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刘超宇,蒙婉莹,李彦炳,夏小燕,李振中,朱晓莹,廖艳花,黄忠仕
2022, 44(2):139-146.
摘要:目的 探讨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ycoside,TSG)通过调节Aβ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环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PKA)的表达干预Tau蛋白磷酸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对50只24月龄老年雄性SD大鼠进行筛选,剔除天生痴呆大鼠后,筛选出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TSG 低剂量组(0.033g/kg)、TSG 中剂量组(0.1g/kg)、TSG高剂量组(0.3g/kg),每组6只。大鼠手术造模14d后,TSG各剂量组大鼠按相应剂量灌胃药物(连续28d);其余3组大鼠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采用避暗箱实验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IF)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GSK-3β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GSK-3β、PP2A、PKA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Tau、PP2A、PKA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假手术组及TSG 各剂 量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及错误次数均无明显变化;脑组织中GSK-3β、PP2A、PKA mRNA 表达及GSK-3β、Tau、PP2A、PKA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明显下降(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 <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PP2A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GSK-3β、PKA及Tau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PP2A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TSG各剂量组大鼠避暗箱实验的潜伏期均出现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错误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1);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PKA mRNA 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P <0.05),PP2A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TSG 中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皮层区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0.05),TSG中剂量组及TSG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海马区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0.01);TSG中剂量组及TSG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PKA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TSG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Tau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或P <0.01),PP2A 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结论 TSG可以通过调节GSK-3β/PP2A活性干预Aβ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Tau蛋白磷酸化进程发挥抗痴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GSK-3β及PKA的表达和上调PP2A的表达有关。
2022, 44(2):147-154.
摘要: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究褪黑素通过NRF2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KC)尿路上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首先利用Westernblot验证NRF2在氯胺酮刺激后的SV-HUC-1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沉默NRF2的SV-HUC-1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氯胺酮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利用CCK-8筛选褪黑素的工作浓度,将SV-HUC-1细胞分为对照组(CON),氯胺酮组(KET),褪黑素治疗组(KET+褪黑素)和褪黑素组,利用Westernblot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丰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mRNA 表达水平,并测定SOD 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氯胺酮共培养后的SV-HUC-1细胞NRF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01);成功构建沉默NRF2的稳定转染细胞株,si-NRF2组的NRF2表达水平低于si-NC 组(P <0.05);si-NRF2+ 氯胺酮组[(14.717±0.601)%]和si-NC+ 氯胺酮组[(10.890±0.429)%]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i-NC组[(8.560±0.846)%](P <0.01)和si-NRF2组[(9.023±0.703)%](P <0.01);且si-NRF2+氯胺酮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si-NC+氯胺酮组(P <0.001)。选取100μM 为褪黑素的工作浓度。KET组的IL-6mRNA表达水平(1.415±0.286)显著高于CON组(1.024±0.230)(P <0.01);KET+褪黑素组(1.026±0.344)的IL-6mRNA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KET 组(P <0.01);KET+褪黑素组SV-HUC-1细胞的SOD(20.521±1.351)显著高于CON组(15.461±2.018)(P <0.001)和KET组(15.763±2.216)(P <0.0001);KET 组SV-HUC-1细胞NRF2的表达丰度(0.428±0.101)低于CON组(1.500±0.081)(P <0.0001);KET+褪黑素组的NRF2表达丰度(0.804±0.100)高于KET组(P <0.01)。除此之外,KET+褪黑素的HO-1的表达丰度(1.419±0.098)高于CON 组(0.352±0.168)(P <0.0001)和KET组(0.199±0.046)(P <0.0001)。结论 褪黑素能够通过NRF2保护氯胺酮导致的尿路上皮损伤。
2022, 44(2):155-157,179.
摘要:目的 筛选异乌药内酯的抗菌谱。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异乌药内酯对不同H .pylori 菌株及非H .pylori 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异乌药内酯对敏感和耐药H .pylori菌株的MIC均为8~16μg/ml;异乌药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H .pylori菌株的MIC均>128μg/ml。结论 异乌药内酯对H .pylori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专一作用于H .pylori。
杨玲玲,梁仲威,庞雅琴,李文学,岑育芳,韦俊宏,王一涵,漆光紫
2022, 44(2):158-162.
