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主题词和关键词结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搜集关于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因素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各大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25号。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对纳入文献进行 Meta 分析,采用Stata11做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9篇,23个因素,meta分析结果OR值和95%区间分别为:年龄(3.12,2.07-4.69)、男性(3.81,1.88-6.64)、操作者经验少(3.12,1.7-5.73)、头、股静脉(2.64,1.8-3.88)、未按时维护(2.04,1.74-2.39)、更换敷贴天数(5.01,3.32-5.06)、穿刺次数>2次(4.74,2.66-8.44)、夏冬季置管(1.86,1.74-1.98)、置管时间长(3.93,2.81-5.49)、其他材料(2.44,1.92-3.11)、导管移动(3.15,1.99-4.99)、化疗疗程>6个(2.57,1.78-3.69)、维护知识少(2.76,1.65-4.63)、合并并发症(3.37,2.4-4.75)、白细胞计数异常(4.1,2.92-5.77)、化疗次数>3次(4.4,2.98-6.48)、肿瘤中晚期(1.56,1.3-1.88)、应用激素(2.89,1.77-4.72)、静脉高营养(4.73,3.06-7.33)、抗菌药物(2.66,1.18-6.01)与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有关;穿刺方式(1.87,0.62-5.64)、住院时间长(1.12,0.04-33.8)、文化程度高(0.13,0.01-2.6)。结论:肿瘤患者PICC-CRI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除关注静脉高营养、头、股静脉置管、合并并发症、白细胞计数异常、穿刺次数>2次、夏冬季置管、置管时间长、操作者经验少、年龄、化疗次数>3次、导管移动常见危险因素外,也应加强对男性、头股静脉置管、未按时维护、更换敷贴天数长、其他材料、化疗疗程>6个、维护知识少、肿瘤中晚期、应用激素、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的有效预防。尚不能认为穿刺方式、住院时间长是肿瘤患者PICC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文化程度是其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