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述与临床报道
    • miRNA-181a-5p对人口腔癌细胞CAL2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0, 42(3):265-269.

      摘要 (2877) HTML (0) PDF 595.40 K (3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NA-181a-5p对人口腔癌细胞CAL27增殖、迁移和侵袭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运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将miRNA-181a-5p转染入口腔癌细胞CAL27,通过CCK-8法检测转染miRNA-181a-5pmimic后对口腔癌细胞CAL27的增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通过细胞迁移实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口腔癌细胞CAL27迁移和侵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将miRNA-181a-5p的水平上调后,口腔癌细胞CAL27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 miRNA-181a-5p的表达参与口腔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miRNA-181a-5p的高表达可对口腔癌细胞CAL27发挥负性调控作用。

    • CCDC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2020, 42(3):270-274.

      摘要 (2832) HTML (0) PDF 635.77 K (3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coiled-coildomaincontainingprotein66,CCDC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qRT-PCR技术检测CCDC66在24例结直肠癌新鲜组织及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mRNA 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DC66蛋白在46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以及CCDC66在其中20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块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CDC66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在2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CDC66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 <0.01),在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也显著低于正常结肠黏膜上皮来源细胞株FHC(P <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CDC66在46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 =0.0008),CCDC66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P =0.0361)和TNM 分期(P =0.0361)有关;CCDC66高表达组肿瘤组织微血管计数显著低于CCDC66低表达组(P =0.0013)。结论 CCDC66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低表达,并与肿瘤转移有关,CCDC66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结直肠癌的转移。

    • 浸润免疫细胞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 42(3):275-280.

      摘要 (2826) HTML (0) PDF 984.42 K (3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食管癌中浸润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CIBERSORT运算法则在R语言及Perl软件中运算出22种免疫细胞在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运用R语言及Perl软件运算出22种免疫细胞与食管癌的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及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浆细胞在食管癌中呈低表达(P =0.038),单核细胞在食管癌中呈低表达(P=0.024),M0巨噬细胞在食管癌中呈高表达(P=0.032),静息肥大细胞呈低表达(P=0.016);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静息NK细胞在食管癌中与临床分期有关(P=0.027),单核细胞与食管癌临床分期有关(P=0.045),M2巨噬细胞与食管癌T分级有关(P=0.021);生存分析发现,22种免疫细胞中的激活肥大细胞与食管癌的预后有关(P=0.017)。结论 免疫细胞与食管癌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估食管癌分期及预后的指标及治疗靶点。

    • 广西人群LHCGR基因位点rs10495960和rs7579411分布差异性研究

      2020, 42(3):281-285.

      摘要 (2897) HTML (0) PDF 430.78 K (3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黄体生成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HCGR)基因rs10495960和rs7579411位点多态性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种族人群的分布性差异。方法 本实验采用DNA 测序法和多重单碱基延伸PCR(SNaPshot),对573 例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健康体检就诊者LHCGR 基因的rs10495960 和rs7579411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公布的北京人群(HapMap-CHB)、日本人群(HapMap-JPT)、欧洲人群(HapMap-CEU)及非洲人群(HapMap-YRI)LHCGR基因多态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广西人群中,rs10495960位点包含GG、GA、AA基因型,以G/A基因型较常见(46.07%),等位基因以G 较常见(64.05%);rs7579411位点包含CC、CT、TT 基因型,以C/T 基因型较常见(47.12%),等位基因以C较常见(62.65%)。其中rs10495960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两组间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rs7579411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地区人群rs1049596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HapMap-JPT、HapMap-CEU、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apMap-CH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s10495960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HapMap-CHB、HapMap-JPT、HapMap-CEU、HapMap- 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地区人群rs757941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HapMap-JPT、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apMap-CHB、HapMap-CEU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757941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HapMap-JPT、HapMap-Y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HapMap-CHB、HapMap-CEU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广西人群中LHCGR基因的rs10495960位点多态性在男女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性,rs10495960和rs7579411位点多态性与其他种族间存在差异。

    • 超声造影对鼻咽癌放化疗疗效的预测研究

      2020, 42(3):286-290.

