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与临床报道
    • 蛋白激酶C抑制剂通过减少NETs形成减轻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

      2025, 47(4):551-558.

      摘要 (2) HTML (0) PDF 1.8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二氧化硅暴露致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聚焦NETs的作用),并评估蛋白激酶C抑制剂(LXS196)在 不同时间窗的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硅沉着病小鼠模型,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n =5),①对照组(Veh 组):鼻腔滴注生理盐水60μL;②二氧化硅暴露组(CS组):鼻腔滴注二氧化硅悬液60μL(12mg/60μL);③治疗组:二 氧化硅暴露后分别于第1~2天(LXS1d组)、第5~6天(LXS5d组)和第12~13天(LXS12d组)腹腔注射蛋白激酶C 抑制剂LXS196(15mg/kg·d,连续2d)。本研究通过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肺功能呼吸参数,评估硅沉着病小鼠的生理 状态。实验终点处死小鼠后取肺组织,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HE、Masson染色)观察二氧化硅暴露后小鼠肺部炎症反应 及纤维化程度,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共标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 中MPO、CitH3、α-SMA 和TGF-β1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Veh组相比,CS组小鼠的体重恢复缓慢(P < 0.05),小鼠呼吸功能受损,其中LXS5d治疗组在用药后体重和肺功能改善最明显(P <0.05)。病理学检查表明,二氧 化硅暴露显著加剧了肺部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P <0.001),同时表明暴露后第5天给药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 < 0.05)。分子机制研究显示,CS组小鼠肺组织中MPO、CitH3、α-SMA 和TGF-β1等与炎症和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均显著上调(P <0.05),而LXS196治疗可显著抑制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P <0.05)。结论 二氧化硅暴露通过诱发 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产生NETs导致严重肺毒性,LXS196治疗后减少了NETs的释放,进而缓解了硅沉着病肺纤维化, 其中在二氧化硅暴露后第5天、第6天时(急性期)(LXS5d组)给药治疗效果最明显,这一发现为阐明二氧化硅暴露致 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并为治疗硅沉着病肺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 OLA1对结直肠癌细胞5FU耐药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5, 47(4):559-564,571.

      摘要 (1) HTML (0) PDF 1.6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Obg-likeATPase1(OLA1)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的结直肠癌细胞(CRC/5-FU) 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q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CRC细胞和CRC/5-FU 细胞中OLA1的表达水 平,再利用基因工具干预CRC/5-FU 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siNC)和敲低OLA1组(siOLA1),然后利用CCK-8检 测siNC 组和siOLA1组对5-FU 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 化,并通过WesternBlot检测各组中活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CleavedCaspase-3)、Bcl-2-associatedX的蛋白质(Bcl-2-associatedX,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lymphoma- 2,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CRC/5-FU 细胞中OLA1表达量明显升高(P <0.05)。根据流式细胞术结果 显示,siOLA1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升高,细胞S期比例也明显升高。同时,siOLA1组中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 达水平显著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 <0.05)。结论 OLA1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降 低5-FU 对CRC细胞的杀伤效果,由此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

    • 大鼠磨牙应用iRoot BP Plus直接盖髓术后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症反应研究

      2025, 47(4):565-571.

      摘要 (1) HTML (0) PDF 928.24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陶瓷材料(iRootBPPlus)直接盖髓术对大鼠磨牙牙髓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白 细胞介素-6(IL-6)的时效性影响。方法 建立36只SD大鼠磨牙直接盖髓模型,随机分为iRootBPPlus组、MTA 组和 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术后7d、14d、28d分批取材,通过HE染色评估牙髓组织炎症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 IL-6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7d炎症反应程度无差异(P >0.05),IL-6阳性表达量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iRootBPPlus组表达量低于其余两组;术后14d,iRootBPPlus组炎症反应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05),且IL-6阳性表达量仍低(P <0.05);术后28d,iRootBPPlus组炎症反应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5),与MTA组无差异(P >0.05),iRootBPPlus组和MTA 组IL-6阳性表达量无组间差异(P >0.05)。结论 iRootBPPlus能有效调控牙髓炎症进程,早期即可显著抑制IL-6表达,其抗炎效能随时间推移与MTA 趋于一致,为临 床盖髓材料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 PCYT1A调控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2025, 47(4):572-577,582.