摘要:目的 利用Nrf2敲除FVB小鼠,探讨Nrf2在铝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8周龄WT 小鼠和Nrf2-/-的FVB小鼠各20只,将两组小鼠各随机分为:WT 对照组、WT 铝暴露组、HO 对照组、HO 铝暴露组,每组10只。铝暴露组采用220mg/kg乳酸铝灌胃染毒3个月,对照组采用蒸馏水灌胃,q-PCR 检测海马Nrf2的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Nrf2蛋白表达量。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病理变化;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中尼氏小体数量。结果 与WT对照组相比,WT铝暴露组、HO 对照组、HO 铝暴露组的Nrf2mRNA 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HO 对照组相比,HO 铝暴露组的Nrf2mRNA 和蛋白表达无明显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WT对照组相比,WT铝暴露组的海马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神经元排列疏散,尼氏小体形态不规则等病理改变;与WT铝暴露组相比,HO 铝暴露组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更为明显,有大量神经元边界不清,胞质形态不清晰,尼氏小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边界不规则。结论 铝暴露会导致小鼠海马发生病理损伤,Nrf2敲除加重铝诱导的神经毒性。
陈金梅,王喻,王洁,黄晓华,冯云, 罗雪莲,王功俊,包成政,李雪斌
2022, 44(2):163-167.
摘要:目的 探讨海马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卒中后抑郁(PSD)的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4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卒中组、抑郁组、PSD 组、生理盐水组、缝隙连接抑制剂(CBX)组和缝隙连接激动剂(ATRA)组,每组6只。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微量注射内皮素-1制备脑缺血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急刺激(CUMS)结合孤养法制备抑郁模型;建立脑缺血模型后,加以CUMS和孤养法制备PSD模型;在PSD组术后14d,将大鼠随机分为PSD组、生理盐水组、ATRA组和CBX组,每组6只。PSD组继续进行PSD造模,不做其他干预。其余3组在继续PSD造模的同时予以以下干预:生理盐水组每日予生理盐水1ml腹腔内注射;ATRA 干预组每日予1mlATRA(浓度为1mg/ml)腹腔内注射;CBX干预组,每日予CBX,20mg/kg的标准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d。术后28d,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x43mRNA 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28d,与正常组相比,抑郁组和PSD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显著减少(P <0.05);海马的Cx4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过CBX干预后,PSD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进一步减少(P <0.05);海马Cx43mRNA蛋白的表达进一步降低(P <0.05)。经过ATRA 干预后,PSD 组大鼠的体重和旷场实验中的穿越总距离增加(P <0.05);海马Cx43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所升高(P <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 <0.05)。结论 PSD大鼠海马Cx43表达下降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2022, 44(2):168-173.
摘要:目的 研究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脏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组、达格列净干预正常组、糖尿病组、达格列净干预糖尿病组。灌胃法每天给予大鼠达格列净(1mg/kg)8周后,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WST-1法检测肾脏组织和尿液SOD 活性、TBA 法检测肾脏组织和尿液MDA 含量,RT-PCR 检测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相对于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多,肾脏组织和尿液SOD活性减弱,同时MDA含量增加,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及蛋白表达,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增强,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达格列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减少,肾脏组织和尿液SOD 活性增强,同时MDA 含量减少,肾脏组织p22phox、p67phox、Nox2(pg91)mRNA 及蛋白表达,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减弱,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善。结论 达格列净可能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抑制肾脏组织 P38MAPK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进而保护肾脏。
2022, 44(2):174-179.
摘要:目的 研究线粒体DNA拷贝数在脑性瘫痪儿童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确诊的50例脑性瘫痪儿童(脑瘫病例组)运用微液滴数字PCR(DropletDigitalPCR,ddPCR)技术进行线粒体DNA 拷贝数水平的检测,选取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的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线粒体DNA拷贝数与脑瘫发生的相关性和诊断价值。结果 无论是从性别、民族还是年龄方面对线粒体DNA 拷贝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脑瘫病例组的线粒体DNA拷贝数都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同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或不同年龄之间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脑瘫类型间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脑性瘫痪相关危险因素后,结果 显示线粒体DNA拷贝数表达水平与脑性瘫痪相关联(P <0.05)。ROC曲线显示线粒体DNA拷贝数诊断脑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最佳诊断截断值为94.620个/细胞。线粒体DNA 拷贝数的诊断效能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00%、78.00%。结论 脑瘫儿童的线粒体DNA拷贝数高于正常儿童,线粒体DNA 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中具有 一定的诊断价值,为儿童脑性瘫痪提供新的早期诊断的指标。
2022, 44(2):180-183,194.