      摘要 (2834) HTML (0) PDF 500.64 K (3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部超声造影预测鼻咽癌原发灶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拟接受放化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共20例,所有患者均经鼻内窥镜活检病理证实。于治疗前分别行鼻咽部超声造影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分别勾画肿瘤超声造影平均强化区、高增强区及低增强区,获取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定量参数;于治疗结束13周时再次行常规MRI扫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CR组和非CR组,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分析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不同强化区域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肿瘤不同强化区域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鼻咽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平均强化区、高增强区、低增强区的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衰减速率(Slope)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组PI、Slope值均高于非CR组,而MTT值低于非CR组。CR组与非CR组间肿瘤高增强区的达峰时间(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CR 组低于非CR 组。肿瘤不同强化区域的PI值、 Slope均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而TTP均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平均强化区、低增强区的MTT 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鼻咽癌病灶超声造影TIC曲线主要表现为两型:Ⅰ型(速升-速降-缓降型)和Ⅱ型(速升-速降-平台型)。CR组中,肿瘤平均强化区和高增强区TIC曲线均以Ⅰ型为主;非CR组中,低增强区TIC曲线以Ⅱ型为主。结论 鼻咽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可以较好预测鼻咽癌治疗的敏感性,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影像学资料。

    • Paget’s病在DCE-MRI及DWI上的影像学特点

      2020, 42(3):291-293,298.

      摘要 (2835) HTML (0) PDF 507.68 K (3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Paget’s病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上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Paget’s病患者,对乳腺Paget’s病在DCE-MRI及DWI上的影像学表现征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乳腺Paget’s病在MRI平扫表现为乳头增大,乳晕及邻近皮肤增厚,DCE-MRI呈渐渐性明显均匀强化,乳腺内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入型、平台型为主,DWI病变以高信号为主,高信号范围小于DCE-MRI强化范围。结论 乳腺Paget’s病在DCEMRI、DWI上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 多层螺旋CT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活动性肺结核对照研究

      2020, 42(3):294-298.

      摘要 (2818) HTML (0) PDF 491.21 K (3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肺结核杆菌(TB)感染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 对上述两类疾病认知,为后续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结核病项目科确诊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TB组)11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NTM 肺病组)5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MSCT检查,并对临床资料及影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NTM 肺病组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咳嗽、咯血发病率分别为78.85%、100.00%、40.38%,高于TB组的42.11%、55.26%、21.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Ⅱ区病变位置分布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Ⅲ区、弥漫分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M肺病组疾病好发部位、条索影、结节、斑片影、支气管扩张、粟粒状与T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M肺病组相比较TB组,两者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包括合并基础疾病、症状、病变部位、病变形态影 像如条索影、结节、斑片影、支气管扩张、粟粒,虽然目前这两类疾病确诊金标准为菌种鉴定,但通过MSCT表现,能详细将病变程度清晰展示出来,为后续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减少误诊发生率。

    • 基于TRPV1通道探究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2020, 42(3):299-302.

      摘要 (2855) HTML (0) PDF 694.73 K (3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正天丸的抗偏头痛作用是否与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CC)中TRPV1受体的表达有关。方法 随 机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偏头痛组、正天丸组。除正天丸组给以每天正天丸(1.62g/kg)灌胃,其余两组灌胃1ml0.9% NaCl,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30min后予偏头痛组和正天丸组大鼠皮下注射10mg/kg硝酸甘油造制造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行为学表现,检测各组大鼠TCC内TRPV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 正天丸组大鼠偏头痛样行为持续约1.5h,偏头痛组大鼠偏头痛样行为持续约2.5h。免疫荧光结果可见偏头痛组大鼠TCC中TRPV1表达强度明显较空白组高,正天丸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TRPV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较显著高于空白组,正天丸组大鼠TRPV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偏头痛组(P <0.05)。结论 抑制TCC中TRPV1的过表达可能是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 平台转换种植体肩台成骨对牙槽骨边缘应力的影响

      2020, 42(3):303-307.

      摘要 (2833) HTML (0) PDF 485.96 K (3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平台转换种植体肩台成骨宽度对种植体-牙槽骨边缘应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SolidWorks软件根据上下颌骨的特点、植入深度(D)和种植体肩台成骨宽度(W)建立模型,使用ANSYS软件对各组进行垂直200N 加载及45°100N倾斜加载有限元分析。记录种植体肩台成骨宽度与种植体-牙槽骨边缘Von-Mises力的数据,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种植体肩台成骨宽度为0.8mm 时种植体-牙槽骨边缘Von-Mises力最小。结论 平台转换种植体骨下种植时,肩台处合适的成骨量可以有效减少种植体-牙槽骨边缘的应力。

    • 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在芜湖地区部分健康体检人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0, 42(3):308-311.

