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与临床报道
    • miR-135a-5p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025, 47(5):741-748.

      摘要 (9) HTML (0) PDF 1.01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miR-135a-5p对肝癌细胞(MHCC97H、HepG2)增殖、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运 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RT-PCR实验比较人正常肝细胞(LO2)与肝癌细胞(MHCC97H、HepG2、Huh7),人正常肝组织与 肝癌组织miR-135a-5p表达,分析miR-135a-5p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肿瘤淋巴转移状态 之间的相关性。将肝癌细胞分为miR-135a-5pmimic组和miR-NC组。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 移能力,RT-PCR实验检测miR-135a-5p、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D(PTPR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 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mRNA 表达,WesternBlot实验检测PTPRD、 VEGFR2、Janus激酶2(JAK2)、STAT3、和PD-L1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135a-5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 者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肿瘤淋巴转移状态密切相关(P 均<0.05)。与LO2细胞比较,MHCC97H、HepG2、Huh7 细胞miR-135a-5p表达上调;与肝正常组织相比,肝癌组织miR-135a-5p表达上调,RT-PCR实验结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一致(P 均<0.05)。与miR-NC组比较,miR-135a-5pmimic组miR-135a-5p表达水平升高,抑癌基因PTPRD 转 录、翻译水平下调,而VEGFR2、JAK2、STAT3和PD-L1基因转录、翻译水平上调,细胞活力增强,划痕迁移率增加(P 均<0.05)。结论 miR-135a-5p可促进肝癌细胞MHCC97H、HepG2增殖、迁移,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PTPRD继而 调节JAK2/STAT3通路的激活及促癌基因VEGFR2、PD-L1的表达相关。

    • 基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以及机器学习探究黄芪多糖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

      2025, 47(5):749-757.

      摘要 (14) HTML (0) PDF 1.60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讨黄芪多糖(APS)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 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和数据库获取APS的化学成分及靶点,结合脓毒症相关基因表达数据 集,筛选差异基因和潜在治疗靶点。构建APS与脓毒症的共同作用靶点网络,进行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GO 和 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机器学习筛选核心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验证APS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 果 APS的199个靶点与脓毒症的1176个靶点取交集后,获得33个共同作用靶点。PPI网络分析显示IL2、ACE、 HSP90AA1等基因在APS治疗脓毒症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GO 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蛋白质修饰、免 疫系统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显示其富集于瞬时受体电位(TRP)、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 号通路等。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3种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出 3个核心靶点蛋白激酶Cγ(PRKC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葡萄糖转运蛋白1(SLC2A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 APS的主要成分与这些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APS可能通过调节TRP、IL-17、HIF-1等信号通路,调节 免疫系统、细胞代谢等途径发挥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预PRKCG、KDR、SLC2A1等核心靶点相关。

    •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越南人参根中皂苷类成分

      2025, 47(5):758-763,771.

      摘要 (6) HTML (0) PDF 885.40 K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在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对越南 人参根中皂苷类化合物进行快速分析与结构鉴定。方法 超声提取法制备越南人参根提取物,采用AcquityUPLCHSS T3色谱柱(100mm×2.1mm,1.7μm)作为分析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通过梯度洗脱实现各主要成分的 有效分离;质谱检测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所得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结果 从 越南人参根中初步鉴别出52种皂苷类化合物,包括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c、西洋参皂苷R1等28个成 分,原人参皂苷三醇型人参皂苷Re、三七皂苷R1、拟人参皂苷F11等20个成分,奥克梯隆型皂苷珠子参皂苷R2、珠子参 皂苷R1和拟人参皂苷Rt4,以及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Ro。结论 采用UPLC-Q/TOF-MS法定性鉴别出越南人参根中 52种皂苷类成分,该方法分辨率高、高效、便捷,可快速准确地鉴别越南人参根的化学成分。

    • 黄芪水煎液对阿霉素所致小鼠急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2025, 47(5):764-771.