摘要:目的 构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1,1165G>C)基因多态性稳定过表达的心肌细胞模型,为其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方法 将ADRB1cDNA 克隆片段和PMT399载体连接后获得pSE4077和pSE4078重组质粒,再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H9C2细胞,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 pSE4077和pSE4078组的ADR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的细胞对照组和转染空病毒的对照组,且pSE4078组也高于pSE4077组。结论 基于H9C2细胞株的ADRB1基多态性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
2022, 44(2):184-189.
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机制。方法 孕14dSD大鼠解剖取出胎鼠,分离胎鼠海马组织,提取培养原代NSCs。血塞通注射液和NSCs共培养。建立缺氧NSCs模型及无缺氧NSCs模型。缺氧模型为37℃,5%空气,90%N2,5%CO2 的细胞培养环境。无缺氧模型为37 ℃,5%CO2,95%空气的细胞培养环境。将NSCs分为无缺氧组、无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缺氧组、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免疫荧光实验鉴定NSCs,分析NSCs的增殖和分化情况。CCK8实验评估不同浓度血塞通注射液对NSCs活力的影响。Westernblot实验分析HIF-1α蛋白表达情况,QRT-PCR 实验检测VEGF表达量。结果 1g/L浓度的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增加NSCs的细胞活力,继续增大血塞通注射液的浓度后,NSCs的活力无明显变化。缺氧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组较缺氧组NSCs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 <0.01)。在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能显著提升NSCs的分化能力,并且能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结论 在缺氧状态下,NSCs的细胞活性降低,1g/L浓度的血塞通注射液能显著提升NSCs的细胞活性,血塞通注射液不仅挽救缺氧状态下NSCs的细胞活力下降,而且能显著提升NSCs的分化能力。其机制为缺氧状态下血塞通注射液调控HIF-1α-VEGF通路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
2022, 44(2):190-194.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缺氧复氧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凋亡与线粒体动力相关 蛋白1(Drp1)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氧复氧组(Model)、Model+VEGF组(Model+VEGF)。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在缺氧缺糖处理6h后,进行复氧复糖继续培养18h,Model+VEGF组在缺氧复氧结束后加入VEGF164处理24h。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Hoechst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Drp1的表达情况。结果 Control组细胞呈两级或者多级,胞体明显,细胞更为短小与饱满,细胞交织成片连接在一起;Model组细胞皱缩,胞体变圆,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触变长,细胞间连接减少;Model+VGEF组细胞形态与Model组相比有所缓解;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细胞凋亡与Drp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 <0.05);与Model组相比,Model+VEGF组细胞凋亡率与Dr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 <0.05)。结论 VEGF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对缺氧复氧的HT22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2022, 44(2):195-199.
摘要:目的 探讨外泌体在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方法 以鼻咽癌细胞CNE-1为基础,利用浓度梯度递增与大剂量药物冲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鼻咽癌耐药细胞系,进行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其耐药指数,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耐药蛋白的表达三种方法以验证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利用Transwell小室将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共培养后细胞的耐药性,Westernblot检测耐药蛋白的变化;利用差速离心法提取细胞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法检测外泌体的分子大小,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特征蛋白TSG101、CD9、CD81的表达三种方法相结合对提取的外泌体加以验证。利用PKH67对外泌体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并与敏感细胞共培养,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被细胞摄取的过程。结果 建立的鼻咽癌耐药细胞系CNE-1/DDP,耐药指数为5.15;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敏感细胞呈现规则的圆形,耐药细胞呈不规则的梭形或多边形状态,耐药蛋白MVP、P-gp蛋白高表达。共培养后的敏感细胞耐药指数为1.98,形态学变化尚不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为40~150nm 类圆形双层膜结构,粒径分析显示外泌体密度为2.2×1011个/毫升,直径集中分布于50~150nm 之间,其同时表达TSG101、CD9、CD81三种蛋白,证实我们提取外泌体是正确的。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PKH67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外泌体,可被CNE-1细胞摄取。结论 鼻咽癌耐药细胞通过分泌的外泌体可导致敏感细胞耐药。
2022, 44(2):200-204,210.