      摘要 (2871) HTML (0) PDF 396.53 K (3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水平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对参与体检的表观健康人群1001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计算血清G-17、PG中位数水平。结果 不同性别PGⅠ、PGⅡ、PGR和G-17检测水平比较显示,男性PGⅠ、PGⅡ、PGR检测水平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G-17检测水平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PGⅠ、PGⅡ、PGR 和G-17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GⅠ、PGⅡ、G-17检测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而PGR检测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P<0.001)。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中,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水平受性别、年龄的影响,判定胃泌素、胃蛋白酶原异常需结合以上因素综合考量。

    • 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接受三种不同方式放化疗的生存分析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0, 42(3):312-316,335.

      摘要 (2809) HTML (0) PDF 442.43 K (3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接受三种不同方式放化疗的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期及影响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5月就诊于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95例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鳞癌,完善检查后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2009年第七版分期为Ⅲa期~Ⅲb期。95例患者均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有根治性放化疗指征。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根治性放化疗方法分为序贯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对三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所有患者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生存曲线提示三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放疗剂量、吸烟、化疗周期数与预后关系密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吸烟(P=0.002)、性别(P=0.045)、化疗周期数(P=0.034)及放疗剂量(P=0.024)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接受三种不同放化疗方式治疗的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身体 情况和分期制定合理的放化疗顺序。吸烟、性别、化疗周期数和放疗剂量是影响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hs-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2020, 42(3):317-320.

      摘要 (2854) HTML (0) PDF 371.69 K (3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10 例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无斑块组(n=70)、小斑块组(n=74)、中大斑块组(n=66)。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血压、体重指数(BMI)等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中大斑块组中年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中大斑块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显著低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小斑块组中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年龄、BMI、HbA1c、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均<0.05),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LDL-C、25羟维生素D3浓度、hs-CRP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3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 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适当补充维生素D3有可能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 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0, 42(3):321-323.

      摘要 (2841) HTML (0) PDF 363.03 K (3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15年2月—2019年5月NEC患儿7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n =39)给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观察组(n =39)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对比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腹泻改善、腹胀改善、大便恢复正常)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CD4+ 、CD4+/CD8+ )、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 较对照组高(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IL-6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NEC患儿,可促进症状改善,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效果显著。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33例诊治分析

      2020, 42(3):324-327.

      摘要 (2846) HTML (0) PDF 556.48 K (3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XGC)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证实为X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均提示有胆囊结石,其中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7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胆囊癌或疑似胆囊癌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XGC。本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26例(中转开腹率15.38%),开腹手术7例;胆囊完整切除28例,胆囊大部分切除5例;胆囊结肠内瘘3例,其中2例行胆囊切除+结肠修补术,1例行胆囊切除+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出现肠瘘1例,感染2例,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GC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避免手术范围的扩大,治疗上首选胆囊切除术,且效果良好。

    • 5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壮族患者临床分析

      2020, 42(3):328-331.

      摘要 (2820) HTML (0) PDF 616.71 K (3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cavernomamalformation,CCM)壮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CCM 壮族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55例CCM 壮族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7.59岁,中位病程12.5d。病灶主要位于幕上,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癫痫为主。3例手术治疗,1例伽马刀治疗,51例保守对症治疗,经治疗后均无死亡病例,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 CCM 壮族患者临床特点与其他种族CCM 患者类似,保守治疗能获得良好预后。

    • 24例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诊治经验

      2020, 42(3):332-335.

      摘要 (2830) HTML (0) PDF 411.42 K (3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蜂蛰伤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为蜂蛰伤的救治提供临床经验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收治的24例马蜂蛰伤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基本资料:患者急诊入院,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多有野外劳作群蜂蛰伤史,以身体暴露部位蛰伤为主。存活、死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患者除有局部疼痛红肿、酱油样尿、少尿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呕血或黑便、恶心、呕吐、过敏等症状。生化检查: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Hb、PLT)、凝血功能、肝肾功能(ALT、AST、尿素氮、肌酐)、肌酶(LDH、CK)等指标明显异常。治疗及预后:经血液滤过、透析、激素抗炎等综合治疗后,22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马蜂蛰伤重症患者,早期经血液滤过、透析、激素抗炎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的效果评价

      2020, 42(3):336-340.

