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述与临床报道
    • 苦参素及Mir-181a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裸鼠移植瘤中耐药蛋白P-gp的影响

      2020, 42(1):1-6.

      摘要 (3167) HTML (0) PDF 1.47 M (4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苦参素(oxymatrine,OM)及Mir-181a在体内环境中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 裸鼠移植瘤中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影响。方法 选用人肝癌细胞耐药株HepG2/ADM 细胞在裸鼠腋下接种,创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42只雌性裸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7只):miR-181amimic组、苦参素组、苦参素+miR-181amimic组、阿霉素组、mirnamimicNC组、空白对照组。药物干预18d后,取出瘤体,用公式计算肿瘤体积。HE染色法观察组织的细胞病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法检测耐药指标P-gp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gp对应耐药基因ABCB1表达的情况。结果 药物干预18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R-181amimic组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提高,而苦参素组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降低;与miR-181amimic组相比,苦参素+miR-181amimic组P-gp蛋白及ABCB1基因的表达降低。结论 苦参素在体内环境中不仅可以抑制人肝癌耐药移植瘤的生长,还可提高人肝癌耐药细胞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而miR-181a在体内环境中可以促进人肝癌耐药移植瘤的生长,提高人肝癌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 桑枝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的作用研究

      2020, 42(1):7-10.

      摘要 (3073) HTML (0) PDF 600.74 K (4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桑枝多糖(RMP)降血糖的机制。方法 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分磷酸缓冲盐溶液 (PBS)、RMP、二甲双胍(MF)治疗组,并设未造模的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小鼠血糖、粪便和回肠内容物16SRNA、肠道菌群等。结果 正常组(Normal)、PBS组、RMP组、MF组的平均血糖分别为5.4mmol/L、13.2mmol/L、5.6mmol/L、5.8mmol/L,PBS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MP组和MF组(P<0.05);在小鼠粪便和回肠内容物中,PBS组、RMP组及MF组16SRNA百分比分别为86.86%/80.00%、120.43%/125.11%、109.00%/112.86%,RMP组和MF组的16SRNA明显高于PBS组(P<0.05);RMP组、MF组与PBS组比较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占比较高。结论 桑枝多糖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 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染毒对小鼠雌性生殖毒性的影响

      2020, 42(1):11-16,21.

      摘要 (3112) HTML (0) PDF 515.79 K (4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苯和甲醛经呼吸道联合静式染毒对卵泡发育期的雌性ICR小鼠的生殖毒性的影响,为职业场所苯和甲醛联合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32)的析因设计进行随机分组,苯和甲醛各三个剂量水平分别为:0mg/m3、12mg/m3、60mg/m3和0mg/m3、2mg/m3、10mg/m3,组合为9个不同剂量组,每组12只,呼吸道静式染毒,连续染毒14d,2h/d(中间间隔1h)。染毒期间观察雌鼠的一般情况并每周称量体重,染毒结束时每组筛选6只动情期的雌鼠麻醉后采血分离血清测定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分离重要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制备10%子宫匀浆测定子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剩余雌鼠与雄鼠按2∶1进行持续3d的合笼交配,3d后继续分笼饲养至雌鼠产下仔鼠,观察雌鼠的生育力及胎仔的发育毒性。结果 ①苯不同剂量组雌鼠的体重变化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对体重的增长有交互作用(P<0.05);②苯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脾脏系数、肾脏系数、卵巢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苯不同剂量组和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SOD 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醛不同剂量组的子宫组织 MD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子宫组织MDA 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④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雌鼠血清FSH 有交互作用(P<0.05);⑤甲醛不同剂量组的产仔数、活仔数、活仔重、4d存活指数及4d活仔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和甲醛联合染毒对4d存活指数、4d活仔重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①低浓度苯(12mg/m3、60mg/m3)或甲醛(2mg/m3、10mg/m3)单独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具有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且甲醛的生殖毒性更显著;②低浓度苯(12mg/m3、60mg/m3)和甲醛(2mg/m3、10mg/m3)联合暴露对卵泡发育期ICR小鼠导致的全身毒作用及生殖毒性有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具体类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 紫杉醇联合二甲双胍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2020, 42(1):17-21.

