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述与临床报道
    • 广西巴马火麻仁及其成分亚麻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7, 39(6):429-431.

      摘要 (2924) HTML (0) PDF 312.82 K (3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巴马火麻仁及其主要成分亚麻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解释广西巴马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的原因,为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实验参考。方法 通过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检测广西巴马火麻仁和亚麻酸对敏感性和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用黄连素作阳性对照,PBS液作阴性对照。结果 广西巴马火麻仁和亚麻酸对敏感性和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16 mg/ml、0.128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28 mg/ml、0.256 mg/ml;黄连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16 mg/ml,最低杀菌浓度为64 mg/ml。结论广西巴马火麻仁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麻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MEBT/MEBO治疗WagnerⅠ~Ⅲ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2017, 39(6):432-435.

      摘要 (2978) HTML (0) PDF 364.90 K (3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WagnerⅠ~Ⅲ级的糖尿病足患者,探讨该技术治疗糖尿 病足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WagnerⅠ~Ⅲ级糖尿病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MEBT/MEBO,对照组用贝复济,连续治疗28 d,观察治疗效果,用ELISA检测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经28 d治疗后,治疗组创面愈合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6.67%);在治疗第14d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在治疗第14d和第28dEGF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MEBT/MEBO能通过增加创面中VEGF、EGF的含量,有效减小创面范围,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适合临床推广使用MEBT/MEBO 治疗糖尿病足。

    • POLD3、p53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2017, 39(6):436-439.

      摘要 (2929) HTML (0) PDF 401.71 K (3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DNA聚合酶δ3(eukaryoteDNApolymeraseδ3,POLD3)、p53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进行了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108例,并收集相应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OLD3、p53蛋白的表达;分析POLD3、p5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POLD3、p5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p53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有关(P<0.001),与其他指标无关(P>0.05)。③POLD3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化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0.05)。④POLD3和p5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276,P=0.004)。结论 ①POLD3异常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分化。②p53基因突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导致POLD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原因之一。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哮喘模型小鼠nTreg/Th17失衡影响的研究

      2017, 39(6):440-443.

      摘要 (2882) HTML (0) PDF 530.74 K (3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哮喘模型小鼠自然调节性T细胞(naturalregulatoryTcells,nTreg)/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cell17,Th17)(nTreg/Th17)失衡的影响,并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 50只6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AC低剂量组、NAC中剂量组、NAC高剂量组5个组,每组10只。模型组、NAC低剂量组、NAC中剂量组、NAC高剂量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及激发制备哮喘小鼠模型,并制备T 细胞悬液。NAC低剂量组、NAC中剂量组、NAC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照50μg/kg、100μg/kg、200μg/kg体重给予NAC灌胃(浓度50μg/ml),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RT-PCR 法检测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helixtranscriptionfactor3,FOXP3)mRNA、维A 酸相关孤独受体(retinoid-ralatedorphanreceptorγt,RORγt)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17、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升高而 IL-10水平降低,FOXP3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而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和模型组比较,NAC中剂量组、NAC高剂量组IL-17、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FOXP3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而RORγt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NAC促进FOXP3基因表达,减少RORγt基因表达,抑制Th17的分化,纠正nTreg/Th17失衡是NAC在哮喘治疗中缓解炎症的作用环节之一。

    • 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at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2017, 39(6):444-447.

      摘要 (2961) HTML (0) PDF 445.29 K (4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tat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 将pCDH-GFP和pCDHRFP 载体分别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制备线性化载体;通过设计引物及PCR扩增,获得5′端与3′端分别与15nt线性化载体3′端与5′端互补的tat基因片段;tat基因片段和线性化载体经纯化后,进行重组反应;将重组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通过菌落PCR、质粒双酶切、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克隆。结果 菌落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约354bp位置出现预期的条带;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重组质粒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约7544bp和354bp位置上出现预期条带;通过测序,重组质粒中插入的tat基因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的HIV-1tat基因序列同源。结论采用本研究方法能成功构建HIV-1tat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 桂西地区主动脉夹层诊治10年变迁

      2017, 39(6):448-452.