摘要:目的 探究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中存在的细胞死亡形式。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C组)、假手术组(Sham 组)、肾缺血组(RI组)、肾缺血再灌注组(RIR组)。RI组及RIR组通过钳夹双肾动脉行30min双肾动脉阻断,诱导肾缺血,RIR组阻断30min后松开钳夹恢复血流180min制成肾缺血再灌注模型。NC组不处理,Sham 组开腹但不阻断双侧肾动脉。再灌注180min结束后收集血清和肾组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对肾组织中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蛋白(MLK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进行定位及表达水平检测,TUNEL法分析肾小管细胞凋亡情况。定量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 TUNEL 法显示肾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Westemblot检测显示RIR组与NC组相比,MLKL表达上升,GPX4表达降低(P <0.05),免疫组化病理切片结果与其一致。SOD活力显著下降(P <0.05),MDA 水平明显上升(P <0.05)。结论 RIR模型中肾小管细胞死亡数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RIR中有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铁坏死(ferroptosis)两种细胞死亡形式的参与。
2022, 44(2):205-210.
摘要:目的 探讨鼠爪注射碘乙酸钠创建炎性痛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以及研究TRPV1介导的碘乙酸钠炎性痛大鼠痛敏机制。方法 低、中、高剂量碘乙酸钠组大鼠左后肢足底分别注射含碘乙酸钠0.11mg、0.33mg、1mg的溶液100μl,观察注射后大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等痛觉行为学指标以及鼠爪体积的变化。分别给予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vanilloidtype1,TRPV1)的拮抗剂辣椒平和TRPV1的激动剂辣椒素去阻断和激活TRPV1,以观察TRPV1在碘乙酸钠诱导的炎性痛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碘乙酸钠可成功降低大鼠的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痛敏时程长达4~6d;碘乙酸钠注射鼠爪肿胀程度明显;碘乙酸钠注射后第2天,给予辣椒平能有效缓解碘乙酸钠诱导的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和足负重的减小程度;给予辣椒素后,与正常大鼠相比,碘乙酸钠炎性痛大鼠的舔爪及抬爪等保卫性行为显著增多。结论 碘乙酸钠注射鼠爪后,可导致大鼠发生痛觉过 敏,由此制作出了一种新型的慢性炎性痛动物模型;TRPV1可能参与介导碘乙酸钠诱导的痛觉过敏。
2022, 44(2):211-217,233.
摘要: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瓜蒌皮提取工艺,以期最大程度同时保留瓜蒌皮提取物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瓜蒌皮提取物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吸光度,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核苷和总氨基酸吸光度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与优化料液比(g·ml-1)、超声提取时间(min)、醇沉浓度(%)、静置时间(h)对总核苷和总氨基酸提取量的影响。结果 最佳的提取工艺为选择料液比(g·ml-1)为1∶15,提取时间为60min,醇沉浓度为50% ,静置时间为24h。经5次平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总核苷吸光度平均值为0.785,RSD=0.42%,模型的预测结果为0.788,实际测定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差值为0.003;总氨基酸吸光度平均值为2.112,RSD=0.07%,模型的预测结果为2.168,实际测定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差值为0.056。结论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的提取工艺可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瓜蒌皮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含量,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瓜蒌皮中总核苷和总氨基酸的提取。
2022, 44(2):218-223.
摘要:目的 优化超声法提取玛咖多糖的工艺,并初步研究玛咖多糖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的增殖及其迁移的作用。方法 以水为溶剂,以玛咖多糖得率作为响应指标,以液料比(体积∶质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提取温度为主要因素,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分析实验,优化工艺。分别采用MTT法、细胞划痕法,初步研究玛咖多糖对IEC-6细胞增殖以及迁移的作用。结果 当提取时间83min,提取功率177W、液料比40ml/g、提取温度63℃时,多糖得率最高,平均得率是(75.20±1.21)mg/g。玛咖多糖浓度在0.1~10mg/L范围内,能够促进IEC-6细胞增殖,在10mg/L浓度时玛咖多糖促进IEC-6细胞迁移。结论 通过响应面优化的超声法提取的玛咖多糖,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可以促进IEC-6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
2022, 44(2):224-229.