      摘要 (6) HTML (0) PDF 1.55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水煎液对阿霉素(ADM)所致小鼠急性心脏毒性的改善情况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KM 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9d灌胃纯净水+第4天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1~9d灌胃纯净水+第4天腹 腔注射15mg/kgADM)、阳性药组(1~9d灌胃纯净水+第4天腹腔注射150mg/kg右丙亚胺+第4天腹腔注射15 mg/kgADM)、黄芪组(1~9d灌胃黄芪水煎液7g/kg+第4天腹腔注射15mg/kgADM),每组10只。每日观察小鼠 状态并称重,第9天取血取材,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NT-proBNP、cTn-I、BNP、IL-6、IL-1β、TNF-α水平;HE染 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化情况;利用PubChem 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筛选黄芪成 分靶点,结合GeneCards获取心脏毒性相关靶点。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 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组 小鼠一般状态改善,血清心脏毒性生物标记物NT-proBNP、cTn-I、BNP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显著降 低;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小鼠心脏组织炎性浸润、心肌细胞核皱缩等情况明显改善,病理损伤评分 显著降低;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小鼠心肌胶原纤维化明显改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显著 降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来的成分为槲皮素和黄芪甲苷,通路为HIF-1α与Pl3K-Akt信号通路。结论 黄芪水煎液可能 具有改善ADM 急性心脏毒性的作用,其作用成分可能为槲皮素或黄芪甲苷,作用机制可能与基于HIF-1α与Pl3K-Akt 信号通路的抗炎及抗氧化应激相关。

    • 血栓弹力图监测下泽兰合剂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2025, 47(5):772-775,781.

      摘要 (7) HTML (0) PDF 461.84 K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监测下泽兰合剂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veinthrombosis,DVT)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昆明市中医医院收 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用TEG监测围术期的凝血变化。对照 组围术期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皮下注射,观察组应用泽兰合剂口服及接受与对 照组相同剂量的LMWH 皮下注射。治疗周期为术前1d至术后7d。于术前1d、术后7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TEG 各值,记录凝血反应时间(R),反映凝血因子激活所需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K),反映纤维蛋白形成速度;最大振幅 (MA),代表血栓的最大强度,主要体现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指数(CI),综合评估凝血状态;凝固角(α 角),进行组内纵向及组间横向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7d与术前1d相比,K 值均延长,MA 值均减小,CI值均减小,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d,观察组R值大于对照组,观察组K 值大于对照组,观察组α角度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A、CI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EG能够及时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而泽兰合剂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DVT 的形成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肝吸虫病合并肝内胆管癌及肝脏炎性肉芽肿的研究

      2025, 47(5):776-781.

      摘要 (4) HTML (0) PDF 998.58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在鉴别肝吸虫病合并肝内胆管癌(ICC)及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比 较38例肝吸虫病合并ICC与21例肝吸虫病合并肝脏炎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价各指标在鉴别诊断中 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块内胆管截断、肝包膜皱缩、CA19-9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 胆管树扩张、渐进性强化、胆道结石和淋巴结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肿块内胆管截断、肝包膜皱缩、 CA19-9升高鉴别ICC 和炎性肉芽肿的敏感性、特异性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09、1.000、0.909;0.833、0.722、 0.944;0.794~0.969、0.724~0.998、0.812~0.98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0.861、0.927。结论 多模态MRI 征象可有效区分肝吸虫病合并ICC和肝脏炎性肉芽肿。

    • 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25, 47(5):782-786,804.

      摘要 (5) HTML (0) PDF 824.17 K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3年5月至2025年2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 下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传统的CT 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 手术效果及愈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92.30%)、穿刺精准度(96.15%)、血肿清除率(96.15%)、 住院时间(10.23±2.22)d、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13.86±1.05)分、1个月后改 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81±0.49)分、3个月后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1.96 ± 0.53)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双下肢血栓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颅内 感染率及二次出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 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OCT生物标志物与房水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研究

      2025, 47(5):787-793,815.

      摘要 (8) HTML (0) PDF 783.96 K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RVO-ME)患者房水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光谱域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成像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被确诊为RVO-ME患者32例(32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VO 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 水肿(CRVO-ME)组13例(13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BRVO-ME)组19例(19眼)。使用流式细胞术微球 阵列技术(CBA)检测患者房水中6种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 介素(IL)-6、IL-8、IL-10、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黄斑中心凹体积(CMV),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ELM/EZ)的完整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情况,并计数高 反射点(HF)数量。结果 CRVO-ME组的VEGF、IL-6、VCAM-1、IL-8的基线水平及HF数量均更高(P <0.05)。基 线时CMT、CMV与IL-6、VCAM-1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 <0.05);HF数与IL-6、VCAM-1、IL-8呈正相关(P <0.05)。EZ/ELM 断裂的眼中,VCAM-1、IL-8的基线水平更高,患者的基线BCVA(logMAR)更差(P <0.05)。结论 CRVO 与BRVO 的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存在差异。RVO-ME患者视网膜CMT 值、HF数量、ELM/EZ的完整性能 够作为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SD-OCT中CMT、ELM/EZ、HF等生物标志物对RVO-ME患者的早期治 疗策略起到指导作用。

    • 清远市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5, 47(5):794-797.