      摘要 (3055) HTML (0) PDF 603.16 K (4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二甲双胍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 为对照组、紫杉醇组、联合组。紫杉醇组采用紫杉醇预处理,联合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进行预处理。CCK-8实验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对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划痕实验检测各组乳腺癌细胞迁移距离。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情况。结果 CCK-8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联合组不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不同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联合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联合组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少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组和联合组穿过小室膜和基底膜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联合组穿过小室膜和基底膜的细胞数量 均明显低于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加强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

    • 血清CA724、CA199、CEA及CA125在诊断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2020, 42(1):22-25,34.

      摘要 (3122) HTML (0) PDF 662.52 K (4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就诊龙岩市第一医院的31例胰腺癌患者、31例良性胰腺疾病患者和3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各组血清CA724、CA199、CEA、CA125进行检测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项或联合测定在胰腺癌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胰腺癌组血清CA199、CEA、CA12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胰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CA724仅高于良性胰腺疾病组(P<0.05),CEA 与CA125间存在较好相关性(r=0.764,P=0.000)。胰腺癌组CA199的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9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90%、100.00%。CA199联合CEA 的ROCAUC为0.983,敏感性为93.50%,高于CA199联合CA724或CA125。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AUC最大,为0.991,高于单项和其他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0%和100.00%,且曲线下面积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99在胰腺癌中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EA、CA125、CA724,联合检测提高了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对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 消化性溃疡的血清学诊断、影响因素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20, 42(1):26-29,38.

      摘要 (3096) HTML (0) PDF 459.29 K (4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Ⅰ、Ⅱ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75例患者。根据胃镜及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30例,良性溃疡组35例,恶性溃疡组10例。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17、PGⅠ、PGⅡ,并计算PGⅠ与PGⅡ比值PGR。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学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 溃疡组血清PGⅡ和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消化性溃疡不同亚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PGⅡ和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溃疡组的PGⅡ水平显著高于良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溃疡组G17水平显著高于恶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恶性溃疡组、良性溃疡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PGⅠ、PGⅡ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感染良恶性溃疡的风险因素(P<0.05),血清G17是患恶性溃疡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对判断消化性溃疡的溃疡性质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病情加重(对照组-良性溃疡组-恶性溃疡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增高。血清PGⅡ、G17是患恶性溃疡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G17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效率最高,敏感度性最佳,血清PGⅡ特异度更高。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再激活与预后的关系

      2020, 42(1):30-34.

      摘要 (3045) HTML (0) PDF 469.54 K (4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和非HBV相关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 异,评估DLBCL患者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34例被诊断为CD20+DLBCL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BV 再激活的预测因子。采用Kaplan-Meier方法探索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结果 在入组的患者中,26例患者HBsAg血清阳性,108例患者HBsAg血清阴性。统计结果显示,HBsAg阴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HBsAg血清阳性患者(P=0.035)。在治疗后,HBsAg阴性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63.89%,16.67%,0.93%和18.51%,显著高于HBsAg血清阳性组(P=0.007)。Kaplan-Meier分析显示,HBsAg阴性的DLBCL 患者预后较好(P=0.009)。一共有11例HBsAg阴性患者治疗后出现HBV 再激活。在HBV 激活的患者中,HBsAb阴性比例显著高于HBV非激活的患者(P<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HBsAb是保护因素,而阳性HBcAb是DLBCL患者HBV 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DLBCL患者的特征和预后差于非HBV 相关的DLBCL患者。HBsAb阴性/HBcAb阳性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化疗后发生HBV 再激活的风险更高。

    • 癫痫青少年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 42(1):35-38.

      摘要 (3103) HTML (0) PDF 401.09 K (4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青少年发生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为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癫痫患儿为病例组,同期70例健康体检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再将病例组分为发生焦虑抑郁障碍组及未发生焦虑抑郁障碍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并发抑郁及焦虑组病程、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的种数及类别与不并发焦虑及抑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作频率和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癫痫青少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发作频率、使用抗癫痫药物的种数是患癫痫青少年焦虑及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规律用药及控制癫痫发作次数可能有助于青少年焦虑及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 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 42(1):39-41.

      摘要 (3079) HTML (0) PDF 352.05 K (4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2月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为期一周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统计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全部患者分为抵抗组(35例)和参照组(7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一周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82%(35/110)。抵抗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3.12mmol/L、2型糖尿病以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于6.1mmol/L的人数比例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3.12mmol/L以及2型糖尿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高于3.12mmol/L是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2020, 42(1):42-44.