      摘要 (1) HTML (0) PDF 3.6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胆碱磷酸胞苷转移酶1A(PCYT1A)在胃癌中的表达特征,并分析其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 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患者的PCYT1A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随后采用慢病毒技 术构建PCYT1A基因沉默的胃癌细胞系,通过CCK-8和EdU 实验评估PCYT1A 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 实验评估PCYT1A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PCYT1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患 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尤其在T4期胃癌患者中PCYT1A 表达水平增高。PCYT1A 基因沉默显著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 殖、迁移和侵袭。结论 PCYT1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抑制PCYT1A 表达可有效抑制胃癌细 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本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未来可通过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机制研 究深入探讨PCYT1A在胃癌中的作用。

    • 摘蕾处理对金荞麦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2025, 47(4):578-582.

      摘要 (1) HTML (0) PDF 479.4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在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现蕾期实施摘蕾处理对其根茎中表儿茶素、儿茶素、原儿茶酸、芦丁 等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其栽培管理与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生长条件一致的金荞麦植株为研究对象, 设置对照组与摘蕾组,摘蕾组于现蕾期(2023年7月中旬)连续摘除全部花蕾,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均于10月采收根 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建立定量分析方法,测定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结果 所建LC-MS/MS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 2>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分析要求。摘蕾组中 表儿茶素、儿茶素、芦丁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原儿茶酸变化不显著。结论 现蕾期摘蕾可有效促进金荞 麦根茎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积累,适当摘蕾是提升金荞麦药材质量的可行措施。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虫草素治疗舌鳞状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2025, 47(4):583-590,599.

      摘要 (1) HTML (0) PDF 2.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蛹虫草代谢产物虫草素(Cordycepin)治疗舌鳞状细胞癌 (TSCC)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PubChem、PharmMapper、CTD和GeneCards数据库得到虫草素和人类TSCC相关靶 点、通过在线Venn网站得到虫草素-TSCC交集靶点。使用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运用Cytoscape 3.10.1软件进行虫草素治疗TSCC的核心靶点筛选。在此基础上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与 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虫草素治疗TSCC的“成分-靶点-通路” 网络图。运用AutoDock软件对虫草素和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采用WesternBlot和RT-PCR技术检 测虫草素处理Tca-8113细胞的核心靶点表达情况。结果 分析获取虫草素作用靶点535个,TSCC疾病相关靶点1183 个,虫草素治疗TSCC的靶点210个。筛选出虫草素治疗TSCC的核心关键靶点为TP53、STAT3、AKT1。GO 生物学 过程富集分析显示,虫草素治疗TSCC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运动的正向调节、miRNA 代谢过程的调控、 miRNA转录调控、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节、凋亡过程负向调控等多个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涉及的通路 主要为癌症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化学致癌作用-受体活化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 靶点蛋白与虫草素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Blot和RT-PCR 结果表明虫草素可抑制舌癌细胞中TP53、STAT3 和AKT1的表达(P <0.01),且随虫草素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结论 虫草素可能通过TP53、STAT3和 AKT1等靶点调节AGE-RAGE、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TSCC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及其治疗TSCC的机制深入 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基于治未病理论整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左金丸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机制

      2025, 47(4):591-599.