      摘要 (4) HTML (0) PDF 399.85 K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大样本数据分析清远市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依 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5267例呼吸道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季节的7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纳入呼吸道感 染患儿5267例,其中男性3077例,女性2190例,阳性检出率为49.46%;阳性最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检出率为 16.67%,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和甲型流感病毒,7种病原体在不同性别间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 在不同年龄组儿童中,≤1岁组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27.06%)在所有年龄组中最高,≥4岁组肺炎支原体(29.89%) 的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间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 体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春季阳性率高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35.63%),夏季阳性率高的是呼吸道 合胞病毒(16.79%),秋季阳性率高的是肺炎支原体(17.47%),冬季阳性率高的是肺炎支原体(18.35%),4个季节的甲 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结论 在清远市儿童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2种病原体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发病类型呼吸道合胞 病毒以低龄儿童多见,肺炎支原体以大龄儿童多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春夏高发,肺炎支原体在秋冬高发,应在易感人群 和高发季节中做好防治工作。

    • 肺结核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布现状以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5, 47(5):798-804.

      摘要 (3) HTML (0) PDF 773.60 K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分布特征,构建并验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 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肺结核患者(住院时间>7d、肺部病变≥3个肺叶),根据是否继发真菌感染 分为感染组(n =46)与未感染组(n =54)。统计真菌感染分布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 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 归筛选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肺结核继发真菌感染率为46.00%,共分离出62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41.94%),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 菌(20.97%)和光滑假丝酵母菌(17.74%)。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6年、吸烟史、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14 d、糖皮质激素>7d、低蛋白血症、贫血、咯血及结核再治疗与感染显著有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糖尿 病史(OR =2.784)、吸烟史(OR =2.740)、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14d(OR =2.963)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7d (OR =2.726)为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表明:糖尿病史患者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7d,OR =1.720)或抗生素 (>14d,OR =1.620)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吸烟者无论药物使用时长均风险升高(OR :2.834~5.129),且随用药时间延 长加剧。列线图模型显示优异预测性能,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64,校准曲线与理想线高度吻合,ROC曲线下面积 (AUC=0.870,95%CI :0.789~0.952),灵敏度93.75%,特异度84.51%;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其临床净获益显著。结论 本研究PTB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优势菌种。基于糖尿病史、吸烟史及长 期药物暴露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基于生物力学原理比较不同俯卧位角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2025, 47(5):805-809.

      摘要 (6) HTML (0) PDF 439.48 K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生物力学原理,不同俯卧位角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以期寻求 最佳的俯卧位角度。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入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的65例 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0°俯卧位组、45°俯卧位组、60°俯卧位组,进行俯卧位治疗时分别采 用30°、45°、60°的俯卧位角度,比较患者在不同角度俯卧位下呼吸功能指标、生理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 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OI)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45°俯卧位组的PaO2、OI高于30°及60°俯卧位组,PaCO2 低于30°及60°俯卧位组;在呼吸 频率(R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 及交互效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氧饱和度(SpO2)在时间和组间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其中45°俯卧位角度组的SpO2 高于30°及60°俯卧位组;3组间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结论 45°俯卧位改善ARDS患者氧合指标更优,且不增加风险,建议临床优先采用45°俯卧位治疗 ARDS患者。

    • 基于CiteSpace的NHANES数据库心血管疾病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025, 47(5):810-815.

      摘要 (15) HTML (0) PDF 1.06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4—2024年间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NHANES)开展的关于心血管 疾病(CVD)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利用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筛选出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在数据库发表的英文原创文献,运用CiteSpace6.2.R4构建知 识图谱,并通过时序、共现和突现分析,从发文量、国家分布、机构合作和关键词聚类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 纳入2495篇文献,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中国为主要贡献国,南京医科大学为核心机构。关键词分析揭示三大核心热 点:风险因素(生活方式、代谢指标、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关联(聚焦CVD与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共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特 征(患病率与死亡率评估)。结论 CVD研究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未来可通过加强跨机构、跨地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而 为制定精准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及优化疾病预防与治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 Joinpoint回归分析中国归因于高BMI的缺血性脑卒中变化趋势

      2025, 47(5):816-821.

