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重金属联合暴露风险分层以及青少年肾脏健康的关联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人群中多种重金属(砷、铅、镉、汞)联合暴露模式及其与肾脏参数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2009-2014的调查队列,涵盖2709名12至19岁青少年。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中的k-medoids聚类算法,根据尿液(砷、铅、镉、汞)和血液(铅、镉、汞)的浓度,将样本分为不同的暴露风险组。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其他关键协变量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风险组的暴露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尿酸(SUA)、尿白蛋白(UA)、血尿素氮(BUN)及收缩压(SBP)之间的关联。 结果:识别了血液和尿液中三种主要金属暴露模式,发现金属联合暴露模式与部分肾脏参数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对于血液中的金属,第一模式人群的镉、汞和铅水平最低;第二模式中汞浓度最高,其次是铅,而镉浓度最低;在第三模式中,铅和镉的浓度高于汞,汞浓度处于最低水平。在第二模式中,人群的血清尿酸(SUA)显著高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0.163(95% CI:0.066~0.261,p=0.001)。尿液金属的联合暴露模式同样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一和第三模式中四种尿液金属(砷、镉、汞、铅)分布相对均衡,但第三模式的整体水平高于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中的金属浓度分布差异显著,砷、镉、汞的浓度依次递增,而铅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在尿液金属的模式划分基础上,第二模式人群的肾小球过滤速率(eGFR)显著低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12.893(95% CI:-18.905~-6.88,p<0.001);而第三模式人群的eGFR显著高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7.195(95% CI:2.274~12.117,p=0.004)。此外,第二模式人群的收缩压显著低于第一模式,效应值为-1.411(95% CI:-2.807~-0.014,p=0.048)。结论:血液和尿液中金属联合暴露模式与部分肾脏参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高水平金属联合暴露模式的人群与相对较低的肾小球过滤速率和较高的血清尿酸有关。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4-09-06
  • 最后修改日期:2024-09-30
  • 录用日期:2024-10-16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