      摘要 (2) HTML (0) PDF 5.1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相融合,深入挖掘左金丸在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相关性胃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左金丸 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应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PharmGKB数据库检索Hp相关性胃 炎治疗靶点,通过Venn图筛选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借助STRING 数据库开展多蛋白互作分析,将获得的交集靶点 输入DAVID数据库,依次开展GO 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前3位核心靶点与吴茱萸-黄连药物有 效成分degree值排名前10位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预测。结果 筛选出左金丸中吴茱萸有效成分30个,对应靶点 546个,黄连有效成分15个,对应靶点379个,Hp相关性胃炎相关的疾病靶点2382个,交集靶点259个。对交集靶点 进行多蛋白互作分析,发现STAT3、SRC、AKT1等19个靶点为左金丸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 行GO 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左金丸发挥治疗Hp相关性胃炎作用的机制与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细 胞群体增殖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PI3K-Akt、NF-κB、HIF-1、MAPK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左 金丸中的有效成分与疾病核心靶点可有效结合。结论 左金丸借助多种有效成分,作用于STAT3、SRC、AKT1等关键 靶点,通过激活PI3K-Akt、NF-κB、HIF-1、MAPK等通路,呈现出成分-靶点-通路多元化的特性,实现对Hp相关性胃 炎的干预与治疗,体现了“治未病”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 三级淋巴结构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5, 47(4):600-606,613.

      摘要 (1) HTML (0) PDF 4.8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lymphoidstructures,TLS)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情况及结构表现,分析其与结 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桂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2024年128例结直肠 癌患者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初步确定三级淋巴结构的存在,同时联合免疫组化标记CD20、CD21和CD23明确三级淋 巴结构的表达特征,并依据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成熟度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类,探索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肿瘤内三级 淋巴结构主要分布在黏膜层,多呈扁平的泪滴状且缺失生发中心;而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及固有 层,多为椭圆或球状结构且包含完整淋巴滤泡。队列分析显示,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阳性表达率较高且成熟度多处于 高水平的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而肿瘤内三级淋巴结构阳性表达率较低且以早期三级淋巴结构及初级滤泡样三级 淋巴结构为主。三级淋巴结构阳性与CD20、CD21和CD23的表达有关(P <0.05)。生存分析表明,空间上,肿瘤周围 三级淋巴结构浸润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预后良好有关;成熟度上,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阳性的结直肠癌 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肿瘤周围三级淋巴结构和次级滤泡样三级淋巴结构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的重要标志物,这 将为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 基于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025, 47(4):607-613.

      摘要 (1) HTML (0) PDF 810.0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证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建立预测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预测 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 按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症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367例)。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用 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 策树模型,两个模型的比较采用曲线下面积。引入从Logistic回归筛选出的预测因子,构建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高尿酸 血症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最后采用rmda 程序包进行决策曲线分析(DCA),以在验证数据中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湿热类证型、尿酸水平是2型糖 尿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P <0.05)。基于上述2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AUC值:训练集验证为0.90,验证集验证为0.89)和准确度Hosmer-Lemeshow 检验:验证集验证,P >0.05。结论 联合中医证型、尿酸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痛风发病风险。

    • 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 47(4):614-618,623.

      摘要 (2) HTML (0) PDF 464.9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 某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96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纳入持续组(n =48)、间歇 组(n =48),两组分别接受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持续性治疗、间歇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 物、生活质量变化,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血清PSA、F-PSA、 VEGF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同时两组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 EPIC-2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间歇组治疗12个月后EPIC-26量表肠道功能、性功能、激素功能维度评分较 持续组更高(P <0.05)。间歇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较持续组的43.75%更低(P <0.05)。治疗12 个月后,间歇组总有效率为87.50%,较持续组的61.70%更高(P <0.05)。结论 醋酸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持续性、 间歇性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可取得相近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改善效果,间歇性治疗策略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 发生率、提升近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 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ADC值对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5, 47(4):619-623.

      摘要 (1) HTML (0) PDF 565.4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不同b值(300s/mm2、800s/mm2、1400s/mm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 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对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接受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 检(FNAB)或手术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采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其进行磁共振平扫及ZOOMitDWI检查,DWI 采用300s/mm2、800s/mm2 和1400s/mm23个b值,分别记作b300、b800、b1400。测量这3个b值下结节的ADC值, 比较不同b值下良性和恶性结节ADC值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这3个诊断指标的诊断效能。结 果 最终纳入65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恶性37个[25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41.78±11.71)岁],良性28个 [2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43.60±10.82)岁]。恶性结节的ADC值在b300、b800和b1400下均低于良性 结节(P <0.001),3种b值下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0.911、0.930,3组间AU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 异(P >0.05)。结论 不同b值DWI的ADC值均可有效鉴别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良恶性,但其鉴别诊断效能无明显差 异。

    • 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2021-2023年耳道致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5, 47(4):624-628.