      摘要 (2818) HTML (0) PDF 439.60 K (3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大容量全肺灌洗(wholelunglavage,WLL)治疗尘肺病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4年9月— 2019年10月进行WLL治疗的60例120例次患者,就其呼吸道症状、并发症、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①术后当天,立即感觉肺灌洗侧通气轻松率为100% ,术后1d,咳嗽、咳痰增加,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稍微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3.33%、96.67%、91.67%,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出现并发症7例次(5.83%),其中低氧血症、低钾血症、肺部感染各1例次、咽部不适4例次;③血气分析:术后1d,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血氧含量(ctO2)、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PaO2、ctO2、SaO2 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PaCO2 无改变(P>0.05);④肺功能:术后10d无改变(P>0.05)。结论 WLL对改善尘肺患者呼吸道症状及提高PaO2、ctO2、SaO2 指标有明 显作用,对治疗尘肺病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 腹腔镜胆肠吻合术在胆管扩张症中的应用

      2020, 42(3):341-344.

      摘要 (2816) HTML (0) PDF 538.12 K (3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治疗胆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开腹手术治疗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后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手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更快、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87±1.39)d]比对照组患者[(6.07±1.88)d]短(P<0.001)。观察组围术期指标在腹腔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01)。随访1~72个月后显示观察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胆肠吻合术在胆管扩张症的治疗中具有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 主动加温技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评价

      2020, 42(3):345-349.

      摘要 (2841) HTML (0) PDF 871.58 K (3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主动加温对于剖宫产产妇核心体温、围术期寒颤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脐血pH 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护理学数据库(CINAHL)、Embase、Th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主动加温对于剖宫产产妇核心体温与围术期寒颤发生率及新生儿脐带血pH 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1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共4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主动加温组)核心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保温组)[WMD为0.71,95%CI为0.54~0.87,I2=73.2%,P<0.01],观察组围术期寒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为0.283,95%CI 为0.176~0.453,Z =5.25,P<0.001]。观察组的新生儿脐带血pH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WMD为7.288,95%CI 为7.273~7.303,Z =937.80,P<0.001]。结论 与常规保温相比,剖宫产时主动加温可减少产妇体温下降的程度,同时降低围术期寒颤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脐带血pH 值。提示主动的空气加温或输液加温应常规用于剖宫产手术。

    • 女性生殖器结核23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2020, 42(3):350-352,364.

      摘要 (2831) HTML (0) PDF 447.47 K (3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FGT)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选择2011~2019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FG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入院初步诊断FGT4例,诊断准确率17.39%;6例剖腹探查病理确诊,13例腹腔镜探查病理确诊,2例经诊断性刮宫病理确诊,2例经抗结核治疗有效确诊。结论 FGT临床表现多样,需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特别是腹腔镜探查术,有助于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 补肾疏肝法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硫酸脱氢表雄酮的影响

      2020, 42(3):353-356.

      摘要 (2820) HTML (0) PDF 432.50 K (3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补肾疏肝中药对男性更年期综合征(PADAM)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的影响,探讨补肾疏肝法治疗PADAM 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PADAM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药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汤加减,每日1剂内服;对照组用雄激素补充疗法,予十一酸睾酮胶囊80毫克/次,2次/日,餐时口服,1个月后减为40毫克/次,2次/日;两组9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统计患者PADAM 评分,检测血清DHEAS、总睾酮(TT)、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能+心血管症状、精神心理和性功能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PADAM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DHEAS、TT 水平均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TT水平明显升高(P<0.05),DHEAS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DHE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疏肝法可通过调整肾上腺-性腺轴内分泌活动,改善肾上腺、睾丸等器官自身分泌功能,提升PADAM 患者血清DHEAS表达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治疗PADAM。

    • >个例报道
    •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例并文献复习

      2020, 42(3):357-360.

      摘要 (2812) HTML (0) PDF 495.69 K (3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在临床诊治经过中的病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关参考文献,并结合2例病例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合参考文献,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起病隐匿,病情变化快,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病例1,因“腹痛腹胀3d”就诊,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拟“急性胰腺炎”收治,入院1d后症状加剧,完善全腹CT(平扫+增强)后确诊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转诊外院治疗后好转。病例2,因“上腹部胀痛不适4d余”入院,曾就诊外院,考虑“肠脂膜炎? 胰腺炎?”,外院治疗未见好转,至我院复查腹部增强CT后,按“门静脉血栓形成”收治,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不易确诊,易延误治疗,需要临床接诊医生提高警惕,联合多手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医学教育研究
    • γδT细胞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0, 42(3):361-364.

      摘要 (2817) HTML (0) PDF 407.89 K (3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界对于γδT细胞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对肿瘤的治疗,却少见于创面修复的报道,而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只有更深入地探究其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提出防治措施。该文将通过综述γδT 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可能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研究γδT细胞在创面修复作用及临床治疗创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PERK通路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0, 42(3):365-368.

