B比值水平呈负相关;Lab-L值积分与中医证候积分、APRI、FIB-4水平呈负相关,与Apo-A1/Apo-B比值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肝豆扶木汤对于肝肾亏虚型Wilson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APRI评分和FIB-4指数,升高Apo-A1/Apo-B比值水平,且上述指标均与舌诊参数中的Lab-a和Lab-L值积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舌诊参数的研究能够提高对肝肾亏虚型WD患者证型判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评价的说服力。
-
ICU结构化护理团队在ECPR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的探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ICU结构化护理团队在ECPR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 方法 将我院ICU护士分为六个结构化护理团队,通过系统理论和操作培训,完成各护理组成员理论和操作考试。将我院ICU 2018年1月—2021年12月开展结构化护理团队后抢救的50例ECPR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50例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25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急救;2020年1月—2021年12月的25例ECPR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ICU结构化护理团队进行急救,分析50例患者包括ECMO物品准备时间、ECMO预充时间、患者心脏骤停至ECMO建立时间及患者预后等。 结果 对照组成功撤机率44%,观察组成功撤机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方面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预后存活率为40%较对照组的预后存活率24%高。观察组ECMO物品准备时间、预充时间、ECMO支持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PR抢救过程中观察组在物品准备不充分、管路进气方面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ECMO设备故障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U在实施结构化护理团队后能够使心脏骤停患者建立ECMO的时间缩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优化预防策略探讨
Abstract: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了130例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以评估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5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代谢异常、手术时间≥3h、尿管留置时间≥25d、术中出血量≥200 mL、围术期输血、住院时间≥14 d、手术类型为开腹、术前白蛋白<35 g/L、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可疑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尿管留置时间≥25d、术中出血量≥200 mL、住院时间≥14 d、术前白蛋白<35 g/L、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管留置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白蛋白含量和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术后感染需要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对于这些高危人群患者。
-
在校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在校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比较各年级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深化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评判性思维倾向调查表(CTDI-CV),对我院1年级~3 年级211名在校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倾向总体得分280.53±30.25分,45.1%的学生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2.1%的学生具有强的评判性思维倾向;三年级护生CTDI-CV总分最高,一年级护生在求知欲维度得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分绩点与评判性思维倾向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具有强评判性思维倾向的学生偏少,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中贯穿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1996—2022年百色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
Abstract:
目的 分析1996-2022年百色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市下一步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监测子系统导出百色市1996-2022年的数据,对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百色市1996-2022年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1065例,死亡2970例;平均年龄44.24±14.74岁,男女比例为1.88∶1,以农民(67.37%)、壮族(77.78%)、已婚有配偶(61.4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3.32%)为主;病例发现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63.75%);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86.59%)为主;报告病例年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0.81%(P<0.001),晚发现比例呈上升趋势(c2趋势=45.975,P<0.001 )。结论 近年来百色市HIV/AIDS病例数呈增长趋势,应采取扩大检测、尽早发现和治疗,多渠道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
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居民慢阻肺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3年1月—3月便利抽取石家庄市三个社区常住居民225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阻肺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获取慢阻肺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表、慢阻肺知识的需求调查表等工具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社区居民了解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慢阻肺名称知晓率、全部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5.70%、1.7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粉尘工作史是石家庄市社区居民了解慢阻肺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慢阻肺认知水平较低,低龄、低文化程度、无粉尘工作史者慢阻肺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更低。
-
CBX2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及凋亡
Abstract:
目的 研究色盒同源物2(Chromobox homolog 2,CBX2)在宫颈癌中表达及对影响宫颈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收集10例新鲜宫颈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利用RT-PCR法检测两组样本中CBX2蛋白表达差异情况。运用RT-PCR检测CBX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及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印迹实验研究CBX2对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结果 CBX2在宫颈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组织样本,表达水平显著上升。CBX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相比于上皮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上升。CCK8实验结果显示,敲减CBX2表达后,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蛋白印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敲减CBX2表达后,宫颈癌细胞的凋亡水平显著上升。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检测,发现下调CBX2表达后,WNT1、P-GSK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CBX2在宫颈癌中高表达,并且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能力。
-
基于单细胞测序探索METTL1与胃癌恶性进展的关联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利用单细胞测序分析胃癌免疫治疗相关性基因,并体外实验验证其与胃癌细胞恶性进展相关性。方法:首先使用单细胞测序和GESA寻找差异基因。通过相关预后基因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然后通过预测分析对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验证。随后IHC检测METTL1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RT-PCR检测沉默METTL1后的效率,CCK-8、细胞克隆和EDU实验检测沉默METTL1对胃癌细胞增殖效率的影响。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显示METTL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IHC进一步验证METTL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METTL1高表达的患者比METTL1低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更高(P = 0.042)。METTL1及其相关预后基因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 = 0.863)。CCK-8、克隆和EDU实验显示沉默METTL1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结论:我们利用单细胞测序筛选的基因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该模型对预测胃癌患者的生存和免疫治疗敏感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METT1参与胃癌细胞恶性进展过程。
-
黄芪多糖对脑缺血大鼠顶叶皮质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脑缺血大鼠顶叶皮质的神经保护作用,探究其对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每组12只。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黄芪多糖组大鼠采取腹腔注射黄芪多糖50 mg/kg,每天一次,连续14天。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ssl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侧顶叶皮质Notch1和He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 < 0.001),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轮廓模糊,部分细胞呈空泡状,核固缩,尼氏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 < 0.001)。Notch1与Hes1蛋白表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细胞形态趋于正常,尼氏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P < 0.01)。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降低(P < 0.05)。结论 黄芪多糖能够对脑缺血大鼠顶叶皮质神经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Hes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高校思政课初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困境及疏解
Abstract:
高校思政课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之一。当前思政课初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个人、学校、制度层面还存在着教学观念态度仍需转变、教学培训体系仍需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症结,需要激发坚定主动的教学情感认同、构建立体常态的教学培训体系、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采取保障措施,帮助高校思政课初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导管拔除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导管拔除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 104例重症脑损伤并留置气管切开导管的患者,按拔除气切导管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失败组。比较拔管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时间、气切置管时间、疾病类型、舌体后坠、鼻咽软组织后坠、口咽狭窄处横截面面积、吞咽能力、咳嗽能力、堵管后气促程度、意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白蛋白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104 例留置气管切开导管的患者拔管成功 82 例、成功率78.85%,失败 22 例、失败率21.15%。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切置管时间、舌体后坠、鼻咽软组织后坠、口咽狭窄处横截面面积、吞咽能力、堵管后气促程度、意识、白蛋白共 9个因素与导管拔除成功与否具有相关性(P均<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口咽狭窄处横截面面积、堵管后气促程度、意识与气切导管拔除成功与否具有关联性。结论 口咽狭窄处横截面面积、堵管后气促程度、意识是影响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导管拔管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石菖蒲对铝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凋亡基因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对铝(Al)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和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情况。方法 用氯化铝溶液按照100 mg/kg连续灌胃三个月,建立铝致认知障碍大鼠模型。三个用药组分别用低剂量石菖蒲(5g/kg)、高剂量石菖蒲(10g/kg)、阳性对照组(吡拉西坦400mg/kg)进行灌胃给药。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的凋亡因子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3)、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Bcl-2、Cas-3、Bax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根据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实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本实验造模成功。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个用药组,五天的平均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WB和RT-qPCR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cl-2的表达显著增加,而BAX和Cas-3的表达显著降低,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石菖蒲提高铝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降低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
-
不同脐静脉导管置入深度估算公式的临床研究:一项基于超声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脐静脉导管置入术是抢救危重新生儿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最常用的方法,其置入深度对导管使用和减少导管相关性并发症至关重要。我们使用床旁超声对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脐静脉导管置入不同深度估算方法进行前瞻性观察,探索最适合临床应用的公式。方法:将162例需留置脐静脉导管的新生儿分三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分别使用Dunn法(54例)、Shukla-Ferrara公式(52例)和Verheij公式(56例)估计导管置入深度。置入脐静脉导管后,用超声评估导管尖端是否到达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收集并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人口学特征、脐静脉导管位置、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使用Verheij公式估计脐静脉导管置入深度有更大的概率能够到达预期目标位置,但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11例患儿导管尖端未达中心静脉,4例发生脐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其中有1例发生心律失常,3例合并腹胀。结论:Verheij公式能更准确地预测脐静脉导管的置入长度,但未发现统计学意义,还需要再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
-
“金课”背景下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
Abstract:
随着教育部“金课”建设的提出,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界的新变革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以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药理学为例,从药学专业药理学“金课”的建设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金课建设的成效、金课建设的几点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探索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经验教训。
-
吴茱萸次碱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吴茱萸次碱(Rut)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饮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法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损伤模型。按照随机原则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ut低剂量组(10 mg/kg)、Rut中剂量组(30 mg/kg)、Rut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各10只。造模结束后灌胃各剂量Rut,连续1周。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HE染色检测肠组织病理变化;酶标记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炎性因子IL-6 、IL-1β 及 TNF-α 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3相关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肠组织内炎症明显加重(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Rut各剂量治疗组小鼠肠损伤明显减轻,炎症情况得到缓解(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吴茱萸次碱能够有效的保护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
Glubran和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小型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Glubran和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小型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ation , AV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自2018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型AVM患者48例,使用Onyx18胶治疗的25例患者为Onyx组,采用33%浓度Glubran胶治疗的23例患者为Glubran组。治疗后观察统计患者完全栓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共10例,Onyx组6例(24.0%),Glubran组4例(17.4%),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84);术后即刻造影可见Onyx组完全栓塞率64.0%(16/25),Glubran组完全栓塞78.3%(18/23),两组术后即刻栓塞率未见明显差异(P=0.28);术后6个月及1年复查DSA,Onyx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84.0%(21/25)、91.3%(21/23),Glubran组完全栓塞分别为78.3%(18/23)、100%(23/23),两组随访半年及1年栓塞率未见明显差异(P=0.72、0.49);术后6个月及1年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5.8%(25/38)、77.8%(28/36);结论 Glubran胶和Onyx胶治疗小型A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两种胶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Glubran胶价格相对便宜、不具备毒性作用并且不依赖特定的输送微导管的特点。因此,对于刚开展AVM液体栓塞治疗的神经介入中心优先选择33%浓度Glubran胶。
-
FDFT1 基因的泛癌表达分析、与癌症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对几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 FDFT1 (Farnesyl-diphosphate farnesyltransferase 1,FDFT1)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肿瘤预后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 FDFT1 过表达对几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 TCGA 联合 GTEx 数据库分析 FDFT1 mRNA 在不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并绘制K-M生存曲线,评估 FDFT1 基因表达与癌症预后的关系;利用细胞增殖实验探索 FDFT1 过表达对几种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胰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PAAD)等16 种肿瘤组织中 FDFT1 mRNA表达显著上调;在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等 8 种肿瘤组织中FDFT1 mRNA表达下调。癌症预后相关性分析显示, FDFT1 的高表达在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胰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有较差的预后意义;而在肾透明细胞癌中 FDFT1 的高表达与较好的预后相关。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 FDFT1 基因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的ACC、OSCC、KIRC组织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浸润评分(activated dendritic cell,aDC)较低;而在PAAD癌组织中,aDC浸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FDFT1 过表达促进人胰腺癌细胞 PANC-1等细胞的增殖。结论:FDFT1 基因在胰腺癌等16种肿瘤组织中 mRNA 表达上调,在肾透明细胞癌等8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FDFT1 高表达在胰腺癌、口腔鳞状癌和肝癌细胞中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与较好的预后相关。FDFT1 过表达慢病毒促进人胰腺癌细胞 PANC-1 等细胞的增殖。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预后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iogenesis related genes,ARGs)预后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UCSC Xena数据库下载头颈部鳞状细胞癌(TCGA-HNSCC)数据集,获取差异表达的ARGs,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预后相关核心ARGs,利用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分析高低风险组的预测效能,并使用GSE41613数据集进行验证。利用ESTIMATE算法对高低风险组进行免疫浸润分析,分析高低风险组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的差异。对高低风险组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RT-qPCR验证PLAU、VEGF-C两个预后基因的在舌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TCGA-HNSC中获得了414个差异表达的ARGs,基于14个ARGs构建了HNSCC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的生存时间低于低风险组(P<0.001),ROC曲线显示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1、3、5年的AUC值分别为0.6746、0.6878、0.6443),其预后价值在GSE41613数据集得到了验证。免疫浸润分析提示低风险组具有更高的免疫浸润评分,低风险组高表达免疫检查点基因。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高低风险组对包括顺铂(Cisplatin)、Tozasertib在内的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RT-qPCR结果显示PLAU、VEGF-C高表达于舌鳞状细胞癌(P<0.05)。结论 由14个ARGs组成的HNSCC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
皮肤滚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观察皮肤滚针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
外周血Septin9 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Abstract: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eptin9 基因甲基化(mSEPT9)异常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外周血mSEPT9检测患者,经筛选纳入胃癌组136例,胃炎组30例,无疾病证据组60例。分析各组外周血mSeptin9 表达情况,探讨外周血mSEPT9检测对临床诊断胃癌的可行性;并比较分析对mSEPT9检测与消化道肿瘤血清学指标CEA、CA199、AFP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mSEPT9阳性率高于胃炎组和无疾病证据组(50.7%vs 26.7%vs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3,P<0.01),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8.88%和50.83%,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胃癌患者外周血mSeptin9 检测诊断效能高于消化道肿瘤血清学指标CEA、CA199、AF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EPT9表达差异与胃癌临床分期有统计学差异,与其他病理参数无统计学差异。mSEPT9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结论 外周血mSEPT9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基于炎症标志物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Abstract: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炎症标志物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受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84例患者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创建联合因素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展示,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下的面积(AUC)、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观察人群中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0.95%(26/84)。PLR是影响发生免疫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92,95%CI:0.985-0.999),而TSH是独立危险因素(OR=1.521,95%CI:1.021-2.266),以上述两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的AUC=0.768(95%CI:0.654-0.882,P<0.001),校准曲线示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PLR是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与TSH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对患者免疫治疗后全程管理有一定帮助。
-
HBV-DNA载量不同对CHB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CHB患者200例,按照测量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的不同进行分组,阴性组38例、低拷贝组58例、中拷贝组59例、高拷贝组45例,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检测使用的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检测使用的仪器为流式细胞仪及相关抗体,细胞因子(IL-2、IL-6、TNF-α)检测使用ELISA法,分析HBV-DNA载量和ALT、AST、GGT、CD4+、CD8+、CD4+/CD8+、IL-2、IL-6、TNF-α的相关性。结果 ALT、AST、GGT、IL-2、IL-6、TNF-α阴性组最低,高拷贝组最高;CD4+、CD8+、CD4+/CD8+阴性组最高,高拷贝组最低,且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HBV-DNA载量的增高肝功能指标、细胞因子指标水平逐渐提升,而免疫功能指标逐渐降低,HBV-DNA载量不同直接影响CHB患者损伤肝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
ACSL4介导铁死亡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摘 要:铁死亡(Ferroptosis )是一种细胞膜中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致死性积累的调节细胞的死亡方式,与其他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如细胞自噬、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内铁代谢异常和脂质过氧化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标志性过程。亚铁通过fenton反应提供自由电子,与细胞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 相互作用,产生脂质氢过氧化物 (LOOH),这一过程称为脂质过氧化,如果抗氧化系统失调,会导致这些 LOOH 过度积累有缺陷,引发细胞铁死亡。酰基辅酶 A 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 4( Acyl-CoA synthetases 4,ACSL4)是长链脂酰辅酶 A(acyl-coenzyme A,A- CoA )合成酶家族(long-chain acyl-Co A synthetase,ACSL )的一员,是铁死亡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基因,在体内被催化后合成脂酰 CoA ,从而完成脂肪酸分解代谢的第1步反应。随着铁死亡的深入研究,ACSL4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主要对ACSL4的结构及其介导铁死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苦丁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苦丁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苦丁茶作用大肠杆菌后,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肉汤稀释法检测其最小杀菌浓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胞内ATP的变化情况。结果:苦丁茶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为16mg.mL-1;与对照组相比,1/4 MIC作用后,大肠杆菌表面出现褶皱、粗糙、凹陷和扭曲等形态改变,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其损伤更为明显;8mg.mL-1苦丁茶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8mg.mL-1药物作用前后的大肠杆菌胞内A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苦丁茶作用大肠杆菌后,主要通过损伤大肠杆菌细胞形态、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其抗菌剂奠定基础。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伴肠功能衰竭, 会诱发机体出现多器官障碍综合征,因此肠功能衰竭被认为是SAP死亡的起始环节。大量研究发现SAP肠功能衰竭与肠屏障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肠道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胃肠动力障碍和肠道菌群紊乱等相关。目前研究发现应用益生菌治疗SAP伴肠屏障功能障碍者有显著疗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复合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对肠道的机械、化学、免疫及生物屏障均有保护作用,对改善肠功能衰竭有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SAP的相关文献,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影响 SAP 肠屏障功能相关机制、疗效进行综述。
-
药物涂层球囊和无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荟萃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与无涂层球囊(uncoating balloon, UCB)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实现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 Link、Web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今DCB与UCB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分析,共计2106例患者(DCB组1288例,UCB组818例);组间LLL MD=-0.67,95%CI(-0. 92,-0.41),P<0.0001];再狭窄[RR=0.48,95%CI(0.35,0.65),P<0.0001];TLR[RR=0.61,95%CI(0.43,0.86),P=0.005];初级通畅率[RR=1.47,95%CI(1.19,1.82),P=0.002];截肢[RR=1.39,95%CI(0.89,2.17),P=0.15];死亡[RR=0.84,95%CI(0.67,1.05),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疾病较无涂层球囊具有更好的临床优势,有助于降低术后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提高远期通畅率。
-
幽门螺杆菌耐药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Abstract: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经感染全球半数以上人群,世界性Hp流行给各地区的卫生系统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抗生素是目前抗Hp感染的主流抗菌药物,由于抗生素长期使用和不规范治疗,Hp对抗生素耐药率迅速上升,耐药形势愈发严峻。在Hp总体耐药率增高的背景下,Hp耐药模式存在地域及人群差异,结合当地基准Hp耐药情况,选用恰当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Hp根除治疗成功的关键。我国Hp总体耐药率较高,Hp耐药分布在时间及地区差异较大。目前全国各地对Hp的耐药流行情况仍没有专门监测和跟踪,为了尽可能提高临床Hp根除治疗的成功率,必须要尽快掌握地域性Hp对常用抗生素的基本耐药流行情况,这对本地区制订Hp根除治疗方案,指导医师临床合理用药,规避Hp耐药风险有重要意义。
-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1至2020.12.31我院肾病风湿病科收治的213例MHD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中位MLR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MLR组(<0.49)和高MLR组(≥0.49),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低MLR组和高MLR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探讨MLR与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3例MHD患者,平均年龄为56.8±14.4岁,男女比例为1.96:1。中位随访时间为30(17,50)个月,全因死亡率为23.94%。高MLR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低MLR组(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血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钙、血磷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MLR组患者的生存率较低MLR组患者更低(Log-rank χ2=4.39,P=0.036)。高MLR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MLR组(30.84% vs. 16.98%,P=0.01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经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高MLR仍是MHD患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MLR组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低MLR组的1.939倍(HR=1.939,P<0.05)。结论:较高的MLR水平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中评估MHD患者死亡风险的参考指标之一。
-
克罗恩病与化脓性汗腺炎发生风险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克罗恩病与化脓性汗腺炎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数据库获得克罗恩病和化脓性汗腺炎的汇总数据集,样本量分别为212356人和211548人,利用两样本MR研究,将遗传因素作为工具变量,运用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逆方差加权法、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这五种方法来探讨克罗恩病和化脓性汗腺炎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筛选出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均支持克罗恩病与化脓性汗腺炎风险增加的因果关系。IVW结果显示OR=1.64,95%CI:1.28-2.09,P<0.001;加权中位数法显示OR=1.71,95%CI:1.24-2.35,P<0.001;加权模式显示OR=1.74,95%CI:1.21-2.50,P=0.032<0.05。Cochran’Q检验结果IVW(P=0.412>0.05)和MR-Egger(P=0.322>0.05),表明SNP之间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回归结果(P=0.607>0.05)表明研究结果不存在基因的水平多效性。结论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支持克罗恩病和化脓性汗腺炎发生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系。
-
miR-328-3p调控Hspg2参与HCC发生发展研究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2(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2,HSPG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过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小鼠HCC模型,收集注射H22肝癌细胞后3-5天的小鼠的肝组织、30-40天未成瘤小鼠的肝组织、30-40天成瘤小鼠的肝组织和瘤组织,以及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小鼠的肝组织。基于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Hspg2 mRNA在不同发展阶段瘤体的相对表达情况,筛选出参与调控Hspg2表达的miRNA和竞争性结合的ce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C 组织中Hspg2过表达同时与三个转录本存在差异表达(q < 0.05,n = 3),尤其转录本XM_006538575.1和靶向于Hspg2的miR-328-3p都在各样本中表达但分别相对差异过表达和低表达于HCC。Hspg2相关基因形成网络互作或是和各类RNA分子形成ceRNA调控网络。Hspg2连同其相关基因共同参与的功能包括参与细胞基质黏附的胶原蛋白结合,层粘连蛋白结合以及信号受体结合等。其中部分基因与Hspg2 基因一样也属于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细胞组分。结论:Hspg2基因在HCC中的过表达主要是转录本XM_006538575.1的过表达,miR-328-3p的减少可能是促进其在HCC组织中高表达的关键因素,多种Hspg2相关基因在HCC组织中与Hspg2互为ceRNA而进一步精细调控其表达。Hspg2与其相关基因的编码蛋白一起在细胞基质和细胞外基质通过参与细胞基质粘附的胶原蛋白结合,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和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合等生物学过程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
-
大气颗粒物暴露及体力活动与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暴露及体力活动与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共纳入19432名45岁以上研究对象。大气颗粒物暴露数据来自我国生态环境部。根据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采集个体每周进行体力活动的强度、频率、时间划分低、中、高体力活动。使用Logistic回归探讨颗粒物暴露及体力活动与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年龄为62.2岁,47.7%为男性。PM2.5和PM10年平均暴露浓度为44.8gm-3和81.7gm-3。相关分析表明,每增加10gm-3 PM2.5和PM10,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为(OR=1.056, 95%CI 1.013~1.100)和(OR=1.052, 95%CI 1.031~1.073);中、高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OR=0.961, 95%CI 0.839~1.100)、(OR=0.838, 95%CI 0.720~0.976)和(OR=0.963, 95%CI 0.841~1.103)、(OR=0.840, 95%CI 0.722~0.979)。大气颗粒物暴露及体力活动对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联合作用分析表明,与低浓度颗粒物暴露合并高体力活动组相比,颗粒物暴露浓度增加及体力活动降低均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相关。结论 低浓度大气颗粒物暴露与高强度体力活动是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的保护因素,增加颗粒物暴露和降低体力活动对我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联合作用。
-
GOLM1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高尔基体膜蛋白1(Golgi"s membrane protein 1, GOLM1)是一个外周膜蛋白,主要定位于高尔基体及囊泡。GOLM1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中作用较为明确,因此在肿瘤中的研究价值显著。本文对GOLM1的基因结构、生理特性肿瘤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对近几年GOLM1与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系列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出以GOLM1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方式提供理论基础,为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五味子乙素对慢性铝中毒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对慢性铝中毒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AlCl3水溶液拌入饲料中连续喂养大鼠建立慢性铝中毒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方法分为5组:铝中毒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Sch B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用吡拉西坦按40 mg·kg-1剂量灌胃给药,Sch B低、中、高剂量组用五味子乙素分别按10,20,40 mg·kg-1的剂量进行灌胃,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RT-PCR检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spase-3、Bcl-2、Bax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铝中毒模型组Caspase-3和Bax 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Bcl-2 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铝中毒模型组相比,Sch B低、中、高剂量组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h B中、高剂量组的Bcl-2 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ch B中、高剂量组的Bax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五味子乙素可以通过对Caspase-3、Bcl-2、Bax mRNA表达调控,影响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
-
AMPK介导的角叉菜胶炎性痛大鼠镇痛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在角叉菜胶诱导的炎性痛晚期AMPK是否发挥镇痛作用。方法在大鼠左后爪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以建立炎性痛动物模型,测量左后爪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爪体积。两天后大鼠左后爪足底皮下注射AMPK抑制剂化合物C(150 μg),测量左后爪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结果 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在炎症早期阶段(角叉菜胶注射后一天之内),大鼠出现痛敏和足肿胀;在炎症晚期阶段(角叉菜胶注射一天后),大鼠痛敏消失,但足肿胀继续存在,6天后才消失。在注射角叉菜胶2天后,足底注射化合物C,大鼠恢复出现痛敏。结论 在角叉菜胶炎症晚期,大鼠炎症部位AMPK可能上调以发挥镇痛作用。
-
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378例回顾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回顾分析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为防控职业暴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 2020-2022 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对暴露人员的基本信息、科室、暴露场所、暴露源及暴露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378例职业暴露人员中,女性占比74.34%;初级职称76.72%,护理人员占比67.20%,不同岗位人员的暴露场所,类型和暴露源存在差异;30岁及其以下人员占比69.31%;工龄5年占比67.72%,不同职称医务人员暴露场所存在差异;锐器伤占比83.07%。存在双手回套针帽或利器二次分拣行为的职业暴露人员占比29.37%,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组年龄中位数,工龄中位数,均低于无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组,P<0.05。结论 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应以初级职称,护理岗位,工龄5年以内的医务人员为重点人群,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减少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导致的职业暴露。
-
IGKC在泛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相关临床特性分析
黄江妮,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肿瘤来源的IGKC功能,并从临床角度认识IGK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方法 使用UCSC、TCGA、GTEx、GEPIA2等数据库从基因表达、基因变异、预后分析、肿瘤干性、免疫细胞浸润、富集分析等角度对不同肿瘤中的IGKC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大多数癌组织的IGKC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IGK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部分肿瘤预后、干性、基因变异和免疫细胞浸润显著相关。IGKC相互作用基因和相关基因参与了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癌症中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通路和Th1、Th2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另外,这些基因也参与了免疫应答、结合U1/2/6 snRNP和结合T细胞受体等多种生物过程。结论 IGKC在多种癌中高表达,在多种癌的4个病理阶段具有显著差异,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IGKC有望成为多种肿瘤新型生物标志物。
-
泛癌中CCL18的差异表达、预后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CCL18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过程的关键基因,它可能在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它在不同癌症中的作用仍然未知。在本研究中,发现CCL18在大多数癌症中异常过表达。CCL18与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免疫亚型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 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CL18表达与患者在ACC、DLBC、LAML、UVM、CESC 和 LGG 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大多数癌症中,CCL18的表达与28种免疫细胞亚型、免疫相关通路、肿瘤微环境呈正相关。然后,我们也发现 CCL18 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激活剂,免疫抑制剂, 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相关基因共表达。此外,CCL18 与许多癌症中的肿瘤新抗原、肿瘤突变负荷、微卫星不稳定性以及免疫检查点, 错配修复和DNA甲基化转移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有关。最后,GSEA分析表明CCL18表达显著富集了大多数肿瘤中的几种癌症相关通路和免疫相关通路。这些发现表明,CCL18可能是确定癌症预后和免疫浸润的潜在分子生物标志物。
-
定量CT参数对胰腺癌患者恶病质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通过定量CT有关参数诊断胰腺癌患者恶病质。方法:使用定量CT检测64名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t Area,FA)、肌肉面积(Muscle Area,MA)、脂肪浸润程度(Muscle Fat Infiltration,MFI)情况及腹内总脂肪面积(Total Fat Area,TFA)、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以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计算治疗前后相应的身体组分的变化量cFA、cMA、cMFI、cTFA、cVFA、cSFA、cBMD。统计学处理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应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诊断患者恶病质的价值。结果: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的身体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多因素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以是否为恶病质患者为因变量,将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有差异的身体组分为自变量。分析结果显示cBMD、cSFA为胰腺癌患者是否恶病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恶病质患者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建立如下:Logit P=-2.069+0.057cBMD+0.100cSFA。将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建立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23~0.972)。P为恶病质的发生的概率值,取值范围为0~1.P的临界值(cutoff)为0.4,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2.5%。结论: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均有明显变化,cBMD、cSFA能够很好地预测胰腺癌恶病质患者。
-
以三级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可行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基于医联体模式构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主导区域同质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并评价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实施效果。方法 构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并在慢性病患者中进行可行性研究,测量患者居家服务现场满意度,对比实施前后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再入院率以及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结果 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18个月,开展服务项目34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514例次。慢性病患者对该模式满意度高,干预组主要照顾者负担、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士职业认同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疾病患者对区域同质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服务现场满意度高,并且区域同质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降低了慢性病患者地再入院率的发生,减轻了主要照顾者负担,并且提升了护士职业认同感,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
基于Keap1-Nrf2-ARE途径探讨铁皮石斛多糖抗矽肺纤维化的机制
Abstract:
目的:观察铁皮石斛多糖(DOP)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抗矽肺纤维化的效果,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 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DOP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采用口咽法滴入50.0 mg·ml-1 SiO2混悬液200 μL造模,之后等待四周。第五周开始阳性对照组每日灌胃吡非尼酮(PFD),DOP低、中、高剂量(125、250、500 mg·kg-1)组每日分别灌胃对应剂量的DOP,对照组和模型组则每日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四周后进行相关检测。HE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肺组织TGF-β1的含量;qRT-PCR检测肺组织Nrf2、Kea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rf2、Keap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矽肺纤维化严重,小鼠肺组织TGF-β1含量明显升高,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Nrf2、Keap1 mRNA及相应的蛋白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与模型组相比,DOP3个剂量组及PFD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个给药组小鼠肺组织Nrf2、Keap1 mRNA及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DOP可以通过下调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上的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延缓矽肺纤维化进程,改善矽肺纤维化。
-
通讯作者:张林,副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学;邮箱:yaoran2008@163.com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住院老年患者抑郁的流行现状,筛选风险因素、构建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为医护人员预防住院老年患者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05月-2023年01月,在芜湖市1所医院采用随机抽样20个科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面对面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风险因素,运用R Studio软件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运用Prism软件绘制ROC,H-L及DCA曲线。结果: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户籍(OR=1.823),5年以上慢性病(OR=2.140),跌倒(OR=3.682),午睡(OR=2.453),睡眠障碍(OR=1.867),衰弱(OR=3.642),生活不满意(OR=3.525)为独立风险因素。而年龄(OR=0.527)则为保护因素。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χ2=5.274,P=0.469)和区分度(AUC=0.801,95% CI:0.765-0.838)。DCA曲线在有效范围内,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本研究基于住院老年患者,调查抑郁的流行现状及危险独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估价值,为医护人员筛选抑郁高风险人群及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角鲨烯环氧化酶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糖代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角鲨烯环氧化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50例新鲜卵巢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检测两组SQLE表达差异。同时,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SQLE在卵巢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实验检测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研究SQLE对卵巢癌的作用机制。结果 SQLE在卵巢癌组织及癌细胞系中相比于正常组织或上皮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敲减SQL表达后,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实验结果显示,敲减SQLE表达后,促进了卵巢癌凋亡。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抑制SQLE表达后,沃伯格效应关键蛋白GLUT1、LDH表达显著下降,葡萄糖消耗水平、乳酸水平和 ATP 水平显著降低。对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检测,发现下调SQLE表达后,p-AKT、p-mTOR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SQLE在卵巢癌中高表达,并且可能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糖代谢并且抑制细胞凋亡。
-
TPACK框架下护理本科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训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TPACK框架指导下护理专业本科生实训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护理本科生311名作为实验组,运用整合学科内容(CK)、教学技术(TK)及教学方法(PK)进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2014级护理本科生237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分、学习过程得分和学习效果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ACK框架下护理本科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训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慢性病患者成功老龄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睡眠的中介作用和焦虑的调节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成功老龄化与慢性病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着重考察睡眠的中介作用和焦虑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成功老龄化量表、睡眠量表、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调查 370名慢性病患者。结果 ① 慢性病患者生活满意度总分为(32.39±8.10);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体力活动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t=3.423,P<0.05;t=7.475,P<0.05;t=4.645,P<0.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入不敷出及从不运动的慢性病患者得分较低,生活满意度较差;②成功老龄化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283,P<0.001),负向预测睡眠(β=?0.058,P<0.01);睡眠在成功老龄化和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 0.019(效应比为 6.30%);③成功老龄化通过睡眠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后半段路径受焦虑的调节(β=?0.086,P<0.001)。结论 成功老龄化可直接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也通过睡眠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焦虑对睡眠影响生活满意度后半段中介路径有调节作用;应结合焦虑,通过提高成功老龄化水平来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决策树预测模型构建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决策树预测模型,为临床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将随机选取的安庆地区医院375名符合条件的二胎产妇列入研究对象,自制一般问卷调查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调查产后抑郁情况,通过lasso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构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 375名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为17.9% ;lasso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出居住地、文化程度、新生儿性别满意度、新生儿健康状况、规范产检、妊娠合并症以及分娩时间为二胎产妇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决策树模型准确率为92.8%,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结论 二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决策树模型预测二胎产妇产后抑郁整体准确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舌鳞状细胞癌顺铂耐药的关键基因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舌鳞状细胞癌顺铂耐药的关键基因及其潜在的治疗药物。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11585和GSE115119数据集,利用limma包进行差异分析,与PRGs取交集后获取DEGs。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在Cytoscape中进行可视化,基于Degree拓扑分析算法筛选Hub基因。在Cellminer数据库中预测Hub基因潜在的治疗药物。结果 ①共筛选出32个DEGs。②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药物反应、蛋白结合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富集在癌症通路和Hippo信号通路。③筛选出FN1、SOX2和COL1A1 3个Hub基因。④预测出67种可能逆转Hub基因的药物。结论 FN1、SOX2和COL1A1可能是舌鳞状细胞癌顺铂耐药的潜在靶点。
-
院校教育背景下安徽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研究
Abstract: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业院校教育现状,分析其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全科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安徽省各相关高等医学院校最新版本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实习大纲。结果 安徽医科大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门数最多,为72门,蚌埠医学院和皖南医学院均为63门;不同院校不同类型课程的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分布不同(2=130.52,P<0.01),其中皖南医学院实验学时最高,为33.69%,安徽医科大学理论学时比例最高,为78.57%;不同院校不同类型课程理论学时分布存在差异(2=67.09,P<0.01);不同院校不同类型课程实验学时分布也存在差异(2=202.10,P<0.0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所占总时间最长,为73周,皖南医学院最少,为69周。不同院校其毕业实习情况不同,其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2=39.67,P<0.01)。结论 目前安徽省各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均不完善,分阶段分层次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没有形成,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
高粘液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高粘液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12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自动化仪器法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黏液拉丝试验筛选高粘液型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oviscous Klebsiella Pneumonia,hmKP),PCR方法检测hmKP菌株的毒力基因和荚膜分型。结果 2021年1月-12月临床共分离出554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hmKP 96株,占17.33%(96/554)。主要分离自脓液、血液标本及痰标本,分别占30.21%(29/96)、27.08%(26 /96)和21.88%(21/96)。96株hmKP的荚膜分型,主要为K1和K2型,分别占60.42%(58/96)和16.67%(16/96),其中8株碳青霉烯耐药的hmKP荚膜血清型主要K64型。96株hmKP主要携带的毒力基因为iutA、rmpA、aerobactin和magA基因,分别占95.83%(92/96)、94.79%(91/96)、89.58%(86/96)和60.41%(58/96)。hmKP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33%和7.29%,低于普通型肺炎克雷伯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我院分离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株主要为K1、K2荚膜血清型,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常用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碳青霉烯耐药的hmKP值得临床关注。
-
边陲少数民族地区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预防相关知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边陲少数民族40岁及以上居民对骨质疏松预防相关知识的晓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促进 “健康骨骼”专项策略的推进。方法 采用骨质疏松预防知识问卷,整群抽样抽取百色市5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97名40岁及以上的常住少数民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地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总得分为(11.87±2.31)分,条目平均分的总体水平为(0.46±0.09)分,只有19人(4.25%)的居民总分达到及格;各维度中,危险因素为(4.84±1.41)分,运动知识为(3.59±1.05)分,钙摄入知识为(3.44±1.0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段、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职业不同分组的边陲少数民族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预防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年龄、职业是骨质疏松预防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边陲地区少数民族居民骨质疏松预防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医务人员或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的开展各种形式的骨质疏松预防知识普及活动,重点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不在婚和失业/待业的居民,着重这些居民对宣教的反馈,及时的强化这些居民的知识盲区。
-
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价值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浆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methylated Septin 9,mSEPT9)检测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2年4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学诊断为非结直肠癌患者42 例和结直肠癌患者129例分别作为非结肠癌组和结直肠癌组,分析患者血浆mSEPT9检测、大便隐血试验(FOBT)、癌胚抗原(CEA)和CA199检测结果,评价其单项检测和基于血浆mSEPT9的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结直肠癌组mSEPT9检测阳性率为58.14%(75/129),非结直肠癌组mSEPT9检测阳性率为19.05%(8/42),结直肠癌组和非结直肠癌组相比,mSEPT9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血浆mSEPT9检测结直肠癌的敏感度为58.14%,明显高于CEA(39.53%)和CA199(19.38%);特异度为 80.95%,明显高于FOBT(47.62%),基于血浆mSEPT9检测的联合检测敏感度均高于其单项检测。(3)mSEPT9检测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无相关性(P>0.05)。结论 mSEPT9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基于mSEPT9的联合检测敏感度高于单项检测,是结直肠癌诊断重要的辅助手段。
-
脱氧胆酸对HBV病毒复制及肝癌细胞自噬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观察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HBV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对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程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DCA对HepG2及HepG2.215细胞活性的影响,进而测定不同浓度DCA对HepG2.215细胞HBV DNA的载量及HBsAg、HBeAg和HBcAg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自噬水平;将HepG2.215细胞转染HBX突变表达质粒后,观察HBX对DCA处理的HepG2及HepG2.215细胞的HBV DNA载量以及HBsAg、HBeAg和HBcAg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CA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均呈现梯度下降趋势(P<0.01);(2)HepG2.215细胞的HBV DNA载量以及HBsAg、HBeAg、HBcAg水平均随着DCA浓度的提高而上升(P<0.01);(3)HepG2与HepG2.215细胞的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1),HepG2细胞的p62蛋白水平随着DC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P<0.01),HepG2.215细胞的p62蛋白水平随着DCA浓度的升高而上升(P<0.01);(4)未经DCA处理的对照组、经100μmol/L DCA处理的对照组、未经DCA处理的HBX突变表达质粒转染组、经100μmol/L DCA处理的HBX突变表达质粒转染组的HBV DNA载量、HBsAg、HBeAg、HBcAg水平、HBX蛋白水平以及LC3-Ⅱ/LC3-Ⅰ比值均呈现依次上升趋势(P<0.01),p62蛋白水平呈现依次下降趋势(P<0.01)。结论:(1)DCA处理可以降低肝癌细胞的活力;(2)DCA可以促进HBV病毒的复制;(3)DCA可以促进HepG2细胞的自噬,在HepG2.215细胞中促进不完全自噬;(4)DCA可以通过促进HBX蛋白的合成来加强HBV病毒的复制,进而促进不完全自噬。
-
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
Abstract:
目的 本调查旨在探讨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影响其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以期为该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1月-12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问卷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青、中年慢性病患者共5206人,其中Morisky量表平均得分为1.81±1.48,用药依从性高的仅占27.01%;K10量表平均得分为18.23±5.89,大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在较好以上。年龄50-59岁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低于18-29岁患者;文化程度在小学的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低于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患者;无医保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低于有医保患者;医疗服务态度对Morisky量表得分具有显著主效应(F=83.072,p<0.001),就医便利程度对Morisky量表得分具有显著主效应(F=10.185,p<0.001)。结论 该地区青、中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且与是年龄、文化程度、参与医保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医疗服务态度以及就医便利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应根据这些因素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增强他们的用药依从性,为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清 PLCE1、TRPC6、CD2AP、ACTN4检测的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PLCE1、TRPC6、CD2AP、ACTN4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SRNS、SDNS及不同病理类型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外周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样本中目PLCE1、TRPC6、CD2AP、ACTN4表达浓度。结果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SRNS、SDNS组PLCE1、TRPC6、CD2AP、ACTN4表达与健康组比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RNS、SDNS组表达与SSNS组比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RNS组与SDN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MsPGN、MPGN、FSGS、IgAN组血清PLCE1、TRPC6、CD2AP、ACTN4表达与MCD组比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SGS、IgAN组分别与MsPGN、MPGN组比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sPGN与MPGN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GS与IgAN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血清中PLCE1、TRPC6、CD2AP、ACTN4作为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足细胞信号分子、骨架分子等正常表达,对维系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完整性起关键作用,一旦表达异常降低,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发生、对激素治疗耐药或依耐;(2)血清中PLCE1、TRPC6、CD2AP、ACTN4表达与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相关;(3)临床上检测血清中PLCE1、TRPC6、CD2AP、ACTN4表达对判断是否为难治性肾病、病理类型、指导用药
-
健康中国战略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摘要:目的 为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作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方法 针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不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创新的文化氛围相对匮乏等问题,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实验平台、成长环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围绕医工理文多学科融合教育进行探索。结果 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护理人文观念和综合职业素养。结论 健康中国战略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课与研究课题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护生和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
35897例足月新生儿体重分析
张洁,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35897例足月新生儿体重数据分析以了解不同性别、胎龄、产次、产妇年龄和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某地级市各级医院住院分娩,产妇无并发症和合并症,足月且活产无严重畸形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采用SPSS21.0软件对新生儿体重进行分析并绘制曲线图。 结果(1)获得35897例正常妊娠37~42周正常足月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34.38g,男婴18738例(占52.20%),平均出生体重3390.35g;女婴17160例(占47.80%),平均出生体重3272.48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小于男婴11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男婴女婴体重均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20岁~40岁之间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较为稳定,但新生儿体重与产妇的年龄之间的关系无明确结论。 结论 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性别、胎龄有明显关系,与胎次有一定关系,与产妇年龄关系暂不明确。
-
慢性肾脏病患儿-照顾者疾病应对方式、心理一致感与双方 生活质量的互依关析分析
Abstract:
目的:从患儿-照顾者相互作用的视角,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探讨CKD患儿和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方式对双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百色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儿内科住院治疗的237对CKD患儿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一致感量表、简易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APIM分析CKD患儿-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相互影响的路径系数。结果:CKD患儿-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D患儿心理一致感、生活质量与照顾者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CKD患儿积极应对与照顾者生活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体效应方面,CKD患儿及照顾者的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水平均可正向预测自身的生活质量(P<0.05);在客体效应方面,照顾者的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水平均可正向预测患儿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CKD患儿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与二者心理一致感、积极应对存在交互作用,因此要同时重视两者在面对疾病压力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节能力,为提高和改善双方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结节肿块型原发肺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CT征象比较
Abstract: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原发肺黏液腺癌(PPMA)与非黏液腺癌(PPNMA)CT征象的差异,找出鉴别两者的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4例PPMA、72例PPNM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两者的临床资料、CT征象。结果:PPMA组与PPNMA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PNMA发生在右肺上叶概率明显大于PPMA,PPMA发生在右肺下叶概率明显大于PPNMA(P均<0.05);PPMA在毛刺或棘突、胸膜凹陷征出现概率明显低于PPNMA(P<0.05);分叶、支气管征、空泡或空腔、慧星尾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的CT值、直径、体积、CT值/体积比、长短比、Z/F比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PMA组在液性无强化区、血管造影征出现概率显著大于PPNMA,PPMA组强化程度显著低于PPNM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PMA与PPNMA的CT影像表现(瘤内特征、边缘征象)具有一定交叉重叠,与PPNMA比较,PPMA好发于右肺下叶,毛刺、胸膜凹陷出现概率较低,当病灶内部出现液性无强化区、血管造影征、强化较轻时更倾向于PPMA诊断。
-
铁死亡机制与蓝光引发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病理变化的联系
Abstract:
摘 要:目的:探究铁死亡机制与蓝光引发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病理变化的联系。方法:40只SPF级雄性C37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自制蓝光光照箱,建立不同的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测量小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MDA含量预测视网膜光损伤中铁死亡脂质过氧化发生的效能。取各组小鼠视网膜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量视网膜Bcl-2蛋白含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26.0检验有无显著差异性。FerrDb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视网膜光损伤相关基因,绘制Venn图,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接受蓝光照射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升高(P<0.05),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视网膜组织总厚度和IPL、INL、ONL、PRL厚度均减小(P<0.05),Bcl-2蛋白含量降低。筛选得到铁死亡与视网膜光损伤相关基因17个,GO富集分析得到170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80条通路。结论:蓝光可对小鼠视网膜造成光损伤,其可能是通过铁死亡脂质过氧化途径,且呈光强度和照射时间依赖性。
-
附子理中丸通过NF-κB途径抗炎止泻的效应和机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附子理中丸通过伊立替康诱导的腹泻大鼠模型抗炎止泻的作用。方法 将56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按照 125 mg/kg体质量予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5天。造模成功后,每组灌胃相应的药物。运用HE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结肠组织肠黏膜损伤严重;结肠组织中各种超微结构变化明显;炎症因子TNF-α与TGF-β1的含量升高(P<0.01),IL-4及IL-10的含量降低(P<0.01);p65、p50以及IKK-β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p65、p50以及IKK-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IKK-β抑制剂组、附子理中丸各剂量组的实验结果与之相反。结论 附子理中丸可以通过调节NF-κB途径改善伊立替康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症以及腹泻情况。
-
MEBT/MEBO调控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进糖尿病难愈合创面修复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T/MEBO)是否通过调控糖尿病难愈合创面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影响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 COL 1)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方法 90只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五组,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MEBO组、贝复新组,每组18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构建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统一制备创面。创面形成后第0、3、7、14天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每组随机切取6只大鼠创面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以观察各组创面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α-SMA、COL-1的分布及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α-SMA、CO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同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各组病理形态改善均优于模型组,治疗后期创面愈合率对照组?MEBO组=贝复新组?模型组。(2)免疫荧光显示治疗第7、14天,模型组α-SMA含量低于MEBO组和贝复新组(P<0.05);模型组COL-1表达逐渐上升,表现为回升延迟,其余各组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组COL-1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3)WB结果显示除空白组和对照组外,各组α-SMA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治疗后期MEBO组及对照组α-SMA和COL-1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MEBT/MEBO可能通过影响α-SMA的表达水平以调控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COL-1蛋白分泌,从而加速糖尿病难愈合创面修复。
-
广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儿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研究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测量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各部肌肉含量,分析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特点与规律。 方法: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随机整群抽取的1395例6-16岁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健康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成分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在6-16岁年龄阶段的身体各部肌肉量和肌肉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各部肌肉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青少年肌肉量、肌肉率和骨骼肌质量指数在仫佬族和毛南族之间出现差异的年龄段不同。 结论: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肌肉分布具有性别间和民族间的差异,本研究数据可为广西仫佬族与毛南族儿童青少年健康评价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ABCA8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Abstract:
目的:研究ABCA8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结直肠癌数据,利用limma R包研究ABCA8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随即利用结直肠癌的临床生存状态数据研究该基因是否和结直肠癌的生存预后相关。利用基因相关性分析研究ATP结合盒亚家族A成员8(ABCA8)在结直肠癌中和其他基因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利用 R包 estimate包和CIBERSORT R包得到结直肠癌中每个样本的肿瘤微环境打分以及运行肿瘤免疫浸润分析,并且对ABCA8基因表达量高低的两个分组之间进行免疫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分析ABCA8和其之间的关联。采用Western blot验证收集的结直肠癌患者癌、癌旁以及正常组织中的ABCA8的表达情况,并且同时验证人类蛋白图谱数据库(The Human Protein Atlas, HPA)中ABCA8基因在结直肠癌以及正常肠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通过差异分析发现ABCA8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通过相关性分析一共得到了314个与ABCA8密切相关的基因。通过肿瘤微环境评分发现依据ABCA8表达水平不同分成的高低表达两组中,基质评分,免疫评分和肿瘤微环境评分均有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发现ABCA8基因和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通过western blot和HPA数据库中发现正常肠组织中ABCA8的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癌组织。 结论: ABCA8在结直肠癌和正常肠道组织中具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ABCA8,结直肠癌,生物信息学,TCGA
-
基于学生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Abstract:
目的:顺应时代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向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广西预防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学生需求,以期为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方法:设计预防医学课程开设需求程度调查表,对广西区内三所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标准》建议开设的预防医学基础课程,平均得分为4.19±0.92,其中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评分最高,分别为4.68±0.63和4.67±0.67;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生需求平均得分为4.17±0.92,其中平均得分最高的课程是环境卫生学4.56±0.69;卫生政策与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学生需求平均得分为3.43±1.02,需求评分最高的课程为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平均得分3.61±0.99;其他课程的学生需求平均得分为3.52±1.06,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与消毒灭菌和抗菌技术评分超过4.0,分别为4.10±1.06和4.03±0.97。结论:卫生微生物学在本次调查中三所学校的学生需求评分均大于4.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所院校的学生一致认为卫生微生物学有必要开设。对于《标准》中列出但得分不高的课程,提示学生还未能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可采取改变教学方法或增加见习课程来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枸杞红素抗青光眼靶点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枸杞红素是一种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强氧化剂。青光眼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其病理机制之一。研究发现枸杞红素能够缓解青光眼的病情,然而其抗青光眼的靶点及分子机制尚未报道。本项目拟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旨在揭示枸杞红素抗青光眼的药理靶点及分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128个枸杞红素、1196个青光眼潜在靶点及19个共有靶点被筛选出来,进一步分析确定了枸杞红素抗青光眼的核心靶点,包括PIK3R1、NFKB1、TLR4、PIK3CA、CASP8、FLT1。核心靶点分析结果表明枸杞红素抗青光眼药理活性可能与通过调控这些核心靶点有关,提示枸杞红素通过多靶点调控进而发挥治疗青光眼的潜在作用。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枸杞红素抗青光眼作用可能与调控眼组织细胞因子活性,内环境稳态及激活神经修复因子/受体活性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增殖或修复有关。此外,枸杞红素抗青光眼分子机制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及增强免疫调控等信号通路有关。综上所述,目前生信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枸杞红素可能是抗青光眼的潜在活性成分,并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共同作用发挥抗青光眼活性。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就诊于广西百色某三甲医院的100例EGV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评估,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肝功能控制情况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EGVB生活质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月收入、肝功能控制情况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EGVB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EGVB患者生活质量总体较差,且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经济状况、肝功能情况,应积极采取控制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
-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经济负担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疾病管理及医疗付费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资料收集,采用病例资料查阅及电话访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人口学、诊疗情况和住院费用等方面资料收集,分析不同疾病特征下经济负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骨折部位、治疗方式、饮酒、住院天数等指标经单因素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骨折部位(以髋部骨折为参照,脊柱骨折β=-9863.338,桡骨远端骨折β=-9660.907)、治疗方式(β=-17741.227)、住院天数(β=778.650)可影响疾病经济负担(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疾病负担重,对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和住院时间较长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
miR-9-5p通过SIRT1/NF-κB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miR-9-5p通过调控SIRT1及NF-κB表达对胰腺癌细胞(PANC-1)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使用miR-9-5p mimic 慢病毒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建立稳转株(mimic组),空载体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NC组),以未处理的PANC-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采用qRT-PCR检测PANC-1细胞中miR-9-5p、SIRT1、NF-κB p65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 ELISA检测SIRT1、NF-κB p65及Caspase-3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9-5p和SIRT1的靶向关系;Pearson 相关分析确定miR-9-5p、SIRT1、NF-κB p65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相互关系。 结果:mimic组 miR-9-5p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转染成功。与空白组相比,mimic组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NC组相比,mimic组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 miR-9-5p可抑制野生型SIRT1细胞的荧光活性,miR-9-5p可靶向调控SIRT1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miR-9-5p和SIRT1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4;P <0.05);miR-9-5p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P <0.05);miR-9-5p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P <0.05)。
-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医德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创新重构的探索与实践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
Abstract:
如何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已成为现今挑战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者的重要问题。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中进行医德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创新重构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医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使实习生不断深化对生命、生活、社会的认识,树立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实习生医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
-
夹平法取钩术在鱼钩致伤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背景 鱼钩倒刺的存在给去除体表鱼钩带来独特的挑战。目前去除体表鱼钩方式各有其利弊,关于夹平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对体表鱼钩取出方法--“夹平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基础性探讨。方法 对市面上常见的不同种类的鱼钩进行随机分组后使用不同类型持针器分别进行鱼钩倒刺夹平实验,观察鱼钩倒刺的变形程度,将变形程度分为夹平、未夹平和夹碎三个等次。结果 使用6种持针器共钳夹不同种类鱼钩倒刺420个,其中16cm细针型持针器对鱼钩倒刺的夹平率最高(94%),14cm粗针型持针器对鱼钩倒刺的夹平率最低(67%);18cm粗针型持针器对鱼钩倒刺的夹碎率最高(24%),16cm细针型持针器对鱼钩倒刺的夹碎率最低(3%);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夹平法取钩术在鱼钩致伤中具有较好应用价值;不同大小、类型的持针器对鱼钩倒刺的夹平效果各异,16cm细针型持针器的夹平效果最好,夹碎率最低,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TGFβ1在肝脏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基于多个在线数据库探讨转化生长因子B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1,TGFB1)在肝脏肝细胞癌(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H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方法 应用TIMER2.0数据库检索分析TGFB1基因在泛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数据库UALCA分析TGFB1在LIHC 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癌症病理分期分型的相关性;利用KM Plotter数据库分析TGFB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LIHC预后关系;最后,利用数据库STRING构建TGFB1相关蛋白质网络,并利用数据库DAVID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 TGFB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及泛癌中表达存在差异,其在LIH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与LIHC病患的临床病理特征、疾病分期及基因表达型和预后生存有密切相关性。TGFB1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富集表明,它们主要参与7个信号通路、2个分子功能、5个细胞组分和7个生物学过程。 结论 TGFB1在LIHC中的高表达可能是患者罹患LIHC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今后深入探讨LIHC发病分子机制以及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及细胞病理学特征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学、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细胞病理学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4例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病例资料及细胞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进行比较,总结甲状腺髓样癌的细胞病理学形态特征。结果 甲状腺髓样癌组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 、降钙素原检测值升高例数均显著多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对照术后病理诊断,超声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准确率为75.0%,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髓样癌的符合率为91.7%。甲状腺髓样癌细胞病理学主要形态特征有:胞质不规则形或梭形、核偏位的细胞;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散在突出的大细胞;染色质呈“胡椒盐样”;梭形细胞;淀粉样物。结论 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降钙素原检测与超声诊断对甲状腺髓样癌的术前诊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掌握甲状腺髓样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
益生菌的不同组合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观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单种益生菌及两种益生菌联合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抗菌效果,寻找最佳抑菌组合。方法 用枯草芽孢杆菌、弯曲乳酸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单独或两两联合与H. pylori共培养,测量益生菌对H. pylori的抑菌圈直径,并探索不同比例益生菌联合对H. pylori标准菌株和耐药菌株的抗菌效果。结果 H. pylori菌株26695为标准菌株,菌株159、286为多重耐药菌株。对于菌株26695、159、286,单种的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粪肠球菌次之。对于耐药菌株159及286,与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1比较,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20:1、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0:1抑菌圈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10比较,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20:1、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0:1抑菌圈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20比较,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20:1、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10:1抑菌圈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耐药菌株159及286,与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1:20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20:1、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10:1、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1:1的抑菌圈直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单用时,枯草芽孢杆菌对敏感或耐药H. pylori均具有最好抑制作用,联合益生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益生菌联合应用,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联合,对H. pylori抗菌效果更佳,尤其是对临床耐药菌株。
-
二苯乙烯苷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ycoside,TSG)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抑制情况。方法:选取24月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0.150 mg/kg石杉碱甲)、TSG低剂量组(0.033 g/kg TSG)、TSG中剂量组(0.100 g/kg TSG)、TSG高剂量组(0.300 g/kg TSG)。模型组、阳性药组与TSG各剂量组通过大鼠脑立体定位仪选取海马区域注射Aβ25-35溶液建立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处理。经被动回避实验筛选造模成功的SD大鼠,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W。通过TUNEL凋亡实验观察大鼠海马区和皮层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ax、Bcl-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和阳性药组脑组织中海马区和皮层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无明显变化,假手术组Bax、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和Bax、Bcl-2蛋白表达无显著改变;模型组脑组织中海马区和皮层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出现增多,Bax mRNA相对表达量和Bax蛋白表达出现增多(P<0.01),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和Bcl-2蛋白表达出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TSG各剂量组脑组织中海马区和皮层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Bax mRNA相对表达量和Bax蛋白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和Bcl-2蛋白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多(P<0.05)。 结论:TSG可以通过调节凋亡途径中Bax、Bcl-2因子来达到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情况,增加对神经系统的保护,达到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可能性。
-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TGF-β对成纤维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基于转录组RNA测序筛选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刺激的成纤维细胞与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差异miRNA。方法:对正常人成纤维MRC-5细胞和经20 ng/ml TGF-β刺激24h后的MRC-5细胞进行转录组RNA测序,筛选出两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功能(GO)、京都基因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PPI)以及相关基因对肿瘤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筛选出在33692个基因中差异表达的 miRNAs 共161个,其中上调39个,下调122个;GO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核苷酸生物合成、代谢和神经元凋亡、坏死等过程; KEGG通路富集发现这些信号主要涉及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核苷磷酸代谢过程,神经元凋亡等过程,其中核苷酸生物合成在6条信号通路中均被富集到;利用TCGA数据库对膀胱癌(BLCA)进行生存分析发现TGFB1I1、HYOU1和CAT基因同时高表达时,与患者较差预后显著相关。结论:miRNA在TGF-β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中存在表达差异,筛选出在BLCA病人中表达的TGFB1I1、HYOU1和CAT有望作为患者的预后标志物。
-
“双师型”精细化解剖教学模式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培训中的价值探讨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师型”精细化解剖教学模式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培训学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个教学班,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采用“双师型 甲状腺的被膜、血管与神经及周围结构进行精细化解剖)和实践技能(体位、消毒、铺巾、不同入路的选择、模拟操作)考核成绩及两组教学质量(课堂氛围、临床能力与思维、教学方式满意度)进行比较,并设计调查问卷。结果 A组的解剖理论、不同入路选择及手术操作考核平均成绩分高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均p<0.05) ; A 组的学习兴趣、手术思维以及对教学模式满意度均高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 。 结论 “双师型”精细化解剖教学模式在腔镜甲状腺手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
电针结合天麻素对PD模型大鼠黑质TH、 TNF-α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天麻素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天麻素对PD的保护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电针结合天麻素组,每组10只。PD 动物模型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来造模,天麻素组给予天麻素腹腔注射;电针组给予高频电针治疗;电针结合天麻素组先天麻素腹腔注射,再电针治疗;三组均治疗21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 检测黑质TH、TNF-α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TH表达减少(p<0.01),天麻素、电针和电针结合天麻素治疗后TH表达增加(p<0.01);与天麻素组和电针组相比,电针结合天麻素组TH表达增加 (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TNF-α和TNF-α蛋白表达增加(p<0.01),天麻素、电针和电针结合天麻素治疗后黑质TNF-α和TNF-α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天麻素组和电针组相比,电针结合天麻素组TNF-α和TNF-α蛋白表达减少(p<0.05)。 结论 电针结合天麻素可上调PD大鼠黑质TH的表达,下调TNF-α和TNF-α蛋白表达,且作用强于天麻素或电针。
-
GLTC医患沟通模式在肿瘤内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Abstract: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肿瘤内科研究生而言至关重要。既往医患沟通模式存在专家中心化、单向传递信息、缺乏情感沟通、缺乏共同决策等不足之处。GLTC医患沟通模式是一种包含示善、倾听、交流、合作四个步骤的新型医患沟通模式。通过学习和掌握GLTC医患沟通模式,可以帮助肿瘤内科研究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培养肿瘤科研究生的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在肿瘤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
鸭跖草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鸭跖草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抑菌机制。方法 用水提法提取鸭跖草的活性成分;设100mg/mL、10mg/mL、1mg/mL、0.1mg/mL及未加药对照组,用琼脂稀释法检测鸭跖草水提物对H.pylori及非H.pylori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鸭跖草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用阿尔玛蓝检测鸭跖草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RT-PCR)检测生物膜基因SpoT及鞭毛基因FlaA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鸭跖草水提物对H.pylori及非H.pylori菌株的MIC为10~100mg/mL;在抑菌机制方面,鸭跖草水提物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鞭毛及生物膜形成(P<0.01),并下调相关基因SpoT、FlaA(P<0.05)。结论 鸭跖草水提物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菌作用机制与抑制SpoT基因及FlaA基因表达有关。
-
PNA与引物的连接方法以及探讨潜在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 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DNA)的有效富集,一直是制约无创产前诊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以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点击化学反应将PNA和引物进行连接的新方法,PNA-引物具有选择性扩增cffDNA的潜力。方法 采用点击化学将PNA与引物进行连接,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质谱分析对PNA-引物进行表征。最后,以DNA短片段和长片段分别段模拟cffDNA和母源DNA,将包含相同摩尔质量的长短片段混合溶液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确定连接后的产物性能。结果 PNA与引物成功连接,且连接物同时具备二者的特性。PNA-引物特异性富集DNA短片段的效率高达83.20%。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新方法有望从高母源性DNA背景下,选择性地富集cffDNA,该方法同时具有通量高、成本低的特点,对于cffDNA的分离及纯化提供新的思路。
-
铜死亡相关性lnc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模式以及预后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索与铜死亡相关的lncRNA在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HCA)中的表达模式及预后价值。方法 基于TCGA数据集,通过共表达获得相关的lncRNA。将THCA患者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Cox和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关键基因,采用验证集和整个列队对独立预后基因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验证关键基因在THCA中的表达情况。最后对风险模型进行富集分析、肿瘤微环境分析、免疫相关性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个铜死亡基因通过共表达获得1270个相关的lncRNA。在16个与铜死亡预后相关的基因中,TMEM220-AS1、LINC01711和AC003086.1被确定为关键基因。风险评分(Risk Score)在训练集和整个列队中均展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并且qPCR结果与生信结果一致。高低风险组的患者在生物学功能、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以及免疫检查点均存在明显的不同。此外,风险评分与THCA的药物敏感性显著相关。结论 我们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在预测THCA患者的生存和指导免疫治疗药物的使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
循证护理在保守治疗膝关节炎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循证护理在保守治疗膝关节炎中的应用。方法:选择 2022 年 09 月-2023 年 09 月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100 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应用循证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等预后情况及医护工作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在1月、2月、3月、6月和12月的VA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1月、2月、3月、6月和12月的WOMAC评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月SF-36 量表评分比较,实验组各项SF-36 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治疗时间延续,两组患者抑郁(PHQ-9)状态呈改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各评估时点上,治疗后两组间抑郁(PHQ-9)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在治疗1月、2月、3月、6月及12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保守治疗膝关节炎中的可起到明确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改善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疼痛体验、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加速日常生活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上都起到明显正向作用。
-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与亚急性甲状腺炎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亚甲炎患者60例,分为轻症组30例、重症组30例;并纳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表达水平,分析GRmRNA与亚甲炎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轻症、重症组GR-α的表达水平下降,GR-β表达水平升高(P<0.05);亚甲炎组内比较,重症组GR-α表达水平低于轻症组,GR-β表达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因素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病程则与之存在中等相关(P<0.05);GR-αmRNA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极强负相关(P<0.01);GR-βmRNA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正相关(P<0.01)。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GR-αmRNA、GR-βmRNA与亚甲炎存在密切相关性(P<0.01),是影响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亚甲炎的发生与发展中,GR基因表达起到重要作用。病情严重程度与GR-αmRNA、GR-βmRNA存在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病情的重要指标。
-
真菌六胺银染色技术的优化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真菌六胺银染色的优化方案,寻求染色效果佳且环保简便的染色试剂。方法 选取已知真菌感染的阳性病理组织,分别制作成蜡块,通过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氧化剂、六胺银染液不同配制方法、不同衬染试剂对六胺银染色质量的影响。结果 真菌感染组织切片使用2%高碘酸水溶液氧化,染色结果优于5%三氧化铬溶液;六胺银改良配制重复利用法配制的六胺银液染色效果优于六胺银传统配制法的染液;1%亮绿染液衬染的染色效果优于苏木素染液。 结论 真菌感染组织切片使用2%高碘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六胺银改良配制重复利用法配制的六胺银液染色、1%亮绿染液衬染时染色效果较佳。
-
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在胃窦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在胃窦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08月至2022年12月共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窦部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术中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后送检,对照组36例患者术中不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统计分析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96例胃癌患者术中见94例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无肿大,2例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均在研究组;术后病理提示1例肿大淋巴结见癌侵及,其余95例均未见癌侵及。结论 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转移率低,若考虑淋巴结转移,可作淋巴结清扫,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
-
成人不同途径PICC置管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成人不同途径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不同途径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4.0和WinBugs1.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46个研究(包括5个随机对照试验和41个队列研究),包括16567例PICC置管。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贵要静脉相比,经头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更低,静脉炎、PICC相关性血栓和异位发生率更高,经肘正中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更高,经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更低;与肘正中静脉相比,经头静脉置管静脉炎、PICC相关性血栓和异位发生率更高,经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更低;与头静脉相比,经肱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更高,静脉炎、PICC相关性血栓和异位发生率更低,经颈外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更高,静脉炎发生率更低;在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面,五种置管途径彼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在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和PICC相关性血栓方面,最优置管途径为肱静脉;在静脉炎发生率、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面,最优置管途径为颈外静脉;在PICC异位发生率方面,最优置管途径为贵要静脉。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为预防静脉炎和PICC相关性感染,可以优先考虑选择颈外静脉置入PICC;长期使用PICC应避免选择头静脉,首先选择贵要静脉和肱静脉,且肱静脉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贵要静脉。选择颈外静脉和肱静脉置管还需要未来基于多中心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苦参碱通过调控miR-122对肝癌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苦参碱通过miR-122调控肝癌HepG2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瞬时转染法转染miR-122至低表达miR-122的肝癌 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 采用CCK-8检测浓度分别为0.5mg/ml、1 mg/ml、2 mg/ml、4 mg/ml、8 mg/ml的苦参碱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划痕、Transwell法检测苦参碱抗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采用qPCR检测苦参碱作用于HepG2细胞后miR-12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苦参碱对EMT相关因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mRNA的表达。结果 苦参碱作用48 h 能显著抑制 HepG2 细胞的细胞活性,苦参碱浓度为0.5mg/ml、1mg/ml、2mg/ml、4mg/ml、8mg/ml的细胞活性分别为(75.34±9.84)、(57.60±7.95)、(36.09±3.21)、(27.77±10.96)、(23.77±10.14) ( P< 0.0001) ;苦参碱能抑制细胞的迁移率及侵袭,Mimic+苦参组、苦参组、Mimic组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14±0.43)、(21.99±1.53)、(16.02±2.64)均小于对照组的(29.80±1.05)( P 均< 0.001),Mimic+苦参组、苦参组、Mimic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 11.00±3.61) 、( 35.67±8.33) 、( 43.33±12.22) 个,均少于对照组的( 106.3±9.29) 个( P 均< 0.001) ;苦参碱及过表达miR-122能上调HepG2细胞迁移标记蛋白E-cadherin、下调 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Mimic+苦参组、苦参组、Mimic组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4.77±8.01)、(81.83±12.76)、(74.82±9.53)均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量(41.22±9.06)( P <0.001),N-cadherin 的相对表达量分别(45.36±8.73)、(55.86±3.53)、(75.55±7.86)均低于对照组相对表达量(107±16.66)( P < 0.0004) ,Vimentin 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5.23±9.80)、(82.46±5.03)、(84.73±5.91)均低于对照组相对表达量(113.8±9.44) ( P < 0.0005) 。结论 苦参碱对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R-122,抑制EMT有关。
-
壮医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自噬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从大鼠脊髓背角自噬蛋白P62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探讨壮医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的原理。方法 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壮医针刺组,共5组,每组10只。其中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以结扎L5脊神经建立模型(SNL模型)以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术前(0d)、术后第1天、第14天对各组大鼠行热痛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测定,于术后第1天测定行为学指标后开始对非经非穴组、壮医针刺组进行干预,连续干预14d,另外3组不采取干预措施,于术后第14天行Western blot测定,检测大鼠L4-6脊髓背角P62蛋白表达水平,行ELISA测定,检测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热痛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d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壮医针刺组PWTL显著降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P<0.01),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壮医针刺组之间的PW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d壮医针刺组PWTL高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P<0.01)。术后第14d,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62、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壮医针刺组大鼠P62、IL-6、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壮医针刺可下调大鼠P62、IL-6、TNF-α表达水平。 结论 壮医针刺对SNL模型大鼠疼痛状况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从而减少相关炎症因子产生,减轻其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以缓解疼痛。
-
2010-2020 年广西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Abstract:
目的 对2010-2020 年广西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0-2020 年广西孕产妇保健服务相关指标(建卡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为基础,运用TOPSIS法和RSR法对各年度的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010-2020年,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建卡率和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广西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8.88/10万下降到2020年的8.37/10万,年均降幅7.81%。TOPSIS 法排序结果显示,2016-2020年名列前列,2010-2015年排名靠后。RSR 法分档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评定为“差”;2016年和2020年评定为“好”;其他年份评定为“中”。结论 广西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逐年提高,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呈现波动反复,进一步下降遇到瓶颈。在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持续改善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是广西妇幼卫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
SRC家族激酶抑制剂PP2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Abstract:
目的 观察SRC家族激酶抑制剂PP2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右膝内侧半月板切除术诱导骨关节炎(OA)模型,术后1个月关节腔注射5mg/kg剂量的PP2溶液。每周2次,持续6周。然后取各组右膝关节软骨,进行HE、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快绿染色和micro CT等实验观察其退变程度。 结果 关节腔注射PP2溶液能够减少OA造成的OA造成的MMP13、MMP9、MMP3、COX2和ADAMTS5蛋白的异常增加,同时一定程度上逆转了aggrecan和COL2A1蛋白的减少。 结论 关节腔注射PP2溶液有助于改善大鼠膝骨关节炎,使大鼠关节软骨破坏减轻,减少关节软骨的退变。
-
阿拉伯木聚糖对帕金森病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FN-γ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阿拉伯木聚糖(Araboxylan,AX)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成年雄性大鼠42只,随机选取28只进行PD造模,造模后并分为帕金森模型组(PD组)、美多芭组(M组)和阿拉伯木聚糖组(AX 组)、美多芭+阿拉伯木聚糖组(MX组)4个亚组,每组7只。其余1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7只。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及PD组不予处理,正常饲养。M组给予美多芭干预,AX组给予AX干预, MX组给予AX联合美多芭干预,灌胃14d ,天/次。进行悬挂试验及爬杆实验行为学试验,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大鼠黑质纹状体IFN-γ蛋白表达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纹状体IL-Iβ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的表达水平。结果:(1)悬挂实验:AX、M组、MX组与PD模型组比较,悬挂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爬杆实验:AX、M组、MX组干预后较PD组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WB:AX组、M组、MX组与PD组比较,黑质纹状体IFN-γ的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AX组、M组、MX组与PD组比较,黑质纹状体IL-Iβ表达量明显减少。(4)ELISA:AX组、M组、MX组与PD组比较血清TNF-α含量均降低,M组、MX组与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X组、M组、MX组与PD组比较血清IL-Iβ含量均降低,M组、MX组与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X能抑制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FN-γ的释放;2.AX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在PD预防或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CRP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CRP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83名,收集患者基础数据、CRP、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从而计算出MHR、NLR并分析其与炎症因子相关性。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R、NLR与CRP具有相关性(P<0.01),MHR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以NLR为因变量,回归模型纳入CRP,以MHR为因变量,回归模型纳入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年龄、体重。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MHR、NLR与CRP有相关性,MHR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有相关性,NLR、MHR可进一步研究作为患者炎症状态指标。
-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5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和非感染组(1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05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发生率为21.95%(45/2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6, 95%CL:1.013~1.101,P=0.010)、合并糖尿病(OR=2.710,95%CL:1.099~6.683, P=0.030)、人工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OR=1.555,95%CL:1.188~2.036, P=0.001)、血浆白蛋白浓度(OR=0.815,95%CL:0.725~0.917,P=0.001 )及MELD评分(OR=1.207,95%CL:1.013~1.437,P=0.035)是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模型为:LogitP=-5.222+0.056×年龄+0.987×合并糖尿病+0.439×人工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0.204×血浆白蛋白浓度+0.175×MELD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0%和73.10%,并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论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受患者年龄、人工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血浆白蛋白浓度、MELD评分及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影响,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的小鼠HCC中miR-122-5p和miR-27b-3p调控Top2a异常表达的机制分析
Abstract:
目的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探讨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miR-122-5p和miR-27b-3p调控DNA 拓扑异构酶 2-α(DNA topoisomerase 2-alpha,Top2a)异常表达的可能调控机制分析。方法 通过构建小鼠HCC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全转录组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以及结合The?Human?Protein?Atlas(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分析Top2a在瘤体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进一步筛选与Top2a或其编码蛋白有PPI和靶标关系的差异(q < 0.05,q为校正的p)表达基因和miRNA,分析其功能。构建Top2a编码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图(PPI)和分析Top2a及相关基因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瘤体组织中Top2a差异过表达(P<0.05),且存在87个与Top2a编码蛋白互作、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GO功能富集显示,Top2a及相关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且多数具有蛋白结合和DNA结合活性,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向调节、细胞对DNA损伤刺激的反应和染色体分离等生物学过程。同时,存在miR-27b-3p和miR-122-5p这2种靶向于Top2a的miRNA在瘤体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织。Top2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此外,Top2a基因低表达的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的患者。结论 Top2a基因在HCC中过表达是其细胞抑制了miR-122-5p和miR-27b-3p表达的结果。而Top2a在细胞核内通过蛋白结合和DNA结合等活性,影响转录起始、DNA损伤刺激反应和染色体分离等生物学过程,则是其在HCC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Top2a基因可能是预测肝癌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究其与羧肽酶A3之间的联系。方法 使用卵清蛋白致敏小鼠建立变应性鼻炎的小鼠模型,在最后1次鼻腔激发后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收集小鼠血清、鼻黏膜及脾脏等组织,通过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评估小鼠鼻黏膜羧肽酶A3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AR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打喷嚏和抓鼻症状;与Control组相比,AR组小鼠羧肽酶A3表达显著上升,而Claudin-1、Claudin-4和JAM-A表达较Control组降低。结论 羧肽酶A3可能通过鼻黏膜紧密连接的破坏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
-
忽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功能损害关系研究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探讨忽视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e disorder,ADHD)儿童社会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广西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首诊确诊的311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根据中国城市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分别在6个忽视层面上,分为忽视组及非忽视组(对照组),用Weiss 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进行功能损害评估,分析忽视与ADHD儿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受忽视的ADHD儿童与对照组相比,教育忽视在6个维度的功能损害评分更高,情感忽视在5个维度的功能损伤评分更高,身体忽视在4个维度的功能损害上评分更高,安全、社会忽视分别在2-3个功能损害维度上评分更高,以上差异均显著(P<0.05);医疗忽视对ADHD儿童与对照组在功能损害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忽视对ADHD儿童功能损害影响显著。
-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elf-Perceived Burden,SPB)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在百色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共计185例在CPB下行心血管手术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SPB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CPB术后患者SPB得分为(30.77±7.03)分,与术前得分(28.67±6.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适应度、亲密度、神经质、自理能力、医学应对、宜人性、术后有无并发症、外向性、家庭人均月收入是CPB术后患者SPB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解释73.8%的变异。结论 CPB术后患者SPB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医务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因素、心理因素、个性因素及社会因素开展具有针对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以期减轻CPB术后患者SPB水平,促进CPB术后患者身心健康。
-
肾肿瘤患者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预测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术前预测急性肾损伤(AKI )的临床预测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AKI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单侧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85例,将其分为AKI组(n=101)和非AKI组(n=84),收集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AKI发生相关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101例患者发生AKI,其中85(84.2%) 例患者发生1期AKI,11(10.9%) 例患者发生2期AKI,5(5.0%) 例患者发生3期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 :0.552;95%CI:0.358~0.853;P =0.007),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OR:2.809;95%CI:1.325~5.956;P=0.007)是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预测因素,男性,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升高更容易发生术后AKI。结论 性别和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可作为术前评估患者肾部分切除术后AKI发生风险的临床预测因素。
-
基于大样本研究的双能量CT诊断痛风准确性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估基于大样本研究的DECT对痛风的诊断效能。方法:在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ochrane、知网、万方和CBM数据库中收集DECT诊断痛风的临床试验文献,对其进行了筛选汇总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以偏倚风险评估,并且合并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和诊断比值比(DOR)以及各自的95%置信区间(95%CI);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sROC),以获得Cochran Q指数和曲线下面积(AUC),使用敏感性分析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以及Deek’s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汇总合并灵敏度0.87(0.86-0.89)、特异度0.90(0.87-0.92)、阳性似然比8.68(5.38-13.98)、阴性似然比0.12(0.089-0.17)、AUC0.96(0.94-0.97),诊断比值比为78.24(41.08-149.04)。结论:DECT对痛风有着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作为临床无创筛查方法之一,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基于AMPK/Nrf2信号通路探讨针药联合对AD大鼠的治疗机制
Abstract:
目的 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探讨电针联合天麻素对AD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作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麻素组、电针组与针药联合组,每组10只。造模组大鼠双侧海马各注射2ul Aβ1-40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以2ul生理盐水替代Aβ1-40以同样方式进行注射。正常组不做处理。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分析。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大鼠取百会穴、肾俞穴和足三里穴电针,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持续4周。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次,持续4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治疗。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分析;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MPK与Nrf2在大鼠前额叶皮质的表达情况。
-
不同强度白噪声建立噪声性耳鸣动物模型效果比较及对听皮层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究适宜的噪声性耳鸣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在耳鸣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54只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BN-90dB实验组,BBN-100dB实验组,各组18只。这三组在噪声暴露后3天、7天、14天进行听觉惊跳反射间隔前刺激抑制(GPIAS)检测,每组6只。分别采用90dB SPL、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BBN-90dB实验组、BBN-100dB实验组的C57小鼠进行单次噪声暴露2小时,随后按照时间点进行GPIAS检测以判断是否出现耳鸣行为。在检测结束后3天组、7天组及14天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听皮层中GAP-43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9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的条件下,C57小鼠的GPIAS%值在噪声暴露后3天、7天、14天均降低(P<0.001)。但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使C57小鼠的GPIAS%值较前者下降更为显著(P<0.0001)。听皮层GAP-43表达较同期对照组而言,在噪声暴露后3天、14天于BBN-90dB组中呈升高趋势(P<0.05),在BBN-100dB组中于噪声暴露后3天、7天、14天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可能更适合高效、便捷地构建噪声性耳鸣动物模型,同时噪声可能通过上调GAP-43的表达,对耳鸣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
PLCε1蛋白及Arg548Leu位点与广西壮族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关系的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PLCE1基因Arg548Leu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易感性及激素反应情况。 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壮族儿童255例,PNS组155例,健康对照组100例,PNS组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95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耐(SRNS)60例。运用QPCR及FastTarget联合二代测序技术检测PLCE1基因Arg548Leu位点多态性,并分析Arg548Leu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探讨其与PNS的关系。
-
阿拉伯木聚糖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观察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s,AX)对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行为学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美多芭组、阿拉伯木聚糖,每组各8只;模型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造模,假手术组于颈背部注射等规格的不含鱼藤酮的葵花油乳化液,连续30d,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美多芭组予美多芭混悬液灌胃作为阳性对照组,阿拉伯木聚糖组予阿拉伯木聚糖混悬液灌胃,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连续14d。干预14d后进行行为学实验(悬挂实验)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的表达;肠道菌群16 sRNA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 阿拉伯木聚糖组与模型组相比停留时间长(P<0.05);阿拉伯木聚糖组与模型组相比α-syn蛋白表达较低,TH蛋白表达含量较高;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与模型组相比,阿拉伯木聚糖组和美多芭组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升高,菌群多样性较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美多芭组与阿拉伯木聚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判别分析重点菌群结果表明,阿拉伯木聚糖能够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毛螺目Lachnospirates和毛螺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结论 阿拉伯木聚糖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PD大鼠症状进而达治疗目的,或许未来可作为PD治疗方案的选择之一。
-
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肠道功能影响的探讨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相关蛋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三个组继续分为7天和14天两个亚组。通过苏木素和伊红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学变化;采用Chiu病理评分评估肠道的组织学改变程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肠道Occludin和ZO-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在假手术组中,肠黏膜正常,绒毛排列整齐,上皮完整;模型组肠道绒毛数量减少、形态破坏,治疗组与模型组的Chiu病理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肠道的Occludin和Z0-1蛋白表达量都减少,治疗后肠道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量有所恢复,在不同时间点,治疗组的occludin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治疗组的ZO-1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七总皂苷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时可以通过改善肠道的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量,改善肠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癌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定量检测在宫颈鳞癌 FIGO2009 年、2018 年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 2012 年 5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广西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 727 例宫颈鳞癌患者血清标本,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 治疗前 SCCA 的表达量,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 年和 2018 年分期 标准统计不同分期之间血清 SCCA 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无论 是在 2009 年分期还是在 2018 年分期中,I、II、III、IV 期各期别血清 SCCA 表 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1),表达量与期别成正相关(p<0.05)。2)以 SCCA >2.2ng/ml 作为临界值时,2009 年 FIGO 分期中诊断为 II 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分别为 62.82%、66.67%。3)以 SCCA>2.2ng/ml 作为临界值时,2018 年 FIGO 分期中诊断为 II 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3.32%、71.95%。4)在 2009 年分 期中,I、II、III、IV 期各期血清 SCCA 表达量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I 期和 II 期、III 期、IV 期、II 期和 III 期、IV 期表达量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 期和 IV 期表达量无差异(P>0.05)。5) 在 2018 年分期中,I、II、III、IV 期的 SCCA 表达量仍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01)。其中 I 期和 II 期、III 期、IV 期,II 期和 IV 期的 SCCA 表达量 存在差异表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 期和 IV 期表达量有差异(P<0.05), II 期和 III 期表达量无差异(P>0.05)。II 期和 IIIA+IIIB 期,IIIA+IIIB 期和 IIIC (IIICr+IIICp)期 SCCA 表达量存在差异(P<0.001),而 II 期和 IIIC(IIICr+IIICp) 期、II 期和 IIIC1p 期、II 期和 IIICr(IIIC1r+IIIC2r)期的 SCCA 表达量无差异 (P>0.05)。结论:1)血清 SCCA 表达量和 FIGO2009 年和 2018 年分期呈正相 关。2)无论是影像学还是病理学盆腹主淋巴结转移均与 SCCA 表达量无相关性。