      摘要 (1) HTML (0) PDF 430.0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2021-2023年耳道致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耳科临床选用抗生素抗感 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某三甲医院2021-2023年耳道感染病原菌的菌株分布特征及 耐药谱。结果 2021-2023年共检出187株耳道致病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3株(39.04%),铜绿假单胞菌52株 (27.81%),肺炎克雷伯菌13株(6.9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91.78%,红霉素耐药率为60.27%,克 林霉素耐药率为58.90%,苯唑西林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53.42%,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以及复方新诺明耐药 率为13.70%,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98.08%, 多西环素及替加环素耐药率为96.15%,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94.23%,粘菌素耐药率为67.31%,妥布霉素、头孢他啶、 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3.85%,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92%。结论 耳道致病细菌应重点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 胞菌,应加强致病菌检验及药敏实验,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经导管介入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25, 47(4):629-633.

      摘要 (1) HTML (0) PDF 437.0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的疗效与 预后研究。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低分 级破裂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管内介入手术的42例为观察组,采用开颅夹 闭手术方式的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行脑血管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和出血量 方面的差异以及住院时长、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动脉瘤复发的 情况,神经功能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方面都有显著的减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 mRS及GOS评分对比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与开颅夹闭手术均为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有效手术方式,开颅夹闭手术较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 更不易复发。

    • 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5, 47(4):634-639.

      摘要 (1) HTML (0) PDF 511.2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颈肩肌筋膜疼痛 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用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对照组用传统穴位按摩手法,采用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压力痛阈值(PPT)来评价临床疗效,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 后、1个疗程结束后的相关数据,将数据汇总、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 92.2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PPT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在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都明显降低,PPT明 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NDI显著低于对照组,PPT 显著高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滇南苏氏分筋点穴杵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 效优于传统穴位按摩,此法可以减轻颈肩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高局部压力痛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2025, 47(4):640-643,650.

      摘要 (1) HTML (0) PDF 584.8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确定念珠菌感染治疗的氟康唑给药方案。方法 根据氟康唑的药代 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MCS)对不同给药方案进行评估,确定不同透析模式下肾功能衰竭患 者的最佳给药方案。结果 ①基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剂量调整:在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下MIC ≤0.5mg/L,推荐50mg/d;MIC=1mg/L,100mg/d;MIC=2mg/L,200mg/d;MIC=4mg/L,400mg/d可满足治疗 目标。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模式下,MIC≤0.5mg/L,200mg/d;MIC=1mg/L,400mg/d;MIC=2 mg/L,800mg/d来满足治疗需求。②针对菌株的剂量调整:对于白色念珠菌,CVVH 模式需50mg/d;CVVHD(1L/h 或2L/h)需200mg/d来满足治疗需求;对于近平滑/热带念珠菌CVVH 需200mg/d;CVVHD1L/h需400mg/d、2 L/h需800mg/d来满足治疗需求。结论 持续血液透析能加快氟康唑的代谢速度,需适当增加氟康唑的给药剂量才能 满足这些患者的抗真菌治疗需求,并且还需要综合考虑念珠菌菌株及耐药性等情况,以实现个体化给药。

    • 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的Meta分析

      2025, 47(4):644-650.