摘要:目的 探究胃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同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采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设为R0 手术治疗组与R1 手术治疗组。其中R0 手术治疗组12例患者与R1 手术治疗组10例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术后均行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全部按时随访,随访日期截止为2021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累计为64.6(50~80)个月。结果 R0 手术治疗组与R1 手术治疗组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全部顺利出院。两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3%及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R0 手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手术切除(R0/R1)及病理T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2022, 44(2):230-233.
摘要: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 月—2021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96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连接微截流行SVV监测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量、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入住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干预后6h的液体输注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48h,观察组液体输注总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SVV 监测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能有效减少SAP患者复苏液体量,缩短复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44(2):234-238.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核酸复验阳性(复阳)再入院患者和非复验阳性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管理“复阳”COVID-19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3个COVID-19救治病区(发热6、10、11病区)2020年2月25日—3月20日之间的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参数和结局参数,根据是否为“复阳”入院将患者分为“复阳组”与“非复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结果 83例患者中有10例“复阳”患者,平均年龄(53.00±9.94)岁。平均初始症状发生至本次入院时间(36.10±11.55)d,中位时间为41d,平均住院(16.10±4.80)d。“复阳”患者再入院时的症状普遍较轻,均无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平均MuLBSTA评分3.10±3.14,炎症指标(CRP、IL-6)均显著低于“非复阳”患者。“复阳”患者大部分仍存在肺部影像改变,但程度较“非复阳”患者轻,表现为病灶局限,范围较小。83例患者共执行核酸检验499例次,阳性标本95例次,其中 “复阳”患者74例次,阳性标本14例次,与“非复阳”患者无显著差异。8例“复阳”患者在住院期间仍可检测到核酸阳性,其中有3例在入院后仍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核酸检测阳性,较“非复阳”患者显著。无一例“复阳”患者院内发生病情进展和不良结局。结论 本组“复阳”患者病程均处于恢复期,症状轻微,虽然仍存在肺部异常影像和核酸间歇阳性现象,但预后良好,未发现病毒传播依据。
2022, 44(2):239-242.
摘要:目的 探讨中文版病人健康问卷(PHQ-9)在FGIDs患者中的适用性及评价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临床疗效。方法 按罗马Ⅳ标准纳入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伴抑郁症状且经常规治疗无效患者,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24周PHQ-9、GSRS评分变化。结果 50例FGIDs患者经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4周PHQ-9评分显著降低,24周达到最低水平,治疗4周胃肠道症状显著改善,并维持至治疗2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PHQ-9评分、GS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PHQ-9量表简单易行,可有效地筛查和评估患者抑郁情况及评价抗抑郁治疗疗效;艾司西酞普兰不仅有效降低患者抑郁情绪严重程度,且胃肠道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疗效持久。
2022, 44(2):243-245,250.
摘要:目的 探究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及对血中Hcy、CRP、D2聚体、FIB表达的影响。方法 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丁苯酞组予常规治疗及丁苯酞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功能预后,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比浊法、凝血酶法检测Hcy、CRP、D2聚体、FIB的 表达。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低(P <0.05);两组患者ASPECT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高(P <0.05);丁苯酞组血中Hcy、D2聚体、FIB、CRP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更佳。
2022, 44(2):246-250.
摘要:目的 分析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8月—202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2d内气管切开为研究组60例和2天后气管切开为对照组48例,分析气管切开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机脱机时间、肺部感染情况、气管切开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surgicalItensiveCareUnit,NICU)治疗时间。结果 气管切开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血氧饱和度(98.57±1.13)%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96.25±1.23)%改善程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应用呼吸机患者,研究组脱离呼吸机时间比对照组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肺部感染研究组21例(35.00%),对照组26例(54.17%),肺部感染率研究组更低,且感染控制时间研究组(8.75±1.60)d也少于对照组(13.50±2.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类型在两组肺部感染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气管切开后14d两组患者GCS评分均 增高,且研究组(10.58±2.12)分比对照组(9.44±1.18)分评分值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患者NICU 治疗时间研究组(8.18±2.12)d短于对照组(10.46±2.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能改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使其尽早脱机,减少肺部感染率和肺部控制时间,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缩短NICU 治疗时间。
2022, 44(2):251-254,271.