      摘要 (3) HTML (0) PDF 704.04 K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体重指数(BMI)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缺血性 脑卒中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建议。方法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2021)中获取中国居民归因于高 BMI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及其年龄标化率等数据,利用Joinpoint5.2.0.0软件计算 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归因于高BMI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 果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缺血性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 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 比(AAPC)分别为2.67%(95%CI :2.44%~2.89%)和2.69%(95%CI :2.49%~2.88%),女性的标化死亡率和标化 DALY率的AAPC值分别为2.37%(95%CI :2.02%~2.71%)和2.44%(95%CI :2.26%~2.62%),男性的标化死 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AAPC值分别为2.96%(95%CI :2.68%~3.24%)和2.95%(95%CI :2.78%~3.12%)。95 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最高,分别为69.87/10万和612.85/10万,15~49岁年龄组死亡率和DALY率的 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212.50%和247.83%。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高BMI的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和DALY 率随时间变化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不同性别、年龄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男性和老年人群中更为显著。

    • 炎症生物标志物、体质指数与中国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机制研究

      2025, 47(5):822-827,833.

      摘要 (3) HTML (0) PDF 635.41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炎症评分和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复杂关联,为预防中老年人CVD 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基线时无CVD。CVD 被定义为自我报 告的心脏病和中风。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限制性3次样条曲线(RCS)分析炎症评分和BMI与CVD 风险的相关 性。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评估炎症评分、BMI对CVD的预测性能。四向分解法探讨BMI在炎 症评分和CVD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了7108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9.09±9.24)岁,其中54.39%为 女性。在9年的随访期间,1809名(25.45%)参与者新诊断为CVD。炎症评分和BMI均与CVD显著相关。RCS回归 分析显示炎症评分与CVD发病率之间存在正向线性关联。高炎症评分和高BMI的参与者表现出最高的CVD事件累 积发生率。BMI在炎症评分与CVD之间的关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80%,P <0.05)。未发现炎症 评分与BMI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效应P >0.05)。炎症评分和BMI的组合显示出比单独使用生物标志物更 优的预测效能。结论 较高的炎症评分和较高的BMI组合与CVD风险最高相关。炎症评分和BMI的组合模型显示出 更高的预测能力,BMI可以部分介导炎症评分与CVD之间的关联,表明炎症评分和BMI的组合有助于识别处于CVD 早期风险的人群并改善风险分层。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5, 47(5):828-833.

      摘要 (5) HTML (0) PDF 1.08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研究领域相关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明确研究热点和变 化趋势,为主动健康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主动健康相关中文文献,运用 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研究纳入有效文献1031 篇,年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发文量居于前三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医院(5篇),四川大学(5篇),各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少,网络密度低;共生成“老年人”“高血压”“健康教育”等10个关键词 聚类。现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与“老龄化”“医养结 合”“主动健康”等方面有关。结论 目前我国老年人主动健康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面临机构合作较少、未形 成核心作者网络与缺乏宏观性研究等问题,据此本研究提出推动政策与科研相结合,强化跨科研团队建设,完善主动健 康理论研究的建议,以促进老年人主动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

    •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价值Meta分析

      2025, 47(5):834-838,850.

      摘要 (6) HTML (0) PDF 682.92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评估其临床 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4年10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符合标准 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总样本量1053 例,其中米托蒽醌组有525例,对照组有528例。米托蒽醌组的甲状旁腺误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0.00001);米托蒽醌组的喉返神经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米托蒽醌组的淋巴 结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02);米托蒽醌组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2)。结论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潜 力。

    • 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干预效果分析

      2025, 47(5):839-844.

      摘要 (7) HTML (0) PDF 464.93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干预,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采 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在2023年5月至2023年8月从永州市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79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高血压管理,干预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 组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规律服药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控制率等指标,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 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的规律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是否饮酒、摄盐高低和是否规律服药是农村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综合干预有助于农村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提高服药依从 性,有助于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提高农村地区的血压控制率。

    • >中医药现代研究
    • 普通针刺联合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25, 47(5):845-850.