      摘要 (1) HTML (0) PDF 897.6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旨在为后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提 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以及TheCochraneLibrary 等数据库,建库之初至2024年8月关于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两位研究者分 别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阅读以及资料的提取,并共同评估了相关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了Meta 分析,并采用偏倚风险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 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本研究共纳入了10条文献,这 些文献涵盖了1013例患者的数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能够显 著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OR =4.50,95%CI :(3.09,6.57),Z =7.81,P <0.00001],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SMD=-2.05,95%CI :(-2.32,-1.77),Z =14.58,P <0.00001],改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收缩期峰流速(PSV):SMD=0.89,95%CI :(0.61,1.17),Z =4.64,P <0.00001;舒张末期流速(EDV):SMD= 0.95,95%CI :(0.67,1.23),Z =6.64,P <0.00001;阻力指数(RI):SMD=-0.63,95%CI :(-0.90,-0.36),Z = 4.57,P <0.00001],改善患者的视力[SMD=0.77,95%CI :(0.53,1.01),Z =6.32,P <0.00001]。结论 递法明可 显著提高DR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VEGF水平、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视力。

    • 血小板相关基因的胃癌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5, 47(4):651-658.

      摘要 (1) HTML (0) PDF 1.5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旨在构建一个胃癌中血小板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以期发现血小板相关基因影响胃癌预后的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与血小板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使用LASSO 回归和 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生存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确 定了6个预后相关基因(PDGFC、F5、ANXA5、CLEC1B、SLC6A4、APOH )并构建模型。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风 险患者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低风险患者(P <0.05),并在GEO 队列中取得了验证(P <0.05)。ROC曲线1年、3年 和5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0.662、0.758,且外部验证集的ROC曲线1年、3年和5年AUC分别为0.677, 0.708,0.728,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 构建了6个血小板相关基因的胃癌预后模型,有可能作为未来临床 实践中有效的预后标志物。

    • >中医药现代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吴亦鼎《神灸经纶》灸法选穴特点及学术思想

      2025, 47(4):659-664.

      摘要 (1) HTML (0) PDF 727.3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探讨吴亦鼎《神灸经纶》中的灸法选穴配伍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 严格遵循纳入 与排除标准,筛选《神灸经纶》中灸治腧穴的处方数据,使用Microsoft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频数统计、 归经分析、特定穴分类以及分布部位分析等描述性研究。利用SPSS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 分析,借助SPSSStatistics25.0开展Ward聚类分析并生成树状图,同时通过Cytoscape3.8.0软件筛选灸法核心处方中 的腧穴并构建共现网络图。结果 共筛选出灸法腧穴处方257个,涵盖伤寒发热、卒中风等多种疾病;出现频率居于前5 位腧穴分别为足三里、气海、肾俞、脾俞、合谷;所涉及的179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且以阳 经为主;特定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五输穴、交会穴和背俞穴;所选腧穴多集中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及头项 部;在关联规则分析中,脾俞-肾俞-足三里组合置信度最高;前32个高频腧穴可划分为8个聚类组;通过复杂网络分 析方法,筛选出的核心腧穴处方为“足三里、气海、肾俞、脾俞、合谷、中脘、间使、内关、膈俞、三阴交”。结论 吴亦鼎《神 灸经纶》灸法选穴明辨经络,以固本培元、升阳补气为原则,重视气血经络脏腑调畅。

    • 基于全息理论耳部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5, 47(4):665-671.

      摘要 (1) HTML (0) PDF 519.6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耳部全息刮痧联合耳穴贴压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和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及 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穴特色治疗门诊符合纳入标 准的109例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部全息刮痧组(36例)、耳穴贴压组(36例)和联合组(37例)。干 预前后比较3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脾两虚型证候积分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的评分变化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4周后联合组、耳穴贴压组、耳部全息刮痧组PSQI评分、心 脾两虚型证候积分量表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干预4周后耳部全 息刮痧组有效率为80.56%,耳穴贴压组有效率为91.67%,联合组有效率为97.30%,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01)。结论 耳部全息刮痧联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并改善焦 虑和抑郁的情况,效果优于耳部全息刮痧组和耳穴贴压组。

    • >医学综述
    • 鼻咽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25, 47(4):672-677.

      摘要 (1) HTML (0) PDF 483.7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咽癌(NPC)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部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全球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几十年来,NPC 的流行病学特征尚未完全明确,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EB病毒感染和环境暴露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使其在高 发区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研究焦点。NPC的组织亚型与EBV 感染密切相关,个体行为方式及膳食结构等环境因素亦 被证实与NPC风险相关。然而,现有研究在病因学证据整合、危险因素量化评估及区域异质性解析等方面仍存在关键 科学问题。本文基于近几年的研究证据,系统综述NPC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期通过多维度分析,为制定精准化预防 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 萜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5, 47(4):678-683.