摘要:目的 评估产后女性腹直肌超声成像中应用全景超声成像(panoramicultrasoundimaging,pUSI)技术检测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distance,IRD)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成像(conventionalultrasoundimaging,cUSI)和pUSI获取50名产后女性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腹直肌IRD的二维超声图像,探头放置在脐上缘水平。两种成像技术分别在两种状态下在每位受试者脐上缘各获取3张二维图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性,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r )和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s)评估一致性。采用标准测量误差(standarderrorofmeasurement,SEM)检验pUSI成像的测量精度。使用ICCs确定每种技术的重测可靠性。结果 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pUSI获得的IRD与cUSI获得的I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休息状态P =0.604,卷腹状态P =0.749)。pUSI获取图像与cUSI获取图像测量的IRD高度相关(r>0.95,P <0.001)。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pUSI成像的SEM 值分别为0.92mm、0.97mm。pUSI在休息和卷腹状态下的重测可靠性都很好(ICC>0.90)。结论 在休息状态和卷腹状态下,pUSI都是增宽腹直肌超声视场的可靠技术,是获取产后女性IRD值的有效方法。
2022, 44(2):255-259,265.
摘要:目的 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差异表达mRNA、miRNA和lncRNA分子标签,构建预后相关 的核心ceRNA调控子网络,探索其在乳腺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作用。方法 从TCGA 下载乳腺癌患者的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利用R包“Deseq2”和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筛选差异表达且与预后相关的mRNA、miRNA和lncRNA分子标签,基于预测性数据库构建ceRNA 网络,并对网络中的核心mRNA 进行功能注释和免疫相关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3个mRNA(KLF11、EDA、STXBP1)、1个lncRNA(XIST)和2个miRNA(hsa-miR-130a-3p、hsa-miR-195-5p)组成的核心ceRNA子网络,生存分析显示miRNA 低表达、mRNA 和lncRNA 高表达,总生存期显著降低。结论 核心ceRNA子网络中的6个RNA相互调节,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预后产生影响。
2022, 44(2):260-265.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提高对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的认识,为术前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MSCT征象,包括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数目、边界、密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并且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卵巢甲状腺肿5例,囊性部分呈较高密度,CT值超过50Hu,增强后实性部分呈“甲状腺”样明显强化;卵巢卵泡膜细胞瘤3例,平扫实性部分与子宫肌壁密度类似,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同层面子宫肌壁;盆腔结核性包块2例,伴有肺部结核病史,实性部分伴有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淋巴瘤2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瘤中等均匀强化,肿瘤包绕血管但不侵犯;卵巢透明细胞癌1例,单侧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为明显持续均匀性强化;卵巢颗粒细胞瘤5例,实验室检查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出现迂曲的供血动脉。结论 盆腔少见囊实性病变的MS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2022, 44(2):266-271.
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葆青颗粒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使用TCMSP平台获得葆青颗粒所含活性成分,接着利用Genecard和OMIM 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筛选条件得出DOR疾病靶点;R语言制作韦恩图得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导入Cytoscape得到化合物-靶点-疾病为核心的互作图,然后将交集靶点导入至STRING数据库获得PPI图。最后再运用R语言对其进行GO 和KEGG 通路分析。结果 葆青颗粒含有34种活性成分,231个靶点。葆青颗粒重要成分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亚油酸乙酯、异岩藻甾醇和谷甾醇等。其中共有靶点130个,主要包括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等。GO 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整联蛋白结合、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老年性硬化、IL-17、HIF-1和TNF信号通路可能为葆青颗粒治疗DOR的作用机制。结论 葆青颗粒中槲皮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成分可能通过AKT-1、IL-6、TNF、VEGF和EGFR等靶点作用于AGERAGE、IL-17、HIF-1和TN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OR的作用。故葆青颗粒治疗DOR的作用机制是多成分和多途径的复杂过程。
2022, 44(2):272-275.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雷火灸联合永磁旋振治疗仪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经治疗,观察组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合理应用中药灌肠、雷火灸联合旋振治疗,可以改善其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等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2022, 44(2):276-279.
