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雏菊叶龙胆酮的抑菌作用及机理。方法 雏菊叶龙胆酮作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后,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进行耐药性诱导,以荧光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碘化丙啶(PI)检测菌的死活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RT-PCR分析大肠杆菌外输泵基因AcrA、AcrB的表达。结果 雏菊叶龙胆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MIC分别为50 μg/mL、100 μg/mL、100 μg/mL;MBC分别为200 μg/mL、250 μg/mL、250 μg/mL,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时随着诱导代数的增加,未出现耐药性,活死染色结果显示雏菊叶龙胆酮能够透过细胞膜,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的菌细胞数逐渐增加,扫描电镜显示对三种菌的形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肠杆菌细胞菌体的表面形态出现明显的溶解和坍塌,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部分菌体严重皱缩、干瘪、扭曲变形、菌体表面凹凸不平,且可降低大肠杆菌其外排泵基因AcrA、AcrB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 雏菊叶龙胆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一定抑菌作用,有较好的耐药性,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最佳,主要通过损伤大肠杆菌细胞形态,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且对大肠杆菌耐药菌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具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