      摘要 (2) HTML (0) PDF 500.7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萜类作为天然产物中一大类结构多样、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物,近年来在临床药理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萜类在抗肿瘤方面,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萜类还可通过多种途 径共同作用,发挥抗肺炎、肠炎等多种抗炎作用。此外萜类还有抗多种病毒、细菌感染、抗寄生虫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 究就萜类的类型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萜类的药物临床研究以及疾病治疗工作提供参考及指导。

    • EBV编码产物在EBV相关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5, 47(4):684-687,701.

      摘要 (1) HTML (0) PDF 400.1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重要的致瘤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NK/T 细胞 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部分胃癌与EBV 感染密切相关,称为EBV 相关 胃癌(EBV-associatedgastriccarcinoma,EBVaGC)。EBVa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EBV 通过 其编码产物在EBVaGC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调控细胞凋亡、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本文主要围绕EBV 编码产 物与EBVaGC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在EBVaGC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EBVaG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 新的思路。

    • 急性心肌梗死中微小RNA的诊疗价值与应用挑战

      2025, 47(4):688-692.

      摘要 (1) HTML (0) PDF 452.5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早期 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存在特异性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微小RNA(microRNA,miRNA)因其在体液中的高稳定性和易检测性,展现出作为AMI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巨 大潜力。本文综述了miRN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心肌梗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在心肌细胞凋亡、自噬和纤维化等关键 生物学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同时强调miRNA作为AMI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然而,miRNA 在 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样本前处理、检测技术、大规模样本验证和递送系统的技术难题等。未来将聚焦开发 miRNA组合诊断试剂盒、个体化治疗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等研究,以期在AMI的临床管理中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治 疗。

    • 组织工程技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5, 47(4):693-696.

      摘要 (1) HTML (0) PDF 414.6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ONFH)在我国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青年患者往 往有强烈的保髋意愿,因此,有效的保髋治疗对于提高早期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组织工程技术将具有 再生能力的种子细胞与生物支架联合应用,并辅以细胞因子,进一步提升骨组织及周围血管系统的重建效率。近年来, 组织工程技术发展出治疗ONFH 效果更佳的新型保髋疗法,涵盖了目前组织工程技术治疗ONFH 的研究热点:基因转 染间充质干细胞、3D打印多孔仿生支架、外泌体-支架复合体,为未来组织工程技术治疗ONFH 的临床保髋治疗提供 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新疗法的创新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

    • HIV1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2025, 47(4):697-701.

      摘要 (1) HTML (0) PDF 452.0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HIV-1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其感染者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HIV-1是一种 复杂的逆转录病毒,具有多样的亚型和重组形式,传播途径广泛,感染机制涉及病毒进入、逆转录、整合及病毒粒子释放 等多个阶段。目前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清除潜伏病毒库,难以实现治愈。近年来,“激活并 杀灭”、“阻断并锁定”、基因编辑、免疫疗法等新型治疗策略不断探索,为功能性治愈带来希望。此外,中医药在改善免疫 功能和缓解治疗副作用方面也展现出潜力。本研究综述了HIV-1的致病机制、潜伏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 为开发更有效的防控手段提供参考。

    • >医学教育研究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在研究生脑血管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2025, 47(4):702-705.

      摘要 (1) HTML (0) PDF 394.5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教学在研究生脑血管疾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2月至2025 年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0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n = 25)和B组(n =25),A组采用常规教学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培养模式,B组采用常规教学培养模式,比较两组基础知 识理论考试成绩、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成绩和具体学习效果满意度。结果 A 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考 核,OSCE考试成绩(影像图片阅读、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应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显著高于B组(P <0.001)。对学习 效果的满意度评价显示,A组的各项具体学习效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B组(P <0.05)。结论 在研究生脑血管疾病教 学中应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机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融合,而且还能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与综合应用 能力,提升了教学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管理能力的培育探讨

      2025, 47(4):706-708.