摘要:目的 了解现阶段桂林市秀峰区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和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流行和血清免疫状况,评估肝炎防治工作及成效,为制定新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秀峰区1~69岁人群707名进行乙肝和丙肝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5ml,使用ELISA 法对样本进行HBsAg、HBsAb、HBcAb及HCV-Ab检测。结果 调查对象HBsAg总阳性率为7.50%,抗-HBs总阳性率为62.38%,抗-HBc总阳性率为53.47%,各年龄组之间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检测出HCV阳性4例,男女各2例,年龄分布为40~49岁1例,50~59岁3例。结论 秀峰区人群HBsAg及抗-HBc阳性率较往年有所提升,抗-HCV阳性率低于我国人群一般水平。应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完善对肝炎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监管。
2022, 44(2):280-283,305.
摘要:目的 了解芜湖市某医学院医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CSLSS)、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芜湖市某医学院1731名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1731名医学生中高危人群占5.72%(99名);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 <0.05),生活满意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 <0.01);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与GHQ-12得分呈负相关(P <0.01);医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GHQ-12得分呈正相关(P <0.01),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呈负相关(P <0.01)。结论 医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起有利作用。
2022, 44(2):284-288.
摘要:舌鳞状细胞癌是最具有侵袭性的头颈部鳞癌,其局部复发风险高,存活率低于一般头颈癌组,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和化学治疗为辅。然而,多数舌癌患者对疗效的反应有限,存在局部复发和转移率高,预后不佳。目前靶控舌癌复发和转移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它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来阐明其奥秘。舌癌细胞中有着较为复杂的生物学相互作用,这将有助于开发有希望的策略来克服复发和转移,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对近年来与舌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的机制进行综述。
2022, 44(2):289-292.
摘要:肺癌确诊和精准治疗的依据是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经皮穿刺活检是获取病变组织标本的主要方式。该技术诊断性能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具有实时监控指导操作、多角度、无辐射,对体位要求低、廉价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诊断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周围型肺病变在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穿刺活检。
2022, 44(2):293-296.
摘要: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寻找其早期识别及严重程度标志物迫在眉睫。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与DCI发病存在明显关联,可通过各种机制,如异常聚集的蛋白质降解、诱导自噬反应、炎症反应、促进Aβ沉积、加速Tau磷酸化等参与DCI的病理反应,并与2型糖尿病患者AGEs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重视Cys-C水平,对初步筛查和诊断DCI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对Cys-C与DCI的临床联系及参与DCI发生的病生机制进行综述,为Cys-C作为DCI早期识别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廖素婵,李艳丽,黎昀,黄俊杰,黄丽娟,余双全,王映,梁祚仁,梁楚晗,何显教
2022, 44(2):297-299.
摘要:混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其中以导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导与学”的中心地位,深受学生喜欢。本文从我校人体生理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构建了一种基于雨课堂的“导+学”混合教学模式,总结该模式取得的初步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2022, 44(2):300-305.
摘要:目的 探究萨提亚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流程等开展教学实践,随机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100名贫困大学生分为A组和B组,采取萨提亚模式的团体辅导方式对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利用SCL-90自我症状评价量表,评价干预前后各因子的得分。结果 B组干预后除“恐怖”因子与干预前无差异,其余各因子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0.05),而A组各因子的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 >0.05)。B组干预后各因子得分超过2分的人数少于干预前,而A组干预前后各因子得分超过2分的人数无显著变化(P >0.05)。B组干预后各因子的得分,除“躯体化”和“偏执”外,其余因子均明显低于A组的(P <0.05)。结论 萨提亚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22, 44(2):306-308.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皖南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分为A组与B组(每组150人),B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A 组采用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通过问卷调查A 组学生对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的认可程度。结果 A 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18,P <0.001)。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基于雨课堂平台混合式教学认可程度较好。结论 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必定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