-
miR-183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特性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
Abstract:
目的 研究miR-18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10例新鲜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miR-183表达差异。同时,qRT-PCR检测miR-183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转染技术,抑制miR-183表达。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探索miR-183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结果 miR-18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细胞系中相比于正常组织或上皮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上升。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抑制miR-183表达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受到抑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抑制miR-183表达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蛋白N-cadherin、Vimentin、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表达显著下降。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检测,发现下调miR-183表达后,WNT1、p-β-catenin蛋白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miR-18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并且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
-
不同浓度龙血竭总黄酮对大鼠MIRI心肌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龙血竭总黄酮对SD大鼠MIRI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6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7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正常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龙血竭总黄酮低剂量+缺血再灌注组(SDF-L,90mg·kg-1)、龙血竭总黄酮中剂量+缺血再灌注组(SDF-M,180mg·kg-1)、龙血竭总黄酮高剂量+缺血再灌注组(SDF-H,270mg·kg-1)、龙血竭总黄酮大剂量+缺血再灌注组(SDF-B,360mg·kg-1),每组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结扎后,心尖组织发白或呈暗灰色,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T波高耸为缺血成功;松开绳结后,心尖缺血区颜色变红,ST回落1/2为再灌注造模成功。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凋亡因子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Control组、Sham组比较,I/R组、SDF-L组、SDF-M组、SDF-H组及SDF-B组大鼠血清LDH和CK-MB含量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增大(P<0.001),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蛋白含量表达减少(p<0.05),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2)与I/R组相比较,SDF-L组、SDF-M组及SDF-H组、SDF-B组大鼠血清LDH和CK-MB表达水平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01)、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蛋白含量表达增加(P<0.05),Caspase-3蛋白含量下降(P<0.05)。(3)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可见,Control组、Sham组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细胞结构完整,边界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未见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分布有序。I/R组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心肌细胞紊乱,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不同浓度龙血竭总黄酮给药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较I/R组均减轻。(4)结论:龙血竭总黄酮预处理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观察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患者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SCH患者87例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时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老年体检者9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Pearson相关法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和CIMT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CIM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激素(TT4)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SH与HDL-C无明显相关性(r=-0.071,P=0.403),与TC、LDL-C、Lp(a)和CIMT均呈正相关(r=0.203、0.474、0.282、0.368,P=0.027、0.000、0.009、0.000)。结论:老年SCH患者存在脂代谢异常且CIMT明显升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
-
SPTBN2基因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目的 研究非红细胞血影蛋白β2(Spectrin Beta, Non-Erythrocytic 2,SPTBN2)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SPTBN2对膀胱癌563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实验组(siRNA#1组、siRNA#2组)转染靶向SPTBN2 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通用阴性siRNA,空白对照组中加入等量转染试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SPTBN2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检测细胞内SPTBN2 蛋白的表达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转染SPTBN2 siRNA后,实验组的SPTBN2 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用靶向SPTBN2 siRNA成功构建低表达SPTBN2的5637细胞株,下调SPTBN2的表达可抑制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体会
Abstract:
在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硕士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训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值得探究的研究生教育问题。结合近年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讨临床病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带教方法、导师及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提出了导师指导小组具体指导与临床技能教学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培养优秀临床病理医师、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高层次医学人才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脊柱手术的效果评价
Abstract: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60例老年患者(男25例,女35例)全麻行择期脊柱手术,ASA 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依托咪酯诱导联合BIS反馈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诱导及闭环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5min(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3min(T2)、转俯卧位前1min(T3)、转俯卧位后3min(T4)、缝皮结束时(T5)、转平卧位后3min(T6)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试验组在插管前即刻、插管后3min、转俯卧位前1min的MAP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插管后3min的HR值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现肌振挛3例,术后躁动3例,呕吐5例;对照组出现术后躁动5例,呕吐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d MMSE评分和术前第1d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的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miR-181a-5p靶向HMGB1调节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导miR-181a-5p调控HMGB1的表达在雨蛙素(cerulein)联合脂多糖(lipopolyasccharide,LPS)诱导的严重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胰腺腺泡细胞(AR42J)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影响。方法:以未处理的AR42J细胞作为正常组,1x10-8mol/L的cerulein联合10ug/ml的LPS诱导AR42J细胞 24h建立体外严重AP组,用脂质体法将miR-NC(空载体)和miR-181a-5p mimic转染至严重AP组作为miR-NC对照组和miR-181a-5p过表达组。采用qRT-PCR检测AR42J细胞中miR-181a-5p、HMGB1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HMGB1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181a-5p和HMGB1的靶向关系;Pearson 相关分析确定miR-181a-5p、HMGB1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严重AP组中miR-181a-5p mRNA表达显著下调( P <0.01), HMGB1 mRNA表达显著上调( P <0.01), caspase-3 mRNA表达量上调( P <0.05),HMGB1、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上调( P <0.05); 与miR-NC对照组相比,miR-181a-5p 过表达组miR-181a-5p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HMGB1、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HMGB1、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 miR-181a-5p可抑制野生型HMGB1细胞的荧光活性,miR-181a-5p可靶向调控HMGB1的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81a-5p和HMGB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05;P<0.01);miR-181a-5p和caspase-3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08;P<0.01);HMGB1和caspase-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1;P<0.05)。结论 miR-181a-5p在cerulein +LPS诱导AR42J细胞中低表达, HMGB1和caspase-3高表达,过表达miR-181a-5p可抑制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靶向HMGB1有关, 这将为AP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社会医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本科生《社会医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及学生满意度。方法:对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传统线下教学的授课学生成绩进行比较,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结果:混合教学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0%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结论: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社会医学》本科教学中的授课效果相当,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较高,对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有重要探索意义。
-
沉默PRKCD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激酶C δ (Protein Kinase C?δ,PRKCD)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的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分析PRKCD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收集25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患者样本中的PRKCD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法检测PRKCD在正常肝上皮细胞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si-PRKCD慢病毒转染到Huh-7肝癌细胞中,采用CCK-8实验评估沉默PRKCD对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明确PRKCD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PRKCD对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关键蛋白(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Slug)的内在调控作用。 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PRKC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PRKCD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病间隔期(Disease-free interval,DFI)、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SS)显著高于PRKCD高表达患者。与正常肝上皮细胞LO2相比,PRKCD在肝癌细胞Huh-7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沉默PRKCD后,PRKCD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此外,沉默PRKCD后,Vimentin、N-cadherin、Slug蛋白表达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 结论:PRKCD是肝癌的潜在不良预后标志物,沉默PRKCD的表达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有关。
-
基于因子分析法我国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结果:社会人口学因子、认知水平因子、社会网络因子、文化艺术可及性因子、社交活动因子、身体活动因子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显著影响社会人口学因子、认知水平因子、社会网络因子、文化艺术可及性因子、社交活动因子、身体活动因子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认知水平、社会网络、文化艺术可及性、社交活动、身体活动均为老年人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应实施综合有效的干预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
腹腔注射鸡卵白蛋白对小鼠呼吸道致敏模型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鸡卵白蛋白 (Ovalbumin, OVA) 是建立动物呼吸道致敏模型中广泛使用的致敏原。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腹腔注射OVA及OVA联合免疫佐剂对小鼠呼吸道接触OVA引起的致敏作用的影响。方法 雌性6周龄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OVA组 (腹腔注射OVA) 、OVA + Al(OH)3组 (腹腔注射OVA和Al(OH)3) 。腹腔注射后第12天,除空白对照组,其余三组小鼠气管滴下OVA,连续3天,引起呼吸道对OVA的致敏作用,第15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和肺纵膈淋巴结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LN) 中的免疫细胞 (CD45+细胞) 数目,中性粒细胞 (Gr1+细胞) 、T细胞 (CD3+细胞) 、B细胞 (CD19+细胞) 以及CD4+T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 (CD25+Foxp3+细胞) 的百分比。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气管滴下OVA后,阴性对照组、OVA组和OVA + Al(OH)3组BAL中CD45+细胞数目、CD45+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数目显著增高 (P < 0.05) ;同时MLN的T和B细胞数目显著增多,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而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4+T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 (P < 0.05)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OVA和OVA联合Al(OH)3降低了MLN中T细胞百分比而升高了B细胞百分比 (P < 0.05) 。与单独腹腔注射OVA相比,腹腔注射OVA联合Al(OH)3增加了MLN的T和B细胞的数目 (P < 0.05) 。结论 在呼吸道接触OVA引起的小鼠致敏模型中,腹腔注射OVA没有影响呼吸道的免疫细胞构成比和数目,但影响了肺纵膈淋巴结的T和B细胞的百分比,而OVA联合免疫佐剂比单独注射OVA更增加了T和B细胞数目。
-
三七总皂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缺血性脑卒中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公认的具有显著高复发率和严重高致残率特点的一类疾病,其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应用传统中药联合西药的治疗正在受到更广泛的科学关注。以三七总皂苷为代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常规抗板药物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文章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三七总皂苷联合抗血小板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提供方向。
-
淋巴结阳性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Abstract:
目的 研究淋巴结阳性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检验模型的准确性。方法 使用SEERStat软件下载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胰腺癌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数据,经过筛选将5816例患者随机分成建模组和验证组并进行组间资料的比较,使用spss22.0软件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R4.0.0软件将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结果 纳入研究的582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随访时间为1~98个月,将建模组中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放疗、婚姻状态、肿瘤分期、T分期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模型经过准确性评估发现,建模组和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627、0.639,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65,校准曲线均贴合良好,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结论 针对淋巴结阳性患者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患者的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对于独立的危险因素,可以指导临床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SIRT6基因敲除的A549肺腺癌细胞系
Abstract:
目的 应用CRISPR/Cas9 技术构建SIRT6基因敲除的人肺腺癌A549稳转细胞系。方法 根据CRISPR/Cas9技术靶点设计原则,通过生物信息学设计向导RNA(single-guide RNA sgRNA),构建sgRNA-SIRT6质粒并包装成慢病毒感染A549细胞,使用嘌呤霉素筛选SIRT6基因敲除的A549细胞并行基因组测序鉴定,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6基因的敲除情况。结果 DNA测序结果显示sgRNA-SIRT6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sgRNA-SIRT6重组质粒的细胞无SIRT6表达。结论 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SIRT6基因敲除的A549细胞系,为后续继续研究SIRT6基因在肺腺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内皮糖蛋白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致病因素激活细胞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使细胞外基质过度堆积从而破坏肾组织导致肾功能减退的过程。内皮糖蛋白(Endoglin,ENG,CD105)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参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肿瘤侵袭、组织纤维化等方面起作用。研究表明内皮糖蛋白在肾纤维化中存在异常表达,因此,本文将对内皮糖蛋白在肾纤维化中的相关作用进行综述,为延缓和治疗肾纤维化提供依据。
-
大健康背景下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
Abstract:
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13年开办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大健康”背景下,培养出掌握先进卫生检验技术,具备初步的卫检专业能力、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复合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本研究梳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维开展课程建设、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做好课程思政等进行探索,为对该专业高质量建设及“三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 大健康;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难愈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率增加,该病组的发病年龄较高、受累人群广泛、病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难题。通过干预细胞信号转导,调节创面组织分子,改变创面组织环境,促进创面修复,已成为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重要议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作为一种进化上保守的信号转导,控制着许多重要的胚胎和体细胞过程,如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血管再生、组织稳态及多种生理过程,是创面损伤修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难愈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进一步阐明慢性难愈创面的部分修复机制,为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转化医学理念下“药物设计与筛选前沿技术与方法”教学改革设想
Abstract:
“药物设计与筛选前沿技术与方法”是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课程,具有转化医学的特征。在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下,调整“药物设计与筛选前沿技术与方法”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现工程设计思维理念,并且开展对应的教学改革。让该课程成为药学、化学、检验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相互转化的桥梁课程。
-
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人、女性29人,平均年龄为63.53±9.98 岁(44~ 92岁),评估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和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 FH)。根据PI-LL的差值判断PI与LL是否匹配将患者分为匹配组(PI-LL位于±9°之间)和失匹配组(PI-LL小于-9°或大于9°)。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比较其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以及PI-LL、LL、SS、SVA、DH和FH均有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L和D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T组间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匹配组中,术前的LL、FH与VAS评分呈正相关,术前的PI与PI-LL呈正相关;末次随访的PI-LL与ODI评分呈正相关。失匹配组中,术前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SVA与术前的PI-LL呈正相关。末次随访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PT与PI-LL呈正相关。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新的组合微创技术,既保留了斜外侧入路的术式优势,又弥补了OLIF自身的不足,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同时明确了LL与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慢性铝暴露对小鼠精子质量及睾丸细胞焦亡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铝暴露对小鼠精子质量及睾丸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将12只成熟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两组:对照组(n=6)、铝模型组(n=6)。对照组用蒸馏水灌胃,铝模型组采用10mg/kg·d AlCl3灌胃。8周后,获取小鼠睾丸组织、附睾组织及附睾精子。对附睾精子进行精子质量分析,对睾丸及附睾HE染色进行病理检测;运用PCR、免疫组化检测睾丸组织细胞焦亡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铝暴露的小鼠睾丸重量、附睾重量、精子活力、精子数量均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显著增加。睾丸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铝暴露小鼠睾丸生精小管中细胞排列紊乱,生精小管的面积和直径减小,管内精子减少。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铝暴露小鼠睾丸组织中焦亡关键基因Nlrp3、Caspase-1、Gsdmd和IL-1b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 铝暴露可降低小鼠的精子质量,促进睾丸细胞焦亡,从而损伤雄性生殖系统。
-
定量光导荧光技术评价CPP-ACP联合多乐氟对釉质抗酸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韦方圆,
Abstract:
目的:利用定量光导荧光技术,研究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联合多乐氟对釉质抗酸性的影响及作用。方法:收集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正畸减数前磨牙34颗,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去离子水组、CPP-ACP组、多乐氟组及联合组,每组8颗牙,术前使用定量光导荧光系统检测各组基线处的荧光损失量(△F)、脱矿面积(Area)、病变体积(△Q)值,去离子水组未作特殊处理,CPP-ACP组、多乐氟组、CPP-ACP联合多乐氟组实验分别进行CPP-ACP涂布、多乐氟涂布、CPP-ACP联合多乐氟涂布,将所有标本放入脱矿液中72h,72h后停止实验,定量光导荧光系统拍摄每组标本的荧光图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脱矿前QLF值:四组各 QLF 变量基线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QLF荧光图片结果:四个不同处理组表现病损区荧光强度的损失,但病损的严重程度不一,其中联合组颊侧面形成的病损面积最少,荧光损失最轻;(3)脱矿后QLF值:与去离子水组比较,CPP-ACP组、多乐氟组以及联合组的早期龋病损较轻,其中联合组△F、Area、△Q最少。各组脱矿后△F、Area、△Q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各组组间△F、Area、△Q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扫描电镜结果:原样标本釉质表面平整,无釉柱晶体溶解及孔隙结构;去离子水组呈典型酸蚀样外观;CPP-ACP组、多乐氟组、联合组釉质表面地貌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联合组破坏最轻。结论:(1)QLF可以作为一种对釉质早期龋矿物质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的诊断方法;CPP-ACP、多乐氟均能抑制釉质脱矿, 其中两者联合使用时抗酸效果最佳, 多乐氟次之,CPP-ACP抗酸作用最弱。
-
舌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进展
Abstract: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癌中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癌症之一,发生部位有舌、颊部、口底及咽部等。在口腔鳞癌中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又为舌鳞状细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TSCC),舌癌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吞咽等相关功能,发展最终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说,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所以舌癌一旦发现要及早的治疗。舌癌的致病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体发病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探究的问题,因此,建立舌癌动物模型是对肿瘤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就近年来舌癌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作一综述。
-
基于UPR通路IRE1、PERK、ATF6对脂肪组织的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应用文献资料,研究脂肪细胞分化与内质网应激对于代谢性相关疾病的影响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原则,并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取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蛋白质合成与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当内质网遭受到外界刺激时,ERS将被触发,使内质网中错误及未折叠蛋白增加,加重内质网负荷,诱发UPR。UPR 经过IRE1、PERK、ATF6三条通路进行介导,进而缓解ERS。其中作为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的脂肪细胞的相关分化与成熟同样受到ERS的影响。UPR的三条通路:IRE1α-XBP1通路、PERK-eIF2α-CHOP通路、ATF6-C/EBPβ-PPARγ通路均可不同程度的推动脂肪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加快米色与棕色脂肪的形成,使热量产生增加,促进能量的消耗,减缓肥胖症的发生。三条通路在另一方面还可诱发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炎症反应。而持续的炎症反应将会进一步加重代谢疾病的恶化,进一步影响脂肪的正常分化。因此,根据UPR的三条通路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的机制,为治疗与脂肪组织相关的代谢疾病提供合理治疗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
iTRAQ技术筛选差异蛋白S100A8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Abstract:
目的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蛋白组学(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鉴定和筛选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外周血中的差异蛋白,验证IMN患者差异蛋白S100A8 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组、非膜性肾病组(Not-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NIMN)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法)检测 S100A8蛋白在3组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IMN的关系。结果 (1)通过iTRAQ 方法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S100A8作为目标蛋白;(2)S100A8在30例IMN患者中表达增高,与NI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ROC曲线显示S100A8蛋白对IMN有高诊断价值。结论 检测S100A8蛋白的表达对诊断IMN具有一定价值,S100A8可能是IMN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
无高危因素结核患者预防性保肝治疗临床价值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无高危因素结核患者常规给予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对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228例的初治肺结核患者,依据是否加用保肝药物,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186)。对照组患者仅予以规范抗结核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及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根据保肝药强弱及使用疗程不同,观察组再随机分成5组。比较各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损伤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38.1%)(P<0.05),观察组中肝损伤发生率1组(9.8%)<3组(16.7%)<4组(21.2%)<2组(26.5%)<5组(38.9%),但均未出现不可恢复的致命性损伤。两组患者肝损伤均以轻度为主,对照组的中重度肝损伤发生率(19.1%)明显高于观察组(7.5%)(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时间分别为用药后第37.51±25.63天、第35.25±20.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肝损伤后恢复时间分别为34.83±22.24天、47±31.9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结论:无高危因素结核患者给予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与肝损伤程度,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全程使用,尤其是强化期使用复方益肝灵、双环醇等高效保肝药物可明显降低肝损伤的发生。
-
电针督脉经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ATF6/CHOP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探讨电针督脉经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 vascular dementia ,VD )的脑保护作用及对VD大鼠海马CA1区ATF6/CHOP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剔除先天认知障碍的 SPF级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电针督脉经穴组(EA+督脉经穴组)和电针非经非穴组(EA+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2只。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作,消毒切开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双侧颈总动脉,用3-0的丝线分别在近心端、远心端做永久性结扎。Sham组大鼠同Model组消毒、切开、钝性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然后同Model组缝合消毒。EA+督脉经穴组和EA+非经非穴组均给与疏密波、频率10 Hz电针治疗15 min/次,隔日一次,连续进行4周。Normal组、Sham组、Model组同治疗组一样抓取固定但不进行干预治疗。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 Western blot 法和RT-PCR 法检测海马CA1区GRP78、ATF6、CHOP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在水迷宫实验中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EA+督脉经穴与Model组比较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EA+非经非穴组与EA+督脉经穴组比较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电镜超微结构显示,Sham组神经元细胞核呈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丰富,胞浆基质丰富,可见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正常;Model组神经元细胞核染色体凝集、边集,核膜断续缺失,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残余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结构不清晰。胞浆基质空泡化,神经纤维发生变形、溶解坏死;EA+督脉经穴组神经元细胞核内部分染色体凝集、边集,核膜断续缺失,胞浆内细胞器数量减少,残余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晰。胞浆基质溶解空泡化;EA+非经非穴组神经元细胞核内部分染色体凝集、边集,胞浆内细胞器数量减少,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晰。胞浆基质溶解空泡化,神经纤维髓鞘溶解、缺失。Western blot和RT-PCR 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el组GRP78、ATF6、CHOP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1),GRP78、ATF6、CHOP mRNA 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1);与Model组比较EA+电针督脉组海马组织GRP78、ATF6、CHOP表达量均减少(P<0.01),GRP78、ATF6、CHOP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1);与EA+督脉经穴组比较,EA+非经非穴组海马组织GRP78、ATF6、CHOP表达量增高(P<0.01),GRP78、ATF6、CHOP mRNA 相对表达量亦增高(P <0.01)。结论:针刺督脉经穴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TF6/CHOP通路,抑制ERS从而发挥其脑保护效应。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HMGB1和NO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HMGB1)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表达对AP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AP病例70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27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组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22例,以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HMGB1表达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NO表达水平,通过ROC曲线探究HMGB1和NO对评估AP严重程度及患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分析各组HMGB1水平与NO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P组、MSAP组、SAP组患者血清中HMGB1、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SAP组的NO水平高于MAP组(P<0.01),而HMGB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的HMGB1、NO水平高于MAP及MSAP组(P<0.05)。SAP组中HMGB1与NO水平呈正相关((rs =0.672,P <0.001)。随着AP严重程度的增加,HMGB1和NO水平逐渐增高,对评估AP严重程度及患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增加。结论 血清HMGB1及NO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AP患者的严重程度;HMGB1可能通过正向调控NO表达参与SAP的发生发展。
-
AFP和AFB1对HepG2和Bel-7404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该实验旨在研究AFP和AFB1对人源性肝癌细胞HepG2和Bel-7404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未做任何处理的HepG2和Bel-7404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NC组),以AFP药物处理组即为AFP组,以AFB1药物处理组即为AFB1组,以联合用药组为AFP+AFB1组。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在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实验中均表现为NC组
-
SOX4在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人类妊娠的建立需要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发生蜕膜化,蜕膜化的发生涉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类固醇激素调节下的周期性变化。然而人类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启到及维持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已经发现 SOX4是一个新的调节人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关键分子,且SOX4及SOX4相关的调控分子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种植窗期中比正常人均显著性下降。说明在SOX4在胚胎种植过程的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 研究SOX4在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正常妊娠蜕膜组织和复发性流产蜕膜组织中使用Q-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SOX4、PGR、IGFBP1、FOXO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SOX4与SOX4相关的调控分子PGR,FOXO1和IGFBP1均比正常人均显著性下降。结论:说明SOX4在妊娠的维持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
灵芝酸A对戊四氮致癫痫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灵芝酸A对戊四氮致癫痫大鼠海马树突棘密度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一共24只,随机分成4组:癫痫模型组、灵芝酸A组、DMSO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造模阶段(持续28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与腹腔注射戊四氮,剂量35mg/kg,空白组注射与戊四氮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造模成功后,用药阶段(持续28天),灵芝酸A组给与灌胃灵芝酸A,剂量10mg/kg,空白组以及模型组灌胃与灵芝酸A同体积生理盐水、DMSO组灌胃与灵芝酸A同体积5% DMSO,灌胃前禁饮禁食6h。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分支复杂程度以及树突棘密度的改变,用高尔基染色观察检测。结果 四天的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各组大鼠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各组潜伏期延长,其中癫痫模型组以及DMSO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灵芝酸A组潜伏期减短,其中第1天、第3天、第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DMSO组对比,第2天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天数潜伏期无显著差异(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在水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其中癫痫模型组和DMSO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芝酸A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具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DMS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尔基染色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其他各组的树突棘总密度、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同心圆交点数都减少,其中模型组以及DMS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灵芝酸A组的树突棘总密度和成熟型树突棘密度、同心圆交点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树突棘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灵芝酸A对于癫痫大鼠海马树突棘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
耳穴压豆对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预防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百色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30例,两组均予管饲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护理。观察患者肠内营养7d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第4天及第7天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差异及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83.33%)高于干预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中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便秘、消化道出血、呃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第4、7天,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耳穴压豆可有效降低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营养状态。
-
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Olfactory receptor family 13 subfamily C member 2,OR13C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8月-2022年3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取石蜡包埋的癌组织及癌旁非癌肝组织适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检测OR13C2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R13C2的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癌旁肝纤维化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HCC研究对象共98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1岁,其中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53例,III、IV级的45例。OR13C2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CC肿瘤组织中OR13C2的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HCC中OR13C2的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 = -0.213,P < 0.05),OR13C2表达下调为肿瘤去分化风险因子(风险值为3.914,P < 0.05);OR13C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包膜侵犯、临床分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术前血清甲胎蛋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及微血管侵犯以及癌组织中Glypican-3、Arginase-1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OR13C2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分期、慢性肝炎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HCC癌组织中OR13C2表达水平下调,这种下调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负相关,是一个肿瘤去分化的风险因子。这些结果提示OR13C2表达失调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
膀胱癌中CAIX和β- cate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碳酸酐酶IX蛋白(CAIX)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膀胱癌( bladder carcinoma,B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65例BC组织和31例癌旁尿路上皮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AIX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BC组织中CAIX及β-catenin 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尿路上皮(P<0.05)。CAIX蛋白表达与BC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单发/多发患者无相关性(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与BC患者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单发/多发患者无相关性(P>0.05)。BC组织中CAIX及β-catenin 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AIX和β-catenin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CAIX及β-catenin 的表达常与膀胱癌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
CRM1和SOCS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染色体区域稳定蛋白1(Chromosomal region maintenance 1 ,CRM1)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表达与胃癌演进、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组织2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组织26例,以及进展期胃癌组织67例及对应癌旁组织67例中CRM1及SOCS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在不同病变胃黏膜中的变化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在线癌症生存分析工具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胃癌CRM1及SOCS1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CRM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SOCS1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及瘤变组织(P<0.05);CRM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CRM1提示预后不良(P<0.05) ,SOCS1表达水平与预后无关(P>0.05);在胃癌组织中,CRM1与SOCS1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025,P=0.842)。结论 CRM1和SOCS1参与胃癌发生, CRM1高表达可能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射血分数保留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射血分数保留型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T2DM未合并肾病组62例、DKD患者39例、对照组42例。获得各组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使用2D-STI得出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Sendo)、中层心肌纵向应变(LSmid)、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Sepi)、整体纵向应变(LV GLS)以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LSendo、LSmid、LSepi、LV GLS与PSD的相关性。随机抽取15例患者进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检验。结果:主要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结果显示,T2DM未合并肾病组PSD值高于对照组(P<0.001),而LSendo、LSmid、LSepi、LV GLS低于对照组(P<0.001);DKD组PSD高于对照组和T2DM未合并肾病组((P<0.05),LSendo、LSmid、LSepi、LV GLS低于对照组和T2DM未合并肾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Sendo、LSmid、LSepi、LV GLS均与PSD呈负相关(r=-0.654,P<0.05;r=-0.667,P<0.05;r=-0.674,P<0.05;r=-0.672,P<0.05)。随机选取的15例患者LSendo、LSmid、LSepi、LVGLS、PSD值在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表现出了较好的重复性。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早期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之前心肌收缩功能的损伤,为临床决策和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讨SHP2和URG4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的表达情况。结果:SHP2、URG4、SHP2及URG4双阳性表达在8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分别为46(56.10%)、45(54.90%)、43(52.40%)。在胰腺导管腺癌中,SHP2与URG4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C=0.659,P=0.000)。SHP2蛋白表达与不同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URG4蛋白表达与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HP2/URG4双阳性表达与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表达情况对评估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预测其侵袭转移趋势有重要意义,且有可能成为治疗靶点。
-
百色市及周边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研究
Abstract: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百色及周边地区;宫颈病变。
-
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铝矿区认知障碍老年人群外周血circ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铝致认知障碍人群和正常人血液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s),以探讨circRNAs在铝致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判断铝矿区老年人群认知水平,采集血液并测定血铝含量,选取高血铝水平认知正常人群为对照组(NC组),高血铝水平认知功能障碍人群为实验组(CI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差异表达的circ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上调最显著的circRNA可能结合的microRNA(miRNA)及其可能参与铝致认知障碍的调控通路进行预估。 结果 研究人员共收集十二个老年人的血液样品,其中3例高血铝认识正常,3例高血铝认知障碍,共筛查出差异表达的circRNA共539个,其中在CI组上调最突出的四种circRNA,依次为novel_circ_000349,novel_circ_004316,novel_circ_011663,novel_circ_017724,对其中结合匹配值最高的16个miRNA家族位点进行了分析,GO分析显示这些靶基因与转录调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的发展相关,KEGG分析表明与多条认知功能障碍通路有关。结论 本研究筛选到的circRNA以及与之结合的miRNA可能与铝致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以此为靶点进行后续相关的研究,并为铝致认知障碍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
基于ARIMA时间序列的广西百色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分析广西百色市2011- 2021年艾滋病发病监测数据,并通过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百色市艾滋病发病人数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为艾滋病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2011- 2021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提供的艾滋病发病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Eviews 10.0 统计学软件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 百色市艾滋病报告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右江区、田阳区、平果市等地,位于百色的东南地区;无明显季节性特点;百色市2011-2021年艾滋病发病人数有缓慢增长趋势。根据所选择的最优 ARIMA (2,1,2)模型对百色市2022年1-12月艾滋病发病数进行预测,其变化趋势与2011-2021年基本一致。结论 ARIMA时间序列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和预测百色市艾滋病的发病趋势,当前百色市艾滋病的发病人数仍在缓慢增长,应制定针对性强的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尽量预防和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
松花粉对于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物学作用及与α烯醇酶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关联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松花粉作用于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和侵袭作用的影响,及与之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首先对松花粉水提液中总多糖、总黄酮和锌离子三种主要抗癌成分的浓度进行检测。再用未加松花粉处理的SMMC-7721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用一系列浓度的松花粉处理12h、24h于SMMC-7721细胞,用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其最优半抑制浓度(IC50),并且以SMMC-7721细胞的IC50作为松花粉处理组的浓度进行后续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 blot法检测α烯醇酶(ENO1)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CK8法检测 SMMC-7721细胞在松花粉处理24h后的IC50为16.78μg/uL,与12h的23.87μg/uL相比有更好的效果;故后续实验采用松花粉处理24h后的IC50作为作用浓度。在Transwell实验,加松花粉药液组细胞侵袭数低于未加松花粉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West blot实验中,ENO1蛋白和下游信号通路蛋白分子PI3K、AKT、C-MYC的表达量大部分呈现出加松花粉药液组低于未加松花粉药液组(P<0.05)。结论 松花粉有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ENO1、PI3K、AKT和C-MYC的表达量有关。
-
PHH3和Ki67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Abstract:
目的 研究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rylated Histone H3, PHH3)与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寻找影响胃癌增殖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法检测随访资料完整的70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HH3和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PHH3和Ki6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胃癌组织的PHH3和Ki67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HH3和Ki67在低分化、临床分期T3-T4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临床分期T1-T2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患者(P<0.05),提示PHH3高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侵袭转移等恶性进展因素有关。结论 PHH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并可能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指标。
-
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血管鞘清扫253组淋巴结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15例。将行术中打开IMA血管鞘患者(68例)设为对照组,行保留IMA血管鞘患者(47例)设为保留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253淋巴结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的清扫总数、253淋巴结总数及阳性数、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乳糜漏等指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探究保留IMA清扫253组淋巴结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保留组253组淋巴结清扫时间短[(16.53±4.53)min vs.(25.87±3.65)min,t=12.258,P<0.001]、手术时间短[(165.3±21.6)min vs.(174.7±26.0)min,t=2.119,P=0.036]、术中出血量少[(39.8±8.1)ml vs.(44.0±10.7)ml,t=2.281,P=0.024],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更早[(2.36±0.7)d vs.(2.68±0.8)d,t=0.117,P=0.028]。2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253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数及术中输血,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术后乳糜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IMA血管鞘清扫253组淋巴结,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在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lncGAS5通过NCAM1/ERK途径调节细胞自噬抑制A549细胞增殖
Abstract: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GAS5通过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1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1) 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增殖机制。方法:CCK8法分别检测Control组、LV-sg-NC组、LV-sg-lncGAS5组OD值及A549细胞相对存活率。QPCR分别检测Control组、LV-sg-NC组、LV-sg-lncGAS5组A549细胞中lncRNA GAS5及NCAM1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及敲降lncRNA GAS5后,LC3的表达;检测过表达NCAM1后,LC3的表达,并在过表达NCAM1的A549细胞中加入ERK抑制剂,检测LC3的表达。结果:抑制lncGAS5表达后,A549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增高(P<0.001)。并且A549细胞感染sg-lncGAS5病毒后可发现lncGAS5表达下调(P<0.001),NCAM1表达上调(P<0.001)。过表达lncGAS5的A549细胞LC3的表达上调;而过表达NCAM1的A549细胞LC3的表达下调,ERK通路抑制后,LC3的表达上调。敲降lncGAS5的结果与过表达NCAM1结果一致。结论:lncGAS5可通过NCAM1/ERK途径增强A549细胞自噬,从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抑郁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透析治疗患者的社会资料、临床资料及测定握力,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MHD患者抑郁情况,统计学分析抑郁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结果 136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58.32±15.00)岁,透析龄(37.70±27.55)月,男性95例(69.85%),84例(61.76%)有不同程度抑郁(轻、中、重分别为26.5%、23.5%、11.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握力、睡眠时间、血管通路、透析方式、合并症、Scr、ALB、在不同程度抑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男)、婚姻、教育程度、握力、睡眠时间、运动时间、透析时间、透析方式、ALB、BUN、Scr、K+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睡眠时间、透析方式、握力、合并症、BUN是MHD患者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MHD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教育程度、睡眠时间、透析方式、握力、BUN是抑郁的独立保护因素,合并症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防治MHD患者合并症,HD联合HP、HDF透析,改善患者睡眠、提高患者肌力可预防、减少抑郁发生,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
基于TGCA数据库探索舌癌干细胞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舌癌中干细胞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利用关键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和功能富集初步探索舌癌干细胞关键基因的功能。 方法:舌癌 RNA-seq 数据和相关临床信息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下载。利用R语言分析舌癌病例,WGCNA 用于模块化差异基因。基于mRNAsi,确定重要舌癌干性相关的模块和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GO 以及KEGG 功能富集。结果:在 TCGA 数据库中的差异表达分析显示,正常组织和舌癌组织的 mRNAsi 具有显著差异,舌癌组织明显要高于正常组织,P < 0.05 。在生存分析中,观察到 mRNAsi 评分高的患者比 mRNAsi 评分低的患者总体生存更差,P < 0.05 。基于 mRNAsi 确定了 40 个关键基因,GO 以及 KEGG 功能富集发现关键基因都集中在细胞周期、范可尼贫血通路和 wnt 通路,P < 0.05 ,FDR < 0.25。结论:舌癌患者的 mRNAsi 高评分可能预示着预后不良,mRNAsi在舌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以此鉴定了40 个舌癌干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有望成为舌癌治疗的靶点。
-
LncGAS5对肺癌顺铂耐药性的调控机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生长阻滞特异性转录因子5(GAS5)对肺癌细胞顺铂(DDP)耐药性的影响和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A549、A549/DDP细胞转染sh-lncGAS5后进行顺铂处理之后,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549、A549/DDP细胞经脂质体转染构建lncGAS5过表达模型,再用顺铂处理之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QPCR实验技术定量检测lncRNA GAS5的表达量。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293T细胞中GAS5与miR-152-3p mimics之间的靶向互作关系。 结果 在A549和A549/DDP细胞中感染sg-lncGAS5后,与NC组相比,sg-lncGAS5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A549细胞中,OE-lncGAS5与OE-NC组相比克隆形成数显著减少(P<0.001),sg-lncGAS5与sg-NC组相比,克隆形成数显著增多(P<0.001);A549/DDP细胞中,OE-lncGAS5与OE-NC组相比,克隆形成数显著减少(P<0.001),sg-lncGAS5与sg-NC组相比,克隆形成数显著增多(P<0.001)。根据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A549和A549/DDP细胞中感染sg-lncGAS5病毒后,细胞中lncGAS5的表达下调(P<0.001)。根据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与GAS5-WT+mimics NC组的相对荧光强度(19.42±0.38)相比,GAS5-WT+miR-152-3p mimics组的相对荧光强度(15.80±0.26)显著降低(P<0.001)。结论 转染sg-lncGAS5后,A549和A549/DDP 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下降;上调lncRNA GAS5表达可显著抑制A549和A549/DDP细胞增殖,增强A549和A549/DDP 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其调控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miR-152-3p 表达有关。
-
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团体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以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对提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心理资本及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效果。方法 按患者入院顺序将9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交替纳入对照组(49例)和干预组(49例)。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检验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48例,干预组46例完成研究。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资本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总分、焦虑/抑郁、态度、自我控制与自我效能、归属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以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社会适应。
-
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 NSCLC患者二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三组,A组30例,采用多西他赛单药化疗,B组30例,采用安罗替尼+多西他赛联合治疗,C组30例,采用信迪利单抗+多西他赛联合治疗。分析三种二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PFS) 为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10.3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 0 例,部分缓解( partial response,PR)11 例(36.7%),疾病稳定( stable disease, SD) 13例(43.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为80%,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36.7%,B组的中位PFS 为6.6个月,中位OS为8.5个月,DCR为50%,ORR为23.3%,B组及A组的中位PFS、中位OS、DCR、ORR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皮肤、神经末梢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血管事件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OS、PFS,不良反应可控,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二线治疗提供了选择。
-
辣根素对粉尘螨杀灭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辣根素对粉尘螨的杀灭活性及体内神经、解毒代谢酶系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熏蒸法和玻片浸渍法测试辣根素对粉尘螨的杀灭活性,以苯甲酸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生化方法对粉尘螨体内总蛋白浓度、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单胺氧化酶、Ca2+-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辣根素对粉尘螨有良好的杀灭活性,当浸渍浓度达到1.6ml/L时,72h校正死亡率可达100%,且熏蒸效果明显优于浸渍,玻片浸渍杀螨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辣根素处理后,螨体总蛋白浓度、Ca2+-ATP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先激活后抑制,而乙酰胆碱酯酶和单胺氧化酶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螨体一系列酶活性变化,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和物质代谢的改变,导致螨虫死亡。结论:辣根素对粉尘螨具有良好的毒杀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杀螨物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
AFP、5′-NT、γ-GGT、P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评估
Abstract:
目的 通过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降低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低、中浓度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患者的漏检率。方法 收集140例PLC患者(病例组)、72例肝硬化患者和80例慢性肝炎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血清学指标等进行秩和U检验分析,使用显著差异的血清学检测指标建立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模型的效能。 结果 病例组的AFP、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 5′-NT)、γ?谷 氨 酰 转 移 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γ-GGT)、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所有受试者中,使用这四个指标联合检测时,诊断效能有效提高,其中二联诊断模型“AFP+5'-N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804,三联诊断模型“AFP+5'-NT+γ-GGT”的AUC=0.817,四联诊断模型“AFP+5'-NT+γ-GGT+PA”的AUC=0.825。当AFP≤20 ng/ mL时,AFP诊断效能较低(AUC=0.595),而“AFP+5'-NT+γ-GGT”三联诊断模型(AUC=0.721)、四联诊断模型“AFP+5'-NT+γ-GGT+PA”(AUC=0.768)对PLC的诊断效能提升。当2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代谢组学研究鸡血藤抗AS药效与机制
Abstract:
目的 研究鸡血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中肌少症药效、剂量和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通过分析血脂组成、血液流变学、血浆中SOD含量及主动脉弓、比目鱼肌病理形态差别评价其抗AS及并发症中肌少症药效,通过网络药理学、GEO数据库、分子对接和代谢组学研究其机制。结果 鸡血藤提取物能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阻止脂质在血管内壁聚集等预防AS药效(最佳的剂量是0.42 g/d/kg) 及增加比目鱼肌横截面积(预防肌少症)药效;鸡血藤提取物预防AS药效不及血脂康但预防肌少症药效更强;代谢组学发现二氢(神经)鞘氨醇、鞘磷脂、鞘氨醇等在内的22个药效代谢差异物,代谢通路主要与糖鞘脂及组氨酸代谢相关;网络药理学发现114个鸡血藤抗AS靶点,MAPK1、MAPK14、AKT1和TP53等23个靶点作用于脂质-AS信号通路;二氢(神经)鞘氨醇、鞘磷脂、鞘氨醇作用于鞘脂信号通路,MAPK1、MAPK14、AKT1和TP53等11个鸡血藤抗AS药效靶点作用于shingolipid 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技术对网络药理学研究验证结果表明luteolin、 aloe-emodin、Formononetin、vestitol、naringenin是鸡血藤作用于AS结合较好的药效物质,MAPK14、TP53、CASP3、JUN、MMP9和IL6是鸡血藤作用于AS较好的药效靶点,脂质-AS和鞘脂是其重要的信号通路。结论 鸡血藤具有较好的预防AS及少肌症药效;药效机制代谢层面主要与糖鞘脂和组氨酸代谢相关,在蛋白和基因层面与脂质-AS及鞘脂信号通路有关;药效物质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
-
FZDs基因家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综合分析
Abstract: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FZDs 基因家族(FZD1-FZD10)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方法:肝癌样本mRNA表达数据取自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采用仙桃学术、GEPIA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cBioPortal数据库全面分析 FZDs 基因家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表达与肝癌分期和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突变水平和相关基因的通路富集。结果:在肝癌组织中FZD1、FZD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或P <0.01),FZD2-6、FZD1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或P <0.01或P <0.001),且FZDs基因家族成员之间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FZD1-2、FZD6-8、FZD10表达与肝癌分期密切相关(P < 0.05或P <0.01或P <0.001)。FZD1、FZD5-7高表达、FZD4、FZD9-10低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 < 0.05或P <0.01或P <0.001)。此外,原发性肝癌中 FZDs 基因家族的总突变频率为30%,且所有基因均有突变发生。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FZDs基因家族在原发性肝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干细胞多能干性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有关。结论:FZDs 基因家族成员可作为肝癌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标记物,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
NICU早产儿父亲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早产儿父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在广西百色市、玉林市及柳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240例早产儿父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普通版(PCL-C)、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儿父亲患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232份。232例早产儿父亲PCL-C得分为(37.38±16.23)分,早产儿父亲PTSD阳性患者96例。抑郁得分为(9.63±5.57)分,社会支持得分(61.89±15.64)分,认知情绪调节能力中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52.97±15.62)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53.40±17.04)分。早产儿父亲的社会支持得分、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PCL-C总分呈负相关(P<0.05);抑郁得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PCL-C总分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父亲文化程度、育儿经验、抑郁、社会支持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早产儿父亲PT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护人员可从影响早产儿父亲PTSD的主要因素着手,引导其正确认知并应对早产事件,给予早产儿父亲足够的社会支持,加强以家庭为中心的赋权、赋能策略,调动积极的伴侣效应,从而提高父亲的自我效能感,降低PTSD的发生率。
-
ICU患者家属在家属参与式日记干预中的心理体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家属在ICU家属参与式日记干预中的体验,为在国内实施ICU日记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对接受日记干预的ICU机械通气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提炼出4个一级主题,包含11个二级主题,包括病情恢复的期待、对医务人员感激、引发情感共鸣、信息获取与交流渠道、唤醒患者记忆、减轻患者心理障碍、缓解亲属担忧、情感表达的载体、存在记录的顾虑、家属日记单独成册、电子形式的创建 结论:ICU家属参与式日记在减轻家属心理担忧、改善医患关系、减轻患者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值得在ICU临床环境下开展更多的实践
-
基于MRI T2-FLAIR序列的影像组学鉴别无水肿型肺腺癌脑转移瘤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MRI T2-FLAIR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无水肿型肺腺癌脑转移瘤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与影像随访证实的104例肺腺癌脑转移瘤与1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前磁共振图像,按DWI序列信号高低分为两组(高信号组105例、等低信号组164例),各组按7∶3随机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从轴位T2-FLAIR序列图像上手动勾画的三维感兴趣区域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出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4种机器学习分类器分别构建模型,并绘制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等低信号组权重系数最高的特征是一阶特征中的总能量(First Order_ Total Energy);高信号组权重系数最高的特征是灰度区域大小矩阵中的小区域低灰度水平强调(GLSZM_ Small Area Low Gray Level Emphasis)。4种分类模型中,等低信号组表现最好的是随机森林(RF)模型,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7、0.892、 0.772(训练集),0.901、0.800、0.939(测试集);高信号组表现最好的是决策树(DT)模型,其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8、0.892、0.605(训练集),0.816、0.800、0.733(测试集)。结论 基于T2-FLAIR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无水肿型肺腺癌脑转移瘤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
基于人工智能的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究基于AI的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10月53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后处理方法不同,将头颈CTA图像分为两组:手动组、AI组,并记录两组后处理时间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径线测量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两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并分别与DSA动脉瘤测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53例患者中,经DSA确诊51例,共计62个动脉瘤。①后处理时间:手动组为394(344,428)s,AI组为(3.06±0.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检出效能:以患者为单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AI组分别为94.1%、66.7%、92.6%,手动组分别为98.0%、50.0%、94.5%;以动脉瘤个数和位置为单位,AI组误诊及漏诊个数多于手动组。③定量分析:与DSA测量数值对比,AI组在瘤颈宽度的测量数值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动组测量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组与AI组在瘤体<3 mm的测量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瘤体长径3~5mm及>5mm测量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AI的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价值,AI技术可作为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的筛查手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需灵活联合传统人工诊断,从而达到最佳的正确诊断。
-
内皮素-1诱导A549细胞对Nur77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Nur77在内皮素-1(Endothlin-1)诱导的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方法 首先绘制A549细胞生长曲线并观察Endothlin-1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不同刺激时间和浓度的Endothlin-1对A549细胞Nur7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ur77在Endothlin-1刺激反应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 Endothlin-1各浓度和时间对A549细胞均无毒性作用(P > 0.05),Endothlin-1刺激后A549细胞中Nur77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但可以刺激Nurr7由细胞浆转移至细胞核内。结论 在A549细胞中,Endothlin-1可能是通过改变Nurr7亚细胞定位来发挥作用。
-
外泌体在狼疮性肾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外泌体是一种脂质结合的纳米级囊泡,携带多种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参与局部和系统间信息的交换,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外泌体作为狼疮性肾炎疾病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在LN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癫痫模型小鼠海马组织AMPKα1的表达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研究小鼠癫痫持续状态( SE) 后海马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Ⅳ活性改变及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 ( AMPKα1) 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在癫痫中AMPKα1对线粒体代谢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健康6周龄雄性 C57小鼠 24只,应用氯化锂 -匹罗卡品 ( Li -Pilo ) 建立经典的颞叶癫痫 SE 模型 。癫痫小鼠造模成功后,在不同的时期(0天,2周和6周),取组织标本进行检测: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海马AMPKα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 Ⅲ及 Ⅳ的活性。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小鼠SE后0天、2周海马AMPKα1表达水平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海马AMPKα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在 SE 后0 天 、2周 、6周均有显著性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活性在SE后0天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至6周显著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Ⅳ活性在SE后0天显著增高,2周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至6周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证实小鼠海马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Ⅳ活性与AMPKα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SE后海马AMPKα1与癫痫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为减轻癫痫后线粒体功能损伤和神经保护的发展提供了新展望。
-
常规磁共振影像组学诊断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究基于常规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诊断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50例经膝关节镜检查诊断为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的患者为观察组及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膝关节常规MRI扫描。将所有患者按照7∶3的比例完全随机地分为训练集(56例)和验证集(24例)。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矢状位T1WI及矢状位脂肪抑制PDWI图像的所有层面沿关节软骨边缘勾画感兴趣区(ROI),生成三维ROI,导入AK软件中提取纹理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提取的纹理特征降维,建立矢状位T1WI、矢状位脂肪抑制PDWI及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获得分值(rad-score),采用100次留组交叉验证(LGOCV)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临床特征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常规模型,基于常规模型及诊断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建立综合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训练集中,常规模型的BMI为诊断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的独立因子(OR=1.338,95%CI为1.055~1.696,P=0.016),常规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76。矢状位T1WI、矢状位脂肪抑制PDWI及联合序列图像中提取的纹理特征经降维后各获得10、9、10个最优特征,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各单序列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6和0.91。训练集中,综合诊断模型的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标签(OR=2.275,95%CI为1.350~3.834,P=0.002)为独立因子,综合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0和0.91。综合诊断模型对于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模型(P=0.0076)。结论 常规磁共振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早期膝关节退变软骨损伤具有较高的价值。
-
Vaspin通过抑制KLK7改善败血症诱导的小鼠心脏损伤和心脏炎症
Abstract:
【摘要】目的:Vaspin是一种内脏脂肪组织衍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Vaspin是否了参与脓毒症诱导的小鼠心脏损伤,并探讨其通过何种机制参与作用。方法:首先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和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CLP)、vaspin(0.1μg/ kg)+CLP组、KLK7-/-+CLP组,并设置假手术组。每组小鼠15只,同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与药物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24小时后,超声检测各组小鼠血流动力学指标;LDH和CK-MB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体内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结合肌酸激酶(CK-MB),用以评估心脏损伤;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vaspin、KLK7、Cleaved caspase3,TNA-α、IL-6等蛋白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小鼠体内TNA-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假手术处理的小鼠相比,接受CLP和LPS处理的小鼠心肌损伤明显,心脏和血清中vaspin的表达均增加,KLK7的表达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CLP小鼠中,vaspin预处理降低了死亡率,并减轻了心脏损伤标志物和心功能障碍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vaspin减轻了CLP小鼠的心肌炎症反应,抑制了心肌细胞凋亡。同时当vaspin预处理时,KLK7的表达显著减少,而KLK7敲除后,与CLP组相比同样能保护CLP小鼠的心脏损伤和心脏炎症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Vaspin通过降低KLK7的表达,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对败血症诱导的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氢醌作用下肝细胞DNA-PK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自噬中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氢醌(HQ)对L02肝细胞DNA-PK表达的影响,明确DNA-PK在HQ所致肝细胞自噬中作用,为深入探讨DNA损伤应答与自噬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实验分为未处理对照组、DMSO溶剂对照组、NU7026组、HQ组、NU7026+HQ组,处理时间为24 h;采用CCK-8法检测L02肝细胞存活率;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02肝细胞中DNA-PK、p62、Beclin-1、LC3II/LC3I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DNA-PK、p62、Beclin-1、LC3A/B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特征。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Q组和HQ+NU7026组细胞存活率有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40 μM的氢醌作用下,DNA-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有随着HQ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当HQ作用剂量达到40 μM和 80 μM时,DNA-PK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NU7026组提高了p62的表达水平;与HQ组相比,NU7026+HQ组对LC3II/LC3I、Beclin-1和p62的表达无显著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NA-PK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各组DNA-PK蛋白均只在细胞核中表达;Beclin-1、LC3和p62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结论:HQ可诱导L02肝细胞DNA-PK、p62和LC3II/LC3I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Beclin-1蛋白的表达无影响;抑制DNA-PK活性会增加L02细胞p62蛋白的表达水平,而对Beclin-1和LC3II/LC3I蛋白的表达无影响;DNA-PK可能会通过影响p62表达而在肝细胞自噬过程中发挥作用。
-
激动ALDH2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探讨
Abstract:
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探讨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是否能抑制程序性坏死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CLP法诱导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组(CLP)、脓毒症+Alda-1组(CLP+Alda-1)。CLP术后24h,H 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ALDH2、Caspase-8、RIPK1、RIPK3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H E染色显示心肌纤维排列不整齐,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红细胞渗出;透射电镜观察到心肌线粒体肿胀,嵴减少,外膜破裂。心肌组织TNF-α含量升高(P<0.05),ALDH2蛋白表达降低不显著(P>0.05),Caspase-8蛋白表达降低(P<0.05),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CLP组相比,CLP+Alda-1组小鼠H E染色和电镜结果显示心肌形态有改善,线粒体损伤减轻。心肌组织TNF-α水平降低(P<0.05),ALDH2和Caspase-8蛋白表达升高(P<0.05),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小鼠脓毒症心肌损伤时伴有程序性坏死的发生,Alda-1激动ALDH2可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减轻心肌损伤。
-
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与粘附侵袭致病的调控机制研究
Abstract:
白色念珠菌是免疫缺陷个体最容易感染的真菌,可引起多种黏膜疾病和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致病的机制与菌丝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从Tup1介导的负调控通路、Cph1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Efg1介导的cAMP/PKA信号通路、Rim101介导的pH信号通路等4个方面概述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与致病的机制,并从CYP家族相关基因对菌丝伸长和侵袭的调控、水解酶对侵袭过程的调控、细胞壁蛋白对菌黏附过程的调控等3方面阐述了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与粘附、侵袭的致病调控机制,为以菌丝作为药物靶点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理论参考。
-
桂西地区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
Abstract:
摘 要:目的 分析桂西地区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桂西地区1 946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桂西地区老年人的抑郁率为16.2%,男性为18.7%,女性为13.8%。不同性别(x2=8.724)、年龄(x2=15.205)、婚姻状况(x2=90.512)、民族(x2=16.794)、文化程度(x2=62.761)、锻炼情况(x2=11.017)、生活区域(x2=49.205)、居住形式(x2=83.199)、慢性病患病情况(x2=49.660)的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抑郁者的生理功能(t'=8.301)、生理职能(t=9.308)、躯体疼痛(t'=9.744)、总体健康(t=11.215)、精力(t=18.552)、社会功能(t'=10.438)、情感职能(t'=7.375)、精神健康(t=17.117)和生命质量总分(t'=15.235)均高于抑郁者(P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桂西地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主要受慢性病、抑郁情况、生活区域、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结论 抑郁降低了桂西地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水平。相关部门应重点管理特殊老年群体,从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医疗服务保障、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的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392例,通过调查问卷和中医四诊判定患者的中医诊断信息,并收集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尿酸(UA)、肌酐、总胆红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中医证素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病位证素与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病位证素占比肝(36.0%)>脾(26.8%)>心(17.3%)>肾(15.3%)>肺(4.6%);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16.8%)、血瘀(16.1%)、痰浊(14.3%)、内火(12.0%)、气虚(12.0%)等。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收缩压与阳亢、阴虚、血虚成正相关(P<0.05);舒张压与肝、津亏成正相关(P<0.05),与病位心、脾成负相关(P<0.05);HOMA-IR与脾、内火、痰浊、气郁、水湿成正相关(P<0.05),与肝、阳亢、内热、肝风成负相关(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舒张压、BMI、总胆红素、LDL-C、HOMA-IR是病位肝的危险因素;肌酐是病位心的危险因素;舒张压、肌酐、甘油三酯、HOMA-IR是病位脾的危险因素;BMI、总胆红素、LDL-C是病位肺的危险因素;BMI、尿酸、总胆红素是病位肾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存在差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血压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与不同中医证素呈现不同的相关性;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医证素与不同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
广西壮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的筛选
Abstract:
目的:验证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预测模型中的5位点ADRB2 rs1042713,FCER1B rs1441586、rs569108,IL-4R rs1801275、rs1805010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广西壮族儿童易感基因型预测模型适合位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9月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呼吸科确诊哮喘壮族患儿和保健中心健康壮族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连接酶链式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检测所选基因的分型和位点多态性,分析所选位点与哮喘发生的相关性、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模型等。结果:(1)ADRB2 rs1042713、IL-4R rs1801275位点的基因型与基因频率在哮喘组与健康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CER1B rs1441586、rs569108,IL-4RA rs1805010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子降维分析显示FCER1B rs1441586、IL-4RA rs1801275组成预测模型准确度60.0%、灵敏度72%、特异度48%;(3)ADRB2 rs1042713与FCER1B rs569108、ADRB2 rs1042713与IL-4RA rs1801275、ADRB2 rs1042713与 IL-4R rs1805010存在两两位点协同作用。结论:(1)ADRB2 rs1042713、IL-4R rs1801275位点可能与广西壮族儿童哮喘发病相关,FCER1B rs1441586、rs569108,IL-4R rs1805010位点可能不是广西壮族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2)汉族儿童哮喘易感基因模型可能不适用于广西壮族儿童哮喘的风险预测;(3)FCER1B rs1441586、IL-4R rs1801275组成模型有哮喘预测作用,但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
-
产后女性盆底肌收缩功能三维超声评估的初步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后盆底肌收缩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阴道分娩者30例,剖宫产者30例,同期选取无生育流产史的健康妇女30例为对照组。开展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对比3组间静息与缩肛状态下盆隔裂孔测量参数,盆膈裂孔的前后径(AP)、左右横径(LR)和盆膈裂孔的面积(HA)。结果 在静息状态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与对照组AP分别是(5.44±0.60)cm、(5.05±0.35)cm、(4.76±0.85)cm。前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3.57、1.72。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LR为(4.13±0.47)cm、(3.75±0.19)cm、(3.72±0.49)cm。和对照组比较,t=3.30、0.31。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和对照组HA为(14.56±1.64)cm2、(13.15±1.05)cm2、(12.24±3.00)cm2。和对照组比较,t=3.71、1.56。在缩肛状态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AP分别为(4.62±0.57)cm、(3.99±0.29)cm、(3.69±0.79)cm。和对照组比较,t=5.22、1.9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LR为(3.75±0.51)cm、(3.30±0.14)cm、(3.25±0.43)cm。各与对照组比较,t=4.10、0.60。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HA是(12.37±2.31)cm2、(9.68±3.46)cm2、(8.38±2.25)cm2。与对照组对比,t=6.77、1.72。在各项对比中,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肌收缩功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推广。
-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收治的9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为试验组,另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的33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2D-SWE值、血清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并计算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值、谷丙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BPRI) ,对比两组患者2D-SWE、BPRI、FIB-4以及APRI表达水平,根据9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切除术后3个月内短期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采用皮尔生(Pearson)相关性分析2D-SWE值、BPRI、FIB-4以及APRI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短期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居住地、BMI、文化程度、抽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史、高血脂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试验组患者2D-SWE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PRI、FIB-4以及APRI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共计纳入的94例HCC切除术患者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有23例,短期复发率为24.47%;复发组患者2D-SWE值显著低于非复发组,而BPRI、FIB-4以及APRI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D-SWE值与HCC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短期复发呈负相关(r=-0.673,P=0.001),BPRI、FIB-4以及APRI与HCC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短期复发呈正相关(r=0.665,P=0.002;r=668,P=0.000;r=0.645,P=0.003)(P<0.05);ROC结果显示,2D-SWE联合BPRI、FIB-4以及APRI四者对HCC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短期复发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2D-SWE联合BPRI、FIB-4以及APRI四者与HCC患者术后3个月内短期复发呈正相关,各指标均对HCC患者术后短期复发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四种指标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各指标检测。 [关键词]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血清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
-
缩短神经细胞高尔基染色方法时程的探索
Abstract:
目的 高尔基-考克斯(Golgi-Cox)法主要局限性是染色时间过长,染色效果不稳定。目前出现的快速高尔基染色试剂盒(FD Rapid GolgiStainTM Kit)是在Golgi-Cox法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两种高尔基染色方法都需要将新鲜脑组织块在不固定的情况进行浸泡,但存在染色时间过长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寻找一种简单、可靠、重复性好的用于神经元形态学分析的染色方法。方法 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PFA)固定24h后取脑组织与新鲜脑组织按FD Rapid GolgiStainTM Kit进行浸泡并染色。将脑组织块放入37℃和25℃浸泡不同时间比较染色效果。结果 4% PFA固定处理后的脑组织染色效果不理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未被完全染色,无法分清树突及树突棘的形态。37℃浸泡3天后皮质以皮质下区域染色逐渐增多、完整,树突的数量依次递增,树突棘形态逐渐显现。结论 37℃浸泡对缩短染色时间和获得均匀的染色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肝内胆管癌的术前鉴别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旨在探讨新型复合炎症指标对术前鉴别肝内胆管癌(ICC)及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2年5月于某院消化科及肿瘤科就诊的1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ICC组和HCC组),每组6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非参数检验ICC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CAR、ALR、PLR水平高于HCC组(P<0.05),淋巴细胞水平低于HCC组(P<0.05),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CAR、ALR、PLR在两组鉴别诊断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PLR的AUC最高,为0.763,在最佳界值下,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754。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CAR、ALR、PLR在ICC与HCC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且复合指标价值更高,临床上可酌情考虑采用复合指标提鉴别诊断效率。
-
ECMO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Abstract: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前沿的心肺支持技术,在临床上能够为急危重症的存在严重的心肺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脓毒症患者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成功的案例逐渐增多,渐渐掀起了在脓毒症患者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的各项研究。
-
miR-629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观察miR- 62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3-2020.4月我院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各40 例,观察miR- 629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miR- 629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MCF-7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 MCF-7细胞PTEN和PI3K/AKT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miR - 62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1.70±0.15 ),与癌旁组(0.40±0.04)比较,显著增加(t = 3.901,P< 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IN组(转染miR-629-inhibitor)细胞中PTEN的表达水平(1.31± 0.11 ) 较NC组(转染NC) 细胞(0.44 ±0.03 )明显升高(t = 3.692,P < 0.001 )。而P-PI3K和P-AKT蛋白明显降低。[结论] miR-629 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通过靶向PTEN介导PI3K/AKT通路,调控对MCF-7细胞的增殖的影响。提示miR-629靶向调控 PTEN 的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望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8例,男性17例,女性3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效果及术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所有的患者随访周期为12±4.78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在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开放程度、眼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1周、1月眼压,实验组分别是23.275 ± 5.43,19.667±2.914,18.533±2.071,对照组分别是15.463 ± 3.922,16.7±1.611,16.033±1.442,对照组在术后1天、1周、1月内的眼压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后3月、6月、12月两组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开放程度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实验组眼轴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差异明显(P<0.0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视力改善效果比较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且微创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房角分离;白内障超声乳化;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Nav 1.5α、β1亚基的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SCN5A编码Nav α亚基和SCN1B编码Nav β1亚基在正常心脏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SCN5A、SCN1B变异与心脏传导功能障碍有关,导致心律失常风险增加,为了进一步探索SCN5A、SCN1B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来自中国广西人群105例AF患者血样和105例正常对照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并进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PubMed数据库公布的千人基因组计划进行种族比较。结果 共检测到6个多态性位点,其中SCN5A基因rs1805124、rs41261344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并且房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并且与全球、非洲、亚洲、欧洲、南亚、美洲地区人群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CN1B基因rs55742440、rs7701503、rs67486287三个位点房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广西少数民族人群中SCN5A(rsrs1805124、rsrs1805125、rs41261344),SCN1B(rs55742440、rs7701503、rs67486287)基因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并与其他种族地区存在基因遗传异质性。
-
产教融合驱动下高质量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黎淑芳,廖明华,李雪菱,黄春苗,邓敏,马卓飞(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产教融合驱动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模式。方法:分析产教融合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从立德树人、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多方协同构建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课程资源体系、融合企业资源开展教学改革、校企协同开展创业教育、设立企业奖学金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7个方面进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改革。结果:产教融合驱动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9.4%。100%毕业生从事口腔医疗工作,升学率逐年增高。毕业生对母校工作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均达98%、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匹配度达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综合表现”满意度达98.6%。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实践部分保持98%以上通过率。结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使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带动医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和行业不断健康发展。
-
转录组测序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变化
Abstract:
目的:筛选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异常表达基因。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3例AHB与3例CHB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p<0.05且|log2FC|>1计算两组样本的表达差异,绘制差异基因热图。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信号通路聚类。结果:AHB组和CHB组两组间满足p<0.05且|log2FC|>1差异条件的基因共计725个,其中上调372个,下调353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功能:微管发生功能、内源性刺激反应功能、组织发生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功能与细胞增殖功能和细胞外区域功能。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硫胺素代谢通路、癌症转录失调和IL-17信号通路。结论:我们的结果提供了AHB和CH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变化的一般情况与可能调控功能与通路,可能有助于阐明AHB和CHB的发展机制。
-
护士心理负性情绪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探讨护士心理负性情绪的现状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21)及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262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负性情绪均分为(2.44±0.47)分;DASS-21量表总分与工作压力源5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岁、护龄2~5年的护士心理负性情绪较严重,且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对心理负性情绪有不良的影响(R2=0.388,F=20.048,P=0.000)。结论 工作压力大可能是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医院应通过积极的管理策略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且对不同年龄、护龄的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
大黄素对慢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炎症反应及RANKL/OPG蛋白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大黄素对慢性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重建、炎症反应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 /骨保护素(OPG)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NC组、模型组、大黄素低剂量组、大黄素高剂量组,每组12只,其中大黄素低、高剂量组分别予以200mg/kg、400mg/kg大黄素灌胃,NC组、模型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牙周组织形态变化,比较各组Micro-CT相关指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白介素-17(IL-17)、IL-22水平及RANKL、OPG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较NC组显著降低,骨小梁分离度较NC组显著升高(P<0.05)。大黄素低、高剂量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骨小梁分离度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大黄素高剂量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较大黄素低剂量组显著升高,骨小梁分离度较大黄素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IL-17、IL-23水平均较NC组显著上调(P<0.05)。大黄素低、高剂量组IL-17、IL-23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大黄素高剂量组IL-17、IL-23水平均较大黄素低剂量组显著下调(P<0.05)。模型组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较NC组显著上调,OPG蛋白表达较NC组显著下调(P<0.05)。大黄素低、高剂量组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调,OPG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大黄素高剂量组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较大黄素低剂量组显著下调,OPG蛋白表达较大黄素低剂量组显著上调(P<0.05)。结论 大黄素可上调OPG表达,下调RANKL表达,并抑制慢性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炎症反应,有利于促进其牙槽骨重建。
-
99mTcO4-SPECT/CT融合显像联合超声造影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超声造影及两者联合对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影像学资料,每一例患者均行甲状腺SPECT/CT融合显像及超声造影检查,经手术或穿刺得到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者单一及两者联合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总共收集7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26例,良性结节53例,SPECT/CT融合显像与超声造影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高于单一检查时的特异度、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与单一诊断对比,在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得,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为0.971,高于SPECT/CT融合显像、超声造影单一检查时的0.810、0.856。结论 对SPECT/CT融合显像、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中,两者联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度,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
-
lncRNA AC098934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增强肺癌细胞的侵袭性
, 李也鹏
Abstract: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AC098934对肺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siRNA后A549及H1299细胞其侵袭性的变化;转染lncRNA AC098934于A549及NCI-H1299细胞中,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NC组、OE-AC098934组及OE+SB203580组,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抑制lncRNA AC098934的A549及NCI-H1299细胞样本中p38,p-p38,JNK,p-JNK,Myc,p53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抑制lncRNA AC098934的表达,可明显抑制A549及H1299细胞的侵袭性。lncRNA AC098934过表达后,A549及NCI-H1299细胞侵袭性明显增强(p<0.05),而抑制p38MAPK通路后,A549及NCI-H1299细胞侵袭性受到抑制。抑制lncRNA AC098934表达的A549及NCI-H1299细胞,其Myc、p-p38/p38、p-JNK/JNK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0.05),p53蛋白显著降低(p<0.05)。结论:lncRNA AC098934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增强肺癌细胞的侵袭性。
-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用超声骨密度仪对广西373例壮族绝经后女性志愿者测量左侧跟骨的超声振幅衰减,计算出T值,参照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把志愿者分成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3组;采用Multiplex SNaPshot SNP分型方法对脂联素基因rs1063539、rs266729、rs3774261和rs710445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对比每个位点3种基因型的超声骨密度差异和3种基因型在3组人群中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脂联素基因该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rs1063539 C/G的3种基因型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3组人群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rs710445 A/G3种基因型之间的超声骨密度存在明显差异 (P<0.05)。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壮族绝经后女性个体携带rs1063539 CC和CG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均比GG基因型的高(P<0.05),携带rs710445 AA和AG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均比GG基因型的低(P<0.05)。结论 脂联素基因rs1063539 C/G和rs710445 A/G的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相关,rs1063539 CC、CG基因型和rs710445 GG基因型可能是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的遗传因素。
-
Th17 细胞在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检测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应答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方法:采集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慢阻肺患者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纳入研究的对象血清中IL-17A、IL-22和TNF-α的水平,同时测定肺功能等,评估COPD-PS评分、CAT评分。最后分析Th17细胞比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组患者的Th17细胞比例、IL-17A高于S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且SCOPD组高于健康对照组,COPD组患者IL-22、TNF-α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FVC、FEV1%pred低于SCOPD组,且SCOPD组低于健康对照组,COPD两亚组FEV1/FV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COPD-PS评分、CAT评分高于SCOPD组,SCOPD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在COPD合并组及AECOPD组中,Th17细胞比例与FVC、FEV1%pred、 FEV1/FVC%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且Th17细胞比例与IL-17A、CAT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的Th17 细胞及IL-17A或可作为慢阻肺疾病分期的指标反映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加重。
-
百色汉族中老年体成分分析
Abstract:
目的 测量百色市汉族中老年人身体成分的特点及肥胖发生率,为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344名(男性135名,女性209名)百色汉族健康中老年人,年龄40~79岁。测量身高、体重,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成分。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百色汉族中老年人体成分男女性别间存在差异,其中身高、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蛋白质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腰臀比男性大于女性(P<0.01);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体脂率正好相反,女性大于男性(P<0.01);体重指数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BMI法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是27.41%和12.59%,BFP法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是19.26%和9.63%;女性BMI法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是30.62%和3.83%,体脂率法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是34.45%和41.15%。BFP法男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指数与脂肪含量、身体水分呈正相关,和推荐骨量呈负相关。 结论 百色汉族女性中老年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存在健康风险,需及早进行干预,采取有关措施保护中老年人健康。
-
eEF2K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eEF2K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EF2K在胶质瘤细胞U87和正常星形胶质细胞HA1800中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在胶质瘤U87细胞上进行转染,以下调eEF2K的表达。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为对照组,转染eEF2K-siRNA的为实验组。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后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结果 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相比,胶质瘤细胞中eEF2K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mRNA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下调eEF2K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P<0.001)和迁移能力(P<0.01)。 结论 eEF2K在胶质瘤细胞中呈高表达,下调eEF2K的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
-
农村脑卒中患者住所环境状况及其与活动和参与的关系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了解农村脑卒中患者住所环境状况,并分析其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方法 便利抽取广西百色市271名农村脑卒中患者,分别采用住所致跌危险因素评估表、改良巴氏指数及社会活动功能量表测评患者住所环境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参与水平。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住所环境障碍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住所环境障碍条目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与社会参与的关系,以ɑ=0.05为检验水准。结果 在31个住所环境障碍条目中,有5项住所环境障碍达30%以上,分别为房屋与地面有阶梯、门前斜坡影响出行、室内或者室外有楼梯、卫生间无扶手、无坐厕或坐便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坐厕或坐便椅(β=0.142,P=0.017)、卒中次数(β=-0.167,P=0.005)、年龄(β=-0.171,P=0.010)、文化程度(β=0.128,P=0.047)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楼梯梯级过高(β=-0.159,P=0.006)、年龄(β=0.177,P=0.007)、文化程度(β=-0.156,P=0.015)是社会参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脑卒中患者住所环境障碍较多,主要表现为房屋与地面有梯级、卫生间无扶手、无坐厕或坐便椅等。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卒中次数2次以上、住所无坐厕或坐便椅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低;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住房楼梯梯级过高者社会参与水平较低。
-
基于生信数据的Toll样受体4泛癌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在不同癌症类型的表达水平、预后结果、免疫浸润等。 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人类蛋白质图谱(Human protein atlas, HPA)和多种生物信息工具对TLR4进行泛癌分析,从分子水平、基因表达水平、生存状态、免疫浸润、基因突变以及相关细胞代谢途径等方面来探讨TLR4在不同类型癌症发生发展和癌症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作用。 结果 TLR4在大多数癌症中呈现低表达(P<0.05),并且与癌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TLR4在多数癌症的表达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浸润有关。TLR4参与到免疫应答、DNA转录调控、肿瘤增殖、凋亡、翻译后修饰和自噬等多种生物过程。 结论 TLR4表达与癌症患者临床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存在统计学相关性,这将有助于人们从临床角度认识TLR4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
改良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7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儿筛选分组为轻、中、重度组,选取在本院同期出生但未出现窒息的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不同时间血清NSE含量以及aEEG评分。 结果 (1)轻、中、重度组HIE患儿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生后第1天达到峰值(P<0.05),随后开始逐渐出现下降趋势(P<0.05)。(2)轻、中、重度组HIE患儿与对照组aEEG评分明显不同(P<0.05),重度组评分最低,对照组最高。(3)血清NSE、改良aEEG评分及两项指标联合对新生儿HIE的预测价值评价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5(95%CI:0.986,0.995,P<0.05),0.987(95%CI:0.970,0.980,P<0.05)0.998(95%CI:0.992,0.999,P<0.05),三种方法对新生儿HIE的预测价值敏感度分别为97.0%、98.3%、98.9%,特异度分别为95.9%;89.6%;98.5%,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8.11μg/L、9.5分。结论 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IE的早期预测价值较单一血清NSE水平或改良aEEG评分的预测价值更高,早期血清NSE水平越高,HIE程度越重。aEEG评分越低,HIE程度越重。
-
MTND4P12在肝细胞癌患者肝脏中的表达及作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假基因MTND4P1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 数据库中提供的临床和 RNA-seq 数据,以预测肝细胞癌可能标志物MTND4P12及其调控靶基因。随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对本院肝癌患者样本中MTND4P12及其靶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验证。最后采用肝癌细胞基因干扰和过表技术,进一步验证MTND4P12在肝癌中的作用。结果:结果显示,MTND4P1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MTND4P12阳性组中,31例(79.49%)合并肝转移(P<0.001),且患者的TNM分期多为V期患者,占84.61%,与MTND4P12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7),这与TCGA数据库等分析结果一致。Kaplan-Meier 生存分析表明,MTND4P12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显着相关(均P<0.01),且MTND4P12与癌基因PSMD11的表达呈正相关。同时,细胞实验证明,MTND4P12可使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上升,迁移能力加强,伤口愈合能力变强。结论:假基因MTND4P1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影响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癌基因PSMD11的表达有关。
-
敲低SETD8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D8对乳腺癌MCF-7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qRT-PCR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SETD8表达。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分别将小干扰RNA阴性对照(Control),SETD8的小干扰RNA(siRNA-1、siRNA-2组)转染到MCF-7细胞中,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qRT-PCR检测SETD8、Slug、Zeb1、Zeb2、Twist1、Snail的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SETD8和Slug的蛋白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4K20me1修饰在Slug基因启动子上的富集情况。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SETD8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Control组比较,敲低组SETD8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01)。相比于Control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减弱,Slu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IgG组比较,H4K20me1修饰能够显著富集在Slug基因启动子上游1500 bp~2000 bp之间(P<0.001)。结论 下调SETD8的表达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SETD8调控Slug基因转录相关。
-
微针刀、毫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对比研究微针刀、毫火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0 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微针刀组、毫火针组,每组60 例。在相同治疗期内,各组每日治疗1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10min~20min不等,疗程间隔休息两天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进入下一疗程,各组分别治疗3个疗程。各组患者治疗前评价1次,治疗后分别评价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RS)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 指数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结果 微针刀组总有效率为 96.67%( 58/60) ,毫火针组总有效率为 81.67%( 49/60) ,微针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毫火针组(χ2=6.99, P=0.008);治疗前两组NRS评分、(ADL)Barthel 指数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前述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毫火针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
-
医学生临床实习期思想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通过构建以临床专业教师为主导的医学生临床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思政教育技巧,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方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良好实施,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蛇床子素改善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三组:(1)空白对照组:小鼠每天给予80ul玉米油腹腔注射;(2)CCl4造模组:给小鼠腹腔注射CCl4(70 mg/kg/只),一周三次,共持续3周,诱发肝组织损伤;(3)蛇床子素组:在小鼠腹腔注射CCl4(70 mg/Kg/只)三周后,提前24小时给予小鼠腹腔注射蛇床子素(100 mg/kg/只),共1次。摘取小鼠眼球提取血浆,测定转氨酶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表达水平,了解肝脏损伤情况;提取小鼠肝组织,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查小鼠肝组织炎症指标: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观测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情况。结果 CCl4作用后小鼠转氨酶指标AST和ALT明显升高(P<0.01),氧化应激MDA水平显著上调(P<0.01),GSH生成受到抑制(P<0.01),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Osthole处理后这些指标明显逆转(P<0.05或者P<0.01),表明肝功能明显改善。CCl4作用后肝组织AMPK磷酸化显著增强,蛇床子素可以抑制该蛋白的磷酸化(P<0.05)。结论 蛇床子素可以改善CCl4引起的肝损伤:具体原因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相关信号通路可能与其抑制AMPK的磷酸化有关。
-
胃充盈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胃动力功能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目的 应用胃充盈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胃动力功能和临床价值,并探讨甲亢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胃动力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用胃充盈超声检查分别测量两组受试者的饮用后即刻的最大胃窦舒张区(S)、胃窦收缩幅度(ACA)、胃窦收缩频率(ACF)及胃窦运动指数(MI),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胃动力功能,并用M型超声观测胃窦收缩变化率。结果 ①两组受试者胃窦收缩幅度(A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受试者最大胃窦舒张区(S)、胃窦收缩频率(ACF)及胃窦运动指数(M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胃窦收缩频率(ACF)及胃窦运动指数(MI)呈负相关(P<0.005)。④M型超声测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胃窦收缩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胃动力功能加快,同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胃窦蠕动呈良好的负相关,并且,M型超声测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胃窦收缩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enteralSnutrition; EEN,early enteralSnutrition)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severeSacuteSpancreatiti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8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组,EEN组33例(入院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TNP, totalSparenteralSnutrition)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和全肠外营养支持)。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EEN组中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肠鸣音、排便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经口进食、住院的时间均优于TNP组;EEN组中患者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恢复时间均短于TNP组;EEN组器官损伤、病死发生率12.12%低于TNP组43.75%(p<0.05),其中EEN组无病死,TNP组病死1例;EEN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TNP组的77.08%(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能够加快患者的各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和I型胶原在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和I型胶原(Col1A1)在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需求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4月我科瓣膜置换术和先天性心脏病开胸修补术患者信息和右心房组织标本,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组(AF组),先心病合并窦性心律组(SR组)。Masson及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和病理的变化;免疫印迹实验法(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心肌组织HDAC4和Col1A1的蛋白与mRNA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HDAC4和Col1A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较SR组,AF组心肌组织胶原主要分布于心肌间质,胶原沉积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SR组,AF组HDAC4和Col1A1蛋白与mRNA表达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DAC4与Col1A1在瓣膜性心房颤动心肌组织中表达升高,这提示HDAC4与Col1A1可能促进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
-
LRG1?TLR4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讨患者血脓毒症患者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Toll受体4(TLR4)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4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休克组 (n=13)和休克组(n=21),根据入院28天预后不同分为死亡组(n=6)和存活组(n=28),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9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LRG1?TLR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清LRG1?TLR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休克组显著高于非休克组(P<0.05),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脓毒症患者血清LRG1?TLR4表达水平分别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62 ,P<0.05)?(r=0.725,P<0.05),与预后呈负相关(r= -0.344 ,P<0.05)(r = -0.487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LR4?LRG1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且休克组明显高于非休克组,死亡组高于存活组,检测患者血清LRG1?TLR4可以为临床评估脓毒症病情和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
肱骨近端多维带锁髓内钉治疗Neer2、3部分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多维带锁髓内钉治疗Neer2、3部分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 2019 年 1 月至2021 年 6 月我院共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Neer2、3部分骨折患者 79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肱骨近端多维带锁髓内钉组(38例)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组(41例)进行固定。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数据指标,术后随访通过影像学及查体检查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钢板组,透视次数及时间大于钢板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各项数据指标无明显差异:肱骨近端颈干角、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以及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肱骨近端多维带锁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Neer2、3部分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髓内钉手术出血少,创伤小,骨折愈合快,二者远期恢复无显著差异。
-
白花蛇舌草治疗TNBS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对TNBS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6-7周龄ICR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模型组和白花蛇舌草组。TNBS组灌肠5% TNBS/50%乙醇,一周一次,共4次;白花蛇舌草组同TNBS组灌肠并每天灌胃白花蛇舌草水煎液(10 g/kg)直至试验结束;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肠。4周后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取各组小鼠结肠,石蜡包埋、切片和病理染色,定量PCR法检测IL-10、IL-12和IL-17的表达,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中分泌IL-17的细胞比例。结果 TNBS组DAI显著升高(P < 0.05),结肠缩短(P < 0.01),白花蛇舌草组DAI未见显著降低,但可以恢复结肠长度(P < 0.01)。TNBS组肠壁组织结构部分紊乱,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黏蛋白分泌减少,而白花蛇舌草组相关指标均有一定改善。白花蛇舌草组结肠组织表达的IL-10和IL-12 mRNA水平相比对照组是升高的(P < 0.05),但与TNBS组比没有显著差异;白花蛇舌草组肠系膜淋巴结的单核细胞群中IL-17+ 细胞的比例相比TNBS组是显著降低的(P < 0.05)。 结论 白花蛇舌草可促进结肠中IL-10表达和下调单核细胞IL-17表达,抑制炎症,缓解TNBS诱导的肠炎。
-
Balb/c裸鼠LNCaP细胞前列腺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超声造影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构建Balb/c裸鼠LNCaP细胞前列腺癌原位移植模型并应用超声造影(CEUS)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效果。 方法 将LNCaP细胞接种到Balb/c裸鼠前列腺背叶中,构建Balb/c裸鼠LNCaP细胞前列腺癌原位移植模型;通过超声成像监测肿瘤的产生及体积变化情况,应用超声造影检查肿瘤内血流灌注情况并勾画感兴趣区域(ROI)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C),通过仪器自动生成并记录造影剂进入肿瘤的到达时间(Atm)、到达峰值时间(TtoPk)、造影曲线下面积(AuC)等超声造影参数;通过病理学检查分析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利用Image J软件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计算CD31与VEGF-A抗体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AOD);最后应用Prism 9.0统计软件对超声造影参数Atm,TtoPk,AuC与AOD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构建后第15天时,原位肿瘤成瘤率为71.4%(15/21),第50天时,原位肿瘤平均体积为288.81±76.49mm3;通过超声造影曲线分析显示Atm为1.59±0.65s,TtoPk为11.59±3.68s,AuC为1933.91±454.38dB;解剖发现肿瘤呈椭圆形,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中AR染色显示强阳性,AR定位于细胞核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CD31阳性、VEGF-A阳性,Image J软件分析显示CD31的AOD=0.39±0.06、VEGF-A的AOD=0.45±0.05,Prism统计分析显示VEGF-A与Atm、Ttopk、AuC之间相关性为r=-0.9308(P<0.0001)、r=-0.8782(P<0.0001)、r=0.8675(P<0.0001),CD31与Atm、Ttopk、AuC之间相关性为r=-0.6783(P=0.0002)、r=-0.3601(P=0.0180)、r=0.3097(P=0.0312)。结论 本研究通过细胞悬液注射法成功建立了LNCaP细胞原位移植模型,超声造影可以有效地评价原位前列腺肿瘤中血管的生成情况。