      摘要 (5) HTML (0) PDF 498.49 K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普通针刺联合芒针透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10月至2025 年7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及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治疗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 患者均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次/天,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芒针透刺法,治疗1次/天,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 后,洼田饮水试验(waterswallowingtest,WST)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swallowingassessment,SSA) 得分,以及吞咽困难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low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SWAL-QOL)评分,观察两组疗效差别。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WST分级1级、2级的例数均增多,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的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 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普通针刺联合芒针透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 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普通针刺治疗。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选穴规律

      2025, 47(5):851-855,863.

      摘要 (5) HTML (0) PDF 670.85 K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探究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CB)的选穴规律,为临床穴位配伍标 准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 务系统近20年收录针灸治疗CB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进行文献筛选,采用MicrosoftExcel2019建立腧穴 处方数据库,并基于R语言平台构建复杂网络模型,通过频次统计、关联规则挖掘及聚类分析系统归纳腧穴应用特征。 结果 总统计腧穴处方104条,总腧穴频次580次,涉及腧穴51个,高频腧穴前五的是肺俞、列缺、足三里、太渊、大椎, 常用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特定穴以五输穴、背俞穴为主,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为列缺-肺俞。结论 研究 结果表明,CB的穴位配伍遵循中医“标本兼治”原则,急性期以宣肺散邪为主,迁延缓解期侧重健脾益肾。高频组合(如 肺俞-列缺)与中医病机理论契合,为临床规范化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

    • Neo4j视域下中药口服与灌肠协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分析

      2025, 47(5):856-863.

      摘要 (6) HTML (0) PDF 1.16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Neo4j知识图谱,探寻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15年1月1日 至2024年12月31日近1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内有关口服灌肠同时使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并整理 收集其中包含的口服中药处方、灌肠中药处方、证型等数据,对其中数据进行频率、频次统计,对口服中药处方与其自身、 灌肠中药处方与其自身、口服中药处方与灌肠中药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权值、置信度、提升度的计算,并将数据导入 Neo4j图数据库。结果 对87份有效数据统计显示,口服灌肠并用场景下,口服中药高频前10位为甘草、白术、黄连等, 灌肠中药高频前10位为白及、黄连、苦参等;≥10%证型有大肠湿热证等3类;中药药性、性味、归经中频率>10%的分 别为寒、温、平,苦、甘、辛及脾、胃等;功效频次>3%的为解毒、清热、燥湿等。导入知识图谱后,满足频率≥10%、置信度 ≥50% 、提升度≥1,置信度降序第一的关联为:口服方自身甘草→白术、灌肠方自身黄连→白及,均与溃疡性结肠炎核 心药物功效相符,口服方与灌肠方关联甘草→白及亦获临床验证。结论 口服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标本兼顾,治法 上以健脾益胃止血,清热利水渗湿,补气升阳固本为主;灌肠治疗更注重于对症治疗,兼以补虚,治法以清热解毒燥湿,涩 肠止血止痛为主。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刘苏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025, 47(5):864-869.

      摘要 (2) HTML (0) PDF 706.25 K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刘苏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采集刘苏主任医师2023年1月 至2024年5月在安庆市中医医院明确诊断慢性胃炎及有效中药处方的门诊医案共179例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古今医案 云平台V2.2.3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医案处方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关联、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 结果 纳入病案179则,处方179首,得出高频药物茯苓、半夏、白术、甘草、陈皮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 辛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关联分析出24组高度关联的中药药对,聚类分析出4大类组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以茯 苓、半夏、白术、陈皮、甘草、厚朴、白芍、郁金、柴胡、黄芩、海螵蛸、瓦楞子为主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刘苏主任医师认 为慢性胃炎临床多以脾虚气滞为主,夹杂肝郁、湿热、痰瘀毒等,治以健脾行气,辅以疏肝、清热、祛湿、化痰等,为临床治 疗慢性胃炎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 >医学综述
    • 乳酸/乳酸化修饰调控巨噬细胞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研究进展

      2025, 47(5):870-876.

      摘要 (6) HTML (0) PDF 644.37 K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导致关节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腔内乳酸生成积累早 期促使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以促进炎症进展,导致组织损伤;后期通过乳酸化修饰推动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以抑 制炎症发展,进行组织修复。故巨噬细胞是类风湿关节炎病理生理学的核心,具有正负面双重作用,主要取决于在乳酸/ 乳酸化条件下,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所产生的巨噬细胞不同表型极化。这对深入明确乳酸参与调节 巨噬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靶向乳酸代谢及乳酸修饰治疗此病的潜力。 因此,本研究对近年有关乳酸/乳酸化修饰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 中药益生菌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进展

      2025, 47(5):877-883.