      摘要 (3082) HTML (0) PDF 373.66 K (4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患者胆碱酯酶(ChE)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治疗的84例ASOPP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将接受阿托品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组成对照组,将接受阿托品、血液灌流治疗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组成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hE、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ChE、CRP、IL-6水平及SOF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CRP(14.35±3.62)mg/L、IL-6(52.97±9.04)ng/L、SOFA评分(1.85±0.97)分较低,ChE(3318.42±102.53)U/L较高,病死率9.09%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用于ASOPP治疗有助于提升ChE水平,降低CRP、IL-6水平,减轻脏器功能损伤,提升救治成功率。

    • 直接前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020, 42(1):45-52,67.

      摘要 (3082) HTML (0) PDF 1.03 M (4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直接前入路(DAA)与直接外侧入路(DL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 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8月关于直接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队列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5.2.0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差异,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外展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和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结果 共有14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2篇为回顾性研究,1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58例纳入研究。合并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术后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 度[WMD=-3.02,95%CI (-4.91,-1.12),P=0.002]、术中出血量[WMD=-0.25,95%CI (-0.50,0.00),P =0.05]、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78,95%CI (0.36,7.20),P=0.0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37,95%CI (2.86,3.87),P<0.00001],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AA 入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长度小,更利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 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临床分析

      2020, 42(1):53-56.

      摘要 (3072) HTML (0) PDF 449.03 K (4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月于我院的住院冻结肩患者15例,应用数字医学技术辅助关节镜关节囊松解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及住院期间无死亡;15例患者均获得6~18个月术后随访,平均11.6个月。手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比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肩关节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与UCLA 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数字医学辅助关节镜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疗效显著的特点,是治疗冻结肩的理想方式。

    • 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观察

      2020, 42(1):57-60.

      摘要 (3052) HTML (0) PDF 440.34 K (4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7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成研究组45例、对照组42例。研究组行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30d两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功能ODI评分均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减轻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主动脉瓣置换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效果

      2020, 42(1):61-63.

      摘要 (3061) HTML (0) PDF 343.41 K (4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膜置换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主动脉狭窄27例与主动脉关闭不全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主动脉狭窄与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采用超声探明患者术前、术后主动脉瓣的情况。结果 主动脉狭窄与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患者均无死亡。在随访的6个月中,主动脉狭窄与关闭不全的患者均恢复良好,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治疗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明显的效果,对缓解左心室扩大及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对比研究

      2020, 42(1):64-67.

      摘要 (3085) HTML (0) PDF 562.66 K (4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0.05)。结论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分析

      2020, 42(1):68-71.

      摘要 (3057) HTML (0) PDF 387.92 K (4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2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观察组100例采用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将两组的治疗相关情况、血钠、血红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钠、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最大尿流率均大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中,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于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 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效果的比较

      2020, 42(1):72-75.

      摘要 (3099) HTML (0) PDF 403.60 K (4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LC手术患者66例,将入选的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利多卡因组(L组)、地佐辛组(D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手术结束前10min时静脉推注负荷剂量1.5mg/kg利多卡因,随后以1.5mg/(kg·h-1)持续输注直至手术结束,D组于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推注地佐辛10mg,C组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15min、1h、6h、12h、24hVAS评分、术后24h镇痛补救次数及氟比洛芬酯的使用总量,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结果 最终完成研究病例63例。D组、L组术后15min、1hVAS评分、术后24h镇痛补救次数及氟比洛芬酯的使用总量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L组术后15min、1h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评分均小于3分,且两组患者术后24h镇痛补救次数及氟比洛芬酯使用的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及术后寒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麻醉下行LC手术患者使用利多卡因与地佐辛可减轻痛觉过敏同时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利多卡因的效果是否强于地佐辛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 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 42(1):76-79.

      摘要 (3070) HTML (0) PDF 425.26 K (4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新生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8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4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组,评价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部位、不同预后情况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IL-6和TNF-α水平为(45.47±5.36)ng/L和(83.49±5.16)pg/ml,高于对照组的(2.14±0.48)ng/L和(10.78±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中出血亚组患儿的IL-6和TNF-α水平排序为少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痊愈组的IL-6和TNF-α水平为(22.18±3.76)ng/L和(61.46±4.73)pg/ml,低于未痊愈组的(53.78±6.24)ng/L 和(107.39±7.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出血部位组患儿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及TNF-α水平检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相关量表的制订

      2020, 42(1):80-83.