-
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额叶皮质中RhoA和ROCK-2蛋白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天麻素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额叶皮质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和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2)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模后,天麻素组腹腔注射天麻素制剂治疗,其他组不加干预。采用Nissl染色观察缺血侧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缺血侧额叶皮质中RhoA、ROCK-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各项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侧额叶皮质区细胞胞体明显萎缩,胞质减少,部分胞核固缩;Nissl染色细胞数减少(P<0.001);RhoA和ROCK-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缺血侧额叶皮质细胞萎缩程度减轻;Nissl染色细胞数增加(P<0.05);RhoA和ROCK-2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天麻素可对脑缺血后缺血侧额叶皮质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hoA、ROCK-2蛋白表达有关。
-
MTHFR基因遗传变异与缺血性脑卒中易感性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遗传变异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碱基延伸PCR技术,对各200例IS患者和对照者的MTHFR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9651118和rs1801133进行分型,比较rs9651118和rs180113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IS患者和对照者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在IS患者和对照者中,rs965111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相比rs1801133 CC基因型,TT基因型或者TT+ CT基因型显著增加IS罹患风险(OR=2.51,95% CI=1.14-5.55,P=0.023;OR=2.40,95% CI=1.10-5.23,P=0.027)。此外,相比C等位基因型, T等位基因型亦显著增加IS罹患风险(OR=1.44,95% CI=1.04-2.00,P=0.028)。结论 MTHFR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1801133可能与IS易感性相关,该结果可能对IS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RNF11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通过在线数据库挖掘分析RNF11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KIR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GEPIA、TIMER、UALCAN、HPA、LinkedOmics和DAVID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RNF111基因在KI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对相关蛋白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应用GeneMANIA数据库构建RNF111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RNF111在KIRC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肾组织;RNF111在KIRC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和分级中存在表达差异,且随着病理分期和分级的升高,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RNF111在不同种族中存在表达差异,亚裔人群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种族人群。生存分析表明,RNF111的表达水平与KIR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RNF111高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RNF111低表达组患者。GO生物学富集分析结果表明,RNF111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的转录延伸、蛋白酶体介导的泛素依赖性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及蛋白质多聚泛素化等生物过程有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RNF111表达相关基因与胞吞作用、肾细胞癌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在KIRC中RNF111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分期与分期及预后有相关性,因此RNF111可能成为KIRC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
PDGFRA启动子SNPs与广西壮族人群鼻咽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PDGFRA基因启动子SNPs(rs6554162和rs1800812)与广西壮族人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组织确诊的120例广西壮族人群NP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该医院常规体检的12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运用多重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法检测两组PDGFRA基因 rs6554162和rs1800812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其单倍型频率。结果 rs6554162位点基因型GG、GA和AA、等位基因G和A、显性模型与隐性模型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rs1800812位点基因型GG、GT和TT、等位基因G和T、显性模型与隐性模型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单倍型分析在两组中分布频率差异亦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RA基因启动子SNPs(rs6554162和rs1800812)可能与鼻咽癌易感性无关联,不增加广西壮族人群鼻咽癌的患病风险。
-
甲连盆腔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大鼠血液流变学与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甲连盆腔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CPID)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探讨甲连盆腔胶囊治疗CPI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随机纳入12只大鼠,余大鼠使用苯酚胶浆诱导CPID模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59只大鼠分为模型组、甲连盆腔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妇科千金胶囊组,每日分别予以灌胃生理盐水、甲连盆腔胶囊低、中、高剂量(0.375g/kg、0.75g/kg、1.5g/kg)和妇科千金胶囊(0.25g/kg),连续灌胃21天。分别在灌胃第14天和第21天时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治疗21天的大鼠子宫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上升(P<0.05);而甲连盆腔胶囊高剂量组在治疗第14天和第21天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其中全血黏度高切、血浆粘度和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在治疗第14天时相比妇科千金胶囊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甲连盆腔胶囊可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从而起到治疗CPID的作用。
-
显微镜外环下精索静脉结扎术与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观察比较显微镜外环下精索静脉结扎术与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后阴囊水肿、手术相关疼痛、睾丸萎缩、静脉曲张复发及精液质量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于河池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22例,均为Ⅱ°以上静脉曲张,或双侧精索静脉曲张,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显微镜下经外环口高选择性保留精索内动脉、淋巴管的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组(显微镜组)70例,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组(腹腔镜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阴囊水肿、手术相关疼痛、睾丸萎缩、静脉曲张复发)的发生率及精液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显微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组(P<0.001),术后阴囊水肿发生率显微镜组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04),手术相关疼痛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39),两组均无睾丸萎缩发生,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精液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两组患者术后精液的精子总数、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精子总活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显微镜组的术后精子总活力高于腹腔镜组的术后精子总活力;组内术前、术后精液的各项指标比较,显微镜组精子总数术前、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术后精子密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率优于术前(P<0.05),腹腔镜组术前、术后的精子总数、精子密度、精子总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向运动精子率优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术后精液指标差值的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精子总数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显微镜组的精子密度差值、精子总活力差值、前向运动精子率差值大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外环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与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相比较,显微镜术式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术式手术时间,但显微镜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腹腔镜术式,对于精液质量的改善,显微镜术式优于腹腔镜术式。
-
血清Sema4C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差异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colorectal cancer,CRC)中脑信号蛋白4C (semaphorin 4C,Sema4C)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探讨其在CRC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Sema4C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38例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Sema4C水平。收集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及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ema4C水平。绘制受试者ROC曲线,评估血清Sema4C水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UALCAN数据库显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ema4C高于正常组织。通过临床样本发现CRC患者血清Sema4C的相对表达水平[(2.992±3.682)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290±0.997) ng/ml](t=2.744,p<0.05);结直肠癌T3+T4者血清Sema4C 水平[(3.389±3.889)ng/ml]高于T1+T2者[(0.874±0.388) ng/ml](t=-3.564,p=0.001),有神经侵犯者血清Sema4C水平[(5.754±5.520)ng/ml]高于无神经侵犯者[(1.867±1.741) ng/ml](t=2.290,p=0.043)。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当血清Sema4C水平的最佳截断值为1.257时,其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4(95%CI:0.523~0.771)(p=0.028),其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60.5%,特异度为70.3%。结论 Sema4C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并且Sema4C蛋白水平的升高与CRC患者的深部转移、神经侵犯密切相关,提示其对结直肠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
综合性医院165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艾滋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案,以提高艾滋病科学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65例艾滋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等流行病学数据及起病症状、首诊科室、血红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等临床数据。结果 共纳入165例患者中男性占89.7%,平均年龄(42.57±13.62)岁;农民、无业与待业人员及公司职员为主要感染人群,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起病症状多样,71.5%患者于感染科首次就诊,发热为首发症状;52.1%患者出现贫血,84.8%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HIV-RNA平均载量为[1.52×105(1.95×105)]拷贝/ml,肺孢子菌肺炎是发生率最高的机会性感染,其次为口腔念珠菌感染;117例接受3TC+TDF+EFV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结论 加强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降低感染率;艾滋病患者常因其他疾病就诊于综合性医院不同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减少漏诊误诊;及时有效的控制机会性感染与肿瘤、适时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
祖国传统医学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目前我国约有1.8亿HUA患者,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则会引发痛风、心脑血管以及肾脏疾病。目前针对本病,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尿酸药物来维持血尿酸水平。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并且停药后血尿酸会反复回升。祖国传统医学在防治本病方面注重整体观,具有安全性相对较高且停药后不易反复的独特优势。本文就近些年来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进展作一综述,以盼为临床防治HUA提供参考。
-
多数据库研究CRYAB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机制
Abstract: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αB-晶状体蛋白(CRYAB)在宫颈癌(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通过UALCAN、临床生信之家和仙桃学术分析CRYAB在宫颈癌及泛癌中的表达;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CRYAB与宫颈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应用UALCAN数据库分析CRYAB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TIMER 2.0数据库分析在宫颈癌组织中CRYAB表达量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查找CRYAB共表达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查找关键基因,应用Metascape网站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CRYAB在宫颈癌组织中低表达;CRYAB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期无相关性;其表达量与患者肿瘤分期、人种、体重、年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转移相关;它能诱导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参与肿瘤调控。共表达基因分析显示,按P值升序排列与CRYAB正相关的基因是NDRG4、IVL、KRT75、SBSN和FABP12;负相关的基因是KIAA0649、TMPRSS3、GOLM1、ALDH3B1和RHOBTB2。GO注释显示共表达基因参与表皮发育、包膜角化、多肽交叉连接、钙离子结合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组织等,KEGG通路富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粘蛋白O-聚糖生物合成、核苷酸糖的生物合成、IL-17信号通路和癌症的通路等。结论 CRYAB在宫颈癌中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有望成为宫颈癌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
无缝隙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低血压、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率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广西某医院透析室维持性血透透析患者138名,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对照组68名(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无缝隙护理观察组70名(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和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无缝隙护理观察组低血压(2.90%)、肌肉痉挛(1.66%)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分别为3.79%、2.37%),且总体舒适度(66.96%)、总体满意率(96.61%)也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分别为7.17%、8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无缝隙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医护患关系。
-
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焦亡的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药龙血竭总黄酮(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SD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5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龙血竭总黄酮+缺血/再灌注组(SDF组),每组8只。I/R组和SDF组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即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30min,再灌注120min。Sham组行与I/R组相同操作,但只穿线不结扎LAD。采用实时监测心电图判断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及LDH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TUNEL阳性细胞率;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焦亡相关分子caspase-3、GSDME及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Control组、Sham组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量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ontrol组、Sham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明显,炎症细胞渗出,心肌梗死面积增大(P<0.05),心肌组织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caspase-3、GSDME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I/R组相比,SDF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渗出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心肌组织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caspase-3、GSDME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GSDME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龙脷叶萃取部位的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龙脷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溶剂萃取部位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龙脷叶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溶剂萃取、浓缩后得到各部位浸膏,用CCK-8法检测这4个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对3种肿瘤细胞株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果石油醚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抗肿瘤活性最好,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人胃癌(SGC-7901)、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BEL-7404)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0.60,0.59,0.49mg·mL-1。结论 龙脷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肿瘤活性最好。
-
新体脂指标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预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及其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体脂指标【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与代谢综合征(MS)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相关性,评估新体脂指标用于合并OSAHS的MS患者临床疗效的可行性,为MS合并OSAHS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纳入2019年7月~2020年7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MS患者183例,根据是否合并OSAHS分为实验组(B组,n=129例)和对照组(A组,n=54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水平将实验组分成轻度异常组(B1组)、中度异常组(B2组)、重度异常组(B3组),收集研究对象资料:性别、年龄、体重、腰围(WC)、血压,测定空腹血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空腹甘油三脂(TG)、AHI、氧饱水平,计算LAP、VAI,并对实验组进行相关干预6个月后复诊,复查以上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以及各亚组、实验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TG、LAP、VA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氧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重度异常组LAP、VAI逐次高于中度异常组、轻度异常组、对照组;重度异常组氧饱水平低于中度异常组、轻度异常组和对照组;男性、年龄、收缩压、LAP、VAI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者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收缩压、LAP、VAI水平越高,MS患者呼吸暂停严重程度越重。AHI与氧饱水平呈线性关系,AHI水平越高,氧饱水平越低;治疗后AHI、LAP、VAI值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氧饱水平高于治疗前。结论:高LAP、高VAI是MS患者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
-
白藜芦醇通过SIRT1/STAT3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
罗潇潇,
Abstract: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SV)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及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22只进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BCCAO)建立VD模型,筛选其中造模成功的大鼠16只,并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另设置假手术组为对照,每组8只。治疗组大鼠给予白藜芦醇(20mg/kg)灌胃治疗,持续30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予同等体积的白藜芦醇灌胃,持续30天。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各组额叶皮质SIRT1、STAT3以及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7的分泌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P<0.05),额叶皮质SIRT1表达显著降低(P<0.05),STAT3、IL-17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额叶皮质SIRT1表达增多,STAT3、IL-17表达降低。 结论 白藜芦醇可通过SIRT1/STAT3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的认知障碍,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并降低VD大鼠额叶皮质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基于ceRNA调控网络的乳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
Abstract:
目的 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差异表达mRNA、miRNA和lncRNA分子标签,构建预后相关的核心ceRNA调控子网络,探索其在乳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作用。方法 从TCGA下载乳腺癌(BRCA)患者的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利用R包“Deseq2”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差异表达且与预后相关的mRNA、miRNA和lncRNA分子标签,基于预测性数据库构建ceRNA网络,并对网络中的核心mRNA进行功能注释和免疫相关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3个mRNA(KLF11、EDA、STXBP1)、1个lncRNA(XIST)和2个miRNA(hsa-miR-130a-3p、hsa-miR-195-5p)组成的核心ceRNA子网络,生存分析显示miRNA低表达、mRNA和lncRNA高表达,总生存期显著降低。结论 核心ceRNA子网络中的6个RNA相互调节,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预后产生影响。
-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应用于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应用于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26,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26,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69%(2/26)低于对照组30.76%(8/26)(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呼吸干预可显著缩短早产儿各项喂养时间,促进体重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Abstract: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两种疾病常常合并存在会提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对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更加严重。本文就近年来研究T2DM合并高血压昼夜节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等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睡眠节律及遗传相关基因等)进行综述,为后期更有效地控制T2DM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
膳食炎症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我国居民因不合理膳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干预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炎症机制有关,而膳食炎症指数是评估个人膳食中的总体炎症潜能的一种工具。近年来,膳食炎症指数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心血管疾病,涉及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动脉粥样性硬化、高血压等等,膳食炎症指数也与肥胖、糖尿病、睡眠障碍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对膳食炎症指数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焦亡相关lncRNA对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Abstract: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焦亡相关lncRNA对预后风险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HNSCC的转录组数据,与焦亡相关基因进行共表达和差异分析,并以焦亡相关lncRNA对展示。将HNSCC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246例)和验证集(245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和改良Lasso惩罚回归进行预后模型构建。根据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将HNSCC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并计算所有样本的风险得分,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单因素和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风险评分与总生存率的关系,探索HNSCC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在HNSCC中共提取到53个焦亡相关的差异lncRNA(FDR < 0.05,logFC >2),并以lncRNA对形式进行展示。通过Cox回归分析和改良Lasso惩罚回归筛选出18个预后相关lncRNA对用于预后风险模型构建。训练集和验证集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患者生存时间高于高风险组患者(P<0.05);预后风险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大于0.7;单因素和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是 HNSC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基于18个焦亡相关lncRNA对建立的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情况,且风险评分是HNSCC的独立预后因素。
-
NRF2信号通路对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创面愈合在临床上常见,其是一种复杂且具有高度有序性和协调性的生物学过程;当愈合过程中受到任一外界不良因素干扰,均可影响创面愈合的进度。因此,改变创面愈合环境,缩短愈合时间,促使创面迅速高效的痊愈,现已成为临床实践的热点和挑战的难题。有研究表明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能够参与氧化应激过程中抗氧化基因表达的调节,从而提高细胞保护,减少氧化损伤;其还能通过调节钙离子、线粒体氧化应激、自噬和凋亡来调节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及增加细胞对化学致癌物质和炎症的抵抗力。可见该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故本文将综述NRF2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创面愈合相关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
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
Abstract: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通过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记录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创面面积、踝肱指数(ABI)及患足皮温等。结果 术后创面愈合率为94.4%(34/36);36例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创面面积与术前情况相比较明显减小,ABI和患足皮温高与术前情况相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有助于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愈合。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肾移植受者58例的病史资料。分为传统病原体检测组(对照组)和mNGS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结果以及治疗前后各组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mNGS组检测需要时间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mNGS组的住院时间、CD4/CD8和谷丙转氨酶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治疗后两组CD4、CD8、血糖值3项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mNGS可明显提高病原菌检出率和缩短检测时间,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护理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两组早产儿摄奶量、体重增长量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记录,并评估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在护理7d、14d后,研究组摄奶量、体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均已改善,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71.70%、94.34%,研究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摄奶量、体重增长量及血气分析情况,同时可以提升家属满意度。
-
3,3'-二吲哚甲烷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改善酒精诱导的肝纤维化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3,3'-二吲哚甲烷(3,3’-diindolylmethane, DIM)对酒精诱导小鼠原代星状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肝星状细胞,DIM和酒精联合处理后,检测星状细胞的活化程度相关的标记蛋白,Western blot 检测PI3K/AKT/NF-kb通路的激活水平。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小鼠星状细胞,酒精单独处理后,能够诱导星状细胞激活,a-SMA表达上调,呈现成纤维细胞的表型,PI3K/AKT/NF-kb通路被激活;DIM单独处理对星状细胞无显著的影响,DIM和酒精联合处理后,DIM能够显著抑制酒精诱导的a-SMA的水平,抑制星状细胞的激活,DIM同时抑制了酒精诱导的PI3K/AKT/NF-kb通路的活化水平。结论 DIM对酒精诱导的星状细胞激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酒精激活的PI3K/AKT/NF-kb通路有关。
-
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制备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Doxorubicin-loaded nanobubbles,Dox-NBs)并观察其理化特性。 方法 通过薄膜水化法及机械振荡法制备空白超声纳米泡(Nanobubbles, NBs)和Dox-NBs。以空白NBs组为对照组,Dox-NBs为实验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检测比较两组的粒径、Zeta电位,采用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检测Dox-NBs形态及浓度,酶标仪检测阿霉素的载药量与包封率,观察Dox-NBs组与Dox-NBs联合超声治疗仪组的体外药物释放率,并在超声下观察其体外显影情况。结果 Dox-NBs组与空白NBs组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86.93±14.45)nm,(119.20±16.89)n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Zeta电位分别为(-13.3±2.17)mV,(-11.07±1.33)mV,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05)。Dox-NBs大小、形态均匀,无聚集,浓度(3.2±2.4)×108个/mL。阿霉素平均载药量为(45.85±2.17) μg/mg,包封率为(42.40±4.62)%,Dox-NBs组与Dox-NBs联合超声治疗仪组所有时间点的阿霉素体外累计释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前24 h阿霉素累计释放量:Dox-NBs组为(48.05±4.88)%,Dox-NBs联合超声治疗仪组为(72.20±0.85)%,Dox-NBs联合超声治疗仪组在时长为5 h时药物释放达50 %以上,Dox-NBs组时长为5 h药物释放仅为25 %左右,经24 h释放至50 %左右,前3 h Dox-NBs组药物释放曲线较联合超声辐射组平缓。体外超声显影结果可见点状均匀强回声。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性质稳定的载阿霉素超声纳米泡,体外超声显影效果良好,为今后载药超声纳米泡进行体内肿瘤显像与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5+3”模式下肾内科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及临床实践素质提升探讨
Abstract:
合格的肾内科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不但需要熟练掌握肾内科相关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本文对在“5+3”模式下肾内科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合格的肾内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帮助。
-
费曼学习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医师培养中应用的探讨
Abstract:
进修医师教育是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医院发挥引领作用为基层医院培养专业骨干的重要职能。费曼学习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进修医师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调动进修医师学习热情的优势,并且培养和提高进修医师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及科研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获取更多新知识,起到了切实提高进修医师教学质量的作用。
-
泪腺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干眼泪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泪腺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干眼患者泪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干眼患者46例(92只眼)作为干眼组,59例(118只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灰阶超声观察泪腺形态、内部回声并测量其大小;脉冲多普勒测量泪腺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itance index,RI),比较两组间PSV、EDV、RI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灰阶超声显示两组双侧泪腺对称,均呈类三角形;干眼组内部回声多数呈不均匀表现,对照组内部回声呈均匀中等低回声;两组泪腺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泪腺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对照组泪腺动脉PSV、EDV和RI均值分别为14.41±3.58 cm/s、5.02±1.46 cm/s、0.65±0.05;干眼组泪腺动脉PSV、EDV和RI均值分别为12.19±3.26 cm/s、3.43±1.08 cm/s、0.72±0.04。干眼组泪腺动脉PSV、EDV均值低于对照组 (P<0.001);而RI均值高于对照组 (P<0.001)。PSV、EDV、R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5、0.821、0.840,EDV、RI的诊断效能优于PSV(P<0.05)。结论 运用高频超声测量泪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为诊断干眼患者泪腺病变提供新的方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褪黑素通过NRF2对氯胺酮诱导的尿路上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究褪黑素通过NRF2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C)尿路上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利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NRF2在氯胺酮刺激后的SV-HUC-1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沉默NRF2的SV-HUC-1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氯胺酮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利用cck-8筛选褪黑素的工作浓度,将SV-HUC-1细胞分为对照组(CON),氯胺酮组(KET),褪黑素治疗组(KET+褪黑素)和褪黑素组,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丰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mRNA表达水平,并测定SO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氯胺酮共培养后的SV-HUC-1细胞NRF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成功构建沉默NRF2的稳定转染细胞株,si-NRF2组的NRF2表达水平低于si-NC组(P<0.5);si-NRF2+氯胺酮组(14.717%±0.601%)和si-NC+氯胺酮组(10.890%±0.429%)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i-NC组(8.560%±0.846%,P<0.01)和si-NRF2(9.023%±0.703%,P<0.01)组;且si-NRF2+氯胺酮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si-NC+氯胺酮组(P<0.001)。选取100uM为褪黑素的工作浓度(P<0.0001)。KET组的IL-6mRNA表达水平(1.415±0.286)显著高于CON组(1.024±0.230,P<0.01);KET+褪黑素组(1.026±0.344)的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KET组(P<0.01);KET+褪黑素组SV-HUC-1细胞的SOD(20.521±1.351)显著高于CON组(15.461±2.018,P<0.001)和KET组(15.763±2.216,P<0.0001);KET组SV-HUC-1细胞NRF2的表达丰度(0.428±0.101)低于CON组(1.500±0.081,P<0.0001);KET+褪黑素组的NRF2表达丰度(0.804±0.100)高于KET组(P<0.05)。除此之外,KET+褪黑素的HO-1的表达丰度(1.419±0.098)高于CON组(0.352±0.168,P<0.0001)和KET组(0.199±0.046,P<0.0001);结论:褪黑素能够通过NRF2保护氯胺酮导致的尿路上皮损伤。
-
基于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Abstract:
目的:基于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芦丁、木犀草素、芹菜素、 异槲皮苷、山奈酚 5 种单体化合物按 1:2:1:2:3(质量比)混合制备瓜蒌提取物的抗氧化药效成分群。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抗氧化药效成分群建立标准曲线并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抗氧化药效成分群线性方程为:A=0.2324C-0.0107 ,r=0.9995,抗氧化药效成分群在 0.18~1.45 μg/mL 的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验证符合要求。基于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为 0.0022%(RSD=0.05%),与采用芦丁等单一对照品建立标准曲线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间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基于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可靠、 稳定,更能真实反映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
四川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PIs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索四川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的基因分布,以及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PPIs)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四川省西南地区住院治疗的162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汉族人群患者血样,采用数字荧光杂交测定CYP2C19的基因型,根据结果分为4种代谢类型:超快代谢型(UM)、快代谢型(EM)、中间代谢性(IM)以及慢代谢型(PM),统计不同基因型、代谢型分布频率。PPIs标准剂量下,比较不同代谢型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快代谢组患者,比较PPIs常标准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根除率。结果 UM型、EM型、IM型以及PM型代谢组分布频率分别为1.85%,42.59%,35.18%,14.81%;奥美拉唑标准剂量下,UM、EM组根除率显著低于IM、PM组;艾普拉唑标准剂量下,则无显著影响。根除治疗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 与白介素-10(IL-10) 含量分别低于治疗前(P<0.05),CRP、IL-10与Hp阳性呈正相关性。结论 剂量相同的条件下,UM、EM组的根除率更低,但增加剂量可以提高UM、EM组的根除率,这可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选择更合适的PPIs剂量。
-
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在神经重症患者撤机拔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在神经重症患者撤机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计划撤机拔管的机械通气患者共44例。根据撤机拔管结局将患者分为成功组(33例)和失败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自主呼吸试验(SBT)结束时呼吸机参数、撤机拔管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GCS、生理动作反射;及SBT结束时的膈肌活动度(diaphragmatic excursion,DE)、呼气末膈肌厚度(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calm exhalation,DTee)、吸气末膈肌厚度(diaphragmatic thickness at the end of deep inhalation,DTei)及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ness fraction, DTF)等膈肌功能指标。结果 撤机成功组患者拔管前GCS评分显著高于失败组12(10~14.5)vs7(6~10)分,(P<0.05);SBT结束时失败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成功组分别为[SBP:(130.97±23.32vs150.36±21.37)mmHg,DBP:(70.48±11.66vs85.64±13.76)mmHg,均P<0.05];成功组患者在撤机拔管前存在吞咽反射动作的占比显著多于失败组26(78.8%)vs3(27.3%),(P<0.05);失败组患者撤机拔管后出现舌根后坠的占比显著高于成功组3(9.1%)vs8(72.7%)(P<0.05);SBT结束时成功组各项膈肌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失败组[DE:(1.30±0.38vs0.99±0.14)cm,DTee:(0.19±0.04vs0.13±0.05)cm,DTei(0.25±0.05)vs(0.16±0.06)cm,DTF(33.81±10.65vs23.23±6.54)%,均P<0.05]。当DE的最佳临界值为1.17cm时,预测撤机拔管成功的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90.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95%CI:0.683~0.934);当DTee的最佳临界值为0.14cm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3.9%,特异度为63.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95%CI:0.682~0.979);当DTei的最佳临界值为0.17cm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7.0 %,特异度为63.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 (95%CI:0.723~0.996)。当DTF的最佳临界值为30.50%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60.6 %,特异度为90.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 (95%CI:0.669~0.932)。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对指导神经重症患者撤机拔管时机选择及预测撤机拔管结局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Abstract:
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度的桥梁学科,它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影像诊断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开展“手术-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融入思政教育,构建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
血清S100A8/A9水平与上尿路草酸钙结石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S100A8/A9表达水平与上尿路草酸钙(Calcium Oxalate,CaOx)结石的关系。 方法 选取50例通过结石红外光谱分析仪进行结石成分分析证实为草酸钙结石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结石组,同时选取同期来院的正常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两组血清中S100A8/A9浓度,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1.结石组血清S100A8/A9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同性别的结石组与对照组血清S100A8/A9浓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3.纯 CaOx 组与血清中S100A8/A9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 ;含 CaOx 的混合结石组血清中S100A8/A9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纯 CaOx 组血清中S100A8/A9浓度与含 CaOx 的混合结石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S100A8/A9可能作为结石促进物参与上尿路CaOx 结石形成过程。
-
神经肌肉电刺激单独或联合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杜灿荣 龙耀斌 覃东华 伍明 黄福才 覃明安
Abstract: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单独或联合方案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平均分为A组(常规吞咽功能训练)、B组(NMES)、C组(低频rTMS)、D组(高频TMS)、E组(NMES+低频rTMS)和F组(NMES+高频rTMS)。洼田饮水实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和视频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评估吞咽功能,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估营养状况。结果:各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后B-F组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得分以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得分均低于A组(p<0.05),E、F组的3项评分均低于B、C和D组(p<0.05)。各组治疗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F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B-F组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E、F组白蛋白高于B、C和D组(p<0.05)。结论:NMES、低频或高频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NMES和rTMS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NMES或rTMS。
-
IL-22、FeNO在反复喘息发作婴幼儿的表达水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 22,IL-22)、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die,FeNO) 在反复喘息发作婴幼儿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有喘息发作的婴幼儿177例,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次数分为首次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喘息发作≥3次),将反复喘息组婴幼儿按哮喘预测指数(Asthma predictive index,API)进一步分API阴性组和API阳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婴幼儿8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婴幼儿IL-22、FeNO的表达水平。 结果 反复喘息组婴幼儿IL-22、FeNO水平均明显高于首次喘息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喘息组婴幼儿IL-22及FeN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I阳性组婴幼儿IL-22及FeNO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PI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22、FeNO在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婴幼儿哮喘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
超声刀止血和双极电凝止血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中行肝创面局部止血的效果对比*
Abstract: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刀止血和双极电凝止血法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42例肝癌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行不同止血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研究组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刀止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相关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肝功能、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断肝止血技术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费用、术后腹腔引流量、输血率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住院时间、肝门阻断率和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超声刀止血,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可降低患者疾病负担。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大鼠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比较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干细胞的直接作用和与成骨诱导液的协同作用探究EGCG在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至第三代,将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单纯用完全培养基培养BMSCs;B组(BMSCs+EGCG):将BMSCs在添加10 μmol/LEGCG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C组(BMSCs+Osteoinductive fluid):用成骨诱导液培养BMSCs;D组(BMSCs+Osteoinductive fluid+EGCG): 将BMSCs在添加10 μmol/LEGCG的成骨诱导液中培养。培养7天和14天,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检测、ALP染色和成骨相关基因骨钙素(Ocn)、I型胶原(Col1a1)、骨涎蛋白(Bs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等的表达水平评估EGCG在大鼠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结果 CCK-8检测发现C组和D组细胞增殖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但是C组与D组差异不显著,说明EGCG对大鼠干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ALP检测中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D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LP染色中D组染色明显高于C组,同时在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中D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C组,这些结果说明单纯EGCG对干细胞成骨作用比较微弱,但是在成骨诱导液存在时其成骨作用大大增强。结论 EGCG发挥促进成骨作用需要依赖其它因素,其自身不能启动成骨过程。
-
2021年桂林市秀峰区1~59岁居民乙肝和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Abstract:
目的:了解现阶段桂林市秀峰区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和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流行和血清免疫状况,评估肝炎防治工作及成效,发现目前肝炎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为制定新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秀峰区1~69 岁人群707名进行乙肝和丙肝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 3~5 ml,使用ELISA法对样本进行HBsAg、HBsAb、HBcAb及HCV-Ab检测。结果:707名调查对象中,HBsAg总阳性率为7.50%,抗-HBs总阳性率为62.38%,抗-HBc总阳性率为53.47%,不同性别之间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各年龄组之间HBsAg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出HCV阳性4人,男女各两人,年龄分布为40~49岁1人,50~59岁3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秀峰区人群HBsAg及抗-HBc阳性率较往年有所提升,抗-HCV阳性率低于我国人群一般水平。应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完善对肝炎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监管,探索我市肝炎防治工作的新策略。
-
颈胸膜体位固定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使用颈胸膜体位固定装置减少乳腺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配使用新(颈胸膜)/旧(体膜)体位固定装置。比较三个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配准结果:胸壁野(CTVc)、锁骨上区(CTVs)、整体靶区(CTVc+s)。结果 新装置组CTVc+s各方向[水平(lateral,LAT)、垂直(vertical,VRT)和头脚(longitudinal,LNG)]整体摆位误差更小(LAT-0.04±0.22mm vs 0.09±0.41mm,VRT-0.02±0.23mm vs -0.16±0.51mm,LNG0.02±0.25mm vs 0.35±0.36mm);新装置组CTVc各方向的局部摆位误差也更小(LAT0.02±0.13mm vs 0.07±0.17mm,VRT-0.15±0.14mm vs 0.05±0.25mm,LNG0.02±0.16mm vs 0.07±0.25mm);CTVs在水平方向上,新装置组的局部摆位误差也更小(LAT0.02±0.14mm vs 0.01±0.16mm),(P<0.05)。结论 颈胸膜体位固定装置显著减少乳腺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
-
I~III期左右半结肠癌错配修复蛋白缺失表达差异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分析I~III期左、右半结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缺失表达差异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经免疫组化检测判定为dMMR的I~III期结肠癌根治术标本82例,从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对比I~III期dMMR左、右半结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差异,以及左右半结肠癌中四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右半结肠癌中的>60岁(P=0.001)、有肿瘤家族史(P=0.040)和伴有第二原发肿瘤(P=0.038)的dMMR人数均高于左半结肠癌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均数低于左半结肠癌组病患(P=0.004);MLH1,MSH2,MSH6和PMS2表达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单独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分析显示MLH1在右半结肠癌>60岁和女性这两个亚组中表达缺失多于左半结肠癌(P=0.0028,P=0.0037),组间分析发现MSH6缺失表达在左右半结肠癌的中、低分化组间对比和I期、II期之间对比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别(P=0.044,P=0.044),PMS2在右半结肠癌>60岁中表达缺失多于左半结肠癌(P=0.000)。 MLH1和PMS2在82例结直肠癌中的整体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00),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表达也分别呈正相关(P=0.02,P=0.000);MSH2和MSH6的整体表达也为正相关(P=0.001),在右半结肠癌中表达也呈正相关(P=0.001)。结论 左、右半结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在部分的临床病理亚组表达缺失率不同,MSH2和MSH6在左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以上差异可以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进一步参考依据。
-
赤苍藤颗粒的治疗高尿酸血症47例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赤苍藤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94例,经过血清尿酸检测确诊和中医辨证症,确定为脾虚湿阻化热症的高尿酸血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别嘌呤醇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赤苍藤颗粒治疗,疗程4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 2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血尿酸值(449.89±71.70μmol/L)较治疗前(607.61±78.83 μmol/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赤苍藤颗粒对高尿酸血症有较好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反刍思维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
Abstract:
目的 调查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反刍思维、焦虑、抑郁的现状和相关性。方法 分层整群抽样选取蚌埠市三甲医院1316名临床护士,采用反刍思维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16名临床护士反刍思维总分为(42.416±11.807)分,焦虑自评总分为(37.309±9.137)分,抑郁自评总分为(42.158±8.783)分;临床护士反刍思维及其各维度与焦虑、抑郁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两个维度得分均可显著预测临床护士的焦虑情绪,反省深思和强迫思考两个维度得分均可显著预测临床护士的抑郁情绪。结论 反刍思维会影响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临床护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预防负面情绪和状态带来的潜在风险,为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单通道微创经皮肾镜联合逆行输尿管软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讨论MPCNL(单通道微创经皮肾镜)与FURSL(输尿管软镜)联合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价值意义。
-
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IL-6促进HepG2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样改变
Abstract:
目的 探索M2型巨噬细胞及其分泌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对HepG2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样改变的影响。方法 取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由THP-1培养诱导成熟的M2型巨噬细胞、IL-6抑制剂Corylifol A,无义溶媒进行实验。实验分两组进行,组一设实验组(HepG2细胞株与M2型巨噬细胞共培组)及空白对照组(HepG2无特殊处理组);组二用HepG2细胞株与M2型巨噬细胞共培,设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加入Corylifol A、无义溶媒。RT-qPCR、Westernblot检测两组人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样表型转变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测定两组上清液IL-6表达水平。结果 组一实验组与对照组E-Cadherin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提示M2型巨噬细胞可以抑制HepG2的E-Cadherin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N-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提示M2型巨噬细胞可以促进HepG2的N-Cadherin表达(P<0.01)。组二实验组与对照组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提示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IL-6抑制HepG2的E-Cadherin表达及促进N-Cadherin表达作用可被IL-6抑制剂阻断(P<0.01)。结论 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IL-6促进HepG2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改变,这种促进作用可被IL-6抑制剂阻断。
-
不同年龄段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行PPOS方案的疗效对比
Abstract:
目的: 对比不同年龄段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 DOR)患者行PPOS方案治疗的疗效及冻胚解冻移植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4月至2021年10月因DOR在我中心行PPOS方案助孕治疗的127名患者的临床数据,按年龄35岁为界限进行分组,<35岁的62名患者纳入A组(45人解冻胚胎移植),≥35岁的65名患者纳入B组(51人解冻胚胎移植)。对比分析两组的总Gn用量,总Gn天数,HCG日FSH、LH、E2、总卵泡数、≥18 mm的卵泡数,获卵率,MII卵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冷冻胚胎率,移植周期率,胚胎移植率,卵裂胚移植率,囊胚移植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 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基础FSH、LH、E2、AMH、窦卵泡数,总Gn用量,总Gn天数,HCG日FSH、E2、总卵泡数和≥18mm的卵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CG日LH水平高于A组(P<0.05),2组的获卵率,MII卵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冷冻胚胎率,移植周期率,卵裂胚移植率,囊胚移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的胚胎移植率(68.50% vs 85.05%)低于B组、胚胎着床率(22.68% vs 13.19%)高于B组(P<0.05)。 结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行PPOS方案可以获得可观的胚胎,其结果可能不受年龄的影响,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年龄在DOR患者行冻胚解冻移植中的影响。
-
碘乙酸钠鼠爪炎性痛模型的建立及TRPV1介导的痛敏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鼠爪注射碘乙酸钠创建炎性痛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以及研究TRPV1介导的碘乙酸钠炎性痛大鼠痛敏机制。方法 低、中、高剂量碘乙酸钠组大鼠左后肢足底分别注射含碘乙酸钠0.11、0.33、1 mg的溶液100 μL,观察注射后大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等痛觉行为学指标以及鼠爪体积的变化。分别给予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 TRPV1)的抑制剂辣椒平和TRPV1的激动剂辣椒素去阻断和激活TRPV1,以观察TRPV1在碘乙酸钠诱导的炎症痛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碘乙酸钠可成功降低大鼠的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痛敏时程长达4-6天;碘乙酸钠注射鼠爪肿胀程度明显;碘乙酸钠注射后第2天,给予辣椒平能有效缓解碘乙酸钠诱导的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的减小程度;给予辣椒素后,与正常大鼠相比,碘乙酸钠炎性痛大鼠的舔爪及抬爪等保卫性行为显著增多。结论 碘乙酸钠注射鼠爪后,可导致大鼠发生痛觉过敏,由此制作出了一种新型的慢性炎性痛动物模型;TRPV1可能参与介导碘乙酸钠诱导的痛觉过敏。
-
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单向活瓣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单向活瓣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08月至2018年0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30名腘窝囊肿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术前Rauschning-Lindgren分级Ⅱ级21例,Ⅲ级9例,采用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单向活瓣切除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关节积液量和并发症、住院周期、VAS评分、术后Rauschning-Lindgren分级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长47.9±5.7min、住院周期5.9±1.0天、手术后VAS评分(2.60±1.50vs7.80±2.10 )分和术后Rauschning-Lindgren分级(0级22例,Ⅰ级8例vsⅡ级21例,Ⅲ级9例)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采用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单向活瓣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治疗腘窝囊肿手术时间短、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CXCR5/CXCL13轴与肿瘤免疫相关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提供强大和持久的抗肿瘤效应。与此同时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趋化因子是肿瘤微环境的成分之一,趋化因子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既能促肿瘤发生发展,也与免疫细胞参与抗肿瘤效应。本文主要总结了CXCR5/CXCL13 信号轴,在不同肿瘤中的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影响Ⅳ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核心基因,为进一步对转移相关的潜在机制的探索提供线索。 方法:本研究通过对GEO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GSE63596的表达谱芯片进行后续研究。采用Agilent微阵列技术对所有15例患者的mRNA谱进行分析。差异分析采用LIMMA包进行运算,统计学过滤条件为:|Log2FC| > 2, P < 0.05。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筛选出与CRC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靶基因并构建预测模型。软件包glmnet,整合生存时间、生存状态和基因表达数据,利用LASSO回归分析,以获得最优模型。 结果:通过对GSE63596的表达谱芯片差异分析,提示有501个基因在淋巴结阳性的肿瘤中表达上调,另外有102个基因表达下调。通过R语言软件中cutreeDynamic和moduleEigengenes函数绘制聚类图,去除相似模块的影响,共得到15个模块, 结果发现淋巴结阳性与drakgrey模块显著相关(cor = 0.64, P = 0.01),构建PPI网络后刷选出8个Hub基因。利用LASSO回归分析,以获得最优模型。我们设置Lambda值为0.0407,构建的模型公式为Riskscore=(0.1454)*DGAT1+(-0.0684)*GDPD3+(0.1404)*PDZK1IP1+(-0.1724)*PLA2G10。 结论:筛选出与CRC转移相关的4个基因,可为胃癌发生、转移和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
艾灸督脉组穴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失眠临床疗效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目的:观察艾灸督脉组穴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对神经递质血清伽马氨基丁酸(γ-GABA)、5-羟色胺(5-HT)水平的调节。方法:将76例卒中后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脱落3例)、对照组(35例,脱落3例)。对照组予以右佐匹克隆3 mg,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艾灸督脉组穴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及血清γ-GABA、5-HT水平,并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PSQI得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失眠症疗效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提高血清 γ-GABA、5-HT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督脉组穴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上调血清γ-GABA、5-HT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
热消融技术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Abstract:
在社会发展持续推进过程当中,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导致乳腺疾病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尤其乳腺肿瘤发病率明显提升、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人们对乳腺疾病认知重视程度普遍提升、诊断技术水平稳定提升等,使的乳腺肿瘤诊断率显著提升。随着微创治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以热消融技术为主的微创治疗在乳腺疾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应用效果突出,治疗效果显著,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提高热消融技术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应用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热消融技术进行综述。
-
萨提亚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效果研究
Abstract:
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模式,致力于帮助个体提升自尊,注重正面导向,对自身的内在情绪和外在行为更负责任,帮助个体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姿态,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目标正好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需求相契合。本文将萨提亚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中,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流程等开展教学实践,最终评估萨提亚模式在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的效果,探讨萨提亚模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延续性护理对中青年透析患者透析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黄雪峰,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延续性护理在中青年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中青年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ACT的延续性护理,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应对方式[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CMQ)]、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肾脏病相关生活质量(KDTA)和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36)]。结果 干预前,两组MCMQ评分、KDTA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CMQ中面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中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态度、用药依从性、饮食及液体摄入行为、内瘘自我护理、疾病监测等方面评分及干预后KDTA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ACT的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中青年透析患者应对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生存质量的提升。
-
二苯乙烯苷通过调节GSK-3β/PP2A活性干预Aβ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Tau蛋白磷酸化进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ycoside,TSG)通过调节Aβ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环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PKA)的表达干预tau蛋白磷酸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对50只24月龄老年雄性SD大鼠逃避潜伏期进行测试,以青年大鼠逃避潜伏期为参照,剔除天生痴呆大鼠后,筛选出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TSG低剂量组(0.033 g·kg-1·d-1)、TSG中剂量组(0.1 g·kg-1·d-1)、TSG高剂量组(0.3 g·kg-1·d-1),每组6只。大鼠手术造模,青霉素抗感染7 d后,TSG各剂量组大鼠按相应剂量灌胃药物(连续28 d);其余三组大鼠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采用避暗箱实验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GSK-3β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GSK-3β、PP2A、PKA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u、PP2A、PK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无明显变化,错误次数无明显变化;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P2A、PKA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GSK-3β、Tau、PP2A、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明显下降(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P2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及Tau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P2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TSG各剂量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无明显变化,错误次数无明显变化;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P2A、PKA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GSK-3β、Tau、PP2A、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明显下降(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P2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及Tau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P2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TSG各剂量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无明显变化,错误次数无明显变化;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P2A、PKA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GSK-3β、Tau、PP2A、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TSG各剂量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P<0.01),错误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PP2A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SG中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皮层区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TSG中剂量组及TSG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海马区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TSG中剂量组及TSG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PKA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Tau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PP2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TSG可以通过调节GSK-3β/PP2A活性干预Aβ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Tau蛋白磷酸化进程发挥抗痴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GSK-3β及PKA的表达和上调PP2A的表达有关。
-
外泌体对鼻咽癌细胞耐药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探讨外泌体在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机制中的的作用研究。方法:以鼻咽癌细胞CNE-1为基础,利用浓度梯度递增与大剂量药物冲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鼻咽癌耐药细胞`系,进行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其耐药指数,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蛋白的表达三种方法以验证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利用 Transwell 小室将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共培养后细胞的耐药性,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蛋白的变化;利用差速离心法提取细胞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法检测外泌体的分子大小、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特征蛋白TSG101、CD9、CD81的表达三种方法相结合对提取的外泌体加以验证。利用PKH67对外泌体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并与敏感细胞共培养,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被细胞摄取的过程。结果:建立的鼻咽癌耐药细胞系CNE-1/DDP,耐药指数为5.15;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敏感细胞呈现规则的圆形,耐药细胞呈不规则的梭形或多边形状态,耐药蛋白MVP、P-gp蛋白高表达。共培养后的敏感细胞耐药指数为1.98,形态学变化尚不明显,耐药蛋白相比敏感细胞有提高。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为30-150nm类圆形双层膜结构,粒径分析显示外泌体密度为2.2×10^11个/ml,直径集中分布于50-150nm之间,其同时表达TSG101、CD9、CD81三种蛋白,证实我们提取外泌体是正确的。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PKH67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外泌体,可被CNE-1细胞摄取。结论:鼻咽癌耐药细胞通过分泌的外泌体可导致敏感细胞耐药。
-
海马缝隙连接蛋白43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海马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卒中后抑郁(PSD)的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4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卒中组,抑郁组、PSD组、生理盐水组、缝隙连接抑制剂(CBX)组和缝隙连接激动剂(ATRA)组,每组6只。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微量注射内皮素-1制备脑缺血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急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制备抑郁模型;建立脑缺血模型后,加以CUMS和孤养法制备PSD模型;在PSD组术后14天,将大鼠随机分为PSD组、生理盐水组和ATRA组和CBX组,每组6只。PSD组继续进行PSD造模,不做其他干预。其余3组在继续PSD造模的同时予以以下干预:生理盐水组每日予生理盐水1ml腹腔内注射;ATRA 干预组每日予1ml ATRA(浓度为1mg/ml)腹腔内注射;CBX干预组,每日予CBX,20mg/kg的标准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天。术后28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海马CX43mRNA及其蛋白表达。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T3法,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01表示存在极显著差异。结果 术后28天,与正常组相比,抑郁组和PSD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显著减少(P<0.05);海马的Cx4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过CBX干预后,PSD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进一步减少(P<0.05);海马Cx43mRNA蛋白的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经过ATRA干预后,PSD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增加(P<0.05);海马Cx43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所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PSD大鼠海马Cx43表达下降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
单纯性肥胖者DC负载结核Th优势表位肽后的免疫功能改变探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单纯性肥胖者DC负载结核杆菌Th优势表位肽后的免疫功能改变机制。方法 设肥胖组、健康组、空白组各13例、7例、6例。分离外周静脉血得单核细胞、以细胞因子IL-4和GM-CSF刺激获得DC,对肥胖组和健康组以DC负载结核杆菌的Th优势表位肽制备疫苗、对空白组以DC对照,培养8天后流式仪鉴定DC的成熟度(表达CD11c、CD83、CD86的DC百分率)。各组DC和自身淋巴细胞按照1:20比例混合4天后流式仪鉴定表达活化标志分子ICOS的淋巴细胞、效应CD4+T及CD8+T。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h产生的细胞因子IFN-r、LDH法检测CTL的细胞毒效应。 结果 与健康组及空白组比较,肥胖组表达CD11c、CD83、CD86的DC细胞百分率、活化分子ICOS淋巴细胞百分率及Th产生的细胞因子IFN-r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肥胖组CTL的细胞毒效应比健康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健康组及空白组比较,单纯性肥胖者DC负载结核杆菌的Th优势表位肽后,DC成熟度及提呈抗原功能增强。且诱导的活化的自身淋巴细胞及分化的效应CD4+T和CD8+T增多。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FN-r水平上升。而肥胖组CTL的细胞毒效应比健康组明显下降。
-
基于数据挖掘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选穴规律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选穴和配穴规律。方法:在收集现有的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艾灸穴位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25.0对治疗用穴进行聚类分析,用Gephi 0.9.2软件对穴位网络关联图进行展示,分析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腧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筛选出文献40篇,共51条穴位处方,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个穴位依次为百会、涌泉、三阴交、神门;选用频次较高的前3位依次为督脉、任脉、足少阴肾经;特定穴前3位依次是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聚类分析可将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分为四类,将连接频次大于等于3的两两穴位组合绘制成关联网络图显示连线最粗的前三位百会与神门,百会与涌泉,神门与三阴交。结论:艾灸选穴主要遵循近部取穴、循经取穴和特定穴选穴的特点,配穴有着上下配穴、脏腑辨证配穴的取穴规律,可为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科研和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
乌药成分异乌药内酯抗菌谱的筛选
Abstract:
目的 筛选异乌药内酯的抗菌谱。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异乌药内酯对不同H. pylori菌株及非H. pylori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异乌药内酯对敏感和耐药H. pylori菌株的MIC均为8-16μg/mL;异乌药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H. pylori菌株的MIC均大于128 μg/mL。结论 异乌药内酯对H. pylor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专一作用于H. pylori。
-
缺血再灌注导致急性肾损伤中的细胞死亡形式初探
Abstract:
目的 探究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中存在的细胞死亡形式。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C)、假手术组(Sham)、缺血组(RI)、缺血再灌注组(RIR)。RI及RIR通过钳夹双肾动脉行30min双肾动脉阻断,诱导肾缺血,RIR组阻断30min后松开钳夹恢复血流180min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模型。NC不处理,Sham开腹但不阻断双侧肾动脉。再灌注180min结束后收集血清和肾组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对肾组织中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蛋白(MLK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进行定位及表达水平检测,TUNEL法分析肾小管细胞凋亡情况。定量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 TUNEL法显示肾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Westem blot 检测显示RIR与NC相比,MLKL表达上升,GPX4表达降低(P <0.05),免疫组化病理切片结果与其一致。SOD活力显著下降,MDA水平明显上升。结论 RIR模型中肾小管细胞死亡数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RIR中有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铁坏死(Ferroptosis)两种细胞死亡形式的参与。
-
超声引导腋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择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实验组在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用0.3%罗哌卡因行腋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照组在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用相同容积0.9%氯化钠行腋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切皮后5min(T1)、切皮后30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上述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糖、去甲肾上腺素(NE) 及皮质醇(Cor)。 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2h、6h、12h、24h静息/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MAP在切皮后5min及30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R在切皮后5min、切皮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均持续高于实验组(P<0.05);相较于入室时血糖、NE、Cor,对照组在切皮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明显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同时点水平(P<0.05);实验组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 6h、12h、24 h 静息和运动时 VAS 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采用全身麻醉,超声引导腋神经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可以减轻肩关节镜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能减少瑞芬太尼用量同时提供满意的围术期镇痛,且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壮药泥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观察壮药泥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收集我科近2年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瘀阻型)的患者120例,并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分别为治疗组:壮药泥灸组,对照A组:温针灸组,对照B组:单纯TDP灯照射组。14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与 膝关节疼痛(VAS) 指数评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VAS 及WOMAC指数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疼痛 VAS 及WOMAC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 < 0.05)。结论:壮药泥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缓解关节疼痛以及僵硬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S
-
Nrf2敲除加重铝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研究①
Abstract:
目的 利用Nrf2敲除FVB小鼠,探讨Nrf2在铝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8周龄WT小鼠和Nrf2-/-的FVB小鼠,将两组小鼠各随机分为:WT-对照组、WT-铝暴露组、HO-对照组、HO-铝暴露组,铝暴露组采用220mg/kg乳酸铝灌胃染毒3个月,对照组采用蒸馏水灌胃,q-PCR检测海马Nrf2的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Nrf2蛋白表达量。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中尼氏小体数量。结果 与WT对照组相比,WT铝暴露组、HO对照组、HO铝暴露组的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O对照组相比, HO铝暴露组的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T对照组相比,WT-铝暴露组的海马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神经元排列疏散,尼氏小体形态不规则等病理改变;与WT-铝暴露组相比,HO-铝暴露组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更为明显,有大量神经元边界不清,胞质形态不清晰,尼氏小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边界不规则。结论 铝暴露会导致小鼠海马发生病理损伤,Nrf2敲除加重铝诱导的神经毒性。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三七总皂苷通过外泌体miR-21干预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外泌体miR-21和三七总皂苷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分子作用机制及调控网络。方法 使用多个数据库查询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及靶基因、外泌体miR-21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基因;对共同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化合物-靶基因-信号通路网络图和PPI网络图,筛选核心基因。最后运用分子对接对活性化合物和主要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三七总皂苷12个活性成分及47个共同靶基因。PPI网络构建得到10个核心基因:CASP3、EGFR、VEGFA、STAT3、HIF1A、ESR1、BCL2L1、HSP90AA1、PTGS2、MTOR。GO富集分析表明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凋亡过程的负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生物学过程项目。KEGG富集分析表明,共同基因主要参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HIF-1信号通路、胰脏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 外泌体miR-21和三七总皂苷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STAT3、VEGFA、HSP90AA1、BCL2L1、MAPK1是值得关注的靶基因,蛋白多糖与癌症通路是主要调控通路。
-
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拷贝数在脑性瘫痪儿童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确诊的50例脑性瘫痪儿童(脑瘫病例组)运用微液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进行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的检测,选取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的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线粒体DNA拷贝数与脑瘫发生的相关性和诊断价值。结果:无论是从性别、民族还是年龄方面对线粒体DNA拷贝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脑瘫病例组的线粒体DNA拷贝数都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或不同年龄之间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脑瘫类型间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脑性瘫痪相关危险因素后,结果显示线粒体DNA拷贝数表达水平与脑性瘫痪相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线粒体DNA拷贝数诊断脑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最佳诊断截断值为94.620个/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的诊断效能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78%。结论:脑瘫儿童的线粒体DNA拷贝数高于正常儿童, 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为儿童脑性瘫痪提供新的早期诊断的指标。
-
天麻素对脑缺血致心肌损伤及NGF/TrkA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局灶性脑缺血致心肌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及神经生长因子(NGF)/ 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A)的表达影响,探讨天麻素对心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 40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天麻素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天麻素组均采用栓塞大脑中动脉法(MCAO)制备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天麻素组通过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10mg.kg-1.d-1),干预14天。干预结束后,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检测,动脉血清中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中NGF、Trk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动脉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中NGF和TrkA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大鼠心肌纤维损伤有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动脉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中NGF(P<0.05)和TrkA(P<0.01)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脑缺血可使大鼠心肌组织出现炎症性损伤,NGF/TrkA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炎症反应过程;天麻素可能通过上调NGF/TrkA、降低TNF-α、升高IL-10来减轻脑缺血大鼠所致的心肌损伤。
-
肝癌基因组学免疫分型的鉴定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基于基因组学分析建立肝癌免疫分型,并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从GEO和TCGA收集基因表达谱和相应的临床信息。cBioPortal用于可视化和比较基因改变。一致性聚类分析用于确定免疫亚型。结果:肝癌患者被分为两种免疫亚型,具有不同的分子、细胞和临床特征。C1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2肿瘤患者。此外,C1免疫亚型中观察到免疫检查点基因和HLA的高表达。结论:肝癌免疫分型能够判断患者的预后,C1型患者的预后较差,并具有较差的免疫原性和抗肿瘤活性。
-
变应性鼻炎与血清IL14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AR与血清中IL14浓度的相关性,为AR提供新的诊断思路和治疗靶点。方法 BALB/c小鼠分组,建立AR和对照模型,观察行为学和鼻部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IL14浓度,PCR检测IL14基因表达情况;收集临床AR与对照病例,检测专项变应原、静脉IgE含量和血清IL14浓度。结果 AR小鼠的抓鼻(P<0.01)和喷嚏(P<0.001)症状较对照组严重,AR组的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显著,两组小鼠体重对于实验影响无显著性差异,AR组的血清IL14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AR组鼻黏膜IL14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临床病例专项变应原检测提示AR患者均有过敏原,AR患者静脉血IgE较对照组升高(P<0.001),血清IL14浓度同样高于非AR患者(P<0.01)。结论 IL14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不止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有关,本研究得出IL14与AR的症状和病理改变呈正相关,对AR的诊疗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
2012-2021年某院脑脊液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邱付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2012-202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脑脊液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年脑脊液分离菌科室分布、菌群构成特点、药敏结果等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WHONET 5.6软件。 结果 10年间共分离病原菌804株(剔除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66株,占82.8%;革兰阴性菌106株,占13.2%;真菌32株,占4.0%。居前7位的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542株,占67.4%;肺炎链球菌37株,占4.6%;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占4.1%;大肠埃希菌25株,占3.1%;新型隐球菌22株,占2.7%;肺炎克雷伯菌22株,占2.7%;;鲍曼不动杆菌14株,占1.7%;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分别占各自菌的54.5%和75.6%。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检出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新型隐球菌对常用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率>86.0%,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71%。结论 革兰阳性球菌为脑脊液培养主要病原菌,MRCNS 和MRSA的检出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泛耐药。加强脑脊液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双频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双频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在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研究其在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30例,在术前、术后3天行TCD及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血管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术后狭窄侧椎动脉起始段内径较术前平均增宽133%;椎动脉起始段收缩期峰值血流流速(PSV)较术前平均减慢了71.8%,阻力指数较术前平均降低了17.1%;2.术后狭窄侧椎动脉椎间段PSV较术前增快了31.3%,阻力指数较术前升高了46.1%;3.术后狭窄侧颅内段PSV较术前平均增快了162%,颅内段血管搏动指数较术前平均增高了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和双频超声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准确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前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效果评价的重要无创检测方法。
-
首发脑卒中患者就医体验的质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了解首发脑卒中患者的就医过程的内心真实体验,尽早察觉这一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为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7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四个主题:突发性躯体致残产生的迷茫无助感;疫情当下,角色转变引发患者内心的弱小孤独感;徘徊于医护间的漂泊感;出院时护理康复即将中断所产生的被抛弃感。结论 促使急诊就医服务流程标准化的提升,保证科室转运的无缝对接;及时回应患者心理需求,增强患者人文关怀体验;加强医护间的合作,在临床实践中促进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完善延续性服务,倡导医院-社区联动,推进基层建设,解决患者后顾之忧。
-
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了解芜湖市某医学院医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CSLSS)、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芜湖市某医学院1731名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结果:1731名医学生中高危人群占5.7%(99人);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生活满意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与GHQ-12得分呈负相关(P<0.05);医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GHQ-12得分呈正相关(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起有利作用。
-
基于Notch通路相关基因结肠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Abstract:
目的 构建一个基于Notch通路相关基因的结肠癌预后模型并通过列线图绘制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下载结肠腺癌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从GEO数据库中收集验证队列GSE29632、GSE17537。采用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鉴定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单因素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了TCGA队列中的多基因预后标签,进一步建立了与Notch通路相关的预后风险模型,并通过生存分析和列线图评估其预后和预测价值。并通过C、index、ROC曲线和校准曲线等验证与结肠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高度相关的列线图。结果:利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4个结肠腺癌预后相关Notch通路基因,进一步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构建出包含5个Notch通路相关基因(CDHR2, KRT8P12, NEURL1B, SELE, FSTL3)的预后评分模型。ROC曲线和生存分析显示,高Notch通路相关基因风险评分与较差的生存结果显著相关(AUC=0.748,P<0.05)。Notch通路相关的基因特征被证明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构建了具有临床病理特征和Notch通路相关基因特征的列线图,进一步预测结肠腺癌患者的预后,在C-index、ROC曲线和校准曲线上也表现良好(C-index=0.794,AUC=0.785)。结论:构建的包含5个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结肠腺癌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效果,可有望作为评估结肠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
女性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女性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提高对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的认识,为术前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MSCT征象,包括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数目、边界、密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并且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 结果 18例患者中卵巢甲状腺肿5例,囊性部分呈较高密度,CT值超过50Hu,增强后实性部分呈“甲状腺”样明显强化;卵巢卵泡膜细胞瘤3例,平扫实性部分与子宫肌壁密度类似,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同层面子宫肌壁;盆腔结核性包块2例,伴有肺部结核病史,实性部分伴有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淋巴瘤2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中等均匀强化,肿瘤包饶血管但不侵犯;卵巢透明细胞癌1例,单侧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为明显持续均匀性强化;卵巢颗粒细胞瘤5例,实验室检查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出现迂曲的供血动脉。 结论 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
全景超声成像检测产后女性腹直肌间距的有效性评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估产后女性腹直肌超声成像中应用全景超声成像(Panoramic ultrasound imaging,pUSI)技术检测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成像(Conven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cUSI)和pUSI获取50名产后女性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IRD的二维超声图像,探头放置在脐上缘水平。两种成像技术分别在两种状态下在每位受试者脐上缘各获取3张二维图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性,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r)和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评估一致性。采用标准测量误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检验pUSI成像的测量精度。使用ICCs确定每种技术的重测可靠性。结果 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pUSI获得的IRD与cUSI获得的I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休息状态P=0.604,卷腹状态P=0.749)。pUSI获取图像与cUSI获取图像测量的IRD高度相关(r>0.95, P<0.0001)。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pUSI成像的SEM值分别为0.92、0.97 mm。pUSI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的重测可靠性都很好(ICC>0.90)。结论 在休息状态和卷腹状态下,pUSI都是增宽腹直肌超声视场的可靠技术,是获取产后女性IRD值的有效方法。
-
血塞通注射液通过HIF-1α-VEGF通路调控NSCs的增殖和分化
Abstract:
【】目的:探讨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机制。方法:孕14天SD大鼠解剖取出胎鼠,分离胎鼠海马组织,提取培养原代NSCs。血塞通注射液和NSCs共培养。建立缺氧NSCs模型及无缺氧NSCs模型。缺氧模型为37度,5%空气,90%N2,5%CO2,的细胞培养环境。无缺氧模型为37度,5%C02,95%空气的细胞培养环境。将NSCs分为无缺氧组,无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缺氧组,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免疫荧光实验鉴定NSCs,分析NSCs的增殖和分化情况。CCK8 实验评估不同浓度血塞通注射液对NSCs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分析HIF-1α蛋白表达情况,QRT-PCR 实验检测VEGF表达量。结果:1g/L浓度的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增加NSCs的细胞活力,继续增大血塞通注射液的浓度后,NSCs的活力无明显变化(P≤0.01)。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较缺氧组NSCs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在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能显著提升NSCs的分化能力,并且能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结论:在缺氧状态下,NSCs的细胞活性降低,1g/L浓度的血塞通注射液能显著提升NSCs的细胞活性,血塞通注射液不仅挽救缺氧状态下NSCs的细胞活力下降,而且能显著提升NSCs的分化能力。其机制为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
-
总黄酮类化合物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TGF-β/Smad信号通路已成为多种疾病的研究热点。肝纤维化是肝损伤修复中的一种代偿性病变,在长期的损伤-修复-损伤过程中,形成肝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延迟或逆转肝纤维化发展,及早控制肝纤维化可以降低病变严重程度的发生率。中草药治疗肝纤维化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许多中药去除某些氧自由基和抗氧化剂、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肝血流量, 改善肝脏微循环、缺血、缺氧情况,这有助于改善和缓解肝纤维化。所以如何通过药物有效防治肝纤维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黄酮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表达影响肝纤维化发展,本文从分子角度综述常见的总黄酮类化合物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为其在肝纤维化的基础实验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
-
miR-let-7b-5p对急性胰腺炎AR42J细胞凋亡及自噬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miR-let-7b-5p对急性胰腺炎AR42J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方法 以未处理的AR42J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1×10-8mol/L浓度的雨蛙素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AR42J)24h建立体外急性胰腺炎模型,慢病毒携带miR-let-7b-5p的模拟物(miRNA mimic)、抑制物(miRNA inhibitio)和空病毒转染急性胰腺炎模型细胞作为miR-let-7b-5p过表达组、低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RT-qPCR验证转染效果,检测凋亡基因caspase 3 mRNA和自噬基因LC3 II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 3及LC3 II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的miR-let-7b-5p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凋亡基因caspase 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自噬基因LC3 II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及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miR-let-7b-5p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凋亡基因caspase 3 mRNA及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及P<0.01),LC3 II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及P<0.05);低表达组miR-let-7b-5p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凋亡基因caspase 3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及P<0.05)、自噬基因LC3 II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及P<0.05)。结论 miR-let-7b-5p可调控急性胰腺炎AR42J细胞的凋亡基因caspase 3和自噬基因LC3 II的表达,从而影响胰腺细胞的凋亡和自噬。
-
PHQ-9量表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PHQ-9量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功能性胃肠病; 抑郁
-
玛咖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IEC-6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优化超声法提取玛咖多糖的工艺,并初步研究玛咖多糖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的增殖及其迁移的作用。方法 以水为溶剂,以玛咖多糖得率作为响应指标,以液料比(体积: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提取温度为主要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工艺。分别采用MTT法、细胞划痕法,初步研究玛咖多糖对IEC-6细胞增殖以及迁移的作用。结果 当提取时间 83 min,提取功率 177 W、液料比 40 ml/g、提取温度 63 ℃时,多糖得率最高,平均得率是 (75.20± 1.21) mg/g。玛咖多糖浓度在 0.1mg/l到 10mg/l范围内,能够促进IEC-6细胞增殖,在10mg/l浓度时玛咖多糖促进IEC-6细胞迁移。结论 通过响应面优化的超声法提取的玛咖多糖,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以促进IEC-6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
-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22例临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究胃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同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设为R0手术治疗组与R1手术治疗组。其中R0手术治疗组12例患者与R1手术治疗组10例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术后均行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全部按时随访,随访日期截止为2021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累计为64.6 (50-80)个月。结果: R0手术治疗组与R1手术治疗组22 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全部顺利出院。两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1.67%及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胃癌同时性肝转移R0手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手术切除(R0/R1)及病理T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miRNA-125a-5p对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细胞Caspase-8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miRNA-125a-5p对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使用miRNA-125a-5p过表达、低表达慢病毒稳定转染PANC-1细胞。BALB/C雄性裸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接种miRNA-125a-5p过表达载体、低表达载体的稳转株细胞和胰腺癌PANC-1细胞,分为 miRNA-125a-5p过表达组、miRNA-125a-5p低表达组和对照组(PANC-1组)。最后收集皮下移植瘤,RT-qPCR检测各组miRNA-125a-5p mRNA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iRNA-125a-5p过表达组miRNA-125a-5p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iRNA-125a-5p低表达组miRNA-125a-5p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转染效果好。miRNA-125a-5p过表达组Caspase-8 mRNA及蛋白表达较miRNA-125a-5p低表达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iRNA-125a-5p低表达组Caspase-8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NA-125a-5p通过促进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表达,从而调控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核酸“复阳”再入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 目的:通过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核酸复验阳性(复阳)再入院患者和非复验阳性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管理“复阳”COVID-19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3个COVID-19救治病区(发热6、10、11病区)2020年2月25日至3月20日之间的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参数和结局参数,根据是否为“复阳”入院将患者分为“复阳组”与“非复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结果: 83例患者中有10例“复阳”患者,平均年龄53.00±9.94岁。平均初始症状发生至本次入院时间36.1±11.55天,中位时间为41天。平均住院16.10±4.80天。“复阳”患者再入院时的症状普遍较轻,均无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平均MuLBSTA评分3.10±3.14,炎症指标(CRP、IL-6)均显著低于“非复阳”患者。 “复阳”患者大部分仍存在肺部影像改变,但程度较“非复阳”患者轻,表现为病灶局限,范围较小。83例患者共执行核酸检验499例次,阳性标本95例次,其中“复阳”患者74例次,阳性标本14例次,与“非复阳”患者无显著差异。8例“复阳”患者在住院期间仍可检测到核酸阳性,其中有3例在入院后仍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核酸检测阳性,较“非复阳”患者显著。无一例“复阳”患者院内发生病情进展和不良结局。结论:本组“复阳”患者病程均处于恢复期,症状轻微,虽然仍存在肺部异常影像和核酸间歇阳性现象,但预后良好,未发现病毒传播依据。
-
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方法:从管理专业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出发,构建从理论基础到综合运用、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逐级提高的多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围绕实际的需要建立公共管理类定量方法课程群。结果:构建了基于研究生能力本位的“理论—实验—实践”多模块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群建设体系。使课程设置做到各课程之间融会贯通、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定量方法类课程群。结论:多模块课程群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方法符合学习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为研究生课题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
基于H9C2细胞株的ADRB1基因多态性稳定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Abstract:
目的:构建ADRB1(1165 G>C)基因多态性稳定过表达的心肌细胞模型,为其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方法:将ADRB1 cDNA克隆片段和PMT399载体连接后获得pSE4077和pSE4078重组质粒,再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39T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H9C2细胞,利用定量PCR方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pSE4077和pSE4078组的ADR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9C2组和NC组,且pSE4078组也高于pSE4077组。结论:基于H9C2细胞株的ADRB1基多态性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2天内气管切开为研究组60例和2天后气管切开为对照组48例,分析气管切开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机脱机时间、肺部感染情况、气管切开前后GCS评分和NICU治疗时间。结果:气管切开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血氧饱和度(98.56±1.12)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96.25±1.22)改善程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呼吸机患者,研究组脱离呼吸机时间比对照组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研究组21例(35%),对照组26例(54.2%),肺部感染率研究组更低,且感染控制时间研究组(8.75±1.59)也少于对照组(13.5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类型在两组肺部感染患者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半月两组患者GCS评分均增高(P<0.05),且研究组(10.58±2.12)比对照组(9.44±1.18)评分值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NICU治疗时间研究组(8.18±2.12)d短于对照组(10.46±2.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使其尽早脱机、减少肺部感染率和肺部控制时间、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缩短NICU治疗时间。
-
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脏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脏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正常组、达格列净干预正常组、糖尿病组、达格列净干预糖尿病组。灌胃法给予大鼠达格列净(1mg/kg/d)8周后,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WST-1法检测肾脏组织和尿液SOD活性、TBA法检测肾脏组织和尿液MDA含量,RT-PCR 检测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相对于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多,肾脏组织和尿液SOD活性减弱,同时MDA含量增加,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及蛋白表达,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增强,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达格列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减少,肾脏组织和尿液SOD活性增强,同时MDA含量减少,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及蛋白表达,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减弱,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善。结论 达格列净可能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抑制肾脏组织P38MAPK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进而保护肾脏。
-
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对慢性盆腔炎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目的:分析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雷火灸联合永磁旋振治疗仪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观察组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合理应用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可以改善其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等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
响应面优化瓜蒌皮中的核苷和氨基酸提取工艺研究
Abstract: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瓜蒌皮提取工艺,以期最大程度同时保留瓜蒌皮提取物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瓜蒌皮提取物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吸光度,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核苷和总氨基酸吸光度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与优化料液比(g?mL-1)、超声提取时间(min)、醇沉浓度(%)、静置时间(h)对总核苷和总氨基酸提取量的影响。结果 最佳的提取工艺为选择料液比(g?mL-1)为1:15,提取时间为60 min,醇沉浓度为 50% ,静置时间为24 h。经5次平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总核苷吸光度平均值为 0.785,RSD=0.42%,模型的预测结果为0.788,实际测定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差值为?0.003;总氨基酸吸光度平均值为2.112,RSD=0.07%,模型的预测结果为2.168,实际测定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差值为?0.056。结论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的提取工艺可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瓜蒌皮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含量,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瓜蒌皮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提取。
-
舌癌复发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舌鳞状细胞癌是最具有侵袭性的头颈部鳞癌,其局部复发风险高,存活率低于一般头颈癌组,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放射和化学治疗。然而,多数舌癌患者对疗效的反应有限,存在局部复发和转移率高,预后不佳。目前靶控舌癌复发和转移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它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来阐明其奥秘。舌癌细胞中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物学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开发有希望的策略来克服复发和转移,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对近年来与舌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的机制进行综述。
-
外源性VEGF 对缺氧复氧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凋亡的抑制作用
Abstract:
目的 研究VEGF对缺氧复氧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凋亡与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氧复氧组(Model)、Model+VEGF组(Model+VEGF)。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在缺氧缺糖处理6h后,进行复氧复糖继续培养18h ,Model+VEGF组在缺氧复氧结束后加入VEGF 164处理24h。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Drp1的表达情况。结果 Control组细胞呈两级或者多级,胞体明显,细胞更为短小与饱满,细胞交织成片连接在一起;Model组细胞,细胞皱缩,胞体变圆,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触变长,细胞间连接减少;Model+VGEF组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有所缓解;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凋亡与Drp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Model+VEGF组细胞凋亡率与Dr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VEGF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对缺氧复氧的HT22细胞起到保护用。
-
MEBT/MEBO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中IL-18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从细胞焦亡有关因子IL-18探讨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机制。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大鼠60只,12周龄,体重约230g,分笼饲养于右江民族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室1 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急创组、贝复济组、美宝组、模型组,每组12只。其中空白组仅做背部脊柱两侧备皮处理,急创组直接进行背部创面造模,并湿敷生理盐水纱布。其余各组作慢性难愈合创面造模,分别用湿润烧伤膏(MEBO)、贝复济、生理盐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第 7 天和第 14 天,急创组、贝复济组、美宝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P<0.05) ,美宝组与贝复济组比较无差异( P>0.05)。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美宝组中均存在细胞胀大,细胞破损,细胞内容物释放的细胞焦亡特征。 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造模后第3、7、14天,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中IL-18蛋白均无明显变化,(P>0.05)。急创组、 贝复济组,美宝组、模型组中IL-18表达水平变化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创组、贝复济组、美宝组中IL-18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模型组中IL-18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但是急创组、贝复济组、美宝组IL-18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B0/MEBT可以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愈合过程可能涉及创面细胞焦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18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
小鼠矽肺纤维化造模成功时间点的比较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昆明小鼠开始形成稳定矽肺纤维化模型的最佳时间,为对矽肺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且成熟的矽肺纤维化模型的方法。方法 口咽法造模。麻醉小鼠之前先称重,根据小鼠的体重给予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口咽法滴注50.0 mg/mL SiO2混悬液 200 uL至小鼠支气管中。待小鼠清醒后,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取材,均做HE和Masson染色来观察小鼠肺组织纤维化变化的进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Ⅰ 型胶原纤维(CollagenⅠ)和 Ⅲ 型胶原纤维(Collagen 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滴注二氧化硅悬浊液1-2周时,小鼠肺组织中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第三周开始,巨噬细胞开始聚集,形成大小不一的灰色团块。至第四周后,可见较大面积的矽结节,个数多达数十个以上,肺泡结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 m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 昆明小鼠口咽法滴注50.0 mg/mL SiO2混悬液200 uL至小鼠支气管中,经过4周后开始形成稳定的矽肺纤维化模型。
-
慢病毒载体miR-184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负载microRNA-184(miR-184)的慢病毒过表达miR-184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物活动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三组:过表达慢病毒组、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组,将过表达的miR-184慢病毒转染前列腺癌细胞PC-3转染72h过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评估细胞转染情况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84相对表达量;并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转染后细胞孵育第24h、48h、72h 后PC-3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再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的测定分析PC-3细胞的侵袭能力和划痕细胞试验的观察划痕后第72h迁移范围。结果 PC-3细胞经慢病毒转录感染后,经荧光显微镜及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染成功,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减弱(P<0.05) ;结论 过表达miR-184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侵袭、迁移。
-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及对血清Hcy、CRP、D2聚体、FIB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及对血清Hcy、CRP、D2聚体、FIB表达的影响。方法 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丁苯酞组予常规治疗及丁苯酞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 CT评分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功能预后,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凝血酶法检测Hcy、CRP、D2聚体、FIB的表达。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患者ASPECT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高;丁苯酞组血清Hcy、D2聚体、FIB表达较对照组低;两组血清CRP表达比较无差异。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更佳。
-
TRPP2在哮喘大鼠气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变化及对气管收缩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瞬时受体电位多囊蛋白2(TRPP2)在哮喘大鼠气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变化及对气管收缩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与哮喘组。正常组于第1,8天腹腔注射灭菌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溶液),于第15~20天雾化吸入灭菌PBS溶液;哮喘组于第1,8天腹腔注射新鲜的卵清蛋白致敏液,并于第15~20天雾化吸入1%卵清蛋白溶液;用气管张力实验观察气管平滑肌钙库操纵的钙内流(SOCE)的改变;用转染实验敲低气管组织TRPP2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TRPP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化实验观察TRPP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SOCE引起的气管收缩在高钾引起的收缩中占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TRPP2蛋白表达比正常组大鼠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P2在哮喘组大鼠气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TRPP2 siRNA敲低TRPP2含量的大鼠气管相比于正常大鼠气管SOCE引起的气管收缩在高钾引起的收缩中占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大鼠SOCE引起的气管收缩可能随着TRPP2蛋白在气管平滑肌中表达而改变。
-
正交试验法优化决明子的炮制工艺
Abstract:
目的:建立决明子总蒽醌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决明子的炮制工艺。方法:以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建立决明子总蒽醌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干浸膏得率和总蒽醌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清炒、砂炒、蛤粉炒对决明子干浸膏得率和总蒽醌的含量的影响。结果:决明子总蒽醌的含量测定线性方程为:△A=0.0501C-0.0015,r=0.9999,方法学验证符合要求;最佳的炒制方法为砂炒,砂炒工艺为中火、炒制时间为3min。结论:差示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决明子总蒽醌的含量测定,砂炒过程受热均匀,决明子无煳化、焦化现象,工艺稳定,可用于决明子的炮制。
-
EGFR和CD44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Abstract:
目的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D44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GFR和CD44的表达。结果 EGFR和CD44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6%和51.3%;EGFR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关联(P﹥0.05)。CD44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联(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关联(P﹥0.05)。EGFR和CD44的表达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中EGFR和CD44蛋白的阳性表达在淋巴道转移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蛋白表达呈明显相关,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EGFR和CD44可有助于判断结直肠腺癌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能力。
-
人附睾蛋白4在炎症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研究发现在炎症相关疾病中,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4,HE4)呈现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过程,参与了炎症相关疾病发生、发展。本文综述HE4在炎症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基于CiteSpace的乳腺癌术后临床护理路径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我国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热点及前沿现状,为乳腺癌术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指导。方法 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发表有关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121篇相关文献,2015年发文量最高,单个作者最高发文量2篇,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应用效果、健康教育、护理、生活质量、功能锻炼、围术期、康复等。结论 目前缺乏乳腺癌术后临床护理路径领域核心作者,作者间需加强合作联系。乳腺癌术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越发广泛,其形式在不断发展演化、内容也更加精细化。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受到持续关注。
-
感染泌尿道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泌尿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性及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IRKP)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356株来自于尿液标本KP的药物敏感性。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把KP分为IRKP组和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ISKP)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IRKP的危险因素。结果 IRKP占14.3%(51株)。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在IRKP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SKP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入住ICU≥7 d、住院时间≥30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7 d、留置导尿管≥7 d、入院APACHEII评分>20分的P值均<0.05。结论 感染泌尿道KP的耐药形势严峻,特别是IRKP。入住ICU≥7 d、住院时间≥30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7 d、留置导尿管≥7 d、入院APACHEII评分>20均是IRKP感染泌尿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关于血细胞衍生参数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血细胞衍生参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LMR)、嗜中性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the derive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d NL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SIRI)、总炎症全身指数(aggregate inflammation systemic index AISI)的变化及其与RA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本院就诊的RA患者110例作为RA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1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NLR、 PLR、 LMR、 d NLR 、SII、 SIRI 、AISI。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RA分为高、中、低度活动组,比较不同程度RA患者的NLR、PLR、LMR、d NLR、SII、SIRI 、AISI。分析NLR、 PLR、 LMR、 d NLR 、SII、 SIRI 、AISI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LMR、 d NLR 、SII、 SIRI 、AISI与NLR、 PLR的相关性。 结果:RA组的NLR、 PLR、 d NLR 、SII、 SIRI 、AISI均高于对照组,而LMR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严重程度RA患者的NLR、 PLR、 LMR、 d NLR 、SII、 SIRI 、A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 PLR、 d NLR 、SII、 SIRI 、AISI与DSA28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LMR与DSA28评分呈负相关(p<0.05)。d NLR 、SII、 SIRI 、AISI与NLR、 PLR呈正相关(p<0.05),而LMR与NLR、 PLR呈负相关(p<0.05)。 结论:RA患者NLR、PLR、d NLR、SII、SIRI、AISI明显升高,而LMR明显降低,且NLR、PLR、d NLR 、SII、 SIRI 、AISI与R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LMR呈负相关。血细胞衍生参数对RA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广西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广西百色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特点。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百色市抽取壮族成人435 例(男 191例,女244例)测量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四个部分的皮褶厚度。结果 结果显示,壮族成年人中肩胛下皮褶厚度值最高,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值最低。壮族成年男性中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与年龄呈正相关;在壮族成年女性中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族群中女性皮褶厚度均高于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壮族男性的皮褶厚度特点与黎族、白马人、云南傣族、黔南水族相似,壮族女性的皮褶厚度特点与独龙族、克木人、佤族、仫佬族相似。结论 在皮下脂肪的发育方面壮族躯干脂肪发育要优于四肢脂肪发育。壮族与其他地理位置相近的族群特点基本相似。
-
“雨课堂”在医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Abstract:
目的 开展“雨课堂”在医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探索和教学实践,促进医学英语课堂的交互性,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方法 在我校2017级学生的医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基于“雨课堂”的翻转教学模式,教学中督促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反馈,收集和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数据,因材施教。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43%的学生对基于“雨课堂”的翻转教学模式表示满意。 结论 基于“雨课堂”的翻转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具备更多优势,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
以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Abstract:
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共卫生人才是医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主要介绍我校以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竞赛为契机,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方面的探索与体会,在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思考,以期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尝试的经验和模式。
-
线上线下结合的科研型模块化生化等五门课程整合的初探
Abstract:
课程整合和教学模式革新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生能力提高和学业负担减低的主要手段。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的主要基础课程。这些人为分割的各门独立课程不仅内容上有交叉重叠,而且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提高。我们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和开展教学实践,将以上课程及其理论和实验内容整合成为了一门《细胞、分子和基因》课程,并配套以线上线下科研型模块化教学模式。现将课程整合的设计理念、具体实施流程、整合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模块)以及整合的效果评价总结如下,以期对想要进行课程整合的其他学科借鉴参考。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决明子对氟尿嘧啶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分析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中药决明子在护肝方面效果显著,但其对氟尿嘧啶致肝损伤是否有效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式探讨决明子对氟尿嘧啶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Gencards、GenCLiP 、STRING、DAVID等数据库,收集决明子蒽醌类活性成分及预测靶点,筛选疾病与成分的共有靶点蛋白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的PPI网络图,通过Gephi构建决明子蒽醌类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最后利用分子对接对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文献、TCMSP数据库筛选获得决明子蒽醌类成分35个,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检索到决明子蒽醌类成分潜在靶点349个。决明子蒽醌类成分抗5-Fu(5-Fluorouracil,5-氟尿嘧啶)致肝损伤的预测靶点为TP53、IL1B、MAPK1、HSP90AA1、AKT1、EGFR、STAT3、PIK3CA、PPARG、MCL1等103个。生物功能富集101条生物过程,17条细胞组分,23条分子功能,主要涉及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positive regulation of phospholipase C activity、negative regulation of intrinsic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negative regulation of neuron apoptotic process、positive regulation of ERK1 and ERK2 cascade等生物过程;通路富集92条通路,主要涉及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Central carbon metabolism in cancer、Proteoglycans in cancer、HIF-1 signaling pathway、Hepatitis B等多条通路。 结论 决明子蒽醌类成分通过橙黄决明素、大黄酸、决明素等27个成分作用于PIK3CG、GAPDH、AKT1、ABCG2、HSP90AA1、CDK1、PTK2等103个靶点 发挥抗5-FU致肝损伤作用,揭示了决明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的治疗特点,为深入研究决明子对抗肿瘤药致肝损伤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
葆青颗粒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葆青颗粒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使用TCMSP平台获得葆青颗粒所含活性成分,接着利用Genecard和OMIM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筛选条件出DOR疾病靶点;R语言制作韦恩图得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导入Cytoscape得到化合物-靶点-疾病为核心的互作图,然后将交集靶点导入至STRING数据库获得PPI图。最后运用R语言对其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葆青颗粒含有34种活性成分,231个靶点。葆青颗粒重要成分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亚油酸乙酯、异岩藻甾醇和谷甾醇等。其中共有靶点130个,主要包括JUN、IL-6 、PTGS2和FOS等。GO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整联蛋白结合、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老年性硬化、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可能为葆青颗粒治疗DOR的机制。结论 葆青颗粒中槲皮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成分可能通过JUN、IL-6 、PTGS2和FOS等靶点作用于AGE-RAGE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OR的作用。故葆青颗粒治疗DOR的作用机制是多成分和多途径的复杂过程。
-
超声影像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研究应用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超声图像分析的放射组学研究,用于三阴性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病理证实的纤维腺瘤和27例经病理证实的三阴性乳腺癌。使用3D-slicer在超声医学图像的最大成像切片上手动确定肿瘤边界,然后从获得的肿块感兴趣区(ROI)中提取高通量放射组学特征。并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进行特征筛选,然后Logistic回归建模。模型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AUC)下的面积来评估。结果 通过对肿瘤超声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共获得了685个超声组学特征。结合降维技术进行特征筛选识别重要特征并建立模型。超声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58,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验证集的AUC为0.958,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0%。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在鉴别三阴性乳腺癌与纤维腺瘤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多学科整合式课程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分析多学科整合式课程教学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胃肠外科临床实习的学员7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模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传统教学方法)与观察组(多学科整合式课程教学法),对比两组学员的出科理论成绩、OSCE考核成绩、临床技能操作评分,以及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为(85.46±7.13)分,高于对照组(75.26±9.82)分(P<0.05);观察组学员OSCE考核成绩为(88.09±5.74)分,高于对照组(73.69±7.49)分(P<0.05);观察组学员的腹部体格检查评分、腹腔穿刺术评分、腹腔镜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员教学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整合式课程教学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中具有明显应用优势,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临床技能操作、OSCE考核成绩,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满意度,促进医学教育发展。
-
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骨外科临床本科实习生中的教学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研究3D打印技术结合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本科骨科实习的教学应用。方法:取2019年5月-2021年8月期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实习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5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分别25名,观察组:采用PBL教学结合3D打印技术教学模式对实习医生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PBL教模式对实习医生进行教学。在骨科实习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分别进行考试和评价,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试、技能操作,同时对骨科自学时间、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入科时A组理论成绩(55.06±3.442)和B组理论成绩(54.70±2.80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04,P=0.688;出科时A组理论成绩(75.16±3.136)和B组理论成绩(64.98±2.922)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11.874,P<0.05;入科时和出科时A组理论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1.595,P<0.05;入科时和出科时B组理论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2.705,P<0.05;入科时A组技能操作成绩(44.91±2.864)和B组技能操作成绩(45.19±3.21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30,P=0.743;出科时A组技能操作成绩(64.85±3.232)和B组技能操作成绩(54.73±3.16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169,P<0.05;入科时和出科时A组技能操作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3.081,P<0.05;入科时和出科时B组技能操作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568,P<0.05。,观察组实习生的骨科自学时间较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的总体满意度96%,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满意度72%,χ2=7.071,P=0.029,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教学结合3D打印技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临床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临床本科教学衔接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习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混合式+”模式下组织学实验课程建设与优化
Abstract:
目的 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探讨对组织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连续4学期,随机选取相同专业1个班学生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成绩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的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实验读片成绩及期末卷面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绝大部分同学对数字切片的使用和理论知识的测试部分,支持度较高分别为 86.36%和74.55%。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优化,采用数字切片、智慧教学工具、理论与实验的内容融合等“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
CLIL教学法在药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 CLIL教学法在药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教学中的应用实施及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本校2019-2020级药学相关专业69名硕士研究生与69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生组和本科生组两组。两组均接受CLIL教学法模式教学,对比两者采用CLI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研。结果 138名学生全部完成了问卷调查,进行“英语水平情况分析”后,对“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我们发现研究生与本科生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对在《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中采用CLIL 教学法均给与了正面积极评价。结论 CLIL教学法应用于《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向英语与专业并重学习模式的转化,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研究生与本科生对《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教学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差异。
-
四步推拿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6例的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与探讨四步推拿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步推拿治疗组和常规理疗对照组各3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RDQ评分及治疗前后VAS、RDQ评分差值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VAS和RDQ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VAS和RDQ评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四步推拿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明确,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腰部活动功能,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
每搏变异度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每搏变异度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采用连接微截流(vigileo)行每搏量变异度(SVV)监测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量、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后6h的液体输注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8h,研究组液体输注总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VV监测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能有效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复苏液体量,缩短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死亡率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
-
于网络药理学和GEO数据研究三七、黄芪和丹参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GEO数据研究中药三七、黄芪、丹参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三七、黄芪、丹参中活性成分以及潜在靶点,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以及“疾病-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将三七、黄芪、丹参有效成分靶点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疾病靶点交集后所得相关靶点蛋白通过STRING平台以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潜在核心靶蛋白。利用DAVID平台对潜在核心靶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结合GEO数据集对核心靶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中药三七中活性成分为13个,黄芪活性成分为21个,丹参活性成分为65个。三七、黄芪、丹参活性成分在IS中的潜在作用靶蛋白160个,其中筛选得到潜在核心靶蛋白8个。核心蛋白在GO富集和KFGG通路富集中涉及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RNA聚合酶II启动子对转录的正调控蛋白磷酸酶、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其中JUN和TNF为关键核心靶蛋白。结论 三七、黄芪、丹参在缺血性脑卒中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MAPK和Toll样受体等多信号通路、JUN和TNF等多作用靶点是三七、黄芪、丹参多活性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治疗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在脑卒中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缺乏对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影响了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因此,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与脑卒中的关系。文章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脑卒中的中药研究,验证了中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拓展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
以代谢当量为考量参照的运动指导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 目的 探讨以代谢当量为考量参照的运动指导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指导,研究时实施以代谢当量为考量参照的运动指导,两组均干预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及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LVEF、6MWD均较干预前增加,且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高,6MWD较对照组长(P<0.05);干预后两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增加,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以代谢当量为考量参照的运动指导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并可增强活动耐量,提高运动能力。
-
胱抑素C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研究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寻找其早期识别及严重程度标志物迫在眉睫。胱抑素C水平与DCI发病存在明显关联,可通过各种机制,如异常聚集的蛋白质降解、诱导自噬反应、炎症反应、促进Aβ沉积、加速Tau磷酸化等参与DCI的病理反应,并与2型糖尿病患者AGEs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重视胱抑素C水平,对初步筛查和诊断DCI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对胱抑素C与DCI的临床联系及参与DCI发生的病生机制进行综述,为胱抑素C作为DCI早期识别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
阜阳市女大学生宫颈癌筛查健康信念路径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分析女大学生宫颈癌筛查信念和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阜阳市某高职学生进行量表调查,通过AMOS软件进行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结果 宫颈癌筛查健康信念模型拟合程度满意。克服费用障碍和知识知晓程度显著正向直接影响筛查态度(效应值=0.109和0.720;P<0.05)。筛查态度显著直接正向影响行为准则(效应值=0.898;P=0.001),知识知晓显著间接正向影响行为准则(效应值=0.646;P=0.002),费用障碍显著正向影响行为准则(效应值=0.165;P=0.002),其中直接效应0.067,间接效应0.098(P<0.05)。结论 宣传宫颈癌筛查知识,减轻费用负担或提高自我效能,能够促进女大学生接受宫颈癌筛查。
-
护肝药对肺结核并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探讨护肝药物对肺结核并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及疗效。方法:选取 2019年4月-2020 年11月本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 200 例,予抗结核(标准方案)治疗,同时随机将其分为甘草酸二胺胶囊组(A组)、复方甘草酸苷片组(B组)、谷胱甘肽片组(C组)、无护肝药组(D组),比较各组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评估护肝药物的预防效果,并对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继续治疗及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比3种护肝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B组、C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低于D组(P<0.05);A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B组<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有效率A组>B组>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好转的时间比较: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三组治疗期间出现皮肤瘙痒、头痛、乏力、纳差等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成本效果分析,A组有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合理。结论:护肝药物能降低肺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比例,对药物性肝损伤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对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单纯Ⅰ型鼓室成形术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耳内镜组74人和显微镜组38人,统计治疗情况包括鼓膜愈合情况,气骨导差改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鼓膜愈合方面耳内镜组痊愈69人,未愈合5人,显微镜组痊愈34人,未愈合4人,2=0.483,P=0.487; 听力改善方面耳内镜组气骨导差提高8.56±4.52db,显微镜组提高9.45±3.17db,T=1.294,P=0.205,并发症上,耳内镜组共12例,显微镜5例,2=0.182,P=0.669;手术时间上,耳内镜组43.34±18.64分钟,显微镜组65.27±13.52分钟,T=2.383,P=0.021 ;术后住院时间上,耳内镜组3.15±0.47天,显微镜组7.23±1.45 天,T=3.434,P=0.001;结论 耳内镜技术在Ⅰ型鼓室成形术具有和显微镜同样效果,但是能明显较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导+学”混合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廖素婵,
Abstract:
混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其中以导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导与学”的中心地位,深受学生喜欢。本文从我校人体生理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构建了一种基于雨课堂的“导 + 学” 混合教学模式,总结该模式取得的初步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肺癌确诊和精准治疗的依据是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经皮穿刺活检是获取病变组织标本的主要方式,该技术诊断性能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具有实时监控指导操作、多角度、无辐射,对体位要求低、廉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诊断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周围型肺病变在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穿刺活检。
-
MRI诊断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影像学特征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多系统萎缩(MSA)与帕金森病(P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是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50例MSA患者作为观察1组,同期本院50例PD患者作为观察2组,同期本院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均予以MRI检查,比较MCP(小脑中脚)、HCB(脑桥十字征)T2W1高信号征发生率、小脑中脚宽度、中脑面积、脑桥面积,比较三组壳核、脑桥、额叶白质ADC值,分析MSA、PD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1组MCP、HCBT2W1高信号征发生率(60.00%、72.00%)均高于观察2组(18.00%、54.00%)、对照组(16.00%、30.00%),P<0.05。观察2组小脑中脚宽度、中脑面积、脑桥面积均高于观察1组,P<0.05,但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1组壳核、桥脑、额叶白质ADC均高于观察2组,P<0.05,但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MRI诊断MSA、PD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提供一系列影像学参数,指导临床展开治疗,值得借鉴。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目的 探讨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也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方法 采取的措施从建立育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搭建临床实践平台、构建人才评价体系五方面进行改革。结果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论 融通影像医师培养与影像技师培养路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既有“影像诊断”能力又有“影像技术”技能的实用型医学影像人才,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中青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调查中青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创伤后成长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百色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91例中青年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对其进行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91例中青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创伤后成长水平,轻度PTG水平3例(1.6%),中等程度PTG水平45例(23.6%),较高程度PTG水平138例(72.2%),最高程度PTG水平5例(2.6%),总分(65.29±8.0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冠心病病程、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及面对应对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因变量创伤后成长水平53.6% 的变异量。结论 中青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体重指数、冠心病病程、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及面对应对方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CT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肺结核(tuberculosis,TB)CT特征及其预后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8例COPD并发TB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胸部CT渗出影、纤维条索、增殖钙化灶、树牙征、空洞、边缘清晰/模糊、结核性支气管扩张、胸腔积液、气胸及胸膜增厚等征象。 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PPD阳性率及痰涂片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本研究108例患者CT特征结果,81例(81/108,75%)患者预后良好,27例(27/108,25%)患者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患者其纤维条索及增殖钙化灶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预后良好组患者树牙征、斑片渗出及空洞征象出现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1)。结论:COPD合并TB患者CT图像纤维条索、边界清楚、树牙征、空洞、胸腔积液征象与预后具有相关性。
-
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DOR模型大鼠意外死亡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基于病理学观察探析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模型大鼠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未孕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使用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90mg/kg,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0.9%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环磷酰胺前和注射后第一周、第二周测量两组大鼠体重;对意外死亡大鼠立即解剖,肉眼观察其内脏大体形态学变化,并摘取双肺、心脏、肝脏、胃及双侧肾脏进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意外死亡大鼠重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实验期间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逐渐增长,未出现死亡大鼠;造模组大鼠体重逐渐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后至灌胃前共计12只大鼠死亡,死亡率为24%(12/50)。对意外死亡大鼠重要脏器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大鼠肺组织呈广泛淤血,肺泡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水肿改变;胃浅表粘膜糜烂,浅表上皮细胞脱落。结论 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DOR模型可使大鼠出现肺和胃的损伤,可能对造模组大鼠的意外死亡有重要影响。
-
安徽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了解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探索自我养老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8月-11月,采用分层抽样在安徽省合肥、阜阳、铜陵三市对生活在社区且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运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2份,有效应答率96.4%。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总得分为(152.239±15.871)分;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得分为(43.586±5.257)分、经济自立能力得分为(37.868±4.932)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得分为(70.786±8.43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收入、低学历、自评健康差、生活满意度低、既往职业为“无业人员/家务劳动/其他”和铜陵市的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较差(p﹤0.05)。结论:安徽省城市社区老年人总体自我养老能力水平偏低;在对老年人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通过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自评健康水平来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此外,还应重点关注高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
-
Hepcidin/SF比值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Hepcidin/SF比值在维持性腹膜透析( maintenance?peritoneal?dialysis,MPD) 患者中的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1.以本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2.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sTfR、TIBC、Hepcidin,计算Hepcidin/SF比值及TSAT,TSAT=SI/TIBC×100%;3.根据实验结果对PD患者进行分组:①TSAT大于≥20%为铁充足组(A组),②TSAT<20%且SF≥100μg/L为功能性缺铁组(B组),③TSAT<20%且SF<100μg/L绝对性缺铁组(C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D组),用统计学分析以上4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及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1. PD患者中A组、B组、C组与D组相比,CRP、WBC、RDW-CV、RDW-SD、P、Scr、BUN、Hepcidin、Hepcidin/SF均高于D组(均P<0.05),Hb、RBC、Alb、TIBC、sTfR、TSAT均低于D组(均P<0.05);2. B组β2-MG、Hepcidin、Hepcidin/SF均比A组高,SI比A组低(均P<0.05);B组Hepcidin、Hepcidin/SF比C组高,TIBC比C组低(均P<0.05);C组Hepcidin/SF、TIBC比A组高,SI、Hepcidin比A组低(均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epcidin/SF与CRP、Hepcidin呈强正相关(r=0.039,0.558,均P<0.001),与SF、SI、Hb呈强负相关(r= -0.488,-0.449,-0.335,均P<0.001)。 结论:1. CKD患者普遍存在贫血及处在不同状态的铁缺乏。2. Hepcidin/SF与炎症反应相关。3. Hepcidin/SF升高提示CKD患者发生功能缺铁,对临床诊断PD患者发生功能性缺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滁州市某高校女学生乳腺癌预防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滁州市某高校女学生乳腺癌预防行为的现状,并分析乳腺癌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今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乳腺癌健康教育及预防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滁州某高职院校,采用自行制定的调查问卷,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3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45.61%的学生接受过乳腺癌知识健康教育,44.77%的学生了解乳房自检,仅17.15%的学生知道乳房自检适合时间,15.91%的学生平时做乳房自检,81.5%的学生发现乳房异常会及时就诊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女生在“接受过乳腺癌知识健康教育”、“了解乳房自检”、“平时做乳房自检”及“发现乳房异常会及时就医”预防行为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家庭的女生在“发现乳房异常会及时就医”预防行为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女生在“了解乳房自检”、“发现乳房异常会及时就医”预防行为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的女生“了解乳房自检”、“平时做乳房自检”预防行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患过乳腺疾病的女生“了解乳房自检”、“平时做乳房自检”预防行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所在地、年级及是否患过乳腺疾病是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滁州市某高校女学生乳腺癌的认知及乳房自检行为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加强女生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对乳腺癌的预防行为进行有效地干预,促进乳房保健。
-
原代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Abstract:
摘 要:目的 通过优化人原代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来提高分离培养细胞的纯度和效率,以期为胃癌的治疗建立相关模型。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消化法相结合,二次筛网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人原代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观察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点。HE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别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表面标志物。结果 0.25%胰酶消化3-4h后 ,经过筛网过滤,可以得到较少的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过滤后的组织块继续在培养瓶中培养可以得到较多的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胰酶消化法得到的细胞在20d后可以铺满瓶底,组织块培养法得到的细胞可以在14d铺满瓶底。结论 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第5代后的生长速度开始缓慢,并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细胞的形态发生相应的改变,细胞触角增多,胞体变短。所获得的细胞a-平滑肌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都是呈阳性表达,角蛋白CK-18呈阴性表达。
-
桂西地区早产儿母亲居家照护应对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桂西地区早产儿居家照护中母亲应对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应对能力问卷对176名早产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早产儿母亲居家照护应对能力得分为(154.43±25.74)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4.30±20.9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孕产史、人均月收入、照顾类型及疾病不确定感是早产儿母亲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产儿母亲居家照护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临床医护人员需重视家庭功能、疾病认知程度对早产儿母亲居家照护应对能力的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以提升早产儿母亲应对能力,改善早产儿生活质量。
-
痛风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应用中药组方痛风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进行治疗,探讨痛风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 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 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痛风康高剂量组、痛风康中剂量组、痛风康低剂量组,每组10只。痛风康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痛风康配置的不同浓度中药灌胃,吲哚美辛组采用吲哚美辛灌胃,正常组、模型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7天。灌胃5天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尿酸钠溶液注射大鼠右踝关节腔造模,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前1天检测大鼠体质量,造模后不同时间检测大鼠体质量、踝关节肿胀度、步态评分。灌胃7天后,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 ①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其余各组大鼠步态改变,踝关节肿胀明显,呈急性炎性红肿,活动障碍明显;②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风康高剂量组、痛风康中剂量组及吲哚美辛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减轻(P<0.05);大鼠步态评分下降(P<0.05);血清中ICAM-1、TNF-a、IL-1β含量降低(P<0.05);③痛风康高剂量组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大鼠体质量、踝关节肿胀度、步态评分、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中药组方痛风康治疗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改善大鼠关节症状,降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 /NF-κB通路下游的炎症因子有关。
-
听神经瘤的显微切除及对面神经保护的策略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总结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和对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探索手术技巧,从而提高肿瘤的切除效果和面神经的功能保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组64例,无电生理监测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面神经保留情况,评价及分析术前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监测组肿瘤全切58例(90.63%),未全切6例(9.37%),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0例(95.24%);非监测组肿瘤全切62例(88.57%),未全除8例(11.43%),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6例(80%)。结论 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配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及保护面神经。
-
eEF2K在癫痫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癫痫是以神经元异常兴奋为特征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常伴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但目前其分子信号机制尚不清楚。真核细胞延伸因子2激酶(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 kinase, eEF2K)是一种钙/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通过磷酸化其唯一的底物真核细胞延伸因子2(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 eEF2) 来抑制蛋白的翻译延伸。记忆和突触可塑性的失调与癫痫的发生有关,其维持依赖于蛋白质从头合成。eEF2/eEF2K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起着调节蛋白质合成、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巩固等作用。已知eEF2K活性受一系列调控信号严密调控,包括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1, mTO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等,但作用机制知之甚少。本文主要对eEF2/eEF2K在癫痫突触可塑性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癫痫及记忆衰退的未来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针刺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刺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进行临床疗效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针刺治疗肩袖损伤的文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由两名评价者提取数据、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文献质量,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6.0软件。结果:共纳入9篇RCT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刺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2,95% CI(1.20,1.44)]。结论:针刺治疗肩袖损伤疗效显著,且优于其他治疗方法。然而纳入试验的文献数较少且质量一般,故仍需要大量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一步验证与研究。
-
法舒地尔+尼莫地平治疗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MCA、PCA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联合用于治疗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血管痉挛(CVS)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94例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后CVS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法舒地尔+尼莫地平治疗。对比疗效、大脑中动脉(MCA)及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格拉斯哥(C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治疗前,组间MCA、PC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MCA、PCA平均血流速度低(P<0.05=;治疗前,组间COS、NF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COS评分高,NIHSS评分低(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可缓解脑动脉瘤栓塞术后CVS患者脑血管痉挛现象,改善MCA、PCA血流速度。
-
百色市青少年心理韧性、父母控制、同伴压力和饮食行为关联探究
Abstract:
目的 了解百色市青少年不良饮食情况,探究其与父母控制、心理韧性和同伴压力的关联机制,对百色市青少年不良饮食的控制与健康饮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百色市区5所小学,共抽取15个班级的全体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饮食情况、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父母控制问卷中文版等。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限定管束、爱的撤回等方面,青少年饮食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饮食组的青少年相比,青少年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限定管束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925、0.983、0.926、0.958,P值均<0.05)。结论 百色市青少年不良饮食情况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韧性与父母行为控制水平,降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是应对青少年不良饮食的重要手段。
-
五味子乙素对铝中毒大鼠学习记忆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对慢性铝中毒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AlCl3连续喂养大鼠3个月建立慢性铝中毒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个组,即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五味子乙素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用吡拉西坦按40 mg/kg剂量灌胃给药,五味子乙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五味子乙素按10、20、40 mg/kg剂量进行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天。用Morris 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测试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在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铝中毒模型组的潜伏期比空白对照组的潜伏期变长(P<0.05),五味子乙素中、高剂量组潜伏期比中毒模型组的均明显缩短(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铝中毒模型组海马和大脑皮层中SYN、PSD-95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而高剂量组SYN、PSD-95在海马和大脑皮层中表达水平比模型组的明显增多(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铝中毒模型组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SYN、PSD-9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比空白对照组的明显降低(P<0.01);Sch B高剂量组PSD-95、SYN蛋白相对表达量比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Sch B能改善慢性铝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上调海马组织和大脑皮层中SYN和PSD-95蛋白表达有关。
-
miRNA-50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对其增殖和侵袭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miRNA-506对三阴性乳腺癌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病变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以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HBL-100中miRNA-506表达情况;转染miRNA-506 mimics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DA-MB-231细胞侵袭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miRNA-506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以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内的miRNA-506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HBL-100细胞;转染miRNA-506mimic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和侵袭。结论 miRNA-506在三阴性乳腺癌低表达以及其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生物学行为。
-
2010至2020年我国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基于知识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目的:可视化分析近年来我国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及其趋势,为相关人员从事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CNKI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分析 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及其趋势。结果:共提取4637篇文献,早期康复护理领域发文量呈现快速增加趋势,该领域已形成7个较大的核心学术团队,“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运动功能”等为高频关键词,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致残率。结论:近年来早期康复护理在我国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间机构和科研团队间的交流合作仍有欠缺,需加强多学科合作,促进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蟾毒灵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蟾毒灵(Bufalin)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 体外培养黑色素瘤A375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蟾毒灵对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JC-1法检测蟾毒灵对A375细胞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活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蟾毒灵可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蟾毒灵可显著增加A375细胞凋亡率并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明显降低A37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蟾毒灵可明显增加A375细胞内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活性。结论 蟾毒灵可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诱导A375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家族有关。
-
壮药矮陀陀水提物镇痛抗炎及抗急性肝损作用初步研究
Abstract:
目的:对矮陀陀的镇痛、抗炎和抗急性肝损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板仪致小鼠疼痛、冰醋酸致小鼠扭体、二甲苯致耳肿胀试验,腹腔通透性试验、足肿胀试验、棉球肉芽肿试验,观察矮陀陀的镇痛抗炎作用。腹腔注射CCl4花生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模型,测定用药后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含量,肝组织做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矮陀陀水提物对热板所致小鼠足痛阈有提高的作用,可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延迟扭体反应出现的时间,可抑制小鼠耳肿胀度,减低小鼠腹腔通透性,抑制小鼠足肿胀,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含量,对急性损伤肝组织有保护作用。结论:矮陀陀水提取物有镇痛抗炎,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
MicroRNA-139-5p靶向Bcl-2调控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
Abstract:
【】 目的:探索miR-139-5p在棕榈酸(palmitate,PA)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PA孵育Min6细胞,RT-PCR检测miR-139-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 3和Bcl-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39-5p与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GreenNuc™检测凋亡细胞。高脂饲料喂养联合STZ注射建立T2DM小鼠模型,TUNEL检测胰腺组织miR-139-5p表达。结果:过表达miR-139-5p增加cleaved caspase 3表达和Min6细胞凋亡。在PA孵育的Min6细胞中miR-139-5p表达上调,而抑制miR-139-5p表达降低了cleaved caspase 3蛋白水平和Min6细胞凋亡。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表明miR-139-5p与Bcl-2相互作用。miR-139-5p过表达降低了Bcl-2表达,而PA诱导的Bcl-2表达下调可通过抑制miR-139-5p来恢复。此外,过表达Bcl-2可拮抗miR-139-5p诱导的cleaved caspase 3蛋白上调,并减少凋亡的Min6细胞数量。T2DM小鼠胰腺中miR-139-5p表达增加,胰岛细胞凋亡增多。结论:miR-139-5p抑制Bcl-2表达促进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
-
股骨干骨折应用不同方法指导纠正旋转移位的效果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股骨干骨折患者在采用髓内钉固定时应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纠正骨折旋转移位对恢复下肢力线的效果。方法 选择158例单侧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术中先在C臂机透视下通过牵引及复位纠正骨折的短缩和成角畸形,恢复股骨长度及力线,再随机选择4种不同的方法来指导纠正骨折旋转移位[切开复位法(A组),拉线法(B组),小转子形态比较法(C组),大转子倾斜指数量化法(D组)];术后第3-4天行双侧股骨CT扫描,测量出两侧股骨颈的前倾角;统计各组中内外旋≥15°的例数及比例。结果 A组内外旋≥15°0例,占0.0%;B组内外旋≥15°8例,占19.5%;C组内外旋≥15°5例,占14.7%;D组内外旋≥15°1例,占2.2%;四组的内外旋≥15°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内外旋≥15°例数显著高于A组和D组。结论 股骨干骨折患者如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应用大转子倾斜指数量化股骨近端旋转角度来指导纠正骨折旋转移位,有助于恢复下肢旋转力线,降低术后旋转畸形的发生率。
-
袋鼠式护理联合母乳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袋鼠式护理联合母乳口腔运动疗法对改善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NICU接受治疗且全鼻饲喂养,胎龄≤34周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常规喂养;B组:常规护理+袋鼠式护理;C组:常规护理+母乳口腔运动干预;D组:常规护理+袋鼠式护理+母乳口腔运动干预;比较4组早产儿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期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纯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体质量增长、住院时长情况。评价袋鼠式护理联合母乳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结果 B组、C组、D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和出院体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住院时间和开始经口喂养时的PMA与A组比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全经口喂养时的PMA与A组比较,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袋鼠式护理联合母乳口腔运动干预疗法有效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提高纯母乳喂养成功率,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加速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缩短早产儿NICU住院时间。
-
血清hs-CRP、HCY在壮族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壮族骨质疏松(OP)性骨折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骨折患者117例,其中骨质疏松组60例、非骨质疏松组57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采用酶循环法测定HCY水平。结果 OP组中血清hs-CRP、HCY水平较非OP组的水平高(P<0.05),调整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后,以hs-CRP、HCY作为自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hs-CRP水平升高与OP骨折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adjusted OR =1.189,95% CI:1.082 -1.307,P=0.000 ), 并独立于OP骨折的传统危险因素。HCY与OP骨折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adjusted OR =1.204,95% CI:0.951-1.523,P=0.123 )。结论 壮族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hs-CRP、HCY水平升高,其中hs-CRP与壮族OP骨折有一定关联,hs-CRP增高是OP骨折的危险因素。hs-CRP可能为今后壮族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图像纹理分析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探讨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图像纹理分析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4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1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的超声图像,对照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发现的外腺病灶,在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域,提取纹理特征,然后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后的特征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并绘制ROC曲线,选取超声造影及灰阶超声最佳纹理特征联合诊断,比较诊断效能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筛选后的特征主要来源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AUC>0.75的特征均来自于GLCM。灰阶超声最佳纹理特征、超声造影最佳纹理特征、最佳纹理特征联合诊断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3、0.817、0.899,65.48%、91.67%、88.10%,85.37%、60.98%、82.93%。最佳纹理特征单独诊断前列腺癌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效能均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图像纹理分析对前列腺癌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工具,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芜湖市老年人家庭功能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
Abstract:
目的:调查芜湖市城乡老年人家庭功能和生活满意度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形式,调查芜湖市城乡地区544位老年人的家庭功能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结果:544位老年人性别、文化程度及服药情况影响老年人的家庭关怀度,文化程度、月收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68.63%的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家庭功能;对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怀指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度(0.467)、适应度(0.397)和合作度(0.395)与生活满意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和月收入影响老年人的家庭关怀指数;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及患病情况影响生活满意度。结论:芜湖地区老年人拥有较好的家庭功能支持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度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应重点关注城乡地区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痴呆核心基因及其功能分析
Abstract:
摘 要 目的: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核心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为确定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公共数据平台NCBI-GEO DataSets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5281,使用R/Bioconductor统计语言筛选出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6.8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8.2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T)网络分析。结果:筛选出DEGs共1037个,其中上调312个,下调725个。DEGs编码蛋白的PPI网络含节点979个,边596条;CytoHubba插件MCC法构建模块筛选出10个候选关键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电子传递NADH到泛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组装、线粒体电子传递泛醌到细胞色素c等7个生物过程(BP);主要富集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复合体Ⅰ,呼吸链复合体III等7个细胞成分(CC);主要富集于NADH脱氢酶(泛醌)活性、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NADH脱氢酶活性等9个分子功能(MF);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hsa00190)、代谢途径(hsa01100)、帕金森病(hsa05012)、阿尔茨海默病(hsa05010)等7条信号通路。其中枢纽基因(Hub基因)为NDUFAB1,UQCRC2,UQCRC1。结论:关键核心基因为NDUFAB1,UQCRC2,UQCRC1,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潜在靶点。
-
五味子乙素对铝中毒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对慢性铝中毒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AlCl3连续喂养大鼠建立慢性铝中毒大鼠模型,用五味子乙素对铝中毒大鼠进行灌胃治疗30 d 后,Morris 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记录空间探索实验潜伏期和平台穿越次数,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NEL) 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五味子乙素中、高剂量实验组大鼠空间探索实验潜伏期比模型组的缩短,平台穿越次数比模型组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铝中毒模型组大脑皮层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比空白对照组的均明显增多(P<0.05);五味子乙素高剂量实验组大脑皮层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比模型组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五味子乙素提高铝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降低大脑皮层和海马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有关。
-
EDNRB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
Abstract: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前列腺癌预后的关键基因。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4个前列腺癌表达谱芯片数据集(GSE3325/GSE46602/GSE55945/GSE69223);其次,分别利用GEO2R、DAVID以及STRING 数据库分析前列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再次,通过Cytoscape软件的Cytohubba插件EPC算法筛选关键基因;最后,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预后与表达分析,利用人类蛋白图谱(HPA)数据库下载TCGA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103个DEGs,其功能主要富集在血管生成、脂质代谢以及细胞分化等上,而通路主要富集在Hippo信号上。筛选的10个关键基因中仅EDNRB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且其低表达不利于患者预后。结论:通过生物学分析筛选前列腺癌关键基因,为其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
广西壮族女性人群STK11基因rs2019107和rs741765遗传多态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STK1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rs2019107和rs741765在广西壮族正常女性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他人群比较分析,为研究不同地区STK11基因突变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iMLDR技术检测351例广西壮族正常女性人群STK11基因rs2019107和rs741765位点的基因型,DNA测序技术验证,计算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不同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广西壮族正常女性人群中rs2019107和rs741765主要以CT基因型(53.0%和50.7%)为主。rs2019107基因型与美国、欧洲和印度正常女性人群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与欧洲人群正常女性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4176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均与非洲、美国、欧洲和印度正常女性人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广西壮族正常女性人群中,STK11基因rs2019107和rs741765存在遗传多态性,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具有种族差异。
-
离散选择实验用于测量口腔健康服务偏好的系统回顾与展望
Abstract:
离散选择实验作为一种偏好研究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卫生经济研究,但涉及口腔健康服务选择偏好领域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回顾了离散选择实验用于研究口腔健康服务偏好选择的研究进展。通过对9篇外文文献的信息归纳与梳理,概括了影响口腔健康服务选择偏好的主要属性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步骤,可为今后离散选择实验在临床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0~8岁细菌性脑膜炎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生儿和非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临床特征及脑脊液病原学差异,为本地区儿童BM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0~8岁BM患儿临床表现、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新生儿组较非新生儿组更易出现气促/呻吟,而非新生儿组则更易出现呕吐和颈抵抗。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77.7%(73/94)。肺炎链球菌多见于非新生儿组,在新生儿组中未见,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多见于新生儿组。两组CoNS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而非新生儿组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除氯霉素外,其余耐药率均大于90%。结论 新生儿组和非新生儿组BM患儿临床表现和病原菌构成比存在差异,耐药性未见差异,但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增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年龄,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原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PDCA教学法在影像本科生核医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评价PDCA教学法在影像本科生核医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核医学科实习的影像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实验组用PDCA教学法带教,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理论、临床实践及总的出科成绩;采用问卷评分获得理论小课、带教满意度及自我评价和总分等评分并比较结果。结果 比较两组理论出科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临床实践和总的出科成绩,理论小课、带教满意度及自我评价和总分等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影像本科生核医学实习带教中应用PDCA教学法,有利于带教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
lncRNA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广志,
Abstract: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以肝脏脂肪变为主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lncRNA参与肝脏糖脂代谢、炎症和纤维化等,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本文就lncRNA在NAFLD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变化及调控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
炎症因子表达在不宁腿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对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检测炎症因子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46例不宁腿综合征患者(RLS组)、46例健康者(HC组)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国际不宁腿综合征严重程度量表(IRL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及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RLS组睡眠效率(62.25±9.28)%较HC组(81.94±6.27)%低、入睡潜伏期(46.84±9.32)分较HC组(21.93±5.51)分长、觉醒次数(32.63±7.62)次较HC组(20.66±4.41)次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周期性睡眠腿动指数(PLMI)、IRLS、PSQI、GAD-7明显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都高于H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与PLMI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为0.426,P<0.05。结论:推测患者血清CRP、IL-6和TNF-α的水平可成为一种新的、简单的临床判断RLS参考指标之一。
-
医师、药师联合以“药学问题”为导向的文献阅读模式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文献阅读的教学模式与具体方法。方法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师学员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笔者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的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文献阅读经验,总结医师、药师联合“以药学问题为导向”的文献阅读模式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医师、药师联合“以药学问题为导向”文献阅读模式步骤包括医师确定主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初步阅读、精选文献、阅读分析及制作幻灯片、带教医师药师审核、按照审核意见修改、文献汇报、医师药师自由讨论、医师确定下个主题等。结果 医师药师联合的“以药学问题为导向”文献阅读模式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真实病例提出临床潜在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由临床药师学员进行有目的的查阅文献,在阅读文献时能对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总结,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提高医师的诊治水平同时又帮助临床药师学员培养临床思维和临床药学思维。结论 医师药师联合的“以药学问题为导向”文献阅读模式能有效发挥各自专业的长处,取长补短,在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基础上既能节省医师阅读文献时间,提高诊治水平同时又能提高临床药师学员阅读文献的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药学思维能力。
-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属认知、需求、信念、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
Abstract:
[目的] 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属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相关知识认知、需求、信念、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7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患儿家属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相关知识及格2例(2.78%),不及格70例(97.22%),需要71例(98.61%),不需要1例(1.39%)。健康信念平均持有率95.49%,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47.22%,影响患儿家属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知识认知的主要因素为学历、平均月收入、付费方式(t分别为8.286、2.118、2.932,p均<0.05);影响家属需求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职业(t分别为2.962、-5.189,p均<0.05);影响家属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学历、平均月收入、付费方式(t分别为4.922、2.237、-2.926,p均<0.05)。[结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低,需求率高、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不相符,影响认知、需求、行为主要因素有年龄、学历、职业、平均月收入、付费方式。加强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信念、行为,从而减少其心理负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及其生活质量。
-
非常规体位下行左侧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并文献回顾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该病例复习及相关文献资料回顾,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有特殊合并症的腹股沟疝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非常规体位下行左侧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腹股沟疝的相关诊断与治疗。结果 由于该患者脊柱畸形、髋关节及膝关节强直增加了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的难度,最终经过讨论决定在非常规体位下为患者行Millikan术,既能实际解决患者问题,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 该病例可指导临床医生在面对特殊病例时,注意总结与分析,全面综合考虑,同时多学科协助诊疗,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病痛。
-
桂西地区壮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桂西地区壮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壮族MS组362人、汉族MS组318人、壮族健康对照组683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年龄、血压、腹围等)和生化指标(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采用PCR-RFL检测MTHFR基因 C677T多态性,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壮族MS组年龄、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HDL-C、LDL-C、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均值与壮族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MS组与壮族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χ2=36.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T等位基因是MS的危险因素。结论 桂西地区壮族人群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MS相关。
-
术前C-反应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评估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1月于本院初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 60 例 HCC 患者,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术前 CRP、PLR 的最佳临界值,比较高低 CRP、PLR 水平 HC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 HCC 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参照患者的生存状态,术前 CRP 的最佳临界值为 2.055,曲线下面积为 0.638,敏感度为 66.7%,特异度为 61.4%;术前 PLR 的最佳临界值为 90.144,曲线下面积为 0.588,敏感度为 80.0%,特异度为 47.7%。与 CRP 高水平组比较,低水平组的 TNM 分期处于更早期(P <0.05) ;与 PLR 高水平组比较,低水平组的男性人数较少、肿瘤直径较小(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C 患者预后与巴塞罗那(BCLC)分期、TNM 分期、是否微血管侵犯(MVI)、凝血酶原时间(PT)、是否复发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微血管侵犯、PT≥13 s、肿瘤复发是影响 HCC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BCLC 分期、TNM 分期对 HCC 的早期预后有一定的判断价值。肿瘤微血管侵犯、PT≥13 s、肿瘤复发是影响 HCC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低CRP水平表明肝癌TNM分期处在更早期,术前低 PLR 水平肝癌直径较小,这提示术前低 CRP、PLR 水平患者预后较好。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反复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治疗2019年1 月-2021 年2 月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9例,根据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分为反复腰穿引流组28例和腰大池持续引流组31例。术前及术后一个月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得分27-30分为正常,小于27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6%(13/28),32%(10/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5%(10/28)、12%(4/3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反复腰穿相比,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减少患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
-
老年慢性便秘的中医病机分析及调肠汤组方特点的探讨
Abstract:
目的:本文通过探讨老年慢性便秘的中医病机及调肠汤的组方特点,为诊治老年慢性便秘提供经验与思路。方法: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从脏腑、气机、病理因素等方面探讨老年慢性便秘的中医病机。结合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慢性便秘的思想分析其经验方调肠汤的用药特点。结果:老年慢性便秘的中医病机归纳为“气阴两虚是核心”、“气郁瘀热是重点”。调肠汤的组方特点归纳为“以补为通,阴阳平调”、“调气助行,升清降浊”、“祛邪治标,谨守正气”。结论:调肠汤的组方用药契合老年慢性便秘的中医病机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雨课堂引领《预防医学》线上创新教学的实践
Abstract:
预防医学是一门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以及卫生学在内的,面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应对突发疫情对正常教学的影响,本研究借助“雨课堂”网络平台,采用案例式、PBL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实现了“雨课堂”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尤其是提升了医学生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反响良好。
-
西部地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Abstract: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OBE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一流本科课程。本文通过对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思考与体会,对一流课程建设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总结分析。该课程建设的理念是突显社会需求和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和“高阶前沿”、打造“卓越团队”和“课程特色”。课程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是务实分析社会需求、持续开展课程研究、科学重构课程内容、凝炼煊染课程特色、创新变革教学方法、完善升级课程评价方式。该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不仅为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各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家属需求评估及支持体系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患儿由于疾病危重、病情变化快,家属面临着随时可能需要抢救而又无法陪伴在患儿身边的艰难处境,因此产生重大的负面冲击而产生众多需求,NICU护理人员应关注患儿家属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方式满足患儿家属需求。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NICU患儿家属需求评估的方法及支持干预模式进行综述。
-
同心管家APP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李方 宋佩杉 郝弘宇 姚凤娇 张文卿*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同心管家医疗APP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同心管家软件实施延续性护理。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冠心病知识水平、SAS、血脂水平及服药依从性。结果 出院后第6个月末,观察组冠心病知识水平及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同心管家APP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热应激联合HBsAg刺激增强人树突状细胞免疫学特性
Abstract:
目的 探索热应激联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刺激的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特性及其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细胞毒效应。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分组,每组7例。热应激联合HBsAg组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DC),DC负载HBsAg后42 ℃持续30 min,检测DC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HSP90。再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8+T数量。用LDH法检测特异性CTL细胞毒效应。与热应激联合HBsAg组不同的是热应激组DC不负载HBsAg、HBsAg组不用42 ℃温度处理、对照组既不负载HBsAg也不经42 ℃温度处理。结果 热应激联合HBsAg组DC中表达CD80、CD40、HLA-DR分子的比率、HSP90水平、T细胞中CD3+CD8+T的比率及CTL细胞毒效应明显高于热应激组、HBsAg组和对照组(p<0.05);且热应激联合HBsAg组HSP90水平与DC表达CD80、CD40及HLA-DR的比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与热应激、HBsAg分别刺激DC比较,热应激联合HBsAg刺激的DC提呈抗原的活性增强,且能诱导更明显的特异性CTL细胞毒效应。
-
PTCS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复发性胆管结石60例临床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在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治疗中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和传统手术方案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所收治的复发性胆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患者采用PTCS术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术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估包含术中出血量、术后结石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手术全程耗时、术后排气恢复时间、疼痛等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减少(P<0.05)、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石残余率降低;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口疼痛程度轻(P<0.05)。结论:PTCS术与传统手术方案相比具有安全、可行,操作简单,取净结实率高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发现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在肝胆外科微创治疗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推广空间。
-
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
Abstract: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一种,以中老年人发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以运动症状为主,如: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通常表现为单侧或不对称性。近年来非运动症状在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中越来越多见,其中嗅觉障碍为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与帕金森病关系密切,可早于运动症状出现,甚至成为首发症状。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在对帕金森嗅觉障碍的相关研究中至关重要,本文就PD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
雨课堂及3Dbody解剖软件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雨课堂+3Dbody 解剖软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皖南医学院2017级、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2个教学班级,一个为对照班,另一个为实验班,均由本文第一作者任教。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以及学期结束后理论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进行分析,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表调查实验班学生对雨课堂+3Dbody解剖软件运用的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班学生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及总评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P<0.01);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认为雨课堂+3Dbody解剖软件的运用可促进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意识。结论:雨课堂+3Dbody解剖软件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局部解剖学学习成绩,学生满意度较高。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医学院校广泛应用。
-
金双歧三联活菌联合小剂量间歇补铁法治疗IDA患儿对其铁代谢、免疫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间歇补铁法联合金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缺铁性贫血(IDA)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我科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97例ID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给予小剂量间歇补铁法联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观察组49例增加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血液学和铁代谢各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红细胞(RBC)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I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间歇补铁法联合金双歧三联活菌治疗IDA患儿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强化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学和铁代谢各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社区标准化护理方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实践
Abstract:
目的 探讨社区标准化护理方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以《护理措施分类》为基础,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护理跟班记录,经两轮专家咨询形成的标准化护理方案。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活动耐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CAT评分、6MW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6MWD、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标准化护理方案能够促进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减轻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术中保温联合冰盐水冷敷子宫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术中保温联合冰盐水冷敷子宫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非抢救性的二次剖宫产手术300例,随机分为三组:保温冷敷组(n=100):手术全程充气式加温毯保温+胎盘取出后冰盐水纱垫冷敷子宫;保温热敷组(n=100):手术全程充气式加温毯保温+胎盘取出后热盐水纱垫热敷子宫;对照组(n=100):手术全程棉被保温+胎盘取出后常温纱垫处理子宫。收集并比较三组产妇手术中:术中及术后2h的出血量,子宫收缩剂、止血药物、血液制品的使用量,发生寒颤反应的例数。结果 保温冷敷组的术中及术后2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保温冷敷组和保温热敷组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止血药物、血液制品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保温冷敷组和保温热敷组寒颤反应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保温联合冰盐水冷敷子宫可以降低二次剖宫产手术出血量,减少寒颤反应的发生,减少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和止血药物的使用,该操作简便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改良TBL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TBL教学在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以我校2013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1班学生为传统教学组,2015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1班学生为改良TBL教学组,教学结束后,通过期末理论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改良TBL教学组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改良TBL教学能促进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结论 改良TBL教学能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对免疫学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和借鉴作用。
-
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为探索《核医学》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引入雨课堂,评价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择皖南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实验组采用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18,P=0.000)。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认可程度较好。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必定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思维导图在麻醉解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分析
Abstract:
目的 将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融入麻醉学专业麻醉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分析其教学效果。 方法 根据教研室教学任务分配,各选取本校2017和2018级麻醉学专业的两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开展麻醉解剖学教学,2018级教学班开展思维导图结合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为实验班级;2017级教学班常规施行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为对照班级。教学结束后,对两班级课程结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班级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分析表明,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和成绩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班级。(P<0.05) 结论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融入麻醉解剖学教学过程,有利于整合和串联课程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混合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方法 对2019级护理专科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组采取以“雨课堂”为主线的混合式教学法(思维导图、CBL和PBL相结合、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果 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此教学法。 结论 混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受学生欢迎。
-
基于慕课的改良Sandwich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改良sandwich教学法。方法 从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选取2个教学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改良Sandwich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 实验组的标本考核成绩、期末理论考试卷面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后的sandwich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表明改良后sandwich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
小儿围术期低体温预防措施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评价小儿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最佳措施。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护理学,数据库(CINAHL)、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学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53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体温方面,充气式升温毯保温效果优于变温水毯、电阻升温毯、棉被等非充气式保温措施(SMD=1.01, 95%CI: 0.68-1.34, P<0.0001);小儿术中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苏醒时间优于使用其它非充气式保温措施(SMD=-10.17, 95%CI: -15.82 ~ -4.52, P=0.0004);在低体温发生率方面,充气式升温毯保温效果优于非充气式保温措施(OR=0.05, 95%CI: -0.01 ~ -0.22, P<0.0001);在寒颤发生率方面,充气式升温毯保温效果优于非充气式保温措施(OR=0.17, 95%CI: 0.05 ~ 0.56, P=0.004)。结论 小儿术中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能够有效维持其核心体温、缩短苏醒时间,同时减少寒颤、低体温发生率。
-
慢性肾脏病合并认知障碍大鼠模型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建立慢性肾脏病合并认知障碍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取22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10周组、模型14周组)。模型组予2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造模(每次4mg/Kg,间隔2周注射);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称重,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肾脏病理改变。结果:(1)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4小时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而模型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肾脏HE染色可见对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完整,而模型组肾组织出现结构破坏、纤维化、炎症浸润等慢性肾病的改变。(2)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其他组相比模型14周组大鼠的潜伏期延长且穿台次数减少。结论:(4+4mg/Kg)阿霉素造模14周可建立慢性肾脏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模型。
-
Fascin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早期转移及复发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无解决。Fascin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表达,但在人类正常的上皮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Fascin能促进癌细胞丝状足形成、迁移和侵袭,是一种具有攻击性、转移性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解决肝癌早期转移及复发问题的治疗靶点。
-
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境对青少年情绪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境对青少年情绪特征的影响。方法: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于2018年2月-11月抽取百色市区5所小学468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特征在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女生敏感性、应对、控制均高于男生(t/P分别为2.868/0.004、2.135/0.033,2.142/0.032);壮族学生的抑制得分高于汉族学生(P为0.017)。②家庭组成和父母文化程度对青少年情绪特征5个维度(意志力、愤怒、敏感性、应对、控制)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第一对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564,提示较低的家庭支持和家庭亲密度伴随有较低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敏感性。结论:随着家庭情境(积极的家庭支持和良好的家庭亲密度)越好青少年的情绪特征越趋于稳定。
-
严重COVID-19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 表征严重COVID-19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三个COVID-19救治单元收治的部分COVID-19 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参数。选择在单变量分析中 p 值 < 0.05 的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研究COVID-19患者从非重症发展到重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结果 重症组的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CK、BUN水平均高于非重症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值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病例在影像学表现上多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样病变;在临床管理方面,重症病例使用高流程吸氧、机械通气、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两组在基础疾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CRP、淋巴细胞减少是重症COVID-19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分析评价这三个危险因素对重症患者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即使采用单指标诊断,年龄、高CRP和淋巴细胞减少对预测重症COVID-19仍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年龄、高CPR、淋巴细胞减少是重症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COVID-19的临床管理中应更多的关注淋巴细胞减少症和高 CRP 率的老年患者,以在住院早期预测严重的 COVID-19。
-
探讨IL-18BP对卵巢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被调控的机制
Abstract:
目的 探讨IL-18BP对卵巢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被调控的机制。方法 利用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卵巢癌中IL-18BP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IL-18BP对卵巢癌细胞功能的影响;Pearson分析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IL-18BP呈低表达趋势(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IL-18BP与患者生存率呈正相关性(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L-18BP为独立保护性预后因素(HR=0.74,P<0.05),年龄为独立危险性预后因素(HR=1.02,P<0.05);c2检验结果分析显示:IL-18BP的表达和肿瘤分期呈负相关(P<0.05);GSEA富集分析结果显示IL-18BP基因高表达的样本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基因集中显著富集(P<0.05,FDR<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在卵巢癌中PD-L1与IL-18BP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P<0.05)。结论 IL-18BP对卵巢癌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PD-L1调控IL-18BP的表达有关。
-
预见性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柴树洁,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眼底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SAS评分、SDS评分和CLVQOL评分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CLV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眼底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改善DR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降低术后眼底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进而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
广西壮族儿童ADAM33基因rs511898、rs44707位点多态性研究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儿童ADAM33基因rs511898位点和rs44707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布特点及其与不同种族/地区人群的比较。方法 采取多重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对94例广西壮族儿童ADAM33基因rs511898、rs4470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性别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点并与不同地区种族进行比较。结果 rs511898位点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最常见,C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rs44707位点存在GG、GT、TT三种基因型,以GT基因型最常见,G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广西壮族男女儿童rs511898位点、rs4470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西壮族儿童rs511898位点的基因型与中国南方汉族人及美国哥伦比亚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洲尼日利亚人、东亚日本人、南亚巴基斯坦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s511898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中国南方汉族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洲尼日利亚人、东亚日本人、南亚巴基斯坦人及美国哥伦比亚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广西壮族儿童rs4470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洲尼日利亚人、日本人、南亚巴基斯坦人、美国哥伦比亚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ADAM33基因 rs511898、rs44707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种族和地区间存在差异。与美国哥伦比亚人相比,rs511898位点的等位基因C可能是风险等位基因。
-
通讯作者:王晨虹,主任医师,博导。
Abstract:
目的:了解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探索TGF-β与妊娠期亚临床甲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妊娠期亚临床甲减的6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TPOAB阳性组33例(A组),TPOAB阴性组33例(B组)与同期正常妊娠的33例孕妇(C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孕妇外周血清的TGF-β因子水平,分析不同妊娠状态下TGF-β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的TGF-β(265.71±133.75 ng/L)显著低于同期正常妊娠者(393.97±258.4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POAB阳性组(A组)(228.65±96.33 ng/L)与TPOAB阴性组(B组)(302.77±152.34 ng/L)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TGF-β与妊娠期亚临床甲减的发生呈负相关(r=-0.312;p=0.002),与TPOAB相关性不高(r=-0.127;p=0.209)。结论:TGF-β可能是独立于TPOAB而存在的一个诊断指标,它对于早期预测妊娠期亚临床甲减的发生可能更为敏感。
-
PDGFB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研究PDGFB基因rs1800817和rs1800818多态性与鼻咽癌(NP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120例NPC患者与126例健康对照者的rs1800817和rs1800818基因型,分析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NPC易感性的关系。并将126例健康人群与来自ensembl数据库的其他地区健康人群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结果rs1800817和 rs180081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两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男性rs1800817和rs1800818位点TT基因型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不同性别两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广西人群rs1800817和 rs180081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欧洲、日本、非洲、美国及南亚人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但与北京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GFB基因rs1800817和rs1800818多态性在不同地域人群分布存在差异,并且其TT基因型可增加广西男性NPC的发病风险。
-
右美托咪定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Abstract: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 )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10只。通过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VCI模型,正常饲养28d后,右美托咪定组连续14d腹腔注射Dex(20μg/kg,1次/d)。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测定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MDA的含量和SOD、GSH-Px的活性,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结果 Morris水迷宫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逃避潜伏期缩短且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增多。ELISA测定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MDA的含量均升高,而SOD、GSH-Px活性则下降;给药14d后,与模型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大鼠的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MDA的含量均下降而SOD和GSH-PX的活性上升,但GSH-Px的活性仍低于假手术组。右美托咪定组大鼠皮质、海马的神经元凋亡数量较模型组减少,神经元的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VCI大鼠的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应激和减轻细胞凋亡有关。
-
CircRNA在肝细胞癌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摘要】CircRNA是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天然呈封闭环状的特殊非编码RNA分子。近年来的许多研究中发现CircRNA在许多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在癌症中致病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与微小RNA(miRNA)的竞争性结合,解除微小RNA对下游相对应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也有一定数量的CircRNA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干性、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细胞的自噬水平,从而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进行调控,尤其是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百色地区128例恙虫病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百色地区128例恙虫病典型特征,为百色地区恙虫病预防、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恙虫病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电生理表现、影像学表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恙虫病在百色地区全年均有发病,以5-11月发病率较高;重症组与非重症组两组在性别,是否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PCT、CRP明显高于非重症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器官功能损害时以心肌损害为主。结论 百色地区患者若有不明原因出现焦痂、发热、脏器损害、淋巴结肿大时应高度考虑恙虫病;当恙虫病患者PCT、CRP明显上升时,提示病情可能出现恶化,应及时干预,减少重症患者发生率。
-
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廉洁教育的思考
Abstract: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创新者,廉洁教育贯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成长的全过程,廉洁教育直接关系到住培学员的水平和医疗质量,因此提升学员们的廉政意识,强化服务宗旨,筑牢住培学员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尤为关键。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强住培学员廉洁教育,提高住培学员廉政法治意识,培育住培学员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方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
基于BOPPPS和对分课堂模式的《医学统计学》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
Abstract:
目的 采用行动研究开展本科护生《医学统计学》的混合式教学,促进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方法 将2019级2个教学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班学生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4个流程,进行三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BOPPPS和对分课堂模式,并在课程结束后采用柯氏评估模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照班同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相同指标的评价。 结果 经过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医学统计学》的混合式教学不断得以改进。教学效果的柯氏评估可见,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班学生。反应层,实验班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尤其是教学水平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班学生;学习层,实验班学生“统计软件结果解读”和“综合应用”两个部分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学生;行为层,实验班学生的计划与实施、人际沟通2项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中的资料处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班学生;结果层:实验班学生课外科研立项项目有3个,对照班学生则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得到了成长。 结论 以行动研究法开展的《医学统计学》的混合式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
形成性评价考核在外科护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在我校 2017级护理学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为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见习考核、段考、实验考核和期末成绩。比较形成性评价考核与传统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成绩,同时采用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形成性评价考核的成绩高于终结性评价考核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问卷调查显示65%-91%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考核持肯定的态度。结论: 形成性评价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
1495名铁路工人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铁路工人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南宁铁路局百色工务段和机务段共1495名铁路工人一般情况资料及职业健康体检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5名铁路工人中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异常人数分别为258名(17.26%)、81名(5.42%)、398名(26.62%)、405名(27.09%)。不同年龄、接害工龄、BMI、工作单位、工作地段、接害因素的铁路工人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5~岁年龄段与工人心电图异常低风险相关(OR=0.464,95%CI:0.273~0.790);不同工作地段中,百色段工人与心电图异常高风险相关(OR=1.637,95%CI:1.166~2.298);不同接害因素中,粉尘+化学因素暴露与工人心电图异常高风险相关(OR=1.494,95%CI:1.070~2.088)。结论:百色铁路工人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存在一定的职业健康风险,应尽早采取有关措施保护工人健康。
-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和超声医师诊断甲状腺肿瘤的对比分析
Abstract: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在甲状腺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不同情况下的诊断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甲状腺患者279例(共515个甲状腺结节),分为单结节组和多结节组。分析比较CAD和各级不同水平超声医师对于两组病例的诊断效能。 结果 CAD诊断甲状腺单结节病例的敏感性与高级超声医师相当(88.5% vs. 89.4%,p>0.05),诊断多结节组的敏感性与中级超声医师相当(81.6% vs. 82.4%,p>0.05),CAD对于单结节病例组的诊断效能优于多结节病例组;CAD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度低于超声医师。超声医师自身比较,对于单结节组和多结节组其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结论 计算机辅助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特异度偏低,对于甲状腺多发结节的病例超声医师审核至关重要。
-
壮腰健肾丸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壮腰健身丸对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小白鼠随机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壮腰健肾丸给药组,给药组小鼠每天灌胃1.698 g/kg b.w.剂量的壮腰健肾丸悬液,第12天开始模型组和壮腰健肾丸给药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50 mg/kg b.w.剂量的环磷酰胺,第15天对所有小鼠进行眼球采血,检测并分析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与观察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单核细胞百分比、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肌酐含量显著下降(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壮腰健肾丸给药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血小板分布宽度、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肌酐含量显著上升(P < 0.05)。结论 壮腰健肾丸能有效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异常,对进一步使用壮腰健肾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IMB护理干预在心脏冠脉搭桥术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心脏康复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IMB)对心脏冠脉搭桥术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本院心外科收治的心脏冠脉搭桥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后行心外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用IMB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心脏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管理能力总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射血分数(LVEF)、每分博出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观结论: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IMB护理干预能更好地提高心脏冠脉搭桥术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心脏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FTO在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调控机制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m6A在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本实验观察了6-OHDA模拟诱导的帕金森损伤神经元中m6A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调控m6A的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表达水平。建立FTO敲低细胞系,观察了敲低或过表达FTO后,PD疾病相关基因和多巴胺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到FTO在PD模型细胞中有显著升高;m6A的相对含量有一定程度下降。在敲低或过表达FTO的细胞中,发现与PD疾病密切相关的一些基因的表达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多巴胺信号通路相关基因GRIN1的表达则显著改变,并且在小鼠帕金森模型中进行了验证。结论 揭示了FTO在帕金森细胞模型中对多巴胺代谢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在评价左室不同质量指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室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正常左室质量指数(LVMI)43例,高左室质量指数组43例,健康对照组42例,每个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获得常规参数,然后应用2D-STI获得右室游离壁整体纵向应变率(RVGLS),比较各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LVMI组的RVGLS绝对值比正常LVMI和健康对照组均减小,正常LVMI组的RVGLS绝对值也较健康对照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LVMI组的FAC比健康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LVMI组的FAC与健康对照组和高LVMI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高LVMI组的心肌功能指数(Tei指数)比健康对照组和正常LVMI组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LVMI组的Tei指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室功能发生损害,高LVMI组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发生损害更为严重。2D-STI可早期发现右室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
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我国三省市68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健康信念模型为指导,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国三省市12个县(区)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81名老年人中,795人(73.5%)近三年体检服务利用次数达到了国家最低要求,尚有286人(26.5%)未达到国家最低要求。健康信念模型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易感性认知得分(0.66±0.14),严重性认知得分(0.76±0.14),收益性认知得分(0.82±0.19),障碍性认知得分(0.37±0.10),有效性认知得分(0.82±0.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否工作、饮酒、自测体重、自测血压、障碍性认知、城乡和地区是老年人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健康体检对了解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人健康体检的意识。
-
肝细胞癌中VEGF和c-Met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senchymal-epithelia transition factor, c-Met)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6例人HCC组织中VEGF和C-Met的表达。结果 VEGF和c-Met在肝细胞癌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4.7%和42.8%;VEGF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肝硬化、HBsAg状况无关(P>0.05);C-Met高表达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肝硬化、HBsAg状况、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P>0.05);VEGF和c-Met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1.11,P>0.05)。结论 联合检测VEGF和c-Met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临床对HCC患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
-
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焦虑状态及危险因素分析
蒯会芬,
Abstract: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住院患者的焦虑状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110例CHB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状态,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14个可能影响负面情绪的临床资料,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焦虑状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SAS评分为(46.36±12.87)分要高于体检对照组(P<0.001),CHB住院患者有35.71% (40/112)存在焦虑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R=2.528,P=0.005)、受教育程度(OR=0.440, P=0.034)、首次住院(OR=0.225,P=0.013)为CHB住院患者焦虑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CHB患者心理状态,尤其是首次住院、受教育程度低、老年患者,必要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纠正不良情绪,改善疾病预后。
-
无管化微通道经皮肾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2~3cm 肾下盏结石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无管化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tubeless 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TMPC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flexible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FURL)治疗2~3cm肾下盏结石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90例2~3cm肾下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行TMPCNL治疗,45例行FURL治疗,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清石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MPCNL组手术时间较FURL组短(P<0.05);TMPCNL组术后住院时间(5.23±1.00)d明显高于FURL组(2.78±0.99)d(P<0.05) TMPCNL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9.09±2.89)g/L明显高于FURL组(2.02±0.97)g/L(P<0.05);TMPCNL组一期结石清除率(77.8%)高于FURL组(57.8%)(P<0.05),而总的结石清除率接近(P>0.05);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MPCNL和FURL均可用于2~3cm肾下盏结石的治疗,TMPCNL一期清石率更高、手术时间短,而FURL术中及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
-
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全麻俯卧位手术的安全性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全麻俯卧位手术应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Web of Science 、The Cochrane Library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 、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全麻俯卧位手术使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4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 纳入7篇RCT,共5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喉罩组气道压峰值低于气管插管组[WMD=-1.80,95%CI(-2.60,-0.99),p<0.05];喉罩组置管后心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WMD=-14.05,95%CI(-17.49,-10.60),p<0.05];喉罩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OR=0.36,95%CI(0.18,0.73),p<0.05]。而首次插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麻俯卧位手术应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是安全有效的,简单易行,对位准确,行机械通气时气道密闭性好,且比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通信作者:李德发,E-mail:dfl_szetyy@126.com
Abstract:
【】 目的 研究深圳地区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及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培养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327株,经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5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9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SCCmec分型、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spa分型,利用仪器法分析其对非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受情况。结果 95株MRSA共有7种SCCmec基因型,其中SCCmec I型1株,SCCmec II型4株,SCCmec III型17株,SCCmec IVa型65株,SCCmec IVb型2株,SCCmec IVd型4株,SCCmec V型2株。MLST为10种ST型,其中46株为ST59型,占48.4%;另外49株MRSA分别是ST45型13株,占13.7%;ST1型和ST338型各12株,分别占12.6%;ST72型和ST398型各3株,分别占3.2%;ST88型2株,占2.1%;ST25型、ST47型和ST630型各1株,分别占1.1%;还有1株未能分型;eBURST软件分析表明,10种ST型属于6个克隆群,其中CC59约占61.1%(58/95),CC5约占16.8%(16/95),CC45约占14.7%。21种spa型,其中t437型51株(53.7%),是最主要的spa型,其次为t114型9株、t116型8株,分别占9.5%和8.4%;ST59-SCCmec IVa-t437共有33株,约占34.7%,是最主要的流行克隆;其次是ST45-SCCmec IVa-t116共有7株,约占7.4%。
-
木姜子和忍冬藤配伍醇提物影响哮喘ASMC 增殖与气道重塑的效果
Abstract:
摘 要:目的 观察木姜子和忍冬藤配伍醇提物减轻哮喘小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起效机制。方法 健康清洁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木姜子、忍冬藤配伍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5组,每组10只 。模型组、木姜子、忍冬藤配伍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木姜子、忍冬藤配伍低、中、高剂量组每天给予木姜子和忍冬藤的醇提物(剂量分别为5、10、20 mg/kg)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均是每天1次,连续干预7天。干预结束后, 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IL- 4、IL-13、VEGF 、PDGF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Cyclin D1、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GF-β1、IL- 4、IL-13、VEGF 、PDGF水平及Cyclin D1、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各剂量组TGF-β1、IL- 4、IL-13、VEGF 、PDGF水平及Cyclin D1、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显示各剂量组能够改善肺组织细胞炎性浸润病理变化。结论 木姜子和忍冬藤配伍醇提物可降低 TGF-β1、IL- 4、IL-13、VEGF 、PDGF水平及Cyclin D1、ERK1/2蛋白表达水平,其起效机制与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相关。
-
HMGB1对LPS诱导A549细胞自噬表达的调控作用
Abstract:
目的 明确LPS对A549 细胞自噬的影响,初步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 LPS诱导的A549 细胞自噬表达的影响。方法 CCK-8实验检测不同剂量的LPS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取最低毒性剂量的LPS诱导A549细胞构建ARDS肺上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死亡形式及细胞自噬情况; 联合使用siRNA干扰技术干预、LPS处理A549 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LPS组、Si-HMGB1组、Si-HMGB1+LPS组。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自噬表达水平。结果 (1)LPS处理A549细胞24h的最低毒性剂量为100μg/ml,且细胞的死亡形式为自噬性细胞死亡;(2)siRNA 干扰技术抑制HMGB1后,与LPS组相比,Si-HMGB1+LPS组的HMGB1和LC3B-Ⅱ/LC3B-Ⅰ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表达量介于空白组和LP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引起A549细胞自噬及自噬性细胞死亡,Si-HMGB1能抑制LPS诱导A549细胞自噬。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ANKRD26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
Abstract:
目的 研究ANKRD2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差异与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ANKRD26在肝细胞癌核酸层面的表达情况;并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ANKRD26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通过HPA数据库分析ANKRD26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且通过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ANKRD26在蛋白水平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CTD数据库分析与ANKRD26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结果 ANKRD26核酸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共7项,其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表达情况不一致,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于20种癌组织中检测 ANKRD26蛋白,乳腺癌中检出强度最高,肝癌处第十一位。荟萃分析1127个样本发现ANKRD26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较正常组织高(P=0.010)。与ANKRD26相互作用的蛋白有UBAP1、MASTL、GAS7、ETV6、SRP72、SBDS、SMC等, 可能参与人体造血、蛋白降解及信号传导等细胞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提示,ANKRD26蛋白定位于胞质,且在肝癌中较正常肝组织表达量高。对364例患者生存分析提示,ANKRD26的表达量与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24)。有明确文献支持的与ANKRD26有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共有26种,其中7种起到促进ANKRD26的表达,19种起到抑制ANKRD26的表达。结论在mRNA或是蛋白水平上,ANKRD26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且与患者生存期有关,ANKRD26表达量高的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更短;多种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其ANKRD26的表达水平。
-
阜阳市女大学生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现状和宫颈癌筛查的关联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现状和宫颈癌筛查意愿和自我效能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阜阳市某高校女大学生,调查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意愿及自我效能。结果 有效问卷共620份, 59.7%的学生已接种或愿意接种HPV疫苗,直系亲属患癌史和饮酒史影响接种意愿(P<0.05)。愿意接种组的行为好处知觉、主观行为准则和总体筛查信念比拒绝组强(P<0.05),各维度自我效能和总体自我效能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宫颈癌筛查信念和自我效能均为接种HPV疫苗意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阜阳市女大学生HPV疫苗接种意愿需提高,融合传播HPV疫苗和宫颈癌筛查知识,以相互促进的方式可能提高HPV疫苗接种意愿。
-
信息化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师评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
Abstract:
教师评学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进行有效监控的有力手段,而医学院校有其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医学院校“教师评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信息化形势下,对医学院校“教师评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分探讨,从而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
甲状腺素及抵抗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抑郁情况并分析与甲状腺素及抵抗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规律血液透析患者162例,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心情的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测血白蛋白、甲状腺素、抵抗素等血清学指标。按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结果:162例MHD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3.333%。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抵抗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尿酸、肌酐、尿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T 3)、血钠、血钾、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维生素D3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r=0.241,P=0.002)、抵抗素(r=0.382,P=0.000)、尿素(r=0.155,P=0.048)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FT3(r= -0.188,P=0.017)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抵抗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 CRP(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205,P=0.004)、抵抗素(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333,P=0.000)是MH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抑郁患病率较正常人高。CRP、抵抗素、尿素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FT3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CRP、抵抗素是MH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
HIV/AIDS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艾滋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发一系列综合征,主要攻击可用于对抗疾病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数量严重减少,导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缺陷,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各种机会性感染,其中,肺部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本文对艾滋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原菌、预后因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去离子甲酰胺在脑腱黄瘤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去离子甲酰胺在脑腱黄瘤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高GC含量DNA片段的扩增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方法 在反应体系中不含去离子甲酰胺以及去离子甲酰胺浓度为1%~10%的情况下采用热启动PCR扩增CYP27A1基因四个高GC含量的片段,然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再用Image J 软件分析不同去离子甲酰胺浓度下目标条带的光强度值,比较差异,最后挑选特异性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结果 在不含去离子甲酰胺和去离子甲酰胺浓度为1~6%的情况下,均扩增出目标片段;但在不含去离子甲酰胺时,四个目标片段的扩增产物均存在非特异性带,而当去离子甲酰胺的浓度为4%~6%时,非特异性带消失。不同浓度(0~6%)条件下目标带的光强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扩增产物经测序验证为目标片段。 结论 采用热启动PCR,同时向反应体系中添加去离子甲酰胺能有效扩增出高GC含量的DNA片段,同时能避免非特异性带的产生,但反应体系中去离子甲酰胺的浓度宜控制在4%~6%。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脑腱黄瘤病的致病基因—CYP27A1基因的检测,也可用于其他富含GC的基因的检测。
-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比较心源性脑梗死(CCI)与非心源性脑梗死(NC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科172例行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CI组(60例)和 NCI组(11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相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IHSS 量表评分和mRS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 治疗后两组之间NIHSS 量表和mR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CCI和 NCI患者于发病4.5h内行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疗效相当,且两组发生出血的风险也相当。#$NL【关键词】心源性脑梗死;非心源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
长链非编码R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新的非编码RNA,没有开放的阅读框架,不会被翻译成蛋白质。LncRNA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周期,凋亡,细胞增殖,肿瘤发生,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参与了多种病理条件,如癌变和癌症的进展等。三阴性乳腺癌( Tripe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表达阴性的一种乳腺癌亚型,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侵袭性强、易复发和内脏转移,易产生耐药性,对各种治疗均不敏感,预后不良。LncRNA的出现及其功能研究为我们诊治TNBC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加深入了解LncRNA与TNBC的关系,探索出治疗TNBC的新思路,本文就长链非编码R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全营养素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治疗期间全程使用全营养素对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本院放疗科行同步放化疗直肠癌患者32例,随机分成试验组14例,对照组18例。试验组治疗期间全程给予全营养素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全程给予等体积的白开水肠内营养治疗。采用INBody720型号人体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及躯干肌肉含量变化;采用空腹抽血化验检测治疗前后营养血液指标、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MI、躯干肌肉、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但两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5+T淋巴细胞、CD3+/CD45+ T淋巴细胞、CD3+CD8+/CD45Tc/Th淋巴细胞、CD3+CD4+/CD45+Th淋巴细胞、CD3-CD61-CD56+/CD45+NK细胞等免疫细胞指标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想比较,试验CD45+T淋巴细胞、CD3+/CD45+ T淋巴细胞、CD3+CD4+/CD45+Th细胞差值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D3+CD8+/CD45Tc/Th淋巴细胞、Th/Tc比值、CD3-CD61-CD56+/CD45+NK细胞等指标(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给予全营养素口服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免疫功能。
-
微针导入药物技术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研究使用微针导入药物技术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增生性瘢痕病人1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3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每人数都为50例;对照组实施外积雪苷软膏诊治,观察组1实施微针导入积雪苷软膏诊治,观察组2实施微针导入氟尿嘧啶诊治。对比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9个月的临床效果、VSS分数与POSAS分数,监测病人出现的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1的总有效率是84%,观察组2为92%,都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8%,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的VSS分数、POSAS分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后9个月,且对照组的分数又显著高于两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1又多于观察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都未产生皮肤过敏的并发症状,观察组2的病人没有产生肝肾功能问题等并发症状。结论:微针导入药物技术能提升药物在瘢痕中的含量,可更好地展现出药物的效果,能进一步防止瘢痕的生成,简洁且无副作用,可以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
医护一体化协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历史对照研究,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动脉瘤患者107名行介入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58人,采取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照组48人,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康复时间较对照组短;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6.09%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4.49%低;干预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为79.31%较对照组良好率59.18%高;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67.48±6.28分,对照组为64.78±5.88分,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处于生活自理能力良好水平,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较入院时均降低,且干预组SAS评分(53.17±5.19)及SDS评分(52.14±6.14)均低于对照组SAS评分(56.98±5.63)及SDS评分(55.82+3.33);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为91.38%较对照组的77.55%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协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康复进程,改善远期预后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核受体NR4A1基因表达特征泛癌分析
Abstract:
核受体亚家族4 A组成员1(NR4A1;又称Nur77/TR3/NGFIB)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表达为调节多个靶基因表达的早期反应基因。它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患者生存。尽管NR4A1在肿瘤中具有临床意义,但尚不清楚NR4A1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表达水平、预后结果、免疫浸润关联等。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发现NR4A1在大多数肿瘤中低表达,并且与癌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观察到在肺腺癌中NR4A1 S218磷酸化水平较低,NR4A1在多数癌症中的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有关。此外,结合蛋白和RNA代谢相关功能参与到NR4A1的作用机制中。本研究为NR4A1在全癌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颖的见解。