      摘要 (2826) HTML (0) PDF 397.09 K (3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ERS)被认为与多种疾病有关,它诱导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response,UPR)在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RNAlikeERkinase,PERK)通路作为激活UPR的一条关键通路参与ERS引起的细胞凋亡和自噬,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综述简要概述了PERK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0, 42(3):369-371.

      摘要 (2792) HTML (0) PDF 352.57 K (3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评估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预后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纳入的25篇文献提及的不同连续血液净化模式对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展。结果显示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CVVDH)、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

    • PLA2R及其抗体与特发性膜性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0, 42(3):372-375.

      摘要 (2794) HTML (0) PDF 387.74 K (3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出现蛋白尿。自21世纪初以来,对于人类膜性肾病的分子病理学方面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灵感来自对实验模型Heymann肾炎的研究,随后逐渐发现了包括中性肽链内切酶(neutralendopeptidase,NEP)、M 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receptor,PLA2R)、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dismutase2,SOD2)、a烯醇化酶(a-enolase,ENO)、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thrombospondintype-1domain-containing7A,THSD7A)等一系列抗原。这些抗原通过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产生原位或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导致足细胞损伤,从而致病。PLA2R 作为诊断和治疗IMN 的新兴标志物,本文就PLA2R及其抗体与IMN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感染病教学的反思

      2020, 42(3):376-378.

      摘要 (2855) HTML (0) PDF 389.46 K (3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为感染病教学带来挑战和机遇。感染病教学应顺应形势,转变理念,因材施教,合理规划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整合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培养具有“大感染”理念的新型医学人才。

    •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立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0, 42(3):379-381.

      摘要 (2849) HTML (0) PDF 374.03 K (3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来推动教学改革、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多种方法构建各级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排序法和经验法等分配各指标权重。结果 形成了包括师德评价、学生评教、同行共同体评价、教师自主评价四部分的立体评价体系。结论 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校准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规范严谨的操作和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关于虚拟实验技术与预防医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2020, 42(3):382-384.

      摘要 (2846) HTML (0) PDF 367.62 K (3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虚拟实验技术应用于预防医学开放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法 结合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开放实验基地建设现状,分析了开放实验室的优缺点、虚拟实验技术在医学高校中应用的优点及难点。结果 虚拟实验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构建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补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结论 开放实验室中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预防医学人才搭建了更加完善的平台。

    • 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0, 42(3):385-388,391.

      摘要 (2832) HTML (0) PDF 447.79 K (3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采用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反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分阶段、多次、多元化、多角度的综合性评价,以此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调查该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教学及形成性评价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88%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其学习情况;88.67%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能促进雨课堂的学习。结论 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值得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推广。

    • >临床护理
    • 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的设计与应用

      2020, 42(3):389-391.

      摘要 (2818) HTML (0) PDF 660.55 K (3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款引流袋更换包,将引流袋更换用物合理组配,进行医用包装,应用于临床,方便护士进行引流袋更换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预防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方法 基于设计理念,由消毒供应中心制作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将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所需物品统一配置整理,使用治疗巾包裹,再利用一次性打包袋进行包装,制作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结果 采用半结构化质性问卷调查21名临床护士,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简易型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接受性强,临床应用效果佳。结论 一次性引流袋更换包的使用缩短了维护时间,减少了反复拆包、接传物品的麻烦,可一人独立完成,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减少感染机会。

    • TRBand止血器首次减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

      2020, 42(3):392-394.

      摘要 (2783) HTML (0) PDF 351.57 K (3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TRBand止血器首次减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后采用TR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术后1h开始首次并逐步放气减压,观察组于术后30min开始首次并逐步放气减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舒适度和焦虑程度。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GCQ、SAS评分两组组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1)。结论TR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于术后30min开始放气减压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 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0, 42(3):395-397.

      摘要 (2811) HTML (0) PDF 350.30 K (3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高龄产妇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高龄产妇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和干预后两组自然分娩产程、临床分娩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IKAP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龄产妇抑郁、焦虑情绪,缩短产程,降低剖宫率,护理满意度更高。

    • 早期肺康复训练对AECOPD行双水平正压通气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心肺功能的影响

      2020, 42(3):398-400.

      摘要 (2850) HTML (0) PDF 355.73 K (3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行无创双水平正压机械通气(BiPAP)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心肺功能及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我院2018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ECOPD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BiPAP和基础翻身扣背等改善肺功能护理,观察组40例在病情稳定后增加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和撤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和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撤机后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32.50%)(P<0.05)。结论 早期肺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AECOPD行BiPAP通气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心功能和肺功能,降低撤机后并发症发生率。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