      摘要 (1) HTML (0) PDF 368.9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有医学检验教学课程体系往往仅注重培养合格的操作者,而在实验室管理能力培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 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遭遇瓶颈。本研究在整合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检验管理能力早孵 化”理论,论证管理能力应贯穿职前教育全程,并构建“三阶递进式”教学架构以及引入实验室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旨在填 补检验教学高阶能力培养的理论空白,为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院校提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前置化培养的创 新框架。

    • >临床护理
    • 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7(4):709-714.

      摘要 (1) HTML (0) PDF 473.9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的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3年1月至 2024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西百色市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分析患者的就医延迟现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问卷简版、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量 表中文版、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 的危险因素。结果 3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就医延迟发生率为58.28%(190/3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 示文化程度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就医行为感知障碍高、健康素养低是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 迟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文 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了解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主动提供医疗服务,降低患者就医延迟风险。

    • “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5, 47(4):715-719.

      摘要 (1) HTML (0) PDF 497.6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三因制宜”理念的中医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子 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 用“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干预,均干预3d。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得分 的差异。结果 ①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 采用广义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不同时间点腹胀、恶心呕吐程度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 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 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三因制宜”理念的中医护理干预能促进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 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47(4):720-723,734.

      摘要 (1) HTML (0) PDF 464.0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评估膈肌功能情况、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膈 肌功能障碍(VIDD)的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本院 EICU 收治的132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依据VIDD发生结果分为VIDD发生组与VIDD未发生组,使用超声监测 膈肌厚度,计算膈肌增厚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营养风险评分、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 评分Ⅱ(APACHE Ⅱ)、机械通气模式、镇静药物联用种类数与腹腔内压力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VIDD发 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VIDD发生组80例,VIDD 未发生组5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与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模式、镇静药物联用种类数、4d平均腹腔内压力5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 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与镇静药物联用种类数是VIDD 发生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VIDD发生组机械通气后4d的膈肌增厚率均低于未发生组,年龄大、APACHE Ⅱ评分高、与镇静药物联用种类数是影 响膈肌功能障碍的因素,临床应在治疗患者原发病的基础上,更注重呼吸机模式的选择、个性化联用镇静药和降低腹腔 内压力,以降低VIDD的发生率。

    • 1例高原地区嗜铬细胞瘤危象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2025, 47(4):724-727.

      摘要 (1) HTML (0) PDF 549.7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例高原地区嗜铬细胞瘤危象并发高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护理重点涵盖危 重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及容量状态的精细化监测与管理;高度警惕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以及高血压与低血压 交替引发的血管意外事件;重视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经过10d的综合治疗与针对性护理,患者病情趋于平稳,顺 利出院。结论 本个案表明,在高原特殊环境下救治此类危重患者,严密监护血流动力学变化、积极预防恶性心血管事 件及并发症是护理的关键环节,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 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血压水平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2025, 47(4):728-734.

      摘要 (1) HTML (0) PDF 1.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血压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计 算机检索WebofScience、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 数据库中有关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涉及14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情志 护理能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状态,并有效降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 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医情志护理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及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显 著疗效,该干预方式可行,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不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25, 47(4):735-740.

      摘要 (1) HTML (0) PDF 453.95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4年6至10月山东省滨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时机理论护理组和奥 马哈理论护理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模式进行常规护理和随访;时机理论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 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和随访;奥马哈理论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干预进 行护理和随访。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结果 干预后3组患者6min 步行距离和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提高(P <0.05)。组间比较显示,时机理论护理组和奥马哈理论护理组6 min步行距离、自我管理总分及疾病知识、日常生活、遵医行为、急救技能和情绪管理等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 组;且奥马哈理论组在干预后的6min步行距离、量表总分、日常生活知识维度、遵医行为维度、急救技能维度、情绪管理 维度均高于时机理论护理组(P <0.05)。结论 基于奥马哈理论及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均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而奥马哈理论的干预效果更优。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