-
CaMKⅡ调控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内钙、ROS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 Ⅱ)调控脂多糖(LPS)诱导的心肌细胞胞浆Ca2+、活性氧(ROS)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心肌细胞(H9C2)经10.0 μg/mL的LPS处理48 h,构建心肌炎体外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LPS组(10.0 μg/mL,刺激作用48 h)、KN93+LPS组(5.0 μmol/L的CaMK Ⅱ抑制剂KN93预处理1 h,再加入10.0 μg/mL的LPS刺激48 h)。随后,采用荧光探针法,观察细胞内Ca2+、ROS含量水平;RT-qPCR实验检测CaMK Ⅱ、受磷蛋白(PLB)、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酶(SERCA)、无翅型小鼠乳腺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成员4(Wnt4)、β-连环蛋白(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诱导型一氧化氮(iNOS)、白介素10(IL-10)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aMK Ⅱ蛋白含量。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LPS增加胞浆Ca2+以及细胞内ROS水平;促进CaMK 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PLB和SERCA mRNA水平;诱导Wnt4、β-catenin、c-Myc、Cyclin D1、IL-10以及iNOS的mRNA表达增加(P < 0.01)。与LPS组相比,KN93+LPS组胞浆Ca2+降低,ROS含量降低;CaMK 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减少;PLB和SERCA mRNA水平增加;Wnt4、Cyclin D1、IL-10以及iNOS的mRNA表达降低(P < 0.05),而对β-catenin、c-Myc的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CaMK Ⅱ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钙调控蛋白PLB和SERCA, Wnt通路蛋白Wnt4、Cyclin D1以及iNOS、IL-10; 抑制LPS所致心肌胞浆Ca2+含量及ROS水平增加。
-
家长对儿童牙科全身麻醉手术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调查
Abstract:
目的:探讨家长对儿童牙科全身麻醉手术dental general anesthesia (DGA)接受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问卷收集734位就诊于我院儿童牙病科患儿的家长信息,采用描述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数据。结果:仅有25.9%的家长在此次调查前知晓DGA;40.3%的家长表示愿意接受牙科全麻手术。此前知晓DGA或孩子曾接受过DGA的家长更容易接受DGA(OR=2.65,95%CI= 1.81-3.87;OR=3.75,95%CI= 1.89-7.45);孩子的年龄与配合程度也影响着家长对全麻手术的接受度(OR=1.76,95% CI=1.23 - 2.52;OR=2.52,95%CI= 1.12 - 5.66)。结论:对DGA的认知度和孩子的DGA经历为影响家长对DGA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提示我们应该大力开展DGA的相关科普项目,普及大众对此的认识。关键词:认知;接受度;全身麻醉;儿童牙科
-
面向线上线下的《医学信息导论》混合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面向线上线下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改进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缺陷,提升专业导论的实验教学实效。方法 在我校医学信息学院201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导论》课程中采用面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实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内容、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线下实验教学与线上自学、教学的方法相结合,且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最后,通过考试结果分析、调查问卷和实际访谈的方式了解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结果 98.92%的学生认为基于“SPOC+任务驱动”的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96.77%的学生认为混合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97.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结论 面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共享、协作”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为其他同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少数民族地区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Abstract: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对于提高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促进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地方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例,介绍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生科研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举措,总结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对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2型糖尿病患者m6A腺苷的动态调节及其发生机制
Abstract:
目的 观察高血糖因素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mRNA N6甲基腺苷(m6A)的动态调节,并分析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收治的60例T2DM患者和体检的65例与T2DM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红细胞裂解液处理后,分离收集白细胞,进一步提取RNA。首先取了9例空腹血糖正常、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法(LC-ESIMS)检测患者血样中RNA的m6A含量;同时qPCR测定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的mRNA水平。另外对高糖处理的HepG2和FTO敲除或过表达的HepG2细胞,再一次证实相关的研究。结果 对所获得数据进行Student’s t-test检测组间差异,结果发现T2DM患者的m6A降低,FTO、METL3和METL14 mRNA表达水平升高,m6A含量则显著降低。然而在HepG2细胞中,高糖上调FTO蛋白对METL3或METL14无显著影响。此外,FOXO1、G6PC和DGAT2 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多,这与FTO含量和血糖的大小有着正比关系。结论 T2DM患者高糖升高促进FTO mRNA表达,从而导致m6A含量降低。而甲基转移酶上调的原因又极有可能是m6A含量降低导致的。此外,FTO会诱导G6PC、FOXO1和DGAT2的 mRNA表达改变,而这些基因同葡萄糖脂质的代谢紧密相关,由此显示m6A的改变对糖代谢有很大的相关。
-
SEMA4D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EMA4D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 数据库(TCGA)中下载HNSCC相关临床数据。通过Wilcox秩和检验分析SEMA4D在HNSCC及其临床特征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检验计算SEMA4D表达水平与HNSCC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SEMA4D对HNSCC预后的影响。结果:SEMA4D在HNSC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肿瘤免疫细胞得分和免疫浸润细胞相关,高表达SEMA4D的HNSCC患者预后较好。结论: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SEMA4D降低HNSCC的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
TIAM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TIAM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8例食管鳞癌、4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TIA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TIAM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8.7%,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19.0%,(P <0.05)。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级别越高,TIAM2表达阳性率越高;TNM分期中Ⅲ~Ⅳ期的TIAM2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有浆膜层浸润的TIAM2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浆膜层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TIAM2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 (P 值均<0.05),但与食管鳞癌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 >0.05)。结论 TIAM2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上调,TIAM2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
-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Abstract:
【】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后对邻近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采用PVA治疗并进行1年以上MRI随访的OVCF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椎间盘(邻近椎间盘)及对照组椎间盘(非邻近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并比较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分布、累及终板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另外选取同期手术治疗的10名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作为早期组,将本组患者(复查时间均≥12个月)作为中远期组,比较这两组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差异,分析PVA术后早期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结果 纳入研究的椎间盘共241块,其中观察组椎间盘120块,对照组椎间盘121块。观察组术后发生退变加重的椎间盘58块(58/120,48%);对照组术后发生退变加重的椎间盘仅25块(25/121,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早期组(< 12月)及中远期组(≥12月)邻近椎间盘等级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VA术可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并且在早期(<12个月)就发生退变等级的增加,但不会加速非邻近椎间盘退变。
-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
Abstract:
摘要:目的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方法 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优秀经验,结合本院病理科的特点与定位,通过入科前宣教、岗前培训、导师引导以及德育熏陶等一系列措施,因材施教,对学员品德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结果 学员品德与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均顺利通过考核,胜任病理科工作。 结论 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科学的培养模式,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卫生工作需要的病理人才。
-
猕猴桃果实和全株预防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猕猴桃果实及全株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活性,扩大其药用价值。方法 利用高脂血家兔模型,分析猕猴桃果实和全株提取物干预后血液流变学、血脂五项和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化指标变化以及观察主动脉弓病理形态的差别评价猕猴桃果实和全株提取物体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药效。结果 猕猴桃全株和果实的乙醇-水提取物都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其中,果实抗氧化效果优于全株但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整体预防AS药效不及全株。结论 猕猴桃果实和全株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诱导记忆T细胞的形成及增殖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索在体外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诱导记忆T细胞的形成及增殖。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分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各6例,且分相应的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自身对照组各6例。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分别以10 ng/mL、20 ng/mL、30 n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自身对照组均不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培养第8天流式仪鉴定树突状细胞。后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RO+CD4+记忆T细胞百分率。再以MTT法检测CD45RO+CD4+记忆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分别比其相应自身对照组DC中表达CD80、CD40、HLA-DR的百分率、CD45RO+CD4+记忆T细胞的百分率、CD45RO+CD4+记忆T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升高(P<0.05)。且中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分别比低剂量实验组的CD45RO+CD4+记忆T细胞增殖活性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诱导CD45RO+CD4+记忆T细胞的形成及增殖,且用20 ng/mL、30 n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分别比10 ng/mL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诱导的CD45RO+CD4+记忆T细胞的增殖活性更高。这为探索免疫记忆机制奠定了依据。
-
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防治效果评价
Abstract:
目的:探讨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防治效果。 方法:选择2018-2020年于蚌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2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研究期间失访11人,其中观察组5人,对照组6人。两组患者在三甲医院接受的急性期治疗无差异。观察组患者出院后进入社区,接受3个月的疾病恢复期全科医疗防治服务。对照组患者在恢复期无特殊防治干预,仅给予电话随访和解答疾病疑问。分别比较入社区时、入社区后第1、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达标率;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评估入社区时、入社区后第1、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定在入社区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脑卒中知识知晓率和治疗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入社区第3个月时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达标率分别低于入社区时达标率(P<0.05),也分别低于同时间的观察组达标率(P<0.05);两组患者在入社区后第1和3个月NIHSS评分均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在入社区第3个月时mRS评分低于入社区时评分(P<0.05),也低于同时间的对照组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在入社区第3个月脑卒中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医联体背景下全科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防治服务,证实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达标率,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知识知晓率和治疗满意度,可为其他慢性疾病防治提供借鉴。
-
桂西地区基于专科联盟模式下多学科延续护理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桂西地区基于专科联盟模式下多学科延续护理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某三甲医院选择2019年9月—2020年7月58例行结肠造口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造口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学科延续护理有利于帮助结肠造口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效能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破骨细胞建模方法的探索
Abstract:
目的:探索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条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破骨细胞建模方式。方法:将RAW264.7细胞以2x104个每孔、3x103个每孔分别接种到6孔板、24孔板中,待贴壁24小时候后更换为含20ng/mL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50 ng/mL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诱导液诱导培养,每隔2天换液一次,待镜下观察到较多破骨细胞时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过诱导培养3天时破骨细胞开始聚集生长,出现多个核,但整体阳性破骨细胞不是太多,待诱导至4-6天时,可见到较大面积的破骨细胞、细胞核增多达数十个、细胞质也非常丰富;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NFATc1、TRAP、MMP-9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 结论:RAW264.7细胞在20ng/mL的M-CSF 、50 ng/mL的RANKL这两种细胞因子存在的条件下经过4-6天培养可以被诱导为破骨细胞。
-
隆林多民族地区2型糖尿病多次入院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隆林多民族地区2型糖尿病(T2MD)患者多次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电子病例信息系统(HIS)2015年至2020年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住院病案,对比不同组别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住院费用、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多次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合格住院患者919例,其中多次入院患者为292例(31.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1.48, 95%CI: 1.09 - 2.02,p = 0.01)、大于60岁老人(OR = 2.48, 95%CI: 1.41 - 4.37, p = 0.02)、多种并发症(OR = 7.64, 95%CI: 3.41– 17.09, p<0.001)是该地区T2MD患者多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少数民族患者(OR = 1.38, 95%CI: 1.01 - 1.89, p = 0.05)具有多次入院的趋势。结论:应针对高龄且具有多种并发症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制订血糖调控方案,降低多次入院带来的经济及社会负担。
-
电针介导下MAPK信号通路参与镇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在疼痛信息传递及调控过程中,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是MAPK联级效应。而细胞内信号分子参与了伤害性感受信号从细胞外向胞核内转导信息的全部过程。静息状态下MAPK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当被激活后,则转移至细胞核内,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来调节效应基因的表达,并作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研究疼痛的靶标。针灸镇痛,历史悠久,效果明显。由此,本文对电针介导下MAPK信号通路参与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以下综述。
-
五味子乙素改善酒精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酒精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每日用白酒连续灌胃8周制备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Sch B低浓度组、Sch B中浓度组、Sch B高浓度组再继续给予不同剂量的Sch B灌胃30天。然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定位航行实验训练潜伏期和游泳路径轨迹图,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长,从运动轨迹图显示,Sch B各浓度组运动趋向目标象限明确;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Sch B各浓度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较为规则,细胞膜较为完整,神经细胞水肿减轻,神经元损伤数量和损伤程度较酒精中毒模型组有明显减少。结论 Sch B能改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IRE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肌醇需求酶l(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l,IRE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只成年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O组, n=10)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10))两组。SO组大鼠开腹仅翻动胰腺后立即关腹,SAP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构建SAP模型。分别于术后12h取材,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并进行评分,记录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结果,RT-qPCR检测脾淋巴细胞IRE1 mRNA、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SO组比较,SAP组脾淋巴细胞IRE1 mRNA、(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凋亡增加,IRE1表达与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与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IRE1高表达与Caspase-3表达增高相关,可能是SAP淋巴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
-
亚慢性镉暴露对大鼠血常规和肝肾组织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亚慢性镉暴露对大鼠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理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分别是0mg/L、 75mg/L、150 mg/L、300 mg/LCdCl2浓度的双蒸水。染毒36周,采集血液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肝脏、肾脏并称重,计算脏器系数,进行肝脏、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PH)、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和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尿素(urea,UREA)、肌酐(creatinine,CREA)、尿酸(uric acid,UA)。结果 大鼠体重在各染毒周期除150 mg/L剂量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染毒处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处理效应与染毒时间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肝脏质量、肝脏器系数、肾脏质量及肾脏器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0 mg/L剂量组比较,300 mg/L剂量组WBC、LYMPH、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 mg/L、300 mg/L剂量组HG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0 mg/L剂量组比较,150 mg/L剂量组AST、UREA、UA和300 mg/L剂量组ALT、AST、UREA、CREA、U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50 mg/L、300 mg/L剂量组肝组织出现明显的淤血、水肿、坏死和再生,肾组织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及坏死。结论 高于150 mg/L剂量的亚慢性镉暴露可致血常规指标改变、肝肾功能及组织不同程度损伤。
-
中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献计量和热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中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表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历程和热点知识。 方法 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以主题词“全科”AND“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检索符合要求432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CiteSpace软件从年度发文、论文单位、高频作者、论文期刊、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热点聚类、时间区域图等八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热点分析。结果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献年均发文22.7篇,2019年发文86篇。作者单位主要是附属医院、大学医学院校和卫生管理部门,作者主要分布在杭州、上海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发文3篇以上有30位作者,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医学类和教育类期刊发文最高,国家基金资助占总文献比为2.1%。高频关键词逐年反应研究热点变化,研究热点是师资培训、全科医生在职培训和医学教育。结论 年度发文逐渐增加趋势并进入快速发展期。发文者主要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附属医院和大学医学院校。国家级基金资助较少。加强全科医师的师资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全科医生的医学教育水平。
-
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体验的质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索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设立实施和管理后,脑卒中急救护士的岗位体验和心理感受,为进一步优化岗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12名脑卒中急救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脑卒中急救护士的岗位体验主要归纳为三大主题:岗位带来积极的成长与收获、面临的负面压力与困难、对未来的期望和建议。结论:目前的卒中急救护士岗位能为个人、学科、医院和患者带来许多正向价值,也需要管理层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负面压力与困难,重视其期望和建议。
-
实时低剂量CT定位引导穿刺和B超引导穿刺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Abstract:
目的 对比实时低剂量CT定位引导穿刺和B超引导穿刺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7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术前送CT室行实时低剂量CT定位引导穿刺建立经皮肾操作工作通道后送手术室行经皮肾镜碎石术,对照组为同一术者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行经皮肾镜碎石术,分别收集两组目标肾盏穿刺成功率、手术碎石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目标肾盏穿刺成功率、一期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手术碎石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时低剂量CT定位引导穿刺,可为经皮肾镜碎石术操作工作通道的建立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提高目标肾盏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碎石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鹿角形肾结石经皮肾镜一期结石清除率,同时由于采用比常规剂量更低的低剂量CT平扫引导定位穿刺能够降低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
思维导图结合翻转课堂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Abstract:
目的 思维导图结合翻转课堂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方法 选取117名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8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组(59人)采用思维导图+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理论考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技能均比对照组的高,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思维导图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 “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进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地方医学院校主动适应新医科的要求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通过对新医科的内涵剖析,介绍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果 地方医学院校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主动适应新医科的发展需求进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结论 地方医学院校应该主动布局谋划,不断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新医科”建设的有序进行,才能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
miR-146a 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Abstract:
目的:观察 miR-146a 的表达状况,深入分析该指标和细胞增殖与VEGF的关系 ,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015 年 1 月 -2015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留取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留取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二组组织中miR-146a 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观察组中Ki67 和 VEGF的表达。结果 观察组中 miR-146a 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 05 )。观察组中miR-146a 的表达在肿瘤有没有产生淋巴结转移、多种TNM分期的不同场景中,有较为显著的区别,该差异有统计价值( P <0. 05 )。miR-146a的表达与增殖指数和VEGF 均呈负相关性 (P < 0.05 )。 结论 三阴乳腺癌中 miR-146a低表达为导致肿瘤形成的重要分子事件,会介入肿瘤的进展,而且其产生的作用和细胞增殖、VEGF调节存在密切关系。或许和预后状况也存在联系。
-
FDFT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测定
Abstract:
目的 构建法尼基二磷酸法尼基转移酶1(Farnesyl Diphosphate Farnesyltransferase 1, FDFT1)基因重组质粒并在人胚肾上皮细胞(293T)验证质粒表达。方法 设计FDFT1基因引物并经两次PCR扩增获取FDFT1目的基因;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将pCDH-CMV-MCS-EF1-copGFP(pCDH-GFP)质粒线性化;FDFT1基因及线性化载体经纯化后以同源重组反应连接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双酶切验证并测序做进一步验证;在293T细胞中利用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FDFT1目的质粒并收集含病毒的上清液;以病毒液感染293T细胞验证FDFT1基因表达。结果 菌落PCR及双酶切说明目的基因成功插入载体质粒,测序结果说明重组质粒中FDFT1基因与NCBI中登记的相应基因同源。构建成功的pCDH-GFP-FDFT1质粒包装为慢病毒后感染293T细胞,可检测到细胞中FDFT1基因表达与对照病毒感染相比升高15.13倍。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高表达FDFT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
面肌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面肌痉挛指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强直或痉挛性收缩,是一种面部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改进。因此,本文对面肌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建议。
-
环状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
Abstract:
环状 RNA(circRNA)是一种新近发现和被认知的非编码RNA,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生物标志物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目前环状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提示环状RNA有可能成为SLE患者诊断及治疗上有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基于较新的研究报道,对环状RNA在SLE患者体内表达情况综述。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规律血液透析患者162例,采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进行抑郁心情的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态等一般情况。按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结果:162例MHD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3.333%。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年龄、性别、工作情况、婚姻状态、文化程度、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透析通路、睡眠障碍、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病、透析时间、医保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 回归发现:原发病中慢性肾炎(OR=3.578,P=0.048)、工作状态(OR=3.459 P=0.037)、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4.456,P=0.004)、合并症评分(OR=2.038、P=0.029)、睡眠障碍(OR=5.920 P=0.001)是MH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抑郁发生率较正常人高。慢性肾炎、工作状态、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合并症评分、睡眠障碍是MHD患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
NLR预测TIA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择出确诊为TIA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77例,以颈部超声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划分为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45例,斑块稳定组3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和临床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LR)的差异,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对两组的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示斑块不稳定组NLR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 即3.0(2.19,3.56)> 2.0(1.5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不稳定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斑块稳定组,即77.77%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P)=-1.719+ NLR×0.973+是否患有高血压×-1.115,Logit(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取阈值为0.6370297时,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4.4%、81.2%)。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的NLR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组,NLR有助于预测TIA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课程思政渗透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体会
Abstract: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在其课堂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既符合生物化学课程特点,亦能够增加“课程思政”的覆盖面。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堂中如何合理开展“课程思政”,值得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深思。作者通过课堂采用PBL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联动,科技热点,创新性设计实验等教学法,采取“渗透式”隐性引入“课程思政”,旨在“盐溶于汤”地合理地插入“思政元素”,并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
慢性肾脏病所致微炎症状态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微炎症状态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多种致病因素可刺激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慢性肾脏病炎症标志物的增加与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在慢性肾脏病中,药理学和非药理学干预已被证明可减轻炎症反应。然而,尽管有证据表明,慢性肾脏病患者在采用各种策略治疗下系统性炎症标记物可以降低,但这一改善临床结果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施。炎症靶向治疗已被证实可以减轻微炎症状态,是一种潜在的新颖而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预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
肥胖症量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Abstract: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已成为全世界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通过论述肥胖症量化运动处方的概述、运动处方的制作原则、运动处方的量化问题以及实施运动处方实施案例,分析独特的设计运动处方整个过程,解决运动量难以监控及量化等问题,让临床医师为肥胖症患者选择正确的运动处方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血脂水平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活动期血脂水平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08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DAS28评分系统划分为RA活动期患者76例和缓解期患者32例,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其一般资料、血脂、血沉等变化情况。结果 RA活动期更易出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DL-C)降低及混合型高脂血症;RA活动期与缓解期对比,TC、TG、Apo B、LP(a)水平升高,Apo A1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更易发生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低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最为常见,RA高炎症活动组载脂蛋白A1(Apo A1)为(1.00±0.26)g/L,低于低炎症活动组(1.21±0.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3),RA高炎症活动组载脂蛋白B(Apo B)为(1.00±0.21)g/L,低于低炎症活动组(0.95±0.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P=0.04),RA高炎症活动组脂蛋白a[LP(a)]为[61.25(38.05,162.30)],高于低炎症活动组[24.60(17.25,7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4,p=0.02)。结论 RA活动期容易继发血脂代谢异常,提示血脂水平有可能是临床评估RA病情活动的有效指标之一且多见于低HDL-C血症,其发生与RA炎症活动有关。
-
Pringle法与Glisson鞘外离断法在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Abstract:
目的 探讨Pringle法与Glisson鞘外离断法在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的6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行Pringle阻断法的Pringle组(n=30)和行Glisson鞘外离断法的鞘外组(n=33)。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鞘外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7天的ALT、AST、TBIL水平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ringle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及非计划再次手术。 结论 Glisson鞘外阻断法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过程中具有操作简单、出血量少、肝功能损伤小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广西黑衣壮儿童VDR基因rs1544410,rs7975232位点多态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广西黑衣壮儿童维生素受体(VDR)基因rs1544410,rs7975232位点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地区儿童多态性差异。方法 选取广西黑衣壮<14岁儿童115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多重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与DNA测序相结合方法对VDR基因rs1544410,rs797523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rs1544410,rs7975232位点的分布特点,及在不同性别儿童中的差异。并与其他地区人群比较VDR rs1544410,rs79752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结果 广西黑衣壮VDR基因 rs1544410、rs797523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别儿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黑衣壮儿童VDR基因rs154441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 Project)的日本东京人(JPT)、非洲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YRI)、美国休斯敦的古吉拉特印第安人(GIH)、西班牙伊比利亚人(IB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97523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YRI、GIH、IB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黑衣壮儿童VDR基因rs1544410,rs7975232的SNP与其他地区、民族或种族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
-
百色地区胆石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百色地区胆石症(Gallstone Disease,GD)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本地区胆石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 年 8 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53例胆石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138例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健康史及生活习惯,测定两组的总胆固醇(TotalS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SlipoproteinS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SlipoproteinScholesterol,LDL-C)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胆石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女性、年龄、BMI、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喜饮茶(每周大于3次)、饮用山泉水及血脂指标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合并脂肪肝、久坐及HDL-C水平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4,p<0.001)、BMI(OR=1.155,p=0.047)、TC(OR=2.941,p=0.009)、TG(OR=2.978,p=0.001)、LDL-C(OR=0.438,p=0.049)、合并糖尿病(OR=4.911,p=0.015)及饮用山泉水(OR=7.908,p<0.001)与胆石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BMI、TC、TG、LDL-C水平、合并糖尿病及饮用山泉水是本地区胆石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医学院校生物学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Abstract:
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本文以蚌埠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对象,从医学高等院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出发,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开展学科竞赛的举措和具体成效。
-
青年脑出血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根据结果为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我院2014-2019年收治的18-45岁青年脑出血患者相关信息,按照年龄划分为3组,根据欧洲SMASH-U脑出血分型对入选资料行病因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542例病例中,高血压病301例(55.54%),脑血管畸形72例(13.28%),系统性疾病34例(6.27%),药物因素5例(0.92%),原因不明130例(23.99%)。18-29岁组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不明原因类型中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系统性疾病类型中与40-4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危因素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病(60.71%)、饮酒(42.61%)、吸烟(36.53%)、血脂异常(30.07%)、肥胖(23.43%),18-29岁组与40-45岁组五种高危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病、饮酒、吸烟中与30-39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0-39岁组与40-45岁组在高血压病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型脑出血是青年脑出血最常见类型,其次依次病因不明型、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系统性疾病、药物因素。高血压病、饮酒、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都是青年脑出血常见的高危因素。
-
G6PD基因c.592C>T和c.95A>G遗传多态性与其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G6PD基因c.592C>T和c.95A>G多态性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运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专利技术检测417例G6PD缺乏症病例组与295例健康对照组的c.592C>T和c.95A>G 基因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基因型、等位基因与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通过在线SHEsis分析两位点单倍型。结果 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与年龄无关,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壮族人群发病率大于非壮族人群。c.592C>T位点突变与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无关,但c.95A>G位点突变与该疾病发病风险有关。CA单倍型是G6PD缺乏症的保护因素,CG单倍型是该疾病的风险因素。结论 c.95A>G位点突变与G6PD缺乏症的发病风险有关。
-
HMGB1调控重症急性胰腺炎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HMG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脾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对凋亡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PF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SAP+Ab组,每组10只。实验前BALB/C小鼠禁食12h,自由饮水。SAP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和脂多糖诱导,SAP+Ab组于SAP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抗-HMGB1抗体。造模后12h取材,胰腺组织HE染色并对胰腺损伤进行评分,ELISA检测小鼠血清HMGB1和Caspase-3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脾淋巴细胞HMGB1、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SAP+Ab组胰腺损伤评分增加,血清中HMGB1和Caspase-3含量升高(P <0.05),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脾淋巴细胞HMGB1 mRNA和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 <0.05)。与SAP组比较,SAP+Ab组胰腺的损伤评分降低,血清中HMGB1和Caspase-3含量降低(P <0.05),脾淋巴细胞凋亡率降低,脾淋巴细胞HMGB1 mRNA、Caspase-3 mRNA表达降低(P <0.05)。SAP组脾淋巴细胞HMGB1 mRNA、血清HMGB1水平与脾淋巴细胞凋亡率、脾淋巴细胞Caspase-3 mRNA、血清Caspase-3水平呈正相关(P <0.05)。结论 HMGB1参与了SAP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由于HMGB1高表达引起淋巴细胞过度凋亡,导致SAP免疫抑制的发生。
-
广西百色地区人群G6PD缺乏症的分布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患者在广西百色地区人群的分布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速率法检测727例广西百色地区人群G6PD酶活性,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G6PD缺乏症的分布情况。结果 ①广西百色地区人群G6PD缺乏症总阳性率为9.73%,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1.97%和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民族间的阳性率分别为壮族10.09%、汉族9.33%和其他民族6.76%, 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G6PD 缺乏症中,活性0~200 U/L和201~900 U/L的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901~1300 U/L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01)。④ G6PD缺乏症在不同年龄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 广西百色地区筛查人群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患病方面的区域差异特征对其防控有积极意义。
-
血清TgAb、TPOAb、TSH检测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摘SSSS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5日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研究对象,将术后病理结果为良性甲状腺结节的86 例患者作为良性组,病理结果为甲状腺癌的62例患者作为恶性组。检测两组患者TgAb、TPOAb、TSH水平并进行比较,比较TgAb、TPOAb、TSH单项检测及联合的诊断效率。结果 恶性组TgAb、TPOAb、TSH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TgAb、TPOAb、TSH单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TgAb、TPOAb、TSH指标联合检测准确度、灵敏度明显高于各单项测定结果(P<0.01),其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TgAb、TPOAb、TSH水平明显上升,TgAb、TPOAb、TSH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效果更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参考依据。
-
广西百色市及其周边人群LAG-3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广西百色市及其周边人群LAG-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882545与原发性肝癌(PLC)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西百色市及其周边人群PL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0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多重扩增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LAG-3 rs1882545位点等位基因并进行基因分型,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评估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此外,也分析健康对照组LAG-3 rs1882545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北京、日本、非洲、欧洲等人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广西百色市及其周边健康对照人群LAG-3 rs1882545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以G(70.27%)和GG(50.50%)为主,分布频率与与中国南方汉族和尼日利亚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北京汉族、日本东京、意大利托斯卡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G-3 rs1882545 PLC人群(不分层)、性别分层分析其中男性及年龄分层(<55岁和355岁)PLC组和健康对照组LAG-3 rs1882545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女性PLC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相应健康对照组,为女性人群发生PLC的危险因素(P=0.044,OR=1.959,95% CI:1.017-3.771)。结论 LAG-3 rs1882545 A等位基因可能与广西百色市及其周边女性人群PLC易感性有关。
-
苦参素对肿瘤源性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Abstract:
目的 研究苦参素抑制肿瘤源性内皮细胞(TD-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的作用及 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人肝癌 HepG2 细胞条件培养基共培养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诱导形成 TD-EC,CCK-8 法检测浓度分别为 0.375mg/ml、0.75mg/ml、1.5mg/ml、3mg/ml、 6mg/ml 的苦参素作用 TD-EC 24h 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选择 IC50浓度(3.5mg/ml)的苦参素 作用 TD-EC 24h,细胞划痕实验检测 TD-EC 的迁移能力及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 TD-EC 的管 形成能力,qRT-PCR 检测 Ets-1 mRNA 的表达变化。结果 CCK-8 结果显示,0.375mg/ml、 0.75mg/ml、1.5mg/ml、3mg/ml、6mg/ml 苦参素作用 TD-EC 24h 后,各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抑 制。经 3.5mg/ml 苦参素作用后,TD-EC 的迁移能力及管形成能力降低,TD-EC 中的 Ets-1 mRNA 表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苦参素可抑制 TD-EC 的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 Ets-1 mRNA 的表达有关。
-
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调查百色市右江区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儿童Hp感染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 对右江区六所幼儿园各年级分层随机抽样抽取321名学龄前儿童,并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法(HPSA)检测Hp感染。结果 321名学龄前儿童中HpSA检测阳性者83例(25.9%),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4岁、5岁、6岁的阳性率分别为15.79%、20.27%、26.43%、3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吮手指玩具、喜冷饮、家长经常外出聚餐是危险因素。饭前便后洗手是保护因素。结论 百色右江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较高,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感染率随年龄逐渐增加。加强儿童手卫生及口腔卫生,引导儿童健康饮食,推广公筷卫生及分餐制,对于预防儿童感染Hp有重要意义。
-
下调肿瘤源性免疫球蛋白G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肿瘤源性免疫球蛋白G(IgG)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和Na+/K+-ATP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方法 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胃癌细胞SGC-7901和HGC-27中IgG表达后完成了以下实验:⑴用免疫印迹和RT-qPCR技术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IgG表达情况;⑵分别用CCK-8法和镜下细胞拍照计数法检测以上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⑶建立稳定表达Control shRNA和IGHG1 shRNA的SGC-7901胃癌细胞系,完成裸鼠成瘤实验;⑷用比色法检测以上细胞中总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结果 体内外实验表明,IgG表达下调使胃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胃癌细胞中总ATP酶和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大量研究表明,Na+/K+-ATP活性升高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结论 肿瘤源性IgG可能通过增强Na+/K+-ATP酶活性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
苦参素通过上调miR-204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探究苦参素(OM)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10ng/ml TGF-β1诱导HepG2细胞建立EMT模型,将建模成功的肝癌细胞分为5组:模型组、OM低浓度(1mg/ml )组、OM中浓度(2mg/ml)组、OM高浓度(4mg/ml)组、OM最高浓度(8mg/ml)组,以未建模的HepG2细胞(空白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epG2中miR-204表达情况,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检测HepG2细胞增殖、迁移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HepG2细胞呈现梭形和纺锤形,且细胞间隙变大、排列松散,表明造模成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迁移能力及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高浓度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HepG2细胞增殖率、迁移能力及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E-cadherin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苦参素可上调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进而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 EMT过程。
-
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 )、万方(Wanfang Database)中采用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选择干预组采用隔姜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隔姜灸以外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5.3软件对提取出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1篇文献,944例患者,干预组的总有效率 [RR=1.14,95%CI(1.06,1.22),P=0.0007]、干预组的治愈率[RR=1.75,95%CI(1.44,2.13),P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冠脉危险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与ACS的发生发展及冠脉危险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CS患者466例,根据ACS标准分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组182例和ST段抬高型ACS(STEMI)组284例,正常对照组73例。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ysC、血脂及血糖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ACS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及危险程度组间血清CysC水平变化,探讨血清CysC与ACS的发生发展、冠脉严重程度和危险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TEMI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P<0.05)。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及Grace评分越高,血清CysC水平也随之增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为ACS危险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OR=17.03,P<0.05)。血清CysC水平在ACS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P<0.05),提示血清CysC对筛查与鉴别ACS的发生发展及危险分层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结论 ACS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冠脉狭窄及其危险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临床上早期筛查与鉴别诊断ACS并对其危险分层与诊治策略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癫痫患者血清四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建立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UHPLC-MS)快速测定癫痫患者血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方法;同时观察癫痫患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血清学特征。方法 采用岛津临床用UHPLC-MS测定80例癫痫患者及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Glu、Asp、Gly和GABA含量,血清样品前处理采用去蛋白沉淀剂处理,非衍生化、等度洗脱检测,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结果(1)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60),4种氨基酸平均回收率RSD为87.3%~122.4%,精密度RSD为1.03%~7.50%,长期稳定性好。(2)癫痫组血清Glu、Asp高于对照组(P<0.01),Gly、GABA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1)UHPLC-MS法前处理简便、快速、准确、稳定性好,适合临床大样本研究神经、精神等疾病患者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2)血清Glu、Asp水平增高和Gly、GABA降低可能是癫痫患者的特征性生物学指标。
-
阿帕替尼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细胞增殖采用MTS法;凋亡率检测采用FCM法; Cleaved-Caspase-3、VEGFR-2、以及凋亡蛋白家族成员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WB法;结果:人肝癌细胞HepG2在系列浓度阿帕替尼给药时增长受到抑制;在0、1.25、 2.5、5和10 umol/L浓度时的抑制率依次为:0%、(17.25±0.34)%、(32.42±5.25)%、(52.13±7.31)%、(65.48±9.02)%;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在高浓度组(10μmol/L) 达到44.37±3.48%,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高浓度时Caspase-3的活化增加; 进一步研究发现, VEGFR-2和Bcl-2的在高浓度时表达最低,而Bax在高浓度时的表达最为显著;结论:肝癌细胞在阿帕替尼处理后增长抑制,凋亡细胞增多,其作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2,Bcl-2的表达,上调Bax表达进而导致Cleaved-Caspase-3增多相关;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疗效,比较其与西药或其他常规西医治疗措施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ce library发表的文献。依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综合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0R=3.62,95%CI(1.11,1.77),Z=2.14,P=0.03]、发热好转率[0R=3.74,95%CI(2.27,6.18),Z=5.16,P<0.00001]、发热好转时间[MD=-1.46,95%CI(-1.93,-0.99),Z=6.08,P<0.00001]、发热时间[MD=-1.75,95%CI(-2.33,-1.17),Z=5.91,P<0.00001]、退热时间[MD=-1.63,95%CI(-1.96,-1.29),Z=9.54,P<0.00001]、咳嗽好转率[0R=3.37,95%CI(2.17,5.23,),Z=5.41,P<0.00001]、咳嗽好转时间[MD=-1.67,95%CI(-1.92,-1.41),Z=12.79,P<0.00001]、乏力好转率[0R=2.51,95%CI(1.49,4.23),Z=3.47,P=0.0005]、乏力好转时间[MD=-1.37,95%CI(-1.60,-1.15),Z=11.86,P<0.00001]、CT好转率[0R=2.68,95%CI(1.63,4.43),Z=3.86,P=0.0001]、核酸转阴率[0R=4.46,95%CI(1.87,10.64),Z=3.37,P=0.0007]、中医证候积分[MD=-2.51,95%CI(-3.37,-1.64),Z=5.68,P<0.00001]、发热证候积分[MD=-0.36,95%CI(-0.53,-0.19),Z=4.19,P<0.00001]、咳嗽证候积分[MD=-0.93,95%CI(-1.08,-0.78),Z=12.09,P<0.00001]、乏力证候积分[MD=-1.11,95%CI(-1.23,-0.98),Z=17.62,P<0.00001]、转(危)重率[0R=0.26,95%CI(0.13,0.51),Z=3.87,P=0.0001]、不良反应率[0R=1.39,95%CI(0.76,2.53),Z=1.07,P=0.2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总有效率、发热改善情况、咳嗽改善情况、乏力改善情况、CT好转率、核酸转阴率、证候积分情况、转(危)重率、不良反应率效果均优于实施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具有明确的的临床疗效。
-
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之间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的发病与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Stata12.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合并的OR值和95%CI,同时进行异质性检测,从而确保这项研究的可靠性。结果 最终纳入5篇文献,共1245例病例,其中病例组648例,对照组597例。IL-17F纯合子模型(合并的OR=2.27,P=0.08,95%CI为0.90~5.73),显性模型(合并的OR=2.16,P=0.10,95%CI为0.85~5.45),五种模型与儿童哮喘均无显著性关联。结论 IL-17F基因rs763780位点基因的纯合子模型和显性模型需更高质量的文献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和儿童哮喘的关联。
-
经胰管预切开技术和双导丝技术治疗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性评价经胰管预切开技术 ( Trans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 technique, TPS ) 和双导丝技术 ( Double-guidewire technique,DGW ) 在治疗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 ( CNKI )、万方数据库 ( WANFANG )、维普 ( VIP )、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收集TPS和DGW治疗ERCP困难插管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至2020年7月。两名独立的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有争议的部分讨论解决,无法达成共识的交给第三位专家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采用Q检验和I2检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版的Jadad评分表进行质量评价,回顾性研究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 (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 ) 进行质量评价,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 共纳入6组随机对照试验和3组回顾性试验,Meta分析显示在困难插管成功率方面,TPS高于DGW ( OR = 2.90,95%CI:2.03-4.14,I2 = 63% );术后总并发症方面,TPS与DGW无明显差异 ( OR = 0.84,95%CI:0.45-1.56,I2 = 57%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 ERCP pancreatitis,PEP )方面,TPS与DGW无明显差异 ( OR = 0.80,95%CI:0.50-1.27,I2=2 7% );出血方面,TPS与DGW无明显差异 ( RD = 0.02,95%CI:0.00-0.50,I2 = 0% );穿孔方面, TPS与DGW无明显差异 ( RD = -0.00,95%CI:-0.01-0.01,I2 = 0% )。结论 与DGW相比,TPS治疗ERCP困难插管的有效性更高且安全性相似。
-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翻修原因及手术方案选择
Abstract:
目的 分析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翻修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7月至2019年3月治疗的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失败病人38例,对每一例病情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术后翻修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选择合理的翻修方法。通过观察翻修术前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MacNab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36.8个月,翻修术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ODI评分由翻修手术前的(88.3±12.53)%减少到末次随访(10.1±8.57)%(P<0.05),末次随访MacNab评分,优2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翻修的原因比较多:减压不彻底,神经根压迫未解除;植骨融合失败;椎弓根钉松动、断钉、断棒;椎弓根钉置钉方向欠佳;连接棒曲度不符合正常腰椎生理曲线;临近节段退变、失稳或滑脱等,具体分析翻修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翻修方案,仍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术前应掌握脊柱内固定融合手术指证和应用原理,规范手术操作,减少翻修率。
-
LncRNA GAS5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足细胞损伤是导致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持续发生和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关键危险因素。近年来,LncRNA GAS5在确定细胞存活或死亡中的功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参与的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也在不断的挖掘中,有研究表明LncRNA GAS5参与了足细胞的损伤。在此,我们概述LncRNA GAS5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认识足细胞损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足细胞损伤与修复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
转运团队在优化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探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转运团队在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 方法:选择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90例,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45例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纳入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45例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ICU转运团队,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为指导制订ICU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和转运核查单,建立转运急救设备、药品箱及核查表,规范转运团队工作内容,质量控制小组实施专门管理。 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在血管通路不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躁动、意外脱管和输液泵电量不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ECMO抖管、ECMO穿刺部位渗血、ECMO仪器频繁报警、监护仪故障、低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频繁报警、供氧连接装置断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大,转运团队成立以及应用规范的转运流程、转运核查单,可以有效降低转运风险,为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安全转运提供重要保证。
-
血清铁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联合检测对初诊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在初诊急性肾衰竭(ARF)和初诊慢性肾衰竭(CRF)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09-2019.10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初诊为肾衰竭的患者218例,其中ARF组109例,CRF组109例。检测两组SF、PTH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诊断ARF和CRF的预测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计算SF、PTH单独检测时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ARF和CRF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ARF组PTH显著低于CRF组(P<0.05),ARF组SF显著高于CRF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PTH是鉴别诊断ARF和CRF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显示,SF鉴别诊断ARF和CRF的最佳临界值为405.60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敏感度为74.31%,特异度为70.64%,PTH分别为154.30pg/ml、0.830、75.23%、82.57%,SF和PTH联合检测的AUC为0.897、敏感度为78.90%、特异度为83.50%。结论 SF、PTH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ARF和CRF。
-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对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与步态异常相关性的研究
Abstract: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小血管病因其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轻微等特点,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被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发现和识别,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呈缓慢进展,直至进展至痴呆才被临床确诊,且此病临床症状具有不可逆性,至今尚无根治方法。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无创、易于识别的指标早期拦截这一进程。目前,国内外关于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与步态异常相关性的研究极为少见。DTI是一项较新的磁共振研究技术,其可用于评估早期神经纤维束微结构的完整性,为探究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敏感的评价手段,为研究二者是否相关提供了可能,对早期识别并积极预防干预脑小血管病减缓病情进展具有深远意义。
-
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泌尿系结石术后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比较并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泌尿系结石术后脓毒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本组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本院82例行手术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41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FURL),依据术后是否诊断为脓毒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PCT、SAA、hs-CRP的水平,绘制ROX曲线,分析比较PCT、SAA、hs-CRP及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的PCT、SAA与hs-CRP平均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PCT(B=2.648,P<0.05)和SAA(B=0.034,P<0.05)是脓毒症最相关的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PCT诊断泌尿系结石术后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0.880)高于SAA(0.807)和hs-CRP(0.837);PCT以1.54ng/ml为诊断脓毒症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5.19%,特异性为92.73%,均分别高于SAA(临界值128.03mg/L,敏感度77.79%,特异性72.73%)和hs-CRP(临界值40.31mg/L,敏感度81.48%,特异性69.09%),相较SAA和hs-CRP而言,PCT诊断效果更优。三者联合检测时诊断泌尿系结石术后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0.956)和特异性(96.36%)均明显较单独检测时高,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结论 PCT、SAA、hs-CRP都有助于早期诊断泌尿系结石术后脓毒症,其中PCT诊断价值较好,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独指标检测,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姜黄素联合顺铂通过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抗腺样囊性癌ACC-M作用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姜黄素与顺铂联合使用对人腺样囊性癌细胞(ACC-M)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5 μM、10 μM、20 μM、40 μM)单独或联合顺铂(8 μM)处理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24 h后,使用噻唑蓝和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采用20 μm姜黄素、8 μM顺铂,及20 μM姜黄素+8 μM顺铂进行药物干预,并设立对照组(PBS液),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GRP78、p-elF2α、CHOP 、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的ACC-M细胞生长存活率均低于姜黄素组、顺铂组(P﹤0.05);联合组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均高于姜黄素、顺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组、顺铂组、联合用药组的GRP78、p-elF2α、CHOP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联合用药组GRP78、p-elF2α、CHOP、p-JNK蛋白水平高于姜黄素组、顺铂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用药相比,姜黄素联合顺铂联合使用更能有效地抑制ACC-M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elF2α、CHOP、p-JNK的表达有关。
-
情绪特征对青少年烟草使用的影响-----基于情绪情感综合气质模型框架
Abstract:
目的: 探讨男女不同性别青少年情绪特征对烟草使用的影响。方法: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于2018年4月-11月抽取百色市区2所小学822名学生,采用情绪情感综合气质量表、烟草使用问卷进行测评。结果:①男性青少年烟草尝试8.62%,吸烟者4.19%;女性青少年烟草尝试者7.25%,吸烟者3.50%;②男性青少年无论烟草尝试还是吸烟行为,均呈现较低的意志力、应对和控制,而且,吸烟者还伴随较高的敏感性;女性青少年烟草使用者(烟草尝试和吸烟)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吸烟者还呈现较低的意志力;③在吸烟行为变化的分析中发现:男性青少年烟草依赖组人群均表现出较低的意志力、应对和控制特征;女性青少年烟草依赖组人群表现出较低的意志力且伴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征。结论:意志力、敏感性、应对和控制四种情绪特征影响青少年烟草使用。
-
山黄皮不同部位水提取物抗菌和降糖作用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山黄皮果皮和果核水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和降血糖作用。方法 用水溶剂提取山黄皮果皮和果核活性成分,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阳性药组、山黄皮果皮200mg/ml和50mg/ml剂量组,分别给药治疗,观察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变化。结果 山黄皮果皮和果核水提取物对10种常见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0mg/ml;山黄皮果皮水提取物200mg/ml剂量组能够改善糖尿病小鼠质量情况,有降血糖作用的趋势,50mg/ml剂量组降血糖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 山黄皮果皮和果核水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抗菌谱较广,但是山黄皮果皮水提取物降血糖作用不明显。
-
乳腺肿瘤患者血清miRNA-222、miRNA-21检测 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miRNA-222、miRNA-21水平对于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病理确诊并分类的35例乳腺癌患者和3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同时选35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miRNA-222、miRNA-2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血清miRNA-222、miRNA-21在乳腺肿瘤疾病上的临床意义。结果 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miRNA-22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血清miRNA-2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P<0.05),但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血清miRNA-21可作为潜在的乳腺癌诊断标志物,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而血清miRNA-222特异性较差,对于区分乳腺肿瘤的良恶性缺乏诊断价值;乳腺癌患者血清miRNA-222、miRNA-2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t1=2.44,t2=2.11;P<0.05),而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及免疫组化指标中的ER、PR、HER-2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 论 血清miRNA-222、miRNA-21水平检测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有临床意义。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初步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血清D族维生素水平,以及不同亚型ADHD儿童之间维生素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并最终确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295例,并进行分型。另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儿童27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法测定两组儿童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结果 ADHD组中维生素D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ADHD儿童维生素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DHD儿童血清维生素 D水平与明显偏低。对于ADHD患儿应注重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并及时补充,也许对ADHD预防及病情恢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
结直肠癌标本经自然腔道取出术对患者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影响
Abstract:
目的:比较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LACR),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NOSE)两种方式对患者术后体内微环境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估手术优势。 方法 选择2018年09月至2020年7月结直肠癌手术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予以NOSE术,对照组予以LACR术,对两组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及免疫学指标均通过检测患者术前1天(D1)、术后第二天(D2)及术后第七天(D3)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结果评估。 结果 两组患者间D1时两组患者血清MDA、SOD、CD3、CD4 、CD8、CD4/CD8、IgA、IgM、IgG、C3、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时观察组SOD、CD3、CD4 、CD4/CD8、IgM、IgG、IgA均较对照组高,MD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3时观察组CD3、CD4 、CD4/CD8 、C3、C4、IgM、IgA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CD4/CD8 、IgG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NOSE术能较LACR术能降低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和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莱菔硫烷对AlCl3诱导SH-SY5Y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抑制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 SFN)对AlCl3诱导SH-SY5Y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采用不同浓度AlCl3染毒24h,或采用经不同浓度SFN预处理SH-SY5Y细胞24h后进行AlCl3染毒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H-SYSY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Hochest染色法检测SH-SYSY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H-SYSY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line D1、P27、P21)和凋亡相关蛋白(Cyto C、Caspase 9、Caspase3)表达水平。 结果 AlCl3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SFN对其周期阻滞具有抑制作用。随着AlCl3浓度的增加,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增高,而SFN可以降低细胞凋亡率,染毒后,可见细胞核形态改变,凋亡现象明显。AlCl3诱导SH-SY5Y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SFN对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均具有抑制作用。 结论 铝可以阻滞细胞周期、使细胞凋亡率增高,SFN对铝诱导上述的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
OPN(骨桥蛋白)相关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多功能糖基化酸性蛋白,其最初被认为在骨基质连接中起桥接作用,后被发现它还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致癌、组织形成和免疫反应。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OPN在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使人们从基因水平研究找出不育不孕发生的易感基因,本文对OPN及其基因在生殖的作用进行综述。
-
去卵巢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和综合评定
Abstract:
目的:建立和评定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以期为后期进行不同的药物干预治疗提供准确的时机和模型。方法:选取10-12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组和卵巢摘除骨质疏松模型(OVX)组,每组3只。术后8周,将小鼠取血后处死,取一侧的股骨,剔除软组织,然后进行冰冻切片,另一侧进行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检查。分别行血钙、磷、镁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荧光观察。所得的数据经SPSS20.0统计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OVX组与Sham组的钙,磷,镁含量变化不大,OVX组碱性磷酸酶含量比Sham组的含量低(P<0.05);Micro CT检查,OVX组小鼠骨小梁稀疏排列,数目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HE染色发现破骨细胞数目增加(P<0.05);OVX组以及Sham组的碱性磷酸酶染色(ALP)的变化差异不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表达的面积增加,颜色加深。结论: C57BL/6雌性小鼠行双侧卵巢摘除法可以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12周龄,术后8周效果较佳。
-
抗幽门螺杆菌的泽兰有效成分筛选
Abstract:
目的 筛选泽兰中抗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成分。方法 用水提法粗提泽兰,粗提物有效后在商品库购买泽兰单体成分,用琼脂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检测泽兰水提物和泽兰有效成分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泽兰水提物MIC为1 mg/ml,筛选出的泽兰主要有效成分为异泽兰黄素和泽兰黄酮,对敏感和耐药幽门螺杆菌MIC均为16-64μg/ml。结论 泽兰对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主要抗菌成分为异泽兰黄素和泽兰黄酮。
-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其护理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足溃疡是与糖尿病相关的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较大的成功,现就其起源、临床应用、治疗机制及护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依匹木单抗”免疫联合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Abstract:
【】目前肿瘤药物治疗主要手段包括传统的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多数患者不耐受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极大的降低了抗肿瘤效应;在精准化医疗背景下,靶向和免疫治疗出现,但并非所有患者均有对应的靶点突变,逐渐免疫治疗走向肿瘤治疗的舞台中心,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靶点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 ytotoxic T - L ymphocyte A ntigen 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S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Opdivo,O药)是PD-1抑制剂,依匹木单抗(Ipilimumab,Yervoy,Y药)是CTLA-4抑制剂,在作用机制上,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本文就”O药+Y药”双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
乳腺癌病人手术前后抑郁症状及肠道益生菌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人术后抑郁症状及肠道益生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2月在肿瘤外科就诊手术的乳腺癌病人32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病人手术前后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并对32名病人进行肠道益生菌微生物检测,进行乳腺癌抑郁症状与肠道益生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人术前非抑郁症状20例(62.50%),抑郁症状9例(37.50%);术后非抑郁症状11例(34.38%),抑郁症状21例(65.62%),术后发生抑郁症状比例较术前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手术前后乳酸菌、双歧杆菌占比均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普拉梭菌占比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抑郁与抑郁病人乳酸菌、双歧杆菌占比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拉梭菌占比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年龄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445;P<0.05),双歧杆菌与SDS评分呈负相关(r=-0.427,P<0.05)。结论 乳腺癌病人手术前后抑郁症状发生变化,与年龄、双歧杆菌具有相关性,为临床护理心理工作提供思路。
-
医院-家庭联合远程护理在T管引流术社区康复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家庭联合远程护理在T管引流术社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携T管出院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试验组实施医院-家庭联合远程护理模式,于出院时、出院2周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水平,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评价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记录两组患者居家期间T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院外带管时间。结果 出院时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2周时对照组SAS评分较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AS评分较出院时明显下降(P<0.001),且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ESCA的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评分较出院时均显著增高(P<0.05),但试验组增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皮肤刺激症状、T管堵塞、结石复发、T管道移位或脱出、T管相关感染等总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院外带管时间(24.36±2.86)d,对照组带管时间(32.94±3.79)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
2005-2018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和时空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2005-2018年广西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玉林市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8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3种方法研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18年玉林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79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80/10万。高发年份为2012年(23.12/10万)、2011年(17.97/10万)、2006年(17.80/10万)和2013年(17.37/10万);每年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特性并呈双峰型分布,4-7月为发病主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次高峰;2005-2018年玉州区、兴业县年均发病率最高,依次为28.77/10万、24.46/10万,博白县最低为5.08/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14岁,占总病例数的81.77%(8829例),5-7岁年龄组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男性年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7.51/10万、9.72/10万;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其次为幼托儿童,散居儿童。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发病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北流市表现为高-高聚集模式;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个主要聚集区(2016年北流市)和四个次要聚集区。结论 2005-2018年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波动较大;学校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应将5-7岁的幼托儿童和学生作为重点防控人群,并加强抗体和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VPS术与ETV术对脑积水术后婴幼儿脑室及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与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对脑积水术后婴幼儿脑室及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3例脑积水婴幼儿按照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46例行ETV治疗,观察组47例行VPS治疗。观察两组脑认知功能、脑室大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月末、6月末脑认知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2月末、6月末脑电图异常和SPECT异常比例较对照组低,脑室额角和第三脑室宽度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S可通过改善脑积水婴幼儿术后脑室状态,降低对脑认知功能损伤且术后并发症少。
-
环孢素A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对URSA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激素水平及ACA抗体水平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环孢素A(CsA)联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激素水平及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87例URS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基础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43例给予LIT治疗,观察组44例增加Cs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激素水平: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激素(P)、雌二醇(E2);ACA抗体(ACA-IgM、ACA-IgG)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8+、ACA-IgM、AC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HCG、P、E2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1.36%高于对照组9.3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A联合LIT对URSA患者治疗,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孕激素水平,降低ACA抗体水平,药物安全性高。
-
二尖瓣置换在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临床效果
Abstract: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以回顾性的方式探索二尖瓣置换手术在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情况。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从2016年01月01日到2019年05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二尖瓣置换对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并对患者定期随访。通过对比术前及术后随访患者的相关情况,了解行二尖瓣置换对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93例手术干预患者均无死亡,术后随访患者心脏相关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
-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特发性语言障碍儿童发育情况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语言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与发育性语言障碍儿童发育水平的差异及语言发展进程的特点,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因语言迟缓就诊的儿童中选择年龄在24-48个月之间,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261例及特发性语言障碍的儿童293例,对这些患儿进一步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语言发展进程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和特发性语言障碍组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及个人-社会能区方面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在语音和语言表达能力、听觉感受和理解能力、与视觉相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方面得分均较特发性语言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与特发性语言障碍儿童相比各能区发育水平均有落后,临床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存在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详细评估明确诊断外,应语言能力及工作记忆进行更深入评估,这样才能根据结果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针对性的干预。
-
蒙古族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血压三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0个社区蒙古族高血压前期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修订版收集数据,SPSS 23.0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302名蒙古族高血压前期患者,健康行为总分(108.65±21.19)分。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蒙古族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承担方式、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已婚健康行为低于未婚者(β=-9.746, 95% CI:-18.918, -0.573),医务人员健康行为高于其他(包括无业)(β=19.697, 95% CI:5.772, 33.622),行政管理人员健康行为高于其他(包括无业)(β=26.132, 95% CI:12.418, 39.84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员健康行为高于其他(自费)(β=12.587, 95% CI:0.874, 24.300),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人员健康行为高于其他(自费)(β=16.722, 95% CI:4.436, 29.008),不吸烟人员健康行为高于吸烟(β=13.407, 95% CI:6.758, 20.056),无高血压家族史人员健康行为低于高血压家族史(β=-17.400, 95% CI:-27.418, -7.382)。结论:蒙古族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承担方式、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
-
穿心莲内酯对人胶质瘤细胞U87-MG的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 AND)对人胶质瘤(Glioma)细胞U87-MG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胶质瘤细胞U87-MG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AND对U87-MG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观察AND对U87-MG细胞凋亡的影响;JC-1染色实验观察AND处理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ND能显著降低U87-MG细胞活力,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显示,AND作用于U87-MG细胞24 h后,细胞核明显浓缩,细胞凋亡数量增加;JC-1染色实验显示,随着AND浓度增加,绿色荧光增强,表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ND可上调U87-MG细胞Bax蛋白表达,同时下调Bcl-2、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论 AND能抑制胶质瘤细胞U87-MG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其分子机制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
帕金森病患者与肠道乳酸杆菌量的关系: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与肠道乳酸杆菌量的关系。方法:本文在线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ke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关于帕金森病患者与肠道乳酸杆菌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评价、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共纳入5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包含371名帕金森患者、270名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患者肠道乳酸杆菌的量高于对照组(SMD=0.61,95% CI=0.23~0.99)。结论:帕金森患者肠道乳酸杆菌的量高于对照组, 提示该菌参与了P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CHF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出患者入院时(入院24h内)及出院后6个月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入院时两组间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MLHFQ)评分无差异(P > 0.05)。而出院后6个月SAS、SDS、MLHFQ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加强对CHF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泼尼松联合CTX治疗牛津病理分型为C1/C2的中等量蛋白尿的IgA肾病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牛津病理分型为C1/C2的中等量蛋白尿IgA肾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 方法 筛选2017.1至2018.12在我院肾内科就诊,肾活检病理证实为IgA肾病,且病理分型为C1/C2,同时临床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的患者,共6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n=34)和对照组(n=30);实验组治疗方案为: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对照组:单用泼尼松,剂量同实验组。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包括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肌酐等),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1、治疗6个月时,实验组有20例病情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82.53%;而对照组有8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40.00% (p<0.05)。治疗12个月时,实验组有26例病情完全缓解率,6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12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60.00%,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两组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期间,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 结论:牛津病理分型为C1/C2,临床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的IgA肾病患者,泼尼松联合CTX治疗优于单用泼尼松治疗。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建议,降低职业倦怠。方法 分阶段抽样,用基本情况问卷、通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开展调查,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439人中,职业倦怠检出率54.7%,分别有141人(32.1%)、68人(15.5%)、31人(7.1%)存在轻度、中度、重度倦怠;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压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能力、工作设备配置、与居民相处关系、地区等因素与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相关(P<0.05)。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超一半存在职业倦怠,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缓解职业倦怠。
-
新冠疫情期间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
Abstract:
课程思政是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我们借助雨课堂平台助力线上课程思政教学。通过挖掘、梳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制定线上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施办法;进行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调查。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教学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实现“思政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对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
-
促进学习投入的线上教学设计探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促进线上学习投入的教学设计,突破制约线上教学质量的瓶颈。方法 以SPOC(小规模限制性课程)为核心实施部分翻转课堂教学,通过时间管理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引导线上教学,应用八角模型激发学习驱动力。结果 促进学习投入的教学活动设计提升了线上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线上学习投入的评价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结论 通过线上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常态化应用,回归教学本质,为师生提供教与学能力提升的发展空间。
-
夏枯草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夏枯草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iley、Elsevier、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搜集夏枯草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6个RCT,包括22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夏枯草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用药在改善患者收缩压(SBP)[WMD=8.271,95%CI(0.870,15.672),P?0.001]和舒张压(DBP)[WMD=7.650,95%CI(1.496,13.804),P=0.015]、降低ET-1水平[WMD=6.540,95%CI(4.989,8.091),P?0.001]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R=4.600,95%CI(2.378,8.898), P?0.001]、提高血浆NO含量[WMD=-7.751,95%CI(-10.741,-4.760),P?0.001]和总有效率[RR=0.811,95%CI(0.781,0.842),P?0.001]方面均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1)。结论 夏枯草汤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
-
小儿胃畸胎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血清AFP、治疗和预后特点。 方法 对2020年2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胃畸胎瘤患儿进行描述分析,复习胃畸胎瘤相关文献,归纳小儿胃畸胎瘤的特点。结果 该患儿以腹部包块、腹部膨隆就诊,超声、CT表现为上腹部囊实性包块,内含结节状钙化,血清AFP>1000 ng/mL,初步诊断畸胎瘤,但起源器官不确定,术中发现来源于胃,术后病理提示未成熟畸胎瘤Ⅱ级。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小儿胃畸胎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靠病理,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预后良好。
-
室内环境因素对成人支气管哮喘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室内环境因素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42例哮喘患者和290例非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内工作环境接触有害物质、工作场所或住房使用空调、接触皮毛动物、住房有蟑螂出没、厨房内有抽油烟机五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内工作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OR=1.804)、接触皮毛动物(OR=1.960)是哮喘的危险因素,工作场所或住房使用空调(OR=0.637)是哮喘的保护因素。结论 室内环境因素对成人支气管哮喘产生一定的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饲养宠物或不接触皮毛动物,以减少哮喘的发生。
-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并发淋巴结炎和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接种卡介苗并发淋巴结炎和发热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卡介苗接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行卡介苗接种后并发淋巴结炎患儿16例、发热患儿42例,从病历中调查有关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护理措施及转归。结果:实施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不良反应全部消除,所有患儿的体征一切正常。结论:加强接种卡介苗医护人员培训,对患儿接种卡介苗并发淋巴结炎和发热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卡介苗接种效果。
-
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护理体会
Abstract:
【】目的 总结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拇指指腹缺损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和术前检查和皮肤准备,术后给予皮瓣护理、健康宣教及用药观察,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 结果 本组患者创面范围3.0cm×2.0cm~4.2cm×3.0cm,切取皮瓣面积3.5cm×2.4cm~4.6cm×3.5cm,36例患者4例发生血管危象,均予以及时处理。术后皮瓣均存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均愈合,修复指腹外观无臃肿、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关节伸屈活动正常,两点辨别觉2~5mm,感觉恢复S3-S4。 结论 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中术前心理护理可增加患者依从性,术后皮瓣护理可尽早处理血管危象,提高皮瓣存活率。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种胎盘异常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从而提高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存率。方法 选择经临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胎盘异常共计86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组55例,胎盘植入或者两者合并组31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多切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仔细观察胎盘的位置、厚度、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等,尤其注意检查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胎盘基底层与子宫壁之间的关系、子宫与膀胱之间关系及子宫下段肌层情况,并详细记录超声图像。结果 与凶险性前置胎盘组相比较,胎盘植入或者两者合并组在年龄及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出血量及子宫切除率上有明显增多,患者预后情况较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产后病理诊断比较,产前超声对凶险性前置胎盘诊断的准确率为96.4%,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率为80.0%,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率为72.7%;与凶险性前置胎盘者超声特点比较,胎盘植入或者两者合并者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胎盘后间隙消失、子宫肌层变薄或连续性中断、胎盘下血管增多絮乱、子宫局限性膨隆、子宫与膀胱壁交界处血管絮乱等,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超声多普勒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子宫切除率,不失为诊断胎盘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
-
加速康复在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一项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84例老年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ERAS组),44例采用传统围术期治疗方法(传统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炎性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RAS组患者较传统治疗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且术后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ERAS在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围手术期的应用可以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
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髁突是下颌骨骨结构的薄弱区域之一,外伤后易发生骨折且复位难度大,固定困难,手术要求高。其中以髁状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SFMC)最为难诊治,作为髁突囊内骨折的重要分类,因其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国内外学者关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是应采用保守治疗还是采用手术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固定方法的改进和固定材料的发展,目前认为手术治疗更有利于功能重建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本文将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症和手术治疗两大方面进行综述。
-
高尿酸血症与肾非尿酸结石相关研究进展
覃天资,
Abstract: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和肾结石发病率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两者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高尿酸血症与肾尿酸结石的研究,但近期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肾非尿酸结石也密切相关,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异质成核、肾损伤、炎症反应、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上皮萎缩等因素有关。目前降尿酸治疗普遍用于防治尿酸结石,但在草酸钙等肾非尿酸结石的治疗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未能有效的预防结石复发,控制尿酸水平将有助于减少肾结石的复发率,对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远期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二苯乙烯苷对冈田酸诱导的NG108-15细胞tau蛋白磷酸酶的干预作用
Abstract: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对冈田酸诱导的NG108-15细胞增殖及磷酸激酶PP2A、PP2B、PP5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其抗老年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TSG作用于冈田酸诱导的NG108-15细胞24 h时的增殖情况。取对数生长期的NG108-1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SG低、中、高剂量(50、100、200 nmol.L<sub><sup>-1</sup></sub>)组。利用AO/EB双荧光染色法检测TS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P2A、PP2B、PP5、Tau和P-Tau的表达。qRT-PCR法检测PP2A、PP2B mRNA的变化。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检测PP2A、PP2B、PP5和Tau蛋白表达和分布。结果:TSG能够增强冈田酸诱导的NG108-15细胞的增殖能力,呈一定的剂量依赖;与模型组比较,TSG能抑制冈田酸对NG108-15细胞的衰老。TSG能提高PP2A、PP2B、PP5蛋白和降低P-Tau蛋白的表达;此外,还能提高PP2A、PP2BmRNA的转录水平。结论:二苯乙烯苷能提高NG108-15细胞的抗衰老能力,降低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其机制可能是参与下调Tau蛋白磷酸化的磷酸酶有关。
-
口腔功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口腔功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6月到我科就诊的6月-18月龄出院后早产儿进行喂养困难筛查,抽取存在喂养困难的早产儿共8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取常规处理措施,干预组42例,采取口腔功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喂养困难程度改变情况。结果:①经治疗前后比较,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4%(24/41),组间差异显著。②治疗前,组间喂养困难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而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5.848,P<0.001)。结论:口腔功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早产儿喂养困难程度,激发食欲,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人们对颈椎生理曲度认识逐渐深入,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有大量文献报道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颈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颈曲改变的原因、颈曲与颈椎病的联系、颈曲与影像学的关系、测量方法以及与邻椎病的关系等六个方面来阐述颈曲异常改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便引起人们对颈曲异常改变的重视。目的在于为临床研究和预防提供一些更多的思考。
-
PPARGC1A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成分改善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肿瘤微环境(TME),确定与肾透明细胞癌(KIRC)关键基因相关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Cs)的组成,揭示关键基因的独立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CIBERSORT和ESTIMATE计算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计算了611例KIRC患者免疫和基质成分的数量和TICs的比例。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了分析并进行Cox回归分析和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然后,通过单因素COX与PPI的交集分析,确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A(PPARGC1A)为预后因子。进一步对PPARGC1A的表达进行差异分析、生存分析、临床相关性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TICs组成比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PARGC1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呈负相关,与KIRC患者的生存呈正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高表达PPARGC1A组的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途径和免疫相关活性。对TICs比例的CIBERSORT分析表明,幼稚B细胞,巨噬细胞M2与PPARGC1A表达呈正相关,但调节性T细胞(Treg)和T细胞滤泡辅助因子(Tfh)与PPARGC1A表达呈负相关,提示PPARGC1A可能负责调控TME的免疫成分。结论 PPARGC1A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KIRC患者的预后,特别可能通过影响TME的免疫成分发挥作用,同时也揭示了PPARGC1A作为免疫治疗发展的潜在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
疫情下病理学网络授课模式探究
Abstract:
目的 总结、完善疫情下病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 通过查阅教育学相关文献;在熟悉使用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求教资深带教老师;观察学生课堂听课的积极性以及课后的课程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反思。结果 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较能适应当下疫情的教学需求,其他老师觉得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学生能积极融入课堂,主动提问,掌握知识点,好评度较高。 结论 教无定法,只要用心备课,虚心求教,融入学生,就能总结出一套较能适应当下网络教学的病理学模式。
-
基于快康理念膝关节镜术后弹力绷带全下肢包扎对患者水肿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膝关节镜术后,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绷带包扎患肢对患肢水肿消除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手足外科16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急性损伤组和慢性损伤组各80例,两组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弹力绷带包扎)和对照组(40例,普通绷带包扎)进行全下肢包扎,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水肿,瘀斑青紫,下肢附壁血栓形成和舒适度得分情况。结果:术后第7d急性损伤组和慢性损伤组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周径差值小,患者出现皮下瘀斑青紫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舒适度得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下肢附壁血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弹力绷带全下肢包扎有利于患肢静脉回流,有效减少水肿程度。
-
恙虫病基础研究与诊疗进展
Abstract:
本文对恙虫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恙虫病及重症恙虫病的诊疗防治水平。通过检索最新研究文献,对检索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近年来恙虫病发病机制研究正逐渐成熟,但仍有待完善;其次,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该病的诊断较为落后,本文介绍了当下对于该病的最新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
骶髂螺钉内固定致髂静脉闭塞并继发深静脉血栓一例
Abstract:
本例回顾分析一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致髂静脉医源性闭塞并继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总结其治疗特点,为骨科及血管介入科医师诊疗提供帮助和警醒,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
自制床边拍片固定包在新生儿床边拍片体位固定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床边拍片固定包在新生儿床边拍片体位固定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中进行床边拍片的36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82例和对照组180例。观察组应用自制床边拍片固定包进行体位固定。对照组应用医用胶布、包被、水袋压迫等方式固定体位。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摄片成功率、X线片质量等指标以评价自行设计的床边拍片固定包的效果。结果 两组接受不同干预方法处置后在摄片成功率、X线片质量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一次摄片成功率、X线片质量各方面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患儿进行自行设计的床边拍片固定包进行体位固定,有效提高新生儿拍片的一次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具备显著改善患儿临床效果的积极作用。
-
不同极性溶剂的草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极性溶剂草果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草果,并依次用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来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以及水部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草果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Fe2+鳌合的清除能力,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并用BHT作为阳性对照品。结果:不同极性溶剂的草果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Fe2+鳌合都具有清除能力,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阳性对照品最强,高达90%,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大小为:正丁醇部位>BHT>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清除鳌合Fe2+能力中,当提取物浓度为 4.0 μg/mL时,正丁醇部位鳌合清除能力最强,石油醚部位鳌合清除能力最弱。其中又以BHT部位的Fe2+鳌合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结论:不同极性溶剂的草果提取物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BHT作为阳性对照品对草果的抗氧化活性最好,其次是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最后是水部位。
-
鸡骨草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鸡骨草提取物在体内对SGC-7901胃癌细胞、BEL-7404肝癌细胞、MCF-7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95%乙醇对鸡骨草进行提取,并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对其依次进行萃取,选用SGC-7901、BEL-7404、MCF-7细胞在裸鼠腋下接种,创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当肿瘤长到50mm<sub><sup>3</sup></sub>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模型组,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的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每天灌胃剂量为1、2、4 g/kg的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连续给药21 d。取出瘤体,用公式计算肿瘤体积及肿瘤抑制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的细胞病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乙酸乙酯提取物组肿瘤组织中Bax和Bcl-2两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鸡骨草各提取物体内均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以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组抑瘤作用最强,正丁醇提取物组抑瘤效果次之,水提取物组最差,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鸡骨草各提取物组肿瘤细胞出现凋亡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组能下调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Bax蛋白的表达。结论 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肿瘤细胞裸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并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上调Bax蛋白和下调Bcl-2 蛋白的表达。
-
PLCE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儿童PNS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对壮族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者磷脂酶CE1( Phospholipase CE1,PLCE1)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探究PLCE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广西壮族儿童的PNS发生有关。 方法:收集广西壮族PNS患儿血液样本108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液样本100例,采用目标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对样本的PLCE1基因进行测序,将检测到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进行关联分析,探究该基因的多态性与PNS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1)对本实验中的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检测出的19个SNP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HWE结果均为P>0.05,说明所有多态性位点样本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2)PLCE1的SNP位点rs11187828在卡方检验及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在正常组及PN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单倍体关联分析中,该位点上CGACTA单倍型的频率在上述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PLCE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儿童的PNS发生有关。(2)PLCE1基因的多态位点rs11187828可能会增加中国广西壮族儿童PNS的易感性。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磷脂酶CE1;单核苷酸多态性;壮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143)
-
桂西地区壮族哮喘患儿血清25-OH-D、VDBP变化及其与FeNO相关性研究杨丽娟,方超,李强,陈霞静,陆状念,李东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二病区 广西 百色市 533000)
Abstract:
目的 探讨桂西地区壮族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25-OH-D2)、25-羟维生素D3(25-OH-D3)、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变化及其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我院儿科就诊支气管哮喘患儿,选取家庭常住广西西部地区、父母为壮族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98例为观察组,依据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21例。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5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25-OH-D2、25-OH-D3、VDBP与FeNO水平差异,进一步用Peaeson相关分析评估各组25-OH-D2、25-OH-D3与VDBP与FeNO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25-OH-D2、25-OH-D3及VDBP均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FeNO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中的轻、中、重度三组血清25-OH-D2、25-OH-D3、VDBP及FeNO水平比较,除25-OH-D3中度与重度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eaeson相关分析发现,观察组轻中重度患儿血清25-OH-D2、25-OH-D3及VDBP与FeNO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桂西地区壮族哮喘患儿25-OH-D2、D3、 VDBP及FeNO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但维生素D与FeNO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基于BCW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护理干预,并在出院当天比较两组患者的TSK-11评分、HSS评分、静息及运动VAS评分、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TSK-11评分、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BCW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恐动症状,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
可吸收止血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引流管拔出的影响
Abstract: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纱的临床效果及对引流管拔出的影响。方法 收集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6月出院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分为研究组20例,对照组16 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间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研究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和住院费用分别为(9.0±2.9) d、(117.1±29.1) min、(13.0±10.1) ml、(0.9±0.5)cm、(4.4±1.2)个、1 例和(12955.7±2223.0)元,对照组分别为(10.0±2.2) d、(121.1±46.9) min、(15.6±11.2) ml、(0.8±0.5)cm、(4.4±1.3)个、2 例和(14788.7±2786.0)元;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9±0.6) d和(3.9±0.8) d,对照组分别为(4.5±1.2) d和(5.2±1.4)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可缩短留置引流管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
Abstract:
目的 评估术前区域动脉化疗联合全身化疗(preoperative regional arterial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systemic chemotherapy ,PRAC /SC)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34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两周期PRAC/SC治疗, 3-4周后手术,术后2-4周开始6周期XELOX化疗。对PRAC/SC无反应者改行术前放化疗,对局部复发的高危患者术后应用放化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两个周期的PRAC/SC。3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前改行放化疗。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29例患者接受术后治疗:4例接受术后放化疗并完成方案治疗,25例接受XELOX治疗,18例完成6个周期化疗。术前和术后3级化疗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和24%。34例中6例(17.6%)取得病理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期为19个月(8-28个月)。2年无病生存率为81.8%,总生存率为91.7%。结论 PRAC /SC可能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有益。但对于巨大肿瘤患者,建议联合术前放化疗治疗。
-
芜湖地区622例母乳营养成分检测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母乳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芜湖地区母乳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22位乳母采集母乳,采用Miris HMA型母乳分析仪对母乳标本进行营养素测定,分别以不同生育年龄、早产儿和足月儿、不同分娩方式、不同BMI、初乳和成熟乳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母乳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 (1)不同生育年龄段乳母的乳汁、早产儿与足月儿母亲的乳汁在脂肪、蛋白质、糖类、干物质及总能量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2)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相比,母亲母乳在脂肪、干物质、总能量含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蛋白质含量更高、糖类含量更低(P<0.001)。(3)不同BMI母亲母乳在糖类含量上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蛋白质、干物质、总能量及脂肪含量上,随着乳母BMI值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4)初乳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成熟乳(P<0.001),而脂肪、糖类、干物质及总能量均低于成熟乳(P<0.001)。结论 母乳营养成分的改变与分娩方式、BMI和产后时间相关。初乳的免疫蛋白含量高,应重视初乳在临床的应用。
-
广西人群AURKC基因rs1008073和rs2302060位点遗传多态性与畸形精子症的相关性研究
刘中林,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广西人群AURKC基因rs1008073和rs2302060位点与畸形精子症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42例畸形精子症患者为病例组,144例精子形态学检查正常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PCR(SNaPshot)分型技术对所选研究对象的AURKC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再用SHEsis软件分析AURKC基因两个位点的单倍型。结果 AURKC基因rs1008073和rs2302060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两组间主要有CT和GC两种单倍型,但未发现这两种单倍型与畸形精子症存在相关性。结论 广西人群AURKC基因rs1008073和rs2302060位点遗传多态性与畸形精子症的发病风险无相关性。
-
影响宫颈鳞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的因素分析
Abstract:
探讨影响宫颈鳞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表达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0年经我院确诊为宫颈鳞癌患者24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患者,均在治疗前行SCCA检测,根据血清SCCA是否大于1.5 ng/ml为SCCA>1.5 ng/ml阳性组和SCCA≤1.5 ng/ml阴性组,分析影响SCCA的可能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是否盆腔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脉管浸润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理分级及是否HPV感染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否盆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宫颈癌鳞癌患者SCCA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SCCA值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宫颈鳞癌患者中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是否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到SCCA的表达。手术后测定SCCA值对于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血透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现况调查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血透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现况并分析原因,为提出相应的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星平台,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突发事件应激障碍症状问卷,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血透医护人员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并针对现况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血透医护人员SAS平均得分(43.74±7.46)分,高于国内常模(29.78±0.46),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血透医护人员不同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不同职业、睡眠时间和健康状况的血透医护人员焦虑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年龄、职务和健康状况的血透医护人员突发事件应激障碍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疫情期间血透医护人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透析患者或家人被感染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其中血透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压力较大。疫情期间部分血透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焦虑情绪及心理应激障碍症状,需要针对性并尽早进行心理干预。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与晚期胃癌预后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本文是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晚期胃癌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一线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或氟尿嘧啶类单药。收集患者化疗前的NLR值,以中位数2.43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高NLR组(≥2.43,n=212)及低NLR组(<2.43,n=208),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进行对比;首次化疗后的8±2周再次收集患者的NLR。以中位数2.0为截断值,再次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高NLR组(≥2,n=210)及低NLR组(<2,n=210),对比两组患者的PFS、OS。结果 化疗前低NLR组的中位PFS、OS均大于高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个月VS 5.43个月,P<0.001;17.46个月VS 10.90个月,P<0.001);化疗后低NLR组的中位PFS、OS同样均大于高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个月VS 5.13个月,P<0.001;16.8个月VS 10.90个月,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NLR是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01);化疗后NLR同样也是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01)。结论 化疗前NLR、化疗后NLR对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此类患者潜在的生存预后指标。
-
环状RNA hsa_circ_0003568通过miR-140-3p及miR-502-5p调控靶基因CDK6及 NFYA在骨肉瘤中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状RNA hsa_circ_0003568骨肉瘤中的表达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circRNA-miRNA-mRNA的网络构建,分析其可能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sa_circ_0003568在骨肉瘤细胞系及正常成骨细胞中的表达。随后,基于circRNA-miRNA对和miRNA-mRNA构建ceRNA网络。通过多种circRNA软件数据库进行分析hsa_circ_0003568靶向的miRNA,并进一步通过miRNA数据软件预测其靶基因,选择至少4个以上软件支持的靶向miRNA及靶基因,并通过GEPIA数据库软件对靶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显著预后差异的靶基因从而分析hsa_circ_0003568潜在的临床意义。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sa_circ_0003568在骨肉瘤细胞系中显著升高(p<0.05)。测序发现hsa_circ_0003568的成环连接点位于IST1前体RNA的第5和6外显子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sa_circ_0003568同时靶向两个miRNA(miR-140-3p及miR-502-5p),构建了hsa_circ_0003568、miR-140-3p/miR-502-5p及13个靶基因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此外,GEPIA数据库分析中发现的两个靶基因,CDK6和NFYA,与骨肉瘤的生存预后显著相关(p<0.05),并且NFYA基因同时是miR-140-3p及miR-502-5p的潜在靶基因。结论 高表达的hsa_circ_0003568可能通过miR-140-3p及miR-502-5p调控CDK6及NFYA基因参与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学行为。
-