      摘要 (2) HTML (0) PDF 736.47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aumannii)的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中药 因多成分多靶点,不易产生耐药性特点,在防治A.baumannii感染方面显示一定潜力,尤其在逆转耐药性方面显示出潜 力。中药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水解酶活性、减少生物被膜形成及抑制耐药基因表达等途径发挥作用。中药益生 菌发酵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中药的抗菌活性,通过分解大分子物质释放活性成分,甚至产生新物质,增强生物利用度。 中药益生菌发酵产物还能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和增强免疫反应,间接抑制A.baumannii。尽管中药益生菌发酵 在抑制A.baumannii方面前景广阔,但其作用机制、发酵工艺优化及安全性评价仍需深入研究。通过优化工艺和深入 研究,中药益生菌发酵有望开发为高效、安全的抗菌制剂,为解决A.baumannii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方案。

    • 典型中药通过肠道菌群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5, 47(5):884-887,894.

      摘要 (3) HTML (0) PDF 483.68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脂血症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微生态紊乱通过胆汁酸代谢异常、短链脂肪酸减少及炎症通路激活,促进 脂质代谢障碍。中药凭借多靶点、整体调节优势,通过重塑菌群结构、提升有益代谢产物、修复肠道屏障、干预腺苷酸活 化蛋白激酶(AMPK)与法尼醇X受体(FXR)等信号通路,在改善高脂血症中展现独特潜力。本文梳理了黄芪多糖、葛根 素、丹参酮ⅡA、小檗碱等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肠道菌群的机制,结合典型实证案例,总结中药微生态干预路径及系统性优 势,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在机制解析和临床转化方面仍存不足,未来需加强多组学整合与精准干预探索。

    • 老年心力衰竭伴多维度衰弱的研究进展

      2025, 47(5):888-894.

      摘要 (3) HTML (0) PDF 531.17 K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合并衰弱的情况愈发普遍,这给临床管理带 来了极大挑战。心衰与衰弱相互影响,显著增加了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本文全面综述了老年心衰与衰弱的关系、多维 度衰弱的发展与表现、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策略,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助力早期识别和干预 心衰患者的多维度衰弱问题,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 基于miRNA调控细胞凋亡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2025, 47(5):895-899,904.

      摘要 (6) HTML (0) PDF 592.35 K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作为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骨病,其病理进程与细胞凋亡调控失衡密切相 关。近些年研究表明,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可以通过靶向精准调控Wnt/β-catenin、PI3K/Akt及BMP等关键凋亡通 路,在SANFH 疾病进展中占据了关键调控作用。本研究系统阐述miRNA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网络在SANFH 中的分 子机制,为临床治疗策略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 >医学教育研究
    • 边疆民族地区医学人才“扎根-胜任-发展-创新”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5, 47(5):900-904.

      摘要 (9) HTML (0) PDF 890.45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供借鉴。方法 针对学校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瓶颈,本研究通过将基层服务、红色资源、民族医药、跨界实践、数字技术 融入思政教育;建设“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实践”教学全链条;深化校际、校地、校院协同机制;构建育人模式、教学 模式和实践平台,形成“五融入-五建设-三协同-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结果 建立“思政铸魂-专业强基-人文浸 润”三维育人生态,破解“下不去”难题;构建“校际共享、校地对接、校院融通”三维协同网络,形成“入学至职业发展”全过 程保障体系,攻克“留不住”瓶颈;打造“现代医学+民族医药+数字信息”三融合教学体系,实现“用得上、能创新”成效。 结论 “扎根-胜任-发展-创新”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有效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的难题,为基层医疗卫生事 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基于广西卫生应急协同育人平台教学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情况分析

      2025, 47(5):905-908.