      摘要 (3053) HTML (0) PDF 381.91 K (4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订符合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简单、规范的量表。方法 参考近年来有关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内容、对哮喘患者症状控制及肺功能指标评价、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应用状况的文献,制订符合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简单、规范的量表。结果 经过总结,制订了以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化表、哮喘患者社区管理肺功能指标评价表、哮喘患者社区管理症状积分评价表为中心的量表。结论 本研究所制订的量表既促进了患者本人对哮喘自我管理能力认识的提高,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如何评价院外哮喘患者管理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 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

      2020, 42(1):84-88.

      摘要 (3055) HTML (0) PDF 415.25 K (4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PBSES)进行汉化并对其信效度进行初步评定。方法 获得原作者授权后,严格遵循量表汉化的流程,对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获得中文版PBSES。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38例孕妇进行调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PBSES共有19个条目,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66%。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07,折半信度为0.809,量表内容效度为0.970。中文版PBSES与一般自我效能的相关系数为0.533(P<0.01)。量表的区分度检验结果显示,有母乳喂养经验、周围有母乳喂养成功经验、学习过母乳喂养知识和了解母乳喂养益处的孕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文版PBSES信效度较好,可作为我国孕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评估工具。

    • 安徽省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 42(1):89-93.

      摘要 (3080) HTML (0) PDF 422.46 K (4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黄山市1区1县660名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使用宫颈癌健康素养评估工具(C-CLAT)进行调查。结果 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2.73%,其中意识、筛查和知识、预防和控制维度具备率分别为69.11%、53.90%、42.4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农村与城市)、既往有无生殖道疾病、家里有无亲戚患宫颈癌,各因素组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山市女性居民宫颈癌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尤其预防和控制维度亟待提升,特别是加大对老年女性、文化程度低、居住于农村的女性及既往无生殖道疾病或家里无亲戚患宫颈癌的女性的健康教育。

    • 近三年皖南地区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分析

      2020, 42(1):94-97,104.

      摘要 (3044) HTML (0) PDF 519.95 K (4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皖南地区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发病特征、治疗现况及预后,为横纹肌溶解症提出针对性的一级预防方案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6—2019年收治的80例横纹肌溶解症病例,对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救治经历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新发现。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了80例横纹肌溶解症病例,主要为小龙虾相关性、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肌酸激酶水平高于小龙虾相关性。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有无肾脏功能损害分为急性肾损伤(AKI)组和非AKI组,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数值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是否合并肝功能异常分为肝功能异常组和无异常组。两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用小龙虾、不适当运动、高热、代谢与免疫等多因素均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这一急性疾病,患者一般会出现肌肉酸痛不适、乏力、尿色异常等表现,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改善生活方式以在源头上避免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且及时诊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个例报道
    • Rowell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 42(1):98-100.

      摘要 (3108) HTML (0) PDF 487.08 K (4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例年轻女性患者Rowell综合征(R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目前RS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5岁女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到全身多发性红斑样皮损,伴发水疱、结痂及鳞屑。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局灶坏死伴溃疡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及纤维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示抗核抗体(ANA)(+)、抗Smith(SmD1)(+)、抗U1小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抗干燥综合症A抗原(SSA)(+)、抗SSB(+)、类风湿因子(RF)(+)。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血清免疫学结果,诊断为RS。口服甲氨蝶呤15毫克/周、甲泼尼龙40mg/d、硫酸羟氯喹片0.2g/12h及清热袪湿相关中药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并逐渐减量,目前在随访中。结论 Rowell综合征较为罕见,免疫学相对特异,治疗上与红斑狼疮相似,其病因及实质特征仍待进一步了解。

    • >医学教育研究
    • 诱饵受体3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0, 42(1):101-104.

      摘要 (3077) HTML (0) PDF 387.09 K (4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压倒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均参与其发生发展。诱饵受体3 作为一种多向性免疫调节因子,参与细胞凋亡、抗炎反应/促炎反应平衡的调控,本文就诱饵受体3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征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IL-22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2020, 42(1):105-108.

      摘要 (3068) HTML (0) PDF 387.48 K (4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非造血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近年研究表明IL-22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肥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IL-2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2020, 42(1):109-111,118.

      摘要 (3054) HTML (0) PDF 410.21 K (4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儿童血液和骨髓的癌症,是指骨髓产生过多的未成熟淋巴细胞(一种不正常的白细胞)。如果不治疗,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会迅速恶化。异常增生的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可在骨髓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也可侵及骨髓外的组织,如脑膜、淋巴结、性腺、肝等,甚至可以危害神经系统。在ALL的儿童患者中,大量的干细胞会突变成了淋巴母细胞、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既不能像正常的淋巴细胞那样发挥作用,也不能抵抗感染。随着科学研究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目前依据ALL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已取得较好疗效,大约80%的儿童和30%的成人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并且有治愈的可能。

    •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纳米银材料治疗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2020, 42(1):112-114,129.