卡托普利肾动态显像联合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评价卡托普利肾动态显像(CRS)联合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RVH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被高度怀疑为RVHT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00例,对其进行肾动脉CTA、基础肾动态显像(BA-RS)、CRS以及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肾动脉CTA提示肾动脉狭窄后,以DSA提示肾动脉狭窄(RAS)≥70%作为RVHT的诊断标准,进行CRS检查评估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评估CTA、CRS及两者联合诊断RVHT的灵敏度(Sn)、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采用Kappa检验评估CTA与DSA诊断RVHT的一致性,二者联合诊断与单独CRS诊断RVHT的效能比较采用 χ2 检验。 结果 CTA与DSA对RVHT的诊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0.084,95CI:0.60-0.95,P<0.001);CTA 诊断RVHT的灵敏度95.45%(105/110),特异度87.78%(79/90),阳性预测值90.52%(105/116),阴性预测值94.05%(79/84);CRS诊断RVHT的灵敏度98.09%(103/105),特异度88.42%(84/95),阳性预测值90.35%(103/114),阴性预测值97.67%(84/86);CTA联合CRS的诊断RVHT的灵敏度90.48% (95/105),特异度81.82%,(9/11),阳性预测值97.94%(95/97),阴性预测值47.37%(9/19),与 单独CRS诊断比较,联合诊断的特异性(P=0.001)、PPV(P=0.004)均显著提高。结论 CTA与CRS均是临床实践中诊断RVHT必要的、可靠的筛查手段,而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RVHT诊断。
-
大黄灵仙方对胆汁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灵仙方对胆石症患者胆汁白介素-6(英文全称,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英文全称,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外流术”的胆石症患者90例,其中研究组6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术后1周左右出院并嘱正常饮食并适当休息,研究组在术后第7天时开始服用大黄灵仙方1个疗程(14天)。两组T型管留置21天后经造影检查确认无结石残留后拔除,若有残留者留置T管待术后第8W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并钬激光碎石及取石治疗。两组均在无菌操作下分别采集患者术后第1、7、14、21天清晨的空腹新鲜胆汁样本5ml,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两组胆汁标本中IL-6、TNF-α的蛋白浓度。结果 术后第1、7、14、21天IL-6浓度,以pg/ml为单位,观察组分别为(155.81±10.80)、(122.27±6.64)、(73.36±5.71)、(18.15±3.27)pg/ml,对照组分别为(157.42±13.16)、(121.52±6.21)、(106.10±7.96)、(38.40±3.71)pg/ml,两组比较第1、7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第14、21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21天TNF-α浓度,以pg/ml为单位,观察组分别为(81.45±4.67)、(63.25±5.08)、(40.71± 2.52)、(8.07±0.51),对照组分别为(80.28±4.12)、(61.19±5.45)、(52.50±5.07)、(19.93±2.00),两组比较第1、7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第14、21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黄灵仙方降低胆石症患者胆汁IL-6、TNF-α的浓度。
-
大黄灵仙胶囊调控小鼠胆囊运动功能预防胆囊结石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大黄灵仙胶囊对小鼠胆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普食组(P组)、模型组(M组)、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P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三组均以致石性饲料喂养,各组正常饮水;ZD组及ZX组予以药物干预,造模8周后,测量各组小鼠胆囊体积,评估各组小鼠胆囊运动功能。结果 ZD组、ZX组小鼠胆囊体积明显小于M组(P<0.05),ZD组与ZX组的胆囊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胆囊体积改善小鼠胆囊排空功能,这可能是其预防胆囊结石形成的部分机制。
-
广西壮药鸡骨草生药学鉴定和含量测定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壮药鸡骨草质量控制的方法,为提高其质量标准。方法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特征及TLC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通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等常规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药材质量考察;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测定鸡骨草中的相思子碱含量;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鸡骨草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来检测鸡骨草中的As、Cd和Pb重金属元素。结果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样品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平均水分含量为9.30%,平均总灰分含量为6.66%,平均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0.56%,平均醇溶性浸出物测定为12.92%;鸡骨草中相思子碱的含量为4.3ng/ml;在鸡骨草药材内未检测出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结论本文从鸡骨草的理化性状鉴定、相思子碱含量测定、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等研究方面较完善了鸡骨草质量控制体系;可用于广西壮药鸡骨草质量标准控制的参考依据。
-
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1例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具有预后诊断价值的指标,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诊断效能。结果 341例患者中,共计有4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相较于非脑梗死组,合并有脑梗死患者MCA的Vs(72.85±9.97 vs 82.69±11.01)和Vd(28.28±10.93 vs 40.48±11.13)显著低于,而PI(0.87±0.20 vs 0.79±0.12)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CA的Vs(OR=1.115,95%CI:1.070~1.162)、Vd(OR=1.121,95%CI:1.078~1.166)和PI(OR=0.030,95%CI:0.002~0.497)与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显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MCA超声参数Vs、Vd和PI的AUC分别为0.742、0.787和0.731,而两者联合预测概率AUC为0.907,相较于单个指标显著提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MCA血流动力学参数Vs、Vd和PI可显著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中老年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研究
Abstract:
目的 调查中老年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采集938例中老年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通过盐水湿片检查、菌群革兰染色及干化学分析,综合判定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938例患者微生态失调902例,占96.2%,其中单纯性感染342例(37.9%,342/902)中需氧菌性阴道病(17.8%,161/902)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172例(19.1%,172/902)中需氧菌性阴道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8.3%,75/902)检出率最高。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混合感染、过氧化氢(H2O2)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下降,AV、优势菌抑制、PH>4.5、白细胞酯酶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logistic回归及决策树模型在高龄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及决策树交互检测(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分析高龄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高龄剖宫产产妇共1479例有效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 logistic回归显示,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胎盘粘连、年龄>40周岁、前置胎盘等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OR=10.842, P<0.001; OR=9.997, P<0.001; OR=9.457, P<0.001; OR=6.593, P<0.001; OR=5.881, P=0.003)。CHAID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胎盘粘连、宫缩乏力。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及CHAID决策树模型在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建议将两种模型结合使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PDGFA在鼻咽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PDGFA)在鼻咽癌中的差异表达和可能的功能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GEO2R在线分析工具分析PDGFA基因在正常鼻炎黏膜组织与鼻咽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和DAVID数据库分析该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作用,最后通过GCBI在线实验室分析其可能参与的共表达调控网络,并预测其转录调控因子。结果 发现PDGFA基因在正常与鼻咽癌组织中具有差异表达。PDGFA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它们共同参与了12个BP、4个CC、3个MF和11个KEGG,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均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如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粘着、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节、蛋白质自磷酸化的正调控等。另基因共表达调控网络和转录因子预测发现,PDGFA基因与许多基因、蛋白、转录因子以及microRNA具有相互作用。结论 PDGFA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如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正调控、信号转导、蛋白质自磷酸化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参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和迁移。
-
整合分析KPNA2基因在肺腺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王荣,廖碧云,石凤,庞晓霞,刘忠林,王俊利
Abstract: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KPNA2基因在肺腺中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我们综合运用Oncomine和TCGA等数据库中储存的关于KPNA2数据,进行二次荟萃分析和临床信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荟萃分析发现KPNA2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数据库的综合分析发现KPNA2在肺腺癌组织高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显示KPNA2在肺腺癌中表达较高(P<0.05)。在不同肿瘤分期和性别间,KPNA2表达存在差异(P<0.01)。高表达KPNA2的患者预后较差。KPNA2表达与CD8+T细胞、CD4+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有关。结论:对公共数据库中纳入的肿瘤数据分析,提示KPNA2的mRNA和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高于正常组织,与患者性别、肺腺癌分期、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有关,且涉及复杂生物学通路,有望成为肺腺防治的靶点。
-
IL-33/ST2轴在HCC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测定比较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IL-33及ST2的含量变化,探讨IL-33/ST2轴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相关性。 方法 ELISA分别测定实验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2例与对照组(健康成年人)50例血清中的IL-33、ST2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其AFP的含量,另外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组中4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癌组织组与癌旁组织组中的IL-33、ST2的表达;比较分析IL-33、ST2在肝癌患者血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性别、年龄、HBV、AFP、肿瘤大小等因素的临床关联性。 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IL-33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实验组血清中ST2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3/ST2轴血清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AFP浓度、HBV感染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IL-33及ST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L-33及ST2在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可见表达,而癌旁组织的血管内皮处未见表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炎性细胞聚集处可见ST2表达,未发现IL-33表达。 结论 HCC患者的血清ST2高表达,IL-33/ST2在HCC癌组织及其血管内皮中的低表达,而ST2只在癌及癌旁组织的炎性细胞聚集处均有表达;由此认为,IL-33/ST2轴可能参与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和微环境中的炎性反应,与HBV感染和AFP浓度无关,可进一步研究IL-33/ST2轴作用机制,寻找HCC早期筛查新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关键词: IL-33;ST2;肝细胞癌;HBV;AFP
-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专业形态学方向特色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Abstract:
基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学生关于形态学检验方向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看法调查,探讨发展形态学检验需要加强的建设,加深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形态学检验的了解,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提供形态学培养依据,建设形态学培养方案
-
自我效能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李乾 鲁华鹏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运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3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为(105.15±13.54)分,81.7%的患者具备健康素养;自我效能得分为(6.53±1.15)分,54.2%的患者处于中等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88.4±14.07)分,62.5%的患者处于中等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健康素养、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效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9.04%。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者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特别是自我效能水平,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实现对疾病更好的管理。
-
方舱医院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营养风险的调查研究
Abstract:
目的 筛查及评估方舱医院轻型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进食量情况及进食量减少的原因等信息。在入舱2周后采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86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轻型患者41例,普通型患者45例,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7例(4分1例,3分6例),<3分79例(2分8例,1分71例)。进一步分析得出进食量减少及低BMI是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主要原因,睡眠不好和抑郁情绪是导致进食减少的主要原因。轻型患者中女性患者居多而普通型患者男性居多,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进食量减少及营养风险方面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接受调查的方舱医院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不高,可能与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不重有关,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睡眠及情绪,从而避免营养风险的发生。
-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其对腰椎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效果及其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中老年LDH患者95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48例椎间孔镜组和47例小切口组,椎间孔镜组患者行PELD治疗,小切口组患者行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椎间孔镜组手术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小切口组的74.47%(P<0.05);椎间孔镜组患者治疗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椎间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小切口组的19.15%(P<0.05)。结论:与FD手术相比,PTED术改善中老年LDH患者腰椎功能效果确切,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经皮肾镜碎石术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肾镜碎石术出血的影响因素,做好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430例,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程度、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患者的结石情况包括结石形态、结石多少、结石大小、结石位置;手术相关情况包括穿刺通道的大小、穿刺通道的路径、分期手术、手术时间进行单因素2检验,再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检验发现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鹿角形结石、结石大小、分期手术、手术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鹿角形结石、分期手术、手术时间大于90min与术中及术后出血有关。结论:糖尿病病史、泌尿系感染、鹿角形结石、手术时间大于90分钟是增加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期手术可减少出血的发生。
-
基于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病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发病机制涉及能量代谢、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活性氧等,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一大新兴组学,通过定量对生物体内不同状态下的代谢产物进行动态分析,可明确生物体不同代谢产物与相应生理、病理状态的关系。运用代谢组学分析不同样本代谢物的变化,对揭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基于生物信息学对头颈鳞癌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
Abstract:
目的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世界第六大恶性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对HNSCC潜在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6631和GSE13398芯片数据集,通过GEO2R工具筛选出HNSCC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HNSCC高通量测序数据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通过R包edgR筛选HNSCC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DEGs。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关键基因通过Cytoscape软件及GEPIA在线工具进行筛选,并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qRT-PCR在临床标本上对关键基因表达进行验证。结果 在本研究中,共筛选出70个DEGs,其中34个基因表达上调,36个基因表达下调。PPI网络中候选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显示大部分基因富集于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MCC算法结合生存分析,最终确定7个关键基因:PLAU、FAP、LAMC2、SERPINH1、ITGA6、SPP1和MMP1。结论 7个关键基因PLAU、FAP、LAMC2、SERPINH1、ITGA6、SPP1、MMP1可为HNSC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
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非HIV相关耶氏肺孢子菌合并巨细胞病毒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回顾成功救治的1例非HIV相关耶氏肺孢子菌(PJ)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该患者为23岁男性,长期服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因咳嗽,咳痰,发热,气促入院,诊断为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予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噁唑及卡泊芬净联合抗感染治疗后呼吸窘迫仍进展,予经口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后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同时检测到PJ和CMV序列,加用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并治愈出院。该病例提示在免疫功能不全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通过mNGS进行病原体检测可及时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应急管理下的门急诊引导员服务管理模式构建 ----以新型冠状肺炎感染为例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肺炎感染背景下的门急诊引导员服务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建立门急诊引导服务管理体系,招募及培训引导员在发热门诊、常规门诊、急诊开展引导服务。结果 实施门急诊引导服务模式后,患者平均就诊时间、停车时间、自助机使用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取药时间、各环节衔接时间均显著低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建立应急管理下的适合我院门急诊引导员主动服务的新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就诊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节约临床一线工作者人力资源,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
基于血脂水平和肝功能指标与胆结石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与胆结石的相关关系,为本地区胆结石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胆结石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胆结石组,同时1:00∶1.00分层匹配无胆结石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并分析血脂、肝功能和胆结石的相关性。结果:胆结石组中的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结石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 r-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 Spearman 法进行分析,随着胆结石的程度加重,患者TG、TC,以及TB、DB、ALT、GGT、ALP的水平均不断上升,胆结石与高血脂、肝功能异常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胆结石的发生、发展与血脂代谢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有密切关系,进行血脂、肝功能监测,为早期预测、临床治疗及预防胆结石复发提供依据。
-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BMP-4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动态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 ,MEBT/MEBO)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BMP-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将90只大鼠SPF雄性大鼠随机分为MEBO组、贝复济组、模型组、急创组和空白组,构建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后,MEBO组创面局部涂用湿润烧伤膏,贝复济组创面局部涂用贝复济,模型组和急创组局部涂用生理盐水,于治疗后第3、7、14天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BMP-4表达情况,于治疗后第14天,应用Masson染色,观察创面局部病理学形态。结果 (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BMP-4的表达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同一时间项,MEBO组及贝复济组创面组织中BMP-4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 (2)MEBO组及贝复济组创面组织病理学形态优于模型组。结论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可能是通过影响创面组织中BMP-4表达水平从而影响创面修复和再生。
-
初探新冠肺炎早期影像特征评分在诊断疑似病例中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 研究新冠肺炎早期影像特征评分在诊断疑似病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影像特征,由2组影像医师(a组:高年资组;b组:低年资组),依次用经验法及评分法对120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影像特征进行分析诊断,运用Kappa检验进行各组数据比较。结果 (1)经验法,2组影像医师对120例疑似病例诊断一致性相差较远,Kappa值为0.386。(2)评分法,2组影像医师对120例疑似病例诊断结果较一致,Kappa值为0.945。通过ROC曲线分析,当放射医师评分大于6.5时,应高度警惕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为NCP。结论 新冠肺炎早期影像特征评分法对诊断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时有一定的价值,其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可进行全面辩证分析,从而增大诊断的客观准确性。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探讨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五孔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 年6月至2018 年4月在我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患者45例,其中行“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20例,常规五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25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血清C 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白介素6、术后疼痛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孔”组手术时间较“五孔组”短(P<0.05)、手术耗材费用低(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术后并发症、术后应激反应、术后疼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上较五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没有明显优势,但三孔直肠癌根治术在降低手术耗材上具有一定优势。
-
稿件号:探究口服地西泮对冠状动脉CTA患者等待时间的影响与最佳用药时间
叶浩翊,
Abstract:
目的:探讨口服地西泮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中减少患者等待时间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最佳的给药时间。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73例CCTA检查前心率≥80次/min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88)口服倍他乐克50mg 与5mg地西泮干预,B组(n=85)单纯服用倍他乐克50mg;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及服药后30min、45min、60min、75min各时间段的心率,当心率达到≤70次/min时进行CCTA检查。结果:A组患者心率降低至≤70次/ min所需的时间为(47.39±11.6)min,小于B组患者(52.59±13.2)min(F=5.499,P<0.01);A组中75%(66/88)的患者在45分钟时心率降至≤70次/min,而B组中仅47%(40/85)的患者在45分钟时心率降至≤70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5, P<0.01)。比较A组各时间段的患者平均年龄[30 min(50.1±3.85岁) vs 45 min(53.8±7.04岁) vs 60 min(57.1±7.22岁) vs 75 min(63.2±5.56岁);F=6.594,P<0.01]、BMI[30 min(21.0±1.60) vs 45 min(20.9±1.52) vs 60 min(21.8±1.91) vs 75 min(22.6±1.28);F=2.928,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BMI越大,所需等待时间越长;而性别及检查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CCTA检查前口服地西泮可明显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且等待时间与年龄、BMI指数相关,而口服地西泮最佳时间为CCTA检查前45分钟。
-
磷酸奥司他韦致儿童Stevens-Johnson综合症1例
Abstract:
目的:提示临床医师使用奥司他韦时应注意其严重不良反应。方法:回顾1例患儿因服用磷酸奥司他韦致Stevens-Johnson综合症的临床资料,分析了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并进行诊断性治疗,随访患儿病情转归情况。结果:患儿男,4岁3月,临床诊断流行性感冒,予以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后出现皮疹,伴发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符合Stevens-Johnson综合症特点,予以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充分认识磷酸奥司他韦会导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处理。
-
circRNA 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广泛在真核生物中的内源性非编码RNA,由前体mRNA经反式剪接形成3"端和5"端共价结合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circRNA对外切酶具有更高的耐受性,相较于传统的线性RNA,具有结构稳定性、高度保守性和表达丰富性与特异性。其有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海绵、调控基因表达、提高转录效率及翻译蛋白质等潜在功能。近年研究表明circRNA 在恶性肿瘤中有显著的差异表达,可经多种机制调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少量的报道和研究显示,在卵巢癌中主要发挥miRNA“海绵作用”,影响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侵袭。同时,circRNA在卵巢癌中的异常表达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有望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标志物。本文将从circRNA的概况以及与卵巢癌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原始点部位埋线治疗非癌性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观察原始点部位埋线治疗非癌性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我院中医骨伤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慢性疼痛患者,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活血止痛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原始点部位埋线疗法治疗。两组均以28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 疼痛积分指数PPI、VAS、PRI评分下降,两组之间疼痛积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始点部位埋线疗法是治疗非癌性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高频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在定量评估糖尿病患者前臂外周神经异常中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评估糖尿病患者前臂外周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中的可行性。 方法 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A组)、神经损伤早期组(B组)、神经损伤中后期组(C组)各30例研究对象正中神经(Median Nerve, MN)、尺神经(Ulnar Nerve, UN)的周长、横截面积、杨氏模量,比较上述参数在三组研究对象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上述参数与感觉神经定量检测的电流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s, CP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对象MN、UN的周长、横截面积、杨氏模量与感觉神经定量检测的电流阈值评分均呈正相关(r>0.7),且A组、B组、C组三组间MN、UN的周长、横截面积、杨氏模量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高频超声为临床诊断DPN以及评估DPN病变程度分级提供更加全面的量化指标。
-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后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每组30例。GE组麻醉诱导前行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两组患者术中均使用静脉复合麻醉维持。记录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拔管后20 min(T4)等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T2、T3时点的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浓度;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各时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GE组患者拔管时间比G组短(P<0.05)。GE组T2、T3时点丙泊酚、瑞芬太尼的靶控浓度明显小于G组(P<0.05)。与T1时点比较, G组患者T4时点IL-6、hs-CRP明显升高(P<0.05);与G组比较,GE组患者T4时点MAP、HR、IL-6、hs-CRP降低(P<0.05),而T1、T2、T3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减轻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
-
肺部超声在早产儿肺部疾病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在早产儿常见肺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减少早产儿暴露放射线损伤的风险。方法 临床观察患有肺部疾病的73例早产儿,以及60例正常的早产儿,两组早产儿均进行床旁肺部超声检查,病例组尚接受X线胸片或CT检查,并在肺部疾病好转后适时复查肺部超声,观察两组早产儿不同的肺部超声表现。结果 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是早产儿肺炎最主要的超声影像学改变;A-线消失见于所有NRDS患儿,肺实变亦是NRDS重要的指标;胸膜线异常见于所有肺出血的早产儿中。肺部超声对肺炎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1.78%(67/73)、90.00%(18/20)、92.45%(49/53);对NRDS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3.15%(68/73)、92.31%(36/39)、94.12%(32/34);对肺出血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7.26%(71/73)、98.41%(62/63)、90.00%(9/10)。X线与肺部超声在诊断早产儿肺炎和NRDS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产儿肺出血的诊断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超声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和监测手段,对早产儿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早产儿肺部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能量代谢监测下肠内营养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与心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能量代谢监测下肠内营养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根据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方法评分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研究组行能量代谢监测指导下行营养支持。观察1月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血清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能量代谢监测下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可临床推广。
-
中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结合肾病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借助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系统比较2型糖尿病结合肾病的中医辨证后使用中药联合常规疗法与常规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照糖尿病肾病相关标准建立本次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2010年-2018公开发表的研究中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结合肾病的相关完整文献,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 进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1篇文献符合要求。对文献中有效率、显效率、尿微量白蛋白(UARE)、空腹血糖(FBG)为评价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组、对照组均能良好地治疗2型、Mogensen3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改善UARE、FBG等指标;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及显效率显著性提高、UARE显著性降低、FBG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结合中医科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有良好效果。
-
互联网依托式舒适护理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
Abstract:
【】 目的 运用互联网依托式舒适护理方式,提高急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急诊患者,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对急诊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式,出院后常规进行电话回访,每周1次,连续3周。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合理运动、睡眠及相关疾病知识。观察组除使用常规护理外,借助互联网为急诊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及出院后提供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 在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方面互联网依托式护理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互联网依托式舒适护理方式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
-
涂布方式对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比较自酸和全酸粘接剂不同涂布次数对牙体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探讨粘接剂的最佳涂布方式,评价不同粘接系统对牙体粘接界面微渗漏的影响。方法 收集近一个月内拔除的第三磨牙35颗,在其颊舌侧釉牙骨质界冠方各制备两个尺寸统一的洞形。随机分为7组(每组5颗,10个洞形),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自酸粘接剂涂布1次、2次、3次组;全酸粘接剂涂布1次、2次、3次组。每组粘接剂的涂布方式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复合树脂充填窝洞。将所有样本牙浸泡于罗丹明B异硫氰酸盐的酒精溶液中24h后用蒸馏水冲洗去净染料。沿颊舌方向于每个样本牙实验区域平行于牙体长轴连续切取2片,砂纸打磨试件至透光。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微渗漏的长度并观察其形态的变化。结果 与涂布1次、3次比较,自酸和全酸粘接剂在涂布2次时微渗漏值最低(P<0.05);两种粘接系统涂布相同次数时的微渗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酸和全酸粘接系统涂布2次时边缘封闭效果最佳,而两种粘接系统的边缘封闭效果相当。
-
基于医患关系探讨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
Abstract:
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特殊,如何改善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必经阶段,本文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医患关系及医学生临床实习期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期课程思政教育必要性。
-
ACBT护理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肺部湿啰音消失率、痰鸣音消失率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分析ACBT护理对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肺部湿啰音消失率、痰鸣音消失率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病房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共12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护理研究。依据患者及家属护理方案选择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样本量均为60例。入院后依据患者病情、症状开展治疗,期间予以对照组基础护理,予以观察组ACBT联合护理。对比患者治疗、护理7天内肺部湿啰音消失率、痰鸣音消失率,护理满意度及各类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及护理前后血气指标、肺通气量指标变化。结果:经治疗、护理7日后,观察组肺部湿啰音消失率、痰鸣音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价提升显著,且观察组各临床症状缓解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患者各项血气指标、肺通气量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护理后患者血气指标及肺通气量指标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BT 护理在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借助各类呼吸循环技术实现对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有效改善,进而促进其临床症状的快速缓解,提升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性,效果显著。
-
坏死性筋膜炎4例治疗体会
Abstract:
【】目的 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对4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在早期积极清创、引流、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原发病及加强生命支持等综合治疗下,尽早行高压氧治疗。结果4例患者的重症感染能有效控制,创面经过拉拢缝合或皮瓣修复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经多学科综合治疗生命征平稳后尽早行高压力高压氧治疗,可减轻全身中毒反应,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蚕茸柱天胶囊联合维生素E对不育患者精子染色质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蚕茸柱天胶囊联合维生素E对于特发性弱精子症和/或少精子症不育患者精子染色质损伤及氧化应激的临床疗效。 方法: 60例特发性弱精子症和/或少精子症的男性不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 =30)和对照组(n = 30),分别予以蚕茸柱天胶囊 + 维生素 E 和单纯维生素 E 治疗 90天,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检测相关精液常规参数及精子染色质扩散法(SCD法)检测精子DNA 碎片指数(DFI)及抽血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较治疗前后精子浓度(Sperm concentration)、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ogressively motile sperm rate, PR) 及DFI 、SOD活性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浓度分别为(21.173±6.165)%、(12.966±2.833)×106 /ml,治疗组治疗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浓度分别为(34.192±12.858)%、(28.528±11.469)106 /ml,治疗组中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浓度分别为(20.988±6.018)%、(12.960±2.831)×106 /ml,对照组治疗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精子浓度分别为(27.993±11.217)%、(13.008±2.998)106 /ml,对照组中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中精子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改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前DFI及SOD活性分别为(36.581±6.263)%、(105.529±12.593)U/mL,治疗组治疗后DFI及SOD活性分别为(25.805±7.735)%、(171.212±39.201)U/mL,治疗组中DFI及血SOD活性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DFI及SOD活性分别为(37.217±6.984)%、(107.181±11.655)U/mL,对照组治疗后DFI及SOD活性分别为(32.797±7.313)%、(141.088±34.407)U/mL,对照组中DFI及血SOD活性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DFI及SOD活性的改善度要优于对照组中DFI及SOD活性的改善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 蚕茸柱天胶囊联合维生素 E 治疗对于不育患者精液质量有改善作用,对于精子染色质损伤及氧化应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男性不育; 染色质损伤; 精子 DNA 损伤指数; 蚕茸柱天胶囊;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瘢痕疙瘩治疗效果及影响瘢痕疙瘩复发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观察瘢痕疙瘩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影响瘢痕疙瘩复发的因素,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204例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对影响患者瘢痕疙瘩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总结影响瘢痕疙瘩复发的因素。结果 204例瘢痕疙瘩患者中有45例复发,复发率为22.1%。手术联合放疗的疗效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P<0.001),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中,感染史[P<0.05,OR=3.627,95%CI(1.403-9.377)],瘢痕疙瘩的宽度[P<0.001,OR=1.959,95%CI(1.548-2.480)],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P<0.001,OR=35.042,95%CI(9.826-124.968)]与复发有关。结论 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伤口感染史、瘢痕疙瘩的宽度、治疗方法是影响瘢痕疙瘩复发的因素。瘢痕疙瘩是伤口异常愈合的结果,复发率高,治愈率低。了解瘢痕疙瘩复发的影响因素,可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和制订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石墨烯/丝素蛋白复合支架材料及其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邱荣敏,
Abstract:
石墨烯与丝素蛋白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众多,但材料本身各自仍存在缺点,故将二者结合以取长补短。本文叙述了两种材料各自的性能和应用,并总结了石墨烯/丝素蛋白复合支架材料的性能、作用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总结文中研究可知材料复合后理化及生物性能改善,但材料毒性仍存在剂量及时间依赖性,且目前缺乏进一步的动物及临床研究。
-
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回顾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种微生物标本,接种培养分纯后,采用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扩散法进行细菌体外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8年标准判读药敏结果,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共分离8402株非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36株,占26.6%,革兰阴性菌6166株,占73.4%。临床分离菌株前五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送检标本中血液标本占25.9%,痰液标本占22.2%,尿液标本占19.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2.5%和83.1%。MRSA中有96.3%菌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MRCNS中有76.3%的菌株对四环素敏感。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除外四环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检出3株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另检出2株利奈唑胺耐药和2株利奈唑胺中介菌株。粪肠球菌检出1株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和1株利奈唑胺中介菌株。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耐药率低于4%;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5%。2018年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403株,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21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31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561株,多为广泛耐药菌株。 结论 临床分离菌耐药率呈增长性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多科室协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管理,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
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主题词和关键词结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搜集关于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因素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各大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25号。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对纳入文献进行 Meta 分析,采用Stata11做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9篇,23个因素,meta分析结果OR值和95%区间分别为:年龄(3.12,2.07-4.69)、男性(3.81,1.88-6.64)、操作者经验少(3.12,1.7-5.73)、头、股静脉(2.64,1.8-3.88)、未按时维护(2.04,1.74-2.39)、更换敷贴天数(5.01,3.32-5.06)、穿刺次数>2次(4.74,2.66-8.44)、夏冬季置管(1.86,1.74-1.98)、置管时间长(3.93,2.81-5.49)、其他材料(2.44,1.92-3.11)、导管移动(3.15,1.99-4.99)、化疗疗程>6个(2.57,1.78-3.69)、维护知识少(2.76,1.65-4.63)、合并并发症(3.37,2.4-4.75)、白细胞计数异常(4.1,2.92-5.77)、化疗次数>3次(4.4,2.98-6.48)、肿瘤中晚期(1.56,1.3-1.88)、应用激素(2.89,1.77-4.72)、静脉高营养(4.73,3.06-7.33)、抗菌药物(2.66,1.18-6.01)与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有关;穿刺方式(1.87,0.62-5.64)、住院时间长(1.12,0.04-33.8)、文化程度高(0.13,0.01-2.6)。结论:肿瘤患者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除关注静脉高营养、头、股静脉置管、合并并发症、白细胞计数异常、穿刺次数>2次、夏冬季置管、置管时间长、操作者经验少、年龄、化疗次数>3次、导管移动常见危险因素外,也应加强对男性、头股静脉置管、未按时维护、更换敷贴天数长、其他材料、化疗疗程>6个、维护知识少、肿瘤中晚期、应用激素、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的有效预防。尚不能认为穿刺方式、住院时间长是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文化程度是其保护因素。
-
长骨釉质瘤及其去分化亚型临床病理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长骨釉质瘤及其去分化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6例长骨釉质瘤,对其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为10~45岁,平均21.8岁。5例发病于胫骨,1例在股骨颈。其中经典型3例,分化型2例,去分化型1例。组织学上经典型和分化型釉质瘤由异型性不明显的上皮成分及梭形间质细胞组成,经典型上皮成分明显,分化型上皮成分稀少。去分化型釉质瘤局灶可见经典型釉质瘤成分,去分化成分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染色深,核分裂数达8~15个/10 HPF。免疫组化显示经典型、分化型及去分化型经典釉质瘤区域上皮成分不同程度表达表达AE1/AE3、CK5/6、P63等上皮标记物;去分化型釉质瘤Vimentin弥漫阳性和局灶EMA阳性,未见表达其它上皮标记物,Ki-67增殖指数达70%。6个病例均获得随访,去分化釉质瘤患者在瘤骨段切除后11个月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长骨釉质瘤属于少见低度恶性骨肿瘤,侵袭性强和复发率较高的去分化亚型更为罕见,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仔细充分结合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
-
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性关节的疗效比较
Abstract: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愈后和关节功能评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间贵港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7例,其中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52例(SH组)和关节腔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45例(PRP组)。两组治疗后规范康复和定期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并以此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死亡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7.18个月。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膝关节WOM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PRP组优于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分组×时间P<0.05说明分组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WOMAC评分组间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时间P<0.05,分组×时间P<0.05说明分组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 SH组和PRP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有差异,且PRP组评分优于SH组评分。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性关节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症状并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可获得较长期良好地愈后,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保守治疗的较理想方法。
-
血沉和C反应蛋白与新发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45名新发SLE患者,分为非感染组和感染组。收集SLE相关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数据,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发SLE中,86.9%患者ESR加快,50.34%患者CRP升高。ESR和CRP均和SLEDAI评分无相关性。CRP和特定器官损害相关(如浆膜炎和关节炎)。CRP>60mg/L强烈提示存在感染。ESR和ESR/CRP比值无法鉴别SLE活动和感染。结论:在新发SLE患者中,ESR正常可能是排除SLE活动的敏感指标, CRP与特定器官损害相关, CRP>60mg/L强烈提示存在感染。
-
大黄灵仙胶囊调控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机制中BSEP、NTCP基因表达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大黄灵仙胶囊调控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胆盐输出泵(BSEP)、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干预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食组(P组)、致石组(Z组)、致石+灌水组(Z+S组)、致石+大黄灵仙胶囊组(Z+D组)、致石+熊去氧胆酸组(Z+X组),每组各12只,喂养8周,1天/次。采取小鼠胆囊组织观察造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技术对肝脏组织中BSEP、NTCP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对比其差异。 结果 Z组结石形成数多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Z+D组和Z+X组BSEP、NTC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Z+D组表达水平高于Z+S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Z+D组BSEP、NTCPmRNA的转录水平高于Z+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D组与Z+X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致石性饲料喂养可致小鼠胆囊结石形成,大黄灵仙胶囊可以促进小鼠肝胆管侧膜细胞上BSEP、NTCP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干预胆囊结石形成。
-
医学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策略与探讨
Abstract:
医学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是国家医学发展以及国际化人才储备的重要环节,是高素质医学顶尖创新人才的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在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关键因素体现在对医学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与发展不够。因此,培养高质量医学研究生对于提高我国的医学发展尤为重要。可从科研创新思维,英语能力,学术交流,个人品质及导师引领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医学研究生进行高质量培养,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明确方向。
-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35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糖尿病患者知晓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及在右江区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龙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住院共35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糖尿病临床表现知晓率41.1%,运动和饮食控制有助于控制血糖知晓率为64.6%,糖尿病不可治愈知晓率为38.0%,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的知晓率为46.9%,糖尿病患者需要家庭自我血糖监测知晓率为62.6%,血糖控制正常后仍需要继续用药的知晓率为60.9%,低血糖临床表现知晓率为48.0%,43.7%患者知晓降糖药和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19.7%患者随身携带预防低血糖发生的食品。糖尿病专科科室及非糖尿病专科科室在总体知晓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晓率均显著低于三级医院糖尿病患者。结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需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
-
闭合式鼻咽冲洗法对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鼻咽黏膜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闭合式鼻咽冲洗法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黏膜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2018年4到2019年12月期间84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鼻咽黏膜反应的患者进行分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开放式鼻腔冲洗法,观察组闭合式鼻咽冲洗法,连续冲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黏膜反应程度、呼吸道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鼻咽黏膜反应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较对照组19.04%低(P<0.05); 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SNOT-20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式鼻腔冲洗法相比,闭合式鼻咽冲洗法能够通过对鼻腔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冲洗,改善鼻咽癌放疗后的鼻咽黏膜反应程度,降低呼吸道不良反应及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感染病教学的反思*
Abstract: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为感染病教学带来挑战和机遇。感染 病教学应顺应形势,转变理念,因材施教,合理规划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培养具有“大感染”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
-
应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的效果评价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大容量全肺灌洗(whole-lung lavage,WLL)治疗尘肺病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进行的60名120例次WLL患者,就呼吸道症状、并发症、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①术后当天,即感觉肺灌洗侧通气轻松率为100% ,术后1d,咳嗽、咳痰增加,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稍微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5%、93.33%、96.67%、91.67%,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出现并发症7例次(5.85%),其中低氧血症、低钾血症、肺部感染各1例次、咽部不适4例次;③血气分析:术后1d,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血氧含量(cTO2)、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血氧分压(PaO2)、血氧含量(cT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改变;④肺功能:术后10d无明显改变;结论:WLL对改善尘肺患者呼吸道症状及提高血氧分压(PaO2)、血氧含量(cTO2)、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有明显作用,对治疗尘肺病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
益生菌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益生菌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胃管鼻饲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益生菌早期强化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氮平衡(N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gA、IgM、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L-6、IL-8、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早期强化肠内营养能够显著增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参灵扶正胶囊”治疗改善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不良临床效果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参灵扶正胶囊治疗经HAART而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参灵扶正胶囊治疗艾滋病者48例,疗程21个月以上,观察指标有体重、临床症状、血常规、生化及IgG、IgA、IgM,补体C3、C4、CD3、CD3+CD4、CD3+CD8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体重增加、贫血改善、白细胞回升有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IgG、补体C4、CD3+CD4和CD4/CD8改善显著 (P<0.05),而IgA、IgM、补体 C3、CD3和CD3+CD8改善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P>0.05)。针对CD3、CD4和CD8三项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CD4 恢复性提升在治疗后6个月开始超越对照组,两组 CD3 水平平稳上升,而治疗组值在对照组之上。结论 参灵扶正胶囊可显著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
-
长链非编码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头颈部内分泌器官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lncRNA作为几乎没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特殊类型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潜在靶点。本文就lnc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讨SHP2和URG4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的表达情况。结果:SHP2、URG4、SHP2及URG4双阳性表达在8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分别为46(56.10%)、45(54.90%)、43(52.40%)。在胰腺导管腺癌中,SHP2与URG4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0)。SHP2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06)。URG4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SHP2/URG4双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检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SHP2和URG4表达情况对评估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预测其侵袭转移趋势有重要意义,且有可能成为治疗靶点。
-
大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Abstract:
目的 建立并验证大肠癌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根据大肠癌术后病理结果,将316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160)和阴性组(n=1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预测因素,R软件绘制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列线图包含肿瘤分化程度、CEA水平、糖尿病以及CT报告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四个预测因子,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 Cl:0.826-0.904)。结论 我们结合影像学和临床病理特点开发了一个简便、高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临床医生可用于大肠癌患者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与否。
-
补肾疏肝法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硫酸脱氢表雄酮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疏肝中药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PADAM)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影响,探讨补肾疏肝法治疗PADAM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PADA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试验组采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药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汤加减,每日1剂内服;对照组用雄激素补充疗法,予十一酸睾酮胶囊80mg/次,2次/日,餐时口服,1月后减为40mg/次,2次/日。9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统计患者PADAM评分、检测血清总DHEAS、睾酮(TT)、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sub>2</sub>),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能+心血管、精神心理和性功能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PADAM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DHEAS、TT水平均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TT水平明显升高(P<0.05),DHEAS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DHEAS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疏肝法可通过调整肾上腺-性腺轴内分泌活动,改善肾上腺、睾丸等器官自身分泌功能,提升PADAM患者血清DHEAS、TT表达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
γδ T细胞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Abstract:
【】创面的修复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尤其是慢性难愈合创面,其机制的复杂性、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难愈合特点给临床医生带来诸多挑战。当今,有很多关于创面治疗需要花费高额经费的报道,因而使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不仅存在着能否完美治愈的压力,还有治疗经费上的压力。完美的创面修复是经过精细的步骤程序完成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伤口的难愈合,这是临床医生和病人所期待的理想结果。近年来医学科学界加大了对创面修复的重视并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从细胞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这无疑是科学研究的进步,也为临床治疗创面愈合提供更多可靠的方案及理论依据。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细胞中的γδ T细胞是属于免疫细胞T细胞的一类亚群,其表面由γ链和δ链组成。γδ T细胞本身还能够再分两类亚群,一类存在于上皮相关淋巴组织,另一类则是存在于外周血中,二者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在早期的科学研究中,γδ T细胞因其独有的特性而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话题。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它对肿瘤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故大量的免疫治疗投入到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去,并产生了效果,从而忽视了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价值存在。早期也很少有报道关于γδ T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治疗作用,所以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治疗肿瘤的作用,而非创面修复的作用。其实在很早就有学者发表文章说明γδ T细胞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人们还是对其价值存在一定的怀疑。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γδ T细胞的作用慢慢的显现在人类的面前。由于其存在有不变体T细胞受体,它能够很好的发挥着维持皮肤动态平衡、肿瘤免疫监测、创伤修复等作用。在创面修复的文献中又增添了重重的一笔,γδ T细胞能够在创面修复的治疗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作者将通过对γδ T细胞释放的细胞生长因子及成分整合素的分析,了解其又是通过哪些因子促进或者抑制γδ T细胞的增多或者减少并发挥作用?因而为γδ T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价值与相关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文献与理论基础。
-
超声造影对鼻咽癌放化疗疗效的预测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鼻咽部超声造影预测鼻咽癌原发灶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放疗科拟接受放化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共20例,所有患者均经鼻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于治疗前分别行鼻咽部超声造影和常规 MRI扫描,分别勾画肿瘤超声造影平均强化区、高增强区及低增强区,获取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及相关定量参数;于治疗结束13周时再次行常规 MRI扫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 CR 组和非 CR 组,采用成组设计 t检验分析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不同强化区域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评价肿瘤不同强化区域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鼻咽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平均强化区、高增强区、低增强区的PI、MTT、Slope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Slope值CR组均高于非CR组,而MTT值低于非CR组。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高增强区的TT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R组低于非CR组。肿瘤不同强化区域的PI值、Slope均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而TTP值均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平均强化区、低增强区的MTT值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鼻咽癌病灶超声造影TIC曲线主要表现为两型:I型(速升-速降-缓降型)和II型(速升-速降-平台型)。CR组中,肿瘤平均强化区和高增强区ROI曲线均以I型为主;非CR组中,低增强区ROI曲线以II型为主。 结论 鼻咽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可以较好预测鼻咽癌治疗的敏感性,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影像学资料。
-
超声引导股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股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8月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股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比两组麻醉前(T1)、插管时(T2)、内固定时(T3)、术毕(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术后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后24 h、术后3 d血清中疼痛介质水平[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 T2、T3、T4两组HR、MAP均高于T1,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3 d观察组血清β-EP、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股神经、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
通过案例教学把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提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 以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组织学与胚胎学》归属于基础医学形态学范畴,现在《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环节采用通过案例教学把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低年级医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兴趣,使其提前接触临床,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为今后学习临床相关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
胸锁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胸锁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骨科自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采用胸锁钩钢板治疗的8位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病例。结果: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4个月,其中优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7.5%,效果满意。结论:胸锁钩钢板不但能够使得脱位的胸锁关节得到复位固定,还能保留胸锁关节的微动,是一种疗效满意的内固定方式。
-
肝细胞癌中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非编码RNA被发现在细胞的生命调控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参与HCC的病理、进展、结局等各方面,对HCC的分化、增殖等调控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一些非编码RNA还发现是HCC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可能成为HCC的治疗靶点。本文就各种非编码RNA,包括piRNA、miRNA、lncRNA、circRNA以及siRNA五种非编码RNA在HCC中的功能、作用及研究发现进行简要综述。
-
白藜芦醇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 目的 通过观察白藜芦醇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PSD的临床疗效,检测不同治疗方案的PSD患者治疗前后NA、5-HT、BDNF的表达水平,探讨白藜芦醇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PSD的临床疗效及与NA、5-HT、BDNF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88例PSD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利用“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分别为对照组22例、白藜芦醇组22例、盐酸舍曲林组21例、白藜芦醇联合盐酸舍曲林组(联合组)2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神经康复锻炼以及药物。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白藜芦醇组口服白藜芦醇胶囊,盐酸舍曲林组口服盐酸舍曲林片,联合组口服白藜芦醇胶囊及盐酸舍曲林片。连续治疗8周。2、抗抑郁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抗抑郁疗效、神经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是否具有差异以及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表达水平相关性。结果 四组患者治疗前HAMD-24项、NIHSS、ADL评分以及血清NA、5-HT、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4周末、8周末,四组患者HAMD-24项、NIHSS、ADL评分以及血清NA、5-HT、BDNF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白藜芦醇组、盐酸舍曲林组及联合组患者HAMD-24项、NIHSS、ADL评分以及血清NA、5-HT、BDNF含量分别与治疗前、4周末比较,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4周末、8周末,四组患者治疗前HAMD-24项、NIHSS、ADL评分以及血清NA、5-HT、BDNF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白藜芦醇组、盐酸舍曲林组、联合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 1.白藜芦醇在PSD中可能通过促进NA、5-HT、BDNF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2.白藜芦醇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PSD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服用白藜芦醇或盐酸舍曲林,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疗效及耐受性,可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92例腕舟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采用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17.39%)(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ayo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患者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一步改善腕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
55例壮族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壮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壮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55例壮族CC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7.59岁,中位病程12.5天。病灶主要位于幕上,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癫痫为主。3例手术治疗,1例伽马刀治疗,51例保守对症治疗。均无死亡病例,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 壮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特点与其他种族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
音乐疗法作用于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系统评价音乐疗法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数据库检索: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研究类型关于音乐疗法对产后抑郁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737例患者。试验组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7,95%CI(-1.73~-0.61,p=<0.0001];试验组音乐疗法对产后焦虑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63,95%CI(-4.56~1.30,p=0.28>0.05];在睡眠方面,实验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28, 95%CI(-2.50~-2.07, p=<0.00001];在疼痛、满意度、母亲依赖、治疗态度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其效应量分别为[MD=-0.57, 95%CI(-0.71~-0.41, p=<0.00001]、[MD=2.92, 95%CI(2.67~3.71, p=<0.00001]、[MD=3.30, 95%CI(1.73~4.87, p=<0.0001]、[MD=5.18, 95%CI(4.50~5.86, p=<0.00001]。 结论:音乐疗法对缓解产后抑郁症有显著效果,但在产后抑郁症患者焦虑方面无明显效果,在改善疼痛、睡眠、满意度、母性依恋和自知力方面的证据是薄弱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2017-2019年临床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临床患者脑脊液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脑脊液标本,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336株病原菌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61.6%)、新生儿科(15.8%)、神经内科(9.2%)和重症医学科(6.5%);其中革兰阳性菌285株(84.8%)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37株(11.0%),真菌14株(4.2%);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真菌主要以新型隐球菌为主,对常见抗真菌药敏感。结论2017年-2019年我院脑脊液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耐药情况较严重。临床应了解本地区脑脊液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对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5例正常对照者,5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52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测量其基本情况,即血压、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测定血脂全套、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22.5,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对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统计学结果如下:⑴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抵抗素(Resist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⑵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Resistin、HOMA-IR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
-
地方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
Abstract:
通过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三条主线”监控系统、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和推进教学同质等举措,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
骨代谢标志物在肿瘤骨转移应用价值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69例肿瘤患者行SPECT全身骨扫描,与正常志愿者20人,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骨代谢六项指标: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统计比较肿瘤患者有骨转移组、无骨转移组以及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血清六项骨代谢指标的浓度。结果:169例恶性肿瘤患者有骨转移组PTH、TPINP、BAP、β-CTX四项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N-BGP、CT二项的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四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骨代谢指标进行进一步分级分析,结果提示轻度转移组中PTH、TPINP、BAP、β-CTX四项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发骨转移组中 TPINP、BAP二项明显高于轻度转移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TH、β-CTX二项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骨代谢指标在有无骨转移时发现:BAP、TPINP、β-CTX三项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 0.726; 0.774,三项诊断价值较高,且灵敏度、特异性都较佳。结论:在肿瘤有骨转移患者中骨代谢指标PTH、TPINP、BAP、β-CTX可用于肿瘤骨转移监测。而TPINP和 BAP指标诊断价值较高且灵敏度、特异性佳,可用于对肿瘤骨转移患者随访,动态评判骨转移的发生及进程。
-
TACC3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基因富集分析
Abstract:
【】 目的:分析TACC3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ACC3 mRNA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资料有无差异;分析TACC3 mRNA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运用GSEA基因富集分析方法预测TACC3可能影响乳腺癌发展所调控的基因集。方法:登录GEO数据库下载并收集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表达谱GSE42568及对应的临床信息,分析TACC3 mRNA在GSE42568数据中 104例乳腺癌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样本的差异表达、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关系;利用GSEA基因富集分析的方法预测受TACC3调控的相关基因。结果:TACC3 mRNA在乳腺癌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CC3 mRNA与年龄、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P>0.05),与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P=0.015)、T分期(P=0.011)有差异;生存分析中,高表达TACC3 mRNA的患者总体生存期低于低表达患者(P=0.009);TACC3 mRNA高表达样本富集了细胞周期、DNA复制、RNA降解、原发性免疫缺陷、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剪接体等相关基因集。结论:TACC3mRNA在乳腺癌中高表达,TACC3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的新诊疗靶点。
-
神经血管单元多靶点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基因及通路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关键基因的功能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GEO数据库中缺血性脑卒中体外模型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然后与“缺血性脑卒中”背景基因进行交集,鉴定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靶基因,并做GO、KEGG和PPI分析。结果 鉴定出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靶基因236个,其中VEGFA、IL6、CXCL8和SRC为关键基因。GO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有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免疫反应、信号传导等,KEGG分析结果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补体与凝血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结论 初步研究了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的靶基因,能通过多种生物过程、多个通路来发挥作用,为我们研究抗缺血性脑卒中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数字医学与3D打印辅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应用体会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探讨数字医学与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手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28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按简单随机化分为应用常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14例,应用数字医学与3D打印技术辅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8.1月。数字化3D打印组具有手术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的肩关节VAS评分数字化3D打印组优于关节镜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的肩关节ASES评分和UCLA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VAS评分,ASES评分和UCLA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医学3D打印技术辅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方案具有个性化、精准化、最优化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可缩短年轻医生关节镜学习曲线和提高医患沟通效果。
-
循证医学思维融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放射科临床教学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融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专业实习生进行应用研究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2019年7月~2020年3月临床专业实习生共76名进行研究,其中38名作为研究组,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融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研究;3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两组的教学成果进行比较,评价循证医学思维融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的教学质量测评和批判性思维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1)。研究组的授课教师对实习生表现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证医学思维融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能较大提高放射科临床实习生实践综合能力。
-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在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旁(papapedicular)入路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胸椎(the middle upper thoracic)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特点、可行性与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82例中上胸椎OVCFs患者(共96个椎体),均采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骨水泥行PVP。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后凸角(Cobb)。结果:82例(96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穿刺行PVP。手术时间16~43 min,术中出血0~5.0 ml,骨水泥灌注量1.5~4.0 ml。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对称,无穿刺并发症。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4.8%。术后均获得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月分别为7.78±0.94、3.66±0.49、2.09±0.59, 三者比较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月时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疼痛明显改善;术前、 术后1 d及术后12月时Cobb角分别为10.62°±3.33°、9.79°±3.11°、9.95°±2.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行PVP术治疗中上胸椎OVCFs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中上胸椎合并重度压缩骨折。
-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学院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Abstract:
本研究从临床学院运行模式与改革取得的成效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皖南医学院积极响应医教协同育人理念,充分利用优质社会医疗资源,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以赛代培、提升技能,实施评估、重在建设,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临床学院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
-
早期肺康复训练对AECOPD行双水平正压通气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心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早期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行无创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BiPAP)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心肺功能及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ECOPD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BiPAP和基础翻身扣背等改善肺功能,试验组40例在病情稳定后增加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和撤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改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和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撤机后并发症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早期肺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AECOPD行BiPAP通气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心功能和肺功能,降低撤机后并发症发生率。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是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清除炎症介质和体内毒素控制炎症反应,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本文回顾了不同连续血液净化模式对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展,旨在探讨评估不同净化模式对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预后情况。
-
基于TRPV1通道探讨正天丸抗偏头痛作用机制*
Abstract:
【】 目的 探究正天丸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CC)中TRPV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偏头痛组、正天丸组。正天丸组给予1. 62 g.kg-1.d-1正天丸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灌胃,连续给药7 d。末次灌胃30 min 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造偏头痛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检测各组大鼠TCC内TRPV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 正天丸组大鼠偏头痛样行为持续时间较偏头痛组缩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各组大鼠TCC 中均有不同程度TRPV1受体阳性表达,正天丸组表达强度较偏头痛组明显降低(P<0.05)。正天丸组大鼠TCC中TRPV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较偏头痛组降低(P<0.05) 。结论 抑制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中TRPV1的过表达可能是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Abstract:
目的: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效果。方法:选择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70名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教学,另外70名作为实验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中,授课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培育满意度评分上的区别。结果:实验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培育满意度评分上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但仍需在制度保障、师资队伍、考核机制等方面完善改进。
-
非增生及大、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超声参数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对比大、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膀胱出口梗阻相关的超声参数。方法 选取到本院行经直肠超声检查患者106例,40岁以下32例为非增生组,前列腺体积≤30ml的BPH32例、前列腺体积>30ml的BPH42例各为1组。应用经直肠应变力弹性成像获取三组前列腺弹性图像,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内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弹性评分、内外腺应变比、残余尿量;比较大、小体积BPH组尿流动力学检查AG值,分析两组BPH超声参数与AG值的相关性。结果 大体积BPH组残余尿量、内外腺应变比、弹性评分、内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高于非增生组及小体积BPH组(P<0.05),小体积BPH组残余尿量、弹性评分、内腺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高于非增生组(P<0.05),非增生组与小体积BPH组内外腺应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积BPH组AG值显著高于小体积BPH组(U=195.500,P<0.05);大体积BPH组与小体积BPH组残余尿量(r残余量=0.575,P<0.05)、弹性评分(r弹性评分=0.514,P<0.05)、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血流阻力指数=0.390,P<0.05)与AG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内外腺应变比与AG值(r内外应变比=0.217,P>0.05)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生后,大体积BPH与膀胱出口梗阻相关的超声参数值改变更大、引起的梗阻程度更严重。
-
人工膝关节置换结合inside-out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结合inside-out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膝外翻畸形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实验组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结合inside-out技术治疗。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股胫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结合inside-out技术能够改善膝外翻畸形患者围术期情况,促进膝关节恢复,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电子支气管镜肺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水平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观察电子支气管镜肺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将我院近期(2017年01月-2018年10月)收治以重症肺部感染为诊断的患者总计122例,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61例)与实验组(6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取电子支气管镜肺灌洗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水平、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细菌清除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炎症指标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水平明显降低,而实验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相比,明显较差(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相比,明显较差(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为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90%,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采取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部灌洗治疗,相对于常规抗感染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炎性指标水平,改善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水平,提升细菌清除率与临床治疗效果。
-
Slfn2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Abstract:
Slfn2是小鼠Schlafen(Slf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家族的成员参与控制细胞周期进程和生长停滞,诱导免疫反应和调控病毒复制等。本文综述了Slfn2影响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调控T细胞静息、参与免疫系统调控、造血干细胞(HSCs)调节的相关功能,以及其重要的抗肿瘤作用,旨在阐明Slfn2在调控细胞生长、免疫、抗肿瘤等作用方面的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分子机制提供方向,开辟靶向Slfn2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案思路。
-
microRNA-155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急性肺损伤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microRNA-155(miRNA-155)及其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7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B1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B2组)、miRNA-155抑制组(B3组)。采取经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0.1ml/100g)制作SD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动物模型,miRNA-155抑制组(B3组)于造模前24小时经大鼠尾静脉注射miRNA-155抑制物siRNA (80mg/kg)进行干预。动物模型制作12小时后处死所有大鼠。检测3组大鼠血清IL-lβ、IL-6、TNF-α及淀粉酶水平,计算各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量肺湿干比(W/D),并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B2、B3组大鼠与B1组比较,IL-lβ、IL-6、TNF-α及淀粉酶水平、W/D、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2、B3组高于B1组;B3组与B2组比较,B3组IL-lβ(303.7±21.2pg/mL)、IL-6(280.2±19.6pg/mL)、TNF-α(281.1±20.1pg/mL)、淀粉酶(4679±523U/L)、W/D(2.19±0.20)、肺组织ICAM-1蛋白(0.83±0.16)、TNF-α蛋白(0.78±0.12)表达、病理评分(6.44±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3组较B2组降低,肺组织病理损伤较B2组轻。结论 miRNA-155抑制剂能够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炎症因子,能够减少肺组织ICAM-1及TNF-α的蛋白表达,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hs-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中大斑块组。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hs-CRP浓度、血压、体重指数(BMI)等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中大斑块组中年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中大斑块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11.32±3.28ng/mL)显著低于小斑块组(15.24±4.36 ng/mL)和无斑块组(19.11±4.15 ng/mL)(P<0.01);小斑块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显著低于无斑块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年龄?BMI?HbA1c?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正相关(P均<0.05), 与25羟维生素D浓度呈负相关(r=-0.59,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1c?LDL-C、25羟维生素D浓度、hs-CRP是颈动脉脉斑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当补充维生素D有可能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
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增强CT造影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增强CT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8.01-2018.07于我院行增强CT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及对照组(30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检查前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焦虑、抑郁情况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增强CT检查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高龄产妇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产程、临床分娩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较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龄产妇抑郁、焦虑情绪,缩短产程,降低剖宫率,护理满意度更高。
-
安徽省低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
Abstract:
目的 调查安徽省低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制问卷,简单随机抽取安徽省15所高校1500名低年级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低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率分别为:75.55%、68.74%、59.42%,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3.60±3.25)、(3.44±1.20)、(3.57±1.28),其中,有过乳腺癌健康教育、母亲受教育程度为专科、城镇的女大学生乳腺癌KAP得分最高(P均<0.05),而乳腺癌家族史和乳腺癌疾病史KAP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P均<0.01),母亲受教育程度、乳腺癌健康教育、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总体的影响因素。结论 安徽省低年级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和态度尚可,防治行为相对较差。
-
SC514对ARDS模型大鼠MMP-2/9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核转录因子(NF- kB)信号通路的抑制剂SC514对 ARDS大鼠模型肺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2/9( mmp-2/9)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NC组、LPS组、CTL组和LPS+ SC514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 p65磷酸化水平,mmp-2/9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ARDS模型大鼠的肺组织中mmp-2/9转录水平。结果与NC组大鼠相比,ARDS模型大鼠的肺组织,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上升,肺组织中的MMP-2/9表达及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相比,LPS+ SC514组 p65磷酸化水平被抑制,肺组织中 mmp-2/9表达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514可抑制LPS诱导的ARDS模型大鼠中MMP-2/9的表达。
-
五味子乙素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海马组织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作用及对大鼠海马组织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ch B 低剂量组和 Sch B中剂量组、Sch B高剂量组。除正常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四组建立慢性酒精中毒动物组, 56°北京红星二锅头白酒灌胃:第一周以8ml/kg.d剂量灌胃,从第二周起,每周增加1ml,直至增加到10ml/kg.d的剂量,1周后增至12ml/kg.d的灌胃剂量,后按此剂量连续灌胃至第8周;酒精灌胃结束后设立五味子乙素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给予五味子乙素每天灌胃治疗,用药剂量为10mg/kg、20 mg/kg、40 mg/kg,连续灌胃30天。应用行为学检测仪Morris 水迷宫检测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中定位航行实验检测空间记忆的获得能力和参照物的记忆能力,空间探索实验检测空间记忆的保持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蛋白表达水平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动物大脑海马组织中的PSD-9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Sch B低、中、高剂量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大鼠游泳轨迹较有趋向性,正常组、Sch B高剂量组大鼠游泳路径和潜伏期较模型组短,平台穿越次数也较模型组多(P<0.05);Western Blot印迹法实验结果显示,以五味子乙素(Sch B)治疗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海马组织内的PSD-95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Sch B能明显改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其可能通过调控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实现。
-
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表达及意义
Abstract:
【】目的:旨在探讨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水平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意义。方法:参与体检的10012人,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计算血清G-17、PG中位数水平。结果:不同性别PGⅠ、PGⅡ、PGR和G-17检测水平比较显示,男性PGⅠ、PGⅡ、PGR检测水平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G-17检测水平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PGⅠ、PGⅡ、PGR 和G-17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G-17检测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P<0.05),而PGR检测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水平受性别、年龄的影响,判定胃泌素、胃蛋白酶原异常需结合以上因素综合考量。
-
DCE-MRI和DWI在乳腺Paget's病中的表现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Paget's病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Paget's病患者,对乳腺Paget's病在DCE及DWI上的影像学表现征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乳腺Paget's病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乳头增大,乳晕及邻近皮肤增厚,DCE呈渐渐性明显均匀强化,乳腺内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入型、平台型为主,DWI显示以高信号为主,高信号范围小于强化范围。结论 乳腺Paget's病在DCE、DWI上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
广西人群LHCGR基因位点 rs10495960和rs7579411分布差异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LHCGR基因rs10495960和rs7579411位点多态性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种族人群的分布性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 DNA 测序法和多重单碱基延伸 PCR ( SNaPshot) ,对573例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健康体检就诊者LHCGR基因的rs10495960和rs7579411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HapMap) 公布的北京人群(HapMap-CHB)、日本人群(HapMap-JPT)、欧洲人群(HapMap-CEU)及非洲人群(HapMap-YRI)LHCGR基因多态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广西人群中,rs10495960位点包含GG、GA、AA基因型,rs7579411位点包含CC、CT、TT 基因型,rs10495960位点以G/A基因型较常见 ( 46.1% ) ,等位基因以G 较常见 ( 64.0% ) ;rs7579411位点则以C/T 基因型较常见(47.1% ) ,等位基因以C较常见(62. 7% ) 。其中rs10495960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两组间分布均P<0.05,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rs7579411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地区人群 rs1049596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HapMap-JPT、HapMap-YRI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HapMap-CHB、 HapMap-C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0495960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HapMap-CHB、HapMap-JPT、 HapMap-CEU、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地区人群rs757941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 HapMap-JPT、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HapMap-CHB、 HapMap-C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757941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HapMap-JPT、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HapMap-CHB、 HapMap-C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广西人群中LHCGR基因的rs10495960位点多态性在男女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性,rs10495960和rs7579411位点多态性与其他种族间存在差异。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模式,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和教育内涵,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亲和力,构建协同育人课堂。
-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系统整合式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 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观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在医学本科生的内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对学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按照教学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55人,采用融入转化医学理念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共56人,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对理论成绩、临床技能成绩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成绩进行考核,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观察组的理论成绩中,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2.观察组的临床技能成绩中,平均分和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9, P=0.001)。3.观察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成绩优于对照组(P=0.006)。结论: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构建的内科学教育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更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要求,教学优势明显,能提高其理论成绩及临床技能成绩,且能提高其科研能力,对全面提升医学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
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接受三种不同方式放化疗的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研究接受三种不同方式化放疗的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生存分析,并研究影响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95例局部晚期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为鳞癌,完善检查后根据国际肺癌第七版分期为Ⅲa期-Ⅲb期。95例患者均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有根治性化放疗指征。根据接受根治性化放疗的方式分为序贯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诱导+同步放化疗组,对三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所有患者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生存曲线提示三组在PFS和OS上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放疗剂量、是否吸烟、化疗周期数、阻塞性肺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将以上6项因素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吸烟(P=0.002<0.05)、性别(P=0.045<0.05)、化疗周期数(P=0.034<0.05)及放疗剂量(P=0.024<0.0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接受三种不同放化疗方式治疗的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分期制定合理的化放疗顺序。吸烟、性别、化疗周期数和放疗剂量是影响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
芦笋中总黄酮在D101大孔吸附树脂上静态与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考察禾本科芦笋中总黄酮在D101大孔吸附树脂上静态与动态吸附性能,优选总黄酮纯化工艺。方法:以静态吸附率、解吸率、静态吸附曲线为依据比较D101、AB-8和HPD100的静态吸附性能,优选最优树脂,然后对其动态吸附工艺进行考察。结果:静态吸附量大小关系为AB-8 > D101 > HPD100,采95%乙醇解吸附时解吸率大小顺序为HPD100 > D101 >AB-8。以D101大孔树脂进行动态吸附考察,动态优选的结果为浓度为1:0.25的样品5BV上样于径高比1:5的D101大孔树脂柱,静置4 h,7BV水洗,60 mL90%乙醇洗脱,纯度提高了6.54倍。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禾本科芦笋中总黄酮的纯化。
-
贵州省女性青年身体形态特征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调查研究
Abstract:
目的 了解贵州省女性青年身体形态特征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为研究青少年生长发育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贵州省年龄在18~20岁的446名女性青年,进行空腹采血,检测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钙磷水平,测量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形态指标,并对测定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贵州女性青年OC、BAP、血钙及血磷均值分别为579.2±22.95 pg/ml、82.16 pg/ml、1.561±0.14 mmol/L和3.948±0.29 mmol/L,身高、体重和胸围均值分别为156.18±1.27cm、50.54±0.93 kg和84.29±0.92cm,海拔高度对女性青年的各项测定指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汉族女青年各项测定指标均高于少数民族,在身高、体重、OC和BAP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经济条件和运动对汉族女性青年的形态特征和骨形成生化标志物水平均有影响,但运动对少数民族各指标影响较小。结论 贵州地理海拔高度对女性青年身体形态特征和骨形成生化标志物影响较小,除主要的遗传因素外,家庭经济条件和运动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
低氧预适应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BV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其NLRP3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研究低氧预适应(HPC)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BV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其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BV2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常氧组,HPC组,HPC+OGD/R组和OGD/R组,用MTS法测定细胞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测定BV2细胞中NLRP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常氧组相比,OGD/R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给予1%O2低氧2h/复氧2h 的低氧预适应后,HPC+OGD/R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其它HPC条件及OGD/R组的细胞活力(p<0.05),且HPC+OGD/R组NLRP3的表达显著低于OGD/R组(p<0.05)。结论:低氧预适应可对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BV2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氧糖剥夺/复糖复氧BV2细胞NLRP3的表达水平有关。
-
作者单位:541001 广西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李启斌 陶领钢 于海 李海林 黄夏昉 刘训);广西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杨景毅 田群 韦波 李巧玲 黄斌)通信作者:李启斌,E-Mail:1960894523@qq.com 电话:15877036635
Abstract: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PLWH)伴发首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80例PLWH伴发首发抑郁患者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5mg-10mg qd抗抑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开始时服用50 mg/d,根据病情变化,可以调整到100~200mg/d。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HAMD减分率≥50%为有效。使用症状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6周治疗完成后,两组HAMD得分均随治疗时间明显下降,时间效应显著(F=12.16,p<0.001),组别效应显著(F=35.31,p<0.001);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均随着治疗时间而增加(χ2=9.37,p<0.001);治疗6周后研究组有效率87.17%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χ2= 10.35,
-
平台转换种植体肩台成骨对牙槽骨边缘应力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及有限元软件,分析平台转换种植体肩台成骨宽度与植体-牙槽骨边缘应力的变化。方法 通过solidworks软件根据上下颌骨的特点、植入深度(D)和种植体平台成骨宽度(W)建立模型,使用ansys软件对各组进行垂直200N加载及45度100N倾斜加载后的有限元分析。对比各组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种植体-牙槽骨边缘Von-Mises力。结果 种植体肩台成骨组的Von-Mises力大多数情况小于未成骨组。结论 平台转换种植体骨下种植时,种植体肩台成骨可以有效减少种植体-牙槽骨边缘的应力。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与情绪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与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50例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50例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康复依从性、情绪及康复自我效能。结果:护理后,试验组康复依从性为96.00%,比对照组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Scale,ERS)中重新评价维度评分为(36.36±4.27)分,比对照组的(30.55±4.77)分高,而表达抑郁维度评分为(12.12±3.11)分,比对照组的(15.61±3.98)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康复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为(81.98±4.53)分,比对照组的(61.48±4.5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情绪调节能力及康复自我效能。
-
24例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诊治经验
Abstract:
目的 分析马蜂蛰伤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蜂蛰伤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蜂蛰伤的救治提供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收治的24例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基本资料:患者急诊入院,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多有野外劳作群蜂蛰伤史,身体暴露部位蛰伤为主,存活、死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6h内入院)、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临床表现:患者除有局部疼痛红肿、酱油样尿、少尿外,还伴有不同程度有头晕、呕血或黑便、恶心、呕吐、过敏表现等症状。生化检查: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Hb、PLT)、凝血、肝肾功(ALT、AST、LDH、CK、尿素氮、肌酐)、肌酶等指标明显异常。治疗及预后:经血液滤过、透析、激素抗炎等综合治疗后,2例死亡,22例治愈。结论 马蜂蛰伤重症患者,早期经血液滤过、透析、激素抗炎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
MiRNA-181a-5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MiRNA-181a-5p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方法: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方法,将 MiRNA-181a-5p mimic转染入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转染MiRNA-181a-5p mimic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生物学特性的作用,通过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迁移、侵袭生物学特性的作用。结果:CCK-8结果显示,将MiRNA-181a-5p的水平上调后,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活性明显亦下降(P≤0.05)。结论:MiRNA-181a-5p的表达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其高表达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
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及血清IL-17A、IgE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哮喘儿童关系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及血清IL-17A、IgE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哮喘儿童关系。 方法 选择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组121例,对照组115例。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方法检测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标本血清IgE水平。分析两组间rs2275913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及血清IL-17A、IgE水平。 结果 rs2275913位点检测出AA、AG、GG三种基因型,哮喘组和对照组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哮喘组血清IL-17A、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rs2275913位点多态性可能是广西黑衣壮哮喘儿童的易感因素,血清 IL-17A、IgE水平升高可能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发病相关。
-
20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的观察和护理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总结20例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ICU的脑血管病患者20例实行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NAVA)。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呼吸力学曲线参数、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且比较NAVA与PSV通气模式的人机协调性及血气变化;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气道管理;做好EAdi导管护理,维持膈肌电信号的稳定;做好脱机过程的护理。结果 NAVA模式下每分钟双吸气次数显著高于PSV模式(P<0.05),每分钟误触发和无效触发次数显著低于PSV模式(P<0.05);两种模式在血气中的PH值、PACO2、PAO2上无明显差异(P>0.05)。NAVA通气期间均未发生VAP和缺氧性损害;均未发生EAdi导管意外且信号基本稳定,最终16例患者安全脱机,4例脱机失败。结论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模式作为一种新型通气模式通过做好其观察和护理可安全应用于临床,并且具有改善人机协调性的潜在优点,值得临床护士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
女性生殖器结核23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FGT)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2011~2019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FGT2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入院初步诊段FGT4例,诊断准确率17.4%;6例剖腹探查病理确诊,13例腹腔镜探查病理确诊,2例诊断性刮宫病理确诊,2例经抗结核治疗有效确诊。结论FGT临床表现多样,需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特别是腹腔镜探查术,有助于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33例诊治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证实为X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均提示有胆囊结石,其中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7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胆囊癌或疑似胆囊癌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XGC。本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26例(中转开腹率15.38%),开腹手术7例;胆囊完整切除28例,胆囊大部分切除5例;胆囊结肠内瘘3例,其中2例行胆囊切除+结肠修补术,1例行胆囊切除+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出现肠瘘1例,感染2例,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GC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避免手术范围的扩大,治疗上首选胆囊切除术,且效果良好。
-
门脉系统血栓形成2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目的:通过分析2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在临床诊治经过中的病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关参考文献,并结合病例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合参考文献,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起病隐匿,病情变化快,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病例1,因“腹痛腹胀3天”就诊,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拟“急性胰腺炎”收治,入院1天后症状加剧,完善全腹CT(平扫+增强)后确诊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转诊外院治疗后好转。病例2,因“上腹部胀痛不适4天余”入院,曾就诊外院,考虑“肠脂膜炎?胰腺炎?”,外院治疗未见好转,至我院复查腹部增强CT后,按“门静脉血栓形成”收治,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不易确诊,易延误治疗,需要临床接诊医生提高警惕,联合多手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免疫细胞浸润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研究食管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与食管癌临床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CIBERSORT运算法则在R语言及perl软件中运算出22种免疫细胞在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运用R语言及perl软件运算出22种免疫细胞与食管癌的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及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差异表达分析中,浆细胞在食管癌中呈低表达(P=0.038),单核细胞在食管癌中低表达(P=0.024),M0巨噬细胞在食管癌中高表达(P=0.032),静息肥大细胞呈低表达(P=0.016);与临床资料分析中,食管癌中静息NK细胞在食管癌中与临床分期有关(P=0.027),单核细胞与食管癌临床分期有关(P=0.045),M2巨噬细胞与食管癌T分级有关(P=0.021);生存分析中,发现22种免疫细胞中的激活肥大细胞与食管癌的预后有关(P=0.017)。结论:免疫细胞与食管癌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估食管癌分期及预后的指标及治疗靶点。
-
主动加温技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评价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主动加温对于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寒颤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脐血PH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VIP、Wan Fang Data 和CNKI 数据库,搜集有关主动加温对于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与寒颤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各项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0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 15.0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7个RCT,共434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加温组核心体温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WMD为0.71,95%CI为0.54-0.87,I2=73.2%,P<0.01],主动加温组术后寒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保温组[RR为0.283,95%CI为0.176-0.453,Z=5.25,P<0.001]。主动加温组得新生儿脐带血PH值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WMD为7.288,95%CI为7.273-7.303 Z=937.80,P <0.001] 。结论 与常规保温相比,剖宫产时主动加温可减少产妇体温下降的程度,同时降低寒颤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脐带血PH值。这些发现表明,主动的空气加温或输液加温应常规用于剖宫产手术。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多层螺旋CT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活动性肺结核对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肺结核杆菌感染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上述两类疾病认知,为后续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结核病项目科确诊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1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5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MSCT检查,并对临床资料及影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NTM肺病组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咳嗽、咯血发病率分别为78.85%、100.00%、40.38%,高于TB组42.11%、55.26%、21.05%、52.63%,两组差异显著(P<0.05),I区、II区病变位置分布上,两组差异显著(P<0.05),III区、弥漫分布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NTM肺病组好发部位、条索影、结节、斑片影、支气管扩张、粟粒与T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NTM肺病组相比较TB组,两者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对上述疾病确诊金标准为菌种鉴定,后续结合MSCT表现,能详细将病变程度清晰展示出来,为后续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减少误诊发生率。
-
CCDC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探讨CCDC66(coiled-coil domain containing 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qPCR技术检测CCDC66 在2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mRNA水平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DC66、CD3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CDC66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在2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66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在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结肠粘膜上皮来源细胞株FHC(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CDC66在46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08),CCDC66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p=0.0361,p=0.0329)及TNM分期(p=0.0361)呈负相关;CCDC66高表达组肿瘤组织微血管计数显著低于CCDC66低表达组(p=0.0013)。结论:CCDC66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低表达,并与肿瘤转移及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CCDC66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结直肠癌的转移。
-
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术后尿脓毒症相关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石术后发生尿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1至2018年12 月于我院行输尿管软镜碎石的219例患者资料,使用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评价尿脓毒症,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尿脓毒血症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软镜碎石后出现尿脓毒症的发生率为9.5%(21例)。单变量的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史(OR=3.27,P = 0.03),结石体积(OR=1.35,P = 0.07),未预留置输尿管支架(OR=4.51,P = 0.01),未使用输尿管软镜鞘(OR=4.00, P = 0.02),手术时间(OR=1.10,p < 0.001),尿细菌培养阳性(OR=4.07,P = 0.005),尿培养为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OR=15.15,P < 0.001)是导致术后尿脓毒症的风险。进行多变量综合调整后,未预留置输尿管支架(OR=6.20,P = 0.01),未使用输尿管软镜鞘(OR=7.66,P = 0.009),手术时间(OR=1.13,p = 0.003),尿细菌培养阳性(OR=3.95,P = 0.01),尿培养为MDRO(OR=28.55,P = 0.01)仍是导致术后尿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预留置输尿管支架、未使用输尿管软镜鞘、手术时间过长、尿细菌培养阳性(特别是MDRO)是导致输尿管软镜术后发生尿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腹腔镜胆肠吻合术在胆管扩张症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治疗胆管扩张症在临床上的效果。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开腹手术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的时间、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出血量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在手术后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指标上,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87±1.39d),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07±1.88d),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P<0.05)。随访1-72月后显示观察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肠吻合术在胆管扩张症的治疗中具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创伤小,腹部切口小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
流行病学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Abstract:
探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以提高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方法 在广西某医学院校用统一的自制问卷与统一测试题普查2014级与2015级预防专业全体学生,采用Epidata录入,SPSS22.0分析,运用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结果 理论课在队列研究、筛检、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预防策略、公共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方面2015级得分均高于2014级。实习课在疾病分布、现况研究、筛检评价、疾病因果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方面2015级得分均高于2014级。教学效果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素质、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知识掌握方面2015级高于2014级。结论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
-
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9年5月NEC患儿7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对比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腹泻改善、腹胀改善、大便恢复正常)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CD4+、CD4+/CD8+)、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IL-6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NEC患儿,可促进症状改善,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效果显著。
-
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与健康成人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7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及2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NaPshot技术分析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位点基因型,比较两组 Nur77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的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ur77 基因多态性或许与脓毒症易感性无明显相关。
-
基于PubMed 数据库的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PubMed数据库里国际上研究幽门螺杆菌耐药文献的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为耐药幽门螺杆菌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国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的文献,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0)、CytoScape3.6.1及SPSS 22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共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的相关文献154篇,年发文量首先呈波动性上升趋势,随后有所放缓,语种以英文为主。发文量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该领域涉及最多的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前5名为Helicobacter pylori / drug effects, Helicobacter Infections/drug therapy, Anti-Bacterial Agents/pharmacology,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l和Helicobacter pylori/genetics,说明这几个方面是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及共同点。结论 通过对国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发展现状,为幽门螺杆菌耐药防治提供参考。
