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整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左金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1.安徽中医药大学;2.芜湖市中医医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要:目的: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相融合,深入挖掘左金丸在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在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应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PharmGKB数据库检索Hp相关性胃炎治疗靶点,通过Venn图筛选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开展多蛋白互作分析,将获得的交集靶点输入David数据库,依次开展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前3位核心靶点与吴茱萸-黄连药物有效成分degree值排名前10位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预测。结果:筛选出左金丸中吴茱萸有效成分30个,对应靶点546个,黄连有效成分15个,对应靶点379个,Hp相关性胃炎相关的疾病靶点2382个,交集靶点259个。对交集靶点进行多蛋白互作分析,发现STAT3、SRC、AKT1等19个靶点为左金丸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左金丸发挥治疗Hp相关性胃炎作用的机制与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细胞群体增殖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PI3K-Akt、NF-κB、HIF-1、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左金丸中的有效成分与疾病核心靶点可有效结合。结论:左金丸借助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STAT3、SRC、AKT1等关键靶点,通过激活PI3K-Akt、NF-κB、HIF-1、MAPK等通路,呈现出成分-靶点-通路多元化的特性,实现对Hp相关性胃炎的干预与治疗,体现了“治未病”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5-03-13
  • 最后修改日期:2025-04-04
  • 录用日期:2025-04-09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