      摘要 (2918) HTML (0) PDF 393.48 K (3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10年来桂西地区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诊治变化,总结诊治经验,以期提高本地区对AD的认识。方法 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AD分为两组,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病例为第1组(n=13),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病例为第2组(n=59)。分析两组AD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手段变化与疾病转归。结果 所有经CTA、DSA或UCG确诊的病例72例,男性58例(80.55%),女性14例(19.45%),男女之比4.14∶1,平均年龄(55.00±15.13)岁。高血压(83.33%)、长期大量吸烟史(48.61%)是AD主要高危因素,第1组与第2组基础病与危险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6年间AD病例数有显著上升的趋势:第1组13例,第2组59例,在2个五年周期中增加了46例,增长了354.00%。三种治疗方案[内科保守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外科杂交手术]使用率第1 组(84.62%, 7.69%,7.69%)与第2组(62.71%,35.59%,1.69%)分别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TEVAR术使用率较前明显增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和第2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53.85%、93.75%,院内死亡率分别是46.15%、6.25%,两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年来桂西地区AD的住院患者在急剧增加,高血压、男性、长期大量吸烟史是桂西地区AD主要高危因素。TEVAR术的应用在桂西地区逐渐增加,AD的治疗有效率大幅度提升,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

    • 广西人群Toll样受体4及其rs10116253C/T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7, 39(6):453-457.

      摘要 (2937) HTML (0) PDF 418.33 K (3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广西人群Toll样受体4(TLR4)及其rs10116253C/T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8例CHD患者为CHD组,12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入选者7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TLR4基因rs10116253位点的多态性和血清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 广西人群CHD 组和对照组三种基因型(CC、CT、T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趋势相同,rs10116253位点携带CT基因型(OR=0.372,95%CI:0.191~0.722,P=0.003)和C等位基因(OR=0.440,95%CI:0.257~0.752,P=0.002)的女性较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男性患CHD的风险低,携带TT基因型(OR=0.505,95%CI:0.257~0.991,P=0.045)的汉族人较携带相同基因型的壮族人患CHD的风险低;CHD组血清TLR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对照组[(4.29±1.55)ng/ml对比(1.07±0.43)ng/ml,t=31.969,P<0.05],且在CHD组内随着病变累及血管支数的增加,TLR4也随之升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0116253位点不同基因型CHD患者组内血清TLR4水平、病变累及血管支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国广西人群中,TLR4基因rs10116253C/T位点多态性可能是CHD发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外周血TLR4的表达水平在CHD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可能与病变累及血管支数有关。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血栓的预测价值

      2017, 39(6):458-461,468.

      摘要 (2913) HTML (0) PDF 570.14 K (3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D-D)及CRP检测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发肺血栓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患者(DVT+PE组)和91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VT组)的超声血栓特征,结合血浆D-二聚体及CRP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ROC曲线检验三者联合诊断DVT合并PE 的临床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栓性质(急性、慢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1,P<0.001),两组D-二聚体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4,P<0.05),两组CRP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0,P=0.009)。性别、年龄、血栓位置、血栓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分别以D-二聚体=1205.0 ng/ml、CRP=83.55 mg/L为诊断DVT合并PE最佳临界值时,敏感性分别为89.9%和60.0%,特异性分别为37.0%和75.3%,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分别为0.683和0.679。以D-二聚体=1085.5 ng/ml、CRP=51.035 mg/L作为血栓急性、慢性最佳临界值时,敏感性分别为78.0%和63.4%,特异性分别为60.5%和84.0%,AUC分别为0.738和0.801。结论 联合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及CRP检测可提高诊断DVT 并发PE的敏感性,可作为肺栓塞高危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 白塞氏病20例临床分析

      2017, 39(6):462-464.

      摘要 (2934) HTML (0) PDF 394.36 K (3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0例白塞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累及范围以及发病特点和规律,降低首诊误诊率,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2013年制定的白塞氏病国际诊断标准,对20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损害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结果 整个病程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高达100.00%,眼部受累达到65.00%,生殖器溃疡为55.00%,关节损害者为20.00%,皮肤病变的有15.00%,针刺试验(+)者为35.00%。结论 虽然针刺试验(+)、血沉加快以及蛋白电泳异常在白塞氏病的病程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但要明确诊断本病仍要以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为依据,还要与详细完善的采集病史相结合得出诊断结果。

    • 腮腺手术中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

      2017, 39(6):465-468.

      摘要 (2928) HTML (0) PDF 491.49 K (3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腮腺手术中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依据、方法及手术时间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校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行腮腺肿瘤手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复合麻醉成功后,先解剖颞支,在完成腮腺区肿瘤切除后术后,采用神经解剖术方法对面神经颞支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面神经颞支位置在耳屏前缘,在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颞支主要分布在眼轮匝肌外侧,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则构成了其分布的最后区域,不仅能支配眼轮匝肌,同时能支配额肌、皱眉肌。眶外上缘到颞支外上缘间的垂直距离为(1.2±0.3)cm。66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神经受侵切断,但并未发生神经受损并发症,其他患者神经定位均显示准确;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手术过程时间最长与最短分别为1h和40min,人均手术时间在46min;无一例患者有涎瘘现象。结论 在腮腺手术中,采用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定位神经位置,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在腮腺手术中具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液灌流技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效果观察

      2017, 39(6):469-470,474.