-
手术贴膜的应用对预防气压止血带术中滑动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贴膜在预防气压止血带术中滑动的效果。方法:选取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保护垫保护患者皮肤后绑扎止血带;实验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手术贴膜将止血带、保护垫与皮肤固定在一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气压止血带滑动情况、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止血带休克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手术过程中气压止血带的滑动情况、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止血带休克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使用手术贴膜可以防止术中气压止血带滑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后疼痛。
-
NICU大面积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程序化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脱机和经验性脱机两种脱机方式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大面积脑梗死(LHI)行有创机械通气(IMV)患者实施的临床疗效,并分析LHI行IMV的患者成功脱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NICU收治的LHI行IMV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原则分为CPAP组及经验组,每组39人,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IMV时间、脱机时间、VAP发生率、住院病死率、脱机成功率和NICU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脱机方式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HI行IMV患者成功脱机拔管的影响因素。结果 CPAP组患者的IMV时间、脱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NICU住院时间均低于经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脱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I行IMV患者成功脱机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有创MV时间、脱机时间、血清白蛋白(ALB)、入室时APACHEII评分、BNP和GCS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IMV时间、APACHEII评分及GCS评分是NICU大面积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成功脱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于NICU大面积脑梗死行IMV患者而言,CPAP脱机在降低脱机时间、IMV时间、VAP发生率及NICU住院时间方面优于经验性脱机。年龄、IMV时间、APACHEII评分及GCS评分是NICU大面积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成功脱机的影响因素。
-
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11例病例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探究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9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子宫破裂的患者中,疤痕子宫7例,5例发生在孕足月,2例发生在孕中期(孕16周-26周)。非疤痕子宫4例,1例发生于暴力臀位阴道助产术后,2例中孕引产胎盘植入清宫后,1例孕13周残角子宫妊娠破裂。2例行子宫切除术,1例行残角子宫切除术,其余采用子宫修补术,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疤痕子宫、胎盘植入、不适当和粗暴的阴道助产术是子宫破裂高危因素,准确诊断,及早手术为救治关键。
-
持续加温湿化与持续滴注湿化液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影响 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评价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和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EMBASE、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后,采用 Rev Man 5.2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 9 篇RCT,包含497 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液气道湿化相比,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可降低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率(P<0.000 01)、气道黏膜出血率(P<0.000 1)、肺部感染发生率(P<0.000 1)、痰痂形成率(P<0.000 01),同时可提高患者湿化效果满意率(P=0.00 1)。结论 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滴注湿化液气道湿化法。
-
苦参素及Mir-181a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裸鼠移植瘤中耐药蛋白P-GP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苦参素及Mir-181a在体内环境中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细胞在裸鼠腋下接种,创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42只雌性裸鼠随机分成6组: miR-181a mimic组、苦参素组、苦参素+ miR-181a mimic组、阿霉素组、mirna mimic NC组、空白对照组。药物干预18d后,取出瘤体,用公式计算肿瘤体积。HE染色法观察组织的细胞病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指标P-GP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GP对应耐药基因ABCB1表达的情况。结果 药物干预18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R-181a mimic组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提高,而苦参素组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降低;与miR-181a mimic组相比,加入苦参素的苦参素+ miR-181a mimic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降低。结论 苦参素在体内环境中不仅可以抑制人肝癌耐药移植瘤的生长,还可提高人肝癌耐药细胞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而miR-181a在体内环境中可以促进人肝癌耐药移植瘤的生长,提高人肝癌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
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目的:研究项目旨在设计一款引流袋更换包,将引流袋更换用物合理组配,进行医用包装,应用于临床。为护士进行引流袋更换操作带来方便,提高工作效率,预防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方法:基于设计理念,由消毒供应中心制作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将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所需物品,统一配置整理,使用治疗巾包裹,再利用一次性打包袋进行包装,制作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结果:采用半结构化质性问卷调查21名临床护士,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接受性强,临床应用效果佳。结论: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使用过程中缩短了维护时间,减少了反复拆包、接传物品的麻烦,可一人独立完成,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减少感染机会。
-
TR Band止血器首次减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TR Band止血器首次减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采用TR 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术后1h开始首次并逐步放气减压,观察组于术后30min开始首次并逐步放气减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舒适度和焦虑程度。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GCQ、SAS评分两组组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1)。结论:TR 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于术后30min开始放气减压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
NT-proBNP在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急性期手足口病患儿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检测和分析,重点探讨NT-proBNP 在评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识别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郴州市儿童医院的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依据入院24小时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住院治疗第7天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普通型组门诊初诊时、重型及危重型组入院24小时内及治疗第7天行NT-proBNP 、CK-MB、cTnI及LVEF检测,对不同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1.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越严重入院24小时内NT-proBNP、CK-MB、cTnI水平越高,LVEF值越低;NT-proBNP与CK-MB、cTnI呈正相关性,与LVEF呈负相关性;cTnI、CK-MB与LVEF无相关性。 2.死亡组入院24小时内NT-proBNP、CK-MB、cTnI均明显高于存活组,LVEF明显低于存活组。 结论 1. NT-proBNP对预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情况有意义,NT-proBNP值越高,心肌损伤越重,心功能越差。2.联合检测NT-proBNP、CM-KB、cTnI及LVEF,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探讨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在该院心内科进行轮转实习的24名大学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2名和对照组1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传统教学+慕课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出科时对医学教育环境影响得分、理论知识、病例分析、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学习的知觉、对学术的自我知觉、对教师的知觉、对社交的自我知觉、对环境的知觉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理论、病例分析、临床操作、病历书写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医学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桑枝多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作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桑枝多糖降血糖的机制。方法 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小鼠分PBS、RMP、MF治疗组,并设未造模的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小鼠血糖、粪便和回肠内容物16SRNA、肠道菌群等。结果 正常组(Normal)、PBS组、RMP组、MF组的平均血糖分别为5.4、13.2、5.6、5.8mmol/L;小鼠粪便和回肠内容物16SRNA百分比分别为86.9%/80.0%,120.4% /109.0%,125.1%/112.9%(P<0.01);RMP组和MF组与PBS组比较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占比较高(P<0.05)。结论 桑枝多糖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
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3次普查状况分析
Abstract:
目的:调研某三甲医院静脉输液现状,全面了解我院静脉治疗输液工具选择、穿刺部位、输液连接、导管与敷料固定及维护、输液并发症等,为践行静疗标准,优化静脉输液结构、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提供改进依据。方法:静脉治疗护理专业组通过普查方式采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治疗横断面调研表》调研全院静疗现状,通过问卷星APP软件制作电子版问卷,静疗组成员2人每组利用手机进行调查,分别于2018年4月11日、8月22日、11月29日进行3次全院静疗状况普查。结果:1. 3次静疗调查分别覆盖69个护理单元、67护理单元、71个护理单元,调查全院2815人、2523人、2976人,静脉输液人数1833例、1543例、1783例,静脉输液占比65.13%、61.14%、59.91%,2018年累计调查8314例、静脉输液5159例、整体静脉输液占比62.05%。2. 3次静疗调查钢针、留置针、PICC、CVC、输液港总体占1.11%(57/5159)、85.07%(4389/5159)、5.31%(274/5159)、4.34%(224/5159)、4.17%(215/5159),钢针使用数量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感染科19.30%(11/57)、干部病房15.79%(9/57)、心血管内科12.28%(7/57)、精神心理科10.53%(6/57)、内分泌科8.77%(5/57)。3. 3次调查合计留置针输液置管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前臂52.38%(2433/4645)、手背29.24%(1358/4645)、关节部位9.80%(455/4645)、颈外静脉0.62%(29/4645)、下肢1.05%(49//4645)、头部0.15%(7/4645),PICC不同输液置管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臂83.76%(165/197)、肘部12.69%(25/197)、前臂3.05%(6/197)、0.50%(1/197)。CVC不同输液置管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颈内静脉68.55%(109/159)、股静脉23.27%(37/159)、锁骨下静脉8.18%(13/159)。PORT左胸部输液占比19.05%(12/63)、右胸部占比80.95%(51/63)。4. 并发症静脉炎占4.34%(224/5159)、液体外渗/渗出占0.64%。5. 3次全院静脉治疗状况普查显示导管维护与固定护理缺陷频次占23.43%、人数占20.59%,敷料维护与固定缺陷频次占36.03%、人数占28.38%。结论:1. 3次全院静疗横断面普查显示输液工具选择方面留置针使用比例最高,占绝大多数,钢针使用比例最小;2. 留置针静脉输液置管部位穿刺部位大多位于前臂、手背,部分存在不合理;3.并发症静脉炎、外渗/渗出发生比例低。3. 敷料固定与维护护理缺陷频次整体占比36.03%,仍需较大改进。
-
基于大班医学教学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
Abstract:
探讨在大班医学教学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方法:对不同年级的两个医学本科大班(每个大班均超过200人)的外科总论大班教学中接入问题(PBL)与案例(CBL)教学模式(简称改良PBL)。考试内容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为评估内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评价该教学法比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LBL)在多种能力方面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受学生欢迎(总评p<0.01)。考试成绩在分析题成绩与总成绩之间的分布上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大班医学教学中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行有效。
-
胸壁切除术和非胸壁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对比
Abstract:
目的:探究胸壁切除术与非胸壁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312例,其中行胸壁切除术37例,非胸壁切除275例,采用1:1匹配,最终纳入胸壁切除术(研究组)37例,非胸壁切除术(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肺癌生存质量量表(LSSC)评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型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两组肺癌症状评分、正常生活的影响评分、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非胸壁切除术相比,NSCLC患者肿瘤侵犯胸壁行胸壁切除术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且胸壁切除术并未恶化患者长期肺癌生存质量。
-
CICARE护患沟通模式对大学生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接触/connect、介绍/introduce、沟通/communicate、询问/ask、回答/respond、离开/exit(CICARE)的护患沟通模式对大学生患者就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设计,以2017年春季学期(2017年2月27日-7月7日)3-7月在我院门诊就医的大学生为对照组,2017年秋季学期(2017年9月4日-2018年1月19日)9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为观察组(不计寒暑假期间2个月的就诊患者数量)。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CICARE的就诊沟通模式,给予对照组于常规沟通模式。统计患者在医疗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总体评价等方面的满意度。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数为500例,对照组为500例。观察组在医疗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等方面的评价分,以及在总体满意评价数量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CICARE的门诊护理沟通方式可提高大学生患者对就医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
-
半枝莲化学成分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何有效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蛋白家族信号通路调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半枝莲化学成分可通过影响NF-κB、EMT、CK、Bcl、Notch、MAPK蛋白通路,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凋亡。本文拟对半枝莲化学成分影响肿瘤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作一综述,为半枝莲对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Abstract: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f childhood ,ALL)是一种儿童血液和骨髓的癌症,是指骨髓产生过多的未成熟淋巴细胞(一种不正常的白细胞)。如果不治疗,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会迅速恶化。异常增生的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细胞可在骨髓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也可侵及骨髓外的组织,如脑膜、淋巴结、性腺、肝等,甚至可以危害神经系统。在ALL的儿童患者中,大量的干细胞会突变成了淋巴母细胞、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既不能像正常的淋巴细胞那样发挥作用,也不能抵抗感染。随着科学研究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目前依据ALL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已取得较好疗效,大约80%的儿童和30%的成人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并且有治愈的可能。
-
主动脉瓣置换在治疗主动脉瓣膜瓣膜疾病的临床效果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主动脉瓣膜置换在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主动脉狭窄27例与主动脉关闭不全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主动脉狭窄与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经超声探明患者术前、术后主动脉瓣的情况。结果:主动脉狭窄与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均无死亡。在随访的6个月中,主动脉瓣膜的患者均恢复良好,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主动脉瓣置换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疾病有明显的效果,对缓解左心扩大及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抑制作用 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联合组。紫杉醇组采用紫杉醇预处理,联合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进行预处理。CCK-8实验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的作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乳腺癌细胞迁移距离。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情况。结果 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联合组不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联合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联合组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少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和联合组穿过小室膜和基底膜的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穿过小室膜和基底膜的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加强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
-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医学遗传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
Abstract:
运用“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反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分阶段、多次、多元化、多角度的综合性评价,以此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
影响肝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Abstract:
肝癌属于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疾病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肝癌存在的治疗后生存期短、复发率高、生存率低、预后差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因此明确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对提高肝癌的疗效、改善肝癌患者预后及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肝癌的治疗取得诸多进展,本文就肝癌肿瘤本身因素、肝癌肿瘤微环境、分子生物学因素、治疗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对影响肝癌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
《英国医学杂志》(BMJ)学术论文写作模式探析
Abstract:
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梦想,然而语言问题确是一大难题。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例子来自《英国医学杂志》(BMJ)),重点凸显论文的逻辑和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模式,以期能为医务工作者在写作学术论文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文章录用率。
-
直接前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8月关于直接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队列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Review manager 5. 2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外展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3月和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结果 共有14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2篇为回顾性研究,1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58人纳入研究。合并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间[WMD=4.49,95%CI(-1.94,10.91) ; P =0.17]、髋臼杯外展角[WMD=-0.17,95%CI(-2.04,-1.70) ; P =0.86]、术中假体周围骨折[RR=1.18,95%CI(0.57,2.34) ; P =0.65]、术后1年Harris评分[WMD=1.65,95%CI(-0.31,3.62) ; P=0.10]、术中神经损伤[RR=4.47,95%CI(0.78,26.57) ; P =0.09]、术后肌酸激酶水平[WMD=-71.22,95%CI(-185.19,42.75); P=0.22]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切口长度[WMD=-3.02,95%CI(-4.91,-1.12) ; P =0.002]、术中出血量[WMD=-0.25,95%CI(-0.50,0.00) ; P =0.05]、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78,95%CI(0.36,7.20) ; P =0.03]、术后3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37,95%CI(2.86,3.87) ; P<0.00001],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入路在手术时间、髋臼外展倾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术后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但DAA入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长度小,更利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由于纳入研究异质性较大,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甜茶颗粒剂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甜茶颗粒剂对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作用。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6组,给药组小鼠按低中高剂量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给药一周,用0.125% CCl4花生油溶液进行腹腔注射造模。取材,检测小鼠血清ALT、AST生化指标,小鼠肝组织SOD、MDA生化指标,及对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测。结果 甜茶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较,中剂量组小鼠生化指标ALT、AST、SOD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小鼠生化指标ALT、AST、SOD、MDA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甜茶颗粒剂对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保护的作用。
-
青少年学生活动性肺结核临床与CT影像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在校青少年学生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学生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诊断的39例新发活动性肺结核学生及同期随机抽取的78例新发活动性肺结核非学生成人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学生组咳嗽、咯血发病率分别为28.2%、10.3%,低于非学生组78.2%、26.9%,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II、III区域及≥3个肺叶病变位置分布上,两组差异显著(P<0.05),Ⅰ区域病变病变分布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学生组小叶样肺实变、亚段及段性肺实变、叶性肺实变、网状影和细线影、索条影、无壁空洞、薄壁空洞、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与非学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学生组与非学生组活动性肺结核临床表现、病变分布及CT征象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学生与非学生活动性肺结核肺临床及影像表现对比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学生肺结核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
钆塞酸二钠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MRI动态增强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肝胆特异期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共53例,将平扫图像、动态增强三期图像定为A组,A组图像加上肝胆特异期图像定为B组。将A组及B组影像诊断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3例患者均有肝硬化表现,在T<sub>2</sub>WI上呈网格状改变,共发现了60个结节。根据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结节强化减退,平衡期结节呈低信号,共有53个结节被诊断为小肝癌;另有7个结节,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呈等或低信号,被诊断为肝硬化结节。肝胆特异期上述60个结节未见造影剂摄取呈低信号,结合平扫及动态增强三期特点,60个结节均诊断为小肝癌。平扫及动态增强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8.33%,而结合肝胆特异期扫描诊断符合率达10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三期结合肝胆特异期能明显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
-
乳腺癌的MRI诊断价值及应用进展
Abstract:
MRI已成为临床评估乳腺病变的重要检查技术,尤其对年轻的乳腺癌患者, MRI相对于乳腺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更敏感,诊断价值更高。DWI和DCE-MRI是目前MR检查乳腺的首选序列。随着科技进步,MRI技术也从单纯解剖学向分子影像学的方向发展,MRI新技术如MRS、SWI和BOLD成像等能为乳腺病变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参数,因此,乳腺MRI检查对确定乳腺癌手术前准确分期、指导放疗及化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本文对MRI新技术在乳腺癌诊断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PLA2R及其抗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相关性
Abstract:
IMN是一个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出现蛋白尿。自21世纪初以来,对于人类膜性肾病(MN)的分子病理学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灵感来自对实验模型Heymann肾炎的研究,随后逐渐发现了包括中性肽链内切酶(neutral endopeptidase,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SOD2)、a烯醇化酶(a-enolase,ENO)、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等一系列抗原。这些抗原通过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产生原位或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导致足细胞损伤,从而致病。PLA2R作为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MN)的新兴标志物,本文就PLA2R及其抗体与IMN的关性进行综述。
-
PERK通路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被认为与多种疾病有关,它诱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在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RNA-like ER kinase,PERK)通路作为激活UPR的一条关键通路参与ERS引起的凋亡和自噬,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综述简要概述了PERK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应用品管圈提高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
Abstract:
目的S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的效果。方法S选取在我院2017年7月16日至2017年8月16日的中医体质辨识为偏颇质者100例为对照组(QCC 活动前),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5月3日中医体质辨识为偏颇质者100例为观察组(QCC 活动后),比较实施 QCC 活动前后,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及沟通满意度。结果 QCC 活动后,偏颇质者复诊依从率为71.0%,比活动前增幅17.0%;偏颇质者复诊沟通满意率为87.0%,比活动前增幅18.0%(P<0.05),偏颇质者复诊依从率及沟通满意率均较QCC 活动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SQCC 活动的开展可明显提高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及满意度,调动各圈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
血清CA724、CA199、CEA及CA125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龙岩市第一医院的31例胰腺癌患者、31例良性胰腺疾病患者和33名健康体检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各组血清CA724、CA199、CEA、CA125进行检测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项或联合测定在胰腺癌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胰腺癌组血清CA199、CEA、CA12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胰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A724仅高于良性胰腺疾病组(P <0.05),CEA与CA125间存在较好相关性(r=0.764,P=0.000)。胰腺癌组CA199的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9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9%、100%。CA199联合CEA的ROCAUC为0.983,敏感性为93.5%,高于CA199联合CA724或CA12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AUC最大,为0.991,高于单项和其他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和100%,且曲线下面积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A199在胰腺癌中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EA、CA125、CA724,联合检测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有助于提升胰腺癌诊断检出率。
-
桂西地区109例乳腺癌患者TOP2A基因表达变异的临床病理意义分析
Abstract:
目的 研究桂西地区乳腺癌患者TOP2A基因变异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收集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乳腺癌患者病理标本109例,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样本TOP2A与HER2基因的变异情况,而乳腺癌其他临床病理分子标志物HER2、ER、PR、Ki67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通过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TOP2A基因变异与这些分子标志物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9例患者中有26例TOP2A 与HER2共扩增病例,4例TOP2A缺失HER2扩增,1例TOP2A缺失HER2未扩增(P < 0.05),TOP2A基因变异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级及分子分型密切相关(P < 0.05);但与患者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乳腺癌TOP2A基因变异与HER2基因变异密切相关。TOP2A基因变异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
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17检测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胃泌素17(Gastrin17, G-17)及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ongenⅠ,PGⅠ;PepsiongenⅡ,PGⅡ)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75例患者。根据胃镜及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30例,良性溃疡组35例,恶性溃疡组10例。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17、PGⅠ、PGⅡ,并计算PGⅠ与PGⅡ比值PGR。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学指标的水平变化及消化性溃疡的性质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溃疡组血清PGⅡ和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溃疡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消化性溃疡不同亚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PGⅡ和G17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 <0.05)。恶性溃疡组的PGⅡ水平显著高于良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 <0.05)。良性溃疡组G17水平显著高于恶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 <0.0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恶性溃疡组、良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 <0.05)。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性质与PGⅡ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呈正相关,与PGR呈负相关(P <0.05)。
-
粪便DNA与血CEA、CA199在结肠癌术后复发靶向治疗效果监测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 检测200例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瑞格菲尼靶向治疗后粪便DNA与血CEA、CA199的变化,讨论粪便DNA在结肠癌复发后瑞格菲尼靶向治疗后监测中评估价值。方法 200例2018年01月-2018年12月吴川市人民医院、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的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治疗前检测粪便DNA或者血CEA、CA199,入组后予瑞格菲尼靶向治疗,1月后检测200例结肠癌患者粪便DNA与血CEA、CA199的含量。结果 在结肠癌复发靶向治疗效果监测中粪便DNA优于血CEA、CA19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粪便DNA在结肠癌术后复发后瑞格菲尼靶向治疗效果监测中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与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2月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给予为期一周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对其发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接受为期一周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一周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35例,发生率为31.81%(35/110),定义为抵抗组,其余未发生氯吡格雷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定义为参照组。抵抗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发生率以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的高于参照组,P<0.05;抵抗组年龄、性别以及吸烟、饮酒、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高血压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与参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2型糖尿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的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水平为其影响因素,其中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为独立危险因素。
-
癫痫青少年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癫痫青少年发生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其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癫痫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患儿为病例组,同期70例同期健康体检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抑郁、焦虑评分。将病例组分为发生焦虑及抑郁障碍组及未发生焦虑抑郁障碍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病例组的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2.14、1.75,P<0.05),癫痫并发抑郁及焦虑组病程、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的种数及类别、脑内5羟色胺的功率均比不并发焦虑及抑郁组高(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使用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癫痫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发作频率、病程是癫痫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 使用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癫痫患儿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癫痫的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是癫痫患儿抑郁的影响因素。
-
CBL教学联合PACS系统在放射科实习实践体会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用CBL教学联合PACS系统在放射科实习中的实践体会。方法选取在我院放射科实习的80名医学专业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结果实验组的测验考试成绩及各项教学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射科实习带教中通过运用CBL教学联合PACS系统,可以明显提升临床实习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使其独立思考、处理问题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值得在临床带教中推广。
-
高升点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高升点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在高升点处进行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58.33%),显效11例(30.56%),有效3例(8.33%),无效1例(2.78%),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临床治愈14例(38.89%),显效7例(19.44%),有效7例(19.44%),无效8例(22.22%),总有效率77.78%,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升点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
数字医学辅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临床应用体会
Abstract:
【】 目的:探讨数字医学辅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袖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我院住院冻结肩患者15例,应用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关节镜关节囊松解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及住院期间无死亡;15例患者均获得6-18个月术后随访,平均11.6个月。手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比手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肩关节 VAS 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与UCLA 评分均高于手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冻结肩治疗中,采用数字医学辅助关节镜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疗效显著的特点,是治疗冻结肩的理想治疗方式。
-
在线课堂游戏竞赛平台Kahoot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调查了解学生对在线课堂游戏竞赛平台Kahoot的应用体验和认可程度。 方法:以我校护理学专业2017级本科3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实验室教学一体机和学生的手机在《基础护理学》6次实验课的最后10分钟使用Kahoot开展课堂选择题游戏竞赛。Kahoot依据学生答题正确与否和答题速度评分并排名,排名前三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学期结束后,采用问卷星平台创设问卷,调查学生对Kahoot的看法,调查内容包括Kahoot的优缺点、是否赞同使用、促进学习作用、情感参与等,以频数和百分比统计调查结果。 结果:64.5% 的学生赞同继续使用Kahoot,主要赞同点在于即时反馈(61.5%)和游戏氛围(58.0%)。学生认为Kahoot的使用能促使自己提前预习(43.1%)和集中注意力听讲(56.3%)。情感参与方面,41.2%的学生在应用Kahoot时会紧张,40.3%的担心自己是最后一名。57.5%的学生认为网页打开速度慢是Kahoot的主要缺点,7.2%的学生经历操作时网页卡顿、操作延时。 结论:大部分学生赞同在课堂上应用Kahoot,认为其不仅有趣而且可促进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手机运行慢、网络慢、运行卡的问题而不认可Kahoot。
-
血液灌流治疗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患者胆碱酯酶(ChE)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治疗的84例ASOPP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将接受阿托品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组成对照组,将接受阿托品、血液灌流治疗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组成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hE、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ChE、CRP、IL-6水平及SOF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CRP(14.35±3.62)mg/L、IL-6(52.97±9.04)ng/L、SOFA评分(1.85±0.97)分较低,ChE(3318.42±102.53)U/L较高,死亡率9.09%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用于ASOPP治疗有助于提升ChE水平,降低CRP、IL-6水平,减轻脏器功能损伤,提升救治成功率。
-
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染毒对小鼠雌性生殖毒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低浓度苯和甲醛对卵泡发育期的雌性ICR小鼠经呼吸道联合静式染毒的生殖毒性,为职业场所苯和甲醛联合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参考和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32)的析因设计进行随机分组,苯和甲醛各三个剂量水平分别为:0、12、60mg/m3和0、2、10mg/m3,组合为9个不同剂量组,每组12只,呼吸道静式染毒,连续染毒14天,2小时/天(中间间隔一小时)。染毒期间观察雌鼠的一般情况并每周称量体重,染毒结束时每组筛选6只动情期的雌鼠麻醉后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卵泡刺激素(FSL)和黄体生成素(LH),分离重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制备10%子宫匀浆测定子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剩余雌鼠与雄鼠按2:1进行持续3天的合笼交配,3天后继续分笼饲养至雌鼠产下仔鼠,观察雌鼠的生育力及胎仔的发育毒性。 结果 ①苯不同剂量组雌鼠的体重变化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对体重的增长有交互作用(P<0.05);②苯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肾脏系数、卵巢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苯不同剂量组和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SOD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MD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子宫组织MDA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④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血清FSH有交互作用(P<0.05);⑤甲醛不同剂量组的产仔数、活仔数、活仔重、4天存活指数及4天活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的4天存活指数、4天活仔重有交互作用(P<0.05)。 结论 ①低溶度苯和甲醛单独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具有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且甲醛的生殖毒性更显著;②低溶度苯和甲醛联合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导致的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具体类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本次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100例采用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将两组的治疗相关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血钠下降、血红蛋白下降情况以及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最大尿流率均大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中,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相关量表的制订
Abstract:
以往对哮喘的治理很大程度上注重院内治疗,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治疗后的康复和症状控制,近期疗效虽明显但长期康复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探索哮喘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社区管理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哮喘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提高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社区管理效果相结合,制订符合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简单、规范的量表用于指导工作。本研究为此目的提供了相关的量表或指标,以便为提高院外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水平和长期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
肿瘤微环境趋化因子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参与HCC诱导的炎症反应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肿瘤微环境(TM)中趋化因子参与肝细胞癌(HCC)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提取肿瘤组织(TM组)和癌旁组织(对照组)总RNA并通过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趋化因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其编码蛋白的互作情况,并以RT-qPCR验证实验结果。结果 TM中共有43个趋化因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它们被富集到2个信号通路、5个生物学过程和2个细胞组分,其中大量趋化因子相关基因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趋化性、细胞对IL-1的反应等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涉及趋化性的7个基因中有6个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5个参与免疫反应、4个参与炎症反应,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14个基因中有7个参与炎症反应。结论 TM中趋化因子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的方式参与HCC诱导的炎症反应。
-
诱饵受体3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压倒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均参与其发生发展。诱饵受体3作为一种多向性免疫调节因子,参与细胞凋亡、抗炎反应/促炎反应平衡的调控,本文就诱饵受体3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
韦欢欢,
Abstract:
目的 对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Prenatal 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PBSES)进行汉化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初步评定。方法 获得原作者授权后,严格遵循量表汉化的流程,对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获得中文版PBSES。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38例孕妇进行调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PBSES共有19个条目,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664%。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07,折半信度为0.809,量表内容效度为0.970。中文版PBSES与一般自我效能的相关系数为0.533(P<0.01)。量表的已知组别效度显示,有母乳喂养经验、周围母乳喂养成功经验、学习过母乳喂养知识、有母乳喂养意愿和了解母乳喂养益处的孕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文版PBSES信效度较好,可作为我国孕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评估工具。
-
血肿影像在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机制和干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Abstract: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rebral hemorrhage,SICH)自发性脑出血有很高的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 EH)发生率,目前尚无法准确的预测或识别HE患者。近年来出现较多影像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本综述将影像特征在预测血肿扩大中的应用现状、与血肿扩大病理生理机制的联系、目前在临床干预中的作用及展望几方面展开论述。
-
锁核酸在肿瘤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新进展
Abstract:
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作为一种新颖的核苷酸衍生物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希望成为在分子水平上治疗各种疾病的新突破口。目前,LNA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开展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一,因LNA具有极强的抗核酸酶能力、反义活性、水溶性好及体内无毒性等优秀特点而倍受人们关注,特别在与DNA、RNA杂交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前景。然而,LNA技术在肿瘤及抗病毒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旨在综述近期国内外有关LNA技术在肿瘤及抗病毒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进展,探讨LNA技术在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LNA技术在其他应用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7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行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30d两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康复治疗中的价值 吴江玲,苏会萍,胡忠亚
Abstract: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对照原则,患儿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收集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X线检查患儿膝过伸角度,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患儿膝周围肌肉的表面肌电值,通过Holden功能性行走评定患儿的行走功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患儿的行走、站立及跑跳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膝过伸角度均明显变小(P<0.05),观察组患儿膝过伸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0.33±3.06 vs.12.46±4.11,P=0.027),观察组伸膝股四头肌RMS、iEMG及屈膝腘绳肌RMS、iE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Holden功能性行走评级为4-5级的患儿数量增多,观察组4-5级的患儿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5),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0),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疗法可降低脑瘫患儿膝过伸角度,提高患儿的行走功能及运动功能评分,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肌力及肌张力,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再激活与预后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 探索HBV相关和非HBV相关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评估DLBCL患者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有134名被诊断为CD20 + DLBCL的患者入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HBV再激活的预测因子。 通过Kaplan-Meier方法探索两者之间的生存差异。结果 在入选的患者中,26例患者确诊为HBsAg血清阳性,108例患者为HBsAg血清阴性。结果显示,HBsAg阴性患者的年龄显着高于HBsAg血清阳性患者(P =0.035)。在治疗后,HBsAg阴性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期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63.89%,16.67%,0.93%和18.51%,显着高于HBsAg血清阳性组(p=0.007)。 Kaplan-Meier分析显示,HBsAg阴性的DLBCL患者预后较好(p=0.009)。一共有11例HBsAg阴性患者治疗后出现HBV再激活。HBV激活患者中,HBsAb阴性先比显著高于HBV非激活患者(P<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低HBsAb和阳性HBcAb是DLBCL患者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我们的数据显示HBV相关DLBCL的特征和预后与非HBV相关的DLBCL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 HBsAb阴性/ HBcAb阳性在R-CHOP化疗后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更高。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Abstract: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现代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临床上对盆底结构功能的深入探究,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也随之得以完善。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论述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方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186例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原菌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组(CSF培养阳性组,n=72例),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阴性组(CSF培养阳性组,n=114例)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结果 CSF培养阳性组患儿平均发病日龄显著大于CSF培养阴性组(16.87±9.11)d VS (13.82±10.29)d (P<0.05);热峰显著高于CSF培养阴性组(39.05±0.95)℃ VS (38.56±1.03)℃ (P<0.05);热程长于CSF培养阴性组(5.59±4.06)d VS(3.94±3.53)d(P<0.05);CSF培养阳性组患儿凝视、惊厥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CSF培养阴性组(P<0.05);CSF培养阳性组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CSF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高于阴性组,而CSF中糖含量,显著低于CSF培养阴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CSF培养阳性组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发生的比例、住院天数均高于CSF培养阴性组(P<0.05)。结论 较大日龄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CSF病原菌培养阳性率高,CSF培养阳性组的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更易出现热峰高、热程长、凝视、惊厥、外周血CRP升高、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脑脊液糖含量下降等,且住院周期更长,头颅MR异常发生率更高。
-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对比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对照组2.38%高(P<0.05)。结论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8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组,评价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部位、不同预后情况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IL-6和TNF-α水平为(45.47±5.36)ng/L和(83.49±5.16)pg/ml,高于对照组的(2.14±0.48)ng/L和(10.78±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的IL-6和TNF-α水平少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痊愈组治疗前的IL-6和TNF-α水平为(22.18±3.76)ng/L和(61.46±4.73)pg/ml,低于未痊愈组治疗前的(53.78±6.24)ng/L和(107.39±7.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出血部位组患儿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及TNF-α水平检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立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Abstract:
【】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推动教学改革、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多种方法构建了包括师德评价、学生评教、同行共同体评价、教师自主评价等立体评价体系。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校准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规范严谨的操作和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
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对H2O2诱导的系膜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PGG)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细胞凋亡和氧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通过CCK8试剂盒筛选出对GMCs细胞无毒性的PGG浓度和能够引起GMCs细胞产生凋亡的H2O2浓度。实验设置六组,分别为正常组、阳性组、PGG(10μM)、PGG(5μM)、PGG(1μM)、PGG(0.1μM),正常组为不做处理的GMCs细胞,阳性组细胞给予600μM的H2O2刺激,PGG组细胞给予600μM 的H2O2和不同浓度PGG刺激,18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和细胞凋亡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 结果 PGG能够降低GMCs细胞ROS水平,减少细胞凋亡;提高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从而减少H2O2诱导的系膜细胞氧化损伤程度,其中10μM PGG组抗氧化程度最明显。结论 PGG对于H2O2诱导GMCs细胞的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抑制GMCs细胞产生ROS,减少氧化应激的水平,从而起到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
自噬抑制剂3-MA联合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增加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分析人宫颈癌Si Ha细胞经NVP-BEZ235 PI3K/mTOR抑制剂诱导后,自噬对其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将人宫颈癌Si Ha细胞分别单独或联合采用PI3K/mTOR抑制剂NVP-BEZ235、单独自噬抑制剂3-MA进行处理,细胞的生存水平采用MTT检验,细胞的衰亡水平检验方式为流式细胞术,研究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人宫颈癌Si Ha细胞经不同浓度的NVP-BEZ235处理1d后,各组细胞增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各组的细胞凋亡比例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bcl-2、bax两种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升;细胞在采用3-MA特异性抑制自噬活性后使用NVP-BEZ235进行诱导,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另外,bcl-2、bax等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人宫颈癌Si Ha细胞经NVP-BEZ235诱导后,在一定范围内受自噬影响起到保护细胞凋亡作用,3-MA可有效抑制自噬,并增强NVP-BEZ235诱导人宫颈癌Si Ha细胞凋亡作用,由此可知,自噬抑制剂3-MA联合NVP-BEZ235 PI3K/mTOR抑制剂治疗在提升宫颈癌疗效方面具有较高可行性及有效性,应进一步挖掘其临床应用价值。
-
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在治疗42例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中的应用体会
Abstract:
目的 研究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42例(42眼),行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取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对他们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42例(42眼)脱位晶状体均全部成功取出,除2例(2眼)(4.76%)有视网膜脱离者Ⅱ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外,其余全部Ⅰ期植入(95.24%)。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90.48%),且并发症少(9.52%),效果满意。结论 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取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视力。
-
关于虚拟实验技术与预防医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Abstract:
摘要:开放实验室建设已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综合性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近几年,随着虚拟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虚拟仿真实验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开放性实验的优缺点、虚拟实验技术在医学高校中应用的优点及难点,并结合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开放性实验基地建设现状的思考,探讨虚拟实验技术应用于开放实验室建设中的必要性。
-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和肿瘤标志物变化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和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34例NSCL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肺部良性肿瘤患者23例作为良性组,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的T细胞亚群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NSCLC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有无复发患者T细胞亚群和CEA、NSE水平。结果病例组CD3+、CD4+以及CD4+/CD8+明显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CD8+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和对照组之间CEA、NSE、CD3+、CD4+、CD8+以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EA、NSE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术后3、7 d CD3+、CD4+以及CD4+/CD8+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14 d(P<0.05);病例组患者术后4周血清CEA、NSE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12个月,复发患者CD3+、CD4+、CD4+/CD8+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CEA、NSE、CD8+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EA、NSE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术后血清CEA、NSE水平明显降低,而细胞免疫功能随时间延长有一定恢复,与患者术后近期复发有关。
-
近三年皖南地区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皖南地区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发病特征、治疗现况及预后,为横纹肌溶解症提出针对性的一级预防方案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6-2019年收治的80例横纹肌溶解症病例,结合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既往相关文献,对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救治经历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新发现,摸索新思虑。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了80例横纹肌溶解症病例,主要为小龙虾相关性、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肌酸激酶水平高于小龙虾相关性。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有无肾脏功能损害分为急性肾损伤(AKI)组和非 AKI 组,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数值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是否合并肝功能异常分为肝功能异常组和无异常组。两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用小龙虾、不适当运动、高热、代谢与免疫等多因素均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这一急性疾病,患者一般会出现肌肉酸痛不适、乏力、尿色异常等表现,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改善生活方式以在源头上避免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且及时诊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非心脏手术中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术后谵妄影响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非心脏手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从建库至2019年8月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分别由两位课题组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查并对入选文章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符合标准的患者446名,其中观察组206名,对照组24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并干预处理比不进行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对照组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2, 95%CI:0.39~0.99,P<0.05)。结论 术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并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277例Graves病患者131碘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影响Graves病(GD)131碘治疗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在G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31碘治疗的GD患者277例,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甲亢病程、是否应用抗甲亢药物、停药史、甲状腺摄碘率、甲状腺B超,检测甲状腺激素包括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mid-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自身抗体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nti-thyroid microsomal antibody,TM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服碘治疗后6个月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将治疗效果分有效、未愈、甲减3种,从而分析总结出影响131碘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①277例GD患者中治疗有效155例,有效率占56.0%,未愈66例,占23.8%,甲减56例,占20.2%。②2h摄碘率、甲状腺重量、碘的治疗量、停药史、突眼是影响甲亢碘治疗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甲状腺重量、突眼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在采用131碘对GD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其疗效的各种因素,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131 碘治疗GD患者的治愈率。
-
IL-22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白细胞介素22(IL-22)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非造血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近年研究表明IL-22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肥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IL-2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反基因锁核酸在转基因小鼠体内抗乙肝病毒的短期效果
Abstract:
目的 探讨短期内反基因锁核酸(anti-gene-locked nucleic acid, Anti-G-LNA)与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对照组和反基因LNA治疗组于第1,3,5 d经尾静脉注射给药,拉米夫定组以每次2mg/ kg剂量灌胃2次/d,连续7 d。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清的HBV DNA,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结果 治疗后的第1,3,5,7 d,反基因LNA组HBV 的DNA抑制率分别为19.5%、44.42%、51.31%、 52.67%,拉米夫定组分别为0.28%、 4.09%、 5.92%、9.36%,反基因LNA组血清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20.04%、35.43%、 44.33%、47.08%;拉米夫定组分别为 2.10%、 4.36%、 5.4%、7.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切片中HBV HBsAg细胞阳性率,反基因LNA组为31%±5%,拉米夫定组为76%±6%。以上结果显示,反基因LNA短期内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P<0.05),而拉米夫定未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P>0.05)。结论 短期内反基因LNA比拉米夫定具有更好的抗乙肝病毒效果,为乙肝病毒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小鼠NLRP3基因腺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Abstract:
目的 构建针对小鼠NLRP3基因的腺病毒干扰载体(Ad-NLRP3-shRNA),并在Min6和RAW264.7细胞中验证其基因沉默效率。方法 针对小鼠NLRP3基因设计、合成3对NLRP3 shRNA 1-3干扰序列,重组至pHBAd-U6-CMV质粒载体。在HEK293T细胞内包装Ad-NLRP3-shRNA。感染Min6和RAW264.7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NLRP3基因表达。结果Ad-NLRP3-shRNA1-3在Min6和RAW264.7细胞的干扰效率分别达到 44.4%、46.6%和82.8%以及47.2%、49.6%和78.6%。结论 成功构建出Ad-NLRP3-shRNA载体,为研究NLRP3基因的功能提供有效工具。
-
木蝴蝶水提物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木蝴蝶水提物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平均张力和收缩频率为指标,观察木蝴蝶水提物在低,高浓度下对平滑肌的影响;以0.01%乙酰胆碱溶液(先加入)+8g/L木蝴蝶水提物(后加入);0.01%阿托品溶液(先加入)+8g/L木蝴蝶水提物(后加入)作用于离体肠平滑肌,并记录平均张力和收缩频率。结果 低,高浓度的木蝴蝶水提物均能够明显抑制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平均张力下降(P<0.01),但无浓度依赖性,且对频率无影响;8g/L木蝴蝶水提物对乙酰胆碱诱导的平滑肌收缩活动有拮抗作用,使平均张力下降(P<0.01);对阿托品诱导的平滑肌舒张活动有协同作用,进一步促使平均张力下降(P<0.05),对频率均无影响。结论 木蝴蝶水提物可减弱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活动;可明显拮抗乙酰胆碱诱导的平滑肌收缩活动,可协同阿托品诱导的平滑肌舒张活动,对频率无影响。
-
微信平台辅助高龄初产妇产后延续性护理的应用与探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微信平台在高龄初产妇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高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成延伸护理组和对照组,延伸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信平台辅助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恢复、产后并发症、睡眠质量及精神状态,新生儿健康等指标。结果 延伸护理组产妇产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精神状态较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信平台辅助高龄初产妇延续性护理,能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敷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谢晓平1,徐周一2,黄金丁2,黄益汉2,陈清2
Abstract:
目的:探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16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的情况及术后1周血清CRP、IL-1、IL-6、TNF-a指标变化的不同。结果:实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血清CRP、IL-1、IL-6、TNF-a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法可以有效促进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炎症反应。
-
通过案例整合医学形态学,提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模式探索*李海,陈建海,苏群英,黄秀峰,杨洁,黄凌凌,李莎莎,潘春玲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案例整合医学形态学,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提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法:通过案例把基础《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临床《病理学》整合为《医学形态学》,结果和结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使低年级医学生早接触临床,达到提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
乳腺巨大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治的1例乳腺乳腺巨大交界性叶状肿瘤患者,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为女性,45岁,发现右乳肿块2年,显著增大1年,乳腺彩超及MRI均考虑为乳腺叶状肿瘤,行右侧乳房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提示为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最终行右侧乳房切除术治疗。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构成,发病率低,复发率高,临床表现为质硬或质韧的无痛性肿块,多进展缓慢,也可见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确诊依赖病理,治疗以阴性切缘手术切除为主,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均存在疑问与争议。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预后相关性分析李素丽 周方 李小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消化科, 郑州 450000)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龙湖外环东路33号电话: 13526836344 邮箱lili20190130@163.com
Abstract:
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近年我院收治的156例HSP患儿,按是否伴有Hp感染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非Hp感染组91例、常规治疗组32例、抗Hp治疗组33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其中抗Hp治疗组加用根除Hp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三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9%、84.4%、84.8%(P>0.05)。随访6个月,常规治疗组复发率为21.9%,高于非Hp感染组的8.8%、抗Hp治疗组的6.1%(P<0.05)。结论:对HSP伴Hp感染患儿辅以根除Hp治疗有助于减少病情复发。
-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评价主动脉夹层中肾灌注水平的应用
Abstract:
【】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评价主动脉夹层中肾灌注水平中的应用。方法:对15名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双源CT动脉成像(DSCTA)和肾脏双能量平扫,通过后处理程序(肝VNC)获得肾脏灌注碘图及双肾虚拟平扫图像,定量测量双肾正常灌注、低灌注感兴趣区的各项指标。结果:在15名患者中,有11名单侧肾脏显示灌注不足。DSCTA与肾灌注碘图所得结论一致;融合图像中,低灌注区CT值,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均低于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P<0.05;t=7.68,P<0.05; t=4.38,P<0.05),双侧脂类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P =0.072)。结论:双能量碘图可以在视觉上反映肾灌注是否正常,双能量平扫所得各项数据可定量反映肾灌注水平,紧接 DSCTA 后应用有助于较早、准确判断肾异常灌注情况,虚拟平扫可区分碘剂与结石,排除干扰。
-
562例下肢慢性创面住院患者易感因素分析<sup>①</sup>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5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下肢CSU住院患者的易感因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易感因素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本地区居民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提供积极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且病例资料完整的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共562例。临床资料包括年龄(15<sub>~</sub>85岁,平均年龄60.2±13.77岁)、性别、基础疾病、血糖、肝功能、血脂和血清TGF-β1 及 VEGF 的浓度,并记录好住院期首次行溃疡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出的致病菌菌种。运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中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562例确诊患者中,男性 363例(64.6%),老年379例(67.5%),桂籍患者292例(52.0%),糖尿病182例(32.4%),铜绿假单孢菌76例(25.6%)。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LB、FBG、TGF-β1、VEGF是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危险因素。结论 桂籍老年男性、糖尿病和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是影响下肢慢性创面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针对桂籍老年男性、糖尿病和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重点护理。
-
Bobath疗法结合强化引导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Bobath疗法结合中枢整合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2例脑卒中后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Bobath治疗组)和实验组(Bobath结合强化引导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行Bobath治疗,实验组患者行Bobath治疗结合强化引导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NIHSS、FMA、MBI评分比较也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A、MBI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obath疗法结合强化引导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PSA、FPSA和FPSA/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血清PSA、FPSA和FPSA/PSA对前列腺癌(PCa)骨转移诊断价值。方法 取前列腺癌患者104例,先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诊断不确切的放射浓聚灶加做SPECT/CT融合骨显像,计算SPECT和SPECT/CT对PCa骨转移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另取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及健康体检者各32例与PCa患者一起测定血清PSA、FPSA和FPSA/PSA值作比较。结果 SPECT与SPECT/CT对PCa骨转移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52%、98.53%(2=6.333,P<0.05),89.29%、91.67%(2=0.000,P>0.05),92.86%、95.71%(2=0.133,P>0.05) ,73.53%、97.06%(2=5.745,P<0.05)。PCa患者的PSA、FPSA水平高于PCa无骨转移组、BPH组及对照组(P<0.05),PCa患者的FPSA/PSA明显低于低于BPH患者及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特异性优于SPECT全身骨显像,PSA、FPSA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呈正相关,FPSA/PSA是鉴别诊断前列腺肿瘤良恶性有效指标,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PSA、FPSA、FPSA/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
-
不同病情程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程度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RA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对比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变化,分析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与RA病情程度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高于缓解期(P<0.05);经Spearman分析,RA病情程度与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IL-32、GM-CSF、COMP水平变化与RA发病、发展关系密切,检测上述指标对早期确诊RA,监测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苍白球与壳核磁共振信号比值在足月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苍白球与壳核T1WI、T2WI及ADC比值在足月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足月新生儿,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SB)及临床症状分组,测量苍白球与壳核T1WI、T2WI及ADC比值,通过采用Sperman等级相关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按TSB分组:T1WI-G/P比值及ADC-G/P比值随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T1WI-G/P比值为极强等级相关(rs=0.824,P<0.05)、ADC-G/P比值为强等级相关(rs=0.673,P<0.05),且各组间均存在差异;T2WI-G/P比值为弱等级相关(rs=-0.054,P>0.05),且组间无差异。按临床症状分组:T1WI-G/P比值及ADC-G/P比值随临床症状加重而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T1WI-G/P比值为强等级相关(rs=0.645,P<0.05)、ADC-G/P比值为中度等级相关(rs=0.495,P<0.05),且各组间均存在差异;T2WI-G/P比值为弱等级相关(rs=-0.117,P>0.05),且组间无差异。结论 苍白球与壳核T1WI、ADC比值与临床症状结合,能增加足月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准确客观性。
-
Osteopontin基因SNP rs2728127和rs34527305与鼻咽癌易感性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研究鼻咽癌相关基因osteopontin SNP rs2728127和rs34527305对鼻咽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PCR技术,对各264例广西百色地区鼻咽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osteopontin基因SNP rs2728127和rs34527305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广西百色地区人群rs2728127和rs345273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与其他地区人群的差异,分析rs2728127和rs34527305对鼻咽癌易感性的影响。结果 广西百色地区人群osteopontin基因SNP rs2728127和rs345273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北京、越南胡志明、日本东京、秘鲁利马和芬兰地区人群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病例组rs2728127和rs345273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携带GA单倍型的个体相比携带AA单倍型个体罹患鼻咽癌的风险更低(OR=0.69,95% CI=0.48-0.96,P=0.038)。结论 在广西百色地区人群中,osteopontin基因SNP rs2728127和rs345273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可能与鼻咽癌的易感性无关,但是其GA单倍型可能降低鼻咽癌的风险。
-
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教育模式在消化道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PPT)教学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改革中的教学价值。方法 选取本校2011级临床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设为实验组,其余105名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CPPT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教学。通过考试及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 在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教学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实践成绩分别为(73.3±13.6,85.7±12.1)分均为高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67.7±13.1,70.2±11.5)(P<0.05)。学生对CPPT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较高,学生普遍认为实践课上通过问诊、病例检查结果分析和病历书写等加深了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结论 在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课程中CPPT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腺苷三磷酸(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腺苷三磷酸(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2例(2017年7月~2019年2月),简单随机化分组。参照组(51例)ATP实施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治疗,联合组(51例)实施芪苈强心胶囊+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治疗。对比2组心电图疗效、症状改善及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联合组心电图总有效率94.12%高于参照组(80.39%,P<0.05);联合组治疗8周后心绞痛发作频次较参照组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联合组治疗8周后血清MMP-9水平较参照组低,血清SOD水平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增强心电图疗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调节血清MMP-9、SOD水平,抑制心室重构。
-
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比较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7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增高、后凸Cobb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减轻胸腰椎骨折症状,纠正胸腰椎畸形;但相较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相关微创优势,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利于预后。
-
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瘀滞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2018年收治的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56例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中,37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35例综合治疗后无任何不是症状出院,1例术后因营养不良多器官衰竭去世。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并肺部感染,术后20天死亡。11例肿瘤所致十二指肠瘀滞,其中6例无瘤生存至今,1例出现肿瘤复发,4例分别于术后6月、2年、2年、3年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而死亡。4例炎症引起粘连、扭转所致,1例环状胰腺所致,1例淋巴结肿大所致,1例不明原因所致经保守或(和)手术治疗出院后,均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瘀滞症临床特征不典型,需根据临床经验和影像学来诊断,并综合分析其病因,选择一个体化治疗方案。
-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细胞白细胞介素-22mRNA表达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ca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AGS细胞、SGC7901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 mRNA表达的关系,并探讨HP cagA基因多态性对胃癌AGS细胞、SGC7901细胞IL-22 mRNA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 37℃、5%CO2孵育箱培养AGS细胞、SGC7901细胞;采用微需氧产气袋培养HP,用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西方型HP26695菌株感染AGS细胞及SGC7901细胞0.5h、3h、6h、9h、12h、24h;姬姆萨染色方法评估HP感染AGS细胞、SGC7901细胞效果; RT-PCR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上述6个时间段AGS细胞、SGC7901细胞IL-22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cagA基因东亚型HPK5和西方型HP26695菌株感染AGS细胞0.5h、3h、6h、9h、12h、24h所诱导IL-22 mRNA的相对表达有差异(P<0.05);东亚型菌株诱导AGS细胞IL-22mRNA表达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而西方型菌株诱导AGS细胞IL-22mRNA表达3h、12h出现峰值。cagA基因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感染SGC7901细胞0.5h、3h、6h、9h、12h、24h所诱导IL-22 mRNA的相对表达有差异(P<0.05);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诱导SGC7901细胞IL-22mRNA表达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1)HP 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更易诱导IL-22 mRNA及其浓度的表达;(2)HP 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感染AGS细胞诱导IL-22产生呈时间依赖性,西方型菌株感染AGS细胞诱导IL-22产生在3h、12h时出现峰值;(3)HP cagA基因东亚型菌株和西方型菌株感染SGC7901细胞产生的IL-22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
血清IMA、Hcy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联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我院CHD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清IMA、Hcy水平,对比两组及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分析血清IMA、Hcy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支数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MA、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IMA、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清IMA、Hcy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经Spearman分析,血清IMA、Hcy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IMA、Hcy水平变化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关系密切,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客观性数据支持。
-
“团队--小组”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与效果评价
Abstract:
【】:目的:探讨“团队--小组”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级临床医学(专科)专业的平行班级03班(对照班级)、04班(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班级进行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班级进行“团队--小组”教学模式教学。后期,通过闭卷考试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班级成绩高于对照班级成绩;学生对“团队--小组”教学模式评价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级学生对相关课程后期记忆效果好于对照班级。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团队--小组”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学生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满意度,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后期的记忆。
-
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调查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黄山市1区1县660名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使用宫颈癌健康素养评估工具(C-CLAT)进行调查。结果 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2.7%,其中意识、筛查和知识、预防和控制维度具备率分别为69.1%、53.9%、42.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既往有无生殖道疾病、家里有无亲戚患宫颈癌(均P<0.05)。结论 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尤其以预防和控制维度亟待提升,特别是加大对老年女性、文化程度低、居住于农村的女性及既往无生殖道疾病或家里无亲戚患宫颈癌的女性的健康教育。
-
牙龈折痕在正畸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临床上常见因牙列拥挤、前突、埋伏牙等需要减数拔牙矫治的病例。在进行拔牙间隙关闭的过程中或者间隙关闭完成后,可在所拔除牙位的唇颊或者舌颚侧附着龈表面探查到折痕,即牙龈折痕(gingival cleft)。牙龈折痕的出现不仅影响美观,也使得正畸治疗变得复杂,难度增加,不利于正畸治疗效果及稳定性的维持。因此,牙龈折痕应引起正畸临床医生足够的关注。本文将从牙龈折痕的可能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正畸治疗的关系及其临床预防和治疗的可能方法等方面加以综述。
-
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效果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LC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利多卡因组(L组)、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手术结束前10分钟时静脉推注负荷剂量1.5mg/kg利多卡因,随后以1.5mg/kg.h持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D组于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脉推注地佐辛10mg,C组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5分钟、1h、6h、12h、24hVAS评分、术后24h镇痛补救次数及氟比洛芬酯的使用总量,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结果 最终完成病例63例,与C组比较,D、L组术后15min、1hVAS评分、术后24h镇痛补救次数及氟比洛芬酯的使用总量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L组术后15min、1h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评分均小于3分,且两组患者术后24h镇痛补救措施及氟比洛芬酯使用的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及术后寒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麻醉下行LC手术患者使用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可减轻痛觉过敏同时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利多卡因的效果是否强于地佐辛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
基于“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探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教、学、做、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护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2016级2个护理本科班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组则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结果 ①实验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优于对照组(P <0.05)②实验组科研知识、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掌握科研知识水平,促进科研态度的正向转变,增强教学效果。
-
医学专科生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 ——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Abstract:
目的 调查分析医学专科生锻炼行为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性,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140名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用锻炼行为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分别评定学生的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医学学生锻炼行为总分高于3,锻炼频率较高,但是每次锻炼时间较短;男生锻炼行为分值高于女生,男生参加锻炼多于女生;学生能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段。在锻炼项目上,医学学生大多选择慢跑,选择传统养生项目的较少。(2)医学学生心理健康9个因子得分均值都低于2;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医学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脑缺血发生后神经血管单元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单独针对神经元、忽略脑缺血损伤后各种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可能较为片面。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策略之一是神经元保护,尚不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何全面保护神经血管单元、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仍是临床上的重难点。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的靶点作一综述,为开发出新的神经血管单元多靶点保护药物提供依据。
-
延续性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神经缺损情况为(9.51±1.74)分,低于对照组(16.99±2.53)分;独立生活能力为(102.88±20.14)分,高于对照组(83.34±18.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5.31±8.26)分、(75.39±8.13)分、(70.34±7.51)分、(75.58±7.73)分均优于高于对照组的(70.22±8.18)分、(70.31±6.65)分、(65.33±7.53)分、(70.42±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6.66±6.93)分、(38.22±6.61)分,均低于对照组(45.55±6.73)分、(46.62±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可减轻焦虑、抑郁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
客家人群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探讨客家人群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来自梅州的48例客家人群卵巢癌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序列突变检测,共检测行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情况,分析不同人群、年龄患者的致病性突变情况,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月经状态、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家族史、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卵巢癌患者中,共发现BRCA1、2致病性突变9例,其中BRCA1致病性突变7例,BRCA2致病性突变2例,均为杂合错义突变,总突变率位18.75%,其中BRCA1致病性突变率为14.58%,BRCA2致病性突变率为4.17%,而可能良性或意义不明共8例。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BRCA1/2致病性突变患者占33.33%,但BRCA1、2基因突变与发病年龄<50岁、月经状态和家族史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RCA1/2基因致病突变组中的临床分期多为III期和低分化以及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客家人群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较高频率的BRCA1、2基因突变,且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对突变位点的检测将有助于评估疾病风险和预测患者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ERCP及PTCD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 观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胆管穿刺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途径置入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38例低位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方式,分为PTCD组(n=65例)和ERCP组(n=73例);将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黄疸消退情况、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成功率方面,ERCP组为93.15%, 高于PTCD组(81.54%),P<0.05;患者手术后黄疸缓解率方面,ERCP组(91.78%)明显高于PTCD组(78.46%),p<0.05;住院总天数及总费用方面,ERCP组较PTCD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ERCP发生率为5.4%,PTCD组为20.0%,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经ERCP途径金属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效果好,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整体花费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皖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比较皖南地区不同四联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p)的效果,探讨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305例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 urea breath test,UBT)检测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使用不同的四联疗法根除Hp:方案A 艾司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方案B 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方案C 艾司奥美拉唑+丽珠维三联制剂(替硝唑+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方案D 雷贝拉唑+丽珠维三联制剂,疗程均为14d。治疗结束后4周,采用UBT复查Hp,结果提示:260例成功根除,45例根除失败。分析比较不同根除方案、年龄、性别、居住地、职业、刷牙次数、月收入、文化程度、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胃镜下表现、吸烟等因素对Hp根除率的影响。 结果 Hp根除率与刷牙次数呈正相关,随着刷牙次数的增多Hp根除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826)。不同的治疗方案根除率存在差异,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种类对Hp根除率无明显影响(P>0.05),抗生素的选择对Hp根除率影响较大,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用方案根除率明显高于PPI+珠维三联制剂(P<0.05)。吸烟增加Hp根除失败的可能性( P = 0.028)。其他因素对Hp根除率无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的Hp根除方案及吸烟是Hp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同的Hp根除方案、吸烟是影响皖南地区Hp根除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并经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的78例患者,采用分层抽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研究组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静脉麻,术后观察全部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POCD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T0与T1时HR与MA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研究组HR显著低于对照组,MAP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阻滞相比于全麻更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恢复时间,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认知能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侧弯患儿应激反应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侧弯患儿应激反应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柱侧弯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儿应激反应、情绪状态,并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儿入手术室时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5min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脊柱侧弯患儿应激反应,改善情绪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硫辛酸在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方法:该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3月;调查对象是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2例患者;以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对照组患者以硫辛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1,观察指标分析,应用神经肌电图测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积极作用。
-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为例*
Abstract:
重临床、轻科研一直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短板,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都对临床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提升临床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就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做出探讨。
-
吉三代治疗丙肝疗效观察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黄春合 黄其文
Abstract:
【】 目的S 观察吉三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S 选取我院 2018年 4 月至 2018年11月门诊和住院的 33 例慢性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给予吉三代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利巴韦林(RBV)联合药物治疗,疗程12周,疗程结束时及停药6 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病毒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血清 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治疗结束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分别为94.44%和26.6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停药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94.11%和28.5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无应答率分别为2.98%、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LT、AST复常情况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1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三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比传统的PR方案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在无条件行基因分型的地区,值得提倡。
-
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苏建伟
Abstract:
【】 目的 细致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来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实施治疗,细致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血脂各项指标明显较优,两组之间差距明显,P<0.05;研究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出13.34%,两组之间差别明显,P<0.05;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大大下降,两组之间差距明显,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缩短,两组之间差距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次数,提高患者舒适度,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能力素质现况及需求调查
Abstract:
目的 探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能力素质的需求,为高校全科医学生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共发放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应答率为97.83%。基层医疗人员自评能力素质平均得分最高的前三项依次是“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生物医学基本理论”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得分最低的为“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相应科研工作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最希望提高的能力素质前三项是:临床技能(292人,81.11%)、社区实践技能(260人,72.22%)、以人为本的连续性服务(183人,50.83%)。对于能力素质评价要素的设计,大部分要素均有较高的赞成率。除了“开展相应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相应科研工作的能力”以及“流行病、中医诊疗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三项要素,仅有49.72%、51.94%、65.28%的人赞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职称是其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结构失衡,能力素质需求与现有水平不匹配。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质量。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教育干预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运动耐量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教育干预对PCI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教育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教育干预。对比两组运动耐量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运动耐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TG、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DL-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教育干预可有效增强患者运动耐量,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利于远期预后。
-
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探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治疗中应用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4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临床相关指标发现,术中出血量为(439.61±25.67)ml,手术时间为(71.98±5.08)min,住院时间为(9.34±1.04)min,均属于较优指标。观察术后的MEPS评分发现,术后3个月(59.97±1.05分)、6个月(73.61±2.14分)和12个月(89.64±5.01分)的评分均高于60分,属于较优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发现,无患者出现伤口表浅感染、术后尺神经症状、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00%,属于较低指标。结论 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效果显著良好,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少,可见其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miR-150调控TGF-β1信号通路与CNP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miR-15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患者前列腺液中的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在CN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CNP患者(研究组)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前列腺液中TGF-β1和细胞因子(IL-6、IL-10及TNF-α)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前列腺液中TGF-β1及miR-150的表达情况,分析TGF-β1与细胞因子及TGF-β1与miR-150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前列腺液中TGF-β1、IL-6、IL-10及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7.3797、24.3188、42.8572、32.2941,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前列腺液中TGF-β1水平与IL-6、IL-10及TNF-α含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r=0.973、0.931、0.846,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GF-β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iR-150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两组TGF-β1与miR-150表达量呈负相关(r=-0.4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150表达下调可能是调控TGF-β1的水平改变及表达异常参与CNP的发生与发展,而TGF-β1的异常表达与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共同参与CNP的发病和进展。
-
CDC7调控卵巢癌HO8910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与凋亡的作用研究
Abstract:
【】 目的: CDC7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敲低CDC7对卵巢癌HO8910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凋亡产生的作用。方法: qRT-PCR检测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CDC7的差异表达。CCK-8法用于检测HO8910细胞系的增殖能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敲低CDC7对于HO891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CDC7影响细胞的侵袭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流式细胞术Annexin V /PI双染色法可检测敲低CDC7影响HO8910细胞的凋亡能力。结果: qRT-PCR 表明CDC7高表达于卵巢癌组织。CCK-8的结果得出,转染CDC7能够有效的抑制HO8910细胞系增殖的能力。划痕实验的结果表明:转染CDC7抑制HO8910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结果表明:转染siCDC7有效的抑制HO8910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结果证明:转染siCDC7可以促进HO8910细胞的凋亡。结论: HO8910细胞系转染siCDC7,降低了其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并且可明确诱导其凋亡。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本科60名学生分为2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实验组(30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通过期末综合考试、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及问卷调查,评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在提升知识的掌握与融会贯通、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自觉性的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提升循证思维、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
蚌埠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的差异及防治策略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蚌埠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的差异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蚌埠地区居住时间≥6个月,年龄20~70岁人群17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本信息、免疫史及其他人口学特征,同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根据一周是否患有HZ,分为健康组(n=142)和带状疱疹患者(n=30),对比分析健康组和带状疱疹患者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结果:蚌埠市20岁~70岁人群的VZV-IgG抗体阳性率为89.53%,标准化后VZV-IgG抗体阳性率为91.42%。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之间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免疫接种史和患病史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均显著高于无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无发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20~49岁),高龄组(≥50岁),对比发现低龄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均高于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周内有HZ患病的患者为阳性率、抗体中位数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蚌埠市20岁~70岁人群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仍维持较高水平,但需重点关注年龄≥50岁人群,尤其是检测VZV-IgG水平明显低于成人平均值的。一旦出现HZ,应及早、足量、足疗程治疗,降低HZ相关疼痛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与TKA治疗KOA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 :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与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的40例膝KOA病变的患者,分别采用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20例(观察组),采用膝关节置换治疗20例(对照组)。比较二者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术后并发症等情况。2组术后1~6个月AKS评分及VAS 评分。结果: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与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A)组患者换相比,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组患者的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术后并发症较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相比,两组患者的AKS评分明显升高,VAS 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AKS评分及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联合腓骨近端截骨短期内可以获得与膝关节置换相似的术后效果,同时具有对关节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值得推广
-
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1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予以家庭肺康复指导,并口服阿奇霉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CRP、IL-8、TNF-α、GRO-α及肺功能水平,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CRP、IL-8、TNF-α、GRO-α、FEV1、FEV1./FVC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能够有效缓解其炎症反应状态,利于改善肺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
胆汁淤积型肝炎99mTc-EHIDA与 99mTc-MIBI肝胆显像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99mTc-MIBI肝胆动态显像是否可用于婴儿肝炎综合征和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34例99mTc-EHIDA SPECT肝胆动态延迟显像肠道不显影而最终临床诊断为胆道闭锁的患儿作为观察组,10例同期临床诊断为肝炎综合征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在99mTc-EHIDA肝胆显像后次日行99mTc-MIBI肝胆显像;对比分析99mTc-EHIDA与 99mTc-MIBI肝胆显像在婴儿先天性胆道闭锁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影像特征。结果 34例观察组和10例对照组99mTc-MIBI肝胆显像均出现肠道显影,且肠道放射性分布出现时间较早,提示肠道放射性并非来自肝胆排泄而是肠道自身的摄取。结论 对于99mTc-EHIDA SPECT肝胆显像肠道未出现放射性影像的黄疸患儿,99mTc-MIBI肝胆显像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和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
互联网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效果的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互联网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运用互联网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半随机对照实验,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合计22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互联网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实验组)与常规管理(对照组)比较在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0.68,95%CI(-0.78,-0.57),P<0.00001)]、空腹血糖[(MD=-1.04,95%CI(-1.20,-0.87),P<0.00001)]、餐后2h血糖[(MD=-1.38,95%CI(-1.61,-1.14),P<0.00001)]、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MD=4.54,95%CI(4.04,5.05),P<0.00001)]、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MD=-7.53,95%CI(-8.81,-6.62),P<0.00001)]、体质量指数[(MD=-0.81,95%CI(-1.81,-0.44),P<0.0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互联网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较常规健康管理能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自我管理行为、生存质量以及体质量指数,但是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一般,结论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进展
Abstract:
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外伤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中,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闭合性、弥漫性重型TBI常见的类型。但DAI在临床上存在明显漏诊、误诊现象,常常耽误患者的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DAI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近年来DAI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1例,常规治疗)、试验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资料回顾分析,比较治疗效果、血小板活性指标、动脉硬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显著较对照组(73.17%)高,P<0.05;试验组治疗前1周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聚集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0.05,治疗8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血小板活性,缓解动脉硬化情况,值得借鉴。
-
5309对既往有不良孕产史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530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530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患者684例(6.44%),其中胚胎停育、习惯性流产398例,占58.19%(398/684);染色体异常儿孕产史158例,占23.10%(158/684);畸胎史50例,占7.31%(50/684);其他78例,占11.40%(78/684)。684例染色体异常中,数目、结构异常184例,其中数目异常47例,超雄或超雌12例,特纳或超雌嵌合体22例,Y染色体倒位13例;结构异常137例,72例染色体平衡易位,16例罗伯逊易位,17例倒位,11例染色体增加,10例染色体重复,5例染色体缺失,6例标记染色体;染色体多态性500例,1号、9号、16号、Y染色体次缢痕增加共330例,9号染色体倒位114例,染色体随体柄增加36例,染色体随体增加20例。结论 夫妇染色体异常为引起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应对染色体多态性对不良孕产史的影响给予充分重视。
-
MAGOH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探讨MAGOH在不同WHO分级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量变化及其与肿瘤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 使用R语言挖掘CGGAmRNA microarray数据库和CGGA mRNAseq FPKM数据库,分析MAGOH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数据。通过Real-time-PCR(qPCR)技术检测MAGOH在临床胶质瘤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AGOH的表达差异性以及其与胶质瘤的分级、预后相关性。结果 在两个公共数据库中:MAGOH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组织分级呈正相关,且MAGOH高表达组的预后显著差于低表达组。qPCR也证实了MAGOH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即MAGOH表达量越高,胶质瘤组织分级越高。ROC分析显示MAGOH的表达量对胶质瘤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共表达分析发现,MAGOH与MGMT存在显著表达相关性。结论 MAGOH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组织分级呈正相关,与肿瘤预后呈负相关。MAGOH可作为胶质瘤诊断及预后的潜在标记物。MAGOH可能通过影响MGMT参与调节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
-
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STEMI慢血流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急诊PCI广泛应用,冠脉慢血流与无复流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确切机制仍未明确。大多数研究包括抗血小板、抗栓、血管扩张剂及其他治疗方法,研究STEMI患者慢血流与无复流现象对预防及改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综述STEMI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与慢血流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
基于教学资源共享理念的精品开放课程生理心理学建设
Abstract: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结合新时代各种信息的海量涌入,生理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实现面向广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学课程资源共享,是生理心理学教师面对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精品开放课程生理心理学的建设体会介绍了运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思路。
-
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对阿片类药物疼痛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疼痛是绝大多数手术患者难以避免的痛苦体验,也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棘手问题。治疗中度和重度疼痛的首选止痛药是阿片类药物,其主要通过与OPRM1编码的μ-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临床大量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与OPRM1 A118G密切相关。本文就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与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与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快速康复外科在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中预防 下肢静脉栓塞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运用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术后康复和预防下肢静脉栓塞(DV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8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预后、术后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率、疼痛率、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有效降低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促进了患者的恢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试验组(n=47)、参照组(n=46)。参照组予以曲美他嗪治疗,试验组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7.87%(46/47)较参照组80.43%(37/46)高(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程度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发作频次低于参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ST段下移程度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6%(2/47)与参照组2.17%(1/46)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
-
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99名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在麻醉医师建议或病人自愿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SA)或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统计两种麻醉方式的人数,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风险回归比例模型(competing risks regression model,COX)分析麻醉方式与NMIBC的复发关系。结果:388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A患者252名,复发人数为96人(43%),GA患者136名,复发人数为80人(58%),P=0.023。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后,得出SA较GA的肿瘤复发率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比在Cox回归模型中为0.634(p<0.001),在倾向评分匹配的Cox回归模型中为0.649(p<0.001),在调整后的逆概率处理加权法分析中,风险比为0.627(P<0.001)结论:采用GA进行TURBT手术的NMIBC患者术后更容易复发,条件允许下尽量采用SA。
-
清毒伸筋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观察清毒伸筋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血清VEGF的影响,从细胞分子角度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和清毒伸筋汤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其余各组予相应治疗药物灌服,连续治疗28天,各组大鼠评估关节炎指数评分、检测血清VEGF含量。结果:清毒伸筋汤中、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积分改善情况、VEGF含量变化优于甲氨蝶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清毒伸筋汤中等剂量能下调CIA大鼠血清VEGF含量、降低关节炎指数积分,推测其能抑制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滑膜炎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关节骨质破坏,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COPD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通过观察COPD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2018.12在我院住院的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69例,选取肺动脉压力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之间的差别,并将肺动脉压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DNN, SDNNindex,RMSSD,三个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ANN,PNN50两个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五个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 SDNNindex,RMSSD,SDANN,PNN50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上述五个HRV指标也有一定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呈负相关关系,与SDNN,SDNN index,PNN5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0.297,-0.368,P均<0.05。与SDANN的相关系数为-0.162,P值为0.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RMSSD的相关系数r=-0.541,P<0.05。结论:随着肺动脉压力程度的加重,心率变异性指标呈下降趋势。肺动脉压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和RMSSD的相关性最强。
-
量化切除部分中鼻甲对鼻窦炎手术疗效的初步观察<sub><sup>*</sup></sub>
Abstract:
目的 初步探讨经鼻内镜量化切除部分中鼻甲对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中鼻甲垂直部长度大于等于25mm的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施规范的经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后,试验组:根据CT测量的中鼻甲垂直部长度,以保留中鼻甲垂直部长度约21mm为参考值,切除多余的部分中鼻甲垂直部游离缘组织;对照组:处理鼻窦、鼻甲病变后,手术医生根据病情决定中鼻甲切除与否,对中鼻甲长度处理无具体要求。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12个月,无失访。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继发性额窦炎、嗅觉减退等并发症;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量化切除”部分中鼻甲能保留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部分中鼻甲,可能改善鼻腔通气引流,一定程度上提高慢性鼻窦炎病人的手术疗效。
-
维生素D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索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胃肠症状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7例研究对象,包括61例IBS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受试者。采集每位研究对象血样,进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检测;对IBS患者胃肠症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通过IBS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 (IBS-SSS)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S)对IB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IBS-D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HC组相比偏低( 18.32±8.25 ng/mL V.S.27.36±8.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BS患者腹痛、腹胀、对大便性状不满意程度、总体胃肠症状VAS评分、IBS-SSS评分、HADS评分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IBS-D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健康者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IBS患者胃肠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越低,患者胃肠症状越严重,IBS-SSS评分越高。
-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0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的227例患者,其中腺瘤性组132例,炎性组95例,所有患者均纳入性别、年龄、TC、TG、HDL、LDL、apoAⅠ、apoB、Lp(a)等9个可能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两组各项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组比较,腺瘤性组中血清apoAⅠ水平异常的比例较炎性息肉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poAⅠ水平异常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危险因素。
-
以CBL为基础PBL为辅助的教学法在中医肾病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问题式教学法(roblem-asedearning,PBL)是通过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引线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ase-asedearning)是运用实际案例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以CBL为基础,PBL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在中医肾病内科临床教学中,能够较快帮助医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激发学生对于中医肾病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现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学体会与同道交流如下。 关键词:CBL(ase-asedearning);PBL(roblem-asedearning);中医肾病内科;临床教学
-
甲状腺切除患者实施认知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情志护理随机对照平行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认知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对甲状腺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及术后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 对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切除患者106例展开随机对照平行研究,根据入院手术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5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认知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比较2组术前焦虑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术前、术后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术后疼痛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观察组侯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遵循医嘱及配合治疗依从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措施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甲状腺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提升临床治疗依从性,同时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促使患者康复,体现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Abstract:
目的 通过使用多b值DWI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梗死灶进行评估,探讨b值DWI(b=1200s/mm2、1400s/mm2、1600s/mm2、1800s/mm2、2000s/mm2)是否比临床常用的标准b值DWI(b=1000s/mm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里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并选出较优的b值。方法 选择70例拟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MRI常规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对多b值DWI数据及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各b值下观察到的病灶数,病灶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病灶对侧镜像区ADC值。结果 随着b值的增加,DWI上病灶的SNR及CNR呈下降的趋势,且均高于T2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1800、2000s/mm2时,发现的病灶数略多于b=1000、1200、1400、1600 s/mm2时,而b=1000、1200、1400、1600 s/mm2时,所发现病灶数大致相仿;所选各b值条件下梗死区的ADC值均小于及其对侧镜像区域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 在2000s/mm2以下的b值,取值范围在1200~1400s/mm2之间可以使DWI图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显示及分辨能力达到最佳。