      摘要 (3052) HTML (0) PDF 398.45 K (4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创面在临床上通常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经1个月以上积极治疗后仍未愈合也无愈合倾向的创面类型,慢性创面迁延不愈与感染关系密切。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被证实是慢性创面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两种治疗方式对慢性创面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利于负压封闭引流术和纳米银材料在临床中推广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 >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 医学专科生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 42(1):115-118.

      摘要 (3080) HTML (0) PDF 373.44 K (4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学专科生锻炼行为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相关性,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140名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用锻炼行为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分别评定学生的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医学生锻炼行为总分均值高于3分,锻炼频率较高,但是每次锻炼时间较短;男生锻炼行为分值高于女生,男生参加锻炼多于女生;学生能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段。在锻炼项目上,医学生大多选择慢跑,选择传统养生项目的较少。②医学生心理健康9个因子得分均值都低于2分;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医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探讨

      2020, 42(1):119-122.

      摘要 (3072) HTML (0) PDF 400.79 K (4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轮转实习的24名大学本科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2名和对照组1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传统教学+慕课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出科时对医学教育环境影响得分、理论知识、病例分析、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学习的知觉、对学术的自我知觉、对教师的知觉、对社交的自我知觉、对环境的知觉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理论、病例分析、临床操作、病历书写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医学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为例

      2020, 42(1):123-125.

      摘要 (3124) HTML (0) PDF 407.66 K (4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影响科研创新的因素、对现有规培制度的满意度以及培养现状等进行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认为科研能力重要,对科研工作表示有兴趣,并对现有的规培制度基本满意,少数专硕研究生对现有规培制度不满意,希望能增加对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但缺乏时间、学习机会少及经济、就业压力大成为影响因素。结论 自身的科研意识、导师的培养以及科室的有效措施对培养一名优秀研究生至关重要。应该鼓励临床专业研究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 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教育模式在消化道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2020, 42(1):126-129.

      摘要 (3058) HTML (0) PDF 411.06 K (4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PPT)教学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改革中的教学价值。方法 选取本校2011级临床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设为观察组,其余105名学生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CPPT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考试及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实践成绩分别为(73.37±13.61)分和(85.73±12.16)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的考试成绩(67.71±13.15)分和(70.24±11.53)分,P <0.05。学生对CPPT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较高,学生普遍认为实践课上通过问诊、病例检查结果分析和病历书写等加深了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结论 在内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中CPPT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临床护理
    • CICARE护患沟通模式对大学生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2020, 42(1):130-133.

      摘要 (3097) HTML (0) PDF 399.03 K (4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接触(connect)、介绍(introduce)、沟通(communicate)、询问(ask)、回答(respond)、离开(exit)的护患沟通模式(CICARE)对大学生患者就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设计,以2017年春季学期(2017年2月27日—7月7日)在本院门诊就医的大学生为对照组(n=500),2017年秋季学期(2017年9月4日—2018年1月19日)就诊的为观察组(n=500)。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CICARE的就诊沟通模式,给予对照组于常规沟通模式。统计患者在医疗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总体评价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在医疗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等方面的评价分,以及在总体满意评价数量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ICARE的门诊护理沟通方式可提高大学生患者对就医环境、服务亲和力、服务态度、健康关注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

    • 应用品管圈提高中医偏颇体质者复诊依从性

      2020, 42(1):134-136.

      摘要 (3071) HTML (0) PDF 438.09 K (4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活动对提高中医辨识为偏颇体质者复诊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7年7月16日—2017年8月16日的中医体质辨识为偏颇质者100例为对照组(QCC 活动前),2018年4月1日—2018年5月3日中医体质辨识为偏颇质者100例为观察组(QCC 活动后),比较实施QCC 活动前后,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及沟通满意度。结果 QCC 活动后,偏颇质者复诊依从率为71.00%,比活动前增幅17.00%;偏颇质者复诊沟通满意率为87.00%,比活动前增幅18.00%(P<0.05),偏颇质者复诊依从率及沟通满意率均较QCC 活动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QCC 活动的开展可明显提高中医体质辨识偏颇质者复诊依从性及满意度,调动各圈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