      摘要 (3) HTML (0) PDF 476.95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广西卫生应急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实践,分析本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成绩及通过情况,为本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西医科大学2021~2024年参加国家公 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预防医学专业应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比较本校与辖区内高校、211高校、985高 校以及全国高校的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综合考试通过率、总通过率及医学综合考试成绩的差异。结果 2021~2023 年本校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实践考试通过率与全国平均通过率基本持平,202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2022 年和2024年本校医学综合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4.00%、83.72%、97.06%,均高于辖区内高校、211高校及全国平均;其 中,2021年和2024年的通过率均超过985高校;2023年医学综合考试通过率为70.18%,均高于辖区内高校和全国平 均,但低于211高校和985高校。2021~2024年本校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总通过率均高于全国的通过率。2021~ 2024年本校医学综合考试平均分高于辖区内高校、211高校及全国平均,其中,2024年甚至超过985高校。2021~2024 年本校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模块掌握率分别为67.90%、71.41%、69.74%和74.41%,均高于辖区内高校和 全国的平均水平。结论 基于广西卫生应急协同育人平台的教学有助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 绩及通过情况,对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网络媒介素养与手机成瘾交互作用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025, 47(5):909-913.

      摘要 (4) HTML (0) PDF 416.56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瘾交互作用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依据。方法 依托大学生身心健康队列,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完成基线和第3次随访的1552名大 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问卷进行 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瘾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及网络媒介素养和手机成 瘾对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结果 医学生创新能力总分为(143.79±29.96)分,网络媒介素养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呈正相 关(r =0.587,P <0.01),手机成瘾程度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r =-0.175,P <0.01);层次回归分析显示,网 络媒介素养与手机成瘾的交互项对医学生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087,P <0.01),该效应值低于手机成 瘾的独立效应(β=-0.124,P <0.01)。结论 手机成瘾是创新能力的危险因素,网络媒介素养是其保护因素,并且能 够缓和手机成瘾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 >临床护理
    • 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7(5):914-919,924.

      摘要 (2) HTML (0) PDF 492.02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 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4月至2024年10月,选取安徽省3所三甲医院≥60岁的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319例为调查对 象。使用衰弱表型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临床痴呆评估量表进行认知衰弱评估,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 险筛查2002、Barthel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肌少症五条目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数据收集。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法,探讨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为63.01%, 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长、抑郁、肌少症、化疗药物、化疗周期是老年乳腺癌化疗病人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 均 <0.05)。结论 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受教育程度低、含蒽环类化疗药物、化疗周期短、睡眠 时长不足、肌少症高危、抑郁的患者发生认知衰弱风险较高。医护人员需关注老年乳腺癌化疗患者认知衰弱问题,根据 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干预措施,减少或改善患者认知衰弱的发生发展。

    • 冷敷结合个性化护理对乳腺癌患者紫杉醇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2025, 47(5):920-924.

      摘要 (3) HTML (0) PDF 488.95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冷敷结合个性化护理对乳腺癌患者紫杉醇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12月至 2024年3月收治的70例在本院行含白蛋白紫杉醇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冷敷结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情况 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前CIPN20评分和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KPS评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CIPN2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1),神经毒性症状减轻。Scheirer-Ray-Hare检 验显示,干预时间和组别对KPS和CIPN20评分均具有显著主效应,且CIPN20评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 =0.008),提 示干预对神经病变进展具有持续抑制作用。结论 采用冷敷结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乳腺癌患者白蛋白 紫杉醇方案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在慢性湿疹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5, 47(5):925-928,934.

      摘要 (4) HTML (0) PDF 488.64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在慢性湿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某 三甲医院皮肤科收治住院的60例慢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 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外洗及耳穴压豆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皮损情况(EASI)、 皮肤瘙痒症状情况(12-PSS)、护理效果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EASI、12-PSS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EASI、12-PSS、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药外洗联合耳穴压豆能有效改善慢性湿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康复,且操作简单,方法安 全,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易接受,护理效果满意度高。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2025, 47(5):929-934.

      摘要 (11) HTML (0) PDF 537.81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患者睡眠质量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3月至2024年8月从百色市的某两所医院中选取274例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院综合性焦虑抑郁量表、自我同情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利 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 睡眠质量总分为(11.37±5.22)分,处于较低水平。文化程 度、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焦虑抑郁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显示,患者睡眠质量得分与社会支持、自我同 情分别呈显著负相关,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或通过焦虑抑郁、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睡 眠质量,焦虑抑郁可直接或通过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睡眠质量,自我同情直接作用于睡眠质量。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 者睡眠质量现状不佳,患者的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及自我同情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编:黄龙坚

创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817

国内统一刊号:CN 45-1085/R

国内邮发代号:89-310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