-
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在脊柱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在脊柱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脊柱手术患者74例,简单随机化分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术后1 h、6 h、18 h、24 h、48 h静息、咳嗽疼痛(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总次数、镇痛药液输注总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1 h、6 h、18 h、24 h、48 h静息、咳嗽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 h、48 h镇痛泵按压总次数、镇痛药液输注总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恶心发生率10.81%较对照组29.73%低(P<0.05),呕吐发生率5.41%较对照组16.22%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应用于脊柱手术术后镇痛中可显著减轻疼痛程度,减少镇痛泵、镇痛药液使用次数及剂量,且不良反应较少。
-
胰腺错构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错构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诊治经验,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胰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研究报告了一位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老年女性的病例。腹部增强CT显示胰腺头部有2.3×2.1×3.5cm肿块。随后行胰腺肿瘤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胰腺错构瘤。该肿瘤预后较好,术后随访无复发迹象。结论 胰腺错构瘤临床少见,通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很难判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疗效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搜集136例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行同步放化疗,85例行序贯放化疗,评价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并对生存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果:同步组及序贯组完全缓解率(CR)、有效率(CR+PR)分别为21.6%、74.5%和7.1%、43.5%,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步组与序贯组发生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60.8%、76.5%和41.8%、44.7%,差异具有显著性。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肺炎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2.5%、51.0%、27.5%和68.2%、32.9%、11.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体生存率,且近期疗效显著,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及时对症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
直肠MALT淋巴瘤手术一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目的:探讨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手术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结合我科手术的MALT淋巴瘤一例,并复习总结国内外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行三个周期化疗,未见明显好转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未行其他治疗,定期行肠镜、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并非所有的MALT淋巴瘤患者均能从化疗获益,当患者按指南方案化疗效果不明显时,根据综合情况,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案。
-
食管异物内镜术后致主动脉食管瘘1例及文献复习
宋羿,
Abstract:
主动脉食管瘘(aortoesophageal fistulas,AEF)是指由食管恶性肿瘤、胸主动脉瘤和食管异物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罕见致死率较高的急症[1.2]。1818年Dubrueil首次描绘AEF这一疾病[3]。AEF患者起病常以胸部疼痛,随之出现先兆性动脉出血,经一段时间后出现大出血而致患者死亡。1914年Chiari描述这种以胸痛、先兆性出血、最终以大出血致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并命名Chiari三联征[4]。AEF是胸心外科、耳鼻喉及消化内科发病凶险致死率高的罕见重症。本文通过对1例内镜下食管异物术后病发AEF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对此类罕见疾病病因的分析及合理治疗对策。
-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超声诊断学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Abstract:
为创新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们构建了基于教育信息化与超声诊断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超声诊断学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新型全自动成形片在修复Ⅱ类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观察新型全自动成形片用于修复Ⅱ类洞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由于后牙邻面龋损而需要充填治疗的60颗患牙,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0颗)与对照组(30颗)。对照组接受Palodent V3成形系统辅助充填治疗,研究组给予新型全自动成形片系统辅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即刻、1个月后、6个月后这三个时间段邻接触区恢复1级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两组进行充填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舒适度成功率也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15.23 1.80)所用治疗方法操作时间比对照组(26.32 1.89)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58,P<0.05)。结论 两种成形片系统在临床使用各项检查指标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全新全自动成形片的操作时间较短,且价格相比PalodentV3成形系统有一定优势,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闭合复位扇形克氏针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闭合复位扇形克氏针外侧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体会。方法 自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12例。伸直型骨折104例,Gartland分型Ⅱ型43例,Ⅲ型61例;屈曲型骨折8例,Gartland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手术方法采用骨折闭合复位外侧髁扇形克氏针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3至4周,拆除石膏托后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6周门诊取出内固定克氏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3个月~26个月随访,平均8.6个月。有2例取克氏针时发现针眼感染、渗液,经拔克氏针及换药数天后治愈。通过X线检查,所有病例均愈合,愈合时间2周~4周。发生轻度肘内翻2例(内翻5°、10°),轻度肘外翻2例(外翻8°、15°)。有9例术后2个月时肘关节伸-5°~-30°受限,后经加强功能锻炼后均能伸至0°。结论 闭合复位扇形克氏针外侧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功能好、无需二次住院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
相位角对肝硬化营养状况评价研究进展
Abstract:
摘要: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PEM)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综述了人体测量方法和非人体测量方法等营养状况评价方法。PA被认为是优于人体测量方法和主观评价方法的评价肝硬化营养状况的指标,而且与病情的进展、疾病预后有关。
-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纳米银材料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慢性创面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经1个月以上积极治疗后仍未愈合也无愈合倾向的创面类型,慢性创面迁延不愈与感染关系密切。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被证实是慢性创面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两种治疗方式对慢性创面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利于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在临床中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应用。
-
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胫骨干骨折
Abstract: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胫骨干骨折患儿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0岁,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对比双侧膝、踝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以Johner-Wruhs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12周X线示骨折线消失,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对比、患侧与健侧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75,P=0.146;t=-0.689,P=0.494)。术中1例出现浅表静脉刺伤,术后2例出现皮肤激惹,无骨不连、骨骺早闭、髓内钉折断等并发症发生。按Johner-Wruhs评定标准评价,优20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00%。结论 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胫骨干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好、并发症少、疗效好。
-
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获得性血友病患者凝血功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获得性血友病(AH)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例AH患者(2016年10月~2019年1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常规止血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再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6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损害情况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2)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TT、APTT、PT及血浆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TT、APTT、P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3)免疫损害:治疗后两组血清IgA、IgM及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4)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SF-36生理功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免疫抑制剂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H,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不会增加免疫损害,具有一定安全性,对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金银花复方制剂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研究金银花复方制剂(金银花、银杏叶、甘草)在环磷酰胺(CTX)致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设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金银花复方制剂连续10天,同时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免疫抑制小鼠灌胃左旋咪唑LMS)。以钠石灰耐缺氧法和亚硝酸盐中毒法测小鼠抗应激能力,测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并检测小鼠脾脏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碱性磷酸酶(ACP)活性来反映小鼠体内免疫功能。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耐缺氧时间、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显著提高(P<0.05),脾匀浆中待测指标也有显著改变:LDH和ACP活性增加(P<0.05,P<0.01)。结论 金银花复方制剂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有着一定作用。
-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医科院校“三位一体”基层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等医学教育作为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应重视,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卫生人才的培育滞后与全国水平相距甚远;其中少数地区卫生人才流失、基层服务环境不完善、职业素质与职业要求不符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分析其内在的矛盾,并从意识形态强化教育合并伦理心理学教育、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就业平台建立三个方面探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医科院校“三位一体”基层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体系。
-
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常规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评价SMI与CEUS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结果 SMI与CEU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Kappa=0.508,P<0.05)。SMI和CEUS检测到的大部分新生血管位于同一位置。以CEUS评分为诊断标准,SMI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达0.895,P<0.05,SMI评分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88%,特异度80%。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SMI评分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5例行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期,收集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χ2检验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1-69个月;生存时间最短7个月,最长>6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05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败血症,10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1%、35.56%、22.22%;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累计生存率呈下降趋势;TNM分期、Bismuth-Corlette临床分型、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最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显著影响行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预后的单因素(P<0.05);TNM分期(OR=4.672)、术前CA19-9(OR=3.022)、术前CEA(OR=2.174)、术前最高血清TBil(OR=2.731)、淋巴结转移(OR=3.863)、血管侵犯(OR=2.658)、肿瘤分化程度(OR=4.946)是影响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A根治切除术总体预后不理想,TNM分期、术前CA19-9、术前CEA、术前最高血清TBil、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根治切除术HCC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右江民族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2013年开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对生物医学课程、临床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建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体系,以岗位胜任力为出发点,探索培养适合民族地区医疗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
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修复的疗效及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例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入院时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Ilizarov组(n = 9)、贝复新组(n=11),按照Wagner分级法进行糖尿病足分级,其中3级3例,4级17例。Ilizarov组在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并在患足侧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术,贝复新组创面清创后给予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涂抹。结果: Ilizarov组治疗后第1w、第2w和第4w外周血血清VEGF、bFGF较术前明显升高;患者随访3~20个月,Ilizarov组所有9例患者全部足部溃疡都得到愈合,愈合时间1.5~4个月,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1. 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能够刺激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肢体远端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2. 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能通过增强VEGF、bFGF的表达,发挥其增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
-
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的研制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为了顺利实施胫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促进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发展,降低实验成本,自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并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 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侧,并实施胫骨上段横向搬移,观察其骨横搬效果。结果: 该系统成功安放于新西兰兔胫骨上段内侧,通过调节牵张器可对胫骨上段进行有效横向搬移,稳定性良好,性能优良。结论:此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操作,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实验,适合科研人员在胫骨上段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中应用。
-
运用FOCUS—PDCA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准确记录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用FOCUS- PDCA程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依从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小组,制定心力衰竭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依从率专科质量指标,应用 FOCUS- PDCA 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式,对该质量指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记录出入量依从率、护士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采用持续质量改进 FOCUS-PDCA 模式后,患者记录24 h出入量依从率由13.3%提高至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529,P<0.01);护士相关知识考核培训前后成效明显(t=-7.957,P<0.01);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05,P<0.01)。结论:运用FOCUS- PDCA程序可以提高心血管内科心力衰竭患者记录出入量依从率,为临床医生救治方案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系统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方法:取我院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研究组(系统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9例,比较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腹泻、发热与脱水的症状缓解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研究组护理疗效(93.10%)较对照组(72.41%)高,P<0.05。结论: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能缩短症状缓解与住院时间,提高护理疗效,值得借鉴。
-
基于影像组学对直肠癌诊断研究进展
Abstract:
精准医学是当前医学的热点问题,在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中,如何准确分型分期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各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各有优劣,无法准确判断疾病病程,唯有通过以大数据为背景,通过数据融合分析,来认识影像图像与疾病特征的关系,影像组学由此产生。影像组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通过非入侵式采集图像的方法,将疾病特征与影像数据整合,并挖掘两者之间联系。本文综述了MRI、CT、EUS等检查方式对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分期分型及检查优缺点,并对影像组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初步展望。
-
同伴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的影响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探究同伴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建卡且孕28周的120例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人,对照组实施传统孕产期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孕28周、32周、37周、产后当天及以后每周(共4周)进行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孕产期健康教育各一次。观察两组孕产妇干预前及出院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感水平、泌乳始动率及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两组的出院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水平均有提高(分别为t=-16.71,P<0.01;t=-8.86,P<0.01),但实验组的出院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提高更加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实验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提前(χ2=7.258a,P<0.05)、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增加(χ2=9.657a ,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伴教育与孕产期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使孕妇在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亦得以增强,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术治疗肾囊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探究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治疗邻近集合系统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34例行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治疗的邻近集合系统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35~90min,术中、术后无大出血、无输尿管穿孔、撕裂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术后均随访6~24个月。28例囊肿消失,6例囊肿直径缩小1/2以上。结论:B超辅助下输尿管软镜下切开内引流术治疗邻近集合系统肾囊肿就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基于翻转课堂的护理英语教学应用效果评价<sub><sup>①</sup></sub>
Abstract:
[目的] 开展翻转课堂护理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护理英语教学质量。[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2016级护理专业本科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学生编入对照组(n=55)和实验组(n=55),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试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护理英语教学。[结果] 试验组护理英语期末口试和笔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的积极高学业情绪和积极低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学习主动性总分,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3个维度评价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翻转课堂护理英语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借鉴。
-
细菌外膜囊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外膜囊泡(OMV)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释放的一种囊泡状结构。OMV的释放对于细菌存活以及细菌-细菌和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OMV的生物发生提出了多种模型,但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该综述重点阐述了外膜囊泡的生物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以及多普勒血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的一种血压相关疾病,致使胎儿关键发育期处在缺氧、营养不足等病理状态下,对胎儿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甚至明显增加子代成年后某些疾病发病率。本文综述了近期子痫前期下胎儿的生产结局以及对子代器官系统的具体影响,发现胎儿的心、脑、代谢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产生终生风险。所以预测子痫前期对孕妇意义重大,利用多普勒彩超预测子痫前期简单方便、无创可重复,对临床意义重大。
-
两种滴眼液使用频率治疗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滴眼液使用频率对急性病毒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120眼)双眼急性病毒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60眼)和B组30例(60眼)。A组患者治疗方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q2h、普拉洛芬滴眼液q2h、更昔洛韦滴眼液q2h,B组患者治疗方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qid、普拉洛芬滴眼液qid、更昔洛韦滴眼液qi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结膜炎症消退情况、畏光流泪及疼痛症状减轻的时间。结果 治疗两天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A组50眼,B组22眼(χ2=27.222,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治愈率:A组48眼,B组28眼(χ2=14.354,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角膜上皮点状脱落:A组3眼,B组2眼(χ2=0.209, p=0.6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病毒性结膜炎患者急性期增加滴眼液使用频率可达到迅速疗效。
-
青年教师提升儿童口腔医学教学能力的分析——以广西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为例
Abstract:
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应用型极强的学科。青年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运用教学方式。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为例,深入分析青年教师的特点,总结经验,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在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
胸痛中心建立及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胸痛中心建立及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救护流程前后6个月1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对照组75例( 胸痛中心建立运行优化救护流程前) ,观察组75例(胸痛中心建立运行优化救护流程后)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于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护理流程前后进行救治的时间及效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对患者实施救护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 ,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护理流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机,有效缩短救治时间,尤其是缩短行球囊扩张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救治效果。
-
保留肾单位解剖程序化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保留肾单位解剖程序化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LPN)治疗局限性肾癌(LRC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LRCC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治疗,研究组采用解剖程序化RLPN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及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留置、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术后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71%(5/34)]低于对照组[32.35%(11/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生存质量改善率[94.12%(32/34)]高于对照组[73.53%(25/34)](P<0.05)。结论 解剖程序化RLPN治疗LRCC患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
-
MISTLIF中椎间融合器的放置位置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中椎间融合器的放置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79名随访资料完整的MISTLIF患者,测量椎间融合的矢状面位置α、冠状面位置β、手术节段椎间隙前沿和后沿高度、左右侧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记录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3岁,L3/4节段患者17名,L4/5节段患者45名,L5/S1节段患者17名,平均随访时间11.8个月。融合器矢状面位置α为47.8±9.3%,冠状面位置β为-1.5±6.1%,患者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显著增加。椎间隙后沿高度、椎间孔高度与α显著相关,LL与α不相关。椎间植骨融合率78.5%,终板下沉(≥2mm)发生率50.6%,上位椎体下终板下沉3.6±1.1mm,下位椎体上终板下沉4.4±1.6mm。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与α不相关。结论:融合器矢状面放置位置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相关,融合器在矢状面的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腰椎生理曲度、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无显著影响。
-
含果胶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并Hp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含果胶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阳
-
速生薄口螨休眠体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通过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速生薄口螨休眠体。方法 从采集到的生姜样本中分离出速生薄口螨休眠体,分别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和超微形态并进行拍照鉴定。同时提取基因组DNA对cox1和ITS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速生薄口螨休眠体足4对,背面躯体呈扁平状,表皮骨化,前足体呈三角状,足三表皮内突相连,形成一条拱线,分隔开胸板和腹板。足爪和前跗节发达,有刚毛附着,躯体末端吸盘板发达,板上有八个吸盘呈2-4-2分布。经PCR扩增得到cox1基因片段大小为487 bp左右,ITS全序列长度为1667 bp左右。结论 根据光镜和电镜下速生薄口螨休眠体的形态,结合cox1和ITS基因序列,为速生薄口螨休眠体的鉴定和生物学分类提供了依据,也可为控制速生薄口螨及其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奠定基础。
-
百色市矽尘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Abstract:
目的 了解百色市矽尘作业工人职业健康健康现状。方法 从百色市职业健康体检机构收集2016年百色市1865名矽尘作业工人一般情况资料及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结果 本次调查矽尘作业工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0.5%,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胸片,纯音听力异常率分别为13.0%,13.5%,7.7%,15.0%,2.4%,8.6%;不同性别工人高血压、肝功能、心电图、纯音听力异常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工人高血压、尿常规、肝功能、胸片及纯音听力测试异常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尘工龄工人的高血压、肝功能、胸片及纯音听力异常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色市矽尘作业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异常率较高,存在较大职业健康风险,应加强工人职业健康监护。
-
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对患者自主呼吸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和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患者对自主呼吸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宫腔镜检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为B、F ,每组50例。B组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两组均于3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0mg/kg。术中根据患者反应追加丙泊酚。记录B、F两组患者给药前(T0)、静注完毕丙泊酚后1min(T1)、3min(T2)、5min(T3)、8min(T4)各个时间点的RR、SpO2,低SpO2(85%≤SpO2<90%)持续时间,及两组术中SpO2下降至84%时需要面罩辅助加压给氧的患者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在T1及T4两个时间点的RR、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与T0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在T2及T3两个时间点的RR、SpO2与T0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两组间SpO2比较有显著变化(P<0.05);F组低 SpO2(85%≤SpO2<90 %)持续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B组需面罩辅助加压给氧的患者例数为1例(2%)明显少于F组11例(22%)(P<0.05)。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相比于芬太尼,具有较轻的呼吸抑制作用及减少麻醉者工作量的优势。
-
甜叶菊根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甜叶菊根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实验采用热水浸提法,选取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蒽酮硫酸法检测甜叶菊根多糖得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对甜叶菊根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提取液使用4倍体积95%乙醇沉淀、sevege试剂法脱蛋白、D101吸附大孔树脂脱色,粗糖以sephadex G-50纯化冷冻干燥得到甜叶菊根多糖。通过测定甜叶菊根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多糖的FRAP值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甜叶菊根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30、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120 min,最大得率为65.64%。在甜叶菊根纯糖浓度为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3.30%和90.51%。在甜叶菊根纯糖浓度为6 mg/mL时,FRAP值为33.172±0.184 μmol/mL。结论:甜叶菊根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较强,且提取时温度应控制在90 ℃以下。
-
儿童EB病毒致面神经炎7例临床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面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B病毒致病多样性的认识。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7例EB病毒所致面神经炎病例,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 7例患儿,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5例,均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病灶以左侧5例,右侧2例。3例患儿发病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急性期起病,2例患儿发病前半月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1例患儿一月内有结膜炎病史,1例起病前无明显感染史。发病症状均以口角歪斜,一侧额纹变浅或者消失,鼻唇沟变浅。7例患儿头颅脊髓MRI均未见异常。7例患儿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辅助维生素B6、赖氨基醇维B12、维生素C、维生素B1营养支持等治疗。随访3月发现,大部分患儿2周左右症状恢复,最长3月完全恢复。结论 EB病毒可以引起面神经炎,预后多良好。应早期治疗,恢复较快。应重视EB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
左西替利嗪与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白三烯的变化
Abstract:
目的 观察左西替利嗪与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监测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三烯(leukotriene,LT)的浓度。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30人):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5毫克/天及使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连续12周;药物组(30人):单独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5毫克/天,口服12周;仪器组(30人):使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治疗,每周脱敏治疗1次,治疗程序按说明书进行,脱敏连续12周。3组患者均连续进行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并抽取9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三烯浓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仪器组、药物组3组的有效率为96.42%、64.28%、96.30%,3组治疗后血清白三烯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及药物组治疗后血清中白三烯浓度降低明显低于仪器组(P<0.05),而联合组、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三烯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左西替利嗪与MORA生物物理联合治疗仪联合或单用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更好,安全性较好,两种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血清中的白三烯浓度。
-
基于循证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7级本科护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1个班为观察组,另1个班为对照组,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于循证理念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比较2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技能态度、考核成绩。结果 观察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沟通技能态度正性得分、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总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循证护理理念为基础,将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技能态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
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与单用纳洛酮比较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8年12月12日的研究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与单独应用纳洛酮相比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资料,采用Review Man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共11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西医常规+纳洛酮+门冬氨酸和西医常规+纳洛酮相比,总有效率更高;苏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结论:应用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与单用纳洛酮相比,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总体疗效更好。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结论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加以验证。
-
电刺激强度在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究电刺激强度在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作为观察组,检测两组下肢胫神经运动电位(CMAP)波幅、腓肠神经感觉电位(SNAP)波幅以及引出最佳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形的刺激强度(mA)和引出最佳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波形的刺激强度(mA),通过上述指标观察分析胫神经运动电位波幅及腓肠神经感觉电位波幅,以及引出最佳动作电位刺激强度。结果:观察组胫神经运动电位、腓肠神经感觉电位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需要引出最佳胫神经运动电位波形与腓肠神经感觉电位波形的刺激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引出最佳动作电位波形的刺激强度明显增高,在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具有重要价值。
-
颈椎曲度改变影响因素最新研究进展
Abstract:
颈椎生理曲度是人体脊柱最上端一前凸弧度,具有减轻和缓冲外力震荡的功能,对人体脊髓和大脑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按Borden氏测量法,正常颈椎曲度约为(12±5)mm,超出该范围称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早期信号,也是引发颈椎进一步病变的根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颈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张的人群不在少数。本文对颈椎曲度改变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现综述如下。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泌尿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索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效果。方法: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2014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泌尿外科临床见习课教学,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课前预习率,课堂时间分配、学习成绩、教学满意度和其他感受。结果:学生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该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临床见习课的教学效果,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已经展现出明显优势,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进和推广,更好的为临床见习教学服务。
-
FQ-PCR技术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M定性及HBV-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定性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9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FQ-PCR技术对其血液标本进行HBV-M定性、HBV-DNA定量检测。统计不同HBV-M模式检测结果。结果 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模式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HBsAg+HbeAg+HbcAb模式的HBV-DN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结论 不同HBV-M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故联合HBV-M定性与HBV-DNA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治意义重大。
-
减重对天晴甘平治疗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减重对天晴甘平治疗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转氨酶升高的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天晴甘平护肝治疗,实验组给予常规天晴甘平护肝+合理减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个月时ALT、AST、UA、TG、CHO、Ins、HbA1C、FBS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UA、TG、CHO、Ins、HbA1C、FB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ALT、AST、UA、TG、CHO、Ins、HbA1C、FB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减重有助于提高天晴甘平治疗转氨酶升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各项功能指标。
-
二维码技术在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二维码技术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采取同期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8年6月的80名2015级高等院校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由带教老师以讲授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二维码的技术,将护理实习大纲要求护生掌握的专科护理理论、专科护理操作视频、专科仪器操作视频等生成二维码,由学生扫码自主学习为主体,带教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专科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手术室教学评价结果。结果 两组护理实习生专科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手术室教学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维码技术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手术室专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了手术室教学评价的效果。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植入性胎盘中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 ADC) 值在各型植入性胎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54例植入性胎盘孕产妇,均进行常规T2WI和DWI扫描,其中DWI分别使用b值为0、400、600、800、1000s/mm2。以手术或病理结果为标准,将植入性胎盘病例分为粘连型、植入型、穿透型三组,结合常规T2WI图像,在DWI图像中分别测量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的ADC值,比较这三种组织ADC值在组间及组内是否有差别,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4例孕产妇中32例为粘连性胎盘,19例为植入性胎盘,3例为穿透性胎盘。粘连组中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8576±0.4203)×10-3mm2/s、(1.7852±0.2693)×10-3mm2/s、(1.7623±0.4699)×10-3mm2/s;植入组中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6607±0.2128)×10-3mm2/s、(1.6782±0.1799)×10-3mm2/s、(1.8015±0.5439)×10-3mm2/s;穿透组中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7703±0.1962)×10-3mm2/s、(1.7860±0.3272)×10-3mm2/s、(1.8587±0.2655)×10-3mm2/s。粘连组、植入组、穿透组中这三种组织的组内ADC值均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368、0.468、0.980),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这三种组织的ADC值在组间亦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167、0.293、0.924)。结论:DWI成像有助于植入性胎盘诊断,但植入性胎盘中不同组织的ADC值对于植入性胎盘诊断及分型无诊断价值。
-
EGCs与肠道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由神经元和肠胶质细胞(EGCs)组成。EGCs多途径整合调控肠细胞、肠神经元、肠屏障、免疫细胞等等,在肠道微环境中扮演关键角色。本综述旨在介绍EGCs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与肠屏障、神经元、免疫细胞、肠道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
-
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医护治一体化管理模式治疗,术前及术后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改良版Barthel评分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例髋关节功能、离床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并定期随访了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1);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医护治一体化管理模式治疗,能提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胸科手术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Abstract: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胸科手术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胸科手术且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者作为研究对象。大剂量组镇痛泵内药液配制为0.22%罗哌卡因500mg混合右美托咪定3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50mL,背景输注速率为5mL/h,维持痛觉模拟评分4分以下。小剂量组混合右美托咪定3μg/kg,其余同大剂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6的镇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术后48h内容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曲马多用量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48h,小剂量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自控按压次多于大剂量组(P<0.05),曲马多使用量与大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少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胸科手术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增加了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但并不增加曲马多的使用量,其镇痛效果与大剂量相当,且安全性更高。
-
XpertMTB/RIF联合MSCT检测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XpertMTB/RIF检测与MSCT联合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初治患者18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痰涂片、痰XpertMRI/RIF检测和MSCT检查,比较痰涂片、痰XpertMTB/RIF检测、涂片联合MSCT、痰XpertMTB/RIF检测联合MSCT的灵敏度,分析痰XpertMTB/RIF检测阳性和阴性患者在MSCT征象的差异。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组合后,灵敏度大幅提高;痰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的患者在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空洞征(厚壁空洞和无壁空洞)、毛玻璃密度影、肺实变(小叶样肺实变、亚段及段性肺实变和叶性肺实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网状影和细线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区域内伴发的CT征象、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等CT征象的出现率比阴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XpertMTB/RIF检测联合MSCT能快速、安全、准确筛查出活动性肺结核,也能检测出结核杆菌的利福平耐药性,不仅能提高早期正确诊断率,还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段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PT 、INR 、APTT 、TT、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粘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 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天(中位数8天),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抗凝血类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
鼓室硬化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作为中耳炎后遗症的鼓室硬化(tympanosclerosis),是指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于鼓膜固有层和中耳鼓室周结缔组织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其典型表现为肉眼可见的鼓膜灰白色团块和镜下鼓室粘膜结节样钙磷酸盐沉积,可对包括听骨链、鼓膜等传音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鼓室硬化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鼓室硬化的病因、机制、动物实验、临床特点、影像学以及治疗六大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就其研究结果及最新进展加以综述。
-
肿瘤患者医院获得性压疮危险因素分析
石文文,
Abstract:
目的 为肿瘤住院患者筛选出医院获得性压疮相关危险因素,针对高危风险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肿瘤医院综合内科肿瘤患者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178例肿瘤患者,在院期间11例患者发生压疮,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为6.18%。Braden评分、是否发生失禁以及疼痛评分为高危因素。结论 对Braden评分≤18分岁或疼痛评分≥4分和发生失禁的患者医院获得性压疮高危人群,临床护士应加强疼痛评估和失禁性皮炎;降低医院获得性压疮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
Madelung综合征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Abstract:
Madelung综合征是以对称性、多发性、无包膜性脂肪堆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脂肪代谢性疾病,较为罕见,其病因、机制、诊断等尚无明确标准,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现笔者就目前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3D 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的系统评价
Abstract:
【】 目的 系统评价3D Slicer软件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截止2018年10月,检索CBM、WangFang、CNKI、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查找3D 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试验,包括随机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及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Non-RCTs),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以及数据提取。结果 纳入1个随机对照研究及5个非随机对照研究,共348例患者。结果提示在3D Slicer软件辅助下,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较高[MD=12.42,95%CI(6.85,18.00),P<0.0001]、预后较好 [SMD=-0.58,95%CI(-0.82,-0.34),P<0.00001],而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SMD=-2.94,95%CI(-4.06,-1.81),P<0.0001]、手术失血量[SMD=-7.51,95%CI(-11.18,-3.85),P<0.0001]、术后并发症[OR=0.26,95%CI(0.12,0.56),P<0.001]均显著降低。结论 3D Sli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在3D Slicer软件的辅助下,神经内镜可以完整清除血肿,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满意改善患者的预后。
-
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初探
Abstract: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科为例,通过分析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培养模式现状,从优化科学研究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及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三个方面,探索构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
低剂量采集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探究与运用
Abstract:
【】 目的:探讨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0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常规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的检查模式为低剂量模式,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造影模式,然后再比较两组患者所接受的累积剂量值和剂量面积乘积值。结果:研究组的累积剂量值和剂量面积乘积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DSA低剂量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是可行的,值得临床上应用。
-
高频喷射通气在深镇静麻醉下ERCP中的应用
王晓刚,
Abstract:
目的:探讨高频喷射通气在深镇静麻醉下ERC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择期行ERCP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和普通鼻导管吸氧组(C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先静注芬太尼1ug/kg,然后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H组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行高频通气辅助呼吸,C组单纯鼻导管吸氧。记录入室后(T0),诱导后(T1),十二指肠镜过食道(T2),Oddi 括约肌切开时(T3),手术结束时(T4),苏醒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记录术中并发症及苏醒情况。结果:与C组患者的T1,T2,T3,T4时血氧饱和度(SPO2)相比,H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患者术中体动,低氧血症比较,H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内镜操作医生满意度比较,H组满意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喷射通气在深镇静麻醉下ERCP术是安全有效的。
-
Tollip蛋白在相关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Toll 作用蛋白( Toll-interacting protein,Tollip)是一种接头蛋白,可在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信号通路中起负反馈调节作用,以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最为关键,参与其相关免疫疾病的发生过程。尽管Toll 作用蛋白在相关的免疫疾病研究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在免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已获得一定的成果。 因此,本文就近些年在相关免疫疾病中的Toll 作用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现状研究<sub><sup> </sup></sub>
Abstract:
胆囊结石是常见、多发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其成因繁杂,涉及多种因素、多个环节,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多角度、多方面对胆囊结石成因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总结目前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从胆囊结石形成的诱发因素、临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探究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及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研究思路与借鉴。
-
四氧嘧啶制备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四氧嘧啶制备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四氧嘧啶造模,观察小鼠性别、体重、给药剂量对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率、死亡率及血糖的影响,找出造模的最佳条件。结果:雄性小鼠更适合建立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禁食是小鼠造模成功的关键,以禁食18h~24h的小鼠造模效果较好;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增加,血糖升高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以注射200mg/kg的剂量为佳。结论:用雄性低体重的小鼠,在禁食12h后注射200mg/kg四氧嘧啶效果较好。
-
Presepsin在新生儿迟发型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presepsin在新生儿迟发型脓毒症(LO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入住龙岩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LOS患儿46例和同期无感染性疾病新生儿36例。 采用荧光酶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液presepsin水平,探讨presepsin与PCT、CRP、WBC在新生儿LOS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LOS组presepsin、PCT、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间CRP则无差异(P >0.05),且presepsin与PCT、CRP、WBC间均未见相关性(P >0.05)。LOS组Presepsin和PCT的曲线下面积(ROC<sub><sup>AUC</sup></sub>)分别为0.925和0.986,敏感性分别为78.3%和93.5%,特异性均为97.2%。Presepsin联合PCT的ROC<sub><sup>AUC</sup></sub>最大,为0.989,且敏感性(95.7%)、特异性(100%)均明显高于单独presepsin或PCT指标。 结论:Presepsin是评价新生儿LOS的特异指标,联合PCT检测提高了新生儿LOS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Presepsin或PCT指标。
-
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与观察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3例乳腺导管内肿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实验组4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统计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病灶组织切除情况、病灶切除准确性、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及围术期应激指标。结果:实验组中不同病灶直径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除组织重量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在乳腺导管内肿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
妊娠剧吐致低钠血症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妊娠剧吐致低钠血症并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低钠血症补钠过快可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病情危重,预后不良,需引起高度重视。
-
对侧鼻中隔粘膜瓣逆行翻转技术在内镜经鼻扩大入路鞍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Abstract:
内容 目的: 带蒂鼻中隔粘膜瓣是经内镜鼻颅底手术后常用的重建技术。鼻中隔粘膜瓣的获取意味着供体部位粘膜的缺失,即鼻中隔软骨是裸露的。其愈合时间要6-12周,容易导致在供体部位结痂,鼻塞,通气困难,睡眠障碍,肉芽形成,感染,出血及异味感等,需要多次内镜下清洗及治疗,费用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一种对侧鼻中隔翻转粘膜瓣技术, 将对侧鼻中隔粘膜从基底部U形切开,翻转至鼻中隔前部,覆盖供体部位裸露鼻中隔软骨进行缺损粘膜重建,既缩短了愈合时间,又减少了以上并发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此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的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颅底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30例患者使用对侧鼻中隔粘膜瓣反转与30例未翻转患者进行对比。门诊内镜复查随访2-12周,分析患者的供体部位结痂,鼻塞,睡眠障碍,肉芽形成,感染,出血及异味感等。结果:手术后1至2周的随访检查显示, 观察组29例患者 (96.67%) 的供体部位粘膜完全恢复。对照组2周内没有完全恢复患者(0%)。6-12周回访30例完全愈合(100%)。结论: 逆行转粘膜瓣覆盖于裸露的供体部位鼻中隔软骨, 粘膜在2周即可完全愈合,减少鼻中隔结痂,鼻塞,睡眠障碍,肉芽形成,感染,出血及异味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
分组微视频竞赛模式在生物化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分组微视频竞赛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右江民族医学院2017级护理本科6个班学生(n=321),选择生物化学教材中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内容实施分组微视频竞赛模式教学(实验组),其他章节内容实施传统授课模式教学(对照组)。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期末检测,并随机选5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教学内容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得分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学生对分组微视频竞赛教学模式评价较高。结论 分组微视频竞赛模式在大班化教学中具有着很大的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还深受学生的欢迎,此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
Felty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吕丽娜,
Abstract:
Felty综合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目前治疗尚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据,临床上往往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粒细胞缺乏引发继发性严重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激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血液学效果。
-
芍黄通便合剂治疗肠道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Abstract:
目的:探讨分析芍黄通便合剂治疗肠道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此次124例研究对象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间接诊的患者中选取,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木香槟榔丸治疗,观察组给予芍黄通便合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0.97%、95.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6%、83.8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7%,(p<0.05)。结论:芍黄通便合剂治疗肠道气滞型便秘效果理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武鸣地区壮族人群地中海贫血筛查及基因型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广西武鸣区壮族人群α和β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下同)的初筛阳性率、基因突变类型及少见地贫基因型病例人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入院的9215例新生儿脐带血进行α-地贫筛查,对同期4778例武鸣籍壮族成人进行β-地贫筛查,在筛查发现阳性例中部分进行了地贫基因检测和型别分析。同时联合分析部分患者的表型(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数据),对表型和基因不一致的进一步外送测序。结果 在9215例脐血样本中,检出1322例有Hb Bart’s(α地贫),α-地贫筛查阳性率为14.35%(1322/9215),4778例壮族成人样本中,检出345例为β-地贫筛查阳性,β-地贫筛查阳性率为7.22%(345/4778)总阳性率为21.57%(14.35%+7.22%)。在筛查阳性例中有1030例进行了地贫基因检测, 743例在本院确诊为地贫,其中α-地贫447例,占60.90%(447/734),β-地贫243例,占33.11%(243/734),α复合β地贫44例,占5.99%(44/734),α-地贫、β-地贫、α复合β地贫三者之比约为11:6:1。α-地贫排在前四位依次为--SEA/αα、-α3.7/αα、ααCS/αα 、--SEA/ααCS。β-地贫排在前四位依次为β41-42/βN、β17/βN、β71-72/βN 、βE/βN 。α-地贫以静止型和轻型为主,占48.78%。1030例进行地贫基因检测中有6例出现表型和基因型不一致的病例进一步外送测序,发现4例少见地贫基因型,分别为少见β地贫(CD-52) 2例,(CD-98)1例,α地贫THAI 1例。结论 武鸣区壮族人群为地贫高发人群,α-地贫CS突变率比较高,α-地贫静止型和轻型比较多。临床中应注意少见型地贫的出现,防止漏检和重症地贫患儿的出生。
-
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
Abstract:
观察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67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硬化剂和组织黏合剂联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例急诊内镜下治疗,全部止血,急诊止血率达100%,67例食管静脉曲张总有效率85.07%,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73.13%,术后4周内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轻中度胸痛16例,上腹不适8例,发热4例,胸腔积液1例,无异位栓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总有效高,不良发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护理管理及疗效观察
黄姚萍,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护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管理。经过52天治疗后(即高压氧治疗40次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减轻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减轻程度、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结合有效的护理管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
7例胶质肉瘤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并复习文献。结果 7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均已完善,如CT、MRI等,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均位于幕上,且单发病灶居多,有6例,多发病灶仅有1例。7例患者中有4例是颞叶病灶,余下的3例中,额叶、顶叶及枕叶各占1例。所有病灶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混杂密度、低或略高密度影,大多边界不清,其内可见囊性坏死,偶有钙化,周边有水肿,被中等程度强化后呈不规则状。其MRI信号复杂,T1WI显示不规则长T1信号,T2WI显示不规则长T2信号,可见小囊变,占位效应明显,注射对比剂后呈不规则实质性强化。6例患者行全切除术,1例患者行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胶质肉瘤。术后予以常规放化疗6例,1例因个人原因未行放化疗。7例患者中5例平均生存期一般在6-14个月,另外2例均存活,分别存活2个月、4个月。结论 胶质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抽搐、肢体乏力及意识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上需要与多种肿瘤鉴别诊断,常见的有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等,目前其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肿瘤,视具体情况,术后辅助放化疗,但预后差。
-
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60例腋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30例行负压抽吸法腋臭根治术治疗,观察组30例行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治疗,对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治疗腋臭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折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疾病,手术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骨不连是骨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难度大、费用高,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严重问题。手术是治疗骨不连的主要有效方法,包括髓內钉动力化、更换内固定、牵张成骨技术、植骨、综合治疗、组织工程技术等,但骨不连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未能形成统一的。
-
血清miRNA在宫颈癌早期筛查及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microRNA)表达水平的改变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病和进展有关。血清miRNAs在宫颈癌中差异表达,可作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肿瘤标记物,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能导致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在代谢障碍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T2DM)中增加,目前的研究认为它是心血管疾病、T2DM和糖尿病并发症发展的基础.氧化应激的增加是一个有害的因素,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β细胞功能障碍、糖耐量受损,最终导致T2DM。本文对氧化应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肺炎疗效的Meta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肺炎的疗效。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重庆普维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查找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肺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Jadad质量评分法进行纳入文献质量评分,并通过Stata 12.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533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肺炎的用药方案优于头孢曲松钠单纯用药方案(OR=4.52,95%CI:2.63-7.78,P<0.01),联合用药方案有利于减少临床发热消失时间(SMD= -2.32,95%CI:-3.27~-1.37,P<0.01),咳嗽咳痰缓解时间(SMD= -1.64,95%CI:-2.50~-0.78,P<0.01),X线胸片好转时间(SMD= -2.04,95%CI:-2.96~-1.12,P<0.01),肺啰音消失时间(SMD= -1.99,95%CI:-2.92~-1.07, P<0.01)及平均住院时间(SMD= -2.54,95%CI:-2.82~-2.2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肺炎可获得显著疗效,改善临床结局指标,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麻醉复苏期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麻醉复苏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麻醉复苏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全麻术后麻醉复苏期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贯穿于整个复苏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低体温、低氧血症、疼痛、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能减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系由多种原因引起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并最终发展为关节功能障碍的关节疾病。目前对于OA 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消炎镇痛药物、玻璃酸、针灸理疗、人工关节置换等,但这些方法疗效有限,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近年来,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外泌体研究的深入为OA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外泌体在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抗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OA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外泌体治疗OA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某院2008-2017年泌尿系结石病例分析
李生辉, 柴雪, 程庆水, 卓栋, 宋帅帅, 王建帮, 程浪, 黄后宝
Abstract:
【摘要】目的:调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08年-2017年来泌尿系结石的住院患者的病例情况,为我院规范化治疗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优化医疗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利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收集我院2008-2017年泌尿系结石病住院患者的病例信息。用Excel2016版软件整理病人的临床资料,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近10年泌尿系结石病住院病例中,主要发病年龄在31岁-60岁之间,40-50岁之间的发病率最高;泌尿系结石住院患者各个年龄段中均以肾结石发病率最高,输尿管结石次之;在泌尿系结石病住院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治疗方式以经皮肾镜手术(PCNL)以及输尿管镜手术(URL)为主。 结论:我院近10年泌尿系结石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中老年年龄阶段,且男多于女,其中以肾结石最为常见,治疗方式以内镜取石治疗为主。
-
三维CT定位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技术的应用体会(附23例)
Abstract:
目的 评价三维CT定位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 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收住我科23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横窦-乙状窦夹角(TSSJ)的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乙状窦后入路个体化骨瓣开颅手术。结果 23例患者的“关键孔”位置均位于横窦-乙状窦夹角内侧缘;无损伤乙状窦和横窦.获得了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切除平均用时52分钟;术中骨瓣复位良好,颅骨缺损明显减少;无发生皮下积液、切口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结论 运用三维CT定位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是安全、可行的,和传统方法比较,更为快捷、微创、颅骨缺损更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开颅技术。
-
病人健康问卷量表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抑郁情绪评估中信效度的研究
Abstract:
【】背景:功能性胃肠病多合并精神心理障碍,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病人健康问卷量表(PHQ-9)是综合医院筛查抑郁的常见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PHQ-9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抑郁情绪评估中的信效度及最佳截止值。方法:选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58例,患者均完成PHQ-9量表及SCID访谈,其中SCID访谈作为抑郁诊断成立的“金标准”。统计分析PHQ-9的灵敏度、特异度,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及绘制ROC曲线,确定PHQ-9筛查抑郁状态的最佳截止值。结果:PHQ-9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26,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95%置信区间为0.688~0.834),当截止值为6或以上时,灵敏性为0.908,特异性为0.538。结论: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PHQ-9是筛查抑郁状态的有效工具,推荐最佳截止值为6分或以上。
-
毛蚶多糖提取及脱色工艺的优化
Abstract:
【】目的:对毛蚶多糖的提取及脱色工艺进行探讨,为毛蚶多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毛蚶多糖,硫酸-蒽酮法测多糖含量,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毛蚶多糖最优提取条件;分别采用活性炭、H2O2、大孔树脂对毛蚶多糖进行脱色探讨脱色率与多糖损失率的关系。结果:液固比为35:1(ml/g)、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h时提取率最高,为9.20%。H2O2浓度为12%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为58.9%,多糖损失率为28.9%;活性炭添加量为0.08g/ml时脱色效果最佳,脱色率为61.9%,多糖损失率为32.7%;大孔树脂含量0.1g/ml时,脱色率为66.6%,多糖损失率为27.5%。结论:毛蚶多糖热水浸提法工艺经济、简单、合理可行。
-
初探HCV感染患者糖脂代谢与病情的变化规律
Abstract:
【】 目的:通过对丙肝(HCV)慢性感染者糖脂代谢的调查,探讨HCV慢性感染以伴发胰岛素抵抗相关性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HCV慢性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糖脂代谢的相关指标测定,根据HCV慢性感染者病情的进展程度分为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分组,与健康体检对照组比较。结果:病毒携带组、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肝癌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中的C肽含量(CPS)、胰岛素水平(IRI)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肝癌组的总胆固醇浓度(CHOL)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肝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包括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与健康人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CV慢性感染过程中常发生胰岛素抵抗,且糖脂代谢异常和肝纤维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与病情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
PCI术前后FPA、FPB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找出PCI术前后血纤维蛋白肽A(FPA)、纤维蛋白肽B(FPB)的变化并寻找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份至2018年12月份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后行择期PCI术患者。选取术中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者18例为实验组,选取正常血流者39例为对照组。测定PCI术前后血FPA、FPB值进行分析。结果 ①对照组血FPA、FPB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血FPA、FPB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前比较血FPA、FP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组间术后血FPA、FP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实验组患者术后血FPA、FPB明显升高,考虑在手术过程中可能有FPA、FPB参与的凝血系统激活,导致微血栓形成,参与了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
壮药白花九里明在高脂摄食诱导小鼠脂肪肝中干预保护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壮药白花九里明在高脂诱导小鼠脂肪肝中干预保护作用。方法 取KM小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给予0.9%NaCl注射液、其余组给予猪油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9%NaCl注射液灌胃,白花九里明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150、300、600mg/ml白花九里明提取液灌胃;灌胃量按小鼠体质量计算(0.1ml/10g),共32d。末次灌胃后12 h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TG、TP、ALT的含量。分离肝右叶制备肝组织切片。结果 各组血清TG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花九里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血清T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其余各组的血清TP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花九里明低、中、高浓度各组的血清A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P<0.01,0.05),其余各组的血清ALT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清晰正常,肝索排列规则,肝血窦清晰,中央静脉管内只有极少量的血细胞;模型对照组肝细胞体积及胞核增大,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并有些融合成大空泡,肝索和肝血窦消失,中央静脉管内几乎填满血细胞;白花九里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的肝细胞形态结构及胞核较为趋向正常,肝细胞内的脂肪空泡较小,肝索排列凌乱,肝血窦可见,中央静脉管内的血细胞较少;白花九里明中浓度组结构形态比低浓度组更趋向正常,白花九里明高浓度组结构形态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结论 白花九里明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并对脂肪肝有一定干预性的保护作用。
-
IL-37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IL-37(interleukin37)属于IL-1家族中的一员,是近期发现的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IL-37可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并被证实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与肿瘤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存在相关性。本综述主要对IL-37的蛋白质结构、表达、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进行论述,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提供参考。结论:IL-37主要通过细胞内和细胞外两条路径发挥抗炎作用,并在肿瘤中主要起到抑制炎症反应、抗血管新生及STAT3的磷酸化的组蛋白修饰,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IL-37有望成为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
Er, Cr : YSGG激光在根管消毒及粘结前预处理中的应用
Abstract: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残根、残冠的保存率越来越高,需要在根管内进行的治疗也日趋增多,对根管治疗的效果以及桩核粘结前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Er, Cr : YSGG激光在根管清洁、消毒及粘结前预处理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就Er, Cr : YSGG 激光应用于根管治疗及预处理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64例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钦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531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64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64/5316),感染部位的前三位分别为:肺炎(64.1%)、细菌性结膜炎(14.1%)、败血症(12.5%),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出生体重<1500g、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出生体重≥1500g(11.8% vs.0.7%)、出生胎龄≥32周(12.7% vs.0.6%)的新生儿(P<0.05)。住院日>30天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住院日≤30天患儿(21.6% vs.1.4% ,P<0.05)。机械通气(OR=4.616,95%CI:2.785~7.651)、留置PICC(OR=31.387,95%CI:18.580~53.021)、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使用(OR=4.388,95%CI:2.648~7.271)是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院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2%,感染部位以肺炎为主,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机械通气、留置PICC、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应用是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1500g、出生胎龄<32周、住院时间>30天的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是院内感染重点防范的人群。
-
中国大陆地区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Meta分析
Abstract:
目的 很多学者研究了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本研究旨在对已发表文献进行系统合并分析,从而定量评价其疗效。 方法 以“甲泼尼龙;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难治性肺炎;小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资源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数据库,进行筛选,评估和提取数据,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有1484名病例。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疗效的合并OR(95%CI)值为6.51(4.25-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降低面部潮红的合并OR(95%CI)值为0.39(0.12-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0);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降低消化道反应的合并OR(95%CI)值为1.02(0.46-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68)。 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无明显降低不良反应作用。
-
二甲双胍对PCOS伴不孕症患者糖脂代谢、β胰岛细胞功能和卵巢功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索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患者糖脂代谢、β胰岛细胞功能和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PCOS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来曲唑进行促排卵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二甲双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前后血糖血脂水平、β胰岛细胞功能、卵巢功能。结果:观察组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脂血症(T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FB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空腹胰岛素(F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卵巢体积、卵巢窦卵泡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PCOS伴不孕症患者糖脂代谢水平,提高患者β胰岛细胞功能和卵巢功能。
-
互联网+闭环式健康管理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闭环式健康管理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置管行腹膜透析患者136例,按住院号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腹膜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院内、院外闭环式健康管理模式,根据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分)和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身体营养状况、各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腹膜炎、隧道口感染、引流不畅及低钾血症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闭环式健康管理能有效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对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
-
左额颞部脊索瘤样脑膜瘤1例
Abstract:
目的:探讨脊索瘤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为脊索瘤样脑膜瘤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结果: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初步诊断为左额颞部占位性病变。经手术全切后病理提示脊索瘤样脑膜瘤(WHOⅡ级)。结论:颅内脊索瘤样脑膜瘤是神经外科一种罕见病变,确诊依靠病理检验证实,治疗方法以手术全切为主,次全切除较完全切除更易复发[1],目前暂无文献明确指出术后需行放、化疗辅助治疗。
-
PER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相关性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淋巴细胞PERK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凋亡的相关性。 方法 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SAP组,每组10只。SAP组大鼠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P模型,SO组大鼠仅翻动胰腺后关腹。术后18h取材,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并进行评分,qPCR检测脾脏淋巴细胞PERK、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Caspase-3含量。 结果 与SO组比较,SAP组脾脏淋巴细胞PERK、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Caspase-3含量升高(P<0.05),脾淋巴细胞PERK mRNA水平与脾淋巴细胞Caspase-3 mRNA、血清Caspase-3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 PERK表达升高与SAP淋巴细胞凋亡有关,可能作为SAP治疗的靶点。
-
超声波法提取凌云白毫茶中的咖啡碱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超声波方法乙醇作为溶剂对凌云白毫茶中咖啡碱进行提取,并研究最佳提取方案。方法 通过单因素和设计正交实验,凌云白毫茶在70℃水浴锅中反应40min,得到咖啡碱提取最佳条件为:95%乙醇浓度,30min超声时间,120W超声功率,25:1液固比。结果 得到咖啡碱最高提取量为每5g茶叶含咖啡碱66mg,提取率为1.3%。结论 凌云白毫茶中含有的咖啡碱成分可以通过超声波方法提取,该方法操作简单,无污染且纯度较高,所得最佳方案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
-
右美托咪定通过降低IL-17和RORγt的表达降低脓毒症小鼠的肺损伤
Abstract:
目的 观察盲肠结扎法对小鼠血液和肺组织中IL-17和维甲酸孤核受体(RORyt)表达的影响和右美托咪定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C57BL/C小鼠32只,25~30g,随机分为四组。S组(n=8)为假手术组;Dex组(n=8)为假手术组+右美托咪定40ug/kg腹腔注射;Sep组(n=8)为盲肠结扎穿孔组;Sep+Dex组(n=8)为盲肠结扎穿孔+右美托咪定40ug/kg腹腔注射。24h后用眼球放血处死小鼠,并收集血液和小鼠的肺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法(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损伤评分;检测小鼠肺损伤湿/干比(W/D);ELISA法检测血浆和肺组织中IL-17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RORγt蛋白的含量。结果 S组和Dex组未见明显损伤,Sep组肺出血、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明显,Sep+Dex组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S组比较,Sep组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肺W/D明显升高,IL-17浓度明显升高,肺组织中RORγt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Sep组比较,Sep+Dex组上述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盲肠结扎模型可导致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IL-17及肺组织RORγt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可通过降低IL-17和RORγt的表达减轻盲肠结扎致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程度
-
广西某铝矿区老年人群血清中铝元素与BACE1、PS1、PS2、SORL1和HIF1 的mRNA表达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某铝矿区老年人群血清中铝元素含量与BACE1、PS1、PS2、SORL1和HIF1 的mRNA 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MMSE得分,将受试者分为非矿区对照组和非矿区病例组,矿区对照组和矿区病例组。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各组血液中铝元素含量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液中BACE1、PS1、PS2、SORL1和HIF1 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铝元素含量与BACE1、PS1、PS2、SORL1和HIF1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矿区病例组老年人血清中铝元素含量显著增高(P<0.01),血清中BACE1、PS1、PS2的mRNA表达量升高(P<0.01),SORL1 mRNA表达量降低(P<0.01)。对矿区与非矿区受试老年人血清中铝元素与BACE1、PS1、PS2、SORL1基因的mRNA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85、0.476、-0.415,差异有意义(P<0.05),与HIF1基因的mRNA的相关系数为0.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铝元素含量与BACE1、PS1、PS2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SORL1的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 AD的前期症状--认知障碍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浅表铝暴露致使人体内铝含量升高而导致了AD相关遗传危险因子BACE1、PS1、PS2的mRNA表达量升高,SORL1的mRNA表达量降低而引起的。
-
长链非编码RNA H19调控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凋亡
Abstract: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19(lncRNA-H19)能否调控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转染对象,分别设空白对照组(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基)、阴性对照组(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基+空载体)和沉默组(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基+慢病毒);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使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沉默人肝癌细胞HepG2 的lncRNA-H19表达,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的lncRNA-H19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结果 qRT-PCR检测lncRNA-H19的相对表达量:空白对照组(2.648±0.165),阴性对照组(2.226±0.098),沉默组(0.290±0.016),(F=383.961,P<0.01);沉默lncRNA-H19后,MTT法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吸光度的表达量,作用24小时:空白对照组(0.415±0.024),阴性对照组(0.405±0.008),沉默组(0.562±0.017),作用48小时:空白对照组(0.438±0.017),阴性对照组(0.489±0.056),沉默组(0.780±0.226),作用72小时:空白对照组(0.583±0.013),阴性对照组(0.609±0.007),沉默组(1.045±0.049),(P<0.05),其抑制作用72小时>48小时>24小时,表现为时间依赖;沉默lncRNA-H19后,3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均数:空白对照组(23.5±2.97),阴性对照组(17.6±2.06),沉默组(3.4±0.97),(F=266.198,P<0.001)。 表明沉默lncRNA-H19可促进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结论 lncRNA-H19可以调控人肝癌 HepG2细胞的生长,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促进HepG2细胞凋亡。
-
医教协同背景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及其教师培养
Abstract:
【】目的 探讨医教协同背景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及其教师培养。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164例,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应用医教协同背景教学模式。结果 研究组学生对教师指导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课程安排满意度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学生各项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科学研究完成情况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为了确保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相关人才的建设和其教师培养,我院校将学生以及教师和相关课程、专业、学校等五大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以及其教师培养质量进行了有效提升。
-
玉屏风散对紫外线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的防护作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玉屏风散对光老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紫外线(UVA+UVB)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玉屏风散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的衰老情况,Elisa法检测DNA总体甲基化水平,透射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上升,细胞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胞浆中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显著肿胀变形,形态不规则。经玉屏风散干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衰老程度有所减轻,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下降,细胞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对成纤维细胞内细胞器尤其是线粒体的破坏明显减轻,细胞形态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玉屏风散可能通过调控细胞DNA甲基化水平,保护细胞的形态,进而对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具有防护作用,其中又以大剂量玉屏风散的抗衰效果为佳。
-
TNF-α对A549细胞MMPs和TIMPs mRNA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A549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影响。方法 比较分析正常对照组和经TNF-α(10ng/ml)预处理的A549细胞的MMPs和TIMPs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NF-α预处理可致MMPs家族中MMP-1、-2、-3、-7、-9、-10、-12、-13、-14、-15、-16、-19、-25和-27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MMP-17和MMP-28 mRNA转录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TIMPs家族中TIMP-1和TIMP-2的mRNA表达上调(P<0.01),TIMP-3和TIMP-4的mRNA表达下调(P<0.01)。结论 TNF-α能影响MMPs和TIMPs表达谱的改变。
-
当归芍药散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当归芍药散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胶囊口服,观察组给予当归芍药散同时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比较两组患者PGE 2 、PGF2α、痛经程度及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5例、5例、8例、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8例、5例、6例、11例,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 1);观察组可明显升高原发性痛经患者外周血中PGE2含量(P <0.0 1),明显降低外周血PGF2a的含量。结论:当归芍药散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可调节血清前列腺素浓度,改善痛经,提高疗效。
-
慢性铝暴露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慢性铝暴露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及其与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关系。方法 取体重为180~200g雄性Wistar大鼠96只,根据饮水中AlCl3的半数致死量(LD50),采用AlCl3水溶液饮水暴露法,设置高剂量组[1/5 LD50,256.72mg/(kg.d)]、中剂量组[1/10 LD50,128.36mg/(kg.d)]、低剂量组[1/20 LD50,64.18mg/(kg.d)]及对照组[0mg/(kg.d)],每组随机分配24只,连续16周。饲养结束,对大鼠附睾精子进行精子质量检测,并检测睾丸组织的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的前向精子百分比均偏低,死精子百分比、形态异常精子百分比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组的睾丸组织SOD活性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与睾丸组织SOD活性呈正相关(P<0.001),与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死精子及形态异常精子百分比与睾丸组织SOD活性负相关(P<0.001),与MDA含量呈正相关(P<0.001)。结论 铝可降低精子质量,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效果观察黄高、李军(通讯作者)、尧国胜、黄忠仕、吴晓文、韦凌云、农进
Abstract: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25例脓毒症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另外选择25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CB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APACHEⅡ评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可以缩短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而且还能够很好地降低APACHEⅡ评分及TNF-α的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不同高雄激素血症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高雄激素血症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3例PCOS患者,根据不同的表型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雄激素无排卵组、高雄激素有排卵组、非高雄激素无排卵组,同时取6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肥胖、血脂及C-反应蛋白(CPR)临床指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雄激素无排卵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高雄激素无排卵组、高雄激素有排卵组、非高雄激素无排卵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雄激素无排卵组TG、TC、LDL、HDL及CRP含量均高于其他3组,其中TG、LDL及CRP与其他三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合并高雄激素无排卵更容易发生脂代谢紊乱、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临床治疗时应重视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特征,从而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
-
甲强龙与强的松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甲强龙与强的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甲强龙组和强的松组各37例。2组均首先给予恩替卡韦治疗2周,2周后甲强龙组给予甲强龙治疗,强的松组给予强的松治疗。观察观察2组治疗2月、6月时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肝功能、治疗前、治疗6月时T淋巴细胞亚群,统计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2月、6月甲强龙组24h尿蛋白均低于强的松组(P<0.05),血白蛋白均高于强的松组(P<0.05);2组治疗2月、6月ALT、AST水平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个月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甲强龙组与强的松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6个月CD8+T细胞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甲强龙组与同期强的松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甲强龙组肾脏临床治疗缓解率显著高于强的松组(P<0.05);2组肝脏治疗应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强龙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乙型肝炎相对于强的松可提高缓解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广西某两所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现状、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
Abstract:
目的 调查广西某两所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现状、认知及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广西2所高校717名女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结果 74.20%有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96.51%知道性伴侣会增加生殖系统感染的危险,92.19%知道性病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机会,但知道药物流产的最佳时间是孕期49天内的人数比例仅为46.03%;53%不反对婚前性行为;74.76%认为自己需要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结论 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生殖健康认知较好但不深入,性态度较开放,对性和生殖健康知识需求度高。学校应重视女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结合多种教育形式,进一步完善针对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其掌握全面、系统的生殖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因素,掌握各项指标在评价心功能分级和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方法。 方法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及患者临床表现,将138例DCM患者分为心功能II级组(n=22),心功能III级组(n=86),心功能IV级组(n=30),回顾性分析影响三组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BNP、HCY水平与心脏彩超测量值的相关性。 结果 三组患者的脑利钠尿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S)、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右心房收缩末期内径(RAS)、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LVD、LVEF、LVFS、LVPWD存在相关性,而HCY与各项测量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BNP、HCY、LVD、LVEF、LVFS、PASP在临床中可用于指导DCM患者心功能分级和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这为DCM患者进行病情危险分层、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支持。
-
两种术式治疗Madelung综合征临床对比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更好治疗Madelung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 70例Madelung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开放性手术治疗51例,肿胀吸脂手术治疗19例,对两种术式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选择情况、单次手术的去除范围、术后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对两种术式的选择差异有显著性(P<0.005);(2)对两种术式单次手术的去除范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对两种术式术口及外观恢复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肿胀吸脂手术术口小、遗留瘢痕小,单次手术能去除更大范围的病变组织,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大多数男性患者更倾向于开放性手术,女性患者更倾向于肿胀吸脂手术。
-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的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人体质量指数(BMI)等24个可能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亚型组中,按不同病理类型分为腺瘤组(CAP组)和非腺瘤组(NCAP组),对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9例患者中,腺瘤性息肉132例,占53.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尿酸(UA)水平、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2个因素各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人体质量指数(BMI)等22个因素各亚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差异的2个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UA水平(P=0.003,OR=0.419)、apoAⅠ水平(P=0.029,OR=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的UA水平、apoAⅠ水平2个因素可能是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
-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04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48/52)较对照组76.92%(40/52)高(P<0.05);观察组体温复常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血清IL-6、INF-γ、TNF-α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可减轻炎性反应,加快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sandwich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sandwich教学法《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护理专业2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名。对照组学生采取传统授课方式教学,观察组学生采取sandwich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2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课程成绩评分、学习氛围评分、学习积极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wich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
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认识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进一步评估猝死风险。 方法 根据发病年龄,将138例DCM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n=35),中年组(45-59岁,n=79),老年组(≥60岁,n=24),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心律失常表型。 结果 三组DCM患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房室传导阻滞、QS型、左室高电压、ST-T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患者在不同发病年龄,其心律失常类型的差异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这为了解DCM心律失常特点,进一步进行风险层化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
膳食营养干预联合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膳食营养干预联合胰岛素泵双波疗法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我院86例G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3例。2组均接受膳食营养干预,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泵常规波疗法,实验组予以胰岛素泵双波疗法。观察2组妊娠结局、低血糖、黎明现象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BG)、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实验组2 hPG、BMI、FBG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剖宫产、巨大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2组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羊水过多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黎明现象、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膳食营养干预联合胰岛素泵双波疗法用于GDM患者,有助于控制血糖、BMI,减少不良事件,改善妊娠结局。
-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06月收治的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16例,男11例,女5例。Jakob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平均年龄为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0周,平均5.6周;术前肘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40±15)°,屈(80±10)°,前臂旋前(25±6)°、旋后(30±9)°。记录术后并发症、肘关节与前臂旋转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7周。术后肘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10±9) °、屈(120±15) °,前臂旋前(70±7) °、旋后(75±8) °;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按照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能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
双侧桡神经浅支缺如并被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且左右替代各异1例报道
Abstract:
双侧桡神经浅支缺如,并被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且左右替代范围各异。右侧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桡神经浅支分支支配手背桡侧约2/5和桡侧一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左侧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桡神经浅支分支支配手背桡侧约1/2和桡侧二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
成人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截骨矫形1例
Abstract: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治疗方法。方法:报告我科采用融合部截骨、植骨、尺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1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成人患者。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该患者截骨顺利愈合,通过肩关节的内收及外旋代偿,能满足端碗,肩关节的外展及内旋代偿,能满足键盘打字等日常生活需要。结论:融合部截骨、植骨、尺骨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成人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重症SAP患者体内ZO-1、IL-18、PAF水平变化意义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究重症SAP患者体内的ZO-1、IL-18以及PAF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时期5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检测两组入选者体内的ZO-1、IL-18以及PAF水平,分析以上指标变化的意义。结果 探究组患者体内的ZO-1、IL-18以及PAF检测平均值与参照组有差异,同时探究组的体内的ZO-1、IL-18的蛋白定性表达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区别,且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别,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体内的ZO-1水平,IL-18以及PAF值有所上升,表示疾病已累及肠道,全身感染情况严重,临床应借助此类指标进行病情预估。
-
呼吸肌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呼吸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呼吸肌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呼吸与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方法:选取2017.12月~2018.7月在阜阳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25名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反馈训练,共训练4周,每周6次,于实验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呼吸与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72%,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为56%,干预组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2%,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V1、FEV1/FVC、PEF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具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与对照组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肌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呼吸与吞咽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
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男女组相关指标差异,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发病年龄,将DCM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n=35),中年组(45-59岁,n=79),老年组(≥60岁,n=24),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民族、发病年龄、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心功能分级、BNP、心脏彩超测量值。结果 ①三组DCM患者的男女比例、饮酒史、心功能分级、BNP、LVEF、LV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LVD、LAS、PAS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男女平均发病年龄、男女BN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LVD、LAS、LVEF、LVFS、PAS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发病年龄的DCM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具有指导意义,这为进一步了解DCM临床特点,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同心圆硬化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欧艳芬, 韩光顺, 郭灿收, 杨彩梅, 杨昕翰, 刘国军, 蒙兰青, 王洁, 黄建敏, 李雪斌D
Abstract: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罕见病症—同心圆硬化的诊断符合率,使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方法 报道1例同心硬化的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头颅磁共振(MR)表现。系统检索文献并复习已报道的病例,总结同心圆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脑脊液表现、头颅磁共振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到已确诊同心圆硬化84例,结合本病例分析发现:同心圆硬化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相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肢体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颅神经麻痹等症状多见;少部分患者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带阳性;头颅MRI可见类似于洋葱头样、树木年轮样黑白相间的类圆形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及边缘花环样强化,MRS:病灶区域NAA峰降低,Cho峰升高,Lip峰出现;早期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致残致死率低。结论 头颅MRI特征性改变对同心圆硬化具有较大诊断价值,早期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预处理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基于夫精人工授精,对实施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药物预处理,以期进一步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前来本院生殖中心接受夫精人工授精患者中选取8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先行给予药物干预(单独给予达英35,或配合二甲双胍),之后再实施人工授精;对照组则在无任何干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实施夫精人工授精。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激素水平、妊娠率、胰岛素抵抗、妊娠情况。结果:接受药物干预的实验组LH、 LH / FSH、T、AMH、BMI、胰岛素指数均出现下降,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实验组夫精人工授精 HCG日E 2值、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MG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流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卵泡数、HCG日内膜厚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夫精人工授精前,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单独给予达英35,或配合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调节异常的内分泌与代谢情况,增进卵子质量,提高IUI临床妊娠率,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和流产的机率。
-
基于免疫组化法和数字影像预测结肠癌术前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免疫组化法和数字影像预测结肠癌术前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收集的结肠癌术后患者80例,检索医院病案室数据库,根据术前格拉斯哥预后分数(GPS)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和2分组,对比各组的免疫组化CEA、CA-199的检测结果,多排螺旋CT数字影像诊断结肠癌病灶、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比各组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GPS 2分组的免疫组化指标CEA、CA-199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0分组、1分组,而1分组上述指标又高于0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排螺旋CT数字影像诊断结果,肿瘤大小、影像学术前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均在不同GPS评分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CT术前T分期中,GPS 2分组中T3、T4期患者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基于免疫组化法和数字影像法可有效预测结肠癌的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对提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2017,39(3):232-233,236
Abstract:
褪黑素(MT)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生理作用广泛。研究发现,褪黑素对治疗抑郁症有一定作用。本文结合有关研究,对褪黑素治疗抑郁症及其主要机制进行了概述。
-
2018,40(3):263-265,268
Abstract:
目的 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breastcarcinoma,MBC)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观察临床表现,以及彩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1例乳腺化生性癌,收集该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临床表现为双侧乳腺肿物进行性增大。彩超示左乳探及一大小5 cm×3 cm×2.5 cm的肿物,边界不清;右乳探及一大小2 cm×1 cm×0.5 cm的肿物。HE染色光镜下见左乳腺正常结构被破坏,见肉瘤样成分,瘤细胞梭形,呈束状、交错及波浪状排列,胞质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核仁明显,部分肿瘤细胞由化生性鳞状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ER、PR、cerB-2均阴性表达,上皮细胞CK5/6阳性表达,间叶细胞Vimentin阳性表达,Ki67增殖数>90%。结合彩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证实为乳腺化生性癌。结论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治疗上手术宜选择乳房切除术。
-
2018,40(1):21-25
Abstract:
目的 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三医院移植中心移植肾重复活检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病变和预后,为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11年5月—2017年5月同一移植肾3年内进行了重复指征性活检的37例移植肾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病变数量较多的以及再次活检仍然存在病理改变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32例患者进行了2次、5例患者进行了3次穿刺活检共79例次活检中,诊断结果显示疾病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神经钙蛋白抑制剂(CNI)中毒37例次(46.84%)、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24例次(30.38%)和急性排斥反应18例次(22.78%);37例患者中有24例前后2次或3次病理诊断完全或部分相同,其中重复频次最多的依次为CNI中毒12例次、边缘供肾8例次、TIN7例次。结论 CNI中毒、TIN对移植肾的损害应受到重视,来自公民逝世后捐献的边缘供肾应用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
2018,40(2):191-194
Abstract: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discherniation,CDH)是脊柱骨科中的常见疾病,常导致颈髓及颈神经根受压并引起相应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手术治疗是解决颈脊髓神经根受压最确切、有效的手段。随着脊柱外科与微创外科的发展,创伤小、功能保留好的手术方式被不断提出。本文结合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重点探讨各种手术的优缺点及目前手术治疗的相关进展、趋势。
-
2018,40(1):75-78
Abstract: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其病死率高、预后差,且临床上缺乏特异诊疗手段,是神经外科临床诊治的一大难点。本文拟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2018,40(5):438-440
Abstract: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用于早中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60例早中期宫颈癌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手术前不化疗,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静脉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3周后行宫颈癌根治手术,对比试验组患者术前经过化疗后与对照组化疗前肿瘤大小,术后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化疗肿瘤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完成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患者18例,对照组治疗有效患者10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60.00%)高于对照组(3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对照组为4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可为手术提供有利条件,提高早中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2014(3):449-450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80 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40 例, 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未服用中药, 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中药, 1 个月为 1 个疗程, 2 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复发率和残石率。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 两组术后结石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手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可提高临床有效率, 减少复发。
-
2015(6):819-820
Abstract:
目的 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抽查我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128份全身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出院病历,对适应证、给药方法、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应用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消化道、下呼吸道、泌尿系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联合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每日给药1次103例,占80.47%,每日给药2次25例,占19.53%。结论 我院临床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总体是合理的,但也存在给药方案、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
-
2018,40(4):295-298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的游泳运动对普通饮食大鼠及高脂饮食饲养大鼠血浆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 (TLR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普食对照组、普食低运动组、普食中运动组、普食高运动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中运动组。普食组大鼠给予普通饲养,高脂饮食组大鼠给予高脂喂养。运动强度根据大鼠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量分为高、中、低运动量。运动干预6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TLR2、TLR4、IL-6、TNF-α的浓度。结果 不同饮食和运动强度作用下各组大鼠状态无显著改变,体重指标也无明显差异。高脂饮食对照组大鼠血浆TLR2和TLR4水平比普食对照组显著升高,且IL-6、TNF-α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1)。高、中运动量普食大鼠的血浆TLR2、TLR4、IL-6、TNF-α水平比普食对照组大鼠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中运动量对TNF-α水平的影响与高运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食中运动组TLR2和TLR4水平比高脂饮食中运动量组明显下降(P<0.01),且IL-6、TNF-α也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高脂饮食较普通饮食可以显著升高大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但不同运动量对TLR2、TLR4、IL-6、TNF-α的表达水平影响不完全相同。
-
2018,40(2):188-190
Abstract:
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PRDX)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参与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RDX家族蛋白主要功能为清除自由基,还参与调控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能力以及调节肿瘤免疫等方面,在各系统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可能是具有巨大诊断价值的候选肿瘤标志物。
-
2018,40(3):230-232,236
Abstract:
目的 比较肝脏增强CT扫描和肝脏MRI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对2013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比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47例患者CT共发现49个病灶,MRI共发现52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直径≤3 cm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直径≤3 cm的肿瘤,MRI检查比CT检查诊断肝癌有更高的准确率。
-
2017,39(1):40-42
Abstract:
目的 探讨广西百色市HbWestmead(HbWS)复合轻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方法收集门诊HbWS复合轻型β地贫患者31例,HbWS杂合子50例和轻型β地贫50例,共13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分析及地贫基因型检测。结果 31例Hb WS复合轻型β地贫组,共检测出6种基因类型,最常见的为CD41-42/αWSα/αα。该组除了HbA2升高,Hb、MCV、MCH 值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轻型β地贫组比较,Hb、MCV、MCH、HbA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HbWS杂合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WS复合轻型β地贫患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HbA2升高,与β-地贫基因特征相似,必须通过分子诊断确诊。
-
2018,40(6):513-514
Abstract:
-
2018,40(2):119-122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囊泥沙样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35例,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ERCP组20例、药物治疗组15例,分别实施ERCP治疗和内科药物治疗。结果 ERCP插管成功率80.00% (16/20),取石成功率75.00%(12/16)。ERCP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0.30±0.40) d,药物治疗组(12.60±0.60) 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t=13.608,P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 d、7 d、1个月及6个月总胆红素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 <0.01)。两组患者胆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P=0.004);两组胆囊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9,P=0.681)。结论对于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采用ERCP 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结石复发及胆囊炎复发。
-
2018,40(2):205-,208
Abstract:
当代医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医学生只有在准确角色定位和明晰角色责任的认知中,积极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认同角色期待与践行角色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角色赋予的护佑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责任。
-
2018,40(3):269-273
Abstract:
危险因素的集聚和相互作用会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认识导致多变量风险预测评分的发展。风险评分利用多种危险因素,且具无创性特点,在表现出一定早期风险识别能力的同时减少了医疗成本。目前这些评分方法主要有Framingham 评分法、JBS评分法、ASSIGN评分法、QRISK评分法、SCORE评分法、PCE评分法及我国评分等等。尽管风险评分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评分仍存在高估、低估以及适用人群受限等问题,对最佳的风险预测模型没有统一意见,有待将来更新和完善。
-
2018,40(1):33-37
Abstract:
目的 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明确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 月—2013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胸腔积液患者477例,选择资料记录完整的27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良恶性胸腔积液临床特点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临床表现,胸水、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结果 以胸腔积液内找到癌细胞为金标准,判断胸腔积液的良恶性,有癌细胞为恶性。将277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良性胸腔积液组(235例,占84.84%)和恶性胸腔积液组(42例,占15.16%);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而胸痛、气促在恶性胸腔积液组检出率明显升高,发热检出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良性胸腔积液组两侧呼吸运动检出率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值低于恶性胸腔积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发热、胸痛、气促、两侧呼吸运动度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临床价值。②发热是恶性胸腔积液的保护因素,在胸腔积液患者中,发热的病人比不发热的病人患恶性胸腔积液的风险降低83.3%。
-
2018,40(2):123-127
Abstract:
目的 比较罗马Ⅲ和罗马Ⅳ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差异,为罗马Ⅳ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收集因消化不良症状住院的病人,分别应用罗马Ⅲ和罗马Ⅳ标准诊断问卷进行调查,分别按照罗马Ⅲ、罗马Ⅳ标准诊断FD,对比罗马Ⅲ与罗马Ⅳ标准诊断FD 的诊断率、症状分布、严重程度、亚型构成比的差异,并分析二者对FD诊断率的差异性。结果 ①107例临床诊断为FD 的患者中,66.36%符合罗马Ⅲ标准,87.85%符合罗马Ⅳ标准,61.68%同时符合两个标准,两个标准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②与罗马Ⅲ标准相比,罗马Ⅳ标准诊断的FD患者及男性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感症状发生率更低(P<0.05);罗马Ⅲ、罗马Ⅳ标准诊断的男性患者均较女性患者烧心症状发生率高(P<0.05);③罗马Ⅲ、罗马Ⅳ标准诊断的FD患者的亚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罗马Ⅳ标准有更高的上腹痛综合征(EPS)构成比及亚型重叠率。结论 罗马Ⅳ标准的诊断率、EPS亚型构成比相对高于罗马Ⅲ标准,罗马Ⅳ标准更强调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操作更简便,更有利于临床实践和科研,也更符合FD的临床 特点。
-
2018,40(3):274-277,281
Abstract:
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上的炎性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诱导炎性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因子(TIMPs)。MMPs是一族锌离子依赖性内源性蛋白水解酶,以水解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为主要功能,其中MMP-2 参与了细胞外基质动态平衡的调控,在水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中最为突出。TIMP-2作为MMP-2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在组织中它可以随着MMP-2的表达而表达,很少受细胞因子的诱导和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多肽,增加基质合成,阻止已合成的ECM 降解,亦可以对MMPs和TIMPs进行调控。三者在细胞外基质的水解和重塑过程中起非常重要作用,它们的表达控制和定时释放与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直接相关。
-
2018,40(3):292-294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中晚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影响,为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妇科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9例中晚期宫颈恶性癌次全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实验组(n=5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指导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采取膀胱功能训练加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尿潴留的发生率以及疼痛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2、3周末,实验组尿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短,尿潴留的发生率、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措施能够缩短宫颈癌术后患者尿管拔除时间,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并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