      摘要 (2920) HTML (0) PDF 347.10 K (3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过程中采用血液灌流技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来自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35例)采用血液灌流技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昏迷至清醒时间、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中枢神经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肝肾损害、心律失常、肺水肿、中间综合征和呼吸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急诊急救加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流灌注技术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显著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实用价值。

    • 对比地佐辛、曲马多和布托啡诺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

      2017, 39(6):471-474.

      摘要 (2925) HTML (0) PDF 381.11 K (4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地佐辛、曲马多、布托啡诺用于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28例拟定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手术治疗,且曾经接受过丙泊酚注射出现注射痛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地佐辛组、曲马多组、布托啡诺组,每组均为32例。生理盐水组预先注射生理盐水3ml,地佐辛组预先注射10mg地佐辛,曲马多组预先注射50mg曲马多,布托啡诺组预先注射1mg布托啡诺。2min后,所有组均静脉注射0.5mg/kg丙泊酚,评价各组注射部位的疼痛情况。结果 生理盐水组出现28例(87.50%)不同程度以中、重度为主的疼痛,曲马多组出现疼痛20例(62.50%),布托啡诺组出现疼痛13例(40.63%),地佐辛组出现疼痛4例(12.50%),生理盐水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疼痛例数及疼痛程度上来看,预防丙泊酚注射痛效果从优到差依次是地佐辛、布托啡诺、曲马多。结论 静脉预先注射止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丙泊酚注射液造成的注射痛,其效果从优到差依次是地佐辛、布托啡诺、曲马多,临床上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在对缓慢推注丙泊酚仍有强烈注射痛的患者可选择地佐辛或者布托啡诺。

    • 不同透析方法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反应的效果观察

      2017, 39(6):475-477.

      摘要 (2923) HTML (0) PDF 325.32 K (3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方法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取76例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 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反复发生低血压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透析法实施操作,观察组行指数衰减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透析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情况、透析后的血压情况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相对血容量下降值(△BV)、红细胞比容(HCT)的增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1),而脱水量、尿素氮下降率(UR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析后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血液透析时,采取指数衰减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透析法实施透析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低血压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应当在临床上进一步地推行和应用。

    • 侧卧斜仰截石位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研究

      2017, 39(6):478-480,484.

      摘要 (2916) HTML (0) PDF 368.64 K (3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侧卧斜仰截石位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术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0月间,156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其中侧卧斜仰截石位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80例(观察组),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术76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并发症、结石清除率、术后镇药痛需求、医疗费用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并发症(发热、肾周积液、出血)、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镇痛药需求、平均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 侧卧斜仰截石位斜卧截石无管化经皮肾镜相对于传统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疼痛少,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的住院时间,节约了医疗成本,避免了拔除造瘘管后的出血和漏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 复发性流产与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研究

      2017, 39(6):481-484.

      摘要 (2882) HTML (0) PDF 364.63 K (3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孕龄妇女的子宫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不明原因复发流产史的孕龄妇女(观察组)和40例已生育的正常妇女(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孕前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及子宫内膜厚度,并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动脉PI、RI月经周期干净第4d(A期,卵泡期)分别为2.13±0.19、0.68±0.06与2.07±0.14、0.66±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后1周(B期,黄体中期)分别为2.23±0.21、0.96±0.09与1.91±0.13、0.79±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A 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33±0.38)mm、(4.26±0.30)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02±0.68)mm、(11.78±0.8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动脉PI和RI与子宫内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复发性流产患者在排卵1周后PI、RI、S/D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改变,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薄,S/D、PI、RI值增大,子宫动脉PI和RI均与子宫内膜厚度呈负相关,这些指标对复发性流产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腹腔镜术后联合蠲痛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2017, 39(6):485-487,490.

      摘要 (2930) HTML (0) PDF 394.71 K (3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蠲痛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2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 附属医院诊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蠲痛饮,每日100ml,分两次服,对照组给予曲普瑞林肌肉注射,每次3.75mg,每4周1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1年后观察复发率及妊娠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复发为12例,腹痛9例,盆腔包块4例;对照组痛经复发为10例,腹痛8例,盆腔包块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个月内,治疗组总妊娠率为26.67%,对照组总妊娠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蠲痛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明显提高妊娠率,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壮族聚居地区4255例新生儿α-地中海贫血筛查分析和思考——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例

      2017, 39(6):488-490.

      摘要 (2946) HTML (0) PDF 340.03 K (3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武鸣区新生儿α-地中海贫血(地贫)的发生率进行初筛和分析,探讨广西壮族地区开展新生儿α-地中海贫血筛查的必要性。方法 运用法国Sebia公司生产的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对武鸣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送检的4255例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地贫筛查。结果 通过HbBart’s的定量检测,共检出阳性标本571例,总检出率13.42%,其中静止型310例,占总数7.29%;轻型249例,占总数5.85%;中间型12例,占总数0.28%;重型0例。结论 ①新生儿HbBart’s含量可作为判断α-地中海贫血的敏感指标,运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准确经济高效地进行检测。②广西是全国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发生率在全国占首位,南宁市武鸣区作为广西壮族人口的聚居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建立健全多层次地贫监测体系,大力加强地贫筛查和防控很有必要。

    • 孕妇晚期服用肠道益生菌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7, 39(6):491-493,497.

      摘要 (2917) HTML (0) PDF 368.03 K (3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孕晚期产妇给予添加肠道益生菌,观察其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门诊自2016年11月起建档的产妇,自妊娠28周开始口服肠道益生菌至妊娠至少37周,且于妊娠≥37周时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30例为实验组,选择妊娠≥37周未服用药物的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30例为对照组。同时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3ml,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 细胞亚群CD4+、CD8+ 及CD4+/CD8+含量,采用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IgA、IgM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gG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实验组CD4+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D8+显著升高(P<0.001),实验组CD4+/CD8+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01)。结论 孕晚期产妇口服肠道益生菌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大有禆益。

    • >医学教育研究
    • 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进展

      2017, 39(6):494-497.

      摘要 (2870) HTML (0) PDF 361.36 K (3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并发症多,晚期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胆石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乙醇是我国SAP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biliarysevereacutepancreatitis,BSAP)是我国SAP中最常见的类型。解除胆道梗阻是BSAP治疗的关键,主要手段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及微创介入治疗。目前国内对解除BSAP患者胆道梗阻的方式及时机选择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上述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新观点作一综述。

    • 山莨菪碱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2017, 39(6):498-500.

      摘要 (2885) HTML (0) PDF 352.31 K (3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使感染性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感染性休克仍是世界范围内的治疗难题,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很高。我国中草药提取物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和降低血乳酸浓度等作用,能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肝血管瘤常用微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2017, 39(6):501-503.

      摘要 (2938) HTML (0) PDF 334.28 K (3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目前尚存在争议,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和成熟,动脉栓塞介入、射频消融、微波固化、氩氦刀冷冻、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方法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上均证实安全有效,同时各方法由于适应证的不同而分别适用不同情况的肝血管瘤。本文回顾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及上述治疗方法的应用和进展。

    • >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 医教协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7, 39(6):504-506.

      摘要 (2940) HTML (0) PDF 288.22 K (3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化医教协同,逐步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为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将长远地影响医学教育的发展。适应深化医教协同新政,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专业培养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 解剖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2017, 39(6):507-508.

      摘要 (2923) HTML (0) PDF 315.21 K (3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备受考验。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学习的基础,是医疗事业的敲门砖,所以本校特在人体解剖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人文素质教育,以此来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医疗事业培养仁心、仁术的高素质工作者夯实基础。

    • 新医改形势下以“临床药学服务”为导向的医院药学实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7, 39(6):509-511.

      摘要 (2962) HTML (0) PDF 366.47 K (3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在医院药学实习教学中,引入“临床药学服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参与不良反应上报、典型病例治疗等临床活动锻炼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医院药学实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临床药学服务技能,把实习学生带入“药学服务”专业轨道的门槛,为今后在医院药房、社会药房进行药学服务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7, 39(6):512-513.

      摘要 (2913) HTML (0) PDF 274.12 K (3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与临床课程的学习质量及学生在以后医疗工作中对疾病的正确诊治、护理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面临课时少、讲授方法单调等现状,致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准确地满足病理生理学教学要求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评估要求,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取得初步的成效。

    • >临床护理
    • 高龄高危BPH 患者行TURP术的临床护理问题及对策

      2017, 39(6):514-517.

      摘要 (2898) HTML (0) PDF 373.50 K (3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所遇到的护理问题及如何应对。方法 我院自2012年1月—2017年6月之间对84例高龄高危BPH 患者施行了TURP术,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膀胱颈挛缩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和膀胱颈挛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做好高龄高危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该类病人顺利手术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保证。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